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又逢春天──《山中访友》教学案例
范文

又逢春天──《山中访友》教学案例(通用12篇)

又逢春天──《山中访友》教学案例 篇1

  毕业十一年,连续七年带毕业班。七年的毕业班经历虽让我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但也让我成熟不少。想起这七茬毕业班,唯有一茬学生让我备感省心,教起来轻松自如、得心应手,其余的都是那样平淡无奇,甚至还有两茬学生让我深感力倦神疲、力不从心。这次又如出一辙带毕业班,面对新班新学生,面对从未接触过的新教材,我感到内心有丝丝的不安。但对于生性好强的自己,我还是倾尽全力备好每节课,上好每节课。这不我就带着精心准备的《山中访友》走进教室,课上学生的表现让我备感意外和兴奋,让我又一次与春天相逢,为此我不得不手敲键盘、一吐为快。

  〖案例一〗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随作者一起认识了山中的几个朋友,这节课我们再到山中一游,去认识更多的朋友。请自读第五自然段。

  (生自读。)

  师:作者又认识了哪些朋友?

  生: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

  师:找得很好,那请再读一读此段看自己能否有新发现。

  生:这几句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生:这几句写的都是作者给山中朋友打招呼。

  生:这几句写的很美,像诗一样。

  师:那咱们就把这几句变成诗的形式再读读好吗?

  (出示变成诗后的句子,生齐读、自读、教师范读。)

  师:大家读得这么认真。那山中只有这些景物吗?想想还有哪些景物?

  生:小鸟、花、草……

  师:刚才有同学说这几句写的都是作者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那你们想不想也给山中的好朋友打个招呼?请试着说一说。

  (学生自已动口说,有的还动笔写。以下是摘录学生的部分句子。)

  生1:你好,青翠的大树,你撑开绿色的巨伞,是要我在下面乘凉吗?

  生2:你好,美丽的蝴蝶,你扇动着翅膀,是邀我与你一起共舞吗?

  生3:你好,顽强的小草,你不断地向我招手,是要我与你一起在阳光雨露下共成长吗?

  生4:你好,芬芳的花朵,你扑鼻的香味迎面而来,是要我与你一中国缀美丽的春天吗?

  生5:你好,皎洁的月亮,你用自己的光照耀着大地,是要我与你一样默默奉献吗?

  生6:你好,漂亮的花朵,你多彩的花瓣,迷倒了多少喜欢花儿的人。

  〖反思〗

  学生太不简单了,本想着它们即使会写,也不会写得很精彩;即使会写,所写的对象也无非是花、草、蝴蝶、蜜蜂,谁知他们竟想到了大树、月亮,还想到“你撑开绿色的巨伞,是要我在下面乘凉吗”“你扑鼻的香味迎面而来,是要我与你一中国缀美丽的春天吗?”这样的佳句,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是等待点燃的一支火把。”“学生是蕴藏于地下的丰富矿藏。”看来,这话一点不假。

  〖案例二〗

  师:作者的想像力多丰富啊,你看,他来到森林里,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变成了一棵树。现在请大家展开自己丰富的想像力,想像着自己就在树林里,自己也仿佛变成了……

  (学生想像。)

  生1:在小溪边,看着水里快活的小鱼,仿佛自己的四肢正在慢慢退化,我正慢慢地变成一条小鱼,在水里快活支游来游去。

  生2:走进树林,在清澈的山泉旁,看着自由自在的鱼儿,看着看着我仿佛也变成了一条鱼,两只脚变成了鱼的尾巴,两只手变成了鱼鳍,身体变成了鱼身,身上还长满了鱼鳞,和鱼群们自由自在的玩耍。

  生3:站在石头上,看着各式各样的石头,我自己仿佛也变成了石头,回到了原始社会,被原始人拿在手中击打,为他们取火。

  生4:站在花朵旁,仿佛自己成了花朵,脚变成花的根须,扎在泥土里,手和胳膊变成了翠绿的叶子,头和头发分别变成了花蕊和花瓣。

  生5:来到一棵满身是伤的老树旁,自己呆呆地站了一会儿,谁知自己竟然变成了啄木鸟,给老树医起了伤。

  生6:看着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我双脚一点,竟轻轻飞了起来,原来自己也长出了一对翅膀,变成了一只蝴蝶。我高兴极了,与同伴们一起在花从中嬉戏、玩耍,还参加了动物舞会呢!

