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乡愁》 | ||
范文 | 《乡愁》(通用15篇) 《乡愁》 篇1.《乡愁》教学设计2 .《乡愁》教学设计1 .《乡愁》说案 .《乡愁诗两首》课堂实录 2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3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2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1 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练习2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练习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 乡愁 苏教版 余光中《乡愁》ppt课件9 余光中《乡愁》ppt课件11 《乡愁》(余光中)wmv视频朗读 《乡愁》课件8 《乡愁》课件7 《乡愁》课件6 《乡愁》课件5 《乡愁》课件4 《乡愁》课件3 《乡愁》课件2 《乡愁》琵琶音乐欣赏 《乡愁》flash课件10 《乡愁》 篇2.《乡愁》教学设计2 .《乡愁》教学设计1 .《乡愁》说案 .《乡愁诗两首》课堂实录 2篇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3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2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教案1 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练习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练习2 人教版九年级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同步练习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 乡愁 苏教版 余光中《乡愁》ppt课件9 余光中《乡愁》ppt课件11 《乡愁》(余光中)wmv视频朗读 《乡愁》课件8 《乡愁》课件7 《乡愁》课件6 《乡愁》课件5 《乡愁》课件4 《乡愁》课件3 《乡愁》课件2 《乡愁》琵琶音乐欣赏 《乡愁》flash课件10 《乡愁》 篇3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1、 进一步学习诗歌朗读的基本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培养诗歌朗读的能力。 2、 学习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的意象上的写法,体会其意蕴。 3、 了解本诗的精巧构思。 4、 品味诗歌的音乐美。 二、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听读、自读、互读、配乐朗读,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 通过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把握诗歌的意象及情感。 3、 通过示例、课堂口头练习,初步尝试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情感的写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身居孤岛的游子期盼祖国统一的心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渴望统一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学会有节奏、重音地朗读诗歌。 2、 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及其所表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其内在的感情。 教学用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课前播放《故乡的云》活跃气氛。 3、 用flash展示历来表现乡愁的诗歌。 二、 朗读指导 1、 自读诗歌,熟悉内容 2、 听朗读录音,回答本诗朗读的感情基调。 3、 边自读诗歌边根据课后练习三划分节奏,把握朗读语速,再标出重音。 4、 请学生朗读,教师予以相应的指导评价。 5、 多媒体出示节奏划分及重音的标画,再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 6、 请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就近互读。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作者简介 2、本诗共四节,是按什么顺序组织安排的?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明确:时间顺序,“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 (简单介绍作者的经历) 3、抽象的情感“乡愁”在诗中是用什么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象征的?也就是说本诗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四个具体可感的意象分别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师分析“邮票”所包含的感情,学生分组讨论“船票”、“坟墓”、“海峡”所包含的感情。) 明确:邮票是书信往来的结果,它凝聚着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船票是两地奔走的结果,它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 坟墓将母亲与作者生死隔绝,只有在墓前凭吊来寄托哀思。 海峡将中国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却割不断在台的游子对祖国的思念。 (介绍现在大陆与中国台湾的往来状况,再转承到1972年大陆与中国台湾的状况。) 5、⑴海峡所包含的“乡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这种愁思怎样才能化解? 明确:表达了诗人渴望祖国早日统一,回到祖国的怀抱,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⑵面对中国台湾人民的苦苦思念,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为什么这一道海峡都割不断中国台湾与大陆人民的思念?因为我们流的是同样的血,都是炎黄子孙,都有一颗火热的中国心。 ⑶播放《中国心》的歌曲 6、让学生带着感受到的浓浓的爱国之情和凝重的乡愁再次配乐朗读课文。 请学生朗读;男女生分读。 四、 拓展练习 1、 在本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等,请你阅读下面同是抒发乡愁的三首古诗,从中找出能代表乡愁的意象,也用“乡愁是……”的形式,写成一句话。 (李白的《静夜思》、王维的《杂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2、 生活中还有什么形象能勾起你的愁绪?回想一下,把它作为乡愁的意象,写成一句话,试说明意象选取的理由。 (如:毕业时,同学的一句祝福的话语,一张珍贵的照片,送别朋友时的一杯饯行的酒,亲人去世后的一件小的遗物,离家上学时父母一句唠叨的叮咛。) 五、小结 用《乡愁》的歌曲版结束 《乡愁》 篇4《乡愁》(教学实录)执教者:南安实验中学 李 芳 点评者:南安实验中学 陈照星 |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师:(微笑)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 生:(齐声)会。 师:(微笑,亲切的俯身询问)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纷纷举手) 生1:想哭又哭不出来。 生2:酸酸的,涩涩的。 师(微笑):什么地方酸酸的,涩涩的。 生3:鼻子、心里,还有眼泪也想掉下来。 师:(深情地说)同学们,其实老师跟你们一样,想当年老师在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时,就是想家的时候,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家 中门前屋后的小树,彻夜难眠。这时老师心里总是默默吟诵着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其中有两句老师特别喜欢,至今还记忆 犹新。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呢? 生(急切齐声):有。 师: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 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阵的懂惯; 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 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 》。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生纷纷找出资料竞先举手) 生:余光中,1928年出生,祖籍泉州永春,著名的诗人、学者。 师:介绍得很好。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搜集的。(播放多媒体,余光中的介绍,年幼时与母亲的合影、晚年的照片及主要代表作)。 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是泉州永春人,跟我们是—— 生:同乡(老乡)。 一、诵读 师: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认真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看课件上的演示 ,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生(急切):是深沉的。 师:对,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那我们朗读时的速度应该是—— 生:缓慢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 (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师(用掌声示意学生停下):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读这首诗。 生齐读第一二小节。 师(用掌声示意学生停下):这两节语速耍再慢点,要读出思念之情。) 生齐读第三小节。 师(用手示意停下):"啊"这里要变音,读作"y(呀)",因为"啊"的前一个字的韵母如果是 "B、O、e、i、("就要读成"y(呀)"。"母亲在里头" 的"头"要读轻声。这个小节表达的是生离死别,要读出适当的颤音。 师示范,学生齐读第三小节。 接着学生读第四小节。 师(用手示意停下):这一节音调要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的, (老师示范)。我们把这首诗完整地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比第一次更有感情。) 