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高二说课稿《蜀相》
范文

高二说课稿《蜀相》(精选2篇)

高二说课稿《蜀相》 篇1

  (一)、 教材及本课

  《蜀相》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诗歌部分,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主旨和写作技巧上,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的作品,内容上由写景和评论两部分组成,以写景时的心里活动(追寻、凭吊)为线索开启出后两联蜀相诸葛亮的精当评论,因此针对这首诗来讲,我本节课将赏析的重点放在了前两句上,尤其是写景的颔联。

  《蜀相》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意在通过本课的学习巩固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深入理解杜甫身上那种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同时提高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关于古代诗歌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鉴于本课的教学重点以及高二学生已经在必修教材的学习过程中积淀了一定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我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和能力:①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②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

  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寓情于景、乐景衬哀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作技巧。(这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生成帮助比较大。)

  教学难点:突破“炼字”题型。(学生把握考题类型,以及答题思路的形成有针对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二)、 教学过程

  一、课前情境:

  阅读相关文本,体会诸葛亮“鞠躬尽瘁”“星殒五丈原”的形象,感受诸葛亮这样一位贤相的高尚情操。

  二、情景导入:

  ppt展示卧龙岗景区对联。导入杜甫的《蜀相》。(吸引学生的兴趣)

  三、走进诗歌

  (1)、诵读《蜀相》,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多读,要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②可以采取指名读,齐读,教师范读等方式,让学生都能够开口大声读。

  (2)、品味语言,探究问题。

  合作探究一:

  总体把握诗歌的写作思路。

  首联:寻找祠堂

  (起)

  颔联:祠中之景

  (承)

  颈联:诸葛功绩

  (转)

  尾联:壮志未酬

  (合)。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多种答案都可以。

  寻访祠堂——祠堂春色——丞相功业——壮志未酬

  明确:叙事——描写——议论——抒情

  合作探究二:品味写景的语言。

  1.哪些诗句写的最具美感?

  明确:颔联。

  2、比较理解: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3.赏析颔联?有什么效果?(补充式,多鼓励!)

  明确:“自”和“空”。反衬写法,再美的“碧草春色”,再动听的“黄鹂好音”,只因一个“自”一个“空”,就显得美景虚设,无人问津之感。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4.用一句话把此句的美景描绘出来?

  分析得到: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小结: 分析“炼字”题的答法。ppt展示。

  四、迁移训练

  五、课后作业

  1、背诵

  2、掌握炼字方法,并将其使用在此类考试题型中。

  六、课堂结束语

  (三)、说教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教学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情境教学法:出示关于诸葛亮的对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杜甫所要表达的感情。

  3、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探究诗歌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情感。

  4、比较阅读法: 将《蜀相》的第二句变“自”为“尽”,变“空”为“皆”进行比较鉴赏。

  (四)、说学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即课前诵读诗歌,参照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和写作思路,这样有利于顺利过渡到重难点;课上合作探究分若干个小组,分别探究诗歌语言、思想情感、以及比较鉴赏,这样能提升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

  (板书设计)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起) 以乐景衬哀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承)—寓情于景—寂寞伤感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转)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合)

高二说课稿《蜀相》 篇2

  下面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登高》《蜀相》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一课中杜甫的两首诗《登高》《蜀相》。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课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近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杜甫的《登高》被人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蜀相》是杜甫的又一名作。诗中借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抒发了诗人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

  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杜甫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感受诗人的高尚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4.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及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5.学习借古人抒发自己情怀的写法。

  四、教学与教法

  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讲的过多、过深。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堂设计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学习《登高》

  1) 解题(多媒体显示有关知识)

  1.杜甫介绍、创作风格及其代表作品

  2.写作背景介绍

  2)诵读指导

  多媒体显示诗歌内容

  1.播放诵读录音,学生初步感知。

  2.正音指导。

  3.介绍诵读技巧,介绍七言句的朗读节拍。

  4.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

  1.疏通诗意。

  2.体会诗歌意境。

  3.体会诗人感情。

  4.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5.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怀和思想境界。

  一共设计五个问题,学生逐个讨论,教师分别归纳明确。(课件演示归纳结论)

  4)小结.

  课件演示小结内容

  (三)学习《蜀相》

  1)介绍写作背景(课件演示)

  2)诵读指导

  1.课件演示诗歌内容,然后欣赏朗读录音。

  2.学生诵读。

  3)品读鉴赏,要求学生自学为主。步骤大致如下:

  1.分析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大意,了解诗歌内容。

  2.名句欣赏

  品读颔联和尾联,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人感伤叹婉的情调,进一步理解诗人借古抒怀的写法。

  (四)学生再读这两首诗,争取当堂背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4 11: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