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枣核》同步训练 |
范文 | 《枣核》同步训练(通用12篇) 《枣核》同步训练 篇1《枣核》同步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2分) a.蹊qī 跷qiāo 故弄lōng玄虚 b.嫣yān红 圣诞dàn c.机械jiè 草坪pín d.卵nuǎn石 感慨kǎi 2.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蹊跷:奇怪。 b.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c.感慨良深:感慨很深。 d.踏访:步行去探访。 3.理解下列句子中的“就”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4分) ⑴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⑵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 ⑶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⑷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4.“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缺的是什么?为什么?(3分) 5.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3分) 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6.古往今来,有无数游子借诗言志,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请默写两句相关的诗句。(4分) ⑴ ⑵ (一)《枣核》(节选) ……我留意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他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能性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长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 接着,他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 他告诉我,时常在月夜,他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7.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2分) 8.从上面三段文字找出最能反映人物思想感情的中心句,并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人物的心理活动。(3分) 9.朋友虽久居海外,仍称自己的儿子是“小子”,女儿是“姑娘”,用一句唐诗来概括这种情景。(3分) 10.仿照“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用“一……,就……”造句。(2分) 11.朋友怀念家乡,具体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把它们找出来,并予以归类。(5分) 所想:① ② ③ 所做:① ② 12.文中友人到了外国,要“我”从中国带几颗枣核,而且把家里也布置得像以前在家乡的模样,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3分) (二)老家 莫小米 把过年很当回事儿的人,多半是有老家的。 有老家的人过年可以有一个大动作——预订车票机票,购买各式礼品,将手头的一切事情暂告一段落——回老家。 回老家的意义要等踏上了老家的土地才能真切体会,它是一次检阅与被检阅。首先你要接受老家所有的亲人及乡亲们的检阅,你学习成绩优异,你赚回了很多钱,你带回去俊俏媳妇,你升了一官半职……你是乡亲们的荣耀,你不能有负他们的期望。同时你也要看看老家的变化,村里新修了水泥路,村办企业产品出了口,三代文盲的那一家出了个中专生……你也检阅老家。 无论你在外面混得多么憋气多么窝囊,回老家总有一点“荣归故里”的感觉。稍稍混得像个人样,老家的地方志肯定就把你收编了进去。即使真到了头破血流走投无路,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时,老家还是惟一能接纳你的地方。 这两天给朋友打电话,发现很多人都回老家过年或准备回老家过年去了。我没老家,生于这个城市,长于这个城市,而且,我童年住过的那个街角,也恰恰就在上一年被拆除,变为立交桥的一个特角了。心里不由地羡慕人家有老家。 正在此时,一位昔日好友的母亲来电,说好友昨晚刚从南方飞回。我立即给她去电话。她的令人羡慕的职业早已使她练就一口极标准流畅的国语,而当我在电话里很自然地用国语与她交谈时(我们在两地挂长途向来如此),她却毫不犹豫地对我说起方言来。我立即改口,我明白我犯了个错误,此刻她最渴望听到的是乡音。我又明白,对于她,我也是“老家”。 我和她曾共同居住过的城市,如今是她的老家而不是我的老家。 她离开了老家,这才有了老家;我没有老家,是因为我没有离开老家。 我们需要老家,因为老家是一个离开之后方才拥有的地方。老家让我们感觉自己正远走高飞,却不必害怕风筝断了线。老家让我们感觉树高千丈,又随时可以叶落归根。老家是最初的摇篮,又是最终的归宿。是一种挣脱又是一种牵扯,是被祝福又是被等待,是最能唤起愁绪,又最能平顺心情的地方。 对于老家,我们总是既爱它又嫌它,既依恋它又不满意它,没回时远远地牵挂它,回了没几天便忍无可忍急急地离开它——急急地去续那暂时中断的一切。 借用普鲁斯特伤感说法:我们徒然回到我们曾经喜爱的地方,我们决不可能重睹它们,因为它们不是位于空间中,而是处于时间里,因为重游旧地的人不再是那个曾以自己的热情装点那个地方的儿童或少年。我们无法真正回到老家。每一次渴望回老家的念头的实现,只不过是匆匆地一回首罢了。 我们可以勇往直前,那样,便无暇回首,也无需回首。 13.综观全文,你认为老家的可贵之处有哪些?(3分) 14.请在第三小节两处省略号的前面各补写一个句子,使它和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4分) 第一处: 第二处: 15.既然朋友说国语极标准流畅,而且过去习惯和我用国语对话,为什么从南方飞回后却用方言和我通电话?(3分) 16.文中有许多地方都写了人们对老家的依恋,试举例加以分析体会。(3分) (三)家之美 赵丽宏 ①家,是生命的摇篮,生活的港湾,是芸芸众生赖以生存的巢穴。拥有一个美丽温暖的家,是所有人的梦想。 ②何为家之美? ③家之美,美在展示个性。金玉满堂是美, a 也是美;精致繁复是美, b 也是美。只要符合主人性情,无论淡妆浓抹,总能恰到好处。有人以现代人的心情,追求古雅之风,此为美;有人以中国人的眼光,撷取欧美情韵,此亦为美。中西合璧,南北交汇,取天下之妙物为我所用,虽只是一鳞半爪、寸木片石,却能将奇妙风光汇集于室内,这当然也是美。家不在大,有情调则美;家不在豪华,有品位则美。居室为人而筑,为人而饰,为人所住,理应以人为本。人居其中觉得舒服适宜,心情欢悦,便为美。如家中的装饰只是为了展示炫耀,那美便会变质,便会成为生活的累赘和负担。本末倒置,何美之有? ④家之美,美在贴近自然。人在四壁之内,如果和自然隔绝,会使心情荒芜,呼吸凝重。如何将小居室与大自然连接?如果开窗能见山林日月,能闻流水鸟鸣,那当然让居者心旷神怡;更多的居室,嵌于城市楼林,被钢筋水泥和砖石高墙包围,人在家中,如幽囚于箱笼之内,不见天日,何其可怜。聪明而有情趣者,能以自己的方式移植自然于室内。年轻时代,我曾经蜗居于一间没有窗户的暗室,屋内一灯独照,四望皆壁,不知昼夜更替。有画界友人来访,环顾我居室的幽暗和窄小,顿生恻隐之心,说要为我开一扇窗户。