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致橡树》 |
范文 | 《致橡树》(精选12篇) 《致橡树》 篇1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初步了解朦胧诗。 【教学重点】 1. 作者的爱情观 2. 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 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赏析法、吟诵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中国当代新诗,题目是(板书),作者是舒婷(板书)。舒婷又是何许人也?同学读注释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女诗人。其他同学补充介绍——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板书)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思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投影片)等。《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二、学习这首新诗,我们共同来谈一个话题,一个有关“爱情”的话题。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有人说: a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 b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前苏联,尤·留里科夫); c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英国,莎士比亚); d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安德烈·莫洛亚); e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法,莫里哀); f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前苏联,留里科夫); g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莎士比亚)。 是啊,爱情又是神秘的。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演绎着爱情的故事,有多少人在享受着爱的甜蜜,又有多少人在承受着爱的痛苦。有一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是的,爱情啊,你究竟姓什么呢?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呢?什么样的爱情又不是真正的爱情呢?让我们静听那来自木棉心灵深处的表白,同时思考作者否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又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同学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师生共同明确:否定了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三种世俗的爱情观。第一种谈恋爱的动机不纯,目的是为了贪图荣华富贵,炫耀自己,是极其自私的,作者予以坚决的否定。三个字“绝不学”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态度。第二种单相思式、一厢情愿式的恋爱观作者同样予以坚决否定。对于第三种奉献型的爱情观,作者也予以否定,但程度与前两种有所不同,“也不止”“都还不够”表明了作者的态度。为什么对于这种爱情观作者也予以否定呢?这种爱情观与前两种有着共同的特点,这三种爱情观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 三、那么,作者向往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呢?师生就“爱的双方应保持怎样的关系,具有怎样的形象和内涵” 共同讨论,寻求并达成共识: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板书);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双方必须相互默契,心有灵犀,心心相印(板书),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 双方的形象和内涵: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男生齐读)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女生齐读)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双方必须祸福与共(板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双方在独立平等的前提下,又相知相依,荣辱与共。 这就是作者向往(板书)的爱情观,这就是伟大的爱情,这就是坚贞的爱情。 (齐读结尾部分)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诗人的这种爱情观,在新世纪之交似乎“已觉不新鲜”,但我们联系一下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就会发现其实并不这么简单,作者发国人之未发,写国人之未写。 这首诗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20多年前的中国,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人们思想上的樊篱还没有彻底清除。文革十年,人性遭到蔑视,人的尊严遭到肆无忌惮的践踏。爱情,这一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精神现象,在十年动乱中更是遭到贬低甚至扼杀。当时不少诗文中所描写的男女主人公,除了有革命的理想和激情之外,再没有其它的“欲望”,“爱情”这一“资产阶级的感情”更是与革命者的身份格格不入。但是即使是在令人窒息的年月,诗人也毫不畏惧地把她的触角伸向人性的各个领域,对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了细致的观察和体验。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纯洁热烈而以高尚的爱情。这是作者的爱情宣言,这是一个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中国当代女性对爱情的不懈追求。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个人狭小感情圈子的缠绵悱恻和朝花夕月,它的新颖独特,为新时期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清风。 四、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运用象征和比喻能起到什么作用? 运用象征和比喻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板书),意味生长。这些象征物和喻体在诗歌中又称为意象。所谓“意象”即“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包括景象、事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本文运用的比喻有很多,也就是说本文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叠加式的。(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铜枝铁干,刀剑戟,红硕的花朵,沉重的叹息,英勇的火炬,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 诗人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 五、简介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欣赏几首朦胧诗,体会其特点。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1980年在《星星》第3期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不管是对朦胧诗抱肯定或是抱否定态度的人,对这首诗却是一致的钦赞。作者用意象、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在眼睛的前方,似乎可以看到从乌云的缝隙中射出的一束白光。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那埋藏在心底的潜能所爆发出顽强求索的精神。 “小巷 小巷/又弯又长 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诗人选择了三个简单的意象,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我”拿着钥匙在寻找自己的房间,也即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然而“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我”是坚定的,“我”在顽强地敲着,过走过敲。而“我”又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也包括中年、老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不是都在终生寻找吗!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同学讨论,师生共同明确: 这是一种错觉。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就“早恋”这个敏感的话题师生各抒己见。