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
范文 |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选13篇)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鹿柴》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鹿柴》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通“寨”,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纠正以下字的读音。 “鹿柴”的“柴:读作“zhài”,不要读作“chái”。 “返景”的“景”读作“jǐng”,不要读作“yǐng”。 “青苔”的“苔”读作“tái”,不要读作“tāi”。 3)自学诗中的生字。 “景”,不要多加“彡”。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 三、四句句意: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字。这样描写有声有色,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①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②学生这首诗你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复照”,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2)自己试背。 3)同桌互背。 4)集体背。 四、作业 : 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 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出没”的“没”读作“mò”,不要读作“méi”。 “风波”的“波”读作“bō”,不要读作“pō”。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渔”“鱼”。 (2)“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 但;只。 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在这一带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惊险啊! (3)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北宋:范仲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宿”读作“sù”,不要读作“shù”。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 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 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句:天色已晚,远望苍山,路途遥远,得找个投宿的地方。我投宿的是一个贫穷的山村人家。 3、4句:忽然,从柴门边传来了狗叫声,知道是主人冒着风雪回来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可根据诗的内容,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5.练习背诵古诗。 (1)自己试着背。 (2)同桌互相背。 (3)集体背。 6.作业 : 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2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认会写“耘、昼、桑、晓”4个字。理解“昼”“耘田”“弄”“晓”“水满陂”“浸寒漪”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体会三首古诗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有感情地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体会古诗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媒体导入(多媒体播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现在我要带大家去春游!大家想去吗?如果想去,就请闭上眼晴,做好出发的准备,因为我们这次乘坐的是无形无声的学生专用客机。 (1)多媒体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同时出示一组山水田园风光图片。(先让学生看图说话,简单描述一下图片的内容,最后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2)欣赏后学生谈感受。(板书课题) 2、理解题意。 (1)指出诗题中多音字的读法:“兴”应读第四声。四时:四季;杂兴:各种兴致(随性而写,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今江苏苏州人。为官多年,58岁因病辞归,此后10年隐居石湖,写成《四时田园杂兴》。《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12首。这些诗反映了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和生活以及民生的疾苦,内容极为丰富。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三十一首。 二、初读诗句,自主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字:昼(zhòu)、耘(yún) 新词:昼夜、耘田、绩麻 2、指名读诗,指出诗中“供”应读第四声。出示两种读音的字义,让学生选择应读第几声。(供gōng供给,准备着东西给需要的人用。ɡònɡ①向神佛或死者奉献祭品;②指奉献的祭品;③参加或从事某种活动;④被审问时在法庭上述说事实。) 3、比一比,谁读得更正确、更流利。 三、再读诗句,整体感知。 1、对照文中注释,边读边说说诗意。并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思讲给同桌听。 课件出示: ①昼:白天。 ②耘:除草。 ③耘田:在田间除草。 ④绩麻:把麻搓成线。 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⑥未解:不懂。 ⑦供:从事,参加。 ⑧耕织:耕田织布。 ⑨傍:靠近。 ⑩桑阴:桑树下。 2、全班交流。 四、朗读诗句,感悟诗情。 1、边读诗边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引导学生回答,并相机板书。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①古诗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诗意:白天到田里锄草,晚上归来后把麻搓成线;村里的青年男女都在各自为家庭承担责任。) ②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③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出示多媒体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诗意:孩子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也在茂盛成荫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为什么?(喜欢。因为他们天真、勤劳、不怕苦、好学、可爱、爱劳动)。 赏析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2、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预习《稚子弄冰》和《村晚》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3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前边我们学习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两首古诗。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于谦的《石灰吟》。 二、讲读第三首古诗《石灰吟》。 1.初读指导,理解字、词意思和全诗大意。 (1)解题。板书题目。 吟:歌唱。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的意思。 (2)教师范读。 (3)学生试读。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学生试讲,逐句理解。(注意书上的注解。) 2.精读训练,连贯讲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全诗,连贯讲诗意。 (2)思考议论,加深理解。 ①读诗句“烈火焚烧若等闲”,说一说“若等闲”在这里的作用? ②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方法,说一说在这里的作用?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②这种感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③有感情地朗读,想象情景。 三、巩固练习。 1.读课文,先理解加粗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欣赏三首古诗,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背诵三首古诗。 4.默写。 (四)总结: 这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的三首古诗。这三首诗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同学们,我们要在读懂诗句、理解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掌握诗人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诗人朴实无华的文风。 板书设计 : 墨梅(清气) 竹石(坚劲) 石灰(清白) ―――――借物抒情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4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 ,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 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4)诗的前两句与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学习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正确书写5个生字。 2.将三首诗摘抄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 3.为“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配画。 4.把《游园不值》改编成一个故事,并讲给别人听。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5秋思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二、重难点: 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 “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 (二)新课讲授 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泊船瓜洲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词典、搜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与这首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积累,引入诗文。 老师:古往今来远离故土的游子总会思念魂牵梦萦的家乡。他们往往把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融入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中,需要我们细细去品味。请同学们把你积累或搜集到的描写思念家乡的古诗,给大伙诵读一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已学过)、北宋秦观的《浣溪沙》等。 学生:积极交流。 老师:从刚才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同学把所学古诗能够积累下来,一部分同学不但能积累所学古诗,还主动搜集课外古诗,值得大家学习,我们一定要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因为学习语文重在积累。今天我们来学习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二、知诗人,解诗题 (一)知诗人 老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阅与这首诗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跟大家交流交流。 学生:简介王安石。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使学生了解写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 (二)解诗题 学生:理解“泊”的意思。进而解题:泊船瓜洲:把船停泊在瓜州。 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是学习古诗不可缺少的一步。它能帮助我们理解诗的内容。那么王安石把船停泊在瓜州时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 三、读诗文,明诗意 (一)轻声读诗,圈出自己读不准的字。 (二)同桌交换意见。 (三)师生合作读诗文,解诗意。 1、指名读诗,引导读准”间、重、还”。 2、共同动手正音。 3、理解“数重山”中“数”的意思。 老师:看来从瓜州到王安石的家乡钟山就一条(横向的)河、几座山的距离,离得很近了,往下读。 学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4、理解“绿”和“还”的意思。 绿:吹绿、染绿。 还:归、在本诗中是回家的意思。 老师:现在这个“还”的音你能读准了吗? 5、回过头复习“泊、间、数、绿、还”几个字的意思。 6、再次轻声读诗,然后拿出课堂笔记本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写成后交流。 诗意:(对面的)京口和(这里北岸的)瓜洲不过是在一条横着的江的距离之内,(再远处的)钟山也就只是隔着几重山峦而已。春风又把(对岸的)江南大地吹绿了,明月啊,你什么时候可以照着我回到(对面江南的)故乡呢? 四、入诗境,悟诗情 1、引导学生边读诗边想象诗描绘的画面。 老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吹醒了柳树,吹来了燕子,吹美了大江 南岸,闭上眼睛想象春风带给江南什么样的美景?想好后跟大伙描述一下,可要用上我们积累的好词佳句哟。 学生:自由描述想象到的画面。 2、体会诗人用词的传神 老师:春风给江南送来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诗人把江南春天的美景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读时耐人寻味,那就是---“绿”,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后资料袋里的内容,相信你会更进一步的感受出诗人对词的推敲及用词的准确传神。 3、读中领悟诗情 老师: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自由读诗,读出诗的韵味。体会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找出诗中相关的词句。 学生:自由读诗,读后发表意见。 4、老师小结:“一水间,数重山”足以感受出诗人归心似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能马上回到家乡的惆怅之情自然流露。由此可以看出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恋乡、思乡之情。 《长相思》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题 (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 1、要求: ⑴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 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 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四、悟词意 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⑴ 作者的“身”在那里? ⑵ 作者的“心”在那里? 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 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朗读。 4、写片段: 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 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长相思》是校长扬州之行的一大发现,某次偶然的机会向本人推荐,本人初看教案,也被它深深的吸引了,决定一试。