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范文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通用14篇)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1

  1、本课可采用“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想象场景,体会感情──感情朗读,积累拓展”的基本过程组织教学。有条件的地方应尽可能收集与“开国大典”有关的材料,如《开国大典》等电影,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供学生阅读或观看,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怎样帮助学生去体会这种思想感情呢?一是要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材料,如上述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意义有所感受。二是要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人们的思想感情。如“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可扣住“直奔”一词,“直奔”是什么情形?人们为什么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从中感受到什么?又如“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可扣住“两股红流”、“流去”,“两股红流”指的是什么?把游行队伍比成“两股红流”,并说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三是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领会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要注意和想象场面情景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好一些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的基础上,进而朗读全段、全篇。还要注意把握好感情基调。从全课来讲,感情的基调是兴奋、激动、自豪,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语调也略有变化,如第一自然段适宜用庄重而平直的语调朗读。

  3、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

  教学时,主要从二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感受。一是从人民群众的表现中来感受。可以在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感情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从中还可以感受到什么”。如“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这些句子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领袖毛泽东的拥戴,同时也衬托出了人民领袖的高大形象。二是抓住文中那些直接描写毛泽东言行的句子引导学生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在电视(影)、图书中看到的毛泽东的形象,边读文中的句子边想象,读、想后讨论: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本课的生字较多,“擎”应读“qíng”, 不要读成“jìng”;“钮”、“聂”的声母是“n”,不要读成“l”;“诞”,应读“dàn”,不要误读为“yān”。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时,应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擎”、“瞻”。这两个字笔画数较多,可以从字意入手帮助学生加深记忆。这两个字在田字格的摆法,教师也要指导,让学生不仅能写这两个字,而且能写好这两个字。本课的生词,可以分类解决。一类是专用名词,如“典礼”、“电钮”、“观礼台”,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词语的意思,或者布置学生预习时查字(词)典解决。另一类词语,如“庄严”、“欢呼”、“四面八方”,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加以解决。

  5、课后安排了三道练习题:

  第一道题提出了读的要求,并要求学生想想课文的记叙顺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本课的主要内容,以下的归纳供参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天an门广场举行典礼。下午三点整,典礼开始,首先奏国歌,接着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然后,升国旗。升旗以后,毛泽东宣读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读公告完毕,阅兵式开始。受检阅的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骑兵,还有人民空军的飞机。阅兵式之后,开始游行。直到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天an门广场。

  第二题要求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们的心情,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第三题是背诵、抄写,可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完成背诵、抄写任务。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

  本文主要通过对开国大典一个个场面的描写来表现人民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所在班级情况,

  学生分析:

  《开国大典》这篇文章篇幅较长,3000多字,学生默读一遍最快也要3分钟,朗读一遍至少要6分钟。要在课内将这么多容量的信息一下子或者说面面俱到地加以逐一讲解的话,恐怕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课文的重难点入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长文短教。课堂中再有机地拓展到课外内容,从各方面了解祖国成立的相关资料,了解旧中国屈辱的历史,再一次体会当时举国上下,人们当家做主的那种自豪的感情。

  开国大典距今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对小学生来说,从语言文字去感知当时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体会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与对党、新中国、毛主席、解放军的热爱之情,是有相当的难度。为此,需要搜集中国人民遭受压迫、奴役、侵略的文字材料和影像资料,并在课前交流,增加感性认识;教学时可利用声像资料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体会心情、激发感情,再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反复研读,以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学习文中的排比句。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背诵6-8自然段。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七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读题。

  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开国大典”。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自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

  b.画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C.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

  d.提出不懂的问题,能自己找到答案的先努力自行解决。

  小组交流讨论

  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自由读课文。

  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而来;来得早:早上六点钟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次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指导朗读。注意体会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书写生字及词语。

  练习读熟全文。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深入学习课文内容,背诵部分内容。

  一、精读第二部分

  学生默读,理清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一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练习用自己的话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体会开国大典盛况。

  画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朗读。

  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相对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欢跃”,欢腾跳跃。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指导朗读课文,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练习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而说话。

  重点练习朗读: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感受自豪,扬眉吐气。)

  找出描写人民群众心情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

  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句的气势,练习朗读排比句。

  (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练习背诵第7自然段。

  二、阅读第三段

  自由朗读描写阅兵式的语句。

  画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小组合作,讨论试写排比句。

  三、阅读第四部分

  默读,画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朗读第14自然段,读出欢庆的气氛。

  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重点:“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练习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句子包含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四个怎样的场面。

  2、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一·欢呼声”?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讨论内容: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情况,知道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使学生了解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从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继承革命传统,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表达的方法:作者是怎样把这么盛大的庆典活动描述清楚的?(a.选择最能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的场面.b.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人民欢欣鼓舞的激动而热烈的场面;c.按大会的进程逐项描述。)

  4、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五、作业布置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大典前 入场 工人 农民