画家言之凿凿,我却以为她说笑话。四壁之外,毕是邻家居室,如何开窗?几天之后,画家又来访,赠我油画一幅。画面上,天高地阔,远山逶迤,原野中麦浪翻滚,河渠里清流奔濯……油画上墙,如洞开一扇天光斑斓的窗户,顿时满室生辉。画中自然,虽是虚假,却能引发无限遐想,使我心驰八荒,神飞九天。以画代窗,无异于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但不失为一妙法。如想直接将自然的气息和色彩引入家中,则莫如养花植草,有几盆绿色花草点缀,室内便春意融融。如以精美的玻璃瓶和古瓷花坛插玫瑰、牡丹和腊梅,名花名器相映成辉,当然是美事;以青花粗瓷或塑料盆碗养几棵野草蔬菜,同样美妙。记得很多年前,我父亲在洗菜之余,常常将一棵菜心或一段萝卜养在一只青花小碟中,置于窗台案头,但见绿叶飘动,其清新怡人不亚于水仙惠兰。在我关于家的记忆中,这是极温馨美妙的一曲。 ⑤家之美,其神髓应该是人性之美。 17.第③段横线上,a处应填的词语是 ,b处应填的词语是 。(备选词语:简朴清淡、单纯空灵)(2分) 18.下列各句中均有“自然”一词,其中含义不同的一句是( )(2分) a.家之美,美在贴近自然。 b.如以……名花名器相映成辉,自然是美事。 c、如想直接将自然的气息和色彩引入家中。 d.能以自己的方式移植自然于室内。 19.从第③段中“家不在大,有情调则美;家不在豪华,有品位则美”一句你联想到古人哪两句话?( )(2分)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0.请你写出你的居室(无论是你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3分) 21.请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2分) a.第④段中“这是极温馨美妙的一曲”指的是“我父亲在洗菜之余,常常……不亚于水仙蕙兰”。 b、第④段中“望梅止渴”是个成语,出自《三国演义》,与请葛亮有关,现用以比喻用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c.从全文看,作者认为“家之美”应是“展示个性”、“贴近自然”,最重要的是“人性之美”。 d、全文在结构上的特点有二,一是首尾呼应,过渡自然;二是先分后总,段落中心句、主旨句明显。 22、片断写作练习:(40分)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值中秋佳节,你会思念旅居国外的亲戚吗?请给他(或她)写一封信,倾吐你的思念之情。 《枣核》答案 1.c 2.d 3.⑴表现了旧时同窗急不可耐地想拿到那几颗生枣核的心态。 ⑵用“就”字,是为了向来自祖国的老同学表露并倾诉思乡心切之情。 ⑶用“一……就……”的句式强调了旧时同窗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和深沉。 ⑷这里用“就”表示前后事情紧接着,把“仿佛”这本来是联想到的虚景变成了亲眼看到的实景,从而凸现了海外游子强烈思恋故土之情。 4.缺的是故乡的温暖。因为虽然在国外生活优裕,事业如意,但长期远离故土的缺憾是无法弥补的,这里不是心的归宿,表达了炎黄子孙的拳拳之心。(意近即可) 5.表现朋友急切的心情。(意近即可) 6.略 7、朋友向我倾诉思乡之情。 8.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9.乡音无改鬓毛衰。 10.例如:一到暑假我就要约上几个好朋友去游泳。 11.所想:①有地方特色的场所和建筑:厂甸、隆福寺、胡同②家乡的风俗习俗:过旧历年③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枣树; 所做:①堆假山②种垂柳、养睡莲、植枣树 12.略 13.不管羞辱成败,老家是惟一能接纳你的地方。它是最初的摇篮,又是最终的归宿,是挣脱又是牵挂,是被祝福又是被等待,是最能唤起愁绪,又最能平顺心情的地方。 14.略 15.对于游子来说,乡音总是寄托着一种特殊的情怀,朋友刚从南方飞回,渴望听到乡音。 16.略 17.a处:单纯空灵;b处:简朴清淡 18.b(提示:b中“自然”是“理所当然”的意思;a、c、d,中均指“自然界”。) 19.a 20.抓住答题要点——“最值得骄傲的地方”;理由要说清楚。 21.b(提示:与曹操有关。) 22.略 《枣核》同步训练 篇2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 (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 三、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 (四)教具:投影仪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投影检查预习: 1、给下列文字注音 蹊(qi)跷(qiao)掐(qia)嫣(yan) 倘(tang)坳(ao)掀(xian)嵌(qian) 乾(qian) 喏(nuo) 2、词语解释: 掐指、嫣红、山坳、风烛残年、托付、游子、泛舟 (师生订正,齐读两遍) (三)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①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 明确:枣核 ②课文是怎样揭示枣核的用途的? 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③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 明确: 第1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2-4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5-10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11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四)研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第1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 明确:本文语言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体现在字里行间,主要有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言之成理即可) 3、“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4、文中驱车途中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写沿途的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发展作暗示。 5、友人身居美国,生活优越,家庭和事业如意,为什么还时时想起祖国?假如你将来到了外国,你将会怎样? 学生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6、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只要紧扣“爱国怀乡”,都应肯定。 (五)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以“枣核”或其它实物为寄托,以诗或散文等形式来抒发一下自己对家乡的思想感情。 (边写作边穿插音乐伴奏,完成后自由讨论,评出几篇优秀习作) (六)课堂小结:请男女各一位同学上台总结,并予鼓励。 六、练习设计: 1、本文语言上有何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短语或句子,写点赏析文章,至少三处。 