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 |
范文 |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精选16篇)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 篇1一、课题名称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在学生与教师形成的学习共同体中,建立起自主建构、自我探索、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督的学习策略,通过“生生互助”“师生互助”的学习形式,实现共同发展的高效、快乐的课堂。 在全面推进教育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学校将以语文学科的研究为带动,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落实新课程提出的目标,促进学生自主健康的发展,调整教学关系,构建学生自主互助学习型的课堂。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学校已经取得了许多成绩,为了进一步深化这一课题的研究,推广研究的结果,延伸课题的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三、确定实验年级和人员 4—6年级全部参与研究,1—3年级逐步渗透。 本着有一定研究基础、责任心强、有创造力等原则,在各年级、各学科重点确定以下研究人员。 语文:李文真、赵玲芳、赵滢、吴敏琼、郑蓉、林水珍。 四、研究的目标 1、研究个体教学特色,形成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2、建构有效教学策略,形成教学建议和常规。 3、建立课堂评价标准,引导和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4、构建先进课堂文化,促进师生和谐健康发展。 本项研究在我们学校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氛围。多数教师能够正确把握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理论基础。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下面的近期目标: 1、让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探索活动的最大热情。 2、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奠定合作学习的基础,形成学生互助学习的习惯和氛围。 3、部分教师形成自己个性的自主互助教学模式,并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一定的研究方向。 五、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语文学科课型推广与研究 1、推广单元授课教学模式。“单元授课模式”的研究分为三个层次: (1)“课型研究”,以一个单元为教学单位,自主确定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型,一般用3—4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的授课任务。 (2)“学案研究”,课堂学习形式的研究,就是确定学生采用什么方法,如何掌握知识,并落实教学效率的研究。 (3)“反思研究”,对于一节课的反思,由过去对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作重点反思,改为对学生参与程度、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的研究。 2、立体式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多数教师能够接受在课堂上拓展学生的阅读量,做到“以读促教”。以前因为缺少读书资料,“主题学习丛书”“语文拓展阅读”等材料已经解决了研究的困难。 本学期,我们规定语文教师根据年级的不同,每篇课文至少拓展1—3篇阅读材料,具体研究的内容可以借鉴“单元授课模式”的三个层次。 3、当堂矫正反馈。学生的提高需要自己的内省和反思,更需要教师的纠正和反馈,教师应该通过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将正确的信息及时地反馈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纠正学习行为。 4、小组划分。为形成有效的合作小组,在编排小组的时候,一般本着优生、学困生互相搭配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也可采取两人合作的有效做法。 教师在充分利用合作小组的同时,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学生形成比较和谐的合作习惯,以便于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自主、互助学习。 六、研究的步骤 1、20__年9月份—12月份为探索实施阶段。 每位教师在学习、讨论、探究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内容,把握研究的方向,探索自己自主、互助、高效、学习型课堂教学的特点,并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学校实验领导小组推门听课检查实验落实情况。 2、从20__年1月份—6月份开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学科特色使用阶段。 每位教师都能自如地根据本学科的特色进行授课,并且取得很好的效益,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3、20__年9月—12月份,加强集体备课活动,集思广益。 在自主互助学习型的课堂教学中,进一步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精神,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加大,本阶段就针对在课堂操作中生发的影响教学效率的问题进行进行集体研究,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本阶段中,学校将组织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展评活动,并且将从中选出部分优秀教师通过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交流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及时释疑答惑,推进课堂教学学科特色模式的顺利行。 4、20__年1月—5月份,研究展示阶段。 学期结束前,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实践研究,要拿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个性教案,形成自己个性的教学模式。可以组织侧重学案设计的评选活动。 5、20__年6月,研究推广阶段。 在总结本学期的研究结果后,我们将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下学期的大范围推广研究方案。 七、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本学期领导听课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素养上,充分了解教师是否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是否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是否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探究; 是否给学生一个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 是否给学生一个悬念,让他自己去质疑; 是否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 是否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 是否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 是否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去发展。 通过听课调查了解教师的具体研究情况。 通过对学生的咨询了解调查教师的实际研究情况。 2、问卷法。教导处将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实际的研究情况,及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 3、交流法。通过教研组以及学校组织的集体研究交流,考察教师研究的具体程度。 4、测评法。充分利用一些活动,采用一些简便、易于操作的现场测评方式,对课堂教学效率进行实际的考评。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学习型课堂教学研究”课题实施方案,最终要通过真实的课堂,展示研究的结果。 我们将保存学校组织的各种围绕课堂开展的具体活动材料,如:教学案例;课堂实录等。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 篇2一、课题的提出 审视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不太令人乐观,在大力呼吁读书的同时,老师不知道该向孩子推荐什么书,家长们不知道怎样的书籍适合自己的孩子,孩子手中捧着的书则呈现或缺乏价值、或缺乏乐趣的状态。 我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从儿童的心理与能力出发,分年段地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与阅读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适应力及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目前学生的阅读现状,提出了阶梯性阅读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选择适合的书籍,并通过阅读指导课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有效地指导。 二、理论假设 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而童年的阅读对于一个人的完美人格形成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学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意味着成长的伴侣,意味着心灵的雨露,意味着精神的家园,意味着美的存在,意味着笑的源泉,意味着第二个生命。 儿童文学是人类专门为儿童写的,是儿童自己的“文学”,表现的是童心和童趣,使最适合儿童心灵的读物,因而也是儿童最愿意接受的。儿童文学让人善良,儿童文学增添人审美的意趣,儿童文学会让人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使他们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趣和美好人性的起点,儿童文学可能影响人的一生。 带领孩子走进童书的世界,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籍,引领孩子在阅读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个爱好,让书籍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 三、研究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开展阅读童书的活动,带领孩子走进童书的世界,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年龄的书籍,引领孩子在阅读中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让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一个爱好,让书籍成为孩子快乐的源泉。 2、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阅读当前优秀儿童读物,寻找鉴别优秀作品,从儿童哲学、儿童心理与教育目的出发,思考特定的儿童“应当读什么”的问题。 (2)、选择“共读”童书,组织和开展班级读书会,探索如何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引领儿童在阅读能力、品德修养、审美情趣等方面得到发展。 (3)、借助家长与社会的力量,组织和开展亲子共读活动,研究亲子共读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意图在于通过童书阅读的研究与实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能力,进一步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研究中将采用分年段推荐、阶梯性阅读的方式开展阅读活动。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童书阅读的中外研究资料及他人成功的阅读课、读书会的案例,借鉴其成功之处,同时进行不断扬弃,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研读童书,引领学生阅读童书,以阅读课为阵地,课内外想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改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从理性和实践层面上总结、提炼童书阅读的具体方法与经验。 五、实施步骤 研究时间是3年。 1、准备阶段: 分低中高三个年段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儿童阶梯阅读研究的内容与目标。组织课题组教师开展童书的阅读、选择与推荐工作。提出若干儿童阅读的“主题”,并把它们分配到不同的年级中。总结分析学校近几年读书活动的经验与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讨论引进童书,进一步推进读书活动的具体措施。 2、实施阶段: 按低中高三个年段,以阅读课为主阵地,结合读书节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童书的推荐、介绍和阅读指导,并由实验教师及时做好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3、总结阶段: 整理课题研究相关资料(活动方案、阅读随笔、读书报告、学生习作、论文案例集等),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六、课题组组成 略。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 篇3一、课题研究的提出 (一)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科研部门的各种科研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课题管理来进行的。因此,课题管理是县(市)教研室(教科所)教育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否规范、有效地实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是县(市)教科研管理部门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随着学校、教师科研意识的`不断觉醒和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县群众性的课题研究活动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课题研究的数量也有很大增长,仅20__、20__年度,我县就有各级立项课题44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包括省规划课题和省教研系统立项课题)28项,还有大量的市、县级立项课题,而且研究内容也涉及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但与此形成很大反差的是,我县教科研管理的力量却相对单薄,目前县教研室仅专职教科员1名,虽然其他学科教研员也承担起了一部分教科研管理任务,但还是很难有效地承担起对实施课题的全程管理和针对性的服务指导工作。 众所周知,课题研究的质量形成于课题研究的过程之中,有什么样的研究过程,就会有什么样的研究质量。要想使课题研究工作实现预期目标,真正落实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对教育教学质量和品位的提升、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产生应有的促进作用,就必须提升课题管理和指导的质量,实现过程管理的优化。但在实际中,由于对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监控、指导的不到位,极大地影响了课题研究的质量。目前,我们在课题研究过程管理中,遇到的主要的问题和困难是: 1、很难对更多的立项课题实施全程的监控。由于无法比较原始、比较直观、比较全面地了解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仅凭终端性的检查和评估使一部分科研动机不纯的教师有虚可乘,甚至产生了重立项、轻过程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盗编、拼凑、伪造成果等非道德的功利主义倾向,对课题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很难对更多的课题实施有效的面对面的专业引领和指导。