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德育课心得体会 |
范文 | 德育课心得体会(精选6篇) 德育课心得体会 篇1“我的父亲是一个平凡普通的父亲,他用他的实际行动为我建立了一所精神银行,让我源源不断地汲取其中的营养和精神财富……”12月13日,在讲述身边感人故事的环节中,教师李安娜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给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道德课。在当日呼和浩特市18中学“父爱、师爱”为主题的道德讲堂上,该校师生们通过学习传唱《公民道德歌》、观看道德短片、讲述身边感人故事、互送道德卡片等环节懂得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完成了一次人生作业。 12月13日,赛罕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暨观摩会议召开,来自辖区内37所中小学校幼儿园的负责人相继走进先锋路小学、锡林南路小学、18中学等5所学校校园,深入道德课堂,通过现场观摩《“日行一善”品牌》《学校少年宫》《道德讲堂》等德育课程,感受近年来中小学德育工作取得的成效。观摩结束后的座谈会上,老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表达了对学校建设道德课的认识和见解。赛罕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副局长金巨宝表示,赛罕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经验交流暨观摩会为各校分管德育的负责人和教师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把德育工作融入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的全过程,对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课堂教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德育课心得体会 篇2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一、人教版教材的总体特点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统领下,全国出现了多样化的思想品德教材,人教版教材就是其中之一。其鲜明的特点表现在: 1.整个教材体现出先进的编写理念。①基于“学习论”的德育观,实现了“由培养论向学习论”的转变,以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学习”作为教材的主要功能。②基于“生活德育论”,教材走进学生生活。③充分体现当前德育改革的精神,以“主流价值观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引领学生过健康的生活。④基于德育美育观,教材图文并茂,以美的方式呈现。 2.新颖的总体设计思路。教材根据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注重动态教学过程与学生心理认识和行为的变化过程相统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3.独特的教材体系的构建。教材在结构上采用子模块系统链接方式,每个单元围绕一个生活主题整合相关内容。 二、人教版教材带来的教育理念转变 理念是隐藏在教育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人教版教材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具体表现在: 1.以人为本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2.回归生活的生态观。以前课堂就是生活,现在生活就是课堂。生活即教育,学生生活经验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背景。人教版《思想品德》课程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基于“生活德育论”,教材走进了学生的生活。 3.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也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新课程认为,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与环境的整合。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设计者。学生是学习者,也是课程的共造者。教师的教学观应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让课堂走向社会生活。重要的不在于教师的“教”,而在于学生的“学”,以学为本,以学统教,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知识建构观。 4.立足课堂并超越课堂,教学没有在下课铃响中结束。教师的角色应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合作者、学习者、研究者;组织者、发现者、反思者;引导者、欣赏者、创新者;参与者、开发者、促进者。 三、新课程教学引发的反思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反思能使教师远离平庸,教学成功=教学过程 反思;教师成长=教学经验 反思。那么我们应该反思什么呢? 1.反思我们追求的思想品德课堂是什么样的课堂——体现正确的价值观。根据思想品德的特点和课程标准,我们追求的课堂应是思想鲜明的课堂;应是思想理性的课堂;应是思想求真的课堂。 2.反思思想品德课应该怎样回归真实的生活。要实现思想品德课真回归真实生活,我们应该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建构科学的教学目标,即“三维统一的目标”;要呈现合适的教育内容,真诚面对学生世界。 3 .反思怎样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应树立正确的教学任务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学生已知的经验、个性特征出发,建构交流平台,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情感,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4.反思教师应怎样与教材对话。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尺度认识和分析教材,以教材为蓝本,理解和加工教材,以学生为根本,挖掘和构建教材,以自身个性为基础,创造和开发教材。 5.反思如何使课堂洋溢美的光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做到:寄情山水,丰富美感体验;潜心艺术,提高审美情趣;阅读美文,滋养美好品德;品味生活,陶冶美丽心灵。 6.反思思想品德课堂如何突出实践的特点。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抓好“找”、“评”、“做”、“演”、“动”这几个环节。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学生亲身体验。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充分体现课堂教学“以学为本,以学统教”的实践观点。 总之,面对全新的课程,我们的观念要更新,我们的角色要重新定位。过去的知识传授者、“道德说教者”应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同时,面对新课程,让我努力做一名虔诚的学习者。我摆正了心态,挥手告别过去,认认真真,真真正正地研究教学,以求自我专业的发展。 德育课心得体会 篇3当代社会是个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就必须改革.课程改革正顺应了时代的召唤,他为中国的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经过对"政治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我深刻的体会到过去的教学大纲存在的种种问题.过去的教学大纲要求的太死,对政治的模式、知识点以及知识面都被一个框框僵化了,而且每节课所教的内容死板,必须在当节课完成。老师还必须将完成规定的知识范围,并不重视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能理解,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听课,留给学生讨论、自己调研的空间极为有限。