  生7:望着蔚蓝的天空,我仿佛变成了一只飞翔的小鸟,飞向天空与同伴打招呼,和白云嬉戏,和太阳聊天,在大树上安家。凝望着清清的小河,我仿佛变成一滴小水滴置身在小河中,陶醉在小河有节奏而迷人的音乐中,顺着小河漂呀漂,流啊流,漂到涧泉中,流到大海里。

  生8:望着美丽的花朵,我仿佛也变成了一朵花,一只勤劳的小蜜蜂来到我的花瓣上采蜜。

  〖反思〗

  多么奇特的想像啊!特别是生1、生3,竟然想像着自己变成了鱼儿、石头,竟然写出了“四肢慢慢退化”“被原始人取火”的语言,真了不起。说实话,就连我这个常提笔写东西的老师都被他们深深感动了。看着学生的“作品”,我不由想:学生不是没有想像力,关键是我们老师能否给他们提供想像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有时间去想像,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大胆想像。我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作为教师,只要我们有双慧眼,勇于发现并用心“打磨”他们,他们个个都能成为光艳四射的美玉,都能成为人间极品。

又逢春天──《山中访友》教学案例 篇2

  教学目标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2、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味作者感情领略情节魅力。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1、导入  新课:假如你到山中访友,你会访问什么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可作者是怎样说呢?(学生回答)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共同聆听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出的童话般的世界。

  学法导航

  速  读  课  文——通  读  课  文—— 精  读  课  文

  ││                              ││                            ││

  扫清文字障碍    感知文章大体内容  重点内容重点分析

  2、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    逝川    憔悴    玄奥    禅心    唱和    德高望重     返老还童    津津乐道

  3、通读课文

  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课文后回答问题。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感情?

  原来作者要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赏析

  精读课文,分析以下问题。

  A、自主探究:

  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具体是怎么写的?分别从众朋友身上学习到了什么品质?

  简析: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唱和小诗(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德育渗透: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齐读七段。

  B、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进山看景为何说成“山中访友”?同时体味想象丰富,充满童趣,浪漫色彩的构思?(重点研读四、五段)

  回归大自然同时被大自然同化,举例:作者走进山林的一段,“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枝,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上远水”。辛弃疾词中也曾说过“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

  人称转换:文章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用第二人称,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充分。

  简析: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所以视大自然看为朋友,为我们等外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这样倍感亲切、动人,使作者的孤独之旅成为欢欣之旅。

  3、精彩回放(听第四段录音),再次共同领略文章中大自然的呼唤,品味文中语言的魅力。

  ○教师小结

  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多么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珍贵,最重要的是端正、净化我们的心态与意向。同学们我们也不妨试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一定也能感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谛,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学习和生活。

  ○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               (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请先在横线上填上景物,然后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注意:审题角度,不是以游人的视角写景物,而是从景物的角度让它与游人互诉心声,实际上景物与游人已经成为朋友,运用拟人,抓住特征写即可。

  与君共享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安慰,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动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囚绿记》片段)

  ○布置作业 :

  1积累优美字词句,记在摘抄笔记上

  2完成拓展练习中小练笔

  ○板书设计 :

  古桥——老朋友

  山泉——姐姐

  清  晨  访  友    悬崖——爷爷         夜  色  归  家

  (好心情)      老柏树——慈祥    (好记忆)

  ……

  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

又逢春天──《山中访友》教学案例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激发学生类似体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课8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摘录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暑假里大多数学生都投入到了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巧合的是本学期的第一个单元就是“感受自然”,有了亲身体会,再学习课文,大自然充盈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会不言而喻,那美丽的风景会再次让我们陶醉。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一遍。

  2、解决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把课文读通顺。

  3、“山中访友”的“访”什么意思?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拜访了哪些朋友?请同学再次用心默读课文,到文中去找答案。

  首先拜访了古桥,接着树林、鸟儿、清凉的山泉、溪流、瀑布、白云、……

  4、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山中,读第一二自然段,你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提出疑问,感受到作者的那种愉快心情。)

  5、朗读一二自然段,读出作者满怀的好心情。

  三、拜访古桥

  1、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作者先拜访那座古桥,古桥是友吗?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在心里读,很快地读。

  2、文中说“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作者眼里,桥仅仅是桥吗?作者会对这位朋友说些什么呢?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

  3、理解“德高望重”,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4、朗读,感受作者对老桥的赞美、敬佩和感激,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因为有情,他的文字才这么动情,读来才这么入情。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读者。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1、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去访问了他的一个老朋友,那座古老的石桥。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入深山去探望我们那些特殊的朋友!指名读第四段。

  2、作者对树林又是怎样的感情?什么样的人可以相互成为知己?请把文中这句话认真读读,哪些文字触动了你的心,让你感觉到作者和他们确实是知己。大声读“走进这片树林……望着我。”对这样的知己,作者会和它们说些什么呢?(学生说)

