标题 |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范文 |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6篇)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教学总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六自然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预习时扫除生字词障碍,课堂上指导“隐、睁、悲”三字的书写。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写作背景。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包括初读课文,划词标段,查阅苏轼的资料。 2词语卡片。 教学思路 首先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开课,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介绍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接着出示课题齐读,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学们还记得吗?(背诵) 再过一段时间,就是中秋佳节了,大家以前都是怎么过中秋的?(学生说) 我们常说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吃月饼、祭月亮,人圆月圆,多么幸福。 打开课本,看看课文中人们是怎样欢度中秋的 读第二节:(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 可苏轼却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可以用一个词概括说说苏轼这是的感受吗?(孤独、伤心,思念)他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哪!课前,我请大家查找苏轼的资料,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交流资料,了解苏轼其人) 小结:课文中说,苏轼是文学家。苏轼的父亲和唯一的弟弟苏辙也是文学家。他们父子三人都是宋朝最著名的文学家,其中,又以苏轼的成就最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000年前,和苏轼共度中秋。(指读课题)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要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自由读课文2、3遍) 检查生字词 (一)做官 品尝 观赏 屈指算来 眼睁睁 虽然 十全十美 有隐有现 (二)悲欢离合 阴晴圆缺 苏轼 苏辙 形影不离 手足情深 皓月当空 渐渐西沉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有没有不理解的词语? 解释:手足情深(亲兄弟的感情深厚)、形影不离(形体和影子不能分离,形容彼此关系亲密)、宽慰(因为得到安慰而宽心) 带着理解有感情地读这些词。 同学们再读课文,把刚才读这些词语的感情放进去读。读读体会体会,苏轼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度过这个中秋节的?把表示他心情的词语划下来,读完一遍以后,把这些关键的词语再读读,想想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心情,可以把你的想法写下来,把课文中能说明为什么的地方划下来。 (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 (指导交流,说清楚苏轼心情的变化,简单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为什么会变化) 小结:苏轼的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板书) 下节课我们一起细细品味他细腻的情感。 指导生字书写 “隐、睁、悲”三字的书写。(板书,田字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细品读,体味领悟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古典音乐 教学思路: 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过程: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 课文中中秋这天的苏轼心情是复杂的,一开始他心绪不宁而后变为埋怨最后又变为宽慰。(板书)为什么他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课文,先请大家读读课文1、2、3小节。想想为什么苏轼心绪不宁,可以在关键的地方圈圈点点,多读几遍。(自由读) (交流,苏轼是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简介:苏轼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疼爱他,妻子关心他,弟弟尊敬他。但是,母亲在他20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人世,他深爱的妻子二十七岁时就死了,妻子去世后不到一年,父亲也相继离世。失去双亲又失去妻子,这世上除了弟弟他已无所依靠,可是,当中秋来临,他在密州,弟弟在济南,残缺的一家人还是不能相聚。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他看到皓月当空,万里无云)这样的天气,最适合赏月 (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合家团圆 (他听到人们的欢笑声)欢笑声不绝于耳 人们正在欢度中秋。 对于他们来说,(出示填空)这是一个_________的中秋节。 这是一个_________的中秋节。 (齐读,感受天气的晴好,体会人们欢乐的心情) 但是苏轼呢? 当他看到眼前的一幕幕,他不由地想起__________________ 当他看到眼前的一幕幕,他__________________ 和其他人相比,苏轼是多么______ (指名读,齐读“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师范读,强调关联词:都---只有---) 感受到什么了吗,你能从这组关联词里体会到什么?(生自由说,这样一写,更显示出苏轼的孤独寂寞)所以说谴词造句很有学问,选择合适的词语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同学们要尝试着选择最合适的词语表达你的意思。(再读这一句) (默读第三节,你知道些什么?) 能用一句话概括说说吗? (苏轼跟弟弟苏辙手足情深。)什么是手足情深?(亲兄弟之间的感情深)我们可以从哪里感受到? (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 (体会:整天、形影不离,说明他们十分亲密。(连一根针都插不进) (苏轼比弟弟大3岁,弟弟整天和他形影不离,说明他们感情很好。) (读句子“苏轼---形影不离”) 还知道了什么? 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他们分别已经七个年头了。 (体会七年的时间之久)七年里苏轼始终是孤独的。 七年里,苏轼常常____弟弟 和最亲近的弟弟分别这么久,如今又到中秋佳节真是(用一句诗来说) (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示图片,师范读: 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月亮西沉,已经是什么时候了?(已经是深夜)是啊,再过一会儿,太阳就要升起,天就要亮了。同学们想一想,这时候,苏轼是在一种怎样的环境里?(非常安静、寂静)越是这样安静的时候,人的想法就越多。苏轼也是这样,读读这一句: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 为什么?(他在想念弟弟,他还在想自己做官不顺利,想念自己的妻子,父亲,母亲------)他想了很多很多,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思绪万千,心绪不宁,苏轼思绪万千)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读“眼睁睁”这个词,是什么语气?