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席慕蓉《乡愁》 |
范文 | 席慕蓉《乡愁》(通用12篇) 席慕蓉《乡愁》 篇1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内容 学生活动 内容 媒体 使用 时间 设计 意图 一、 导入 二、诵读、分析 三、应用 席慕蓉的故乡,在她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出生,也不在那儿长大,更不能回故乡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岁时,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 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 ◆1. 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2. 诗人把乡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讨论问题。 小结要点: 这首诗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第二节写离别时,表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惆;第三节写离别后,表现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用月夜的笛声来营造整个诗的凄清的氛围,把人带进梦幻般的意境中。“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惆怅,类似于通感,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诗人的思乡之情耐人寻味;接着把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惆”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场景,使读者进一步体会乡愁的滋味;最后诗人点出乡愁,又用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现实中并没有那种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来打比方,为的是形象地说明:乡愁永远存在心中,挥之不去。强调了乡愁的绵远和永远不可排遣的浓重。 朗读课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乡愁》都运用了贴切、生动、新颖的比喻,仔细品味,然后以母校为描写对象,写一段40到50字的话,中间要使用3到4个比喻。 学生自己准备. 请同学们朗读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进行讲评、小结。 下课以后每位同学进行修改,写在作业 本上。 听老师范读并思考问题。 讨论问题,学生发言。 打草稿。 发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书。 3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为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奠定基础。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诗歌的形象和诗人的感情,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运用比喻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力。 席慕蓉《乡愁》 篇2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内容 学生活动 内容 媒体 使用 时间 设计 意图 一、 导入 二、诵读、分析 三、应用 席慕蓉的故乡,在她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出生,也不在那儿长大,更不能回故乡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岁时,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 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 ◆1. 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2. 诗人把乡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讨论问题。 小结要点: 这首诗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第二节写离别时,表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惆;第三节写离别后,表现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用月夜的笛声来营造整个诗的凄清的氛围,把人带进梦幻般的意境中。“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惆怅,类似于通感,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诗人的思乡之情耐人寻味;接着把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惆”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场景,使读者进一步体会乡愁的滋味;最后诗人点出乡愁,又用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现实中并没有那种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来打比方,为的是形象地说明:乡愁永远存在心中,挥之不去。强调了乡愁的绵远和永远不可排遣的浓重。 朗读课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乡愁》都运用了贴切、生动、新颖的比喻,仔细品味,然后以母校为描写对象,写一段40到50字的话,中间要使用3到4个比喻。 学生自己准备. 请同学们朗读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进行讲评、小结。 下课以后每位同学进行修改,写在作业 本上。 听老师范读并思考问题。 讨论问题,学生发言。 打草稿。 发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书。 3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为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奠定基础。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诗歌的形象和诗人的感情,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运用比喻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 席慕蓉《乡愁》 篇3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内容 学生活动 内容 媒体 使用 时间 设计 意图 一、 导入 二、诵读、分析 三、应用 席慕蓉的故乡,在她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出生,也不在那儿长大,更不能回故乡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岁时,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 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 ◆1. 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2. 诗人把乡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讨论问题。 小结要点: 这首诗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第二节写离别时,表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惆;第三节写离别后,表现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用月夜的笛声来营造整个诗的凄清的氛围,把人带进梦幻般的意境中。