  3、这么多的知己话,课文说出来了吗?没有说出来,都在那轻轻的呼唤中,都在那默默的眼神里,都在那深情的凝望中,再读这句话。学生齐读:“走进这片树林……望着我。”

  4、“我靠在一棵树上……流淌。”此时此刻,作者也变成了山中的树、鸟……他们已经融为一体了。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请大家读。

  5、大声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6、山中哪个不是他的朋友,你还能感受什么?让我们也跟山中的朋友热切地打招呼吧。(学生接读第五段)

  7、除了文中这些描写,还会有谁呢?学生根据文中写法,想像对话。

  二、学习六、七自然段

  1、作者看到落花与落叶联想到了什么?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3、如何理解“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4、有感情的朗读。

  三、小结

  1、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学习写法。

  2、思考: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3、有感情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山中访友

  古桥 物 老朋友

  树林 我 知己

  …… 相 朋友

  融情

又逢春天──《山中访友》教学案例 篇4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上好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对于整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是至关重要的。经过暑期的培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也更新了自己的理念。所以为了上好《山中访友》这一课我下了很大的功夫查找资料、备课,力图让学生能有新的感受,能提高对语文课的兴趣。下面谈谈我上这节课时,感受比较深的几个环节。

  一、美文美读,带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是一篇词美、句美、情美的佳作。为了让学生能从心灵上体会到自然界的美,首先,我在课件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并伴以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的视觉、听觉上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其次,美文美读。我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逐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美。比如:在讲授第五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分角色、分小组反复朗读,体会作者与“朋友”之间的亲切与深厚的感情,学生的兴致很高,体会也很深。就这样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同时也把自己融入了自然,净化了心灵。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因此教学中,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课树都在望着我”这两句时,我就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猜想它们当时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内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吗?”“见到你真高兴,谢谢你又来看我们了。”------老朋友见面后的亲切感学生们完全的体会到了;在讲授作者把自己与树相融的那一部分时,我来朗读,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把自己当成作者然后谈感受。听完后,一位学生满脸兴奋的告诉我:“老师,我感觉我就是一棵树,我的脚正在向地下张,我的手臂上好像长出了许多枝叶,我都头发似乎也要竖起来了------真的,我真的感觉到了!”看着他们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应该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三、感悟语言,给学生灌输写作方法。

  “山中访友”从题目开始,作者就一直把大自然中的万物当作人来写。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将静态的事物写活了。因此,这篇文章是学生学习描写大自然的最好例文。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从始至终都注重写作方法的传授。如:分析“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这一句时,我问学生:“你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学生能够知道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体现了瀑布流水所产生的声音浑厚、响亮的特点。以这句为例,我让学生明白了,描写事物不管运用什么修辞都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同时使用修辞也可以让文章生动、形象、有韵味。

  这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很有收获,他们是快乐的。一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要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还应该让学生能够身心愉悦。但是每一节课都有不尽完美之处,比如课堂关节不够紧凑,有些环节间的过渡不自然,课堂评价激励性不强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取长补短,让自己不断的成长。

又逢春天──《山中访友》教学案例 篇5

  班级: 七(4)班授课时间:20xx.10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想象文中的意境,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通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充满诗意的画面。

  4、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最近忙吗?想轻松轻松吗?今天老师要到大山中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顺便去拜访我的几个老朋友,你们想跟着我去吗?出发之前,你们有没有什么想问我的?(引导学生第一次质疑)我先不告诉你,随我到了那儿你就知道了。

  二、师生互动:

  1、现在就请同学们走进大山,去会一会我的朋友吧!并用你手中的笔跟他们打个招呼吧!(请学生快速读课文,并且把这些朋友一一找出来,作上记号)

  2、现在请你说一说你都见到了我的哪几位朋友?(师相机板书)

  3、请同学们在用心的与这些朋友交流一下,看一看你最喜欢哪个?(找一个或几个知心朋友)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他?(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

  4、想必同学们和你的知心朋友交流好了吧。现在就把你的知心朋友介绍给大家吧!(同学们一一介绍)

  5、同学们,今天我们与这些朋友进行了心与心的交流,你们觉得这些“朋友”可爱吗?为什么?那我们与这么多“可爱的朋友”欢聚一堂,你们高兴吗?(让学生谈感受、体会)

  三、课后拓展:

  1、师述:同学们,你们别只顾着自己玩了,可别忘了我们的客人!我想坐在旁边的老师们一定也想想我们一样到山中去玩一玩,去领略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你们说了?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来充当某一处景物,老师们到山中游玩,当游客来到你们面前时,你们就用心向他们做自我介绍,看谁把游客牢牢的吸引住。(事先准备几个写有景物名称的卡片,如古桥、瀑布、小溪、菊花……还准备几个空白卡片,让学生自选景物)

  2、小组长选卡片——景物。

  3、小组内商量讨论,打好腹稿,推荐一名代表发言。

  4、“游客”开始游览,走到哪儿,就请代表发言。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扮演的景物都太好了,不仅向游人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同时也让游客感到了快乐。其实,在生活中,只要你用心与大自然中的一切去交流,你将会从中感受到许多你以前从来没有感受到的东西,不信的话,就试一试吧!