七、板书设计: 枣核 萧乾 索枣核——用途蹊跷(设置悬念) 见枣核——如获至宝(加深悬念) 说枣核——为解乡愁(解开悬念) 议枣核——民族之情(点明主题) 六 枣核 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枣核》同步训练 篇3内容预览: 6.《枣核》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了解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能结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怀词、欣赏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古往今来还有很多通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面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通过欣赏音乐,感受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如何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贫民家庭。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情况 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下列字词吗? 2、看看哪一组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 对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可以提出,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 读一读、找一找: 1、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思乡是爱国的一种具体表现,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通过气势磅礴的重大事件去表现,本文作者却令辟蹊径,通过什么来表现? 3、你能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吗? 4、用几个短语高度概括这三段有关枣核的内容。 结构: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悟枣核 线索:枣核 构思:设置悬念 (作用:引人入胜,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探究 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 衬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 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通过她倾诉思乡的心理活动,尤其是慰藉思乡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问题:1、你能找到她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吗? 2、作者老友怀念家乡,除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她还做了些什么?她所做的一切又表现了什么? (手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北海泛舟的情景) 明确:国籍虽改、感情不改、心系故土 (七)语文活动 1、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或借助哪些寄托物来表达他们对于祖国的一片深情呢? (乡井土、节日、举办一些活动) 2、看看谁想到的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多。 (八)布置作业 1、运用下列词语组成一段话,要求句意衔接、中心明确,词语顺序不拘,60字以内。 风烛残年、故弄玄虚、感慨良深 2、摘抄三首表现乡愁的古诗。 3、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 余光中《乡愁》 琦君《故乡的桂花雨》 琼瑶《剪不断的乡愁》 《枣核》同步训练 篇4枣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本文的叙事线索 体会课文通过朴实的叙事来表现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感情 教学重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教时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正如歌词中所唱,洋装所以、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爱国情怀,大家在电视上看过海峡两岸的亲人相团聚的场面吗?那是怎样的激动人心!今天我们一起随作者带着枣核走进海外华人的心中! 介绍作者: 萧乾(1910-1999),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蹊跷 山坳 胡同 揣 掀起 镶嵌 衣兜 嫣红 玛瑙 国籍 2.生读课文,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思考全文的线索是: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二.深入探究 画出文中能够表现老人思乡的句子【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她托在掌心,想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着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 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八九小节】 【她告诉我……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三.拓展延伸 1.从文中找出句子证明:思乡之情会随着生活条件的优越、年龄增长而淡忘吗? 【沿途美丽的风光,优越的家庭条件】 【朋友不好意思】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2.朋友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 思乡之情的? 【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情景、打算种家乡的枣树】 【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 【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四.学法探究 1.本文表现的是海外华人的浓浓思乡之情,这是个大主题,但为何却以几颗普通、平常的枣核命题呢?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2.现在我们知道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几颗枣核的真正原因了吧。