  奏国歌 升国旗 宣布成立 读公告

  大典中 阅兵式

  群众*

  大典后 退场 红流 光明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艺术特色。

  2.学习课文,了解京剧更多的奥秘,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京剧有哪些奥秘及艺术特色。体会课文表达的条理性。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培养鉴赏京剧艺术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作者简介

  在课前,大家已经搜集了一些关于京剧的资料,你了解到了哪些?你认为京剧有哪些艺术和奥秘?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学生畅谈,教师指导。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

  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并反复认读:

  驰骋 尴尬 彻底 虚拟 绱鞋底 仆人 凸显 戛然而止

  2.小组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

  3.教师抽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自主阅读《京剧趣谈》这篇课文。阅读结束后,请简要说一说作者为我们介绍了京剧哪些方面的艺术。(指名答)

  2.师:“马鞭”和“亮相”在京剧艺术中有何妙用?请结合课文列举相关语句自由交流。(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可以高扬,可以;可以,可以。

  (2)俗话说,古诗也说。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第1~3自然段——介绍马鞭的内容。

  (1)师: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原因是什么? 京剧表演中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学生自由举手说一说)

  (2)为什么说马鞭可以漂亮地解决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的'问题?请结合课文举例说明。(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3)作者介绍马鞭是实在的道具,是可感觉可使用的。为什么还要介绍京剧中一些虚拟的道具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与本课的第一个小标题——马鞭,是否冲突?(指名说)

  明确: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京剧的表演艺术,与马鞭这种实在的道具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因而与小标题不冲突。

  2.自由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介绍亮相的内容。

  (1)静态亮相是如何体现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的?请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学生合作交流后发言)

  明确:课文第4自然段便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印证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的,同时作者通过俗语和古诗,进一步论证静态亮相的妙处。

  (2)京剧中动态亮相有何高妙之处,作者是怎样论述的?(指名说)

  明确:课文第6自然段便是具体论述动态亮相的高妙之处的,作者通过动态亮相的具体表现,引出杂技表演的艺术,以此印证动态亮相不愧是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五、写作特色

  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学生交流)

  归纳:(1)语言通俗幽默,亲切自然;(2)舞台场景描写生动传神;(3)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六、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京剧表演艺术的资料,或观看一些京剧戏曲视频,了解更多有关京剧的知识和奥秘。同学之间进一步交流。

  【教学板书】

  23京剧趣谈

  马鞭亮相

  马鞭的功用 静态 亮相——京剧艺术的高妙之处

  虚拟的马鞭 动态 亮相——凸显人物的英雄气概

  装饰的美 实在的道具 虚拟的道具

  【教学反思】

  京剧的艺术特色有很多,作者通过对马鞭和亮相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京剧的一些艺术特色。在“马鞭”一节中,马鞭在京剧表演艺术中到底有哪些功用?解决了哪些问题?实在的道具和虚拟的道具起着什么作用?这些是我们探究的主要问题。在“亮相”一节中,作者通过京剧表演上的具体事例,向我们展示了静态亮相和动态亮相在京剧艺术上的高妙之处。举例典型,论证有力,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不足之处在于,文本是“趣谈”,而我的“趣教”体现得不够明显。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4

  之二

  佚名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目标 :

  学习课文中的10个生字和10个新词;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1、播放《开国大典》的电影片断。

  2、启发谈话:这段电影中哪些镜头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教师简介当时的背景资料(也可以让学生畅谈):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是我们国家的生日。在中国共产党,在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领导下,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的压迫,全中国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人,过上了幸福自由的生活。所以这一天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天,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课文来了解当时的盛况。

  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给带点的字注音)

  城楼檐下汇集擎着红旗毛泽东电钮瞻仰。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 ,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订正读音。

  聂荣臻乐声直奔

  3、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开国大典:开,创建;典:典礼。创建国家的重大典礼。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如,开学典礼,开业典礼。

  城防部队:守卫城市的军队。

  观礼台:被邀请参观典礼的看台。

  擎:举。

  五更天:大约早晨四五点钟。

  就位:到自己应到的位置上。

  迎风招展:本课指的是红旗迎着风翻动。

  汇集:会合,聚集。

  排山倒海:排,推开。把高山推开,把大海翻过来。形容力量强、声势大。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瞻仰:恭敬地看。

  4、自由读课文。

  5、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三、揭示课题,指导学生自学讨论。

  1、齐读课题,说说题目的含义。

  2、默读课文,布置思考题: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

  (2)讨论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划下来。

  3、交流自学情况。

  (1)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

  (2)课文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板书: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4、追问:课文的第二部分写了几件事?(三件:宣布新中国成立;升旗;宣读政府公告)

  四、分部分朗读课文。

  五、朗读汇报。

  六、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写出课文梗概。

  教学过程 :

  一、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读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从那些词语中体会到这些感受?