又逢春天──《山中访友》教学案例 篇6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②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③展开想像,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反复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课前准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本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内容

  抓重点词语,感知内容,理清思路,诵读感悟。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入新课

  阅读标题,揣测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板书课题:山中访友

  如果你没读过课文,请展开想像,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访问的情形会是怎样的?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可能会说:

  访一位多年不见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艺;

  访一位隐居山中的诗人——煮茶论诗;

  访一位得道的僧人——禅悟人生;

  访山中的动物——要保护动物等……

  教师:可作者是怎样说的呢?

  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像,跟随作者,走进山林,走到山涧边,去感受作者的心,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去感受作者用动情的话语描绘的那童话般的世界。

  ②学生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幽径、逝川、青翠、唱和、湛蓝、赞助、玄奥、清澈、禅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灭、返老还童、津津乐道、栀子花

  ③感悟内容

  点名让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a、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b.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

  读到第3自然段,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研读与赏析

  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关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访的都是一些什么样的朋友?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①精细地朗读课文,细细品味,自主探究,讨论明确:

  古桥——德高望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树林——知己——我变成了树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浑浊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诗

  白云——大嫂——天空的护士,使天空返老还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无回报地从古唱到今

  悬崖—一爷爷一一给人清净、无杂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纯洁少年,从不说是非

  石头——敲击——时间的回声

  落叶——纹理——命运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头上——悄悄做一会儿女性(寻找一份荚)

  阵雨——侠客吼叫,醉酒的诗人朗诵——感动又吓人

  老柏树——慈祥——恩泽、遮雨

  蚂蚁———小弟弟——患难兄弟

  归鹤——伴我披月回家女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

  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③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去体会那“童话般的世界”。

  体验与反思

  ①质疑交流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学生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向同学质疑,也可以向老师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教师小结]

  当你带着好奇和轻松愉快的心情读完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带进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话般的意境陶醉外,你还会从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那种深切的热爱。并且,你还会感悟到作者对人生那种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业

  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下节课交流。

又逢春天──《山中访友》教学案例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本事】

  解决生字,理解并掌握“陡峭、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等生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描述大自然风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自然环境的优美,体会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品位优美语言,学习描述大自然的方法。

  【难点】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设疑,导入新课

  由题入文,提问学生是否有自我在山中游玩的经历,山上有哪些景物是令自我难忘的,让大家互相交流、谈论。(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字典查清字词,同桌之间能够互相正音。

  2、教师示范读,让学生跟读并且体会情感基调。

  3、学生默读课文同时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访友时间、环境、心境。

  第二部分(3—7自然段):访友情境,对“朋友”感情。

  第三部分(8自然段):告别“朋友”。

  (三)抓住重点,深入研读

  1、抓重点词句,体会感情

  ①“满怀的好心境”

  明确: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在大自然之中寻访的心境十分好,包含着对大自然的热爱。

  ②“情深”

  明确:道出了作者对大自然感情的深刻。

  ③“这山中的一切,哪一个不是‘我’的好朋友”

  明确: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它们像我们的朋友一样能够和我们沟通交流。作者进山看景,自然就成了“山中访友”,体现了在作者心目中,人类和大自然是应当并且能够和谐相处的。

  2、小组学习

  ①理解题目含义

  明确:在作者的眼中,自然界的万物都能够和人类和谐相处,山中的一切景物都是自我的朋友,作者对他们是尊重的,所以到山中去探访也就变成了“山中访友”。

  ②赏析修辞手法(小组合作找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并且共同探讨运用修辞的好处)

  例如:高大的树木,你撑着一把巨伞,是让我停留脚步休憩吗(比拟)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排比)

  忽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比喻)

  (四)拓展延伸,理解难点

  文章第五段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在山中的所见所闻,那么,能不能仿写这一段,把你在某一个地方的见闻以及感受写出来呢,让我们动手试试看吧。

  提示:开放性问题。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可根据时间进行删减)

  读完本课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我们要像作者学习,珍惜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与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和谐相处。

  (六)课后作业

  探访大自然,并且用画笔记录下你的独特发现。

  板书设计

  (略)

  教学反思

  本文作者描绘各种好友时用到的修辞手法-拟人,需要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需要多结合写作进行练习。作者的情感是学生体会的难点,需要学生多读多悟。

  六年级语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4

  【教学预想】

  读思结合,读提出不同要求,用思来层层递进的理解课文。

  【实施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汉荣的一篇很别致的散文《山中访友》,请同学们猜一猜,作家将要拜访的朋友是什么人呢?——让我们走进这篇别致的写景美文吧!

