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语》十则 |
范文 | 《论语》十则(通用15篇) 《论语》十则 篇1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 #EndEditable --> 《论语》十则 篇2课型:说读课 学习目标: 1、 理解各则语录,并会运用。 2、 背诵。 教学设想: 1、 通过分读、齐读、默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疏通文意的目标。 2、 通过互助自学解决疑难问题或重点问题达到进一步理解文意的目标。 3、 通过说话活动,重点掌握文中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语句。 4、 熟记成诵。 教学流程:读——(用)说——背。 创新意图:突出学生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 导语:(2-3分钟) 同学们以前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吧?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掌握得如何。我说出一个意义范围,请你答出相应的名言警句,如“珍惜时间”、“勤奋”(学生抢答)。看来,同学们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今天,我选了一篇好文章,里面有好多名言警句。看你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一些什么样的名言警句。这篇文章就是《论语>十则》 二、熟读课文。 1、 大声朗读课文,把把握不准的字音标出来。 2、 听录音,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气语调。 3、 检查听读效果(一人一则,接龙读),师生共同纠正。 4、 齐读一遍全文。 三、析读课文。 1、四人一组,自选“则”数(量力而行),结合课下注释,力求了解大意,把有碍疏通文意或重点的字词句标注出来,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做好标记,然后派代表提出,共同解决。(若提不出,投影准备好的重点字词) 2、每组派代表疏通文意,汇报学习成果,小组之间交流意见,教师随机点拨。然后学生默记重要知识点。然后投影提问:(小组间竞赛抢答) ①做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基本条件是 ②学习强调独立思考的是 ③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④强调求知态度的是 ⑤强调做人要有骨气的是 ⑥在与人相处虚心求教时应持有的态度是 ⑦号召大家树立“仁”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的是 ⑧儒家待人接物,处事之道的是 3、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搞一个说话活动,学以致用。(板书) 请你用“ 与学习 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小组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 “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总结:学生说出很多,略作总结,学习方法有哪些?学习态度有哪些?我们这一课又积累了许多有关学习方面的名言警句,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积累。 4、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成语,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准备后,先组内交流,后畅所欲言) 四、背诵喜欢的语句(越多越好)。 《论语》十则 篇3○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十则 篇4(第一课时) 广东省中山市三角中学 赵怀兵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论语》十则 篇5子①曰:“学而时习②之,不亦说③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⑤乎?”(《学而》)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为政》) 子曰:“由③,诲女④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⑤也。”(《为政》) 子贡③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③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尔》)。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 子在川①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②。”《子罕》) 子曰:“吾尝③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论语》十则 篇6〖教学目标 〗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诵。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介绍孔子、《论语》及语录体 二、朗读 三、理解文意 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1、 “时”“说”“乐”“愠”“君子” 2、 “温故而知新”的含义。 3、 “罔”“殆”的意义; 4、 “诲”“女”“知”的意思 5、“谓”“耻”“是以” 6、“识”“厌” 7、“三”“从”“善者” 8、“好”“乐” 9、“川”“斯” 10、“尝”“以” 三、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关上课本,进行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补充: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 G、不耻下问 H、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I、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识之 K、学而不厌 L、诲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N、逝者如斯夫。 四、背诵 五、板书设计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十则 篇7○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和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则 篇8四川郫县 周化琴 ○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 ○课前准备 ① 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 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介绍孔子和《论语》,研读有关学习的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出加点的词这样读的理由。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c.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句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或某同学回答。 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探究的词句摘要: 朋 三 和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作业 ① 必作:“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② 选作:课外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其他教育思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则 篇9○教学目标 ①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③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①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②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①范读 ②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③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①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① 背诵课文。②抄写、识记字词。③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后五段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①见贤思齐焉。