教师明确: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是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的。 周恩来总理说过:“青年是黄金时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要努力使自己长成一棵茂密的参天大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果过早地涉猎这个禁区,那只会品尝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最后祝愿同学们在将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六、总结 舒婷诗歌的艺术特点 七、作业 1. 课后完成书后练习 2. 背诵这首诗 3. 课外阅读舒婷的诗歌 《致橡树》 篇2教学目标 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品味意境与情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又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新诗,开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挣脱了旧诗格律的束缚,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别开生面地实现了诗体大解放,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派和以臧克家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派在诗坛上举足轻重,贡献很大,(郭的《凤凰涅 》,臧的《老马》)。新月派的闻一多,徐志摩等文学研究会诸诗人在诗坛上也有不小的影响。(闻的《死水》,徐的《再别,康桥》)。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及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也别具特色。(李的《弃妇》,戴望舒的《雨巷》)。80年代涌现的朦胧诗,虽然未能成为主流诗,但其影响和价值也不容低估。面且这些诗歌虽不如“战鼓”,“号角”式的佳作在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但随着人们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对这类具有含蓄美的诗作,兴趣越来越浓。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朦胧派代表诗人舒婷的代表作《致橡树》。 二、 关于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的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到福建省文联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__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中国的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她们的诗一改新诗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传统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显露,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阐述的余地,使许多诗失却传统的明朗色彩,蒙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氛围.他们用朦胧诗表达了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三、朦胧诗简介: 涌现于80年代左右。其特点是:1.内涵上意蕴深厚,不求显露.思考人的本质,探索人的自我价值,体现诗人的主体意识.2.艺术上意象迭加,扑朔迷离.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以普遍的暗示来代替过去的直接体现.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有:舒婷的《致橡树》、《墙》,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他们是一群在十年动乱中成长起来的青年,带着被伤害后的浓重的愤恨和茫然的失落感,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严峻的深思和对于追求的深沉渴望,表达了这一代人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例:《老马》与《致橡树》对比印证“朦胧诗”的两大特点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直往心里去,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析: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几近分行的散文化格式,单一的老马意象表达出各阶层的人包括作者自己所承受的各种物质重负和心理重负。而《致橡树》则不一样。 四、思路分析 这是一首爱情诗,但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直抒胸臆,用火热的诗句表达对爱的焦灼和渴望,对意中人的热烈追求与赞美,或抒发失意的爱情带给自己的悲苦与煎熬.它跳出一般爱情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一番理性的考问与判断.----“我如果爱你?/font>不应该怎样“爱?应该怎样“爱?诗人循着这样的思路,以“不,这些都不够?/font>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前面讲过,朦胧诗的特点是不是单一意象,而是多个意象的迭加,使读者有广阔的想象有空间。这首诗舒婷在表达对爱情本质的思考和理解时,不是以单一层次的形象来示人,而是巧妙地以橡树象征女性所爱恋的男性形象,通过作为女性形象象征物----“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橡树?不同的对应、配比关系,营造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明确在告诉人们自己所批判的,所礼赞的爱情格式. 五、结构分析 1、分层 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第二层:“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font>至最后.表达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2、分析 第一层:用“绝不学? “绝不像?昭示诗人对下面两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一种是“凌霄花?似的,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自身价值的女性对男生依附式的爱情; 一种是“鸟儿?式的对橡树一厢情愿式地频频示爱,遭橡树冷遇可仍要死缠着不放,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幼稚可笑,丧失女性尊严的爱情. 即便是世俗认可的甚至赞扬的种种女性对男性忘我奉献式的爱情,诗人也用“不,这些都还不够?明确宣告自己的不认同和批判.不管是“泉源? 还是“险峰?对橡树似的不求回报的“长年?“慰藉?似地满足于增加、衬托橡树的高度、威仪的默默支撑和铺垫,甚至“日光?“春雨?式地对橡树无止境的忘我奉献.在诗人看来,这都残缺的、不圆满的爱情。在这几种爱情模式中,女性被爱迷乱了心智,丧失了主体意识,只顾把所有的爱、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对男性的帮助上,忘却了自身也需要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美自己的筋骨。最后导致人格的萎缩,不自觉地自降男性一等,匍匐为奴。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而是走向了他的反面,这种爱情还有什么价值可以称道呢? 通过分析,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从意义上讲,这是诗人对旧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的破。 在诗人眼中,这些爱情是不具备爱情的应有之义,那么诗人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格式是什么呢?假如男人是一棵橡树,我如果爱你,我怎爱才算是理想的爱情呢? 第二层:诗人在下半部份用“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作了神圣而庄严的回答。 理想爱情中男女双方应是彼此独立的,处于爱情中的女性应保持有独立的人格:你是一棵橡树,我就该是一株木棉,决不能是凌霄花的藤.女性,不仅在男女双方“永远分离?/font>的物质状态下,应该是一棵独立向上的树,即使在男女双方“终身相依?/font>的精神领域,也应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完整性,保证自己仍是一棵能够独立支撑自身身躯的高大挺拔的树。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在心智、能力方面旗鼓相当。男性有橡树的刚勇、果敢、锐利----“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敛,/也像戟?/女性便应该具有木棉的热烈、柔韧、厚重----“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只有双方具备了相匹配的能力,才能互为支持,分担苦难,共享人生----“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在人生的台上,爱情剧中的男女双方演的应是对手戏,同为主角.