文章的谜底一开始就交代了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友人对祖国的思念,主要是通过枣核及文中重点字词表现出来的,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同步导学》。 六.结束语 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家乡更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一根弦,轻轻拨动,思乡之情满心间。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背景歌曲《我的中国心》) 附板书: 枣核 ﹙萧乾 字词注音 易写错的字: 蹊跷 山坳 揣镶 嵌 衣兜 嫣红 玛瑙 线索:枣核(索-见-话-议) 主题:海外华人的爱国思乡之情! 《枣核》同步训练 篇5【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8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折、涨”。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勤快能干和机智勇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2.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大红枣的核。 2.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同学们,从课件上我们看到了枣核的样子、颜色,它是大红枣的'核。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枣核”,课文是要向我们介绍大红枣的核吗?不是。“枣核”是一个小孩的名字,“枣核”生下来就只有枣核那么大,一年又一年,一点儿也不见长,他的爹娘非常发愁。你别看“枣核”个子小,他的本领可不小呢。 设计意图: 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检查预习,自主识字。 1.指名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在小组内汇报交流预习情况。 3.课件出示会认字。 (1)读音难点主要有:“折、涨”是多音字,也是翘舌音,“涨、牲”是后鼻音。 (2)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 (3)学生读生字,组词,说句子。教师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 提示读音难点,引导学生讨论记忆生字的方法,利用生字组词造句,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题目,学生填空。 枣核是一个很的孩子,他虽然个子小,但什么活都能干。他还是一个的孩子,他凭着自己特殊的身材,大闹衙门,为百姓夺回牲口。(勤快聪明) 设计意图: 课文篇幅长,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生的难度。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身材特殊的孩子。 学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体会夫妻两人的心情:叹气—欢喜—愁得慌。板书:人小 (2)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板书:勤劳能干 出示相关句子: ①枣核说:“爹、娘,你们不用愁,别看我人小,一样能做事情。” ②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板书:扶犁赶驴砍柴 (3)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板书:机智勇敢 (枣核为乡亲们夺回了牲口,在县衙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最后大摇大摆地走了) (4)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 ①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②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③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打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板书:吆喝折腾 (5)枣核是怎样与衙役们周旋,与县官斗智斗勇的? ①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②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③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板书:蹦大摇大摆 4.小结:枣核为了把乡亲们的牲口夺回来,晚上蹦到驴耳朵里,大声吆喝着赶牲口,把衙役们折腾得筋疲力尽了,他打开大门把牲口赶了回来。他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啊!枣核被捉进了县衙,但是他不但躲过了衙役们的拷打,还把县官惩治了,最后安然无恙地走了。枣核真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啊! 设计意图: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了自学的能力。 五、回顾课文,复述故事。 1.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枣核是怎样的一个人?(勤劳能干、机智勇敢) 2.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给同学们讲一讲吗?(在小组里互讲) 3.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复述课文,续编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人物特点,启发学生想象。 《枣核》同步训练 篇6第二课时 一、 回顾上节内容 1 听写字词 2 梳理课文结构 3 引导学生深入课文 二、继续学习课文 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 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三、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谈话,作者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了谈话经过,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板书设计: 枣核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枣核》同步训练 篇7一、下列词语中有五个错别字,找出来并依次加以订正 拾金不昧 争研斗艳 光怪陆离 生机盎然 弱不经风 情不自尽 风烛残年 姹紫嫣红 故弄悬虚 感概良深 二、文中“她托在掌心”,能否把“托”换成“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第7节中“游子的心境”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9节中,“走到‘北海’跟前”中,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出两句表现思乡爱国之情的名言或诗句或歌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几年,许多在海外学有所成的“游子”纷纷归国,或从事科研工作,或投资办厂,请针对这种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语段,按文后要求答题 (一) 她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她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很精致匀称。