“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惆怅,类似于通感,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诗人的思乡之情耐人寻味;接着把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惆”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场景,使读者进一步体会乡愁的滋味;最后诗人点出乡愁,又用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现实中并没有那种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来打比方,为的是形象地说明:乡愁永远存在心中,挥之不去。强调了乡愁的绵远和永远不可排遣的浓重。 朗读课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乡愁》都运用了贴切、生动、新颖的比喻,仔细品味,然后以母校为描写对象,写一段40到50字的话,中间要使用3到4个比喻。 学生自己准备. 请同学们朗读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进行讲评、小结。 下课以后每位同学进行修改,写在作业 本上。 听老师范读并思考问题。 讨论问题,学生发言。 打草稿。 发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书。 3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为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奠定基础。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诗歌的形象和诗人的感情,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运用比喻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力。 席慕蓉《乡愁》 篇4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内容 学生活动 内容 媒体 使用 时间 设计 意图 一、 导入 二、诵读、分析 三、应用 席慕蓉的故乡,在她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出生,也不在那儿长大,更不能回故乡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岁时,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 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 ◆1. 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2. 诗人把乡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讨论问题。 小结要点: 这首诗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第二节写离别时,表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惆;第三节写离别后,表现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用月夜的笛声来营造整个诗的凄清的氛围,把人带进梦幻般的意境中。“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惆怅,类似于通感,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诗人的思乡之情耐人寻味;接着把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惆”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场景,使读者进一步体会乡愁的滋味;最后诗人点出乡愁,又用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现实中并没有那种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来打比方,为的是形象地说明:乡愁永远存在心中,挥之不去。强调了乡愁的绵远和永远不可排遣的浓重。 朗读课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乡愁》都运用了贴切、生动、新颖的比喻,仔细品味,然后以母校为描写对象,写一段40到50字的话,中间要使用3到4个比喻。 学生自己准备. 请同学们朗读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进行讲评、小结。 下课以后每位同学进行修改,写在作业 本上。 听老师范读并思考问题。 讨论问题,学生发言。 打草稿。 发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书。 3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为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奠定基础。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诗歌的形象和诗人的感情,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运用比喻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 席慕蓉《乡愁》 篇5教学要求 1 在已有的“诗教”基础上,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加深阅读印象。 2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具有质疑、解疑、归纳、综合的能力。 3 背诵《乡愁》。 教学难点 通过品位语言来鉴赏诗歌,通过个人质疑、集体解疑来理解诗歌。 教学角度 诗歌品味课 主要教学过程 欣赏--朗读--品味--迁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 同学们,首先想请你们来倾听一段非常优美的旋律。 (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 这段婉转的旋律选自著名音乐家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他用音乐来倾诉心中的乡愁,想必已深深地打动了你们!是啊!那剪不断的乡愁总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们永恒描写的主题。让我们来看看古代的诗人又是如何来倾吐心中的乡愁的! (FLASH演示) 同学们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 (生交流) 2 其实,现当代诗歌中也有很多写乡愁的名篇。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FLASH演示) 二 品味 1 朗读 (1)同学们不但被优美的画面感染了,更被这位先生的朗读打动了。的确,他的朗读语调深沉,语速缓慢,感情真挚。但我相信,我们班的每个同学读来,都会别有一番滋味。你可以独自一人来品位这首诗歌,也可以邀请三、两好友,一起读好他。 (多媒体出示整首诗歌。学生自由离座朗读。) (2)指名读 (3)齐读:让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充满离愁的诗歌,你可以看着媒体,可以看着我,也可以闭上眼睛,随着旋律,在心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 品位 (1) 乡愁写得真美啊!同学们读得也美!就像古人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 自学及小组学习 (多媒体演示学习方法 批注要求:1、品味:批注诗歌中的好词好句。 2、质疑:将疑问写在记事帖上,贴上展示板。 3、解疑:浏览展示板上的问题,选择你认为可以解答的,在兴趣组中探讨、交流。) (3)师生互动。 学生质疑并集体解疑。 (品位,例:诗歌结构上有相似之处,有五组词语在诗歌中的位置相同,词性也相同。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名词美,形象写出了“乡愁”; “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美,美在他们增强了句子的诗意;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这些数量词美,美在他们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时间词美,美在写出了作者人生的四个阶段; “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写位置词美,美在虽然没有写清地点,却表现了余光中与亲人、与大陆难以逾越的距离。) 师小结:《乡愁》从语言上来说,朴素、自然、亲切。就好象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侃侃述说着思想的故事。与母亲的母子情,与妻子的夫妻情,与祖国大陆的鱼水情。从小到老,时间愈久,思乡愈切。而且每一段落的结构都相同,字数也相同,形式也一样,读起来确有音调和谐之美。如果说《静夜思》是古诗中脍炙人口的思乡名作,那么余光中的这首《乡愁》就是现代诗歌中的佼佼者。他同样是全世界华人游子的诗!