这样,戏才能演得趣味横生、高潮迭起。如果女性唱、念、做、打的功夫太弱,只能演配角,让男性独领风骚,一个人去撑台面,最终男性会激情衰退、唱得兴味索然,这出爱情戏也会在单调、清冷中草草收场,难以善终。 有破就有立,第二层是诗人对自己心中爱情观的确立。诗人以阴柔的木棉自喻,对阳刚的橡树倾诉内心的幻想:“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致敬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相互平等相互独立的基础上,共建新型的现代的爱情观念。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 深化: 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双方应是互爱着的,女性热烈的爱应该得到男性积极的响应;它即不该是女性的一厢情愿,如鸟儿之对橡树;也不该是女性对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而男性只是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地享有,如山泉、险峰、日光、春雨之对橡树。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中,终身相依,共 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这在当时十年浩动刚刚结束,国人亟待在文化的空地上重铸民族精神之魂之际,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诗人的自我不仅指向过去,而且也指向未来,它不仅是诗人自己是什么样子的评价,还是诗人诗人关于我该成什么样子的探索或思考。这样,抒情主人公必然包含着诗人的人格理想,使之成为理想化了的自我。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要求得到另一个人的重视不只是我的抽象人格,也不是我的人格在某一具体的孤立的因而是有局限性的事例中的体现,而是我的主体性的整体,我应该把这主体性所包含的一切,把我这一个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样子,全部渗透到另一个人的意识里去,成为他所追求和占有的对象。”由脉脉含情到心心相印,爱情诗的美,由于展现了人格的价值面变得崇高了。在舒婷的爱情观中,爱既要心灵相通(根,紧握在地下,),更是人格的相映(你有你的铜钢铁枝,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爱情要忘我却不能丧失自我。忘我是对爱情如交易,视人格如财物的一种超越;不丧失 自我是对视情人如靠山,视自己如附庸的一种超越。只有平等才有交流,只有并进才有共勉。这种女性的自尊心理,这种对爱情的理想追求,是新时期女性文学的重要主题,其中反映了人格价值观念的觉醒,表现了知识女性的自觉与自强。 六、小结 1、从感情抒发上,第一层是升调。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行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年以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抗争、是战斗、诗人一直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激奋、向上的。二层诗人的感情是平缓的,从第一层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情,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一株木棉在清风中摇摆。 2、形式特点 象征:橡树和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体正是意象诗大显神通的地方。这首诗就是一首意象化了的诗。“墙”是僵化了的艺术传统的象征。 对偶:是诗歌语言形式的核心内容。我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律诗,都大量使用对偶句。本诗继承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大量整齐匀称的语言对应形式。如第1句至第3句/第4句至第6句;第7句,第8句/第9,10句;第11句/第12句;第16句/第17句;第22句至第24句/第25句至27句;第28句/第29句;第30句/第31句,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达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 七、作业 学生评述舒婷的另一首朦胧诗《墙》 原文:我无法反抗墙, 只有反抗的愿望。 我是什么? 它是什么?很可能 它是我渐渐老化的皮肤, 既感觉不到雨寒风霜, 也接受不了米兰的芬芳。 还有可能 我只是株车前草, 装饰性地寄生在它的泥缝里, 我偶然,它必然。 夜晚,墙活动起来, 伸出柔软的伪足, 挤压我,勒索我, 人我适应各种各样的形状。 我惊恐地逃到大街上, 发现相同的恶梦, 挂在每一个人的脚后跟。 一道道畏缩的目光 一堵堵冰冷的墙。 呵,我明白了, 我首先必须反抗的是: 我对墙的妥协, 和对这个世界的不安全感。 《致橡树》 篇3舒 婷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对本诗的鉴赏,了解诗歌中比喻的含义,提高读诗的能力。 2.理解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3.感悟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树立自尊的人格,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重点难点】 1.重点:品读诗歌中鲜明又独特的意象,掌握意象的意义和象征作用。 2.难点:准确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歌的情感、主题。 【相关提示】 1.舒婷:原名龚佩瑜,她是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主要著作诗集《双桅船》,诗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致橡树》等。《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朦胧诗派的代表。此诗,在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朦胧诗,产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特殊声音。朦胧诗形式虚实相生,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3.意象,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客观存在的物象,“意”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 【正音正字】 慰藉wèijiè 戟jǐ 霹雳pīlì 岚lán 霓ní 【朗读课文】 【初学课文】 1.意象是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意的物象。第一层(1-13行),依次有哪些意象? 第一层,依次用的意象有: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2.按照示例,写出蕴涵鸟儿、泉源、险峰的意象的句子,并且概括其特点。 示例: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 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 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忘我奉献式 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牺牲自我式 3.按照“你只知道______,却忘了_______”的格式,仿写。 示例:凌霄花,你只知道借对方的高枝炫耀自己,却忘了自己的人格尊严。 鸟儿,你只知道为对方重复单调的歌曲,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 泉源,你只知道为对方无怨无悔地奉献,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 险峰,你只知道增加对方的高度,却忘了给自己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 4.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这组意象,均表现出依附橡树或无偿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他们与橡树不平等的关系,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对旧观念、旧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批判。 5.第二层,诗人用哪两个意象表现爱情观?找出描写它们的诗句。 第二层,诗人用橡树、木棉两个意象表现爱情观。 描写橡树的句子是:“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乾”。 描写木棉的句子是:“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6.在爱情关系上,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 橡树,象征富有阳刚之美的男性,木棉,象征富有柔韧之美的女性。 【课文分析】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她的美好,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中我们看到了坚贞执着的爱情,从“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我们感受到了相依相存的爱情,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浪漫凄美的爱情。