我们在*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她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她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间有个睡莲池。她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5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 1.说说下面加粗的词语表达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①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这句话中的“家乡味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庭事业都如意”句中的“如意”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突然,她站起来了,自言自语地说: “祖国像只琴,像只六弦琴。”蝴蝶在她的脑后飞舞起来。 孩子天真幼稚的话,像股强劲的东风扑进我闷闷的胸怀。这比喻似乎是前人所没有的。我知道好琴不见得奏出好曲子,好琴手拿着好琴才能弹出好曲子。 “你往下怎么写?” “我要当个好琴手,弹出的曲子全世界的人都爱听。” 吓我一跳,12岁的娃娃能有这样的志向。 “琴手只能有一个。你——” 她不等我说完晃着笔杆说: “不想当琴手的人,是这个。”她伸了伸小手指。 我惊愕地望着我的女儿,望着她脑后狂飞的蝴蝶,渐渐地,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女儿是用一种新的方式在思维,这种思维比我前进了一步,我和我上代人只想怎样来报效祖国,而未来的一代,在她们童年金子般的心灵上,思考着的是怎样驾驭祖国。女儿的文思给我一个启迪,伴读是相对的,孩子的思想在填补着我头脑中的空白。 1.作者把“孩子天真幼稚的话”比喻成“强劲的东风”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末句说,“孩子的思想在填补着我头脑中的空白。”这里“我头脑中的空白”具体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心中思考的是如何“报效祖国”,还是如何“驾驭祖国”,还是其他?请写出你的想法并简要谈谈理由。 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①小时候,常常遇到一些女孩用“兰”字作名,干吗要用“兰”作名呢?我产生了好奇心,去问父亲。父亲说,兰是一种草,开的花特香,兰草貌似柔弱,但生命力极强,逗人喜爱,因此人们爱用“兰”为女孩子命名,希望她们像兰草一样娴淑温柔,美貌端庄,健康成长。父亲的话我似懂非懂,但产生了想见兰草的愿望。 ②但家乡没有兰草,后来,我上了初中、高中,来到县城,那里也没有兰草。 ③去年九月中旬,我们奉命来到了扒口行洪的小河口镇灾区救灾。行洪区的高处已经露出了水面。少数回归的群众,已在残堤上搭起了临时灾棚,等候着重建家园。为了迎接行洪区中小学生归校,我们急于了解学校的受灾情况。这是一所我十分熟悉的学校:雄伟的教学大楼,整齐的教师宿舍。特别是校园美化,全市有名。四季花香,长年青翠,满园秀色。而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所学校,除伤痕累累的教学大楼,依然倔强地挺立着,整座校园覆盖在厚厚的淤泥中。露出泥面的柏树、广玉兰、女贞树等成了朽木枯枝;至于那些名花们,早已杳无踪迹。一片泥沼,满目荒凉,看不到生命的迹象。我心里感到沉甸甸的。 ④就在诅咒洪水的肆虐时,我眼前一亮,忽然发现远处的淤泥堆上,像是谁散落了十分鲜嫩的四季葱苗。远远望去,它们婀娜娇艳,翠润如玉。在这百里泥沼中不可能有四季葱苗!我不顾一切,从没膝深的淤泥中走了过去,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凑上去,一缕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大声叫喊起来:这里有抗御洪水的英雄!同行的校长告诉我们,这堆淤泥下是一个圆形的大花台,周围种的是一圈兰草。淹水前这些兰草叶长不过五寸。竟意想不到,它会在二个多月的滔滔洪水底下,不断地从与日俱增的淤泥中挣出身子,突破了半米多深的淤泥封锁。在洪水退后,群芳寥落,校园一片死寂。独有兰草、兰花,带着与洪水顽强拼搏后的疲劳与倦色。虽然减少了一些浓绿与浓香,却显得更鲜、更嫩、更加亮丽。我对这具有超强生命力的兰草,不禁肃然起敬。[a]在温柔舒适的花园中,兰草恪守名分,娴静恬淡,默默奉献,丰富人间香与美,从不张扬;[b]在荒山僻谷中,兰草仍然生机勃勃,奋发向上,散发出缕缕清香,不为沦落深山而自弃;[c]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 ⑤我抬起头来,远远望见守候在残堤上的父老乡亲们,心潮起伏,思绪难平。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秉(bǐng)性:性格];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 1.这篇文章写兰草,着力表现了兰草的________特性。文中有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兰草的思想感情,这两个词语是:(小时候)________;(救灾时见了兰草)________。 2.第③段中画线部分写树和名花,这对表现兰草起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走近一看,其中竟还有两朵三朵白色的小花”中的“竟”,表露了作者发现兰花时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段有两个层次。在下面题目中的横线里各填写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层意。 ①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兰草; ②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兰草。 5.第④段末画横线部分有a、b、c三个分句,请你根据本段的内容,给c句的空缺处补写2~4个短句,与a、b两个分句构成排比。在沧海横流,洪水滔天的绝境中,兰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父老乡亲的身上,我看到了兰草的秉性;在兰草的身上,我看到了父老乡亲的希望。”这句话对全文内容的表达起什么作用?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妍 禁 禁 玄 慨 二、不能。“托”更显珍贵。 三、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表示特殊含义 四、略 五、(1)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 (2)祖国欣欣向荣的局面对海外游子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六、(一) 1.