  (成员多,到会群众范围广:“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早:早上六点多就入场;人数多:成了人山人海;热情高:直奔,五更天,摸着黑;秩序好: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3)从重点词语句子中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为什么不用“走向”)

  (4)指导朗读

  语调适宜庄重而平直。

  (5)练习朗读

  2、学习课文第二、三部分。

  (1)默读课文,说说开国大典分为几个过程?哪些过程最能体现出开国大典的盛况?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并板书

  宣布典礼开始 ─→ 奏国歌 ─→ 宣布新中国成立 ─→ 升国旗 ─→ 宣读政府公告 ─→ 阅兵式 ─→ 群众游行

  (4)分析阅兵式的情况。

  问:为什么阅兵式最能表现开国大典的盛况?

  (接受检阅的部队有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空军……兵种多。军队的素质高,这样的描写有“战车整整齐齐的前进;战士们听这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雄伟威严。“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因为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威武雄壮,它是人民的武装,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强大安全保障。群众看到自己的武装那样强大,战士那样为伍,用欢呼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用喊声和掌声表达这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示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是中国人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表达的欢乐和激动的心情。呼喊和鼓掌是表达高兴和激动的心情的形式。嗓子喊哑了,手掌拍麻了,说明了人民的心情欢快、机动到了极点。)

  (5)联系上下文说一说句子的含义,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A.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为什么不用“朝着”或“看着”)

  B.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将“挺立”与“立着”进行比较)

  C.“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用“庄严”和“雄伟”形容这声音不是一般的声音,它是非常庄严、严肃、雄壮、伟大的。这一宣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声音“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说明这一宣告已经传遍了中华大地。“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再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相对,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全国人民一齐欢跃起来。”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欣,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和缩影。

  (6)播放课件(录像资料《开国大典》中阅兵式、宣读政府公告、升国旗的片断)

  (7)练习朗读

  3、学习课文第四部分内容。

  (1)指名读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晚上九点半游行队伍才完全走出会场,典礼时间持续得长。)

  (“两股‘红流’”指的是人民群众的队伍,举着灯笼、火把游行。游行队伍一片火红,所以用‘红流’代表游行队伍。)

  (“光明充满了这个北京城”中的“光明”除了讲光亮外,还象征着人民解放了,摆脱了黑暗社会的统治,前途一片光明。)

  (2)“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好不好?(不好。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3)找出群众激动、喜悦、兴奋的句子读一读

  二、朗读课文。

  三、说说课文梗概

  1、什么是梗概

  2、抓住时间、地点、典礼过程简单说

  四、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出课文梗概。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5

  1、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怎样引导学生体会本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呢?

  首先,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的书籍、文章,还可组织学生观看《开国大典》等电影,以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激发学生热爱新中国的感情。

  其次,要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关于这一点可参看本组的读写例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本课,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把握全课的基调,又要注意各个部分语调的变化。从全课来讲,感情的基调是兴奋、激动、自豪,但各个部分的侧重点不同,语调也略有变化,如,第一自然段适宜用庄重而平直的语调。二是要抓住重点词语,特别是那些感情强烈的词语,要把这些词语饱含的感情读出来。如“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的“挺立”,“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中的“直奔”。三是要注意把一些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读好,如,“这庄严的宣告……一齐欢跃起来。”

  2、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开国大典的经过,是本课表达上的一个特点。课“思考·练习”第二题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写课文概梗,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同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做这个题,可先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会前→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再让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然后让学生按顺序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再写下来。至于字数,题目的规定只是一个原则的要求,一般说来,写一二百字、二三百字均可。

  3、教学本课,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如,“直奔”会场比“走向”会场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心情;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看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心情。课文“思考·练习”第三题列出的两个句子,只是举例性质,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课文里再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加以分析,从而体会遣词造句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再如,“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中的“挺立”如果换成“立着”,就难以表达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情;“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说成“两支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走去”就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类似的句子还有不少,可放手让学生找出来展开讨论交流。不过,涉及到一些比喻句时,教师不必讲比喻这个术语,只要让学生体会到这样写好在哪里即可。

  4、“思考·练习”的选做题,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给学生提供一个小练笔的机会。可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做,并把他们所做的向大家展示,但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做。

  5、本课的生字词较多,应要求学生做到会读会写,至于词语的意思,大多应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专用名词,教师可适当解释一下。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6

  课文导学:

  “开国”,意为创建国家。“大典”,指重大的典礼。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了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获得了自由和解放,你能体会到当时群众欢欣鼓舞的心情吗?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你能领悟到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吗?课文的篇幅较长,作者又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这空前的盛况的?