无可奈何,再读)心里不禁埋怨起来:(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注意这个词:不禁。不禁还可以说(忍不住,一定要这么做)他忍不住埋怨月亮。说月亮怎么样?(无情)说它(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这里也有个词要注意:偏偏,偏偏也可以说(故意,有意的)好象是做坏事,月亮你怎么这么坏?故意在我和弟弟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指名读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有一种指责的语气,批评的语气,发牢骚的感觉。这是苏轼在(指读)“埋怨”月亮。现在我们把自己想象成苏轼,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齐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苏轼还埋怨了很多)(指名说说) 但苏轼是个豁达的人,他并没有一直这样埋怨下去,(指名读“他转念又想:世---明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哪里会十全十美呢?”换个说法——“不会十全十美的。”这样想来,苏轼,你和弟弟不能相会,你也不埋怨了?(指名说:不埋怨了,因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很平常”)是啊,“月不能常圆,人不能常聚”,(出示句子:读:因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就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这是一声祝福:苏轼要把祝福送给谁? (送给弟弟、母亲、父亲、)这里的人们,指的是谁?(所有的人) 苏轼在中秋之夜苦苦思念弟弟的时候,能够这样想这样做,他拥有多么宽广的胸怀!让我们代他把这份祝福送给天下人!(齐读、再读)这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的婵娟指的是什么?(美满的月光)同学们,你愿把这份祝福送给谁? (指名说说,读读)我代他们谢谢你! 此时此刻,苏轼还像开始那样烦恼吗?(不,他宽慰了许多)他吟诵起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2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2 在教学第二课《但愿人长久》一文时,如何让学生读懂诗人苏轼的佳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以“赏”字做突破口,采用对比法,一边是中秋佳节,明月之下亲人团聚,共享之中,欢声笑语弥漫夜空,融融亲情让人好生羡慕。另一边则是诗人独赏一轮明月,举杯问盏,自对影,话无语,愁更多,思乡之情填满心中。 赏月的环境不同,心境自然不一样,情感也自然不一样,幸福与思念通过对比,一目了然。为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境,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家中赏月的趣事来谈一谈。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血浓于水、手足之情、亲人之情,那是人间最真挚、最珍贵的情感,是永远保留在人们心中的一份爱,那份爱是不会因为时间的长久,距离的遥远而消失的。 让我们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不仅体会到诗人苏轼的思亲情深,更感受到我们的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之情,以及我们应有的回报之情。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3导入新课: 苏轼是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值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谛,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这节课我们就用各种方式来展示我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小组准备: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把分配给你们的任务准备一下,练一练,3—5分钟的时间,一会展示给大家(师及时指导表演)。 小组展示: 1组展示:介绍有关苏轼的资料。 2组展示: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7组展示:感情朗读全文 3组展示:苏轼与弟弟的感情如何?从哪里能够看出来。 4组展示: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哪些词能够看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5、6组展示:苏轼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谈自己的体会。 8、9组展示: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10组展示:背诵课文4、5、6自然段。 11、12组展示以“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诗词。 教师总结: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但愿完美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让我们一起背诵苏轼的《水调歌头》,以旷达的心态对待生活!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目标:掌握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三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5、6自然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第一课时 一 、揭题导入 1、月到中秋分外明。每到中秋,一轮明月勾起多少游子的思念之情啊!古代文人关于明月思乡,写过许多诗篇,你会吟诵那句诗?(学生吟诵)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写作过程。(板书:但愿人长久) 3、欣赏歌曲《水调歌头》,学生拿出课前下发的《水调歌头》,交流关于苏轼的情况。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 做官 思念 屈指算来 眼睁睁 躺在床上 悲欢 隐没 虽然 阴晴圆缺 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 2、读书过程中,教师针对难写的“缺”进行书写指导,侧重学生识记宇词能力的提高。 3、学生默读课文,组织讨论每自然段主要内容。 (1) 教师引读第1自然段,一年—度的中秋节到了,今晚对苏轼来说有什么不一样呢? (2) 指名读第2自然段,并在讨论中了解这段内容。(板书:皓月当空 举家欢庆 思念弟弟) (3)中秋之夜,苏轼为何会如此思念弟弟呢?指名读第3自然段,并讨论本节的主要内容。(板书:手足情深 别离多年) (4)真是手足情深,苏轼后来是怎样度过这个夜晚的呢?指名读后面几小节,并通过讨论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板书:埋怨明月 真情宽慰 吟诵诗句) (5)组织学生默读课文,并根据板书,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感悟“思念” 1、《水调歌头》是作者思念弟弟的真情外溢。读读课文2、3自然段,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心绪不宁,他在想些什么呢? 2、组织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相机引导: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你见过这样的夜空吗?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理解“皓月当空”。