①急于让别人理解自己的思乡之情。②每逢佳节倍思故乡。2.花园布局具有家乡的地方色彩。3.儿女长大成人,家庭设施齐全,事业兴旺发达。4.点明题意,表达这位美籍华人对故土的思念,从而突出了中心思想。 (二)1.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孩子的话对我的震撼。2.“我”只想着怎样来报效祖国,而没有思考怎样驾驭祖国。3.言之有理即可。 (三)1.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想见;肃然起敬。2.衬托或反衬3.惊喜、敬佩。4.描绘;赞美。5.威武不屈,奋斗不止,争得了自己的生存,获得了发展的先机。(符合要求即可)6.揭示主旨。含义要点:(1)两者同样具有超强的生命力,(2)需要战胜困难,重建美好生活。 《枣核》同步训练 篇8【教学设想】 自主学习,默读课文,合作交流讨论关于枣核斗智斗勇的故事。把握故事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枣核图片。提问:谁能介绍一下什么是枣核?我们今天所说的可不是这个枣核,而是一个像枣核一样大小的人——枣核。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枣核)。 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的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 (1) 本文介绍了枣核的什么事情? (2) 枣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师: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并标段,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也可以请教老师或同组同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 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3、试着读课文。 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 (1)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借助汉语拼音品读,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 枣核 夫妻 爹娘 扶犁 折腾 涨红 困得很 牲口 官府 善罢甘休 注意读准:翘舌音“折”,前鼻音“困 勤”,后鼻音“牲”。 另外,一个多音字“折”,在这里读“zh”,还有两个读音,一个读“zhé”组词为“打折”,另一个读音是“shé”,组词为“折本”;多音字“涨”在这里读“zhàng”,还有一个读音“zhng”,组词为“涨潮”。 5、识记生字 A、识记生字 你是如何识记这些字的? (1) 熟字加偏旁:“父+多=爹”“利+牛=犁”“口+木=困”“牛+生=牲”“广+付=府”“四+去=罢”。 (2)形近字组词:核一该 折一拆。 (3)组词扩展:妻子 夫妻。 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生字、新词的认识。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轻声朗读课文,要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用生字卡片检查) 衙役:衙门里的差役 。 善罢甘休:好好地了结纠纷,不再使事态持续下去。 钱搭:古代装钱物的口袋。 惊堂木:惊堂木也叫醒木,也有叫界方和抚尺的`。一块长方形的硬木,有角儿有棱儿,使用者用中间的手指夹住,轻轻举起,然后在空中稍停,再急落直下也是古时县官用,举起拍于桌上,起到震慑犯人的作用,有时也用来发泄,让堂下人等,安静下来。 四、深入探究,感悟文法。 1、自由读文,分角色读文。 读了课文后,你觉得枣核是个怎样的孩子? (枣核是一个既勤劳又聪明的孩子。) 2、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些片段,说来给大家听听。 (1)“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有趣了? (枣核很小,人可以钻进驴耳朵里,衙役们不会发现他。) (2)“衙役们拿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你觉得以上句子,有哪些想象合理的地方?(枣核小,是完全可能从铁链缝里钻出来的。) (3)“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那衙役一棍子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 这个片段,你想到了哪个故事?(活佛济公的故事。) (2)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小组内表演课文内容,再选代表在全班表演故事。 五、拓展延伸,说写训练 1、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2、续编故事。 想象一下,枣核还有哪些聪明能干的故事? 《枣核》教学反思 《枣核》是一个民间故事,故事语言通俗易懂,但却寄托了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备课的时候我在想,学生们都早已知道这个故事了,在教学中,我应该怎么教才能更有效果?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显然不能停留在简单的了解故事、指导朗读的环节上了。所以我想应该引导他们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故事记述了山脚下一户农民生了一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一年又一年,他不会长大,但是他人小,身事情都能做,邻居们都夸他是个好孩子。枣核既勤快又聪明,他为了农民斗衙役戏县官。 在本课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努力地方向。课堂上用一组图片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课堂气氛。其次,通过阅读让学生理解想象的`用法和写法,整堂课的环节较为流畅,学生也易把握。让学生把自己了解的有关造人的故事表述出来。这样做,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胆量。 《枣核》这则民间故事如能巧妙讲解,在品读相关语句的过程中理解人物形象,在理清了故事情节,我设计了人物评论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看法。这个问题的提出对课文的理解更有效果,我放手让学生来讲,从文本中理解,把品味、感悟还给学生。学生的发言能够结合课文里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他们认为枣核勤快聪明有正义之心,枣核的父母淳朴善良,县官奴役百姓,衙役助纣为虐,危害乡民。