二、解读 1、想景悟情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生一阵小议论,有人举手。) 生: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师: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生(齐声):看不见。 师: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 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同学们,对吗? 生(齐声):对。 师板书: 小时候 邮票 长大后 船票 后 来 坟墓 现 在 海峡 师:其实诗人是巧妙的运用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 托物寄情(板书)。诗是精当而含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该根据意象 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申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5分钟后总括)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通过想像,演释诗的内容。哪一个同学先来? 生:小时候,作者外出求学,他想念母亲时就给母亲写信,他想:邮票呀邮票,请你带去我对母亲的思念;逐渐的作者变成了青年成家立业了 ,船票联结他与妻子的感情;到了中年,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看到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他痛哭流涕。(生饱含感情)母亲呀,母亲,我再也 见不到您了;后来作者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每当他登上中国台湾的最高峰时,眺望家乡,不由思绪万千,祖国呀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呢 ?(全班掌声热烈) 师:哪个同学来评点一下这个同学说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第三小节说得不够好,感情不够。 师:那请你有感情地体现一下。 生:到了后来,他终于回到故乡,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冰冷的坟墓。却看不见母亲那慈祥的面容,他跪在坟前痛哭道:母亲呀母亲 ,你在哪里,不孝儿回来了。(生感情哀痛,声音已是有点哭腔,眼角湿润。) (全班学生一片沉寂后,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师:这两位同学评点得很好。老师特别刚才这位同学用了"邮票呀邮票,请捎去我对母亲的思念"和"祖国呀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统一",我 觉得这些语句饱含着这位同学深深的感情,老师还欣赏地是,他很好地演译了诗中的时间,从"小时候 (生跟着齐念)长大后 后来 现 在",而且说到晚年的时候,有外貌的细节描写,头发是 白发苍苍。 师:哪位同学能再来演绎诗中的内容。 生: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 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 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中国台湾 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此时这个学生流下了眼泪,其他同学也轻轻拭起眼 角的泪水。全班同学和所有听课老师掌声热烈。) 师:这个同学讲得太好了,动了感情,眼泪都流下来了,老师也被深深感动了。这首诗的第一小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这是一种 —— 生(齐声):亲情(教师板书) 师:第二节是对妻子的怀念,这是一种—— 生(齐声):爱情(教师板书) 师:第三节则是写诗人回到家乡时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这时候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哀痛[板书:哀痛);而第四节表现的是诗人盼 望祖国统一(板书:盼统一)。作者由个人的悲欢到民族感情的寄托,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上升到最后一个小节的浓浓的爱国之情(板书:"思乡 之情"与"爱国之情") 2、质疑 师:同学们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海峡明明是"深深的",为什么诗人说是"浅浅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个同学来说说看,这是为什么?(生一阵小议论) 生2:作者是因为盼望祖国统一,才说是"浅浅的"。 生3:他相信祖国早晚要统一,所以说是"浅浅的"。 生4(急切地站起来):因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远远深于海峡,所以说是"浅浅的"。(生交头议论。) 师(用手示意停下):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海峡浅浅"、"邮票小小"、"船票窄窄"、"坟墓矮矮",看起来都是很小的,但它们却反衬了诗人那 种深深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3、欣赏诗歌 师: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 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开来,有人 举手。) 生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 生2: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生3:意象美,每一小节诗人都把乡愁比某一种东西。 师(环顾四周):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像这么美的诗,应该把它背下来,但不要死记硬背,找找看这首诗有什么规律可帮我们快速背诵。 生1: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 生2:叠词。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订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 师:刚才同学们总结的是这首诗的结构特点。只要掌握了这些特点,背诵就容易了。老师先背给同学们听听,会背的同学也可轻声跟着(教 师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部分同学轻声跟着。) (背诵完毕,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上来背给同学们听听。(有两位女生自告奋勇上台背诵,教室里一片寂静,每一声朗读都叩动 同学的心弦。思乡之愁之痛,在每一张稚气而又严肃的脸上。) 师:这两位同学背得很好,现在我们全班一齐背。不会背的可以看书。 (学生充满感情地背诵着。)(背诵完毕。听课老师鼓掌。) 三、拓展 1、仿句 师: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 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弓1起我们 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 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学生争着举手回答) 生1: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非常好,巧借了李煜的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2: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3: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师微笑,生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很形象,很具体。 生4:乡愁是一串风铃,叮叮咚咚的,让人忧愁。 生5:乡愁是一滴泪水,酸酸的,涩涩的。 生6: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生7: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生8:乡愁是河,流淌人生最初的梦。 生9:乡愁是一缕清烟,飘忽不止。 生10: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生11:乡愁是家乡的小路,让人留恋忘返。(听课老师,香港课程专家点头微笑) 生12:乡愁是家乡的河,永远在我们的心中流淌。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就是这首诗的作者,也可尝试做诗人了。(学生笑) 2、各领风骚话说愁 师: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颠,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 好能够说出作者。 生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生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生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生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下课铃声响了,还有许多同学举手想要发言。) 师:时间关系,我们暂时说到这里,课后同学们再互相交流。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的积累。 (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古诗词句,学生 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 师:在结束这堂课时,我还想让同学们看看余光中先生创作此诗时的情景。(演示余光中的介绍,鼠标点在"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 师:老师也来想景悟情,想象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情景。 师: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 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学生充满感情地跟着考师背诵。)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向所有的来宾表示我们的谢意。 (学生转身向后鼓掌致谢) (此课是2叨3年3月6日上午,为香港课程专家小组夜临我校考察指导时所上的研讨课] [以下是南安实验中学陈照星校长对本节课的点评]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成功之处在于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 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所以《乡愁》这一堂课声情并茂,使人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得到一种真正的艺术感受。