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家过中秋节的情景。并引入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3、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千年以前,同在这一轮明月下.文学家苏轼被贬职,派往密州做官,长年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的他望着这一轮皎洁的明月,思念起自己的弟弟来。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苏轼的情感变化,谁再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二、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1)面对明月,苏轼思念弟弟的情感日益强烈。月亮渐渐西沉,在深深的思念之中,抬头看着这明月,作者又滋生出另一种情绪?读课文第4自然段,如果是你,也会有这样的情绪吗? (2)组织交流 随机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文章内涵。 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看着这轮皎洁的圊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观察文中插图,在这样的月夜,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明白省略号的意思,想想他还会说些什么? 如: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3)指导朗读 (二)感悟“宽慰” (1)作者后来却改变了想法,读读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作者的想法,说说你对苏轼的想法是怎么理解的? (2)组织交流 引导学生找找文中的几组反义词,体会“十全十美”的意思。 悲与欢,离与合,隐与现,圆与缺,人生就像月亮一样,每个月都有圆的时候,也有缺的时候,有出现的时候,也有看不见的时候。生活中,不可能只有欢乐和团聚的时候,有时也会有悲伤和别离的时候。 老师扮苏轼,说苏轼转念又想到的内容,请学生接下去和苏轼对话。(引导学生自由发挥,深入体会十全十美的意境) (3)自由读读苏轼写下的词句,再读读第5自然段,看看还有不懂的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婵娟”是指明月,诗人希望什么能长留心间?读读第4段,联系今晚苏轼的所思所想,你知道这两句诗说的是什么了吗? (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尝试配乐朗读) 三、总结延伸 (1)齐读全文,说说自己的收获。 (2)这首词中,有两句被人们千古传诵,并表达了美好的祝愿。你知道是哪两句吗? (3)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对他们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圆之际,还有许多人因为工作等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时。 (4)你还知道哪些同样表达这种情怀的诗句呢?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5关于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二 教学重难点 1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 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 学生交流。 3 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 出示课题:*39、但愿人长久 齐读课题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3 交流 (1)学习生字 轼 辙:读准字音(翘舌音) 偏 扁:辨别读音 廷:复习笔顺 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 (谁) (谁) 个别说 三 重点突破,读中感悟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 自读体会、交流。 3 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1)“皓月”是什么意思? (2)师:在这样美丽的月夜,苏轼却思念着自己的弟弟,心绪不宁,他想起了什么呢? (3)齐读2——5小节。 出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 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学生思考、交流 说明:在教学时,老师以一个填空来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这个填空作为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先从填空中的“思念”出发,请学生找出能反映苏轼对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师:于是,苏轼写下了一首小诗,它成了流传千古之作。让我们好好地来诵读一番。 (1)以各种形式吟诵 (2)思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古” 查字典理解意思 “婵娟” 通过课文后的注释来理解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我们理解。 说明:文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现成的解释,学生只要找到相对应的小节朗读一下就能自己理解,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其中,有两个词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一个是“古”、一个是“婵娟”。理解这两个词的解释并不难,但是,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过查字典、“婵娟”通过看课文后的注释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今后学习起来,就有法可循了。 (3)对照解释背诵 四 拓展延伸,扩大阅读 1 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诵读,配乐演唱。 2 师介绍苏轼以及苏轼的其它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 关于说课 一、教材分析 《但愿人长久》讲述了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仰望皓月,思念弟弟,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它反映了苏轼对弟弟的无比思念之情,寄托了祝愿人们和和美美,相亲相爱的美好情感。 苏东坡《但愿人长久》这首词,极富人情味,虽没有直接描写月色,却使人感觉到它的皎洁,它的高贵、和它的清寒。尤其是他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基调是欢乐的,高昂的,充满对未来的幸福憧憬。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语文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有了初步的自学课文的能力。同时这是一篇带星号的自读课文,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 这个班的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望,课外阅读的习惯比较好。因此,根据这个特点,在课后,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简单浅显的苏轼作品,并在十分钟队会等时间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中国古代诗词。 