  课文题解:

  这是一篇具有新闻性、时效性特点的文章。它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着重写了“会场、大典、阅兵、游行”四个场面。

  篇章结构:

  本课课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之前天an门广场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写开国大典中的三个主要程序。

  第三部分(第11~13自然段)写阅兵式的盛况。

  第四部分(第14自然段)写天an门广场灯火辉煌的景象和群众队伍游行的情况。

  第五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况。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的,第一部分写开国大典举行之前,第二、三、四部分写开国大典盛况,第五部分写开国大典结束后的情形。全文层次十分清楚,读后能使人清楚地了解开国大典的全过程。

  写作特点:

  1、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有重点地记叙了开国大典的几个重要的场面。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2、文章用词恰当、准确,较多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展示了游行队伍的声势和群众的欢欣场面。

  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明了开国大典伟大的历史意义,赞颂了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表达了人民群众无限热爱领袖毛主席和欢庆人民当家作主的激动心情。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7

  【设计思想】

  通过课堂的学习,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多媒体教学选取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辅助互动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过程中以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提出问题,发动学生合作解决问题,教学环节设计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开发思维,积极探究问题,实现教学目标。二到三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以分组的形式设计,本组的课文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真挚而强烈的感情,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设身处地去读,抓住重点的语句、段落多读多想。《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就是要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祖国诞生时的感情,引导学生热爱祖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会10个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的梗概。

  ⑵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与难点】

  1、重点:

  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难点:

  领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1、学生:

  课前预习课文,查阅有关资料,试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教师:

  查阅有关的资料,联系学生生活选取材料配合课文的训练。

  【教学设计】

  第一教时

  〖教学内容〗

  导入新课,利用《开国大典》vcd,截选会前、典礼的主体部分、阅兵的盛况和群众游行的片段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题导入:

  提问学生每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an门广场发生了什么事?

  2、教师明确导入: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an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那一天,天an门广场聚满了近三十万人,毛泽东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五星红旗徐徐升起。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它标志着占世界人口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今天就试一试随着时间轮回到那天的盛典场面。

  二、明确学习目标

  如果那天你在现场,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场面,请说说你的感受。

  (播放20分钟的vcd片段。)

  三、口语交流(15~20分钟)

  学生分组交流感受,然后推选代表发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鼓励。目标让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板书)

  四、作业

  1、带着你看vcd的感受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划出来查字典或发挥小组力量合作解决掌握并抄在积累本上,下一节课朗读给同学听。

  2、课后当一回新闻记者,报道这一盛事,写一则报道稿,要求联系平常看电视新闻报道时的新闻内容特点,只报道事情的梗概(200字左右)。

  3、默读课文,把你感受深的句子划出来,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上课时说出来交流。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通过做“小记者”的练习让学生了解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准确用词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回顾vcd的感受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文字一样表达出当时的场面。

  一、引导朗读

  1、听课文录音,要求注意朗读的语调。

  2、朗读交流,把积累本上已经掌握的生字词在小组内朗读交流,然后推选代表汇报小组汇报的情况。

  二、小记者报道新闻(鼓励学生上讲台报道)──学生评价最好小记者

  出示评价方案: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开国大典的经过。

  三、小结

  教师小结小记者报道中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这样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

  (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集体评价。)

  教师小结归纳:

  1、“直奔”会场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急迫、兴奋心情。

  2、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比“朝着”、“看着”主席台更能反映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心情。

  3、“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中的“挺立”如果换成“立着”,就难以表达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豪感情。

  4、“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如果换成“两股游行队伍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走去”就表现不出游行队伍声势之大,场面之壮观。

  (这样的句子还有不少,同学们以后要注意词语的运用,因为运用不同的词语会有不同的表现效果。)

  四、小组自由朗读

  选取最喜欢的片段小组内朗读交流,要求读出课文的感情基调和读好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句子。

  五、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感受了新中国的诞生,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就是因为有那一天,我们以后除了升旗仪式时要认真外,还要努力学习,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好。

  六、课外延伸

  课后到图书馆或互联网上阅读一些描写近百年来中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书籍、文章。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独立识字,认识六个生字:皖、歼、郝、钮、堡、钧;

  2、写摘录笔记,积累好词: 豫皖苏平原 围歼战 郝副营长

  电钮 地堡 千钧一发 憧憬 璀璨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文章脉络和线索,知道倒叙、首尾呼应写法,学习使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读题质疑:

  1、师:同学们,灯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你们平常都在哪里见过它呢?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灯光》。(齐读课题。)

  3、释题质疑:当你读着课题,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

  师小结: 是啊,每当晚霞带走最后一抹阳光时,夜幕就悄然降临了。每逢此时,人们有的在灯光下叙说亲情;有的在灯光下愉快读书;还有的则徜徉于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下,尽情地享受着休闲时光……灯光是人们夜色中的明珠,更是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

  4、那么,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师过渡:学贵有疑。同学们都很善于思考,能提出这样有价值的问题。可是要想解决同学们的这些疑问,就要好好地读课文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2、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词语: 豫皖苏平原 围歼战 郝副营长

  电钮 地堡 千钧一发 憧憬 璀璨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的事,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介绍倒叙)

  师:第1、2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中间写的都是往事。先说现在再回到过去,这样的叙述顺序就叫倒叙。 这样写,文章条理清晰,还能吸引读者去阅读过去的事。

  2、同学们,请你们读读课文开头两段和最后一段,看看作者在这两部分都写了什么? (灯光)

  3、首尾都写灯光,这样的写法叫什么? (首尾呼应)

  4、课文除了首尾写“灯光”外,还有哪些句子也与“灯光”有关?