下面谈谈我 对这堂课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导人设计新颖,让学生从想家的切身体会谈起,进而老师也叙述自己思乡的感受,吟诵短诗《想家的心情》层层铺设,喧染情感 ,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 熟、悟透、迁移"。这堂课这三大块很清晰,诵读的环节不仅有图文并茂的配乐朗诵,学生自由读,齐读,而且老师注重在朗读在中起示范作用 和指导作用,如感情基调的把握很到位,"啊"字的变音指导,"头"读轻音等。解读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老师没有向学生灌输什么, 而是让学生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质疑、答疑、讨论、评价,老师点拨及时 弊确,并自己率先示范背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例如学生 说:杉愁是一条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 酸学生的想象力真是让人赞叹。"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乡愁》歌曲创设了氛围,作者的介绍、照 片的展示,朗读的图文并茂,再加上如泣如诉的二胡曲《江河水》作为整堂课的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 《乡愁》 篇5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探讨诗歌的主题。 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 flash课文配乐朗读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王湾《次北固山下》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李白的《静夜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 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中国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 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 起来欣赏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幻灯片]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中国台湾,中国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中国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中国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中国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XX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就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 1、课件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节奏与重音的划分。(展示幻灯片) 四、赏析全诗: 1、思考讨论:[幻灯片] (1)、诗中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请找出这几个词语。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这种难以言尽的情感?那么作者的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3)、有人说把诗歌的第四节删去会更好,你认为呢? 2、归纳板书(幻灯片) 补充讲解: (1)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2)诗人将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作者可以用家信来寄托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为生活而奔波,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与爱人团聚,了却作者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指什么?指中国台湾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主题更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国愁与民愁)。 五、欣赏歌曲《乡愁四韵》。 (现在,音乐家已经把这首诗谱上乐曲,赋予了乡愁更深刻的含义,请同学们欣赏音乐,体会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愁) 插入:两案形式分析 游子的思乡之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目前,我们党和政府正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两岸和平同一。中国台湾政界重要人物(连战、宋楚渝)也频频访问大陆,两岸前景一片光明。了切中国台湾人民思乡之愁的那一天肯定不远了。 六、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让学生再次深情朗读课文。 七、课堂练习(幻灯片) 八、欣赏其他诗人写的“乡愁诗”。(幻灯片) 九、作业布置(幻灯片) 教学后记: 用音乐导入及熏陶效果非常好。 朗读还可以延长一些时间,多读几遍。 多联系目前的两岸关系。 《乡愁》 篇6课文简析 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创意说明 运用文本细读教学法。对这样一首妇孺皆知的新诗名篇,仅仅只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浅层赏析,显然是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我们应该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骊得珠,进一步寻求它大获成功的深层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把对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还可以由此诗的成功,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艺术上成败的规律性因素。 教学预设 一、整体感知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二、细读探究 1、细读乡愁的情感内涵 (1)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读来似乎没有任何理解障碍,然而它举重若轻地浓缩了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你认为“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具体指的是什么? 亲情 乡愁 爱情 祖国情 (2)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仅仅是乡愁吗?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细读乡愁的形式讲究 (1)“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些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2)“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三、规律把握 1、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读一首诗歌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2、拓展阅读《乡愁四韵》 《乡愁》 篇7文/赵富良 上课班级:南京市郑和外校初二(9)班 执教者:南京市郑和外校 赵富良 师:我们中国有个非常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名字叫余秋雨。他说,很多外国友人都曾问我一个同样的问题,如果让你推荐一个中国最值得观赏的地方,只选择一个,你会推荐哪里?他说,我总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三峡。 我想说的是,如果有同学问我,老师,请你向我们介绍一种中国最值得欣赏的文学体裁,只介绍一种。我相信,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诗歌,中国的诗歌艺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无不浸润着诗歌所留下的印记。它早已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潜移默化中流传下来。 师: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生活中,当我们吃饭时不小心浪费了一些粮食,我们的父母会敲敲桌子说,谁知盘中餐—— 生(集体):粒粒皆辛苦。 师:非常好。或者当我们在家里玩耍,浪费了时间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又会告诫我们说,少壮—— 生(集体):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师:再或者当我们取得成绩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又会教诲我们,欲穷—— 生(集体):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非常好,不必再举太多的例子,诗歌早已渗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分离不开。因为诗中有爱,诗中有恨,诗中有温暖的友情,诗中有温馨的亲情。然而,更让我牵肠挂肚、费尽思量的却是那些带着忧伤的思乡之情。不必把栏杆拍遍,在唐诗的高峰中苦苦寻觅;也不必细说从头,在宋词的柔波里轻轻荡舟。单是书上的两首小诗就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思乡所带来的惆怅与美丽。我们先来看一幅画面。(点击鼠标,屏幕显示画面,音乐响起。) 师:“乡愁”,当我们轻声朗读这两个字的时候,当我们在课前预习这两首诗歌的时候,心中是否会油然而生一种情感?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生:淡淡的怅惘和迷茫。 生:我感到一种忧伤。 师:很好,这正是诗人在诗歌中所着力营造的一种意境之美,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境产生呢?诗歌又是怎样在字里行间悄悄地将忧伤传递到每一个读者的心灵之中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乡愁”,一起在“乡愁”中漫步! 