让我们再一次轻声的来读一读,来细心品一品这首《乡愁》吧! (多媒体演示) 3 拓展 读了余光中的《乡愁》后,我好象也沾上了几分诗情,突然间诗兴大发--师作诗:“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母亲依依的挥手。” 啊!我发现同学们不但钦佩曹老师的才华,好象也跃跃欲试了!好,你们也来试着表达心中的那份浓情诗意吧!请选择一、二句,写在卷子下方。 (多媒体出示:乡愁是…… 母爱是…… 友谊是……) 4 欣赏 每位同学都当了回小诗人,挺过瘾吧!只要积累更多的优秀作品,我们的诗歌就能更上一个层次。这里,我推荐几首同样描写乡愁,但和余先生风格迥异的佳作。有席慕容的《乡愁》,彭邦桢的《月之故乡》,舒兰的《乡色酒》。任意选择一篇轻声读一读……谁愿意先来诵读! (指名读并请学生谈谈感受或略作赏析。) 三 结束语 优美的诗歌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提高人的欣赏水平!我欢迎同学们能够找到自己喜爱的诗歌,与大家共赏! 席慕蓉《乡愁》 篇6【教学目标】 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 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 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 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 (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 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 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明确:步步扩大,层层深入,节节升华。 3.联系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阻隔,时空迢遥,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个比喻,让这种复杂的复调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为具体,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希望中国台湾早日和祖国团圆的热切期盼。读完全诗,我们受到感动。 五、读诗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词性的具体事物。这四个比喻句的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诗中原来的喻体,仿写一个新的比喻句(诗中其他语句可以稍做变化)。 教师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一个小节中的比喻句。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及时判断,指出其正误优劣,相机指导;全班交流。)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我在后头/母亲在前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场旧旧的电影/我在外头/记忆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照片/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不恰当的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信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长长的”不符合原诗意象前修饰语的语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信封”与原诗第一节“邮票”重复,没有显示原作不同生命阶段意象选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黑白的遗照/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拨:过于直白,让读者一览无余,不够含蓄。可以换成“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镜框”。 (二)组织学生讨论将改写与原作做细致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原诗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创造、意象选择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结:原作意象选择得精美圆熟,鲜明突出。意象前修饰语对意象的反衬,形成情感表达的张力: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把意象写得小巧精致,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邮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长长;坟墓矮矮,痛苦无穷。尤其是浅浅的海峡,读到“浅浅”二字,我们似乎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诗歌的一种虹吸,一种纠缠,一种撕裂,读到了许许多多的审美快意,这就是诗歌的张力。 (三)背诵诗歌。 六、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民歌》,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 2、模仿《乡愁》的格式,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首三段构成的诗歌。 选择题目:“友谊”“青春” PPT: 【友谊示例】 小时候/友谊是一颗甜甜的糖果(面包、饼干)/我吃这头/好友吃那头 长大后/友谊是一本轻轻的书册/我看这头/老师看那头 后来呀/友谊是一串小小的数字/我在这头/同学在电话那头 【青春示例】 小时候/青春是一张五彩的画卷/我在外头/向往在里头 长大后/青春是一段长长的旅途/我在这头/理想在那头 后来啊/青春是一张斑驳的照片/我在里头/泪滴在外头 席慕蓉《乡愁》 篇7一、诗歌解读 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 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中国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三、阅读目标 体验作者写作特色,体会作者思乡情怀,祈祷两岸和平统一,学习简单的诗歌写作。 四、指导过程 (一)初读诗歌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 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中国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 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三)分节感悟 关键词: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第一节:乡愁——邮票——母子离别,书信寄情 第二节:乡愁——船票——夫妻离别,天各一方 第三节:乡愁——坟墓——母子诀别,阴阳两隔 第四节:乡愁——海峡——同胞相望,期盼统一 (四)文风赏析 关键词:象征 (五)朗读表情 关键词:缓慢,深情,惆怅 (六)模仿创作 关键词:学习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一种情感。 席慕蓉《乡愁》 篇8学习目标: 1、体会诗中巧妙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2、理解余光中《乡愁》诗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二、走近作者 三、学习过程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下面请4个同学轮流朗读这首诗,一个同学读一节,比一比谁的声音最响亮,吐词最清晰。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立即举手帮助纠正。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听示范朗读,背诵课文。(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录音,注意体会朗读的语气和诗歌的感情,听完后模仿朗读。 1、学生听读,有感情朗读。 2、抽生读,有感情齐读课文。 自学指导:同学们试背诵课文,6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背得最好。 (提示:自己先一节一节反复背诵,再和同学相互抽背,并在背得不熟悉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理解内容,体会情感。