在此之前我从未曾想象到,一首简简单单的词,能上得如此之丰满,如此之浑厚,如此之动人,如一首悠悠旋律在不断的起承转合的节奏变迁中咏唱着那一份情感,让激越的思绪不断飞扬,不断扩散。 读是这节课的元神,是这节课的精粹,我注意到古诗词教学依托载体是读,所以我对读的训练是足够的,并都尽量做到每一次读都解决一个问题。从读准字音到理解词意的读,从感受身在征程到心系故园的读,从领悟故园梦美到征程心碎的读,一个“读”字里,把作者纳兰性德思乡的情切、思乡的无奈、思想的痛楚表现得一览无余。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6教材简解: 本次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小班的古诗活动《所见》,我以故事+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带领幼儿进入这首古诗的意境中,在教学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让幼儿既轻松学会了古诗,又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目标预设: 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诵读古诗,体验朗诵的乐趣。 重难点: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重点) 2.知道古诗中“鸣蝉”的意思。(难点) 3.能用打节拍、做动作等方式朗诵古诗。(难点) 活动准备: 1.活动课件、伴奏音乐。 2.四幅古诗配画。 3.相关头饰。 设计思路: 《所见》这首古诗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故事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利用这首古诗中“趣”这个点,以故事和图片的结合形式导入课堂,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初步的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后我通过诗配画这样的形式,让幼儿重温古诗意境,我再逐步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还会让他们进行一些表演,与我,与其他幼儿做一些互动,充分的感受到这首古诗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幼儿也会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动作等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将以幼儿为中心,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 教学过程: 1.出示小树林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 1)师:你们听一听,树林里面传来了什么声音?(牧童唱歌的声音) 幼儿进行猜测,师揭晓答案,原来是一个小牧童在唱歌。 2)师:你们来看一看,牧童是怎么来到小树林的呢?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吗?哪位同学能背一两首呢?谁能背一背李白的诗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解题,介绍作者。 (1)“望”是什么意思? 明确:远看。“庐山”是个山名,在江西省北部,临长江,靠近九江市,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谁去过庐山,或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请一位同学说说他所见过的庐山的景色。 (2)这首诗是谁写的呢? 明确:李白。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就是他游庐山时,看到庐山瀑布美丽壮观的景象而写下的。 2.朗读诗歌。 读前设问:诗人笔下的庐山是什么样子的?作者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什么?重点看什么? 明确:诗人笔下的庐山,山峰耸立,紫烟缭绕,瀑布飞悬,景色壮丽。从诗中看,作者选看到香炉峰,后看到飞流的瀑布,诗中重点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象。 3.学生轻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分组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巡视。 5.理解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 (1)“日照香炉生紫烟” ①“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烟”,指的不是炊烟,也不是哪儿冒出的烟,而是指云雾。山峰高耸入云,峰上云雾缭绕,下面水气升腾,整座山峰笼罩在烟雾之中。阳光一照,烟雾便呈现出绛紫的色彩,飘飘悠悠,萦绕山际。多美啊! ②在理解基础上指导朗读。 ③读后讨论:“生紫烟”的“生”字若换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升”仅仅是向上升起的意思,而“生”除了这层意思之外,还有“产生”的意思。它活生生地写出了香炉峰上烟雾慢慢向上升腾,犹如仙幻一般的景象。所以“生”这个字作者用得非常好。 ④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句诗中描绘的美景说一说。 明确: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弥漫着紫色的云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①解释字义,理解句意。 “遥看”:远远看去,这个词与题目哪个字有关系?(与题目中“望”字照应) “川”:指大河。 “挂”:悬挂。 远远望去瀑布像是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这句诗挂字用得好,因为瀑布在不停地流动着,从动态上看,就像一条巨大的河流,但平时河流都是流淌的,而这一瀑布却由上而下地高悬,所以诗人用“挂”这个字写出瀑布外形的壮观。同时通过“挂”这个字使人体会到瀑布水流又快又急,而且山势陡峭,仅仅通过一个字就写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 ②指导朗读。 (3)“飞流直下三千尺”。 ①解释字意,理解诗意。 “飞流”:是形容瀑布飞快地流下来,像飞一样。 “直下”:直下来。 “三千”:不是一个确数,形容瀑布很长。 站在山下向上望去,瀑布从陡峭的山上笔直地飞快地流下来,足足有三千多尺长。 ②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夸张的修辞方法,“三千”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只是夸张地说出瀑布很长,气势很大。 ③指导朗读 (4)学习第四行诗句“疑是银河落九天”。 ①理解词语,体会诗意。 疑:是怀疑。 银河:也称天河,由许许多多恒星构成。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流,所以叫银河。 九天:古时传说天有九层,这里的“九天”指天的最高一层,也就是天的极高处。 这瀑布真像是银河从极高的天上落下来了。在这句诗里,“落”和“挂”一样用得精巧。好像天上突然发生了变化,无裂了,银河从天上陡然掉到人间。 ②指导朗读。 ③反复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进而背诵全诗。 (三)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 1.诗人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瀑布的? 明确:先写背景再写实景,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最后写联想 2.诗人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 3.你读了这首诗有何感受? 祖国山水壮美,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四)布置作业 1.辨字组词 2.解释词义 遗: 直下: 3.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的作品,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山行》 1.解题,介绍作者。 (1)《山行》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在山中行走的意思。 (2)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 杜牧:(803~约852年)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其诗继承了盛唐许多优点,溶前贤阔大仆茂的精神,创与之个性相适应的新风格。在晚唐诗歌绮丽的倾向中,显得豪放疏朗、清新俊逸。语言明丽隽永,豪迈爽朗,独具风格。在晚唐的咏史作品中,具有代表性。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试读全诗,理解词语的意思。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 坐:因为的意思。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霜叶:指被秋霜打过的枫叶。 红于:比……还红。 二月花:春天的花。 3.学生根据词义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深秋季节,高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向远处伸展。 在山上飘浮白云的地方,隐隐约约地看得见有住人的房子。 我所以停下车子不走了,是因为我喜爱这夕辉晚照下的枫树林,要好好欣赏一番。 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4.深究古诗意思。 (1)《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山行》描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诗中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写的是枫叶红的季节,枫叶红的季节是秋季,所以《山行》描写的是秋季的景色。 (2)诗人笔下的深秋季节的山林景色图,还写了哪些景物?你觉得怎样? 明确;诗人笔下除了写枫林外,还写了寒山、石径、白云,这四样构成了一幅秋色图,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热爱之情。 6.指导朗读。 (三)小结 《山行》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的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有主有从,有的处于画面的中心,有的则处于陪衬地位。简单来说,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本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四)背诵这两首诗 (五)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了两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背一背。 (二)学习古诗 1.解题、介绍作者 (1)“忆”,回忆,想念。 (2)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著名诗人。九岁就以文才出名,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才十七岁。他多才多艺,还是著名画家,且擅长书法,又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2.朗读诗歌,思考:诗人笔下写了哪些内容? 3.学生轻声读古诗,借助字典自学此诗,初步体会每句诗的意思。 4.学生相互讨论字词的意思,教师点拨。 5.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三)理解诗人的感情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四)布置作业 默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 教案点评: 这篇教学设计示例在教学上的侧重点是想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再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8确立主体意识 引导自主学习 —— 一、领悟学法,引导自学。 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形成学生自学能力的核心因素。五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了二十几首古诗,积累了不少的学习经验,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优势,借助预习这一环节,引导学生自学。 首先要凭借教材中的预习提示,联系学生以往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领悟学习古诗的大致方法进行自学:知诗人,解诗题;释字词,明诗意;赏诗境,悟诗情。 其次要向学生推荐有关的学习资料信息,如《中国古典诗词赏读》《中国古典诗歌名句赏析》等,引导学生除了依据课文中的注释资料外,还要利用工具书读懂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扩大阅读面,培养学生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预习中教师重在检查学生自学的水平,凭借课后的思考练习第1题检查学生解词释句的能力,并指导学生掌握古诗的特点,如诗句的高度浓缩,词序、句序的倒置等,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创设情境,引导思考。 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思维,才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学生思维越活跃,学习效果就越好。诗歌语言高度精练的概括与文体跳跃性的特点,为读者留下许多情节空白,它是学生浮想联翩、思维自由驰骋的天地。因此,我们要掌握教材这一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领会诗句的意境,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江畔独步寻花》采用白描手法通过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天的景象。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描写春天景象的心情,再让学生结合诗句说说春天的花、春天的蝶、春天的鸟这些景物的特点,一幅美丽的春光图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再让他们动笔画一画,分小组互相评一评,说一说,把思维活动贯穿于听说读写的训练之中。 《游园不值》可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复杂的感情变化:满怀着赏花的希望访友,友人却因为惜春而闭门谢客,令人扫兴,虽然心里有点怪朋友,但能理解朋友的心情。诗人又觉得朋友对自家花园中的春色未免太爱惜了,但满园的春色又怎么能够被这柴扉关住呢?出墙红杏使诗人想象到园内美好的春光,心中顿时充满喜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情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友情、亲情展开联想,体会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情谊。 三、品析鉴赏,引导吟诵。 诗的语言是构成诗歌意境的要素。对诗的语言的品析鉴赏,是诗歌教学的着力点。教学中,要引导凭借诗的意境咀嚼诗句,鉴赏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主动性。通过反复的诵读,把诗的韵律、节奏及激荡其间的情感与情境结合在一起,让诗的语言成为有声的画面,进一步加深对诗的理解与感受。 《江畔独步寻花》开头两句中的“满”和“压”写出花开得多,把小路遮住了,把花枝压得弯下了腰。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深一层的品析:“满”体现了大地锦锈、春色四溢的景象;“压”让人感受到春的勃勃生机,春的奋发精神。诗人把静态的花写活了,从而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同样要抓住诗歌后两句中的动态描写“舞”与“啼”,“留连”与“自在”,引导学生品析、鉴赏诗人的独具匠心。 《游园不值》要抓住“一枝红杏”“满园春色”进行品析,学习诗人的表现手法,以小景传大景,实写“一枝红杏”,虚写“满园春色”,引起读者遐想,又寓情于景,给读者以哲理上的启发:美好的事物,是很难被外力所压制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引导学生品析鉴赏寄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诗的第二句写景,景中寓情,笔调欢快:柳如烟,花似锦,朋友所去之处是繁华的扬州,看着这美好的景色,想象朋友在扬州游玩的乐趣,诗人心里也充满了愉悦。