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800字变相体罚幼儿反思 |
范文 | 800字变相体罚幼儿反思(精选3篇) 800字变相体罚幼儿反思 篇1体罚不是教育,关于这一点,全社会的共识度越来越高。但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庭,体罚孩子的事情还是屡屡发生。近年来,幼儿园体罚事件在全国各地层出不穷,大多数涉案老师无从业资格证,典型例子不胜枚举:20__年4月,北京市朝阳区一家民办幼儿园老师对班上21个孩子有体罚甚至殴打;20__年11月,陕西旬阳县磨沟幼儿园园长因小朋友不能完全背诵课文,用火钳将10名孩子的手烫伤;20__年12月,江苏兴化板桥幼儿园7名儿童因上课说话被该校女老师用电熨斗烫伤…… 对未成年人的体罚,各国历史上都屡见不鲜,甚至直到今天还无法杜绝。中国有“不打不成器”、“棒下出孝子”的说法,西方谚语也有“spare the rod, spoil the child”(省了棍子,惯了孩子)。 体罚可能会有一定教育效果,但靠体罚达到的效果是短期的,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目的。更为可怕的是,体罚会对孩子造成明显的身心伤害,可能导致长大后的行为问题。因此《未成年人保护法》也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行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相关的法律法规是有了,但并不是所有教育从业者都能认真遵守。 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首先,一些幼儿园幼师资质管理不规范。目前很多幼儿教育机构都是民办性质,准入把关不严,一些不具备幼教资质的人员得以进入幼儿园。 其次,幼儿园缺乏对于幼师行为的监管监督,使不少幼儿园办园者以为只要能正常运转就行,忽视了孩子身心健康全面成长的办园责任。 要想杜绝类似于事件发生,就必须从规范办园行为入手,以机制健全完善为保证,综合治理。 1998年,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发起“国际不打小孩日”活动,将每年的4月30日定为“国际不打小孩日”。节日通过各种活动,宣传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引起社会的重视。目前,全世界已有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民间组织参与这一活动。“国际不打小孩日”有一个宣传口号,“请来试试看,至少在今天不要打小孩,或者你将会发现,今天过后的每一天,你都不需要打小孩了”。 希望孩子们的童年生活都是快乐的,是充满欢笑的,不要再发生类似道德败坏的家伙残害我们的孩子们了。 800字变相体罚幼儿反思 篇2作为一名幼师,我很能理解做一个幼儿老师的压力,孩子在幼儿园吃不好是老师的责任,学不好也是老师的责任,磕着碰着就更不用说,其实老师把每个孩子都当自己的宝贝一样护着,爱着。孩子在幼儿园是很调皮,有时候也很着急。我想针对调皮的孩子,所有的幼师肯定都有过着急的时候,可是在着急的同时,有些老师及时反思了,积极思考了问题所在,并找到办法解决;也有一些老师性格过于暴躁,老师也是人,也有性格差异,脾气一暴躁就很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孩子很小,所以在旁人眼中就成了严重的虐童事件 。这样的事在新闻上看到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作为一名幼师很有必要思考思考。从事件的缘由开始,那就是孩子的调皮,和老师的脾气暴躁。恰好这两者都是正常的人的天性。那么该如何来分析呢? 对于孩子,只有两个字:尊重。从“管”孩子到尊重孩子。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孩子生来不懂事,就要大人管。其实孩子虽小,但也是一个人,有自己的天性、人格和尊严。尊重儿童的天性,了解儿童的遗传特点:儿童的天资有差异,但可以自我补偿;对天资较差的孩子,不能说“笨”;根据儿童的天性,确定恰当的期望值,提出恰当的目标;针对儿童的气质、情绪和性格特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 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就是我们老师的问题了。我们对儿童应该低 控制,不要认为孩子听话、守纪律就是最好的状态,应该尊重天性,顺其自然,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条件,帮助孩子实现他自己的愿望和理想,对孩子说话不是直接的命令式,而是学习西方的方式,用“Do you think?”是建议、商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性,做事凭兴趣,非功利性,高报负,高自尊,高自信,重视个人价值,对成人的权威不盲从,这样的人格完整的人。 李镇西老师曾说过“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是的,没有爱的教育不成教育,缺乏爱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幼儿的爱心需要我们老师用爱心去唤醒,所以让我们一起来播撒爱的种子! 800字变相体罚幼儿反思 篇3化学平衡状态这一知识点可以说是高中化学是最难的一个知识点,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往往是老师讲的稀里糊涂,学生听的一塌糊涂。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我在教材的处理上,尽量将本节课的内容简单化,先让学生能够听懂,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例题分析――画图――平衡概念的建立――平衡状态的判断巩固五部分。在导入时利用工业生产上要考虑反应速率和原料转化率提出了化学平衡。并指出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N2+3H2=2NH3这个可逆反应来讨论反应开始前、反应进行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物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情况,并依据这个变化进行画图,了解了在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从而引出了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并利用“逆、等、动、定、变”这五个字对化学平衡状态进行了总结,最后再通过两组练习,总结类型题中对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的标志。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 1、本节课是化学理论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抽象难懂,所以我采用直接导入,利用工业生产的实际要考虑和原料的转化率,提出化学反应研究的程度——化学平衡。但是,由于和学生切身联系的不是很密切,学生进入的状态有些迷糊。课下我对这样的引课重新设想了一下,从学生学过的可逆反应入手,提出可逆反应的特征: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反应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也就是说,向这样的反应是无法进行彻底的,当它反应到最大程度时是怎样的呢?这样就引出了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是建立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的,但是这节课对可逆反应却介绍得不是很详细,没有展开介绍。如果这一点要是向我第一条说的那样,就一举两得了。 3、问题难易的设置要适当,否则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过难,学生还不具备回答问题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思维过程难以启动,会出现课堂上的冷场,学生也得不到成功的体验;过易,学生不用思考或略加思考即可完成问题,学生又体验不到探索的乐趣。由于最后一道题,问题设计的过难,学生就有些困惑。 4、课堂上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我自认为这节课我做得还的是比较好的。请同学们回答,一个“请”字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在每个学生回答问题以后,我及时插上一句,“回答得很棒”、“做得很好”,相信这可以对学生进行激励。 5、课程中利用几道反应特征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练习题,感觉不是很好.一方面,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都是我在讲,学生只是在跟着我走,没有形成连贯的思维;另一方面,学生反应不好,理解有难度,特别是对通过密度、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判断化学平衡不太好懂。第一,我在备课时习惯做大量习题,把难理解易错的题都归纳出来,上课时先讲解一下再让学生下去做练习。现在感觉这样做有两个弊端,一是课堂任务加重,导致为了赶进度而忽视学生的思考。另一方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自己做过错过后再听的情况下强。第二,平衡状态的判断难点有: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指同一种物质的消耗速率等于生成速率;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不会判断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物质的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对于这一节,上课时应注意牵引学生思考,课后让学生练习找出难理解的地方,再进行指导。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