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④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①学习方法 ②学习态度 ③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死而后已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①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②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③“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④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 ② 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十则 篇10(广东省珠海市第六中学语文科组招明乐 e-mail: 目的要求 一、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二、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要点难点 一、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二、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 三、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 写作背景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此时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发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段落大意 课文六则分为六段,实为六章,分属于《论语》中的四篇。 第一则,讲学习方法,态度和个人修养。 第二则,讲学习方法,指出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知新、创新。 第三则,讲学习方法,讲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第四则,讲学习态度,称赞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态度。 第五则,讲治学态度,为人师的条件。 第六则,讲学习态度,主张向任何人学习,但不是肓目的学习。 主题思想 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学”,而且谦虚地说自己都没有做到“学而不厌”。他还特别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他肯定了学生孔圉“不耻下问”的精神,其实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传说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他就是一个虚心求教善于学习的人,所以才成为古今闻名的大教育家。 写作特点 《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所选六则中,五则直录孔子的言论,第四则记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五语,所记述的言论,直起直落,仅提出观点或提出结论,并没有论据或论证。 由于语言凝炼,思想内容极其深刻,所以一些语句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如“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另一些名句,在人们不断引用的过程中又被简化、紧缩,形成了成语、典故,如“温故知新”、“择善而从”。 作业 练习 一、朗读下列各句,指出停顿错误的一句。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是以/谓之“文”也。 ( ) 二、“温故而知新”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温习旧知识可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学习了解新的知识。第二种理解是什么?你试着说说看。 三、下面短语或句了,翻译时要调整词序,试着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不耻下问 3.何有于我哉! 四、朗读以下格言般的警句,自己再搜集一些警句抄在笔记本上。 知识就是力量 ——培 根 智慧是经验之母 ——达·芬奇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牛 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 飞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 愈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 子 答案:一、b 二、多次的温习可以对旧知识有新的更深入的理解。 三、1.孔文子,为什么称他为“文”呢? 2.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羞耻。 3. 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论语》十则 篇11《论语》十则课型:文言文 精读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二、学习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法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 五、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并查找香关资料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提及“朝圣”,我们自然会联想到那跪拜、跋涉着的虔诚的伊斯兰教徒向圣地麦加前行的浩荡壮观情景。(多媒体显示孔府、孔庙、孔林)那么,人们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同学们知道它的缘故吗?(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曲阜是孔子的家乡,人们尊称他为“圣人”“先师”)(多媒体显示孔子像)同学们请看:孔子“生而首上圩顶,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长九尺有六寸(注:约合现在6.4尺),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庄严、高大。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板书文题),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二)交流探究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三)整体感知 ——课文前五则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b.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②根据课下注释学生试译,教师指导 a 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的“同学”“同班”相近。句中是孔子对弟子说的,“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b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九”诸字在文言中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c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从前的(知识)。而:顺接连词,就,并且。 可以为师矣 以为:把……当作。 e是知也“是”,先秦时代不作判断词用,而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可译作“这(就是)”。 (四)合作探究 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作业:1、翻译《论语》十则前五则。 2、复习前五则中的重点字词,下节课默写。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二、学习重点 朗读、背诵;评点《论语》十则内容。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 探究法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 五、课前准备 复习默写前五则重点字词、背诵课文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三)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四)探究学习后五则 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班内学生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五)整理归类 (1)成语类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格言警句类 ①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②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③谈修身做人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士不可以不弘毅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吾日三省吾身(六)总结文言语法:1、通假字:(通谁读谁,通谁讲谁) 说:通“悦”,读yuè,意为:愉快, 知:通“智”,读zhì,意为:聪明。 女:同“汝”,读rǔ,意为:你(第二人称代词)2、文言虚词而:(1)连词 ①顺接连词,表并列或承接关系,意为“并且”“而且”“就”或不译。 例:学而时习之 任重而道远(并且) 温故而知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就)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 (不译) ②转折连词,表转折关系,意为“却”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人不知而不愠 ③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例:提刀而立 ④修饰语,可译为“着”“地” 例:默而识之(地) (2)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例:余知而无罪也。(你) 为(1)wéi以为:把……当作(以:把 为:当作) 例:可以为师矣 (2)wéi 是 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 wèi介词,意为“替”“为了” 例:为人谋而不忠乎? (替) 之(1)代词:代指人(第三人称)、事、物 例:由,诲,女知之乎!