《致橡树》则是一位新时代女性的爱情宣言。 《致橡树》写于1977年3月27日,发表于1979年《诗刊》第4期。在打破了思维上的清规戒律之后,诗人勇敢地表现了对血肉丰满、精神高尚的人格的追求,作者在自己的诗中大胆地描写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爱情生活中的各种体验和情状。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作者理想中纯洁热烈而以高尚的爱情。这是作者的爱情宣言,这是一个经历了血与火洗礼的中国当代女性对爱情的不懈追求。这首诗抒写的不是个人狭小感情圈子的缠绵悱恻和朝花夕月,它新颖独特,为新时期诗歌中的爱情描写吹进了一股清风。 这首诗,感情基调理智、冷静,意象明丽隽美,思维缜密流畅,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的崭新的爱情观。 文章采用了先破后立的结构:第一部分:“破”传统的爱情模式。第二部分:“立”诗人对爱情的理解和憧憬。 作者开篇连用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用意深刻,作者否定传统的爱情模式。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在舒婷看来,独立平等意识、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还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反复、对比等修辞手法。本文运用的比喻有很多,也就是说本文的意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叠加式的,如: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铜枝铁干、刀剑戟、红硕的花朵、沉重的叹息、英勇的火炬、寒潮、风雷、霹雳,雾霭、流岚、虹霓……。 【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中外爱情故事,如简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自己情况,至少选做六题) 1.《致橡树》诗人为什么选取“木棉”这一形象?木棉这种树有什么特点? 木棉又叫“英雄树”,形象亦挺拔高大,,是花束中最高大的一种。 2.诗人借助“木棉”这一意象要表达什么样的爱情观?从诗中找依据。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近旁”二字表现了相爱的恋人关系;“树”、“站”二字,突出表达在爱情中男女双方的平等,独立的思想。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表达:相爱的男女,应各有自己的特点,而在心智和能力等方面双方要相互匹配。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表达了:真正的爱情应该经的起人生的考验,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都应该相互陪伴、支持,“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首先,否定了攀援的凌霄花。为了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绝不像”!从“绝”字可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 其次,否定了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的爱情,作者用“绝不学”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接着,诗人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它文学作品中大多是被赞美的对象,可是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是保留的。“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虽然不是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4.作者认为爱情的基础是什么样呢? 作者对种种“世俗的爱情”,持否定、批驳的态度。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作者强调爱的基础,“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5.作为相爱的男女双方,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这里,作者用比喻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即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这是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6.如何理解“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7.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这几句强调爱的双方应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同时,爱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 8.本诗运用象征和比喻能起了什么作用? 运用象征和比喻使表达的内容更加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意味生长。 9.如何理解裴多菲著名的小诗“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 【学习小结】 在这首诗中,舒婷既表达了她对爱情的追求,也表达了对平等独立的人格的追求,她在追求比生命还要宝贵的爱情时,不丧失人格。人格是什么?就是裴多菲说的“自由”。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应该感悟到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不媚俗、不攀附、有脊梁——站着的人。 【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 2.自学《俄罗斯性格》,了解新课文的内容,完成“学习建议”。 【教学后记】 《致橡树》 篇4安工大附中 霍光武 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4、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5、背诵诗歌 四、拓展链接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歌行》、《诗易 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 忠贞不渝 白居易《长歌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 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诗易 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 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板书设计 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橡 比邻而居 木 凌霄花 比肩站立 花鸟 坚贞热烈 泉源 树 独立平等 棉 险峰 钢枝铁干 红硕花果 安徽省马鞍山市 安工大附中 作者邮箱: [1] 《致橡树》 篇5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2、学习新诗借助鲜明生动的形象抒发感情的特点。 3、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评判诗中表白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加强直观效果,营造诗画合一的氛围和意境。 2、 指导学生朗读,追求声情并茂。 3、 指导学生把握同类诗歌的特点和写法,学会鉴赏比较。 课时安排:一课时 资料来源:电子声像材料(VCD光盘等) 教学过程 : 一、提问导入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爱情主题的课文,视为禁区,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女诗人舒婷的新诗《致橡树》。 展示课题: 致橡树 问: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同学回答,老师展示动画投影:木棉致橡树 问:既然是木棉致橡树,那么,木棉又向橡树说了什么呢? 电脑投影,配乐朗诵全诗 (《梁山泊与祝英台—共读》) 问:刚才我们已在《梁山泊与祝英台》的优美旋律中领略了《致橡树》一诗, 木棉所表白的,有哪些层次?全诗首尾一致吗? 答:木棉不愿做: 凌霄花 鸟儿 泉源 险峰 日光 春雨 电脑投影:痴情的鸟(配鸟鸣)- 泉源 (配流水声)-险峰 - 日光 – 春雨 问:难道这些有什么不好吗?木棉为什么要否定它们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答: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从这些词中,我们能看出诗人反对什么样的爱情观呢?有哪些词语可以表达?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因为这些是感情的单向奉献,而并非平等的心与心的交流,其思想根源是什么? 封建的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展示上述内容的板书投影--板书1 补充: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电脑投影:诗歌《椰子树是什么?》 有人说/它像芭蕉/还有人说/它像棕榈/我说/椰子树什么也不像/椰子树就是椰子树/因为/太像别人就会失掉自己 问:有一部电影《女人不是月亮》,其意思是什么?还有哪些文学及影视作品也揭示了同样的主题? 