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风筝》教学反思
范文

《风筝》教学反思(精选27篇)

《风筝》教学反思 篇1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是紧扣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依托文本,不断交往对话的过程。文本,作为师生共同研究的对象,作为交往的载体,对课堂交往能否很好地进行,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从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点,变成了不得不研究的问题。文本的深度、高度、广度,亦即文本的丰富内涵,往往蕴含在空白之中。因为是空白,面对空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因为是空白,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城县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因为是空白,课堂教学会生动活泼,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空白蕴含与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现,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老师的适时引导。空白,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的平台。下面就《风筝》一课谈谈课堂教学活动中空白点的发掘:

  一、与看是矛盾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课,最明显的看似矛盾之处就是写第二段放风筝时,“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还把它叫做幸福鸟。”“不是什么也不像吗?为什么快活?而且将他叫做幸福鸟呢?”不解决这个问题,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学该段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指名学生读该段,其他学生说说作风筝时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说说读了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讨论解决。学生就根据自己情况说了把风筝叫幸福鸟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学生原因也不一样。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拓展了幸福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再等着我们去发现。

  二于情境凸现中发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的是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放风筝的就是自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凸现情境,把某个情节做适度的夸张,从而让学生的感受更强烈。教学时,让课件展示孩子们去放风筝时的欢乐场面,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放风筝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样放风筝的?当读到“......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这个字时,一个“放”字,虽然不起眼,如果细心体会一下,却能让放风筝的人激动万分。一个“放”字,不仅让学生想起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更体会到放时的激动、紧张、充满希望的心情。通过学生的朗读,尤其是全体快速而又响亮地朗读“放”的时候,将“放”的情景进行放大处理,情境一下子凸现在学生们的心中,此刻,放风筝的就是我。不仅让学生的情感有了切入点,更在读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于言有未尽间挖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放风筝,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让学生多读几遍,看村里人是带着什么语气和神态说的?学生比赛读出村里人带着惊奇和羡慕来夸赞他们。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啊,孩子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拥有着快乐,怎能不令人羡慕呢?你就是放风筝的小伙伴,你听到这样的赞扬,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激动、有的兴奋、有的自豪、有的幸福......这样一来,放风筝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于重点词句中发掘空白点

  风筝飞上了天,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飞上了天,突然,当自己正在高高飞着的风筝线断了,飞了,你的心情怎样呢?抓住关键词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来体会孩子们当风筝找不见时着急、伤心难过的心情,适时提问:你着急什么?你在呼唤什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支怎样的风筝?引导孩子们去体会、说话,将感情推向高潮。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若创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并进行情境创设,得到的便是学生情感、思维与个性的创造性发挥。

  五、于意味深长处挖掘空白点

  《风筝》一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结尾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借此让孩子们拓展说话:幸福鸟究竟找到没有?小伙伴们还会伤心吗?他们还会充满希望吗?他们仅仅是在寻找一只风筝吗?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老师总结,不管幸福鸟找没找到,孩子们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乐!

  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

  这篇课文上完后虽然被学校评为优质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亮点,如学生能依托教材的空白点能更好地与文本对话,感情也得到了释放。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电脑操作还不是运用自如,导致后边时间还有点紧张,感情朗读还不够到位,最后放歌曲时还没有完全将孩子们的情感宣泄出来。我今后还要多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语言艺术,深钻细研教材,以使课堂达到更加满意理想的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

《风筝》教学反思 篇2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本文叙述层次清晰。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 ”。当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自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太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太广阔了。“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游泳、打水仗。”“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投沙包、干编号。”等20多种说法,真让我眼花缭乱,我真的太佩服他们了。

  然后我紧紧抓住做风筝时的快乐来教学。首先用“你放过风筝吗?放风筝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来导入教学,学生个个都说心情快乐。接着我又用“你做过风筝吗?”带孩子们进入作者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通过自由朗读、比赛读、默读的方式,让孩子们找出哪些句子和词语表现出了做风筝时的快乐心情。孩子们找的很多,尤其找到了憧憬、希望、依然快乐、幸福鸟、还把名字写在上面。结合词语手册让孩子们着重理解憧憬、希望、依然这些词语的意思,并用依然造句。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虽然什么也不像了,但孩子们依然快乐。

  在一声高过一声的朗读声中,学生体会到了快乐,似乎自己就在做风筝一样了。学习情绪再次被调动。

《风筝》教学反思 篇3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是紧扣孩子们在做、放、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依托文本,不断交往对话的过程。文本,作为师生共同研究的对象,作为交往的载体,对课堂交往能否很好地进行,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从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点,变成了不得不研究的问题。文本的深度、高度、广度,亦即文本的丰富内涵,往往蕴含在空白之中。因为是空白,面对空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因为是空白,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城县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因为是空白,课堂教学会生动活泼,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空白蕴含与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现,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老师的适时引导。空白,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的平台。下面就《风筝》一课谈谈课堂教学活动中空白点的发掘:

  一、与看是矛盾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课,最明显的看似矛盾之处就是写第二段放风筝时,“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还把它叫做幸福鸟。”“不是什么也不像吗?为什么快活?而且将他叫做幸福鸟呢?”不解决这个问题,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能深刻。在教学该段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指名学生读该段,其他学生说说作风筝时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说说读了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讨论解决。学生就根据自己情况说了把风筝叫幸福鸟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学生原因也不一样。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更拓展了幸福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再等着我们去发现。

  二于情境凸现中发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的是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放风筝的就是自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凸现情境,把某个情节做适度的夸张,从而让学生的感受更强烈。教学时,让课件展示孩子们去放风筝时的欢乐场面,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放风筝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样放风筝的?当读到“......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这个字时,一个“放”字,虽然不起眼,如果细心体会一下,却能让放风筝的人激动万分。一个“放”字,不仅让学生想起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更体会到放时的激动、紧张、充满希望的心情。通过学生的朗读,尤其是全体快速而又响亮地朗读“放”的时候,将“放”的情景进行放大处理,情境一下子凸现在学生们的心中,此刻,放风筝的就是我。不仅让学生的情感有了切入点,更在读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于言有未尽间挖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放风筝,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让学生多读几遍,看村里人是带着什么语气和神态说的?学生比赛读出村里人带着惊奇和羡慕来夸赞他们。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啊,孩子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拥有着快乐,怎能不令人羡慕呢?你就是放风筝的小伙伴,你听到这样的赞扬,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激动、有的兴奋、有的自豪、有的幸福......这样一来,放风筝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于重点词句中发掘空白点

  风筝飞上了天,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飞上了天,突然,当自己正在高高飞着的风筝线断了,飞了,你的心情怎样呢?抓住关键词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来体会孩子们当风筝找不见时着急、伤心难过的心情,适时提问:你着急什么?你在呼唤什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支怎样的风筝?引导孩子们去体会、说话,将感情推向高潮。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若创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并进行情境创设,得到的便是学生情感、思维与个性的创造性发挥。

  五、于意味深长处挖掘空白点

  《风筝》一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结尾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借此让孩子们拓展说话:幸福鸟究竟找到没有?小伙伴们还会伤心吗?他们还会充满希望吗?他们仅仅是在寻找一只风筝吗?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老师总结,不管幸福鸟找没找到,孩子们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乐!

  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

  这篇课文上完后虽然被学校评为优质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亮点,如学生能依托教材的空白点能更好地与文本对话,感情也得到了释放。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电脑操作还不是运用自如,导致后边时间还有点紧张,感情朗读还不够到位,最后放歌曲时还没有完全将孩子们的情感宣泄出来。我今后还要多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语言艺术,深钻细研教材,以使课堂达到更加满意理想的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

《风筝》教学反思 篇4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我在教学中紧抓小熊和松鼠“友谊带来快乐”这条线,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设置感人情境,给学生情感熏陶

  教学一开始我就通过板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入“情”诵读,层层感悟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1、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第三和第五两个重点段。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教学中抓住情境体验。如抓住“乐坏了……”等语句,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

  三、入“情”想象,深入探求文本内涵

  本文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较详细,而有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约含蓄,给学生们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延伸的空间,我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想象,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在人文感悟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个较好的体现。

  四、识字教学情意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在教“幸福”二个字时,把他们放在词中理解,让学生找出这二个字中蕴藏的两个词语“幸福”,字书写完后,把它们放置在语境中,富生字以人文内涵,使生字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丰满!

《风筝》教学反思 篇5

  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的碰撞,难题顷刻瓦解。在讨论““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导致这场“精神虐杀”悲剧的幕后真正“凶手”是谁呢?””这个问题时,我出示了鲁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的年代,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降低了这个难题的难度,以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家庭背景出发述说,有的从不平等的长幼关系阐述,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这是封建教育思想导致的落后观念所致。即使他们说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还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毁风筝事件中的“抓”、“掷”“踏”等动作描写以及“傲然”“绝望”的神态描写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再让学生表演,一定会比粗读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这堂课是以“精神虐杀”来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但上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阐述过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讲了文章选材的事情,使整堂课有“散”架之感。

  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透,打开思维,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堂。

《风筝》教学反思 篇6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反思这节课的成败,成功之处在以下几点:

  1.重视识字写字教学,扎实地落实新课标。

  新课标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

  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教者采用多种形式,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如:借助拼音读词语——开火车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认识多音字巩固认字——揭示(提手旁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字义——引导书写,互相评价等,这些活动环环相扣,整个教学活动充满了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2.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本节课堂教学充分地体现了由读通到读出感情的训练过程,并把读通课文与读好长句子和重点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到位,重点突出。教学中抓住“乐坏了”“他们再也看不到纸船和风筝了……”等语句,抓住矛盾,体验情境,让学生运用自读、引读、指名读、加动作读等方法,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