师:请大家打开语文课本,翻到103页,我们先来看一下作者,哪位同学告诉我,余光中和席慕蓉是何处的诗人? 生:余光中和席慕蓉都是中国台湾人。 师:很好,他们都是中国台湾诗人。书上的介绍非常简单,我们再了解得稍微详细一些。请大家看屏幕。先看余光中。(点击鼠标,屏幕显示余光中的介绍)(生朗读) 师:《乡愁》写于1972年,作者是在1950年赴台,当时他年方—— 生(集体):22岁。 师:大家要记住这个数字,22岁到中国台湾。好,我们再来看另外一个诗人——席慕蓉。(点击鼠标,屏幕显示席慕蓉的介绍)(生朗读) 师:余光中的诗写于1972年。席慕蓉的诗写于80年代早期,当时的中国台湾与大陆之间仍不可以公开互相来往。但是很多中国台湾人,包括海外的游子,都是身在海外,但心在大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挚的两首《乡愁》。 师:我们说诗歌是文字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我们先一起回忆一下欣赏诗歌的四个乐章。(点击鼠标,屏幕显示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生朗读) 师:好,下面让我们一起奏响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音乐美。(点击鼠标,屏幕显示)先听老师朗读一遍余光中的《乡愁》。请同学用心地体会一下诗中的那样一种淡淡的忧伤之情。我读完之后,也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下。(师朗读)(生朗读) 师:好,我们再来看最后一节,感受一下我的朗读和大家的朗读有什么不同?(师朗读)(生朗读) 师:大家读得比前面有进步,但似乎仍然有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是不是还有什么真挚的情感隐匿在诗歌的字里行间,没有被我们所发现呢?让我们每人都随身携带一个探测器,进入诗歌欣赏的第二乐章,这就是—— 生(集体):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点击鼠标,屏幕显示)(点击鼠标,音乐停) 师:《三国演义》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我非常不忍心把我们的同学分成两块,我右手这边的同学请你欣赏余光中的《乡愁》,我左手这边的同学请你欣赏席慕蓉的《乡愁》。(向右)当然你可以说我对席慕蓉,(向左)你可以说我对余光中特别有感觉,你也可以背离你的组织,去自由欣赏。 师:好,给你们几分钟时间,请大家前后左右,一边讨论,一边圈点批注。要做到手中有笔,心中有书。(几分钟后) 师:有没有什么不太明白的地方,比如说诗里面有些词语、有些句子还不太理解?(没有同学举手) 师:没有,那就请同学开始发言了。先看甲方。 生:我所要讲的是《乡愁》这首诗,就是余光中写的,我觉得写得比较好的地方就是它的形容词,比如说在每一节里面,第二句话“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和“浅浅的海峡”都很有味道,我就从第一节开始说,好吗? 师:好。 生:“小小的邮票”说明邮票很小,但是却把年轻的作者和他亲爱的母亲分别两地。 师:一枚“小小的邮票”却造成这么大的伤害。 生:对,还有那个“窄窄的船票”,船票是“窄窄”的,却把作者与他美丽的新娘分隔两地。 师:一张“窄窄的船票”却造成了宽宽的伤痕。 生:对呀,还有“矮矮的坟墓”,坟墓只不过是一个包裹着他母亲躯体的土包,但是却把他与他亲爱的母亲生死相隔。 师:这是一种无比的悲痛。 生:嗯,还有那个“浅浅的海峡”,海峡虽然是浅浅的,却把作者的祖国相隔两地。 师:海峡是否真的很浅? 生:海峡当然非常深,但作者为什么说是“浅浅的海峡”呢? 生:我觉得表现出作者的一种无奈。这样更能体现出作者对祖国的深切思念。 师:更显出作者思念家乡的一种急切心情,非常好! 师:别急着坐下,还有一个问题,我们在前面还有什么地方讲到“浅浅的”? 生:“浅浅的天河。” 师:很好,“我想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么你说这边的海峡宽不宽广? 生:应该是比较宽广的吧! 师:哪个词语能看出来? 生:“一湾。” 师:一个“湾”字,写出海峡非常宽广!这个“湾”字还有什么含义? 生:我觉得好像是绕来绕去,非常曲折。 师:很好,作者非常想回家看看,但是呢,他又不得不面对宽广而又曲折的回家之途,叫作者怎能不愁从中来? 师:正因为这样,诗歌带着一种很自然的淡淡的忧伤。那么怎样才能抚平作者心中的伤痕?怎样才能消除作者心中的惆怅?哪位同学来回答一下,怎样才能让作者不再有乡愁? 生: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作者回他的家乡,见他的故土。 师:但是现在不能回去,中国台湾和大陆之间还不仅仅只有一个海峡。 生:那就是他盼望着祖国两地早日统一。 师:非常好。掌声鼓励一下!(掌声) 师: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这正是作者立意所在。他所想到的乡愁,不仅仅是一种个人之愁,更是一种民族之愁、国家之愁。这正是这一首诗境界高妙的地方。 师:大家欣赏得非常出色。我们把最后一节再来朗读一下,就更能体会作者心中那种难以抑制的惆怅。特别要注意,为什么在朗读的时候,“大陆”要停顿那么长时间?然后才缓缓地道出“在那头”。(师生朗读) 师:停顿最好再长一些。(师朗读)大陆可以望见,却不可以达到!真是可望而—— 生(集体):不可及。 师:这才是忧伤的根源。(师生朗读最后一句,朗读最后一节) 师:非常好,我们掌声鼓励一下。(掌声) 师:好,下面来看一看席慕蓉这一方,乙方。 生:我觉得这一首诗的每一节都有不少词可以让人来体会。比如说第一节的“清远”,“清远”首先给人一种感受,声音非常空旷,它给人一种很大的空间感觉。 师:很好,而且这个笛声,我们在前面介绍过李益的一首诗:不知何处吹芦管—— 生:一夜征人尽望乡。 生:还有那个“月亮”,“月亮”我理解成中秋节,古诗不是说过“每逢佳节倍思亲”吗?而中秋节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作者却在异地孤单地看着月亮,想着家人,写出他回不了家的一种孤单感觉。 师:不是中秋节看到月亮想不想家人? 生:想。 师:举个例子来说。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读得好一点。将李白全诗朗读一下。(生朗读) 师:很好,继续往下。 生:还有第二节的“模糊”。“模糊”给人一种感觉是朦朦胧胧的。而她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说明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也可以体现出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生:最后一节“没有年轮”,也写得很好,说明他的思想感情是不能用年份来概括的,写了它的思乡之情非常浓厚。 师:而且是“永不老去”,永远不会消失。 师: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写“树”?为什么把“乡愁”比喻成“树”? 师:树有什么特点? 生:长长的。(笑声) 师:长长的,而且会越长—— 生:越高。 师:乡愁也是—— 生:越长越多。(笑声) 师:越积越多。再讲一点:树啊,树到了秋天会有—— 生:落叶。 师:落叶都是—— 生:都要归根。 师:非常好,落叶归根,所以作者用树写出了乡愁的浓厚。 师:我们再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师生朗读) 师:美丽的语言,忧伤的乡愁。 师:还有没有什么问题?真的没有问题了。(停顿)不,还有。诗歌是读不尽的,它还需要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去那美丽的画面中飞翔。这就是欣赏诗歌的第三乐章: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点击鼠标,屏幕显示) 诗中有画,这是多数抒情诗所共有的一个特点。我们先一起观看几幅跟诗意相近的画面。(点击鼠标,屏幕显示画面) 师:请同学们一起静思片刻,在书的空白处用你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属于你心中的那一幅优美的图画。(几分钟后) 师:好,请同学们停下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聆听最精彩的想象。 生:我想象的是余光中的《乡愁》第四节。“夕阳西下,我坐在沙滩的礁石上,倾听着来自远方的声音。夕阳就像是一团熊熊的火焰,似乎永不燃尽,但我知道,夕阳会离我远去,就像这海浪一样,有一天我也会听不到它的声音。一串串脚印在沙滩上,望不到边,那正是我走向家乡的路。我问苍天,向着大海母亲喊道:‘妈妈!’可是我却听不到任何的回答。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我听见了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这海浪是来自祖国的,可对面的亲人们,你们听见这里的声音吗?” 生:我想象的是席慕蓉的《乡愁》第一节。 师:请说。 生:“夜轻了,静了;风缓了,停了;窗前的老树也似乎更苍老了。树梢上挂着一轮盈盈的满月,趁着柔和的夜撒下冷冷的月光,落叶夹杂着叹息从树上飘下,但是它终于还是回归到它所希望的地方——那一片深情的土地。而我,只是孤单地倚在窗前,想念着,期盼着……一团愁云遮住了月光,明亮的月光在凝重的云下挣扎着,试图想挣脱,但最终还是无力地放弃。直到一阵风吹过,吹散了云,吹散了那月光上的忧伤。风,何时也从我心上掠过,吹走我心头的愁。不知不觉,我已轻轻哼起故乡童年的歌谣。” 师:好一幅略带忧郁的远眺思归图,好一幅充满伤感的月下思乡图。温婉的声音,美丽的画面。让我们掌声鼓励一下。(掌声) 师:两首《乡愁》都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如果说余光中的诗是手心,席慕蓉的诗是手背,手心、手背都是肉,问大家一个或许会令你难以回答的问题:你最喜欢哪一首?手心?手背? 生:我比较喜欢手背,(笑声)也就是席慕蓉的《乡愁》。我觉得作者比喻用得非常好,她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怅惘”,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我也是比较喜欢席慕蓉的《乡愁》,我认为这一首诗她写得比较含蓄,意境更加深远一些,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 师:非常好。有没有喜欢余光中的?有请男同学。 生:我觉得这一首诗,它的层次感非常强,给人一种在时光隧道驰骋的感觉。它从“小时候”一直到“而现在”,中间穿过很多的时空。另外,我觉得它的比喻也非常的贴近人心。 生:我更加喜欢余光中的《乡愁》,因为这首诗,第一个,它的时间感比较强。还有一个就是这首诗从他很小的时候,也就是童年时,他渴望见到他的母亲,一直写到长大以后,隔海远望,一层一层递进。这里面的乡愁有爱的冉冉上升,而且到最后一句话,他说,“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他萌生了一种对海峡的恨,他恨海峡阻隔了他与大陆的距离,而正是这种爱与恨之间的距离,才会有乡愁这种不可逾越的距离。 师:他是生活在爱与恨的边缘。非常好,刚才几位同学的回答都非常精彩,掌声鼓励一下。(掌声) 师:两首诗都有它美丽的地方,相对来说,余光中的《乡愁》境界更胜一筹,它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期望,所以它的诗里面体现了一丝阳刚之美,更带有一点男子的气概;而席慕蓉的《乡愁》,语言非常清新,感情非常细腻,更多的是一种阴柔之美,体现了女子的妩媚。 师:刚才这一步,正是我们欣赏诗歌的第四乐章——比较映衬。 生(集体):感受诗歌新奇美。(点击鼠标,屏幕显示) 师:只不过我们所进行的还只是课内的比较。现在请同学们选择我们曾学过的,或者老师曾介绍过的,再或者你课外所掌握的关于“乡愁”的诗歌,和本文中的其中一首进行比较映衬,感受课文中的《乡愁》所具有的独特风韵。(思考讨论)(几分钟后) 师:好,你可能想得还不够成熟,还只是一些简单的比较,没关系,只要你把最真实的想法讲出来。 