  活动一:静静地默读。

  1、默读要求:不出声,静静地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大自然中,走到作者的心里,并随手用笔勾画出作者拜访的朋友是哪几位?

  2、交流:①谁能说一说作者拜访了大自然的哪些朋友?②这些朋友是按什么顺序出现的?

  写作秘密:根据作者游览与观赏的顺序相继出现,这叫“移步换景”。这种方式经常用于参观游览类的文章。

  文章写作思路:访友——会友——别友。会友部分对每一位朋友都有一个亲切的称呼。

  活动二:深情地朗读。

  1、朗读要求:仿佛你就是热心的`李汉荣,仿佛就是你在亲切地与这些朋友说话,仿佛你也是在与山中的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亲切地交流。(哪些位同学愿意来读给大家听?)

  2、交流:本来是作家“进山观景”,可是为什么要说成是“山中访友”呢?

  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作家在呼唤人们要尊重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活动三:倾心地选读。

  1、选读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段落,并要准备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2、老师示范:我最喜欢的是第三段,这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个朋友,这座老桥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不愧是德高望重,在你的身上,我跟作者一样体会到:做人要有向你一样持久而坚韧的灵魂。(请同学们继续从后面的内容中发现喜欢的段落和朋友)

  3、变角创作:假若你是文中的一个动物或植物,当你听到作家对你说的这些话时,你会如何向他倾吐你的心声呢?

  示例:悬崖:“孩子啊,有多少人从我这陡峭的身躯上跳下去。你可不像他们一样,把生命看得如同草芥呀!生活多么美好,我相信你会活得多姿多彩。”山泉:“游人朋友!鱼儿每天都在我的怀抱里游来游去,跟我一起唱和,还常常有游人同我一起留影呢!我可快乐啦!”

  尾声:我在这节课的开始时说这是一篇“别致”的写景散文,你能简单地说一下它的别致之处吗?(关键词:第二人称、童话世界、作家饱含爱心……)

  收束:如果说爱心是动力,想像力是大船,童心是航标,好奇心是舵手,那么就让我们的“心船”驶向大自然吧。如果我们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用好奇的眼光,用丰富的想像力,用饱含爱心的声音,与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对话,那么就会有美景在胸的情怀。

又逢春天──《山中访友》教学案例 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访之友。

  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2、能力目标: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重点】

  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方式】

  合作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具体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想在古桥上眺望吗?想在树林里奔跑吗?想在山泉旁嬉戏吗?想在悬崖边呐喊吗?好,就趁着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们大家一起进山去看看这些美妙的风景。(在我们出发前,老师有两个要求:第一,擦亮你们的眼睛;第二,竖起你们的耳朵,用心去感受自然。)

  二、学生听朗诵看风景

  三、学生分段落朗读

  1、作者。

  2、古桥。

  3、树林。

  4、山泉、溪流、白云。

  5、瀑布、悬崖、云雀。

  6、石头、落叶、小花。

  7、阵雨、老柏树、蚂蚁。

  四、明确读音

  树冠(guān)唱和(hè)一卷卷(juàn)天书

  湛(zhàn)蓝清澈(chè)涧(jiàn)水

  五、解释下列词语

  逝川:流逝的河流,多用于比喻流逝的时间。

  凝神:聚精会神。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津津乐道:形容很感兴趣地谈论。津津,指兴趣很浓的样子。

  六、课堂思考题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详写了其中的哪两位?