回答:易卜生的《娜拉》(即《玩偶之家》) 此外,“甚至日光、甚至春雨”结构完整吗?怎样补全?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归结并播放投影: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 总结:全诗行文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人采取“破”的思维方式,目的是引出诗的下半部分,即——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展示投影:并肩的树。(配乐《友谊地久天长》) 问:有哪些诗句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补充:投影 枝枝相覆盖,叶叶像交通。(《孔雀东南飞》)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长恨歌》) 问:两棵并肩的树,其形象有什么不同? 铜枝铁干的树: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投影刀、剑、戟树,(配狂风呼啸声) 问:树是如此,花又怎样呢? 答:花像叹息,又像火炬。 展示投影:红硕的花。(配乐《二泉映月》) 问:花怎能“ 叹息”?为什么用“ 沉重”一词?用了什么修辞?两个“像”作用并重吗? 答:这是通感修辞,“像”重在后一个。 补充投影:杜甫《春夜喜鱼》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不仅如此,在诗人(木棉)的心中,橡树和木棉应当: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它们分别表现了什么样的特点?——阳刚气概和阴柔气质。点击投影 诗人希望做什么? 电脑投影:《寒潮》、《霹雳》、《雾霭》、《虹霓》(均配乐)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结: 诗人崇尚的是: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诗的最后说的“这”,指的就应该是这些。全诗至此,完成了由“破” 而“立”的全过程。 投影配乐《梁山泊与祝英台--化蝶》,同学朗诵全诗。 (全班同学闭上眼睛,静听音乐,体味诗的情韵) 投影补充:艾青的诗《树》并作练习。 作文:根据《椰子树是什么》写一篇作文,700字左右。 附:板书设计 攀援、炫耀;痴情、单调; 送来、慰藉;增加、衬托; 依附、附庸、奴性、无骨气、趋炎附势…… 即是 攀附型 痴恋型 奉献型 并肩站立的树,根相握、叶相触; 枝干像刀、像剑、像戟。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心心相印、患难与共; 共同进步、事业至上。 《致橡树》 篇6一、谈话引入新课; 有人说:爱情、婚姻、家庭是人生的三部曲,这三部曲怎么唱,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你想收获幸福吗?那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砚、价值观和爱情观吧!今天我们学习的《致橡树》,诗人会给你一些有益的启迪。 二、师生谈舒婷: 师问:你了解舒婷吗?谈谈你了解的舒婷。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但基本上是教材192页注(1)的内容。 师再问:除了脚注外,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有的说是朦胧诗人,有的说其代表作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等。 三、诵读、理解、鉴赏。 1、抽生朗诵全文,放录音《梁祝》。其他同学边听音乐,边听朗读,边划出诗中具体的物象,初步体会诗人的感情,领会这些具体事物与生活中的哪些人类似,它们有何特点。 师点评:王琼同学的配乐朗诵声情并茂,真棒!从她的成功中,老师也看到了希望,找到了自信。前半部分,她吐出了积压在女性心头几千年的抑愤与不平,如决堤之江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后半部分读得缠绵悱恻,如潺潺流水,娓娓道出心中的美好憧憬和向往。(大家掌声鼓励) 2、师问:诗人用了哪些具体形象来含蓄地表情达意? 生: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学生一边说,老师一边肯定一边板书) 师:诗人对凌霄花是什么态度?凌霄花有什么特点? 生:绝不学,鄙夷的态度。读的时候这三个字要重读;凌霄花攀援,是一味地攀附,完全依靠橡树。 师:生活中的凌霄花要找对象,她要找哪些人? 生:(齐声)有钱的、有权有势的,可以供她享乐的 师:痴情的鸟儿有什么特点?诗人对她持什么态度? 生:单相思、一厢情愿、单方痴恋;绝不学----完全否定,瞧不起。 师:泉源和险峰有什么特点,诗人又怎么看?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是一味的奉献,不求索取;险峰增加橡树的高度,衬托橡树的威仪,是把自己作为橡树的陪衬,二者并不平等。 师:如果说泉源、险峰象征生活中一味奉献的女性,那么,日光、春雨又象征哪类女人呢?诗人又持什么态度? 生:日光慷慨地燃烧自己,献出无尽的光和热;春雨也用无声的甘露滋润橡树,她们甘愿牺牲自己而成就他人。诗人认为这种单向的奉献乃至牺牲都还不够好! 师:诗人连用六个否定句,无论是凌霄花的攀援、痴情鸟儿的单向痴恋,还是泉源、险峰的无私奉献、甘愿陪衬,甚至日光、春雨的自我牺牲而成就他人,在情感的天平上,她们与橡树的关系怎样? 生:缺乏独立、平等、自强的精神。 师:好!前半部分排山倒海般的贬斥与否定,为的是突出一句话,是哪一句? 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师:好,你是树,我也必须是树,这说明了什么? 生:平等、独立! 师:好!请找出木棉和橡树关系亲密的句子。 生:(齐读)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师:这表现两人亲密到什么程度? 生:互补、互助;相知、相依。 师:找出两人有共同语言的句子。 生:每一阵风过听懂我们的言语 师:这说明他们的心怎样? 生;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心有灵犀 师:诗中表现男性美的句子是? 生:你有你也像载; 师:男性美在何处? 生:阳刚之美,有棱有角,有个性 师:女性之美在何处? 生:我有我火炬。 师:女性美有什么共性? 生:温柔、柔情似水、阴柔的美,西施、黛玉一般的美。 师:那些站在大街上叉着两手骂老娘的女人美不美?孙二娘呢? (生大笑) 师:木棉和橡树是怎样面对生活的呢? 生:我们分担;我们共享。 师:这说明他们怎样面对甘苦沉浮? 生:同甘共苦;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师:纵观全诗,诗人追求一种怎样的爱情观? 生:相互独立、平等,又紧密结合、互相依存的新型爱情观。 生:边听《梁祝》,边朗诵全诗,加深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对比阅读 《我愿意是激流》,体会裴多菲追求的爱情观与舒婷有何不同。 1、师:放轻音乐《春江花月夜》,多媒体展示裴诗《我愿意是激流》。 生:边欣赏古筝曲,边诵读裴诗。 2、抽生朗诵裴诗。 3、抽问,本诗中表达的爱情观与《致橡树》中的哪类相似? 生:泉源、险峰和日光、春雨。 五、联系生活实际 谈谈你对中学生早恋这一问题的看法,要实话实说,分析其表现及心理、危害等。题目自拟,800字左右(课外完成);也可以以《如果我爱你》为题,写一篇后感,(文体不限,勾勒一下你所憧憬的伟大的爱情。 1、学生自由讨论。(五分钟左右) 2、抽生谈感想及其构思。 3、课外练笔,进行思想教育。 《致橡树》 篇7教学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2、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倾向女诗人的心声,倾向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第一层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讨论、明确:第一层意象有: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这一组意象均表现为依附橡树或无偿地付出自己的特点,表现出与橡树的不平等关系。 2、橡树和木棉树有何含义?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爱情观? 讨论、明确: 以橡树和木棉树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活,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树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学生对这种爱情观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应引导学生联系其他文学作品,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要空洞评价) 3、诗歌前后两层结构上有何特点? 讨论、明确: 结构上先破后立。 第一层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借助诗歌的意象,表达了争取女性尊严、独立自主的决心,这是对旧的爱情观的“破”。第二层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现了她对爱情、婚姻关系的认真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这是对新时代的爱情观的“立”。 