我让同学们分角色朗读,体会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在熟读之后,让学生尝试表演故事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完成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一是学生的创新:在“展示评价”上,大部分学生能有理有据,有条有理,口齿清晰地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二是学生讨论问题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这节课由于准备仓促,但也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在这节课上积累了词语,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学会了概括课文的方法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个人觉得学生收获还是颇丰的。这也就是语文教学上要求的一课要有一得吧。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 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不够深刻。 《枣核》同步训练 篇9【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枣核》教案2。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枣核》教案2》。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 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六.总结 《枣核》同步训练 篇10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首先明白“枣核”指的是什么,然后弄清楚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情,表现了枣核怎样的品质。 2、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折、涨”。 2、默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感受枣核的聪明和勇敢。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民间故事是充满幻想的故事,要么故事里的人物拥有特异功能,要么主人公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故事的情节有超自然的性质。民间故事一般是人们用口头形式传播而流传下来的,故事一般体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叫《枣核》的民间故事。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中的生字。重点指导边音“犁”,翘舌和后鼻音“牲”、多音字“折、涨”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亥—核(核心)—咳(咳嗽)—该(应该) 利—犁(犁地)—梨(梨子)—俐(伶俐) 生—牲(牲口)—胜(胜利) (2)多音字。 折 zhē:折腾、折跟头 zhé:折断、损兵折将 shé:折本、枝折花落 涨 zhàng:涨红、头昏脑涨 zhǎng:涨价、水涨船高 辨析:“折”表示“翻转,倒腾”时读zhē,如“折腾”;表示“断”“亏损”或姓氏时读shé,如“折了、折本”;表示“断,弄断”“损失”“弯转,屈曲”等意思时读zhé,如“折断、打折、损兵折将”。 “涨”表示“体积增大”“弥漫”“多出来”“头部充血”时,读zhànɡ,如“豆子涨了、烟气涨天、头昏脑涨”;表示“水量增加,水面高起来”“价格提高”时,读zhǎnɡ,如“水涨船高、涨价”。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枣核”指的是什么? 明确: 指的是主人公的名字。 2、“枣核”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明确: 因为枣核刚出生时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大”,所以夫妻俩就给孩子起名叫“枣核”。 3、课文写了枣核的哪几件事? 明确: 第一件事:枣核一直没有长,但是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第二件事:枣核不仅勤奋,而且聪明,设法帮大家解救了牲口。第三件事:枣核解救牲口后引起县官的责难,于是他智斗县官。 四、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阅读第2自然段后思考: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枣核有什么变化吗?爹娘心情如何? 明确: 一年又一年,枣核一点儿也不见长。爹娘都很为他担心、发愁,觉得枣核长得太小,什么也做不了。 2、面对爹娘的'担心,枣核是怎么反应的?由此可以看出什么? 明确: 枣核安慰爹娘说,自己可以做事情。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枣核做到对爹娘的了吗?他都学了哪些本事? 明确: 做到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 4、当大伙儿的牛、驴被官府牵走,枣核说他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猜猜看,此时大家都是怎么想的?枣核心里又想着什么? 明确: 有的人可能会想:“人长得小,口气却挺大,真能吹牛!”枣核心里可能想:“此时不和你们争辩,等我牵回了牲口,你们一定无话可说!” 5、枣核解救牲口时,为什么不直接牵走,而是折腾了大半夜? 明确: 因为这么多的衙役看守着,想直接牵走牲口是不可能的,只有等到衙役们累了,没精神看守了,才能安全地把牲口牵走。 6、枣核成功牵走了牲口,印证了文中的哪句话? 明确: 第4自然段中的“枣核不光勤奋,也很聪明”。 7、用“不光……也……”造句。 明确: 示例一:小明不光学习好,也乐于助人。示例二:这幅画不光有草有花,也有绿油油的大树。 8、县官并不知道是谁牵走了牲口,枣核为什么要自己承认呢? 明确: 因为县官如果找不到偷牲口的人,一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枣核自己承认,是不愿意牵连他人,并且他已经想到办法制伏县官了。 9、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他会说些什么呢? 明确: 县官老爷,你不是要抓我吗?我就在这儿,过来呀! 10、回顾全文,尝试复述这个故事。 五、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1)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衙役把牛、驴都牵走了。(改成被字句) ②门被枣核打开了。(改成把字句) ③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我有办法!”(改成转述句) 明确: 牛、驴都被衙役牵走了。 枣核把门打开了。 枣核说,大家都不用愁,他有办法。 (2)设想一下,枣核离开后,会发生什么故事?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明确: 县官吃了这么大的亏,怎么肯善罢甘休?于是,他派衙役们把枣核的父母抓来作为人质,还威胁枣核:“如果不投案自首,就杀掉你的父母。”枣核这么孝顺,怎么肯让自己的父母代替自己受过?于是,枣核回到衙门,换回了父母,让父母和乡亲们躲进了一座山谷,那里有他准备好的粮食和水,够大家生活一段时间了。 每到夜深人静,他就偷偷潜入县官的房间。第一天拔光了县官的胡子,县官拿他没办法。