(代事,代指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习的人) (2)助词 ①结构助词,意为“的”。 ②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中间,起连接主谓语,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 (简称“取独”) 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 (1)代词 例 :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人,代指可学习的人) (2)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揣测或反问语气。 例:其恕乎!(表揣测,意为:大概,也许) 其真无马邪?(表反问,意为:难道) 焉(1)句尾语气词,无实意。 (2)代词,相当于“之” 例:见贤思齐焉。(代指他,贤德的人) (3)兼词(一字代两字的意思)相当于“于之” 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当于“于之”,意为:在那里) 则 表承接关系的连词,意为“就” 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七)作业:1、翻译后五则 2、背诵《〈论语〉十则》 3、“学探诊”第十课1-22题教学反思: 《论语》十则 篇12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影响。 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 理解孔子的政治伦理、哲学、教育思想 教学时间: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了解孔子及《论语》 学习《论语》前两则 教学步骤 : 一、 简介孔子及著作《论语》: 1、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邹邑人。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孔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私家学派——儒家,其核心思想是“仁”。 2、《论语》简介: 《论语》是先秦诸子散文之一,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和后学者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四书》之一。 3、课题简介: 课文中的七则《论语》,选自《论语》的不同的篇目,意义不相连属。 二、 教者范读课文,正音正字: 三、学习第一、二则: 第一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子贡问:“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吗?”孔子说:“那就是推己及人吧!自己不愿意要的事物,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两个“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前一个相当于现汉“吗”,表疑问语气,后一个相当于现汉“吧”,句末语气助词。 (2)文中的“其”,是“那”的意思,指示代词。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这样做才能实现“爱人”,达到“仁”的境界。 第二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行为端正,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统治者自身行为不端正,即使是三令五声,百姓也不会听从。”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其”,指“统治者”。 (2)文中的“正”,“端正”的意思,包括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了孔子对统治者如何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要靠道德教化。 三、 作业 : 1、背诵第一、二则《论语》2、预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教学步骤 : 一、 检查第一、二则的背诵情况 二、 学习第三、四、五则《论语》 第三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一竹筐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居室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苦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的快乐,贤德啊,颜回!”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贤哉,回也!”倒装句,主语后置。 (2)“巷”是“居室”的意思,与现汉不同。 (3)文中的“堪”,是“忍受”的意思。 (4)文中的两个“其”,第一个是指示代词“那”的意思,第二个是指示代词“他的”的意思。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是孔子赞赏颜回的话语,同时也体现了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在内心反省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贤”是“贤人”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2)文中的“内”,是“在内心”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了孔子在修身养性方面的思想,人要注重向古代圣贤的书本学习,还要注重向周围的人学习、对照、反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 第五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颜源、季路陪侍(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何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季路说:“我愿意将自己的车马衣服拿出来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破了也不后悔。”颜源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季路说:“希望听听先生的志愿。”孔子说:“我的志向是使老年人得到安逸,使朋友得到信任,使青年人得到关怀。”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文中的“伐”“施”是“夸耀、表白”的意思,与现汉不同。 (2)文中的“善”,是“长处”的意思,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3)文中的“安”“信”“怀”是使动用法。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反映孔子的“仁者爱人”,提倡“仁”思想。 三、作业 : 背诵第三、四、五则《论语》 预习第六、七则《论语》,思考课后练习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学习第六、七则《论语》 简要总结课文 教学步骤 : 一、检查第三、四、五则的背诵情况 二、学习第 六、七则《论语》 第六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见闻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馅媚奉承的朋友,当面恭维、背后诋毁别人的朋友、花言巧语的朋友,是有害的。”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弄清“谅”“便辟”“善柔”“便佞”的意义。 “谅”是诚信的意思,“便辟”是馅媚奉承的意思,“善柔”是阳奉阴违的意思,“便佞”是花言巧语的意思 。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这段论语体现孔子的交友之道。在他看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个人的行为、修养有很大的影响。 第七则 1、学生齐读。 2、指名学生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害的快乐有三种。以有节制的礼乐为快乐,以赞美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多交贤良的朋友为快乐,这是有益的。以骄奢放纵取乐为快乐,以尽情游荡为快乐,以贪图安逸为快乐,这是有害的。” 3、重点、难点字词疏通分析: (1)弄清“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两种读音。 (2)“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中的“乐”是“快乐”的意思。“乐礼节乐”等句中的开头的“乐”是“以……为快乐”的意思,是意动用法。 (3)弄清“节”“道”“善”“佚”“晏”等文言实词的意义。 “节”是节制的意思,“道”是赞美的意思。“善”是优点的意思,“佚”是放荡的意思,“晏”同“宴”是安逸的意思。 4、分析理解文中蕴涵的哲学思想: 人都是追求快乐的,但快乐有高尚和低俗之分,有益有害之分。孔子认为应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反对放纵的、不知节制的享乐。 三、 总结课文: 这七则《论语》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做人的道理,体现了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 第一则:包含了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 第二则:体现了孔子对统治者如何施行政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思想,要靠道德教化; 第三则:体现了孔子的“安贫乐道”的思想; 第四则:体现了孔子在修身养性方面的思想; 第五则:反映孔子的“仁者爱人”,提倡“仁”思想; 第六则:体现孔子的交友之道; 第七则:孔子把快乐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上,反对放纵的、不知节制的享乐。 