目前仅凭教研部门自身专、兼职教科员的指导力量,一方面由于时、空的限制,不能满足更多数量的基层教师的指导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专、兼职教科员自身研究领域的局限,个人的智慧和学识很难满足各种不同类型课题的指导需求,也不能用有效的机制发挥本地区教师的集体智慧;同时,不能对课题的过程研究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时效性差,这些因素大大影响了科研指导的质量和水平。 3、很难实现课题研究的信息化管理。由于没有一个课题研究的信息化平台,各课题间,特别是相关课题间很难建立起一个信息交流的渠道,仅凭我们教研部门组织的几次有限的课题协作、交流活动,效率很低。因此,严重影响了各课题研究的活动动态报道和与外界的沟通研讨,不能及时发布相关研究信息资料和阶段性研究成果,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协作攻关,也影响了成果的及时推广。 4、很难有效地建立起清晰、丰富、动态的研究素材库。课题研究原始资料的积累是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我们也设计使用过书面文本化的研究过程记录册,但由于书面文本自身特点的限制和设计的局限,影响了资料积累的丰富性和简易性,如资料的分类不够清晰,积累不够灵活随机,容易让一些点点滴滴的灵感流失,多媒体资料不能轻易呈现等,同时同一课题组成员间的研究心得也不能及时交流分享等。 因此,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来建立一套科学的课题动态管理机制,来解决上述我们在科研管理中遇到的瓶颈性问题。 在寻找问题解决路径时,我们首先想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因为目前我们教研室依托海盐教育网(海盐第一范文网域网或海盐教育信息化),已经建立起了相当完善的海盐教研网,在网络教研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多经验。特别是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又创建了海盐教师博客区和教研互动区,运行几个月来,人气很旺,也很受教师欢迎,技术也日益成熟。 因此,如何依托我们的“海盐教研网”,利用博客技术,创建一个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平台,探索新的运行机制,提高课题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成了我们特别想研究和尝试的课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 博客被认为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其作为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并逐步被引入到教育教学和研究领域。教师博客最大的功能是以其“平等、开放、共享”的发布机制,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反思、交流反思、自我积累、知识共享的氛围,加速教师反思型特质的形成,而促进反思、交流、共享正是我们课题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那么能否在我们的教研网上建立一个基于博客技术的课题管理系统,让每个课题都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博客,从而作为我们教科研管理部门实现课题过程高效管理的重要形式之一呢?我们的理解是: 1、用博客来实现课题的过程管理,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该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研究进程、阶段性研究成果,真正实现对课题的全过程管理,避免因终端性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 2、用博客来实现课题的过程管理,可以实现跨时、空,即时有效的课题点评与指导,同时可以获得更多层面、更多教师同行的交流点拨,获取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指导意见,克服因科研指导力量单薄而带来的指导低效。 3、用博客来实现课题的过程管理,可以让课题组每个参与者都能及时快速地分享到其他同伴最新捕获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容易产生思想激荡,在交流中生成智慧。还可以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寻找新的研究点,避免重复低效研究。 4、用博客来实现课题的过程管理,可以使研究者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分门别类、即时即地将研究的感悟、心得、案例、叙事、论文、课件等上传或发布(也可隐藏),超越传统时空局限,及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丰富研究素材。 5、用博客来实现课题的过程管理,可以让研究者更直观、更便捷地回顾、追溯自己的研究历程,回味自己的研究过程,不断回溯、反思,积极修正,让反思提升研究的质量。 正是基于上述理解,我们认为通过课题博客系统的建立和运作,是可以更好地实现课题管理的目标,也可以开始实践和探索一种新的课题管理模式,甚至可以重塑一种全新的教师研究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依托海盐教研网,利用博客技术,研究和建立一个科学的、具有较强管理功能的课题动态管理系统。 2、通过对该系统的实践运行,探索基于博客技术的课题管理系统的操作运行模式,提高课题管理的效能。 3、通过与传统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研究基于博客技术的课题管理新模式对提升课题研究质量、研究者素养、研究效益的积极作用。 4、重构在网络环境下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新的研究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流方式和成果推广方式。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初步设想 1、研究如何来建立基于博客技术的课题管理系统,解决技术问题 目前信息化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许多地方也尝试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对课题的管理,有的是一个课题做成静态网页,有的是多个课题做成动态网站,但更新很慢,效果不是很明显,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网站制作和管理的技术原因,二是缺少论坛的交流反馈和激励功能,三是无法实现自我管理和团队协作。 而我们试图以博客技术来实现课题研究的信息化管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是博客是零技术,只要会WORD就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区,二是博客具有评论和留言功能,在实践中反思研究,在交流中分享和提升是博客的核心思想,三是避免了网站中众多课题千篇一律的模式,博客可以定义自己的界面,设置自己的分类,随时可以发表文章也随时可以修改自己的文章,可以对外发布也可暂时隐藏等,实现了自我管理功能,可以是一个人管理,也可以是多个人管理,真正体现了团体协作的思想。 在众多的博客软件中我们选择性能较好的OBLOG,基本ASP+SQL平台,功能强大操作方便。而且OBLOG除了方便的操作层面外,还有较好的管理层面。系统的构建大致是: 1、系统级课题立项分类(目前三级,支持多级): 2、系统级课题内容分类(目前四类,支持多类): 3、用户级课题内容分类: 进入教师自己的课题博客区,可以根据各课题实际需要,进行分类。 2、研究如何来建设基于博客技术的课题管理资源库,解决取材问题 课题博客是课题组所有成员基于一个共同主题和共同利益的集体操作。每个课题以课题名称为名注册一个博客,为课题组人员所共有,每个人都具有管理权,都可以通过共同的注册名和密码进入管理中心,然后可以发表文章、修改文章、回复文章等,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各类原始材料。根据课题研究的特点,呈现的资源类型设想分研究方案、研究动态、研究案例、研究叙事、研究文献、研究成果等几个模块;呈现的资源形式可以是文本、图象、课件、实录、动画等。 3、研究如何来运行基于博客技术的课题管理系统,解决使用问题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主要研究的内容是:①如何发挥系统的监控、评价、导向功能。设想采用档案袋评价的方法,建立对研究资源上传的有效考核指标和评价办法,对课题研究的过程给予过程性的形成性评价和综合性的终端评价,把研究素材的积累并作为课题结题、评奖的重要依据,以此来落实课题的过程管理。并让博客成为教师课题研究的电子档案袋;②如何发挥系统的指导功能。设想建立以教研员、学校科研骨干为成员的专门的课题研究的导师团队,赋予他们管理员身份和管理权限,划分指导项目,以“回复”的形式开展跨越时空限制的、及时、有指向性的网上指导点评活动。③如何发挥系统的多方互动评价功能。设想建立必要的考评机制,发动和鼓励导师团队以外的更多教师以“回复”的形式,对自己和他人的研究进行点评,聚集群众的智慧,促进交流,为课题研究出谋划策。④如何发挥系统的成果传播与共享功能。设想建立相关课题博客群,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建立网上成果发表的奖励机制,引导课题组及时传播推广最新研究成果。 4、研究如何促进教师课题研究方式的转变 通过开放的动态管理系统的运行和评价,根据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的研究特点,逐步建立起在课题(主题)引领下,以活动案例、教学课例、学生个案、研究叙事、教育反思、主题研讨为主要载体的行动研究模式;通过网上论坛活动,倡导一种良好的、开放的、具有分享心态的学术研究交流氛围;通过博客资源的建设过程,培养教师善于学习交流、敢于发表展示、勇于反思积累的研究习惯和研究精神。 四、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基本步骤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文献法等,在具体工作实践中不断尝试、修正行动计划,预期成果是:课题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课题管理系统软件、优秀课题研究博客案例、有关使用管理、考核奖励办法等。 基本步骤: 准备阶段(20__年2月——20__年3月):设计管理系统意图及其模型,开发系统软件,建立海盐县教研网课题研究博客区。 实施阶段(20__年3月——20__年7月):运行和使用课题管理系统,研究资源建设和使用策略,出台有关使用和考核办法,听取学校使用意见、建议,组织该课题的研讨论证,不断完善管理系统和管理办法。 总结阶段(20__年8月——20__年9月):撰写研究总结和研究报告,邀请有关专家评估使用情况和使用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经费 预计1万元(不包括有关技术设备购置)。 六、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长: 副组长: 指导顾问: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 篇4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树立”科研兴校“意识,扭转我校落后局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结合我校教、科研课题项目,科研课题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适应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需要研究我校教育教学现状,探索适合自己的新路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为目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搞好教、科研工作,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的新路子,力求在教、科研课题的实验操作中,实施素质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从而实现“科研兴校”的目的。 二、教、科研课题的确立 我校的教研工作要在进修和教科所的指导下,以转变观念、改进教法、改进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与雪的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赤松乡的自然状况,确立我校的教研课题为写作教学研究。 三、教研工作的基本原则: 1、有针对性,注重实效 2、树立“科研兴校”意识,调动全体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3、加强教、科研骨干力量的培训。 4、形成教研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的教风。 四、教研工作实施细则: 1、加强教育科研组织建设 建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的教研管理,课题研究,参谋咨询,师资培训和人员配备等工作。 2、加强教育科研力量的组织工作。 3、建立健全教育研究管理制度,保证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制度是管理的一种形式,制度管理具有标准化、程序化的稳固特征,因此要建立以下制度。 (1)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2)教师教育科研制度 (3)教研成果考核、评比、奖励制度 (4)经费投入、使用制度 (5)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4、加强教育科研资料档案的建设 教育科研信息资料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学习新教育思想,掌握先进方法的重要工具;是广大教师不断积累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教研信息资料的搜集、管理、加工、服务工作和科研档案建设工作,以保证教研的正常进行。 五、具体实施步骤 1、20xx年10月组织学习,提高教师科研兴校意识,确定各课题人员配备,调查学生现状,建立科研档案,搜集信息,健全制度。 2、20xx年4月课题实施研究阶段。 3、20xx年3月,单项课题结题阶段。 4、20xx年10月,课题规划总结阶段。 5、20xx年下半年,对适宜的优秀课题,在全学区推广,并对有功人员进行表彰。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 篇5为了进一步促进我校教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增强老师们的科研意识,提升我校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努力实现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战略转变,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特制订__中学校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依据“小步子、低台阶、快节奏、求实效”的原则,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入手,通过校本课题研究的形式,引领教师人人开展教学行动研究,建立“人人有课题,个个在研究”的校本课题研究机制。 在校本课题的研究中,探索总结教研、科研、培训互相促进的校本研究新模式。 二、组织机构 组长:王鹏喜 常务副组长:马文福、王炜 副组长:刘兴瑞、刘金泉、吴战平 办公室主任:高飞 副主任:孙飞 马锐 王友均 成员: 全体行政领导及学术委员会、督学委员会成员 三、实施目标 以学校教研督导室--年级部—各部室--中心—学科组--教师个人为依托建立“教师课题研究”体系,充分调动我校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养成科学探究的好习惯、好方法,使每位教师能在研究中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总体思路 在教研督导室的指导下,学校各处室、中心、年级部搭建教育教学研究平台,组织联合教研,各年级以学科组或个人为单位组织研究团队,引导教师立足自己的教学和管理实际,观察发现教育教学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在常规教研活动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研讨解决问题,提炼形成教育教学策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校本课题研究,真正形成“校本化行动、低重心运转、小步子发展”的教育科研工作新思路。 1、校本化行动。 强调课题研究立足学校、立足教师、立足学生、立足课堂,依据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制定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扎扎实实开展行动研究,全力解决本部室、中心、年级部、学科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让教师乐研。 