4、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这首诗有一种优美典雅的冷静美,可以多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 5、背诵诗歌 四、拓展链接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歌行》、《诗易 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 忠贞不渝 白居易《长歌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 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诗易 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 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板书设计 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橡 比邻而居 木 凌霄花 比肩站立 花鸟 坚贞热烈 泉源 树 独立平等 棉 险峰 钢枝铁干 红硕花果 《致橡树》 篇8教学目的: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 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 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 5.学生齐读课文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诗中的意象很多,请你从中找出作者反对、批评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对、批评它们呢? 提示: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 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 提示: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平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提示: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五、练一练,听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只蝴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提示: 诗歌通过一只蝴蝶对另一只蝴蝶的劝慰为主,叙述了他(她)对他(她)的关心和呵护;通过叙述他们缠缠绵绵的飞舞、“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的誓言,表达了那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相知相随的情怀。这是一幅美丽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图画。 2.简要分析《两只蝴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 这首歌曲也采用了象征地手法,用蝴蝶的缠缠绵绵来象征两个人的爱情是互相厮守,常相依,影相随的坚贞。 六、作业 背诵《致橡树》这首诗歌。 《致橡树》 篇9《致橡树》是一首优美的现代诗,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呢?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致橡树》练习题目及其参考答案子以供大家学习。 《致橡树》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致橡树》练习题目:1、诗人不像“凌霄花”,不学“痴情的鸟儿”,不似“泉流”“险峰”甚至“日光”“春雨”,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从全诗来看,本诗可以分为两部分,可以作为切分点的诗句是: 3、试分析诗中所写的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 4、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跫音 春帷 窗扉 B.炫耀 慰籍 泉源 C.痴情 威仪 相融 D.红硕 霹雳 虹霓 5、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或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跫(qióng)音 春帷(头发) 窗扉(门) B.炫(xuàn)耀 慰藉(jiè) 归(回家)人 C.威仪(外貌仪表) 相融(róng) 向(对着)晚 D.红硕(大) 霹雳(lì) 虹霓(ní) 6、全是朦胧诗作者的一组是 ( ) A.舒婷 顾诚 北岛 梁小斌 B.舒婷 顾诚 白岛 郑愁予 C.海子 穆旦 顾诚 郑愁予 D.海子 北岛 徐志摩 余光中 7、下列论述,不符合郑愁予诗歌创作特点的一项是( ) A.“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绝对地现代的。” B.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一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 C.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 D.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8、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 ( ) A.郑愁予的《错误》在中国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愁予风”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这首诗有着很大的关系。 B.“美丽的错误”是《错误》的诗眼;心上人越来越近确实美丽,但不能相见则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可谓妙笔生花。 C.舒婷的《致橡树》、《墙》与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都是朦胧诗的代表作。 D.《致橡树》采用了先立后破的构思方式,扬弃了旧式的传统的爱情观,表达了理想的新型的爱情观。 9、《错误》开头说“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对这两句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 A.“季节”前面加限制词“等在”,表明“季节”漫长,女子等待亦漫长,突出了“闺怨”心绪。 B.“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日复一日,表明时间流淌,女子打扮了又打扮,“女为悦已者容”,等待心上人归来。 C.第一句是短句,恰好呈现出走过江南的匆匆情态;第二句与第一句相反,亦显露出等待的漫长心理。 D.如把第一句的“走过”换成“回来”,似乎可以说得通,但“等待”意义就此中断,且不能与结尾“过客”和谐。 10、下列比喻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错误》中“小小寂寞的城”“窗扉紧掩”比喻女子不愿见到男子的心理。 B.《致橡树》中“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语言”比喻男女内心深处彼此相知 C.《错误》中“三月的春帷不揭”比喻女子心绪不佳,不愿梳妆打扮。 D.《致橡树》中“沉重的叹息”“英勇的火炬”比喻和男子一样能承担重压与奋斗。 11、怎样理解《错误》中“美丽的错误”? 12、在《错误》一诗中,主人公无法成为一个“归人”,只能是一个“过客”。联系古代诗歌的抒情传统想想,其原因有哪些? 13、当代诗《错误》在用词上具有古典诗词的雅致,你能找出几个词语吗? 《致橡树》练习题答案:1、表达了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彻底否定的坚决反叛,以及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和人格价值的思想感情。 2、“不,这些都还不够!” 3、橡树:是一种象征了伟岸、正直、刚强、坚定而又胸怀宽广的男性阳刚的形象。 4、B(慰藉) 5、C(向晚,接近夜晚) 6、A(B郑愁予不是,C穆旦与郑愁予不是,D徐志摩与余光中不是) 7、D(应是舒婷的特点) 8、D(应是先破后立) 9、B(“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分“开”与“落”两个方面,花“开”是女子听到马蹄声而绽开了笑脸,花“落”是马蹄声没有停下来而收敛了笑容) 10、A(女子因为见不到心上人而孤独寂寞) 11、下列两种理解,回答任何一种都可以:(1)女子听到过路人的马蹄声,误以为心上人归来,谁知道不是心上人,心情无比失望;(2)确实是女子心上人的马蹄声,但他过家门而不入,“归人”成了“过客”,让女子无比失望 12、他可能是一个军人,很可能在行军中路过家门而不入;他可能是一个商人,家很可能只相当于他的旅馆;他可能是一个书生,很可能没有考上不回家了,也有可能考上之后当了什么“驸马” 13、“容颜”“向晚”“跫音”“春帷”“窗扉”“归人”“过客” 《致橡树》赏析: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诗人要的是那种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株木棉,一株在橡树身旁跟橡树并排站立的木棉。两棵树的根和叶紧紧相连。诗人爱情的执著并不比古人“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逊色。橡树跟木棉静静地、坚定的站着,有风吹过,摆动一下枝叶,相互致意,便心意相通了。那是他们两人世界的语言,是心灵的契合,是无语的会意。 两人就这样守着,两棵坚毅的树,两个新鲜的生命,两颗高尚的心。一个像勇敢的卫士,每一个枝干都随时准备阻挡来自外面的袭击、保卫两人世界;一个是热情的生命,开着红硕的花朵,愿意在他战斗时为其呐喊助威、照亮前程。他们共同分担困难的威胁和挫折的考验;同样,他们共享人生的灿烂,大自然的壮美。 诗人要的就是这样的伟大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诗歌以新奇瑰丽的意象、恰当贴切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心中理想的爱情观。