三、关于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一: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通过两年的集中识字,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但是,在三年级对学生进行字词教学还是很重要的。特别是一些形近、音近字,更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区分。“婵娟”、“皓月”这两个词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首词的意思。因此,可以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古诗词的词义。 目标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词句,在帮助学生理解的意思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全文背诵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目标三: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故事将这首词表达的情感描述得非常清晰,也读词句的意思有了清楚地解释。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自学,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目标四: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中秋、端午、重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无形渗透,这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 四、关于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并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古诗学习的方法。 在教学时,老师以一个填空来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这个填空作为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先从填空中的“思念”出发,请学生找出能反映苏轼对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现成的解释,学生只要找到相对应的小节朗读一下就能自己理解,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其中,有两个词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一个是“古”、一个是“婵娟”。理解这两个词的解释并不难,但是,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过查字典、“婵娟”通过看课文后的注释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今后学习起来,就有法可循了。 中秋、端午、重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让学生了解这些节日,也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无形渗透,这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 教学反思 一、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工具行的统一,在语文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既有国际的视野,又植根于民族的土壤;既踏着时代的脉搏,又胸怀传统文化的精髓。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大家一起寻找有关苏轼的其他诗词,在课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二、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舞台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运用过去学过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教师更多的起的是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抓住文本资源,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个填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关于训练材料 我国早在古代就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是月亮最亮的一天,慢慢地,人们就把祭月的习俗固定在了八月十五。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很多___________(měi lì dòng rén )的_____(chuán shuō)。我们最熟悉的是嫦娥奔月的故事。其次是吴刚伐桂、白兔捣药。 千百年来,人们对月亮有过无数想象。如今,我们已经知道,月球上_____无嫦娥和吴刚,_____没有玉兔和桂树,那里是一个________(huāng liáng )寂寞的世界。 (1)看拼音写汉字。 (2)在短横线内填上关联词。 (3)填空。 ①人们把中秋节定在农历八月十五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关于月亮上的神话传说,你知道的故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6教学要点: 精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朗读理解,从而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并相机进行美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演示课件:(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图片)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 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渡过的呢? 2、引入:(课件出示图片)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你们想知道吗?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2、3小节 1、同学们,你们读到了吗,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过渡:(演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课件出示) ……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学生跟着老师读(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7语言文字是具有内容的,是具有思想的,是具有情感的,是具有规律的,是具有想象力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同学们可以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思想,在朗读中产生情感,在朗读中寻找规律,在朗读中发挥想象……不同的朗读,达到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看两则案例,同样是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但愿人长久》中一小节: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案例一] 师:同学们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读,师巡回。 师: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我感受到苏轼很想念他的家人,在埋怨月亮。 