(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书上圈点勾画,8分钟后看男生女生谁能准确回答问题。 课文原文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席慕蓉《乡愁》 篇9《乡愁》说案 一、 教材分析 《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的教学目标 是: 1、 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 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 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 背诵本诗。 5、 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中国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三、学习方法: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精读全诗。 结合写作背景,适当联系中国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首诗,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妙处。 (四)、品读全诗。理解了诗歌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本诗,力争达到当堂成诵的教学目标 。 (五),总结,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关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诗《乡愁四韵》,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书设计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推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进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家国之情 托物寄情 席慕蓉《乡愁》 篇10一曲哀婉的乡愁曲 ──《乡愁》一课的教学设计 河北省涿鹿县教育局 李清 被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评价为“左手写诗,右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余光中先生,以一曲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乡愁》,表达了诗人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这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时代,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由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的,此诗具有“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的十字路口的现实感。”根据新课程厘定的课程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新课程确立起的新的学生观即学生不是被人塑造和控制,供人驱使和利用的工具,而是有其内在价值的独特存在,学生即目的。根据此我设计了《乡愁》一课的教学过程 : 一、以歌、诗激情,提示课题 播放《故乡的云》歌曲,让同学们跟唱,引导学生进入对故乡美好的回忆,从而产生思乡的情结,进而设问同学们是否热爱自己的家乡,为家乡唱一曲赞歌?让学生唱爱家乡的歌曲。然后教师朗读《月之故乡》“天上有个月亮,地上有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引领学生继续思乡。而后教师引导题目,孟郊有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古诗文辐射),教师深情朗读后,说今天我们大家学一首现居于中国台湾著名的华人余光中先生写的一首《乡愁》诗,然后标题于黑板上。 二、激情朗读,深入主题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乡愁》这首新格律诗节奏感很强,适宜学生的朗读。具体表现在:从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出完美的结构。另外诗人采用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你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应用,既突出地写出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和脉络,从而增添了诗的旋律美,也增添了诗的节奏感。从各个小节来看,各节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低回往复,抑扬顿挫,增添了诗的音韵美。本诗有结构美、旋律美、音韵美的同时,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因此在指导朗读中,给学生谈了三美后,把作者写诗的特有思想感情做了介绍:余光中先生写乡愁之情,不是抒写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漂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诗人回忆七十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屋内感情所至,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了《乡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已是余光中先生的情结和内心读白。这样完美的形式,这样富有的思想感情,怎不能让学生们深入其中,兴致朗读呢?之后,教师先示范朗读,再让学生默读、单读和齐读,在不断的指导中,学生朗读的感情逐步投入,简直与余先生当时的心情融在了一起。 三、独特的意象,精巧的构思 “意象”一词在学生心中是难以理解,在讲解中,我说意象就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寄托的事物。如思乡一节,维系母子深情的纽带是小小的邮票,这邮票就是第一节的意象。学生在我介绍完后,迅速找出下面各节的意象,即思乡一节是邮票,思情一节是寄托思恋的船票,思亲一节是寻找母爱的坟墓,思国一节是骨肉分离的鸿沟──海峡。之后,结合余先生的生活,讲解为什么以这些事物作为意象来写。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节想到了祖国大陆这个“最大的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有了“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一句。《乡愁》一诗正是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明朗、集中、强烈、无堆砌之嫌,而且更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全诗以时间为线,把四个意象巧妙的组合在一起,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 在构思上,以时间为顺序结构全篇,层层深入。在地点上,前三节写诗人不在大陆的经历,最后一节写诗人在孤岛上的乡愁之情。在内容上,以思乡──思情──思亲──思国结构全诗,表达了自己爱国主义的情感(或以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家乡别结构全诗)。 四、巧妙辐射,加深理解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不乏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因此适时地进行辐射阅读对引导学生学习非常重要,所以我抄了几首写乡愁的诗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加深理解。 (1)席慕蓉的《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此诗清丽而富有感染力,她抓住具有故乡特征和故乡气息的“故乡的歌”和“故乡的面貌”,将它们融入美丽的月光和朦胧的雾气中,真切感人地表达了思乡的浓情。最后,诗人将乡愁比作没有年轮的长青树,永远不老,永远铭记在诗人心中,可见,诗人的思乡的情感是多么浓烈而醇厚。 (2)李广田的《乡愁》 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吧/却也有同样忧伤的歌吹 偶然间忆起了心头的/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只是故园这边的小池塘/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笛 此诗抒情的角度十分独特,诗人用古城的静夜、故乡的明笛、家乡的歌吹和故园的小池塘、萧风中的芦与笛等意象,组成一幅明丽清冷的画面,表达了远在他乡的游子思念家乡,眷念父母的深情,使乡愁具有一种强烈的弥漫性和渗透感。读罢此诗,你的灵魂不得不与诗人的灵魂共鸣,勾起对家乡,对父母的浓浓的思念之情。 (3)李春生的《春望》 谷雨之后,那朵/挤尽乳汁的云/疲惫地泅过……/小小的窗/镶不住/神往悠悠 蓦地,整个北方/在我眼中苏醒/四十年/好长,好长的梦哪/麦浪,一波波/翻腾于南中国台湾/满是稻禾的平原 谷雨之后/故国啊/故国的江南何处/江南的柔柔深情/在妻的吴侬侬软语/在妻充满水声的双瞳 此诗的特色在于选取了谷雨之后白云在窗前轻轻飘过所引发的乡愁,来表现作者对故土、对祖国的柔柔深情,诗人用现实世界与梦幻世界交织的抒情手段和北方与南方的时空跳跃手法,使这首诗所营造的艺术世界显得异常丰富和辽阔。这里有白云,有稻香,有江南的吴侬软语,有爱妻水汪汪的双瞳。诗中虽有淡淡的哀愁,却无处不流溢着对故国的热烈的爱,以及渴望与家乡亲人团聚的燃烧的情感。 五、真情倾诉,言于写作 在对比完几首乡愁诗后,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加深对全文主题、意象、构思进行进一步的理解,让学生学以致用,现摘抄几首如下: 89班学生李广明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份快乐/我在幸福中/母亲在操劳中 长大点/乡愁是一种无知/我无忧无虑/母亲却牵肠挂肚 后来啊/乡愁是下份份忧伤/我在伤心/母亲在流泪 而现在/乡愁是一种深深的感情/我在思念/父母在高兴 89班学生李凌霄的《快乐》 小时候/快乐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我在渴望/我更在幻想 长大后/快乐是一个完完整整的诠释/我在理解/我更在思索 来啊/快乐是一丝甜甜淡淡的微笑/我在疑惑/我更在拥有 而现在/快乐是一种永永远远的幸福/我在喜悦/我更在享受 88班学生刘晓婷的《亲情》 小时候/亲情是一块块奶油饼干/我一块/母亲一块 少年时/亲情是一丝长长的线/这一头/那一头 长大后/亲情是一只只大大的手/牵你的心/牵我的心 而现在/亲情是一只小小的花瓶/轻轻一碰/就碎了 编辑短评:朗读、解读主题,延伸阅读、仿写,可以看出教学思路很清晰,教学过程 很实在。纵观教学设计各环节,均符合课改理念。(温立三) 席慕蓉《乡愁》 篇11《乡愁》说案 一、 教材分析 《乡愁》是九义教材初中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乡愁诗两首》之一。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新诗。五四前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诗应运而生,并得到蓬勃发展。产生一百多年以来,一代代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本首《乡愁》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的教学目标是: 1、 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 体会诗中的比喻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3、 体会本诗在构思上的特点和结构美、音乐美。 4、 背诵本诗。 5、 通过本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确中国台湾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2、一咏三叹,同一结构形式,反复陈说分离之苦,不仅富有音乐美,而且更有利于突出主题。 二、教学方法:诗歌教学重点应在读上下功夫,因此,教学本诗重在教会学生读,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感。再初步结合我校中学语文“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给学生提供另外几首有关《乡愁》的诗作,拓展思路。 三、学习方法: 诗歌重在读,学习本诗,要让学生加强诵读,运用反复育读法,适当辅以讲授法,充分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乡愁是文学艺术作品中常写题材。请学生搜集举出几首关于思念故乡的有代表性的诗作、歌曲,借以导入。 (二)、初读本诗,整体感知。注意诗的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三)、精读全诗。 结合写作背景,适当联系中国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隔离这一政治现实来讲解这首诗,可以使诗歌获得更深广的历史和现实内容。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这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了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这样,本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表达出来后却实现了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领悟其中的妙处。 (四)、品读全诗。理解了诗歌之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本诗,力争达到当堂成诵的教学目标。 (五),总结,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有关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诗《乡愁四韵》,提升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附:板书设计 小时候-邮票-母子分离 个人思乡之情 长大后-船票-夫妻分离 推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进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分离 普遍的家国之情 托物寄情 席慕蓉《乡愁》 篇12[教学目标 ] 1.学习《乡愁》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2.领会诗句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评价。 3.认识和理解《乡愁》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资料下载] 1. 作者介绍 余光中:1928年生人,祖籍福建永春,生于南京,现居中国台湾。是当代诗人和诗评家。在当代诗坛是很有影响的人物。他的诗作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被尊为中国台湾诗坛祭酒。他的散文富于诗意,文字典雅,俊逸而雄浑。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万圣节》《天国的夜市》《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等。 2. 时代背景 《乡愁》这首诗选自《白玉苦瓜》,写于七十年代。诗人是在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的,几十年来一直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渴望团聚,渴望统一。因此写下了此诗。 3. 名家点评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整体感知] 1. 语知归类 略 2. 理清思路 诗人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组织内容,抒发深深思乡之情。 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这是一种特殊的“分离”)——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小时候离家读书,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所以乡愁诗小小的邮票。这思念的对象既是母亲,也是故乡。在这里,故乡即母亲,母亲即故乡。 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到后来,时空的隔离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四节诗以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一层层加深。 段落层次 第一段:写小时候离家外出读书,小小邮票封封家书寄乡愁——思念母亲。 第二段:写长大后奔走他乡谋生,窄窄船票趟趟归路连乡愁——思念爱人。 第三段:写到后来时空隔离沟通,矮矮坟墓生死分割断乡愁——怀念母亲。 第四段:写至现在形势所迫离国,浅浅海峡中国台湾大陆隔乡愁——思乡思国。 