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致橡树》 篇10一、教学目标 :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导语 :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 ),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齐读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c 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d 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板书),作者是持否定、批驳(板书)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 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片断:“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 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有点难以理解,我们有必要联系自古以来中国女性及其遭遇加深体会。 (师分析)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也试图反抗,改变这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然而常常是以悲惨的结局告终。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不仅丧失了做个“人”的权利,只能像一种依附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且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加浓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应该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 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 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男女生分读片断:“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男)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女) 仿佛永远分离, (男) 却又终身相依。” (女)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然,雨过天晴,彩虹环绕,相爱的人儿最终必定会共同享受美好的人生、幸福的生活的。 同时,爱也是一种默契,一种真诚(板书)。相知相依的两个人即使相隔异地,也会心有灵犀的。有个成语叫做貌合神离,现在反其意而用之,就是貌离神合!他们的心是永远相通的! f 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3、总结全文: ⑴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这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在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这一点,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一位著名的女作家 夏洛蒂·勃朗特就在小说《简·爱》中向我们点明了。 ⑵播放《简·爱》录像片断: 女主人公简爱深深爱着她的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然而当她的爱情遭到社会不平等的对待时,她毅然选择了“放弃爱情”,她要为自己争取平等、独立的权利。为了维护自身的人格和尊严,她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 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 由此,我不禁想起裴多菲那首著名的小诗: (同学齐背)“生命诚宝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六、联系自己,谈谈感想: 1、请同学谈谈通过学习本文,对爱情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2、师最后总结。 是啊,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就不乏“早恋”的现象;但是爱又是苦涩的、艰难的。过早涉猎这个禁区,只会品尝到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 倘若一个人自身的思想尚未定型,经济还未独立,心理还未成熟,他的事业还未确定方向,他还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理智与情感,那么,我想他还不能轻率地向爱情靠拢。 我们中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现在首先应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如何不断完善自己,如何使自己成为一棵努力向上的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板书教学目标 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同时,我们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去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 对理想、对生活、对社会、甚至对未来的爱; 为了国家、为了民族,又有多少热血儿女放弃了男女个人之爱,他们无怨无悔,因为他们是为了追求更加高尚的爱:裴多斐的诗、林觉民的《与妻书》...... 当我们认识到这些,并为之而努力、而追求、而奋斗,我们就会在爱的空气中幸福地呼吸;我们沐浴爱的阳光、吸收爱的雨露,最终必将成长成一棵棵挺拔的、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七、全班再次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 《致橡树》 篇11致橡树 一、教学目标 : 1、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把握。 2、通过分析意象,强化对作者爱情观的理解。 二、教学步骤 : 1、导入 :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穆旦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2、作者介绍: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写有许多著名的朦胧诗,如《四月的黄昏》《这也是一切》《呵,母亲》《思念》《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也许》等。其中《双桅船》获中国作协第一届全国新诗二等奖,《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3、朦胧诗: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还有顾城、北岛等。 4、分析课文: (1) 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先听录音,再订正读音,再请同学们齐读。) (2)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她说:爱情不应该是这样的。 ①老师范读。 ②分析: A、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的爱情。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B、其次,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所以,这是一种“只知痴恋”的爱情。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于被赞美对象,那么在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 同学们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与,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 扩展:作者在写到“日光”“春雨”这两个意象时,不像前面是完整的句子。如果让你补充完整,这两个句子应该怎么写呢? 例: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撒爱的甘霖,滋润你的心田。 D、小结:以上种种都是“世俗的爱情”,作者是持不赞同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3)作者肯定的爱情观。她说:爱情应该是这样的。 ①请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②分析: A、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情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也即强调了爱情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 B、“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 C、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女生齐读: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作者认为女性应有“红硕的花朵”,形容女性外表的健康美,完美的女性形象应该是青春秀美的,充满生机的。有了美丽的外表,还必须拥有丰富的内涵。 后面两句:“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作者在这里为什么选用了这两个比喻? 