生2、我觉得月亮很圆,诗人想到中秋节了,应该亲人团聚的,可他不能与家人团圆,他很难过 生3:我体会到大诗人在中秋佳节想念家人,又见不到家人的无奈。 ……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感情朗读。 [案例二] 师:同学们,读读想想,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可以先自由读,再互相讨论讨论后读。 生自由朗读,再小组讨论,师巡回被咨询。 师: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怎样读的?并说说你们这样读的理由。 生1:(自己读,把“圆圆的”“这么圆”“这么亮”读得较重。)因为我想突出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才引起诗人思念亲人的。 (又有好多人举手) 生2:我补充,我觉得“眼睁睁”“无情”也要读得重一些,因为这样,我觉得更可以体现苏轼想念亲人,可又见不到的无可奈何。 师:噢! 那你读读看,让我们大家都来体会体会。 (生2读,学生练习。还有人举手) 生3:老师,我觉得朗读时还要把这些词儿“圆圆的”“埋怨”“偏偏”也读得稍重些,因为这也能体现诗人的思念和无奈。 师:(赞许的)恩,你读读看。我们再一起来体味体味。 生3读这段话,大家寻味。 (学生一起读,听起来真的读得很有感情了。可还有人举手。) 生4:我是这样读的,她开始读。大家听出,她突出了“眼睁睁地望着”“心里不禁埋怨”“你为什么”等词语,好多学生偷偷笑她,眼光似乎也有些看不起。 师:哦,你有不同的读法,敢于表现,很好!那,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4:我……我想让大家明白,苏轼是怎样看月亮,怎样写出心里想法的,还有……还有,我觉得他把月亮当成了人,我……我也想突出一下。 大家显然没有想到她会这样的理由!不再发笑。 师:(高兴地鼓掌)啊!你说的真好!思考得也很深刻!你把这段语言文字的写法也读出来了!让我们记住了怎样写!谢谢你!我们不妨也学习她,读读看。 学生也试着练读。有的不住感悟点头。 师:老师欣赏到了大家很有个性的朗读,真是精彩!谁还能把文章中的省略号读出来? 学生再读,品味。 生5:声情并茂地读。并自然而然加上:“你可知道,千里外的弟弟,我想你啊……” 生6:“月亮啊,请捎去我的思念……” …… [评析] 两则案例,显然第二则案例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科学合理,扎实有效;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导而弗牵,渗透得法的艺术;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朗读时的主体发挥,个性张扬……新课程中突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我们老师心中当然也有自己的所谓“最佳标准”,在对待学生各不相同的朗读时,千万不能强硬地把学生一下就带到你所认为的“最佳”上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而不是马上纠正;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让他们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畅所欲言,淋漓尽致……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孩子智慧的火花,才能静静地听到各种花儿开放的声音,才能悄悄地欣赏到各种花儿盛开的美姿。第二则案例就是这样做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让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朗读训练得到充分落实,从而把语言文字学得更扎实,有效。 2、体现层次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思维过程是有逻辑规律、是十分缜密的。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不是机械地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而是应该体现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提升积累过程,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的。第二则案例就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自由读,明白语言的思想内容;再读,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读,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内涵、规律等。这是一个渐进的,不断感悟提升的过程,教师充分遵循这一规律,逐层推进,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自由发挥,思维得到了自由驰骋……因此,朗读越来越有味儿,越来越出色!把语言文字的感悟发挥得恰到好处,使语言文字的演练得到升华。 3、渗透得法 “引而弗牵,导而弗抑。”是的,教法千万,贵在得法。第二则案例中,教师就做到了这点。他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自己只是一个被咨询对象,会的不讲,不会的引导、点拨。呵护孩子的自信,轻点孩子的思维,巧燃孩子的情愫,妙接孩子的想象……使孩子的朗读逐渐入情入境,逐层深入……这样的朗读训练,对语言文字更深入透彻,更有滋有味;学生自然而然对语言文字也更加喜爱,积累运用也更得心应手!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8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 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9正值“梅子金黄杏子肥”的季节,我有幸走进优雅古朴的石屏小学。第一次走进校园,感觉异常的安静,整洁,让我不忍打破这份宁静。因为,和谐的校园环境也是情境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今天,可能是因为要上课了,心里不免有点紧张,于是也就顾不上欣赏校园的花草树木,小桥流水。 上完四年级上册的文包词《但愿人长久》,自我感觉很失败,原本预设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钻研教材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是一篇文包词的课文,是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水调歌头》这首词的创作经过,所以我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只关注了文本中现有的情感主线,即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而忽略了文本中没有的,却又有必要让孩子了解的,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有语文味,让孩子们有更多的文化积淀。比如,课文开头的“古时候”,我没有明确告诉学生,其实这就是宋代,再比如,文中所说的“被朝廷派往密州去做官”,其实是苏轼自己主动要求去做官的,为的就是和弟弟苏辙靠得近些……所有这些,其实与文章的中心“思念”,是一体的,如果能做到这些,能让孩子更透彻地了解整个诗词的`创作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记忆这首词。 其次,教学预设时“备学生”不够。也许是好长时间没有走出去接班上课了,所以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似乎根本就没有考虑学生的因素。每个学生都是存在差异的,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导致课堂好几次几乎“冷场”,那些突发状况都是我没有提前预想到的,所以在临时处理时有好多的不完美。比如,课堂开始,吟诵与“月亮”有关的古诗词,学生只能说一首《静夜思》,当我灵机一动,换了一种方式,老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时,我所说的上句,学生又无法接出下句,这让我有点不知所措,同时也很尴尬。