生:我觉得,从艺术手法来比较,余光中的比喻非常贴切,而郭沫若的《静夜》联想想象很丰富,使人感觉到“鲛犹如此,人何以堪”;从内容上,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被一湾海峡相阻隔,而李觏的《乡思》中说,“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我觉得在这里可以改成:“已恨碧海相阻隔,碧海还被暮云遮”。 师:讲得不错,大家鼓励一下。(掌声) 师:我们再来听听这边将席慕蓉的诗和哪一首进行比较? 生:我是将席慕蓉的《乡愁》和闻一多的《七子之歌》作比较。席慕蓉的诗从艺术上讲比较含蓄,《七子之歌》相对来说表达得就比较明显,像孩子急切地盼着就要回家的心情。席慕蓉她身在中国台湾,和祖国是分开的,还没有回到祖国,所以她的心情就有一些淡淡的忧伤。 生:我是先拿席慕蓉的《乡愁》和《教我如何不想她》作了一下比较。 师: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你能不能背出一段给大家听听。(生背诵) 师:非常好,就背到这儿,你说吧! 生:刘半农是将祖国比喻成“她”,一个女性,我理解的是母亲。而《乡愁》中的比喻都是“物”,以物来传情。另外,《乡愁》中选取的一些事物都非常有特点,比如说“清远的笛”,笛自古以来就是表现一种忧愁,在李益的《受降城外闻笛》中也写到了“笛”。还有后面的月亮,“月有阴晴圆缺”,她就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还有后面的“雾”,“雾里的挥手别离”,她有可能是泪眼模糊。 师:泪眼模糊,所以才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生:对,“雾”,它既阻隔了她和亲人之间的距离,而且也阻隔了她和祖国之间的一种交往。但作者没有特别地点出来,而是隐隐约约地去表现。 师:主要表现了她一种迷茫的心境。 生:对,而且这一首诗还写得非常含蓄,里面没有一句直接说“啊,我非常的思乡”,而是把那样一种思乡的感情寄托在字里行间。 师:非常好,掌声鼓励一下。(掌声) 师:诗中有音乐,诗中有图画,诗中还有语言与新奇的美,正是这一切构成了诗歌的情景交融,使整首诗充满了意境之美。淡淡的月光,浅浅的海峡,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一方矮矮的坟墓,它们共同传递出的情感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但究竟为什么而忧伤呢?忧伤什么? 生:在忧伤很多东西啊!(笑声) 师:举个例子来说。 生:比如说他很想家,想妈妈给他包饺子,包的饺子比外面的好吃(笑声);也比如说他看到这支笔,然后想到这是妈妈给买的。 师:一种想家的感觉,作者在此的忧伤仅仅只是思家的忧伤吗?还有什么忧伤? 生:我想是两岸不能统一,也很想念自己的亲人。 师:这已不仅仅是一种个人的忧伤,更是一种民族的忧伤,国家的忧伤。所以说虽然是一种淡淡的忧伤,却是一种浓浓的意境之美啊!这正是我们欣赏诗歌的最主要的地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师:让我们一起再次通过朗读吟诵,来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崇高的情感。(点击鼠标,音乐响起)(生朗读) 师:很好。听,这样一首时时在耳边浮现的歌曲,这样一段轻轻在耳边萦绕的旋律,正是余光中作词,罗大佑谱曲并演唱的《乡愁四韵》。让我们静静聆听一分钟吧!(一分钟后) 师:实在不忍心打断我们同学满是“乡愁”的思绪。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 师:好,下课! 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乡愁》 篇8一、教学目标 1 把握诗中的意象 2 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 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难点: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一:同学们有没有三五天或较长时间的离开家、离开过父母?你想家了吗?想家时是什么感受?生列举,师述同感,引出小诗: “……异乡的路上,家是一盏灯;异乡的夜晚,家是一个梦,如何也圆不了,想家的心情。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眸的憧憬;想家的心情,谁都感觉得到,谁也说不清。”——王慧敏《想家的心情》(媒体配乐) 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呢?(媒体示图)尤其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导入二:,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中国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1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2 补充(媒体示): 余光中祖籍大陆。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去香港,1950年去中国台湾。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一往情深,承继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出了新意;另一方面,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中国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不免经常流露出来(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对此,他在一篇散文中曾不乏风趣幽默地说:大陆是母亲,中国台湾是老婆,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 代表作《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被称为乡愁诗人。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 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 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 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 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 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 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明确: 第二小节:夫妻别——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媒体示) 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生死别——坟墓矮矮,哀痛深深。(媒体示) 第四小节:诗人在他的诗《从母亲到外遇》中这样写道:“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故土……我离开她时,才二十一岁呢!再还乡时已六十四岁。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故国别——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媒体示)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前三个意象联结的是亲情、爱情,这节连接的是爱国情。 感情的升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4 当堂记忆 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简单陈述意象美。像这么美的诗,不把它记下来岂不可惜? 注:切莫死记硬背,找规律。 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叠词。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 把这些词想一想,然后,我们试着一起来记忆一下——(单独记,齐忆) 五、拓展,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 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 (适当穿插评,表扬) 例: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六、小结当堂 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七、布置作业(见附练习) 《乡愁》 篇9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 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与韵味。 2. 了解诗歌的意象,并能通过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 3. 联系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情感,感悟中国人所特有的乡愁情结。 【评价设计】1. 随着学生对诗歌理解的不断深入,在朗读上应有不同层次的朗读表现。 2. 用示例教学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意象,并能用画面描述其他的意象。 3. 学完本诗后,选取一个意象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余光中的诗作《乡愁四韵》,营造一种深沉而忧愁的氛围。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渲染氛围。 从学生“想家”联系历史引出“两岸分离”的故事。 二、指导朗读,初步体会诗歌的感情 1.让同学们自由地朗读一遍这首诗,然后找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通过评价交流,让学生初步读出诗歌的节奏、情感。 l 根据普通话的变音规则,前面的韵尾是“i”的时候,“啊”变音为“呀”。 l 声音要低沉,语速要舒缓,可适当运用颤音,表达伤心之情。 如果学生对情感的体会还不够深刻,可讲述诗人与他的母亲之间的感人故事,联系他写给母亲的其他悼亡诗,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诗人的情怀。21教育网 余光中是个孝子,他为母亲写了许多悼亡诗。在《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 三、仔细品味,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让学生抓住诗中的一个词语、一个诗句或从诗歌的结构上进行品味,也可以从诗歌的意象、情感进行赏析。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选择一个角度,一种方式展示小组讨论的成果。 1. 表时间的词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些表时间的词语,将诗人一生的情感穿起来。尤其是一个“啊”字给人一种时间很久远的感觉,仿佛数不尽的回忆、道不完的人生沧桑都蕴含在这一声叹息中了。在这里可用拖音的方式,表达距离的遥远。 2.修饰语的运用。