对学生的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评价单一,基本以书本知识为核心,采用纸笔考试,统一标准。这种评价方式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用这种方式培养出的人,是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现在的新课标强调充分利用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物体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从现实中发现深化理论知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让他们在日常生活的接触中,积累经验,学习理论,升华认知。只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实践达到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目的,未完成的可在课余时间继续.在教学上灵活机动,不必教死书,也不必死读书.对学生成绩及教学的评价也不必单一评价,不只限于笔试。 总得来说,政治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政治教学大纲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突出的特点: 一、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确定政治课程的目的: 二、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的,设置课程内容与目标 三、重视课程实施者的重要作用,对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四、体现素质教育精神,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相信实施新课标后,在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我国所推行的素质教育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德育课心得体会 篇4在公共课教学部陈志强主任、董世勋、尉 萍副主任的部署安排下,我们德育教研室近期要求所有德育教师相互听课,对阴志平、徐惠敏两位教师进行公开评课。通过这次的听课、评课,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虽然老师水平不一,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还是收获多多。 一 . 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是新课标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要求。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因此,在听课中我特别注意各教师不同的调动学生的方式,我发现以下几个问题非常重要。 1 只要学生积极回答了问题,应及时对其进行鼓励,好,很好。.这表扬鼓励的话随处可见。这都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2 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如何保持下去同样值得借鉴。教师在每个环节发出的指令清楚准确,不仅借助流畅清晰的语音语调,还充分利用优雅适宜的体态语,把教师的意图传达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也只有同学们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学生就无从下手,太易又不用思考,这就会打击孩子们的积极性。 二. 课题的引入自然贴切 本次相互听课,公开评课大多数老师进行互动式,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找准切入点,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听课的老师们觉得很放松。 三. 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纵观所听的这几节课,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围绕目标层层展开,每一个活动都是为下一个步骤作准备。 四. 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在这几天的听课中,我发现比较优秀的教师都有几个共同特点: 1、语言很有亲和力,总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善于利用多媒体,动人案例,提问,游戏等各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同学们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 3、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的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 五.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改革就要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3、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 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以上是我的一点感受,不到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德育课心得体会 篇53月30日星期三,早上七点五十分,我们扬州德育学习板块一行七人,在钟校长的带领下,准时到达邗实进行学习。 今天,初中部的沈金梅老师的八年级(6)班,将为我们展示其学校特色之一“微型德育课”的开展实例,让我们现场观摩学习,机会实在难得。 邗实微型德育课课堂情况实录: 当我们来到校门口,八(6)班的部分学生已经到达校门口空地等候;学生数量不太多,共三个小组,每组约11人;另外有两个主持学生主导微型德育课开展,主持学生手上各有一份主持稿;邗实的带队领导有蒋德厚副校长、茅云飞主任、沈金梅班主任。 据八(6)班沈金梅班主任介绍,本次微型德育课的主题是《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主题的选取原因是:在今天早上在校门口,有八(6)班的学生存在不讲文明不讲卫生的现象;本次微型德育课是学生以活动形式展开,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要形式。 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情况下,八(6)班的微型德育课正式开始。 邗实八(6)班《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微型德育课课堂开展流程大致如下: 主持学生首先给各小组分配任务:让各小组走上学校附近街头寻找身边的不文明现象。然后三个小组在各自组长的带领下,兵分三路出发到街上寻找街头存在的不文明现象。约五分钟左右,三个小组排队回到邗实校门口,再在校门空地上排队集合;接着主持学生协助班主任老师,用一两分钟的时间共同将各小组位置布置好;然后主持学生分别要求三个小组对“学校附近街头寻找到的不文明现象”进行情况反馈,之后主持学生做总结倡议,最后由班主任沈金梅作小结。 关于邗实微型德育课开展的几点现场感触: ①在整个微型德育课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显得相对安静和有序,但是学生讨论发言时的气氛稍微欠缺热烈,在情况反馈时仍需要主持学生点名被动回答,说明学生仍未能自觉参与发言讨论,可能是面对听课的老师稍多而感到有点不适应与怯场; ②学生在学校附近街头寻找身边的不文明现象时,周围群众的眼光无异常,说明平时学校也有正常开展类似的街头活动; ③两个学生主持在主持微型德育课开展时声音洪亮,话语通顺,虽然不能脱稿进行,但是可见其个人素质与个人胆量,说明两人平时在学校在班级的组织经验丰富,有足够能力顺利应对公开课场合。 在观摩完邗实的微型德育课之后,我们再次回到办公楼四楼北接待室,由进行蒋德厚副校长为我们评课,邗实微型德育课令我们大开眼界,受到我们的一致肯定。 