中国漫漫的历史长河,展现女性的大多是一幕幕悲剧。她们中的一部分意识到了社会强加给自己的不公正待遇,她们试图改变不公正命运带给自己的屈辱,但是常常以悲惨的结局告终( )。她们中的另一部分人丧失了做“人”的权利,只能像附属品从属于男性社会,而她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这无疑又加深了她们自身的悲剧色彩( )。女诗人作为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她为此感到难过、沉重,因而发出沉重的叹息。由此可知,作者认为女性,尤其是觉醒了的女性,除了外在美之外,还应该具有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这也正是女性的内在美成熟之美的体现。而“英勇的火炬”则突出女性更需具备像男子汉一样的勇敢、顽强的品质和热情友爱的态度,能给别人带来力量、光明和温暖。所有这些加起来,构成了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E、那么,真正的爱情应该包含哪些内容呢? “我们分担……却又终身相依。” 作者认为真正相爱的两个人,应该能够分担各种不幸和痛苦,要风雨同舟,患难与共。 F、最后,诗人大声表白: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男女生齐读最后几句。 (4)橡树、木棉分别象征什么?(全班齐读) 橡树:男性的阳刚气概。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 木棉:女性的柔韧气质。健康活泼、深沉博大、坚韧不屈。 (5)总结全文: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接着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理想的爱情。着两种爱情观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女性的独立宣言: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 (7)作业 :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 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致橡树》 篇12师:诗歌语言具有凝炼、形象、跳跃性的特点,所以同学们在赏析诗歌时需要大声朗读,细细咀嚼,反复品味,理清诗歌结构,明确诗人思路,体味诗人感情。《致橡树》(板书)是一首爱情诗,诗人通过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一种新型的爱情观。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诗歌,初步把握诗人的思路和感情。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巡视作朗读指导。(5分钟) 师: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现诗中有两个人称代词,是哪两个,他们在诗中具体指什么? 生:一个人称代词是“你”,另一个是“我”。 师:他们分别指什么? 生:“你”指“橡树”,“我”指“木棉”。 师:回答很正确。(板书) 师:大家已读过原诗,诗人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甲:诗人说自己愿作对方旁的一株木棉,她希望自己与对方互相联系紧密相依。 生乙:诗人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再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师:你能具体指明诗歌中哪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爱情观,哪一部分是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吗? 生乙:诗歌开篇到“不,这些都还不够”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从“我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诗结尾是对爱情理想的倾诉。 师:(生乙)说得很正确,请同学们记下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鉴赏第一部分。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思考在这一部分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 师:诗中有几种意象? 生:有六种: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师:这六种意象各有何特点? 生: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 鸟儿:为对方营造的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师:这两种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单纯地依赖橡树,自己并无真正的自立本领。 师:对,诗人在这里借这两种意象指攀附他人的爱情观。 师:请同学们继续分析以下意象。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师:这两个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不计代价地给予。 师:说得很好。他们都充当对方慰藉的对象,为衬托对方而存在。作者在这里借这两个意象指牺牲自己、降低自身价格、一味奉献的爱情观。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日光和春雨。诗人在这里没有直接写出日光和春雨的特点,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鉴赏加以想象,仿照关于泉源、险峰的诗句,将“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改写成四句诗。(教师出示练习)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 (学生用2分钟时间改写诗句,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同座同学间交流改写的诗句。 生交流互评(2分钟)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百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慷慨激昂。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品读。(3分钟) 师:请两个同学给全班作一次朗诵表演。(一男生一女生朗诵诗歌) 师:读得很好。在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部分。生读第二部分师:诗人在这一部分中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是诗歌的重要形式和特点。本诗运用象征手法,不是从整体上孕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表达象征意义,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生读描写橡树的诗句。 师:这几句诗描述了橡树的什么形象? 生:坚毅、刚强、敏锐、有力。(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师:对,象征着男性阳刚之美。(板书) 师:那么描写木棉的诗句呢?生读描写木棉的诗句。 师:通过这几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木棉的什么形象?生:美丽、热烈、真挚、柔韧。(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板书) 师:说得很好。 师:诗人在诗中倾诉了怎样的爱情向往?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生: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对应诗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板书) 生:双方默契,互相尊重(对应诗句: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板书) 生:同甘共苦 独立相依(对应诗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板书) 师:这几句诗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整齐,节奏明快。 师:对,用对偶句,既有端庄整饬的古典美,又表现出灵动奔放的现代风格。 师: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新时代的爱情理想,但伟大的爱情不仅只爱对方,更要爱对方的事业,爱对方生活的土地,这才是爱情的升华,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请同学们带着上述感情品读诗歌的最后几句。(学生读诗)。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是平缓的,从前一部分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柔,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木棉在清风中摇曳。请大家仔细品读,体味。(2分钟) 师: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诵。男生读第一部分,注意读出你们坚毅、刚强的阳刚之美,女生读第二部分,注意读出你们温柔、真挚的阴柔之美。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教师读诗题及作者男生读第一部分,女生读第二部分师:读得很好。(下课)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