用“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形容词和 “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来抒写乡愁,是以小衬大,反衬乡愁之沉重。与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3.方位词的运用。“这头、那头、里头、外头”,跟“这边、那边、里边、外边”有何不同?“头”,突出一种距离的遥远感,遥远得似乎没有尽头。“边”没有那种遥远感。读音上,“头”要饱满一些,厚重一些,承载的感情更深沉一些。“边”则轻飘飘的。汉语言就是这样,相同的意思因为语音的不同,一个顿挫,一个轻快。 4.反复吟唱的诗句。本诗每个小节的开头都用了一个相同的句式:“乡愁是……”,它的反复出现,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这种反复咏唱的方式在诗歌中称作“复沓”。 复沓是诗歌的一种表现手法,源于《诗经》,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 5.具体新颖的意象。那些承载着诗人情感的具体事物就叫“意象”。乡愁原本是一种难以捕捉的情绪,余光中却把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新颖的意象,因为这是在他不同的人生阶段中,最能承载“乡愁”的事物。【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补充诗人的生平资料: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19岁)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1961年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中国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让学生展开想象,从四幅画面中任选一个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 示例:“邮票”这个意象,就让人忍不住联想:一个在外读书的小小少年,趴在书桌上,一笔一划的给母亲写信,泪水和着思念不自觉地就滴湿了素色的信笺,信写好了,郑重的贴上邮票,塞进邮筒,也寄去了一个小小少年的全部思念,剩下的日子似乎更加漫长了:妈妈读信时会是怎样的表情?妈妈的回信何时到达?小小的邮票里,是深深地思念,是重重的离愁,是长长的距离。 小结:这就是余光中,穷其一生在体味乡愁,而他的乡愁又与常人有着不一样的境界,难怪他被称为“乡愁诗人”。让同学们伴着“思乡曲”再次朗诵这首诗,尽情体会余光中那不一样的乡愁。 四、拓展阅读,体会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中国人,天然有着深深的乡土情结,家被视为生命的本源。古往今来,除了余光中的作品,还有许多抒发乡愁的诗歌。在李白笔下,乡愁是床前的明月光;在王维笔下,乡愁是故乡的一枝寒梅;在席慕容笔下,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让同学们选择一个意象写一段文字,抒发一下对家的思念。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结语:阔别六十八年后,余光中终于回到了故乡。他曾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之路:“离开了家,才知道家的可爱;离开国的时候,才知道国的可贵,一个人必须当一回‘浪子’,回头后才能真正明白这一切。”也许以后,为了追寻理想,你们也会离开故乡,甚至远渡重洋,到那时候,你一定会想起这首诗,会真正地理解“乡愁”背后所承载的中国人关于“家”的文化情结。 五、作业 课下搜集余光中的作品,读完后与同学们交流一 附: 余光中《乡愁》教学设计说明 余光中的《乡愁》以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盼望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就诗歌的结构和语言而言,也能够看到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子,值得一品。但由于学生缺乏背井离乡的体验,要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却不容易。 为此,要做好两种准备:一是让学生提前搜集余光中的生平资料,阅读他的诗歌作品;二是创设情境,反复朗读,体验诗人的乡愁情结,了解诗歌的结构体式特点,体验思家念国之情,并尝试运用本课所学去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乡愁》 篇10学习目标: 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 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中国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五、难点分析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六、朗读比赛 七、小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 《乡愁》 篇11《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诗形上,四段文字在字数、句式上基本一致:“……(时间状语),乡愁是……(作为意象的具象化的‘乡愁’的载体),我在这头,……(具体的‘乡愁’的对象)在那头”。一气呵成,回环往复,似乎是情感的一唱三叹,余音缭绕,历久弥笃。 诗歌在语言上纯净、清淡,浅白真率而又意味隽永。“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音的形容词,用来修饰中心意象,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一反诗人早年“现代时期”那种刻意锤字炼句、苦心经营意象和矛盾语法、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惊人之语,在晦涩中求深奥的特点,转而追求恬淡、圆融的美学风格。以简代繁,以淡取胜,也算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乡愁》 篇12《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谣的歌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巧借“距离”表现出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王老师的《乡愁》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乡愁的感悟之中。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听读:感受—朗读:理解—演读:想象—比读:发现—创读:创造。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这首诗的“情”就重在“乡愁”上。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习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第二、处理好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王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在听读时,她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诗,用简洁的文字说感受;在朗读时,她让学生把各自放进诗歌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心声。而且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王老师让学生去多读反复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第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让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说一句话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另外,王老师让学生选一小节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也很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的生活生动有趣的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重要之点,一切以学生读为主,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乡愁》 篇13一、走近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中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橄榄树》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大屏幕显示)虽然,诗人的后半生是在中国台湾度过的。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中国台湾长期阻隔,诗人有家难回,思乡之情也愈来愈浓。《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学生齐读后提示字的读音。 (点击下一页) 注意:“这”和“那”都是多音字。在这首诗中,我认为,读“zhèi”“nèi”在语气上更舒缓,更易读出诗的内在感情。(拼音“zhèi”“nèi”换颜色)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板书)。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平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 。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 ザ杂诔谄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现在,我们再来欣赏几首相关的乡愁诗。 ①中国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 ②中国台湾诗人非马的《醉汉》 ③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四韵》(重点欣赏余光中的《乡愁四韵》) 小结:我们欣赏的这四首诗,写法不同,但都表达了同一个主题,即希望家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爱国诗人闻一多曾将澳门、香港、中国台湾和其他四块与大陆隔离的土地并称为祖国母亲的“七子”,发出“母亲,我要回来!”的悲愤呐喊。让我们一起倾听熟悉的旋律——《七子之歌》! 结束语:《七子之歌》唱出了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我们的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但是,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家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也回家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台湾也一定会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那时,浓浓的乡愁将化为相聚的喜悦,让我们翘首以待!