德育课心得体会 篇6通过学习政治新课标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让我对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有了更深的认识,对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了新的改变,以下是我我学习政治新课标的心得体会: 一、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背景 1、从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看:与时俱进 2、从课程自身存在的问题看:繁、难、偏、旧 3、从贯彻中央8号文件精神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二、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的新理念 1、课程的性质 意义与价值 a.核心价值: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 b.基本内容: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理解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 c.培养目标: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 功能定位 需要在学科课程的系统中把握。 需要在德育工作的系统中把握。 既要避免德育课程'学科化',又要避免德育工作'课程化'。 2、课程的基本理念 理念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这是灵魂和本质要求 讲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 强调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强调贯彻'少而精,讲管用的'原则。 强调立足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采用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理念之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这是实现课程目标针对性有效性的追求 所谓'引导' ,是出发点,就是要强调鲜明地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所谓'特点',是着眼点,就是要强调遵循学生的学习和认知规律,把握好高中阶段的成长特点。 所谓'结合',是着力点,就是要专注于贯彻'三贴近'的原则,切实回答'五个如何'等重要课题。 理念之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这是课程内容整合科学性的追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 既要保持与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的衔接关系,又要区分与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递进层次。 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体现高中课程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既强调综合素质的培养,又提供基于自主选择的拓展性、应用性课程。 理念之四:加强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这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施的追求 加强实践环节,拓展教学空间。 面向现实生活,既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又引领'动脑'思考的过程。 不断充实、拓展和更新课程资源。 师生之间,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学生之间,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理念之五: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探讨对思想政治素质进行评价的途径。 讨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的方法。 探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方式。 讨多种多样的评价形式。 学分认定:学时、过程(态度、表现、变化)、测试等,要拟定可行方案。 3、内容标准的解读方法 通栏:用具有整合意义的主题表达一级内容目标,呈现课程的组织体系。 左栏: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表达二级内容目标,通过对内容目标的实施提出行为要求来呈现具体的内容标准;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来表达操作过程(过程性)和预期表现(结果性)两方面的要求;既反映特定知识的要求,更注重思想政治观点的把握。具有指令性、规范性。行为主体是学生。 右栏:从内容要点的把握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两个方面,对相应内容目标的实施,做出'提示与建议'。具有指导性、开放性和选择性。行为主体是教师。 例如,描述(行为动词)几种消费心理(条件);比较(行为动词)消费行为的差异(条件);辨析(行为动词)消费观念的变化(条件),树立(行为动词)正确的消费观(预期表现)。 在行为目标陈述的句式中,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预期表现。 又如,评述(行为动词)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典型案例(条件),感受(行为动词)经济全球化进程(行为条件),明确(行为动词)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预期表现)。 表达结果性目标的行为动词,更强调明确的指向;表达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则往往是体验性的。 三、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目标分类: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政治观点是主体;优先设置和实施的课程目标。 能力——认识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发展;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主导。 知识——支撑全部课程目标实施的基础;服从并服务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三维目标紧密切联系,要正确处理,融为一体。 基本观点确立的路线:——目标的意义从生活的主题中提炼——生活的主 题来自学生面对的问题——问题的内容通过思维活动来呈现——在思维活动中运用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支撑目标的意义 四、新教材的特点 1、基于案例的思路: 知识来自教师,来自教材。 强化教材的法规性质。(旧) 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其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体现这一过程的方式,就是案例(新) 2、基于问题的思路 : 编写教材的主要任务是把有关结论加以规范清楚、表达准确(旧) 编写教材时要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新) 3、基于情境的思路: 学科概念的表述和呈现,始终是编写教材的中心环节。(旧) 仿真情境的设计和引入,应成为编写教材至关重要的环节。(新) 五、新教材的突破 比较1 关注点:是否有明确、权威的定义。定义是否全面、严谨,合乎学科规范。 关注点:是否提供了思维路径和空间。是否促使学生自己得出并表达结论。 比较2 学科知识(概念、术语、原理)+ 论证(观点、结论)+ 例证(数据、事例)+ 活动设计 = 课文 (学科知识:概念、术语、原理+论证:观点、结论+例证:数据、事例) 活动设计 = 课文 比较3 适于接受性的教学进程:' 目标 —— 策略 —— 评价' 适于研究性的学习进程:'活动 —— 体验 ——表现' 六、学习新课标后的思考: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师生角色的转化! 1、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