所以,我想,今后在进行教学预设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所有因素,比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已有的能力……只有全方位地考虑周到,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做到游刃有余。 最后,课堂的整个行进节奏把握得不太好。课堂前一半过于松散,时间花费太多,所以后一半就显得有点紧了,以致结束时有点匆忙。 当然,不忘表扬自己一两点。首先觉得自己的书写指导很到位,而且落到了实处。其次,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创设了好几次生活情境,对理解文本中的句子,词语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引导作用。 今后,若还有这样的学习,锻炼的机会,我想,我一定会坚持走在情境教育的队伍中,努力学习,再接再厉!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0【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探究词人的感情变化的基础上,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1.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2.熟读课文。 教师: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入。(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丽迷人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板书:但愿人长久) 2.继续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词。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试读课文,初步把握。 1.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听准生僻字,捕捉诵读的节奏和韵殷律。 2.学生初读原词,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 〖设计意图:本班学生已经长期坚持了古诗文诵读,具有一定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如此安排,重在积累,并从朗诵艺术家的精神修养中汲取营养。〗 三、背景介绍,理解课文。 1.教师解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前三段。 2.教师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原词下片。 3.学生自由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4.组织学生将原词下阙和课文对号入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初步提炼课文的关键词。 四、字词学习,背诵课文。 1.根据学生提取的词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学生自由背诵原词。 4.检阅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并做适当的评价。 第二课时 导语:背诵古代文学家的著名作品,实在是一种惬意享受。谁愿意露一手,让我们陶醉一下? 一、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二、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 长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来( )。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二)体悟“埋怨” 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5.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悟“宽慰” 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三、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 (思念弟弟) (月圆人不圆) (真情留人间) 【反思】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背诵原词,领略懂得原词大意和意境,体会汉语古诗词的意象性,从朗诵检查情况看,已经达到目的。原词与课文对照读,对比古今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古今语言的不同,促进思维发展,也是一种尝试。 文以情生,文以情传。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原词作者的感情变化历程,培养学生化消极为积极,善于“转念一想”,看到生活的积极因素,乐观的生活,很有意义。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1《但愿人长久》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大家一起寻找有关苏轼的其他诗词,在课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运用过去学过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教师更多的起的是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个填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2我的 目标 方法 提示 我的学习成果 读通、读 顺课文 默读1遍、朗读2-3遍。 我读了 遍,已经读得:很通顺□ 比较通顺□ 基本通顺□ 读准、认 清字词 查一查、读一读、认一认、选一选 1、选一选 埋(mán□ mái□)怨 2、在文中找出这些词语,读一读 观赏 品尝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屈指 但愿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 宽慰 婵娟 3、查词典或联系课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但愿 皓月 观赏 手足情深 形影不离 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婵娟 理清课 文结构 标出小节号,划出关键词句 1、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因 弟弟而 。 2、苏轼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 起来。 3、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 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理解重 要内容 读一读、划一划、想一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诗人。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为人宽大如海。苏轼中进士时二十一岁,神宗时期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3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忆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导出苏轼并简介生平。 4、导入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5、看图、听歌说说自己的所看、所想。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自学要求:1、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4、交流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学生认读,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意思。 (2)指名读课文。 (3)说说课文要学哪一首诗。 (4)文章描写诗的意境有是哪几小节? (5)说说课文可以分成哪几小节?概括段意。 3、指导朗读长句。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2、讲解字形。屈:半包围结构的字,外边的“尸”字旁不要太大,里边是个“出”字,最后一笔是点。 3、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对兄弟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自由轻声读文,思考:课文第一段交代了什么? 2、指名说说。 三、学习第二节 1、学生读文,说说从这首词中读出了怎样的一种感受? 2、出示课文中的图,说说这是什么时候?图中苏轼表现怎样? 3、读第2节,对比一下,人们与苏轼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指导朗读:读出人们的喜悦,苏轼的思念与惆怅。 四、学习第三小节 1、为什么在如此佳节,苏轼不思念别人而是思念苏辙呢? 2、出示填空:苏轼思念弟弟是因为__________。 五、学习4-5节 1、看着如此美好的月色,苏轼在床上睡不着,他想到了什么?他的情绪有什么变化?请读文找出有关的词。 2、讨论、小结:中秋佳节,万家团员,苏轼与弟弟却天各一方,难以相聚,正所谓"月圆人不圆",心中顿时升起难以名名状的惆怅与埋怨。板书:月圆人不圆 3、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苏轼为什么埋怨月亮? 4、讨论、小结:词人眼望圆月,悟出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有圆有缺,很难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既然人有离合,那么诗人又是如何对待的呢? 5、指导朗读苏轼为亲人无法团聚而埋怨月亮,更见他对弟弟手足情深。 6、指导朗读(范读与指导相结合) 五、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学习并理解词语 (1)比较:吟诵--朗诵 (2)"婵娟"指什么?(本课指美丽月色)。 3、出示课文投影,放音乐《水调歌头》。 六、再次朗读古诗,放音乐,学生配乐读、指名读、背诵。 1、你能不能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可以用课文中的话,也可以用自己理解的意思) 2、理解词的最后两句。 3、试着背诵4、5、6小节。 4、"但愿人长久"还可以说到人的那些方面?(推及兄弟情、友情、爱情、美好的感情) 七、总结 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造经过。苏轼思念亲人,热爱生活,笃于情谊,又能通情达理,以理遗情,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发出诚挚祝愿。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中秋佳节 欢欢喜喜 手足情深 离别七年 2、但愿人长久 埋 怨 : 月圆人不圆 宽慰许多 人生哲理: 月有圆缺 人有离合 美好祝愿: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开展读书交流会,交流苏轼及其诗词的有关资料,以及有关“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词。 教学重点:读书交流会。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指导背诵课文 1、播放乐曲,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2、教师配乐范背。 3、指名背诵。 二、开展竞赛活动 1、读书交流活动。 (1)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有关苏轼的故事、诗词,进行交流。 (2)交流有关“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词,开展朗诵会。 文献摘录: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后练习: 一、根据拼音,填充词语。 ɡuān yín zhēnɡ zhēnɡ 做( ) ( )诵 眼( )( ) yǐn tǎnɡ hé ( )约 ( )下 悲欢离( ) 二、比一比,再组词 廷( ) 耍( ) 尝( ) 挺( ) 要( ) 赏( ) 洒( ) 慰( ) 隐( ) 酒( ) 蔚( ) 稳( ) 三、按课文内容将诗句补充完整,再根据你的理解填空。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变得这么______、这么_______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天上的月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他祝愿________________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_______________,也能共同拥有________________! 教学反思: 又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其实文的用意应该是让学生更易理解、掌握诗(词)的含义,只是现成的文字对诗(词)句的描述,往往对学生来说会先入为主地理解诗句意思,反而少了一些想象。在这一课中,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我特意在设计教案时加入听歌、看图想象的环节,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生说:“看到圆圆的月亮我知道中秋来了,此时此景,正是万里无云,皓月当空;我还看到了皎洁的月光透过窗子射在诗人的书桌上,因为月亮太圆了,光太亮了,就好像太阳光那样射进来;听着这乐曲,我感觉到里面有一种淡淡的忧愁……”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4一、 说教材 1、教材说明 本课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深远意境,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谴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反映了 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2、教学目标 ( 1 ) 知识目标 a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 b 学习“文包诗”写法 c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 ) 能力目标 a、 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b、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 设的意境,进行 美的熏陶。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4 、 学情分析: 从课文内容来看,学生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没有丰富的个人经历,教师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为应对这一情况,课前利用早读课和辅导课时间提供了大量关于苏轼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生活,这样就能使学生感悟课文有了一些基础.教学中以品读悟情为主,教师适当以语言渲染,努力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 5 、 教具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二、 说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但愿人长久》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们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筛选学生的疑问,突出情感变化,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情感变化的词语。