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 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乡愁教案教学设计【3】 知识储备点: 1、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顺序和感情线索。 能力培养点: 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反复诵读,使学生掌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望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回答)对,这首诗是著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中国台湾著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 余光中,中国台湾学者,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1949年去中国台湾,是当代中国台湾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 一、研习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诵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讨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昂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味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里,乡愁一直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很多诗人却把它寄托在具体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托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回答,老师适当点拨。) (五)延伸拓展,深化积累。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肯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累。) 2、在〈〈乡愁〉〉一诗中,作者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老师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及时给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正因为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 篇14《乡愁》教案 学习目标:以诵读为基础,介绍几种赏析,重在学生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重难点: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播放《乡愁》朗读录音 二、作者介绍 余光中:中国台湾诗人。福建永春人。先后在金陵大学(现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历任《蓝星》、《现代文学》等杂志的主编,著有长诗《天狼星》、诗集《蓝色的羽毛》、《天国夜市》等。此外尚有散文集、评论集多种。 三、整体感知 (1)阅读《乡愁》,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 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 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2、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中国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四、赏析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它以民谣的歌调深沉而忧郁地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短诗巧妙地运用了民歌中部分隔离反复的形式,叙述抒情主人公人生主要历程中的几段乡愁,最后一节轻轻一点: “而现在……” 诗人善于使用传统民歌的层递层进、互衬对比的手法。前三节诗逐层描绘了他幼年、成年、成年之后的三段生活经历,母子分离的乡愁,情侣难见的乡愁,皆由生活拮据造成。生离死别的乡愁,是由生命规律使然。三段乡愁写个人,却为写中华民族乡愁打好铺垫。最后一节,抒写的国愁才是全诗的主旨之所在。它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 短诗在语言、节奏韵律的运用上也有独到之处。以“小小”、“窄窄”等分别形容邮票、船票,用得明了、形象、新鲜,加重了乡愁的浓重意味。总而言之,《乡愁》整首诗含蓄蕴藉,余韵绵绵,满纸是思念大陆的亲情,落叶归根的宿愿,已成为人们传诵的佳作。 五、难点分析 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意象的笔法。诗中主要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 一是“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而且,作者的情感是层层深入、步步递进,它绵远深长、回味不尽。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 六、朗读比赛 七、小结课文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乡愁》 篇15《乡愁》(教学实录)执教者:南安实验中学 李 芳点评者:南安实验中学 陈照星 (课前3分钟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歌曲,创设氛围。用二胡曲《江河水》作为整节课的背景音乐。)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创设情景,导人新课 师:(微笑)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的时候,你们会想家吗? 生:(齐声)会。 师:(微笑,亲切的俯身询问)想家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说看? (生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纷纷举手) 生1:想哭又哭不出来。 生2:酸酸的,涩涩的。 师(微笑):什么地方酸酸的,涩涩的。 生3:鼻子、心里,还有眼泪也想掉下来。 师:(深情地说)同学们,其实老师跟你们一样,想当年老师在异地求学,每当夜深人静时,就是想家的时候,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想起家 中门前屋后的小树,彻夜难眠。这时老师心里总是默默吟诵着王慧玲的一首短诗——《想家的心情》,其中有两句老师特别喜欢,至今还记忆 犹新。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听呢? 生(急切齐声):有。 师:想家的心情,是母亲倚栏凝望的眼睛; 想家的心情,是游子凭窗凝阵的懂惯; 想家的心情,谁都感受得到,谁也说不清。 (学生热烈鼓掌)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是啊,想家的心情,谁都说不清,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 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 》。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生纷纷找出资料竞先举手) 生:余光中,1928年出生,祖籍泉州永春,著名的诗人、学者。 师:介绍得很好。同学们,请看屏幕,这是老师搜集的。(播放多媒体,余光中的介绍,年幼时与母亲的合影、晚年的照片及主要代表作)。 这就是余光中先生,是泉州永春人,跟我们是—— 生:同乡(老乡)。 一、诵读 师: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认真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看课件上的演示 ,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生(急切):是深沉的。 师:对,是深沉中略带哀伤的,那我们朗读时的速度应该是—— 生:缓慢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习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 (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师(用掌声示意学生停下):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试读这首诗。 生齐读第一二小节。 师(用掌声示意学生停下):这两节语速耍再慢点,要读出思念之情。) 生齐读第三小节。 师(用手示意停下):"啊"这里要变音,读作"y(呀)",因为"啊"的前一个字的韵母如果是 "B、O、e、i、("就要读成"y(呀)"。"母亲在里头" 的"头"要读轻声。这个小节表达的是生离死别,要读出适当的颤音。 师示范,学生齐读第三小节。 接着学生读第四小节。 师(用手示意停下):这一节音调要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的, (老师示范)。我们把这首诗完整地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比第一次更有感情。) 二、解读 1、想景悟情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生一阵小议论,有人举手。) 生: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师: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生(齐声):看不见。 师: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 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 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同学们,对吗? 生(齐声):对。 师板书: 小时候 邮票 长大后 船票 后 来 坟墓 现 在 海峡 师:其实诗人是巧妙的运用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 托物寄情(板书)。诗是精当而含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该根据意象 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申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 (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5分钟后总括)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通过想像,演释诗的内容。