引导学生品析诗的后两句,从一幅没有人物、只有水天一色苍苍茫茫的画面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这种情不是直抒出来,而是含而不露,借景抒情,从而不仅鉴赏到诗的人情美,景物美,而且感受到艺术美。 四、读写结合,引导练笔。 首先要在读中激情,以情激趣。学生经过反复品尝、吟诵,完全陶醉在诗的意境中,深深地受到诗人的感染,这时,会产生一种兴奋的情绪。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 其次要明确练笔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所得在小组中交流,拓宽思路,精心选择典型材料。 最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古诗的表现手法,练习抓住景物特点写片段,如景物的静态、动态相结合的描写;以小景传大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借景抒情,等各种方法。写后现场挑选典型片断交流评析,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摘自《福建教育》2000年第2期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五 作者:王志美 教学目标 : 1.掌握生字词:葵,衰,煮,羹,煎 2.朗读,背诵古诗。理解诗词的意思。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2诗人感情的把握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整体把握 1.导言:我们曾经学过《古朗月行》,谁给大家介绍或背诵一下? 2.简介“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种形式的诗——《长歌行》。 3.这是一首古代乐府民歌。 二.朗读诗句,理解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练习朗读 1.师范读,能力较强的同学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指名朗读;齐读。 (二)理解大意,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读自悟 小声朗读诗句,根据注释,逐句理解大意 2.小组合作:每人说出自己所理解到的内容,推选出最贴切的理解,留待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1)各组代表说出每句的大意,大家评议,教师点拨。 (2)启发:全诗讲了自然界的什么现象?(自然界万物从繁盛到衰败的自然规律)你体会了什么?(光阴一去不复返) (3)由此作者发出了什么样的感叹!(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练习背诵 五、识记生字:癸、衰 六、导入 学习《七步诗》 1、刚才,大家学习《长歌行》时,非常认真,下面的时间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七步诗》。 2、谁知道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学生知道就由学生来讲,如果不知道,由教师来做简单介绍。) 七、朗读诗句 1、教师范读;学生范读。(注意读出抑扬顿挫) 2、同桌间练习朗读,互相纠正读音、语气。 3、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4、齐读。 八、品读诗句,想想每句诗的大意是什么?(可根据注释) 九、作业 : 把你对诗句的理解讲给你的家人听,请他们提出意见。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弄懂诗句大意。 1、大家把你理解的诗句的意思讲给你的家人听后,他们有什么建议或给予你什么样的评价?(学生畅谈) 2、小组合作:在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各组推举同学与大家交流,学生评议,教师点拨。 二、理解诗句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曹植七步之内成诗,诗中写到“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我们生活中煮豆时豆会“泣”吗? 2.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比喻兄弟相残) 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于兄弟之间手足相残的无奈与哀怨。) 4.练习朗读这两句诗。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练习背诵。 五.教师总结:我们深深同情曹植的无奈,同时被他横溢的才华所折服。也可看出封建社会的帝王之家为了争夺、捍卫权势不惜手足相残的扭曲人性。 六.导入 :下面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非常熟悉的诗——《出塞》。谁能给大家背诵这首诗? 七.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八.根据注释理解诗文。 1.组内讨论:每人根据注释说说自己的理解,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商议。如解决不了,留与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2.全班交流,并提出不懂得问题,大家商讨,教师点拨。 3.练习说出全诗的大意。 九.通过具体诗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介绍本诗的历史背景。 2.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读诗句,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表现诗人对朝廷不能抵御外敌的一种失望,以及渴望出现“飞将军”李广式的英雄。 十.举行“赛诗会”。 类似《出塞》这样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还有很多,你还读过哪些?给大家背一背。 (全班可分男女生两组,进行比赛式背诵) 十一. 作业 :预习《草船借箭》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0[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借助注释了解诗文大意,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礼物,想不想看?(配乐《春节序曲》,播放关于春节的各种图片,如包饺子、贴春联、拜年等) 2、春节是一年中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而宋代著名文学家王安石,只用了28个字就把这么热闹的场面写出来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元日》。(板书:元日齐读课题,解释“元”的含义) 二、初读古诗,读准节奏,学习生字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自读古诗。(出示自读要求:一、读准字音;二、读通句子;三、读准节奏。) 2、指名读,师生评议,纠正字音。 3、再读,教师指导,划分朗读节奏。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教师范读。(“/”表示朗读时要短暂停顿) (2)指名读,读出诗的节奏。 (3)齐读。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古人过春节的几个画面?(3个画面) 4、我们先来看第一个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齐声读) (1)你知道为什么要放爆竹吗?(古人燃放爆竹是用来吓跑妖魔鬼怪,以求得新年的安宁。到了宋朝,人们用鞭炮替代了爆竹,但仍蕴含着美好的祝福,他们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2)新年的鞭炮声告诉我们: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可以看出来?(除) 5、看吧,天上的烟火、亮光,地上的红爆竹,那一刻,怎能不激动呢?(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1)齐读,用快乐、激动的心情朗读。 (2)现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交流) (3)你能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这场景吗?(如辞旧迎新、万象更新、喜气洋洋) 6、生看画面,师描述:放完爆竹送走旧年,在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迎着暖洋洋的春风,品尝新年的第一口酒!(课件出示:春风送暖入屠苏) (1)再读这句,哪一个字值得我们品味?(暖)说说你的理解。