  这些句子中写到了什么光?

  过渡:学到这儿,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如果说课文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颗珍珠,那么串联这些珍珠的线索是什么呢?(灯光)

  师总结:这条线索就是灯光,课文围绕着灯光写了“广场上的灯光——火柴微弱的光——给孩子照明的电灯——燃烧书本的光——广场上的灯光”。这电灯、这火柴光、燃烧书本的光,组成了一组激动人心的悲壮而光辉的意象,照耀着故事中的.人物,也照耀着每一个读者的心,使全文始终像诗一样熠熠生辉。

  四、作业:

  1、再读课文,找出三个带有“多好啊!”的句子,在句子的旁边把自己的体会、感受或者疑问记下来。

  2、积累好词,抄写关于描写灯光、火光的句子。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千钧一发”在课文中的意思。

  2.抓住重点语句揣摩人物内心世界,体会郝副营长为了崇高的理想而勇于献身的奉献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加倍珍惜。

  3、练习在理解人物时追问他是为了什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灯光》这篇课文,谁来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灯光》,让我们循着灯光走近郝副营长,认识郝副营长。

  二、深入课文,感受郝副营长的崇高品质

  (一)出示自学提示: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8~11段,思考:

  1、郝副营长的愿望是什么?他的愿望实现没有?

  2、为了实现心中的愿望,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

  (二)汇报交流:

  ●郝副营长的愿望是什么? (能让孩子们在灯光底下学习)

  1、你是哪儿知道的?

  2、什么原因让他有这种想法? 什么样的图画?

  3、看完图画郝副营长说了什么? 什么“多好啊”?

  4、从这一声“多好啊”你体会到什么? (郝副营长对灯光的羡慕、渴望)

  5指导朗读:你能读出郝副营长对灯光的羡慕、渴望吗?

  (师过渡:正是因为对书中孩子的羡慕,所以郝副营长才有了这个美好的愿望,谁再来读读写郝副营长愿望的句子。)

  6、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板书:美好憧憬)

  7、指导朗读。

  ●为了实现心中的愿望,郝副营长是怎么做的?

  (师过渡:郝副营长的愿望实现了吗?为了实现心中的愿望,他是怎么做的呢?)

  PPT出示: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1、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板书:英勇献身)

  2、师:“千钧一发”是什么意思?

  3、文中的“千钧一发”指的是什么时刻?

  4、为什么说这是“千钧一发”的时刻?

  PPT出示: 在突击连与后续部队失去联系的时刻—————如果找不到突破口,突击连的战友就会( ),如果找不到突破口,我们所精心部署的计划就会( );如果找不到突破口,这场战役就会( )。

  5、说说郝副营长这样做意味着什么?

  (师过渡:这真是千钧一发的时刻啊!可是,郝副营长,您知道这样做意味着什么吗?大家说这意味着什么? 郝副营长知道吗?)

  6、探讨郝副营长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过渡:明知道这样做会暴露自己,明知道这样做会被敌人打中,明知道这样做会有生命危险,但郝副营长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此时此刻,他可能会怎么想?)

  PPT出示:为了( ),我必须这么做!

  7、指导朗读。

  (师过渡:多么崇高的理想啊!这位年轻的战友,这位伟大的战士,他带着美好的愿望走了。他用壮烈地牺牲换来了围歼战的胜利,换来了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此时此刻,面对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战士,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情呢?)

  PPT出示: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您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可是,火光暴露了您自己,您被敌人打中了。

  8、大家将大屏幕上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原句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改动有什么不一样?

  (好像和郝副营长在面对面说话;更能表达对郝副营长的崇敬之情;表达的语气更强烈一些……)

  9、再次指导朗读。

  三、拓展升华:

  1、读完此文,我和同学们一样被郝副营长英勇的献身精神深深感动了,此时此刻,你想对郝副营长说点什么呢?赶快拿起笔写一写吧。

  2、在泱泱历史长河中,像郝副营长这样为了崇高理想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不计其数。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英雄人物,他们也像郝副营长一样值得我们崇敬,值得我们怀念呢?

  3、探讨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师过渡: 同学们,在下课铃即将敲响之前,老师还想和大家探讨一个问题,那就是课文为什么要以“灯光”为题?)最后,让我们再次带着无限感激和怀念之情齐读课题:灯光再深情一些:灯光孩子们,让我们将这美好的灯光永远留在心中吧!