2、低重心运转。 降低教育科研管理重心,倡导以年级、中心、部室、学科组、教师个人为单位,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最实际、最迫切和最突出的问题,开展课题研究。 3、小步子发展。 每学年 为一个周期,学年初确定研究课题,申报立项;学年中通过半年或者几个月的探索,解决一个关键性的突出问题;学年末整理成果,申请结题鉴定。 五、计划安排及实施流程 (一)筹备阶段 明确开展校本课题研究的目的,研究开展课题研究的策略与方法,制定学校开展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二)发动阶段 学校由教研督导室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校本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活动,年级部组织学科组讨论学科开展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使所有教师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任务,调动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课题研究切忌走形式、摆花架、应付材料等作法,注重实效,注重成果积累和推广。 (三)实施阶段 校本课题研究本着立足课堂,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稳步推进的原则,采取全面铺开,典型示范,协作研究的策略,把课题研究做实、做细、做深。 1.认真选题。 各年级部、各处室、中心根据教师自己感到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查阅、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资料,认真分析筛选,确定本学期的研究题目。 选择课题,须是在教育教学或管理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一般只针对教学实际或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开展研究;所选课题一般应是所任学科或所教班级在教育教学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是教学过程或管理中的一个环节、一个要素、一个问题、一个章节、一个单元或某一个专题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种现象、一个案例等。 要求各部室、中心每年研究一个校本课题并结题;各年级部语、数、英学科组每年研究不少于3个课题并结题,其它学科和各部室、各中心每年研究不少于一个课题并结题。 2.课题申报。 一个课题的研究者可以是一位教师、可以是教师团队,也可以是一个学科组或部门或中心。 (一个课题组成员不超过三人)。 参加校本课题研究的教师,向学校提交课题,经过审批后,填写《校本课题研究申请·评审书》,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和主要成员,明细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3.课题审核 学校组织力量对教师提交的课题进行审核,在规定的时间集中申报立项,由教研督导室组织人员对教师申报的课题进行审核,下发立项通知书,特别有价值的,将被立项为县、市级重点科研课题。 4.课题管理 教研督导室要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组织校本课题承担教师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教研督导室定期组织校内研究相同问题的研究团队进行校内研讨,为年级间、学科组间、课题组间搭建交流的平台,分享经验,交流困惑,互相启发,促进各自的研究深入;学校教研督导室每学期组织一次课题开展情况调度,指导课题承担老师整理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5.结题鉴定 每学年结束前,教研督导室组织人员对各学校教师开展的校本课题研究进行成果鉴定、评奖,教研督导室将向县教研室、县教科所选送优秀教师课题研究成果。 获得一等奖的研究成果将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推广。 (四)总结阶段 对一年来的做法、成果、存在的问题进行阶段性总结,开展评比活动,召开表彰会,总结经验,逐步推进小课题研究深入发展,积小课题为大课题。 开展课题研究汇报展示课活动。 六、校本课题研究量化与考核 学校将量化考核办法,对各部室、中心、年级、学科组、教师个人参加小课题研究的工作情况进行量化考核。 对年级的考核结果计入对年级的教科研督导评估中,对学科组、教师个人的考核结果由年级计入备课组、教师个人的量化考核中。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 篇6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全面推广,是深化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加快“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课题研究的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意见》、《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 二、实施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要简易、方便、可行,面向全体学生,要从学生参与面的大小确定活动项目,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个个都有喜爱项目。 (二)全面性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有机结合,坚持寓教育性、健身性于活动之中。 (三)趣味性原则。体育活动要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越浓,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锻炼身心,陶冶情操,发展智力。 (四)校本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充分考虑学校规模、场地、设施等特点,挖掘体育资源潜力,发挥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 (五)安全原则。根据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适度进行体育活动、设置运动项目和相关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建立安全措施、应急措施,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三、目的任务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体质;满足机体生理需求和变化规律,调整心态,放松精神,陶冶情操;促进骨骼发育,改善运动、 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传到功能;降低近视率,减少肥胖症;促进学生的休息与睡眠;科学使用脑力和体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团队 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到大风小雨不间断,酷暑严冬照常练,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的健身意识。 四、实施步骤 (一)课题申报(20xx年底前) 申报课题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对课题进行论证,搜集相关资料,深入课题内容研究,确定课题的研究步骤和方法。 (二)评审课题,启动,推广(20xx年) 20xx年2月进行座谈会,全面启动课题;5-6月份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10月份在全市推广开展。 (三)课题鉴定,总结(20xx年) 20xx年5月进行课题中期调查分析,进行成果评选。10月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组织课题鉴定,推出一批优秀课题研究成果。 五、实施要求 (一)各市区教研中心和市直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大课间活动,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本地大课间活动。更新管理观念,注重过程指导,把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深化新课程改革,与落实《课程标准实验方案》结合起来。 (二)学校要精心制订大课间活动方案,认真组织、体现特色、确保安全,要将大课间活动排入学校作息时间表,改善活动场地和器械,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鼓励教师、学生创编活动内容,制作活动器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编室内健身操与健身游戏,弥补室外活动空间的不足,使大课间活动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 (四)大课间活动每天一次,每次25-30分钟;全员参加,练习密度100%;练习负荷保持在低、中强度,做有氧运动,符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六、课题申报 课题申报学校,参照课题研究“目的任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自定研究主题和课题名称,该主题范围之外的研究课题本次不予立项。所有申报课题既是本课题的子课题,也是市规划办独立立项的规划课题,按照威海市规划办立项课题进行管理。 选取优秀学校作为我市今后重点示范基地。课题申报数量具体为:荣成、文登、乳山各10项,环翠8项,经区、高区各5项,威海一中、威海二中、威海四中、威海工业技术学校各1项。 申请人按照规定认真填写申请书一式三份(一份原件,二份复印件),由各市区“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领导小组初审汇总后,于12月10日前统一报送课题领导小组,申报表和汇总表可从威海市教育网站“通知通报栏”下载。 七、组织管理 在研究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课题的过程管理、指导、督导、评比和检查,树立并推广优秀典型。为了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威海市教研中心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王 义君同志任组长,张启刚、毕志玲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市区教研中心相关负责人、体育教研员和课题实验学校的负责人组成。各市区教研中心和学校也要成立相 应的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申报时一并上报。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 篇7为了把校本研修工作落实到实处,并能扎扎实实的开展,真正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总体提高,达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特制定校本研修和微型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校本研修的组织和管理体系 (一)校本研修的管理体系:建立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三级管理”研修体系。 1、校本研修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校本研修质量评价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3、校本研修组织实施小组 组长: 副组长: (二)各组织机构职责 1、学校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实际,提出落实校本教研的具体措施,组织全校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对本校课堂教学的评价工作,选拔本校的课改骨干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加强对学校各学科组校本教研的规划管理,总结,推广校本研修的经验。 2、以各教研组为单位,建立学科校本研修小组。其主要任务是规划本组的校本教研活动,组织每周一次的研修活动,落实区、校级校本管理机构的任务,确定本学科校本研修的专题,组织开展同伴互助和案例研究。 3、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建立学科年段研修小组。组织本组教师研究和解决在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督促教师自觉进行自我反思。落实学校、学科组的校本研修任务。 4、教研组要提交校本培训计划,确保校本培训主题、内容源于教育教学实际需要。 二、时间安排: 1、20xx年10月10日~10月30日(第一轮10月15日,第二轮10月30日) (1)制定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并上报区有关领导。 (2)各教研组对教师进行宣传和动员工作。 (3)各教研组作好研修课题申报工作,拟定学科组研修课题实施计划,设计实施方案并于10月20日前教务处(高中交新校区教务处,初中交老校区教务处) 2、20xx年10月21日~20xx年年11月30日 ①根据区领导对规划的审批意见开展校本研修的第一阶段活动。 ②对研修活动进行资料积累。 ③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④各教研组对前期工作开展情况作汇报(书面和召开专题研讨会),由教务处组织。 3、20xx年12月一20xx年1月 ①在对第一阶段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对下阶段校本研修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和部署。 ②接受第二阶段的检查工作 4、20xx年2——20xx年4月 (1)各教研组研修课题全面总结工作 (2)接受学校质量评价小组的验收 5、20xx年5月 接受区师培与教育研究中心的组织验收 三、校本研修的管理 1、教务处组织教研组制定学期研修计划,并由教务处审核。 2、教务处实行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结果制度,每周一次与集体备课时间同时进行。 3、教研组根据区师培与教育研究中心拟定的研修课题,提交各备课组选择。 4、教研组长参与研修并实行考勤。 5、各备课组长做好研修活动过程记录和研修活动总结。 6、各教研组每一阶段向教务处汇总活动情况。 四、校本研修的评价及奖励。 (1)根据对研修资料和研究课查验的情况评定等第,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 (2)每学期末,学校对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定,评选先进教研组、先进备课组,并予以量化,一定奖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3)凡未组织校本研修的教研组教研经费人平扣30元,不合格的教研小组人平扣10元。 (4)凡是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个人在职称评定,区级优秀,名师选拔上享受优先和加分待遇。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 篇8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全面推广,是深化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加快“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课题研究的实施,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意见》、《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 二、实施原则 (一)全体性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要简易、方便、可行,面向全体学生,要从学生参与面的大小确定活动项目,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个个都有喜爱项目。 (二)全面性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要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与中小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有机结合,坚持寓教育性、健身性于活动之中。 (三)趣味性原则。体育活动要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一定的趣味性。趣味性越浓,对学生的吸引力就越大,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锻炼身心,陶冶情操,发展智力。 (四)校本原则。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充分考虑学校规模、场地、设施等特点,挖掘体育资源潜力,发挥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 (五)安全原则。