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板书及作业 (1) 板书就按课文作者的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 (2) 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水调歌头》全文,了解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和时代背景。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因为本文以月为主线,借月抒发情感,) 2、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5[教材简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如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呢?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或上图书馆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 教师:有关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人。(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 (板书:但愿人长久) 2.引发。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但愿”是什么意思,“人长久”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但愿人长久”呢?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 [设计意图:创境激趣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前提,再根据课题质疑,学生自主学习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动力。】 二、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第一遍读课文,注意标出生字词。 (2)第二遍读课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3)第三遍读课文,读涌全文,理解大意。 2.检查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 3.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三、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 长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来( )。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二)体悟“埋怨” 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5.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悟“宽慰” 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师生分角色读。 5.学生轮流赛读。 6.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四、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词的全部吗? 、 出示《水调歌头》(全文),师范读。你们自己想想它的全部意思,好吗? 2.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五、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一埋怨一宽慰 (思念弟弟)(月圆人不圆)(真情留人间) [相关链接]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他嘉祜中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在密州、徐州等地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哲宗时任翰林学士。他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了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中秋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按照我国古代历法解释,农历八月在秋季当中,而十五又是这月中间的一天,所以八月十五被称为中秋。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所以中秋也称“仲秋”。中秋夜晚。皓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是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这一天视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也称中秋节为团圆节。中秋节时,我国人民有赛龙舟、祭月、赏月、吃月饼、敬老等习俗。 《但愿人长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16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01 by: 随风飘逝 对于历史文人,我长期以来一直十分欣赏苏轼。喜欢他那雄关万道真如铁的豪迈词风,更喜欢他豁达超然的处事态度。爱读他《赤壁怀古》中那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似乎见到一个性情中人正大步向我走来。 课前,我打印了苏轼的《水调歌头》及释文。让学生放学回去读原词,看释文,在初懂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词。 讲课前,我给学生讲了一个苏轼和他的老师王安石的故事。我说:同学们,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个伟大的文人,有一次,他去拜访他的老师……讲故事的时候,我没有直接地讲出苏轼的名字,给学生一个回旋的余地。故事为课文开讲作一个良好的铺垫。 学生在古人的情趣与学识渊博的熏陶下进入文本的解读。讲到中秋节的晚上,我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秋节晚上,除了“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以外,还会有怎样的景象。回忆佳节中度过的情景以及说说人们的风俗习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和快乐。这样的佳节,让我们想起了古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里的哪一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及时抓住文本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让学生感知苏轼“思念”之情。月亮西沉,银光洒到床前,这时使我们自然想起古人的哪一首诗?(《静夜思》)学生深情地背诵,体会苏轼的孤独,进一步感受到兄弟情深。“思亲”之情逐步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 为使学生能与古人产生情感共鸣,我请有与亲人分别经验的孩子谈谈他的亲身感受。指导学生朗读,我让学生反复地读,反复地感知,从情感上体会苏轼当时的“思”和“怨”。 学生这样多角度的体验,使学生能感同身受。 最后在理解词句思想时,我引入了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以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最后我让学生全体起立,一起读背《水调歌头》这首词,将古诗情韵推向高潮。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