第二天,又拔掉了县官不少头发,县官还是怎么也抓不到他……一连几天,把县官折磨得不成人样,只能跟他求饶,赦免了他,答应不再难为乡亲们。大家都夸枣核是一个小英雄!枣核的父母可开心了! 2、总结。 枣核虽然长得小,志气却很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智斗恶人,帮助乡亲。希望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也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六、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枣核》同步训练 篇11【课时目标】 1、体悟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感情,了解中华民族“思乡”的文化传统。 2、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月是故乡明,在深沉美丽的歌声背后,是看不断的回乡路,割不断的思乡情,这首诗人们对故乡的刻骨思念。彭邦祯是将浓浓的思乡情寄托在一轮明月之上,有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却用手中的笔将这沉甸甸的思乡情寄托在看似普普通通、不占分量的枣核之上。书写课题《枣核》,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倾听她对家乡的思念。 2.作者链接 萧乾(1910.1.27--1999.2.11),蒙古族,作家,文学翻译家。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1942--194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专攻“英国心理派小说”。曾任职于《大公报》。复旦大学教授。采访过欧洲战场、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1986年获挪威王国政府授予的国家勋章。出版有著译作品43部。其中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译著《好兵帅克》(捷),以及《八十自省》、《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回忆录》等。 3.积累本课的字词 枣核( )蹊跷( )嫣( )红分( )量泛( )舟 圣dàn( )镶qiàn( )感kǎi( )篱ba( )国jí( ) 蹊跷:风烛残年: 故弄玄虚:嫣红: 【合作·探究·展示】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散文,本文的线索是,文中揭示中心的一句话是 (2)画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分析本文的结构,列出本文的结构图。 (3)文中的美籍华人是用哪些方式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2、浏览全文,探究构思 (1)本文篇幅不长,却尺水兴波,文中设置了那些悬念?j结合具体例子体会一下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 (2)用简介的语言概括5——10段内容,说说该文段在文中什么作用? (3)本文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为题? 3、本节课我的收获 语文六年级上册枣核预习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品味语言,学习本文运用简介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表现文章的主题。 【合作·探究·展示】 1、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本文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全文去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从文中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妙在何处。 (2)体味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2、探究总结本文表现主题的方法。 3、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种枣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见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你对这样的说法是怎样看的? 4、小结本文 谈谈我的收获: 【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7、8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句中的“味道”的含义是 A.饭菜的滋味B.兴趣C.意思D.特色 (2)老友家后花园中反映“家乡味道”的植物是:。 (3)老友把自己的“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缺”的是 A.家乡的温暖B.没有家乡的枣吃 C.难以见到家乡的亲人D.报效祖国,为民族尽力的机会 (5)选文中加横线一句中连用四个“想”字,具体体现 A.家乡可想的地方很多B.这些地方使她不能忘怀C.主人公思乡之“苦” D.再现故乡形象并借以慰藉主人公的思乡情 (6)作者与“同窗”第二次谈话时,用了“感慨良深”一语加以修饰,怎样体会这一修饰语的作用?选出正确的一项 A.思绪万千,难于启齿B.发自肺腑,倾吐真情 C.欲言又止,羞于谈吐D.感情激动,语无伦次 (7)写“同窗”“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前文和本段都有具体交代。为什么写“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只是一语带过了呢?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读者可以想像,无须赘述。 B.设备太多,难于列举。 C.别墅花园都有了,自不必说。 D.无关紧要,说了也没有用。 《枣核》同步训练 篇12《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在教学中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共同品味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完成情况: 本节课我以读《月之故乡》这首诗引起学生思乡的共鸣,然后让学生解读文本,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为学生敞开心灵进行师生对话创设了有利的情境,进而师生共同游历那一段生命情感历程后来还让学生搜集了大量的关于思乡爱国的名句、歌曲等,加深了爱国主义这一主题,完成了从文本精神到学生人格精神的飞跃,课堂效果很好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力较差 改进措施: 1、加大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3、大力提高小组合作,全面推进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能力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