根据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指导学生适度进行体育活动、设置运动项目和相关活动。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建立安全措施、应急措施,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三、目的任务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体质;满足机体生理需求和变化规律,调整心态,放松精神,陶冶情操;促进骨骼发育,改善运动、 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传到功能;降低近视率,减少肥胖症;促进学生的休息与睡眠;科学使用脑力和体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团队 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到大风小雨不间断,酷暑严冬照常练,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的健身意识。 四、实施步骤 (一)课题申报(20xx年底前) 申报课题学校组织有关人员对课题进行论证,搜集相关资料,深入课题内容研究,确定课题的研究步骤和方法。 (二)评审课题,启动,推广(20xx年) 20xx年2月进行座谈会,全面启动课题;5-6月份进行阶段性检查和总结;10月份在全市推广开展。 (三)课题鉴定,总结(20xx年) 20xx年5月进行课题中期调查分析,进行成果评选。10月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组织课题鉴定,推出一批优秀课题研究成果。 五、实施要求 (一)各市区教研中心和市直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大课间活动,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本地大课间活动。更新管理观念,注重过程指导,把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与深化新课程改革,与落实《课程标准实验方案》结合起来。 (二)学校要精心制订大课间活动方案,认真组织、体现特色、确保安全,要将大课间活动排入学校作息时间表,改善活动场地和器械,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鼓励教师、学生创编活动内容,制作活动器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编室内健身操与健身游戏,弥补室外活动空间的不足,使大课间活动能够反映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个性。 (四)大课间活动每天一次,每次25-30分钟;全员参加,练习密度100%;练习负荷保持在低、中强度,做有氧运动,符合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 六、课题申报 课题申报学校,参照课题研究“目的任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自定研究主题和课题名称,该主题范围之外的研究课题本次不予立项。所有申报课题既是本课题的子课题,也是市规划办独立立项的规划课题,按照威海市规划办立项课题进行管理。 选取优秀学校作为我市今后重点示范基地。课题申报数量具体为:荣成、文登、乳山各10项,环翠8项,经区、高区各5项,威海一中、威海二中、威海四中、威海工业技术学校各1项。 申请人按照规定认真填写申请书一式三份(一份原件,二份复印件),由各市区“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题领导小组初审汇总后,于12月10日前统一报送课题领导小组,申报表和汇总表可从威海市教育网站“通知通报栏”下载。 七、组织管理 在研究的过程中,要重视对课题的过程管理、指导、督导、评比和检查,树立并推广优秀典型。为了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威海市教研中心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王 义君同志任组长,张启刚、毕志玲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各市区教研中心相关负责人、体育教研员和课题实验学校的负责人组成。各市区教研中心和学校也要成立相 应的课题领导小组,课题申报时一并上报。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 篇9第一部分前言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理解国家统一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教育哲学思想和资源特点且实施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以试图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性。以学校为实施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它是作为国家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 (一)校本课程的性质: 1、以课程权力的下放为前程。 2、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学校的校长和教师。 3、开发的场所是具体学校能拥有自主权。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 1、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学校的发展上来说,也很有必要,只有不断开发,才会体现学校特色。 3、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也很有必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4、校本课程开发的优势: (1)能够与时俱进地反映时代社会变化和学生需要。 (2)校本课程开发更贴近实际,具有更多的适应性。 (3)校本课程开发更能反映课程多元化的趋势。 (4)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标准 1、校本课程开发如何关注教师,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1)关注教师的发展,因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2)关注学校科特色,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我们紧紧抓住了我校足球、阅读的学科优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龙头。 (3)关注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最终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理念。学生需求什么,我们就开发什么。 第二部分校本课程的目标 根据我校校本课程是以足球、阅读为主要内容,根据我们的初步设想,目标确定为: 1、总体目标 以课程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2、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2)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3)树立健康第一,终生健身的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三部分 一、校本课程的评价办法 按照我校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中提出的评价设想: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并作为“十佳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2、教师评价。 (1)教师从教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3)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 (4)教务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考核,并记入业务档案。 二、实施建议 (一)总体思路: 1、编写教材或讲义2、制定计划(课时)3、落实教师4、分段实施5、考试考核。 (二)校本课程的课时 阅读每周1课时足球每周1课时 三、组织机构 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 组长:卢锋 副组长:卢丽丹 组员:徐宏顺庄洁许丽萍甘中华陶丽芳朱家宜 全体语文教师、体育教师 四、组织管理 1、学科根据不同年级开设不同课程。学生可根据不同爱好参加不同课程学习。 2、学科根据不同年级讲授不同的内容。可以单独开班授课,也可以上大课。 3、每个学生参加1门以上课程的学习。 4、学分的记录以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共同负责。 5、教研组负责编写教材和汇集资料。教务处负责安排教师授课及负责检查和管理,教研组长负责管理记录授课情况。 第四部分 一、师资建设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将越来越丰富多样。根据我校在职教师的现状,将采取以下措施,提高教史的水平。 1、走出去--参加市内外有关单位组织的培训。 2、请进来--聘请校外有关师资。 3、老带新--通过名师带教;培养青年。 4、自学--通过提供书籍、资料、器材,经过一段时间学习,掌握一门或几门校本课程教学能力。 二、教材建设 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任课教师进行大量创造性的劳动,以丰富的实践为基础,参考有关资料,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学校资助教材的刊印,保证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1、《足球》体育组 2、《阅读》语文组 三、相应措施 1、教科室、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要积极帮助教师制订好教学计划,负责协调安排和组织指导教学计划的执行。 2、学校聘请社会有关人员担任部分课程的,邀请领导、专家、到校指导工作。 3、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必修课程)一样,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4、学校保证课程开展必需的经费、器材等物质条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 篇10一、本课题研究之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活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网络资源的利用,极大拓展和丰富了作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开阔了学生眼界,丰富了作文素材。利用网络环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自主作文的氛围,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条件。凭借网络,“师生”、“生生”之间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沟通。这不仅大大拓展了作文教学活动空间,也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得到发充分满足。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也使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得到有机的整合,将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除涉及到语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外、还会用到音乐、美术、科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在进行作文的同时,也学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各科知识得到同步增长,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3.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孩子的作文水平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加之教育部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从三年级开设电脑课,许多家庭为了配合学校的教学都自备了电脑,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本课题旨在寻找网络资源应用于作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考察传统思维中的作文教学,我们认为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的视野“窄”,二是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所谓“窄”,就是把课本作为唯一的学习场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以为学习好语文书本上的知识是最根本的任务。其实,这种将书本知识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以及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状况,使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固守一隅,封闭在课堂上、书本上,不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不向信息化的社会开放。学生苍白无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体验和享受作文的乐趣。所谓“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没有生活感受和语言素养的积淀,言之无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言之无法,“集体失语症”带来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此,我校提出本课题,其研究的意义在于: 利用网络资源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创建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构建网络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的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说话、独立思考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高实验教师作文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及作文教学的能力、水平。提高实验教师组织、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之具体目标和内容 (一)教师目标: 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单一作文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对多媒体网络的运用,使教师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学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使中高年级的学生掌握写作技能,初步具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做到作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遣词造句准确,通顺连贯,有条理性。另外,还要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初步总结出网络资源与作文教学整合的规律和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我们将围绕如下内容进行实验: 1.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积累; 2.研究如何创建班级QQ群、教师教育博客、班级作文博客主页和学校博客群组,搭建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实现作文教学资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创造性教学,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的发展,多媒体的音、像、声具备和网络的交互性为写作中的“情境”创设和“协作”“会话”发挥巨大的作用,自然地提高写作能力。