  自然界的朋友依次为: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详写了:古桥和树林。

  2、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将山中世界变成了童话世界,将各种景物变成了自己的朋友,所以进山看景自然成了山中访友。

  3、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去访问自然界的朋友,从中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里,饱含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作者描写这些朋友时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亲切活泼有亲切感。

  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充满了童真童趣,有浪漫色彩。

  在叙述上独具匠心。恰当的变换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用第二人称。

  七、想象训练

  1、齐读树林一段,体会其写作方法的妙处。

  通过奇特丰富的想象,让我变成了树,创造了一种物我交融的境界,把树写得栩栩如生,灵气飞扬。

  2、模仿我是树一段,任意选取一景以我是为首句作想象片断描写。

  3、交流我是片断描写。

  八、小结

  今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与李汉荣先生一起拜访了他的朋友,从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进而对生活的热爱,愿在座的51位同学也能走近自然走进生活,做个热爱生活的人。

  九、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的第一题。

又逢春天──《山中访友》教学案例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邀”“俯”等8个生字和“清爽”“吟诵”等14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物我两忘之境,激发类似体验,学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方法。

  5、品味如诗如画的语言,通过摘录、背诵、练笔等形式丰富语言积累。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当然,体会第6自然段中作者的联想和感受部分,学生比较困难。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山中访友》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倾听大自然的天籁之声

  1、天籁之声悦耳悦心

  (1)课件播放来自山林的天籁之声。

  在轻音乐的伴奏下相继传来风声、河水声、鸟鸣声、风吹树梢声、溪流声、飞瀑声、雷雨声、犬吠声、群鸟归巢声,引领学生美好遐想。

  (2)学生闭目静听神游。

  (3)交流假想历程。

  2、语言描述,牵情入课

  师:同学们,神奇的大自然充盈着生命的活力,今天请让我们跟随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投入的山林的怀抱,去用心灵陶醉大自然的迷人风景,去倾听大自然的美妙乐章,好吗。

  3、解读题目,激起期待

  师:根据预习,我们不难猜出李汉荣先生去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大自然中的朋友)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作家为什么会称它们为朋友?他“带着满怀的好心情”,会晤了哪些山中的“朋友”呢?请让我们快快走进童话般的大自然吧。

  二、触摸大自然的生命因子

  1、读通课文,自学字词

  (1)段前标序。

  (2)读对读通。

  学生自由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比较难读或写得优美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

  (3)自学字词。

  b、认读正确音节。

  树冠(guān guàn)扎进(zā zhā)旋转(zhuǎn zhuàn)唱和(hé hè)细数(shǔ shù)瀑布(pù bào)津津乐道(jīn jīng)

  c、掌握正确字形。

  “邀”是“辶”旁;“瀑”的右下角不是“水”;“蕴”的下面不是“温”。

  “吟诵”的“吟”,右边是“今”不要多“、”;“挺拔”的“拔”,右边不要写成“发”;“奥秘”的“奥”,上面不要封口;“津津乐道”的“道”,不要写成“来到”的“到”。

  d、认真书写字词。

  把本课比较难写的字词各认真书写三至五遍。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笔顺,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

  2、默读浏览,寻找“朋友”

  (1)默读浏览。

  学生默读课文,寻找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

  (2)全班交流。

  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每一棵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雷阵雨、岩石、归鸟等。概括地说,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三、呼吸大自然的灵动之气

  1、自选朗读,积累情感

  a、画出生字新词。1)本文有8个自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选朗读,积蓄情感。

  (2)教师边听边相机指导评价。

  2、美文美读,引发共鸣

  (1)师:本文用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写了“我”先后拜访的十几位山里的“朋友”,请同学们自选最喜欢的描写拜访不同“朋友”的部分美美地读一读。

  (2)教师边听边相机品评点拨。

  3、赏读赛读,移情自然

  (1)师:这篇散文读来令人沁人心脾,心旷神怡,请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一读,好吗?

  (2)学生挑战读、比赛读,师生共读,共同呼吸大自然的灵动之气。

  (3)教师一边欣赏,一边相机点拨解读。

  四、感受老朋友的德高望重

  1、谈话过渡,亲近老桥

  (1)师:同学们,作家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首先拜访了古桥。见到“老朋友”,作者会说些什么呢?

  (2)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关于介绍“老桥”的图文。

  2、自由朗读,分享奇趣

  学生自由读,个人读,分享作者与老桥物我相忘的奇趣。

  3、教师导读,感悟老桥

  (1)师:作者看到老石桥,联想到了哪个词语来赞美他?

  (2)围绕“德高望重”一词,结合“几百年”等关键词语,引领学生重点体会老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大家服务的品质。

  4、悉心体会,学习写法

  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具体、生动、形象地传达给了我们,读来引人入胜。

  第二课时

  一、早知名山如高人,你我岂可久不见

  1、听写词语,巩固旧知

  听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谈话导入,继续拜友

  上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访问了他的老朋友——石桥。现在,让我们透过充满诗意的语言,走进童话般的大自然,去继续拜访那些山林中的其他朋友吧!