  四、课外拓展

  1、好书推荐:课下可阅读王愿坚短篇小说《金色的鱼钩》或《三人行》。

  2、写写自己的感想。

  板书设计:

  灯 光

  美好憧憬 英勇献身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9

  王晓荣 上海市虎林路小学

  每天早晨目睹国旗的冉冉上升,在那庄严的时刻,同学们高唱国歌,当同学们学习到《开国大典》这课时,又再次感受了那更为神圣的一幕,他们不禁对开国大典的内幕、国歌、国旗的由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及为共和国的诞生甘洒热血的无数英雄和让后人称颂的爱国运动等情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从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浓厚兴趣出发,我们决定以共和国的诞生为研究的主题进行学生的拓展阅读。

  一、教学总目标:

  情感能力: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新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热爱之情,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2、通过积极研讨激起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表达的欲望,培养他们各抒己见的独立思维能力。

  阅读能力:

  1、过阅读有关共和国的拓展资料,了解开国大典的内幕、国歌、国旗的由来,以及一些爱国运动的情况等内容。

  2、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理解、概括、表达能力。

  协作合作能力: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网站学习的积极性。

  2、在相互研究的活动中,培养同学间的相互合作的能力。

  操作技能:

  1、进一步学习上网浏览、查询、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包括熟练使用搜索引擎等查询工具的技能。

  2、熟练掌握网上应用bbs发帖子技能。

  3、初步学习应用word、powerpoint制作读书卡片、演示文稿。

  二、网络学习资源:

  导航资源:中华颂-开国大典:(1)

  中华颂-开国大典(2):

  开国大典中的中国人民空军:

  开国大典6小时:

  开国大典秘闻录:

  --大典背后的秘闻:

  开国大典阅兵式:

  开国大典日记:

  开国大典花絮:个性天地/xxda/histroy1.htm

  开国大典之夜的毛泽东:

  开国大典秘闻录:

  终生难忘的日子:

  你问我答:

  开国大典:

  油画开国大典:油画开国大典.htm

  中国图片社:__

  图片银行_开国大典:

  回眸新中国四次国庆大阅兵:

  人民英雄纪念碑大图: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诞生:

  说不尽的纪念碑:

  义勇军进行曲:

  《义勇军进行曲》--聂尔:

  《义勇军进行曲》--田汉

  沈阳将设立国歌墙:

  三、教学总过程

  学习环节(一) 广泛阅读

  教学目标 :

  1、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导航资源的资料,并进行精读与泛读的结合。

  2、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bbs发贴子。

  3、评议精彩帖子。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明确要求。

  1,我相信在学习了课文《开国大典》,同学们不禁对我们的新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的内幕、国歌的由来吸引着同学们再次来到这里。今天我们就进入第二单元的主题学习《共和国的诞生》的第一个环节。

  2、出示课题:《共和国的诞生》广泛阅读

  3、提出学习要求:

  (1)充分利用"习客"网站的网络资源区中有关共和国的资料,进行精读与范读相结合。

  α、范读就是浏览,也就是对自己要读的材料有个大致地了解。

  精读就是在浏览的基础上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层次地阅读,体会其中的韵味。

  β、哪些材料可进行范读,哪些材料可进行精读呢?(举例说明)

  也就是说那些具有感染力、表现力的句子可多读几遍。

  (2)根据教师在"习客"讨论区中的问题,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复。

  你能告诉老师最感兴趣的是有关共和国诞生的哪些情况?

  能用自己的话对大家说说国歌的诞生过程吗?

  阅读中你有什么想法或遇到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吗?讲出来让大家帮助你。

  (3)及时在讨论区中提出自己在阅读中产生的问题,求得别人的帮助并关注别人的帖子。

  (4)小组同学轮流收发帖子,帖子中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二)大量阅读,收发帖子。

  1、学生阅读课前查找的有关共和国的资料及网络资源区内提供的资料,以发帖子的形式在"习客讨论区"内针对教师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回复,对自己寻求帮助的问题也在讨论区及时提出,并关注其他同学的回复。

  2、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遇到困难,及时辅导并回复部分帖子。

  3、教师及时刷新"习客讨论区",了解学生发帖子的动向、质量,将精彩帖子超链至主题学习的主页,激励学生。

  (三)读读议议精彩帖子

  1、学生以小组学习形式,阅读并讨论超链在主题学习主页上的精彩帖子,共同合作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

  2、出示评议要求:

  (1)、认真阅读,边读边思考帖子的优劣。

  (2)评议过程中,仔细听。可以提出质疑。

  (3)评议后,有感情地朗读。

  3、学生交流、点评,及时朗读。

  4、引导、小结。

  (四)形成合作小组

  1、我们有些同学对国旗的诞生感兴趣,有的对开国大典的内幕感兴趣,有的同学对其它的内容感兴趣,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结合形成合作小组。

  2、组织形成合作小组

  (五)讨论,完成小组自评表。

  学习环节(二) 深入阅读

  教学要求:

  根据学习专题搜寻资料、进行整理,制作读书卡片。

  教学过程 :

  (一)讨论小组活动计划,聘请指导老师。

  (二)启发谈话,提出要求

  1、师:通过上节课的广泛阅读,同学们对共和国的相关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习客讨论区也谈了自己的许多想法。今天我们要继续深入阅读下去,确立自己的研究专题,并制作相关的读书卡片进行交流。

  2、下面请同学读读这次的学习要求:

  (1)按自己确立的共和国的研究专题方向搜寻资料,认真阅读,圈圈划划,找出感兴趣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把与研究专题有关的资料制成读书卡片,要求卡片中的图和文能合理地联系在一起。