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看,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是非常合适的知识建构的认知工具和认知环境之一。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和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使用观察法和媒传法等教学方法,恰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学生的基本资料:家庭拥有电脑情况、学生兴趣爱好、网上行为、是否有QQ号等等。 2、文献研究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应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在开展对课程资源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 3、行动研究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有针对性地采取“五一”措施,即营造一种科教氛围、磨练一支师资队伍、建立一套机制、搭建一个资源平台、探索一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研究。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达到“人——机——人”相互交流,即学习者(人)通过多媒体网络(机)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人)进行互相交流、协作学习。在整个课题实际操作过程和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的统一起来。 4、经验总结法 对“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过程中一些有效的课程资源及时积累总结,对有效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总结、推广。 5、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旨在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积极、有效、自主地习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宜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展开对学生成长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可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档案袋管理,进行跟踪分析,于个性中见共性,于特殊中见一般。为课题的假设提供典型的事实例证。 六.本课题研究之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5月至12月) 加强软硬件建设,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进行师资培训、理论学习、实验班选择;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统一课题组成员思想。 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1)调查分析,掌握学生的基本资料:兴趣爱好、网上行为、QQ号,为课题开展准备资料。 (2)完成班级QQ群建设,教师依托安庆教育博客平台制定班级作文网页,通过初步试用论证可行性,制订实施方案。 2、实验阶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实施课题计划,加强课题研究管理,举行课题研究现场会,定期展示研究进程和成果,做好数据积累、经验总结工作; 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 继续深入班级作文网页创建工作,进行实验研究,适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得失,写出实验总结; 3、总结阶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标:回顾总结实验研究情况,整理实验中得到的各种材料,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小结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并请上级和有关专家对本实验研究进行鉴定。 第三阶段研究成果: 收集资料,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论文,力争取得县市乃至省教育专家的支持和认同,并得到完善和大面积推广。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情况: 黄金舟:负责课题的定向、指导,协调人员分工,监督课题的实施,课题的总结。 李思迪:负责课题计划的制订、本校教育博客群组建设,进行课题行动研究。将科学而全面地总结教改经验或教训。 杨贤松:负责课题实施的调控,解决课题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财力等问题。 石沉香:负责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分析,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问卷材料的收集。 李声宏、梅庆安:负责文献研究,即研究对网络作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有哪些,有哪些指导意义,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理论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论文资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双梅、段贞洁、余红燕、叶带楠:进行个案研究,即具体分析一些网络作文教学的典型课例,分析在这些课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所用媒体这四个教学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教学结构相比,有哪些显著变化,效果如何,学生在情感和态度方面有哪些转变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个案案例资料的收集。 八、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 该课题组成员以一线语文教师为主,其负责人黄金舟,系安庆市首届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带头人。曾参与完成“经典诵读”市级课题,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并有论文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第二负责人李思迪,于多年前便开始了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整合的研究与探索,曾于200xx年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中承担过本项目县辅导教师工作,积累了一些处理网络信息的经验。有十几篇论文获省市奖,并有十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成员中有多人曾参与完成省市级课题研究,他们都是教学骨干,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资源。 2.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极为便利。目前,我校已与局域网连接并建立了校园网,已建成初具规模、功能完备的网络系统,一个网络教室,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共配备有连网微机百台左右;全校青年教师均已参加了“现代技术教育”的培训;过关率达100%。教师们已经普遍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在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理论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我们还将组织部分老师进行有关网络技术的培训和相关理论的学习,并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经费保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和实验,他们对本课题十分关心,并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校的生存依赖于学校的发展,这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心声。因此,我校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进行课题的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 篇11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树立”科研兴校“意识,扭转我校落后局面,提高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培养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结合我校教、科研课题项目,科研课题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适应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需要研究我校教育教学现状,探索适合自己的新路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为目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搞好教、科研工作,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的新路子,力求在教、科研课题的实验操作中,实施素质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从而实现“科研兴校”的目的。 二、教、科研课题的确立 我校的教研工作要在进修和教科所的指导下,以转变观念、改进教法、改进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与雪的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和赤松乡的自然状况,确立我校的教研课题为写作教学研究。 三、教研工作的基本原则: 1、有针对性,注重实效 2、树立“科研兴校”意识,调动全体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3、加强教、科研骨干力量的培训。 4、形成教研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的教风。 四、教研工作实施细则: 1、加强教育科研组织建设 建立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的教研管理,课题研究,参谋咨询,师资培训和人员配备等工作。 2、加强教育科研力量的组织工作。 3、建立健全教育研究管理制度,保证教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制度是管理的一种形式,制度管理具有标准化、程序化的稳固特征,因此要建立以下制度。 (1)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2)教师教育科研制度 (3)教研成果考核、评比、奖励制度 (4)经费投入、使用制度 (5)教育科研档案管理制度 4、加强教育科研资料档案的建设 教育科研信息资料是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是学习新教育思想,掌握先进方法的重要工具;是广大教师不断积累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教研信息资料的搜集、管理、加工、服务工作和科研档案建设工作,以保证教研的正常进行。 五、具体实施步骤 1、20xx年10月组织学习,提高教师科研兴校意识,确定各课题人员配备,调查学生现状,建立科研档案,搜集信息,健全制度。 2、20xx年4月课题实施研究阶段。 3、20xx年3月,单项课题结题阶段。 4、20xx年10月,课题规划总结阶段。 5、20xx年下半年,对适宜的优秀课题,在全学区推广,并对有功人员进行表彰。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 篇12一、课题的提出: 培根说过一句话:“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而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有利于保持校园良好的卫生,同时也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小学阶段是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就要求班主任重视养成教育,把它落到实处。 二、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确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实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十四条:“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良好的卫生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学生阶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到孩子们长大后独立生活时就更容易选择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实验小学二年级二班有学生51人,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弱。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具有较高的溺爱,在生活照顾上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凡事不准孩子动手,对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不信任,这样就使独生子女在生活上缺少实践的机会,更没有保持卫生和劳动的意识。 我班农村子女较多,个别家长观念淡薄、卫生意识较差,对子女卫生方面的指导比较欠缺。有的家长成天规范子女读书、写字、做作业;要么撒手不管,任随子女干什么,也不去引导。比如我班的孙阳同学,父母在他还没上学时就离异了,爸爸另外又组成了一个家庭,有了孩子,妈妈也有了新的的生活,而且经常打麻将,他和爷爷奶奶居住,爷爷奶奶是农村人,没有收入,没有文化,所以他一年也不洗几回澡,夏天走到他身边,常会闻到一股异味儿,而学生并不会自觉去纠正不好的卫生习惯来改善这些不好的状况。而城市家庭中个别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如我班的郑嘉瑞同学,爸爸妈妈在宾馆上班,他的物品,包括学习用品经常是宾馆的服务员给他收拾,所以他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每节课下课老师都提醒准备下节课物品,他就像没听见一样,桌上物品总是乱七八糟,上课铃响才收拾。二是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三,家长怕麻烦,有些家长对我说: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或者说,他做不好,我不放心。许多事情包括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用做。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承担起指导教育的义务。 四、课题界定: 所谓习惯,是指出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高度自觉的行为方式。本课题涉及的良好卫生习惯,包括教师环境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等。学生卫生习惯的好与坏,是关系到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既保持了环境的整洁,又增强了他们对疾病的免疫力。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促进学生其他良好行为习惯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五、课题研究目标: 1、造就一支卫生意识强、教育思想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不断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关心教室环境做起,积极参与环保。 3、通过各种形式、途径、方法培养本班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切实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4、通过研究,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有效途径。 