(爆竹声中辞旧迎新的快乐;喝了酒心里暖洋洋;小孩子长大了感到快乐,青年人觉得自己是家里的顶梁柱,心里有了责任感,老年人非常幸福,健康长寿,心里高兴。) (2)再读诗句,读出你体会到的“暖”。 同学们,这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初升的太阳把明亮耀眼的光辉洒向千家万户,人们都出门迎接朝阳。迎着红日,人们喜洋洋地用新桃符换下旧桃符。此时的场景给你怎样的感觉呢?(温暖的阳光,生活更有希望) 7、课件出示: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指名读、齐读。(读出充满希望的感觉) (2)男女分组赛读。 (3)从“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古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仿佛看到了人们在用新的桃符换下旧的桃符。) 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人们走家串户,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同学们,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吧! 三、课堂延伸:交流春联 1、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春联。(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春联,全班齐读。 3、教师指导书写课后生字“旧、符”;生写,师评价并随机展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清明节是几月几日吗?(4月5日前后)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祭祖、扫墓和踏青出游的日子。唐代诗人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去看看吧。(板书:清明) 2.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二、初读古诗,探究初成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读出韵味和节奏。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三、品读欣赏,质疑再探 1、学习古诗第一句。(课件出示古诗1、2行) (1)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2)课件出示重点词“清明、纷纷、欲断魂”的解释,并配相应图片。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4)指导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2、学习古诗第二句。(课件出示古诗3、4行) (1)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想找人问问哪儿有酒家,牧童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 (2)想象当时的情景(雨纷纷,欲断魂,遥指,杏花村),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句的意境。 3、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 4、思考: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怀念逝世亲人) 5、自由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6、学生小结学法: 解题目—知作者—释诗句—懂诗意—品诗味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无尽的思念之情,诗人王维就写下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板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课件简介诗人王维。 二、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1、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3)借助注释,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2、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重阳节的资料,谁来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课件出示重阳节简介)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与诗句相对应的图片,读完这句诗你有什么感受? (2)谈话过渡: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在长安谋取功名。身处举目无亲的“异乡”,每逢佳节,作客他乡的思乡怀亲之情,就更加强烈了。 (3)让我们带着思念之情来朗读吧!(男女读、小组读) 2、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2)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佩戴着茱萸登高,遗憾的是唯独缺少了我一个人。) 3、感受古诗的韵律: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和重读把它表现出来。 课件小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齐读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背诵古诗。 四、记忆识字,书写指导 1、课件出示会写字,学生自主识字。 2、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独”的部首是“犭”,“异”的上半部分是“巳”。 3、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教学板书] 9、古诗三首 元日春节热闹欢快 清明清明节断魂杏花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节思亲、思乡。 [教学反思] 本课三首古诗都与中国传统节日有关,诗句描绘的画面感很强。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再引导他们有感情地朗读,以不同的诵读方式去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韵律美。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交流读完古诗的感受,体会古诗的意境。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1之一 佚名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闻:听。闻啼鸟:听见鸟叫。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怀疑,以为。举头:抬头。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数重:几层。绿:吹绿了。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二)学习《别董大》 1、简介。《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学。 (诗中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有相似之处,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一种豪杰气概。) 3、朗读时,可按下面节拍进行: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4、背一背(或搜集)类似表达友情(或送行)的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离离:繁盛的样子。原:原野。荣:繁盛。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逢:遇。倍:格外。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第二学时 1、简介:《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3、读这首诗时,应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色,四句出现两幅画面,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记住诗句。(画图) 4、朗读这首诗时,可按下面节拍朗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5、背一背(搜集)描写傍晚或夜景的古诗。