  (3)小组合作完成六张以上的读书卡片。

  (三)深入阅读,制作读书卡片

  1、学习制作读书卡片的方法,复习利用搜索引擎网站寻找资料的方法

  2、小组同学认真阅读,按自己确立的研究专题方向搜寻阅读资料,找到所需的材料后制成读书卡片。

  3、老师巡视,发现学生遇到难题及时辅导。指导学生快速阅读。

  (四)交流读书卡片

  提出交流读书卡片的要求

  1、小组交流自己的读书卡片。相互提问,提出自己的想法。

  2、(交流的方法和交流的形式请加以说明,体现语文性,让学生将优美的语句用特殊的颜色标示出来,并且感情朗读;找到的图片用几句话,围绕一个意思说清楚)

  3、同学评评议议。

  4、教师点评,小结

  (五)完成小组评价

  小组同学讨论,完成小组评价表。

  学习环节(三) 协作作业 

  教学要求:

  小组合作,制作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提出要求

  师:在前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小组的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研究的专题进行了广泛阅读,并把自己研究专题所需的资料制成了读书卡片,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今天,我们根据已经准备好的资料,制作一组演示文稿可以用你喜欢的任何形式表达出来。比如说,演示文稿中可写上一段小诗,可画上一幅自创画,可编上一段优美的解说词等。

  下面是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

  (1)整理已完成的共和国诞生的读书卡片,看看有没有内容可以补充。

  (2)有独到的见解,形成小组的观点,有佐证的事实材料。

  (3)制作的演示文稿能把介绍出来,形式可以多样。

  (4)演示文稿能运用动画效果。

  二、小组协作,完成作品

  1、小组同学每人负责完成一个环节,根据自己的设想,相互协作制作演示文稿,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表达方式。

  (1)、讨论阅读读书卡片的感受。

  (2)、思考能充分表达见解的内容。

  (3)、小组叫相互交流、相互提醒。

  2、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遇到难题及时帮助解决。

  三、修改自己的作品

  小组同学检查自己完成的作品,发现不足的或是不完整的,及时修改。

  四、完成小组评价表

  小组同学讨论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完成小组评价表。

  学习环节(四) 展示反思

  教学目标 :

  (1)通过小组同学分工协作,以各种形式,用自己的语言,把自己的作品清楚地,有特色、有感情地介绍给大家。

  (2)展示交流的过程中,认真听取同学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并谈谈自己的独立见解。

  (3)通过讲讲研究专题的目的、过程、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能力。

  一、启发谈话,提出要求

  师:学习了《开国大典》后,同学们颇有感触,为此,我们进行了拓展阅读,制定了《共和国诞生》这样一个主题学习。在主题学习中,同学们广泛阅读,认真思考,确立了自己的研究专题,并制作了形式多样的演示文稿。老师从网上看了你们的作品,觉得简直就是一个小小评论家。今天,我们不妨成立一个文学沙龙,畅谈一下你的想法。

  二、展示作品

  师:在前面三个过程的学习中,老师了解到有许多同学对国旗非常喜欢,现在哪一组能把自己研究的有关共和国诞生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呢?

  1、请小组展示作品

  师:哪个小组研究的主题与他们不一样?谈谈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主题?

  请小组同学谈谈自己为什么研究这个主题?谈完后再进行展示。(4~5个)

  师:刚才同学们的展示,使大家受益非浅。从大家的展示中学到了许多课本外的知识。老师相信在大家研究的过程中,看到网上那么多的文章,一定有所感想,哪个小组能谈谈你们的想法?

  1、请小组谈谈研究的感触。

  师:从同学们的作品、研究后的感触,老师可以感觉到大家对共和国的诞生有种特殊的情感,你能不能用一段话来表达一下此时的心情呢?

  三、反思学习过程:

  师:通过一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在各方面有所收获,也有所想法,现在小组先讨论一下,等一会儿请同学谈谈。

  四、小组评价

  五、集中评价

  讨论整个活动的收获与不足。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10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 本第1、2题。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11

  师: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同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大家细细读读《开国大典》里的这段话,休会体会句子意思,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生自读、体会、想象)

  师:谁把这句话读—读,其他人一边听一边闭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指名朗读句子,其他人闭目想象。)

  师:谁说说,这宣告、这声音传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这声音传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着锣,打着鼓,欢呼新中国的诞生,欢庆人民的解放。

  生:这声音传到农村,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锣鼓喧天,人们都拥出家门,欢呼着,高喊着,一个个激动万分,不少人高兴得热泪盈眶。

  生:这声音传到学校,大家拿着鲜花,挥着彩带,放着鞭炮,唱啊,跳啊,喊啊,好像要让这个消息传遍全世界。

  生:这个声音可能也通过无线电波,传到了国外,国外的华侨听到这样的好消息也会高兴得流眼泪的。

  【教学收获】

  中国人民终于盼来了解放,迎来了新生,此时此刻,人们脸上的兴奋,人们心中的激动,是再怎样描述也不过分的。抓住了课文中集中表达人物情感的重点句子,借助想象,显化形象,物化情感,从而使学生借助形象的画面,深刻地感受了蕴涵在语言文字中的丰富情感。