文章结构图 小时候—我这头—邮票—母亲那头 长大后—我这头—船票—新娘那头 乡愁: 盼祖国统一,想亲人团聚 后来啊—我外头—坟墓—母亲里头 而现在—我这头—海峡—大陆那头 3. 讨论解惑 ①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朗读时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长句。 ② 诗人把乡愁投射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学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很明显,这首诗是以时间的变化、推移来组织全课的,全诗共四节,对应的是四个人生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诗人为这四个人生阶段分别找了一个最能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 ③ 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④ 这首诗有何艺术特点? 首先是主题深刻。“乡愁”的主题是历久常新的,作者是向更深的挖掘,由孩子思念母亲.丈夫思念妻子升华到游子思念祖国,既表达了自己的心声,也抒发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怀。 其次是意象独创。作者用托物寄情的手法,把非常抽象的情感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变成具体可感的意象。“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几个形容词把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反射出浓烈的思乡之情:邮票传递的是母子深情.船票运载的是夫妻深情.海峡连接的是爱国之情。 再次是构思巧妙。作者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写了人生的四个阶段(小时候、长大后、到后来、而现在),又以空间的阻隔为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分离),找到了表达乡愁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样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乡愁层层加深。 最后是形式完美。这首诗的艺术形式完美突出,令人瞩目。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结构美。其实《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的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整齐,段与段.句与句和谐对称;变化就是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注意了长短句的变化调节,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二是音乐美。作者采用了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是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在那头”的句式,这样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加之叠词和恰当的量词的运用,使得这首诗节奏明快.旋律美妙.抑扬顿挫,增强了音韵美。 [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主要要弄清一下三点:①领会诗句内涵,理解诗歌的内容;②了解借物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感情和作品的艺术特色;③理解掌握这首诗的何艺术特点。 [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2.简要分析余光中的《乡愁》中叠词运用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题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感情基调应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乡愁推向顶点的是哪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5.余光中的《乡愁》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其乡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中用了那些巧妙的比喻?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乡愁是……”说一句话或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 世间最美的坟墓 (1) 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畏之情朝拜的庄严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阴里。顺着一条羊肠小道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林,便到了墓冢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数阴庇。她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在他们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时,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忘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到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2) 后来就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受自己的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一一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却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这里,逼人的朴素禁锢住任何一种观赏的闲情,并且不允许你大声说话。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林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着这片幽暗的土地。无论你在夏天和冬天经过这儿,你都想象不到,这个小小的隆起的长方形包容着当代最伟大的人物当中的一个。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办的大理石和奢华装饰更扣人心弦: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来的人中间没有一个有勇气,哪怕仅仅从这幽暗的士兵身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纪念。人们重新感到,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最后留下的、纪念碑式的朴素更打动人心的了。残废者大教堂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仑的墓穴,魏玛公侯之墓中歌德的灵寝,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亚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树林中的这个只有风儿低吟,甚至全无人语声,庄严肃穆,感人至深的无名墓冢那样能剧烈震撼每一个人内心深藏着的感情。 8.本文的记叙线索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全文后理解这座坟墓最大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最能突出这一特点的描写分别是(写出两个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10.从文中找出两个具体描写人们怀着“敬畏”之情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说这座墓是“世界上最美的坟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多处用了衬托的写法,请举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章开头和结尾写法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