六、课题的研究原则 1、研究原则: 一致性原则。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其个人经历、社会交往及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校教育,更重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使教师、学生、家长对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意义有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中保持行动的一致性,特别是赢得家长的支持。家校联动,共同培养。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因此携手家长共同制定卫生习惯的落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定期召开组织家校活动,通过各种方法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向家长宣传学校生活常规及卫生习惯的要求和教育方法,让家长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共同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习惯,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各方面的良好常规及卫生习惯。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所有学生的卫生习惯都应得到培养和发展。 差异性原则: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要注意因材施教,扬长补短。 循序渐进原则。培养卫生习惯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应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 表扬为主原则。培养少年儿童的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教师对班里各种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坚持正面教育个别卫生习惯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如定期进行学生个人卫生检查。同时,让卫生习惯好的学生成为骨干,作为榜样带动卫生差的学生,当他们有点滴进步时,及时肯定,予以鼓励。 七、实验方法与策略 (一)实验方法 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因此,总体上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践方式方法,具体采用调查法、比较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多种方法结合进行研究探索。 1、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实践”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以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典型案例,建立研究档案,进行跟踪研究。 5、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案例,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学校对实验过程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培养学生基本文明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为人基本习惯、处事基本习惯、学习基本习惯,卫生基本习惯、语言表达习惯等,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在为人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体现为“有真爱,负责任,明礼诚信和乐观豁达”。在处事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体现为“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坚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在学习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为“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礼仪方面,课题强调穿着整洁得体、说话语言文明。这些良好习惯都需要在中学生日常行为中培养。 (二)实验策略 1、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班主任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及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之外,班主任还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对于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每次值日生工作,老师应一边指导他们如何做,一边身体力行,做示范,和他们一起做好值日生工作。走进教室,看到地上的纸屑,就不动声色地把它检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地上脏了,主动拿扫帚扫干净;桌面脏了,自己擦一擦;桌椅歪了,排一排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在无声的身教教育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2、教会学生做值日,人人争当小主人 一年一期每人当一天值日班长,明确值日班长的职责。在每人当过一天值日班长后挑选十名优秀的值日班长担任值周小干部,值周小干部每日中午和放学必须组织检查其他同学的“每人一岗”,自己的桌子,座位四周的卫生。“每人一岗”虽然任务少,但要每天坚持也不容易。我一向重视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是不大放心,每次扫完地都要亲自去检查一遍,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已欣喜地看到“学校是我家,教室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理念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根植,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每位学生都会把自己的包干区里的卫生检查好,把自己的书包整理整齐才会离开教室。 3、开展活动,寓教于乐。 喜爱活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活动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又能使他们长知识、增才干,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寓教于乐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教育,逐步改正自己的行为。班主任应充分发挥晨会课及班队课的时间,增加学生的个人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开展以卫生知识、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如开展制定班级卫生公约,让公约成为班级同学共同努力的方向;带领学生参加保洁护路活动、上街宣传等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开展讲卫生小故事比赛,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开展值日生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卫生习惯。 4、创设环境,培养习惯。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如发动学生精心布置教室,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教室的课桌椅整齐有序,窗明几净,舒适温馨的家需要我们用双手共同创造。同时在学生中开展“一人一岗”、“争当值日班长”等活动。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更加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持之以恒,反复训练。 卫生习惯的培养和不卫生习惯的纠正,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改变已巩固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往往需要花较大的精力,反复坚持,必须“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也便成了习惯。通过对强化训练,必能取得良好效果。强化法可与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学校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卫生习惯的形成情况,确立强化训练点,班级、学校上下一致强化训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贯彻落实到整个学期的始终,使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反复强化中定型。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制定好教育训练计划,反复地、经常性地围绕具体要求组织落实。 6、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方面:重在精神激励,强调自主科研与创新意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撰写科研论文。学生方面:采取群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相结合,群体激励:如星级文明班评比——每周评比文明班级—每月文明班升级—期末评出四星级文明班,举行授奖仪式等,以营造浓厚的激励氛围;个体激励:如各班评比每周一星(周一升旗仪式佩戴礼仪之星)—期中初评班级礼仪之星(十佳礼仪少年)—期末分层级评比礼仪之星(班级类每班10名,年级类每班各3名,校级类每班各1名)。 八、实验步骤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时间是:20xx年3月至20xx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小组,建立课题档案,制定研究方案,调查分析小学生卫生习惯现状,完成现状调查报告。(20xx年3月至4月) ——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完善实验方案,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研讨、学习资料,供课题组成员阅读。(20xx年5月) 第二阶段:20xx年5月至20xx年11月(实验阶段) ——开展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实践系列活动,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途径与方法。 ——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及时反馈良好卫生习惯的阶段性成果与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在学校的教师、学生及其父母中开展“卫生与生活”、“良好卫生你我他”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同时举行“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经验交流会,探索良好卫生教育养成的经验。 ——结合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形成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良好卫生习惯教育方案。 第三阶段:20xx年12月(总结阶段)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实效化,促进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找到“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3、使教师提高研究水平,促进专业化成长。 十、实验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实验小组 (一)实验领导小组 (二)指导小组 (三)实验组成员 全体班主任参与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 篇13为了把校本研修工作落实到实处,并能扎扎实实的开展,真正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进而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总体提高,达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特制定校本研修和微型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方案。 一、校本研修的组织和管理体系 (一)校本研修的管理体系:建立学校、教研组、备课组“三级管理”研修体系。 1、校本研修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校本研修质量评价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3、校本研修组织实施小组 组长: 副组长: (二)各组织机构职责 1、学校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校实际,提出落实校本教研的具体措施,组织全校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对本校课堂教学的评价工作,选拔本校的课改骨干教师和优秀骨干教师,加强对学校各学科组校本教研的规划管理,总结,推广校本研修的经验。 2、以各教研组为单位,建立学科校本研修小组。其主要任务是规划本组的校本教研活动,组织每周一次的研修活动,落实区、校级校本管理机构的任务,确定本学科校本研修的专题,组织开展同伴互助和案例研究。 3、以学科备课组为单位,建立学科年段研修小组。组织本组教师研究和解决在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督促教师自觉进行自我反思。落实学校、学科组的校本研修任务。 4、教研组要提交校本培训计划,确保校本培训主题、内容源于教育教学实际需要。 二、时间安排: 1、20xx年10月10日~10月30日(第一轮10月15日,第二轮10月30日) (1)制定学校校本研修工作计划,并上报区有关领导。 (2)各教研组对教师进行宣传和动员工作。 (3)各教研组作好研修课题申报工作,拟定学科组研修课题实施计划,设计实施方案并于10月20日前教务处(高中交新校区教务处,初中交老校区教务处) 2、20xx年10月21日~20xx年年11月30日 ①根据区领导对规划的审批意见开展校本研修的第一阶段活动。 ②对研修活动进行资料积累。 ③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④各教研组对前期工作开展情况作汇报(书面和召开专题研讨会),由教务处组织。 3、20xx年12月一20xx年1月 ①在对第一阶段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对下阶段校本研修工作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和部署。 ②接受第二阶段的检查工作 4、20xx年2——20xx年4月 (1)各教研组研修课题全面总结工作 (2)接受学校质量评价小组的验收 5、20xx年5月 接受区师培与教育研究中心的组织验收 三、校本研修的管理 1、教务处组织教研组制定学期研修计划,并由教务处审核。 2、教务处实行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结果制度,每周一次与集体备课时间同时进行。 3、教研组根据区师培与教育研究中心拟定的研修课题,提交各备课组选择。 4、教研组长参与研修并实行考勤。 5、各备课组长做好研修活动过程记录和研修活动总结。 6、各教研组每一阶段向教务处汇总活动情况。 四、校本研修的评价及奖励。 (1)根据对研修资料和研究课查验的情况评定等第,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 (2)每学期末,学校对教研组、备课组,开展活动情况进行总结、评定,评选先进教研组、先进备课组,并予以量化,一定奖励教研组长、备课组长。 (3)凡未组织校本研修的教研组教研经费人平扣30元,不合格的教研小组人平扣10元。 (4)凡是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个人在职称评定,区级优秀,名师选拔上享受优先和加分待遇。