  【发表评论】

  这一个个典型的画面,是学生在语言的作用下调用自己库存的表象进行心灵重构的结果,它带学生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使他们在感悟语言丰富内涵的同时,开掘和提高了精神境界。这样,学生就能较好的体会理解我们国家获得解放后全国人民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了。(评论人:王晓英)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能正确读写词语。背诵、抄写第7自然段。

  2.学习课文,通过文中的一个个场面描写,学会场面描写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通过一个个场面描写,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教学难点:

  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进一步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讲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各人民团体、各界爱国人士共同创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设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全国委员会设常务委员会主持会务。

  (二)明确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开国大典的情况,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检查生字词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集体正音。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请根据你以前阅读的书籍或文章,用一句话或者几个词语来说一说近百年来中国的现代史是一部怎样的历史。

  丧权辱国

  外忧内患

  辛酸屈辱

  2.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3.毛主席在宣读公告。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通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起欢跃起来。”

  你有没有像1949年10月1日的人们那样激动过?

  你能理解广场上的人们为何欢呼吗?

  4.屈辱沧桑的历史终于一去不回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了!现在,你们就是参加开国大典的新闻记者,去抓拍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镜头吧!

  四、理清文章脉络

  大典前、大典时、大典后。

  五、重点讲解“典礼时”

  1.学生自读典礼时这部分内容。

  2.集体完成“典礼时”表格内容。

  六、自主品读

  1.学生自读典礼前、阅兵式和典礼后部分。

  2.完成表格内容。

  七、重点句段理解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删掉括号中的内容,对比体会。

  两段(洪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换掉括号里的词,对比体会。

  洪流 *队伍

  流 走

  光明 光亮

  八、课文解析

  小组互相学习,把你还没有弄懂的地方 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1.“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2.“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 “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红流”指*队伍,"流"这里指*队伍行走的样子,与"红流"相对应,"光明"不仅是指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更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北京城乃至全中国永远摆脱了反动统治,获得了光明。这是人民群众心中的光明。

  “红”暗示了人民群众以后对生活会红红火火,展现出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和热爱。“掌声”、“欢呼声”表达了人民群众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而喜悦、激动的心情。还因为新中国的成立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表达了人民无比自豪的思想感情。

  九、通读全文,总结一下本文的写作特点。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地写了开国大典的全过程。)

  十、拓展提升

  同学们:你们知道54门大炮齐响28响的意义吗?

  54门礼炮代表我国54个民族(我国现有56个民族。54个是根据当时的统计数字),28响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28年。

  想再看看雄壮的阅兵式吗?(图片展示)

  公元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一天,一个崭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的东方诞生了,她的建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社会从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这个时代正象诗人何其芳在开国典上写下的诗篇中描述的:在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亿万人民欢欣鼓舞,因为伟大祖国将走上繁荣昌盛的道路。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13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 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 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 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开国大典》教学建议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能还正确读写,并能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课文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4、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述方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写出故事梗概。

  3、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的表述方法。

  〖内容、重难点分析及教学媒体的应用〗

  1、《开国大典》是人教版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通过描述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激动、自豪的感情。因为事情离现在年代久远,学生没有经历这样的场面,所以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2、学生学习本课,需要老师根据课文的精点及新课标的精神,正确的“导”;图文有机会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适时应用等。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与当时作者和全国人民的心产生共鸣。在学生完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给学生听,在有感情朗读的感染下,使学生更深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课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让你们来当一回摄影记者,用你们手中的摄影机捕捉开国大典一些精彩场面,选好你要抓拍的镜头,并说说为什么要选拍这些镜头。这样激qing导课,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个个跃跃欲试,积极参与。

  二、自读感知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要让学生边读边想,边选择感兴趣的镜头,画一画,读一读来体会。围绕重点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在小组内交流,疑难的共同探究,体会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感情。

  三、品读悟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讲解、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选拍的场景反复感情朗读,畅所欲语。教师可抓住重点词句相机引导。如:“他们一大早到了北京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中的“直奔”与“走向”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又如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中的“投向”与“朝着,看着”相比较,如此点拨、比较,学生就不难理解前者表现人民群众急迫、兴奋的心情,后者则包含人们热切盼望见到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的心情。这样以读促思,以读促讲,师适当引导,又结合多媒体放映开国大典的场面以及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浴血奋战的场面,激发学生探究激学的欲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四、总结升华

  1、总结迁移:

  学生已经拍摄了这么多的画面,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这些画面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简单说一说开国大典的场面,再写下来。然后模仿这一写法写一个片断(场面描写)。这样读写结合,同步发展了智能。

  2、拓展延伸:

  师可布置以下作业让学生思考完成。当你们捧起这些画面,你们心情怎样?打算为我们的祖国做些什么?这样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教育学生为祖国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三个维度的整合。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