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拿来主义 教案示例
范文

拿来主义 教案示例(精选3篇)

拿来主义 教案示例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作者的论证艺术,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指导预习。

  读课文,思考(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2)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二、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导入  新课。

  同学们课外阅读范围比较广泛,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四、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五、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置作业 。(1)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冠冕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朗读第5--7段,注意对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4.布置作业 :运用“拿来主义”观点,写一篇分析课外阅读的古代或外四文学作品的短文。

  教案点评:

  (1)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2)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拿来主义 教案示例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作者的论证艺术,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 :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指导预习。

  读课文,思考(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2)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二、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导入  新课。

  同学们课外阅读范围比较广泛,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四、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五、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置作业 。(1)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冠冕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朗读第5--7段,注意对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4.布置作业 :运用“拿来主义”观点,写一篇分析课外阅读的古代或外四文学作品的短文。

  教案点评:

  (1)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2)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拿来主义 教案示例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主张的内涵;

  (2)学习作者的论证艺术,体会词语的讽刺意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学习鲁迅的论证艺术,揣摩词语的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对鲁迅语言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指导预习。

  读课文,思考(1)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2)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二、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三、导入  新课。

  同学们课外阅读范围比较广泛,书也读得不少,科技作品不说,中外文学作品,书的种类也较多,有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外国作品也看了不少,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的《高老头》、雨果的《悲惨世界》等。总之,古今中外的作品都有。古代和外国的这一些文化遗产,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采取怎样的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学习鲁迅的《拿来主义》,从中可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四、写作背景简介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五、研习新课。

  1.分析写作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讨论、明确: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破”得彻底,“立”得才牢靠。这个问题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结构层次就基本上清楚了。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1、2段是揭露批判国民党政府在文化上奉行“送去主义”的媚外求荣和欺世惑众的可耻行为。

  第3、4段是揭露“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5段正面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

  第6段揭示“送去主义”的危害和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

  第7段揭示“拿来主义”的含义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第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第9段从正面具体而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的原则和方法。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讨论,明确: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捧”何其郑重、恭敬,媚态可掬,几张画“一路的挂”,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讨论,明确: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讨论,明确:抛来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

  抛给指有目的的、带恶意的输出。

  (4)小结:作者把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进而揭露国民党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3.布置作业 。(1)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礼尚往来自诩残羹冷炙冠冕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第二教时

  一、检查复习。

  给加黑字注音并解释:礼尚(shàng;崇尚、重视。)自诩(xǔ;夸耀,说大话。)残羹(gēng;有浓汁的食品。)冷炙(zhì;烤肉。)冠冕(miǎn;古代帝王戴的帽子,引申为体面。)

  二、研习新课。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朗读第5--7段,注意对吝(lìn)啬(sè)、髓(suǐ)、蹩(bié)正音。

  (1)提问: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讨论,明确:“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运用脑髓指用脑筋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要有选择,自己拿。

  (2)提问:第8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9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怕:徘徊不敢走进门(逃避主义)孱头

  怒: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虚无主义)昏蛋。

  羡慕:欣欣然接受一切(投降主义)废物。

  以上三种人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首先是“占有”,然后是“挑选”。“占有”是前提,不“占有”就无从“挑选”;“挑选”是关键,不“挑选”,“占有”就毫无意义。

  “挑选”的具体做法: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使用,吃掉)。

  鸦片比喻有益也有害的一类事物(存放,供治病)。

  烟枪、烟灯比喻有害的可作反面教材的一类事物(送一点进博物馆,毁掉)。

  姨太太比喻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靡的东西(走散)。

  文中运用“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等当时人们所熟悉的事物作比方,使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道理浅显化,将怎样“挑选”说得具体形象又清楚透彻。尤其是对“孱头”、“昏蛋”、“废物”、“姨太太”等形象的勾勒,寓意丰富,耐人寻味。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1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2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3句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5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提问:这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点,归纳中心:本文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①先破后立,破立结合;②运用贴切的比喻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③语言犀利、幽默。每一条要求能举出实例,并结合自己的感悟作简要分析。

  4.布置作业 :运用“拿来主义”观点,写一篇分析课外阅读的古代或外四文学作品的短文。

  教案点评:

  (1)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2)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4: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