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 篇14一、课题的提出: 培根说过一句话:“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又强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是好习惯,则会让人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一辈子。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而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有利于保持校园良好的卫生,同时也体现着一个人的修养。小学阶段是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就要求班主任重视养成教育,把它落到实处。 二、理论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确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实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十四条:“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庄稼和有益动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仅是进一步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未来建设者的一项基本素质。良好的卫生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生,学生阶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到孩子们长大后独立生活时就更容易选择和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实验小学二年级二班有学生51人,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的生活自理能力弱。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具有较高的溺爱,在生活照顾上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凡事不准孩子动手,对孩子的自理能力非常不信任,这样就使独生子女在生活上缺少实践的机会,更没有保持卫生和劳动的意识。 我班农村子女较多,个别家长观念淡薄、卫生意识较差,对子女卫生方面的指导比较欠缺。有的家长成天规范子女读书、写字、做作业;要么撒手不管,任随子女干什么,也不去引导。比如我班的孙阳同学,父母在他还没上学时就离异了,爸爸另外又组成了一个家庭,有了孩子,妈妈也有了新的的生活,而且经常打麻将,他和爷爷奶奶居住,爷爷奶奶是农村人,没有收入,没有文化,所以他一年也不洗几回澡,夏天走到他身边,常会闻到一股异味儿,而学生并不会自觉去纠正不好的卫生习惯来改善这些不好的状况。而城市家庭中个别家长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心疼孩子,不愿意让孩子“受苦”,如我班的郑嘉瑞同学,爸爸妈妈在宾馆上班,他的物品,包括学习用品经常是宾馆的服务员给他收拾,所以他养成了依赖别人的习惯。每节课下课老师都提醒准备下节课物品,他就像没听见一样,桌上物品总是乱七八糟,上课铃响才收拾。二是怕孩子不小心磕着或碰着,三,家长怕麻烦,有些家长对我说:有教孩子做事情的那些时间,自己也就替他做好了或者说,他做不好,我不放心。许多事情包括力所能及的事都不用做。基于以上几种原因,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承担起指导教育的义务。 四、课题界定: 所谓习惯,是指出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高度自觉的行为方式。本课题涉及的良好卫生习惯,包括教师环境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等。学生卫生习惯的好与坏,是关系到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既保持了环境的整洁,又增强了他们对疾病的免疫力。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促进学生其他良好行为习惯和完美人格的形成。 五、课题研究目标: 1、造就一支卫生意识强、教育思想现代化的教师队伍,不断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2、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关心教室环境做起,积极参与环保。 3、通过各种形式、途径、方法培养本班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切实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提高学校办学质量。 4、通过研究,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有效途径。 六、课题的研究原则 1、研究原则: 一致性原则。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其个人经历、社会交往及个人心理特点的影响。在养成教育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学校教育,更重视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使教师、学生、家长对卫生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意义有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中保持行动的一致性,特别是赢得家长的支持。家校联动,共同培养。习惯是在教育过程中和实践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学生的一半时间在学校度过,还有一半时间在家里度过。因此携手家长共同制定卫生习惯的落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定期召开组织家校活动,通过各种方法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向家长宣传学校生活常规及卫生习惯的要求和教育方法,让家长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共同帮助学生改正不良的习惯,取得教育的一致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各方面的良好常规及卫生习惯。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所有学生的卫生习惯都应得到培养和发展。 差异性原则: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要注意因材施教,扬长补短。 循序渐进原则。培养卫生习惯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和特点出发,符合他们发育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少年儿童应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 表扬为主原则。培养少年儿童的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教师对班里各种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坚持正面教育个别卫生习惯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孩子的思想实际,了解孩子的困难,帮助孩子尽快形成好习惯,如定期进行学生个人卫生检查。同时,让卫生习惯好的学生成为骨干,作为榜样带动卫生差的学生,当他们有点滴进步时,及时肯定,予以鼓励。 七、实验方法与策略 (一)实验方法 本课题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因此,总体上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解决实际问题,改进实践方式方法,具体采用调查法、比较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多种方法结合进行研究探索。 1、行动研究法:“实践—反思—实践”式行动研究法。研究过程中,边实践、边反思,不断修正研究方案,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调查研究法:从课题立项之前到研究的各个阶段,分别用问卷、访谈等形式进行不同内容的调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以及相关教育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4、个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典型案例,建立研究档案,进行跟踪研究。 5、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教师及时撰写教育案例,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学校对实验过程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提高经验研究水平,培养学生基本文明礼仪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为人基本习惯、处事基本习惯、学习基本习惯,卫生基本习惯、语言表达习惯等,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在为人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爱心”,体现为“有真爱,负责任,明礼诚信和乐观豁达”。在处事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规则意识”,体现为“遵守规则,做事有计划,善于合作,毅力坚强,求新求异,追求效益”。在学习方面,课题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体现为“基础扎实,掌握信息,学用结合,善于思考,科学用脑”。礼仪方面,课题强调穿着整洁得体、说话语言文明。这些良好习惯都需要在中学生日常行为中培养。 (二)实验策略 1、为人师表身正为范 班主任除了承担教学任务及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的双重角色之外,班主任还具有榜样示范的作用,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巨大的,对于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教师本身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每次值日生工作,老师应一边指导他们如何做,一边身体力行,做示范,和他们一起做好值日生工作。走进教室,看到地上的纸屑,就不动声色地把它检起来放到垃圾桶里;地上脏了,主动拿扫帚扫干净;桌面脏了,自己擦一擦;桌椅歪了,排一排等等,久而久之,学生就在无声的身教教育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2、教会学生做值日,人人争当小主人 一年一期每人当一天值日班长,明确值日班长的职责。在每人当过一天值日班长后挑选十名优秀的值日班长担任值周小干部,值周小干部每日中午和放学必须组织检查其他同学的“每人一岗”,自己的桌子,座位四周的卫生。“每人一岗”虽然任务少,但要每天坚持也不容易。我一向重视学生责任心的培养,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是不大放心,每次扫完地都要亲自去检查一遍,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已欣喜地看到“学校是我家,教室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理念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根植,每天中午放学的时候,每位学生都会把自己的包干区里的卫生检查好,把自己的书包整理整齐才会离开教室。 3、开展活动,寓教于乐。 喜爱活动是少年儿童的天性,活动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又能使他们长知识、增才干,对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寓教于乐的活动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受到教育,逐步改正自己的行为。班主任应充分发挥晨会课及班队课的时间,增加学生的个人卫生和环境保护意识。例如:开展以卫生知识、保护环境等为主题的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教育。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是一项耐心细致的工作。如开展制定班级卫生公约,让公约成为班级同学共同努力的方向;带领学生参加保洁护路活动、上街宣传等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不乱扔垃圾的习惯;开展讲卫生小故事比赛,在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开展值日生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卫生习惯。 4、创设环境,培养习惯。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孩子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如发动学生精心布置教室,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教室的课桌椅整齐有序,窗明几净,舒适温馨的家需要我们用双手共同创造。同时在学生中开展“一人一岗”、“争当值日班长”等活动。让学生知道,我是班级的一员,就有责任把班级的卫生搞好;我是学校的一员,就有义务为学校的美丽出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更加培养了学生在活动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持之以恒,反复训练。 卫生习惯的培养和不卫生习惯的纠正,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改变已巩固的条件反射,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往往需要花较大的精力,反复坚持,必须“积日累月地练,练到非常熟,再也丢不了”也便成了习惯。通过对强化训练,必能取得良好效果。强化法可与学校的常规管理相结合,学校在不同阶段根据学生的卫生习惯的形成情况,确立强化训练点,班级、学校上下一致强化训练。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贯彻落实到整个学期的始终,使学生的良好的卫生习惯在反复强化中定型。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制定好教育训练计划,反复地、经常性地围绕具体要求组织落实。 6、建立激励机制。 教师方面:重在精神激励,强调自主科研与创新意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撰写科研论文。学生方面:采取群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相结合,群体激励:如星级文明班评比——每周评比文明班级—每月文明班升级—期末评出四星级文明班,举行授奖仪式等,以营造浓厚的激励氛围;个体激励:如各班评比每周一星(周一升旗仪式佩戴礼仪之星)—期中初评班级礼仪之星(十佳礼仪少年)—期末分层级评比礼仪之星(班级类每班10名,年级类每班各3名,校级类每班各1名)。 八、实验步骤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时间是:20xx年3月至20xx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小组,建立课题档案,制定研究方案,调查分析小学生卫生习惯现状,完成现状调查报告。(20xx年3月至4月) ——对课题进行充分论证,完善实验方案,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并编制成课题内部研讨、学习资料,供课题组成员阅读。(20xx年5月) 第二阶段:20xx年5月至20xx年11月(实验阶段) ——开展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实践系列活动,探究培养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途径与方法。 ——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及时反馈良好卫生习惯的阶段性成果与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在学校的教师、学生及其父母中开展“卫生与生活”、“良好卫生你我他”为主题的竞赛活动,同时举行“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经验交流会,探索良好卫生教育养成的经验。 ——结合少先队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 ——形成一套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良好卫生习惯教育方案。 第三阶段:20xx年12月(总结阶段) 九、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和实效化,促进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更有效地开展,找到“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 3、使教师提高研究水平,促进专业化成长。 