  二、欣赏如诗如画景,融入物我两忘境

  1、引领拨云寻古道,倚树悉心听流泉

  (1)物我为友,融情入境

  a、课件播放视频:啁啾的鸟儿、闪烁的露珠、茂盛的树林、清凉的山泉、欢快的溪流、雄浑的瀑布、挺拔巍峨的悬崖、洁白宁静的云朵和、欢云雀。

  b、入情朗读,体验友情。

  教师引领学生通过朗读4、5自然段,体验作者与鸟儿、露珠等山中朋友的默契和情谊,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c、再读感悟,体会写法。

  引领学生体会拟人、联想、反问、排比等手法的奇妙,感知文本语言的`生动、引人、形象,感受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

  (2)变换词句,加深友情

  课件出示:“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a、言外之意是:这山中的一切,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是有生命的人,都是我的朋友。)

  b、练习说话:_________是我的朋友,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和谐互动,物我相融

  a、教师谈话:面对我们人类如此热情的招唤,山林中的朋友们一定也热情回应我们。

  b、课件出示。

  “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

  溪流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

  瀑布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手捧地上有情物,感知生命轮回韵

  (1)学生轻声自由感情朗读第6自然段。

  (2)课件出示: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拾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讨论交流:“我”从落花、落叶、石头中体会到了什么?

  3、细品雷声天半落,欣喜岩石撑巨伞

  (1)赏读第7自然段。

  (2)体会比喻、拟人、反问手法的精妙,感受物我相融的情意。

  4、心随云岭小鸟动,依依山月随人归

  (1)自由朗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2)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三、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1、明明进山去看景,为何却道来访友

  (1)回读课题:明明“进山看景”,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作者把自然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鸟一虫等当作自己的朋友,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充满了童趣。引领我们仿佛也渐渐走入山林,亲近起这些朋友来。

  2、回忆类似的体验,融入如画的自然

  (1)激发类似体验。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对待自然界的朋友呢?

  (2)课件抛砖引玉:

  你好,老石桥!你虽然没有卢沟桥壮观,也没有长江大桥雄伟,但你每天默默无闻地躬着身躯,让人们踏着脊背,渡过河岸。岁月悠悠,唯有你依然如旧。你真是我心中德高望重的老朋友啊!

  你好,亲爱的小鸟!…… ……

  你好,…… ……

  (3)学生给大自然写知心话。

  四、珍藏童话般世界,亲近和谐的自然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抄写生动优美的句子。

  3、亲近自然界的动植物。

又逢春天──《山中访友》教学案例 篇10

  作为一名教师,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上出一节好课,一节大家都认可的成功课,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面对内涵丰富、可操作性极强的语文教材,渴望成功的心理会更强烈一些。面对刚刚讲完的《山中访友》一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这一点。《山中访友》一课的总体教学设计与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力求挖掘出本课教材的特色,同中求异,让学生有一种全新的感觉和与众不同的收获。为此,我的教学设计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教学实践,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一、力求用“美”感染学生。我充分利用朗读,让学生在听读这一环节充分感知课文;其次利用插图,让学生的视觉充分得到美的享受。

  二、力求挖出主题的深度,让学生有新鲜感。对本课主题的挖掘,我是分三步走的:通过听读这一环节,让学生初步感知作者的情感,是浅层次的;通过美文美读,学生此时对主题的感知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通过美文研读中问题的解决,学生对本文的主题是有深度的,不单停留在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同时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让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要爱护、关心大自然中的一切。

  三、力求将听、说、读、写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各个环节中又分别有所侧重:美文听读中有美读的示范,又是听的训练;美读的要求是“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把她朗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是读与说的双重结合;研读则要求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情境演读、习作美文则主要进行写作水平的训练,等等。在环环相扣的训练中,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想像能力、思维能力等也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四、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除了听读这一环节,其他的学习过程都是以四人小组活动的形式进行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五、力求课堂教学的完整与和谐。本课的学习导入是以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开始的,课堂小结以方舟的小诗结束,不仅结构完整,而且两则材料又都与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联系,不仅增强了本课文学方面对学生的熏陶,而且它们与教材很和谐的统一到了一起,教学拓展的有了宽度。但是每一节课都有不尽完美之处,比如在备学生的环节就做得不够到位,使得课堂上控制的能力不是很强。

  本课教学时,自我感觉不错。我认为课堂上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重视阅读兴趣的培养

  为了使学生喜欢阅读,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许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法。比方说在指导第3、第4自然段的阅读中,我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再通过配乐和课件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让他们对阅读课文产生兴趣;在指导第四自然段的阅读中,通过表演读的方法,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重视读的层次性

  每一次读都有每一次的目的和要求,螺旋上升,层层推进,学生经历了从读得不熟练,到读得流利有感情的过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朗读、默读、表演读,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课文。