四、 共同讨论课后练习 五、 布置作业 :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背诵《论语》七则 [1] 《论语》十则 篇13津沽高中 田克君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背诵。 3、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古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掌握实词意义。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以宋代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引入《论语》(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和介绍孔子(配合出示孔子及“三孔”图片。) 二、正字音,朗读 论语 说 愠 罔 殆 诲人不倦 女 识 哉 三、理解文意(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 第一则:掌握 “时”(按时)“说”(通“悦”,愉快)“乐”(快乐)“知”(了解)“愠”(怨恨)“君子” (有道德修养的人) ——讲学习方法与态度和个人修养,不断学习,方能牢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自求长进,不怨他人。 第二则:掌握 “温故(温习旧知识)而知(领悟)新”和“可以”(可以凭)的含义。 讲学习方法: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第三则 :掌握“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疲倦而无所得)的意义; ——讲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方有所得 第四则:掌握 “诲”(教导)“女”(通“汝”,你)“知”(明白,懂得)“是”(这)的意思。 ——讲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第五则:掌握“谓”(称)“耻”(以为耻)“是以”(因此) ——讲学习态度,要勤奋好学,谦虚好问。 四讨论: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讨论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或启示? 五作业 :朗读并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背诵 二分析 第六则:掌握“识”(记)“厌”(满足)“倦”(疲倦) ——讲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默记成育,积累知识,好学不止,热情教导。 第七则:掌握“三”(虚数,几个)“从”(顺从,学习)“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讲学习方法: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第八则:掌握“知”(懂得)“好”(喜欢,爱好)“乐”(以之为乐) ——讲学习态度:唯会寻学习乐趣,方能学大成。 第九则:掌握“川”(河流)“斯”(这) ——讲学习态度:一寸光阴一寸金,要珍惜时间,勤学不辍。 第十则:掌握“尝”(曾经)“寝”(睡觉)“以”(用来)“益”(好处) ——讲学习方法:要学思结合,亲身实践胜于空想,意同第三则 三小结“而”的用法 ——1、顺接(表修饰、表并列、表顺承);2转接 四总结有哪些是讲学习方法,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思无益, 不如学也. 五讨论:哪则《论语》令你的受益最大?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六小结本课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善而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七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G、不耻下问 H、默而识之 I、学而不厌 J、诲人不倦 K、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L、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M、逝者如斯夫。 O、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八、背诵 九总结古文翻译方法。 翻译原则: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翻译方法: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帮通假字) 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十、板书 论语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勤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老实,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十则 篇14教案示例一 重点与难点: 重点:1.认读字词;2.理解各则语录;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难点:分类式学习笔记活动的实施 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板块: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三个教学板块: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①用于学习态度: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用于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③用于思想修养: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用于思想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用于人生感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用于日常生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教案点评: 板块式教学思路,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教案示例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1.三分钟演讲。 2.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3.文言文入门(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4.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5.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6.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7.指导背诵。 8.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9.布置作业 。 ( l)课后练习一、二题。 (2)背诵全文。 ( 3)默写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2.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3.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4.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6.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7.背诵指导: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8.作业 (1)课后练习三、四题。 (2)默写课文 探究活动 ——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具体做法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分为作家作品、成语、名言警句难句翻译等)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论语》十则 篇15(第一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组长签字: 授课班级:金昌铁中初一年级 授课教师:陈景峰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 :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 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课后心得: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论语》十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4.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二、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三、翻译课文6-10则 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六、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七、背诵指导: 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八、作业 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课后心得: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