哪一个同学先来? 生:小时候,作者外出求学,他想念母亲时就给母亲写信,他想:邮票呀邮票,请你带去我对母亲的思念;逐渐的作者变成了青年成家立业了 ,船票联结他与妻子的感情;到了中年,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看到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他痛哭流涕。(生饱含感情)母亲呀,母亲,我再也 见不到您了;后来作者成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每当他登上中国台湾的最高峰时,眺望家乡,不由思绪万千,祖国呀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统一呢 ?(全班掌声热烈) 师:哪个同学来评点一下这个同学说得怎样? 生:我觉得他第三小节说得不够好,感情不够。 师:那请你有感情地体现一下。 生:到了后来,他终于回到故乡,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冰冷的坟墓。却看不见母亲那慈祥的面容,他跪在坟前痛哭道:母亲呀母亲 ,你在哪里,不孝儿回来了。(生感情哀痛,声音已是有点哭腔,眼角湿润。) (全班学生一片沉寂后,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师:这两位同学评点得很好。老师特别刚才这位同学用了"邮票呀邮票,请捎去我对母亲的思念"和"祖国呀祖国,你什么时候才能统一",我 觉得这些语句饱含着这位同学深深的感情,老师还欣赏地是,他很好地演译了诗中的时间,从"小时候 (生跟着齐念)长大后 后来 现 在",而且说到晚年的时候,有外貌的细节描写,头发是 白发苍苍。 师:哪位同学能再来演绎诗中的内容。 生: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 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 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中国台湾 的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此时这个学生流下了眼泪,其他同学也轻轻拭起眼 角的泪水。全班同学和所有听课老师掌声热烈。) 师:这个同学讲得太好了,动了感情,眼泪都流下来了,老师也被深深感动了。这首诗的第一小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之情。这是一种 —— 生(齐声):亲情(教师板书) 师:第二节是对妻子的怀念,这是一种—— 生(齐声):爱情(教师板书) 师:第三节则是写诗人回到家乡时看到的却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这时候诗人表达的是一种深深的哀痛[板书:哀痛);而第四节表现的是诗人盼 望祖国统一(板书:盼统一)。作者由个人的悲欢到民族感情的寄托,由前三小节的思亲之情上升到最后一个小节的浓浓的爱国之情(板书:"思乡 之情"与"爱国之情") 2、质疑 师:同学们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海峡明明是"深深的",为什么诗人说是"浅浅的"?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哪个同学来说说看,这是为什么?(生一阵小议论) 生2:作者是因为盼望祖国统一,才说是"浅浅的"。 生3:他相信祖国早晚要统一,所以说是"浅浅的"。 生4(急切地站起来):因为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之情远远深于海峡,所以说是"浅浅的"。(生交头议论。) 师(用手示意停下):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海峡浅浅"、"邮票小小"、"船票窄窄"、"坟墓矮矮",看起来都是很小的,但它们却反衬了诗人那 种深深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3、欣赏诗歌 师: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 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开来,有人 举手。) 生1: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 生2: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生3:意象美,每一小节诗人都把乡愁比某一种东西。 师(环顾四周):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像这么美的诗,应该把它背下来,但不要死记硬背,找找看这首诗有什么规律可帮我们快速背诵。 生1: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是表示时间,从小时候到现在。 生2:叠词。还有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是订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 师:刚才同学们总结的是这首诗的结构特点。只要掌握了这些特点,背诵就容易了。老师先背给同学们听听,会背的同学也可轻声跟着(教 师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部分同学轻声跟着。) (背诵完毕,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掌声。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上来背给同学们听听。(有两位女生自告奋勇上台背诵,教室里一片寂静,每一声朗读都叩动 同学的心弦。思乡之愁之痛,在每一张稚气而又严肃的脸上。) 师:这两位同学背得很好,现在我们全班一齐背。不会背的可以看书。 (学生充满感情地背诵着。)(背诵完毕。听课老师鼓掌。) 三、拓展 1、仿句 师: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 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弓1起我们 的思乡情绪。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 物为"乡愁"打个比方吗?(学生争着举手回答) 生1:乡愁是一枚青橄榄,苦苦的、涩涩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师:非常好,巧借了李煜的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生2:乡愁是一根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生3: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 (师微笑,生给予热烈的掌声) 师:很形象,很具体。 生4:乡愁是一串风铃,叮叮咚咚的,让人忧愁。 生5:乡愁是一滴泪水,酸酸的,涩涩的。 生6:乡愁是母亲头上的乱发,理也理不清。 生7:乡愁是一湾湛蓝的海洋,望不着边际,看不到底。 生8:乡愁是河,流淌人生最初的梦。 生9:乡愁是一缕清烟,飘忽不止。 生10: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 生11:乡愁是家乡的小路,让人留恋忘返。(听课老师,香港课程专家点头微笑) 生12:乡愁是家乡的河,永远在我们的心中流淌。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就是这首诗的作者,也可尝试做诗人了。(学生笑) 2、各领风骚话说愁 师:愁,有乡愁,离愁,国愁,也有家愁,古往今来,愁是许多文人笔下的主颠,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说一句含有"愁"的古诗词句。最 好能够说出作者。 生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李煜 生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生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 生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下课铃声响了,还有许多同学举手想要发言。) 师:时间关系,我们暂时说到这里,课后同学们再互相交流。请同学们看一下老师的积累。 (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古诗词句,学生 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 师:在结束这堂课时,我还想让同学们看看余光中先生创作此诗时的情景。(演示余光中的介绍,鼠标点在"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 …) 师:老师也来想景悟情,想象诗人创作这首诗的情景。 师: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 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学生充满感情地跟着考师背诵。)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向所有的来宾表示我们的谢意。 (学生转身向后鼓掌致谢) (此课是2叨3年3月6日上午,为香港课程专家小组夜临我校考察指导时所上的研讨课] [以下是南安实验中学陈照星校长对本节课的点评]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成功之处在于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 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所以《乡愁》这一堂课声情并茂,使人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得到一种真正的艺术感受。下面谈谈我 对这堂课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导人设计新颖,让学生从想家的切身体会谈起,进而老师也叙述自己思乡的感受,吟诵短诗《想家的心情》层层铺设,喧染情感 ,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二、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 熟、悟透、迁移"。这堂课这三大块很清晰,诵读的环节不仅有图文并茂的配乐朗诵,学生自由读,齐读,而且老师注重在朗读在中起示范作用 和指导作用,如感情基调的把握很到位,"啊"字的变音指导,"头"读轻音等。解读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老师没有向学生灌输什么, 而是让学生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质疑、答疑、讨论、评价,老师点拨及时 弊确,并自己率先示范背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例如学生 说:杉愁是一条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 酸学生的想象力真是让人赞叹。"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乡愁》歌曲创设了氛围,作者的介绍、照 片的展示,朗读的图文并茂,再加上如泣如诉的二胡曲《江河水》作为整堂课的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