  三、重视读中积累

  我在平时特别重视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好词好句,语文本身就是需要长期积累的一门学科。要让学生在平时阅读的同时多动手动脑记录下喜欢的好词好句,必要时候可做批注。日积月累语文的作文水平以及遣词造句水平不知不觉上了一个台阶。

又逢春天──《山中访友》教学案例 篇11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出自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之手,是他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的一篇佳作。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但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同时,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 “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读着这篇散文,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你会时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想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

  本文作为本组“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通过感受作者描绘的境界,体会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学习作者通过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并积累语言。

  本课的重点是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2)对词语的理解。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二、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题《山中访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联想和想象构筑情境这一独特、鲜明的表现手法之凝聚,是这篇作品中不可忽视的文眼。揭题后,可让学生猜测作者去山中访友的对象,以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2.教学时,可以以《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明白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概括地说,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2)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让学生细致深入地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读体会,再组织交流。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3)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教师要激发学生回忆类似的体验,并鼓励他们在同学之间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再一次体验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3.这篇文章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课后练习3也正体现了这样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生动地表达自己对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4.本文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因此,教学本文要重在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像第5自然段,作者采用第二人称,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模拟当时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同时,文章所特有的那种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都可以在学生的朗读中体现。

  没有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很难领悟作者描写的意境、表达的感情。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5.生字、新词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注意下列这些字的字音、字形:“唱和”中的“和”读作“hè”,“蕴”的下面不是“温”。

  四、教学案例

  片段一

  拜访古桥朗读体验

  师:下面,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拜访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师: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说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有道理。谁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师:那你们是从哪儿体会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马渡过对岸,给大家带来方便。

  生:从“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可以看出他的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生:我还有补充,他在这涧水上已经站了几百年了,说明他为大家服务的时间很长很长,从这儿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师:说得好。随着时间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旧,默默地站在这涧水上,为大家服务。难怪作者一见到他,就由衷地赞美他,对他说 ──(引读:啊,老桥,你如……)

  (生齐读。)

  师:这就是作者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片段二

  人树相融感受情境

  师: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自由读句体会。)

  师:谁先来交流。

  生:他把树看做自己的朋友,树也把他当做朋友,在望着他。他们真的像是难得的知己。

  生:我有补充。“知己”是彼此相互了解而情意深切的人,一般是在说人。而现在作者说每一棵树都是他的“知己”,表明他和树之间的这种深情。

  师:真能干,你能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来体会。

  生:我也有补充。作者靠在一棵树上,靠着靠着,他自己也仿佛是一棵树了,他把自己和树融为一体了。我从这儿也体会到他们之间非同一般的情谊。

  师:说得好。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又逢春天──《山中访友》教学案例 篇12

  一、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學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本文讲课中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难免会显得零乱,而且逐一讲解的后果是课文给學生的感觉会支离破碎。如何使學生既能细致地体味课文,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一气呵成的美,这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學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二、教學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三、教學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教學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學习运用。

  五、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导读法、点拨法

  六、教學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我们非常地幸运,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城。相信我们同學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有些什么收获吗?

  (和我们的同學一样,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通过欣赏课文朗读来进行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李汉荣的带领下、描述中我们会依次发现作者许许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这些好朋友都有谁呢?请大家在山中之旅的过程中把这些好朋友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中好友。

  (1)學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明确文章写作内容、表现对象。解决字词问题。(3-5)

  (让學生在教師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配乐朗读为學生想象的空间,让學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个人阅读体会作准备。)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见到了哪些朋友?(1-2)

  學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 云雀、小花、

  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 (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學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景物后面的称谓,将景物进一步拟人化了,;一些极具个性的句子;活用的词语。)

  在學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學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學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學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學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學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學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

  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对學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 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學互相配合,一位同學读原文,一位同學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師和同學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學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學习需求关注,爱护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學生的主动意识。)

  例句:你好,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妙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历代的高僧和隐士。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悬崖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5、文章小结:通过对课文的學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6、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欣赏文章主题美、语言美、形式美。

  (2)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

  山中观景(事)

  板书 山中访友 拟人手法(手法)

  热爱自然(情)

  教學反思:

  作为一堂在设计中以品味语言、训练想象为主要方向的课,本课的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课的教學必须以學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作为出发点,以學生的个性阅读体会为教學的着力点,以學生的思维创造火花为突破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给學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表达自由,所以预先设定的一些目标和环节可能不能完全实现,但是,有些问题上學生思维的深度和思想上的创造力会大大超出老師的想象,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这也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应让學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學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理念的积极体现吧。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3: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