十、实验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实验小组 (一)实验领导小组 (二)指导小组 (三)实验组成员 全体班主任参与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 篇15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创建高效课堂。结合高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以“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立足教学实际,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原则,全校教师共同参与,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实实在在地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三、总体思路 以校为单位,制定校级研究课题,组织构建研究团队,开展研究,业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为课题负责人,部分骨干教师参与研究过程、收集资料等。教师个人以校级课题为参考依据,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制定出个人研究课题。全校上下形成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研训一体的校本研训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的发展。 四、实施流程 1.选题(4月上旬)。结合市教育局的文件精神,以市教研室制定的“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这一总题为依据,结合我校一年来在实施导学案模式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校级课题“导学案模式下的小组合作研究”。教师根据这一总题,制定出自己的的子研究课题。 2.申报立项(四月中旬)。校级课题研究组,在规定时间内向市教研室提交课题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阐明所解决的问题和预期达成的目标,提出研究的方法、步骤等,并在校内公布立项的课题。教师个人及时向教导处上报研究的子课题。 3.实施研究(20xx年4月-20xx年5月)。课题负责人组织成员按照课题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积累研究过程资料,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并将常规教研与课题研究相结合,在教学、听课、评课过程中开展实践研究,从而解决问题。教导处将对教师个人的课题研究进行督查指导。 4.结题(20xx年6月上旬)。每个学期结束,都要开展子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会,学校对研究状况进行评估;校级课题要根据上级要求及时向市教研室进行汇报。 课题成果一般应是一份总结报告(附件四)和相关附件材料(附件包括支持研究课题的论文、案例等以及研究的过程性材料)。结题程序为:(1)课题组及时整理研究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2)将研究报告、过程资料及成果资料交学校教导处。 5.成果鉴定与推荐(20xx年6月下旬)。结题后,学校将对开展的子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对优秀的研究成果进行全校推广,推动成果在学科内及学科间的应用与共享。 五、课题管理 1.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学校积极倡导和要求全体教师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并提供理论上和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具体指导。要进一步强化“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新理念,以“短、小、实、快”为教育科研工作指导方针,促使广大教师破除教育科研“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引导课题组选择一些内容具体、切口小、周期短的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从而克服传统课题研究“假、大、空”的不良现象。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的指导和评审等工作。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加强研究的过程管理,对立项的子课题研究建立电子档案,督促教师将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开展。 3.培训子课题研究教师。进行专题培训,介绍与校级课题研究有关的教育理论等,指导教师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相关资料,激发教师研究子课题的兴趣和研究欲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从而培养出一些能力突出的研究型教师。 4.深化课题研究。要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研究的主渠道,积极开展以上课、说课、评课为基本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深入探究各学科教学的基本策略;研究组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共同研讨对策和措施;课题组内部也可以开展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育案例、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不同系列的课题研究成果评比活动,引导教师研教结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范文 篇16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儿童差异性与教育的统一要求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学习上表现出困难、有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学生。究竟应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满足那些面临学业失败学生的需求,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应高度重视语文学困生学习问题。 (2)从语文教学现状看,普遍存在忽视语文学困生学习的现象。在某些教师眼中语文学困生是一群不可教的低智群体,往往对他们视而不见,任其自由发展,结果造成优生一天天好起来,语文学困生一天天“烂”下去的不良现象,造成一个班级语文水平两极分化问题。 (3)“语文学困生”研究现状及本校实际的需要。 “学困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育教学措施得力,他们是可以转化并不断进步的。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全国上下关注留守儿童教育,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农村,其实城镇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很容易被忽视。我校是属于县城小学,1650名学生中有300多名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特殊的环境,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困生。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当代教育者必须更加关心“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我们有义务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呵护学困生心灵,使学困生能愉快地学习课程,学好课程,并由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甚至优秀生。如果忽视“学困生”的教育与研究,学困生势必越来越多,学困生的大量存在,成为制约学校教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研究其开发转化的途径,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我们针对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提出“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申请,旨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解决学困生问题的途径,寻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育质量提升的途径;对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都有积极意义。 2、概念的界定 语文学困生:我们结合各方面的定义,把语文学科的学困生定义为:第一,语文学困生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即其智商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在语文学习中有一定困难;第二,语文学困生在某些特殊能力或学习技能(如解决问题、听、说、语言、注意、记忆、写作等等)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三,上述困难的存在并不是由于生理或身体上的原发性缺陷(如盲、聋、哑、身体残疾或视力问题等)所造成的;第四,这些儿童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合格水平)或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督促和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与帮助。 策略:指根据转化学困生工作中,研究采取一系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比较系统的方式方法,有效地转变家长、教师的育人观,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堂教学有利于学困生的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全教会精神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等。新世纪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他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统一的。 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4、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个体的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语文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形成对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的新认识。本课题研究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语文学习中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学困生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教育公平。 四、研究对象及内容 研究对象 明光市工人子弟小学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涉及高、中、低三个学段)中的学困生 研究内容 1.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成因研究。 2.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教学观念的转变、师生关系的建构、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 3.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案例分析。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统一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语文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为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 (2)个案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3)调查比较法。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 (4)经验总结法。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xx年6-10月) 1、学习了解有关学困生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组管理制度。 2、搜集研究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讨论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1.建立博客:建立课题组博客,将博客作为一种学习与研修的平台,鼓励教师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自己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等文章(图片)上传到博客中,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让课题组博客成为课题组成员的家,成为课题组成员深刻反思、真实记录、推动成长、相互促进的平台。 2.确定个案:采用调查比较法,在调查研究、前测的基础上,在语文学科选择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学困生,建立个体档案,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3.研究成因及对策:及时记录实验情况(特别是学困生个案跟踪情况)、结果、感想、体会,分析处理,注意追踪分析,探求共性特征,分析各类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有目的有计划的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以摸索、形成、积累克服学习障碍的有益经验。 4.运用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经验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总结出带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做法。撰写一批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经验论文,进行实验工作阶段小结。 5.通过实践进一步检查、研究反馈,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请专家论证、提升、完善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展示我校教师参与学困生研究的各项科研成果。 第三阶段:完善成果阶段(20xx年6月) 1、参与研究教师的论文集。 2、课题研究报告。 3、学困生研究个案集。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李艳郁贤松 负责查阅资料,论证立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实施,搜集、积累、保存、整理资料,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经验,做好结题工作。 课题组成员: 杨晓芳赵雷许雪莲金红丽余天敏江燕王婷婷 滕丽丽何力邵华琴钟兰慧徐慧张慧闫敏 各成员主要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制定个人研究计划,积极参与课题活动,按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及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定期汇报。 八、经费保障 由于该项研究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学常规工作的一部分,学校在研究经费上将无条件支持,在办公经费中合理开支,不会因为经费的原因影响研究的进度与效果。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