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但:只。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径:小路。坐:因为、由于。于:比。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不适:不悦,不快。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月黑:没有月光。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遁:逃走。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乃:就。发生:催发植物生长。潜:暗暗地,悄悄地。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径:乡下的小路。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2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闻:听。闻啼鸟:听见鸟叫。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怀疑,以为。举头:抬头。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数重:几层。绿:吹绿了。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二)学习《别董大》 1、简介。《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学。 (诗中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有相似之处,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一种豪杰气概。) 3、朗读时,可按下面节拍进行: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4、背一背(或搜集)类似表达友情(或送行)的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离离:繁盛的样子。原:原野。荣:繁盛。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逢:遇。倍:格外。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第二学时 1、简介:《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3、读这首诗时,应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色,四句出现两幅画面,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记住诗句。(画图) 4、朗读这首诗时,可按下面节拍朗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5、背一背(搜集)描写傍晚或夜景的古诗。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但:只。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径:小路。坐:因为、由于。于:比。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不适:不悦,不快。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月黑:没有月光。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遁:逃走。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乃:就。发生:催发植物生长。潜:暗暗地,悄悄地。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径:乡下的小路。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语文教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篇13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百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诗人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3、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思念家乡) 3、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月亮) 月亮象征着团员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多读。)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课文朗读。) 4、指名答: (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我们解读后再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2、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齐读。) 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指名答。) 4、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5、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6、指数名说。 7、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8、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9、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10、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12、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 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 (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3、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4、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5、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 (分男女生赛读。) 16、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7、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古诗文解读。) 18、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9、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 引导从课题的船停泊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教师播放作者简介王安石)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 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背诵课文,我们下堂课时检查大家背诵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理解背诵了。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背一背。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答。)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3、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 (指名答。) 三、再读课文,品悟情感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课堂背诵,加深理解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答。) 3、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五、生字学习,布置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