  3.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语言文字训练。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我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同时在教学的最后环节,通过设计让学生说说“你想对小熊和松鼠说什么?”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得到巩固。

  4.互送祝福,升华情感

  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让孩子们给自己的好朋友写祝福,孩子们随着音乐把祝福的话和小伙伴们分享,每个孩子都品尝到了得到祝福的喜悦心情,获得了幸福。他们乐于展示自己,他们更懂得关爱别人,他们的个性健康地发展。在互送祝福卡的时候,还有不少学生把祝福送了我,我也很感动于他们能把我当成他们的好朋友。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

  1.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学生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不影响完整的故事情境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写字环节没能充分落实。也因此时间分配不合理,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前松后紧。

  2.对于学生的回答,倾听的不够仔细,遗漏了一些精彩的课堂生成,如在识记“句”,学生说到“词”时,没有引导学生发现识记的特点。

《风筝》教学反思 篇7

  在课文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新课标中对于中年段语文教学的要求,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教学中我努力向新课标的要求靠近,让我的课堂充满语文味,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趣导入,诱发活力。

  在上课伊始,播放孩子们放风筝的画面带给他们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学生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得到提升。

  (2)注重孩子们朗读水平的提高。

  教 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在课文朗读中,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包括自由的,齐读,男女生合作读,生个 读等等,每种形式的读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初次接触课文时我选择自由的,那么孩子就不能齐读,那样会影响学生自己的理解。在读书的过程中及时指导孩子在 发音,吐词上的不足,传授读书方法,使学生的朗读能够不断进步,喜欢朗读,乐于朗读。其中一种读书方法的叫做情境法,通过语言引导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体会放风筝的快乐,轻快,想象羽毛在空中飞时的快乐和轻巧。

  (3)品词品句,积累语言

  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段,而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

  如 本文中有很多词是很优美的“翩翩起舞”“凌空飞起”等等,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优美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一定氛围,在理解“翩翩飞舞”一词时,提出“翩”字,了 解字形,翩的左边是扁,右边是羽,“扁扁的羽毛飘起来会是什么样?”学生回答“又轻又快地”。再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用翩翩飞舞形容什么?”学生答 “蝴蝶在花园里飞舞”、“花瓣里开花托时”、“树叶离开树枝时”、“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时”……“在孩子们眼中这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就好比是五彩斑斓的蝴 蝶在翩翩飞舞,他们的心情也快活地飞扬起来了,这样孩子们既理解了翩翩起舞,又理解了文中隐藏的感情。这样的感情下,我让孩子们再次读课文。孩子么们欢乐 轻松的感情溢于言表。

  但是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些词语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在词语“托”字教学中我的教学意图是让孩子们通过动作模 仿,理解“托“是怎样的,领悟作者用词的谨慎,可是在教学中,我没有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我应在讲解了”托“和”拿“的区别后让孩子们模仿,然后再让全班 带动作读,这样效果才会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将字词的教学落到实处,为课堂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是紧扣孩子们在做、放、 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依托文本, 不断交往对话的过程。文本,作为师生共同研究的对象,作为交往的载体,对课堂交往能否很好地进行,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从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点, 变成了不得不研究的问题。文本的深度、高度、广度,亦即文本的丰富内涵,往往蕴含在空白之中。因为是空白,面对空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因为 是空白,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城县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因为是空白,课堂教学会生动活泼,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空白 蕴含与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现,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老师的适时引导。空白,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的平台。下面就《风筝》一课谈谈课堂教学活 动中空白点的发掘:

  一、与看是矛盾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课,最明显的看似矛盾之处就是写第二段放风筝时,“风筝做好 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还把它叫做幸福鸟。”“不是什么也不像吗?为什么快活?而且将他叫做幸福鸟呢?”不解决这个问题,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 能深刻。在教学该段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指名学生读该段,其他学生说说作风筝时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说说读了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内 容?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讨论解决。学生就根据自己情况说了把风筝叫幸福鸟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学生原因也不一样。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 来,更拓展了幸福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再等着我们去发现。

  二于情境凸现中发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的是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放风筝的就是自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凸现情境,把某个情节做适度的夸张,从而让学生的感受更强 烈。教学时,让课件展示孩子们去放风筝时的欢乐场面,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放风筝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样放风筝的?当读到“......站在远远的地 方,说声“放”,这个字时,一个“放”字,虽然不起眼,如果细心体会一下,却能让放风筝的人激动万分。一个“放”字,不仅让学生想起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 更体会到放时的激动、紧张、充满希望的心情。通过学生的朗读,尤其是全体快速而又响亮地朗读“放”的时候,将“放”的情景进行放大处理,情境一下子凸现在 学生们的心中,此刻,放风筝的就是我。不仅让学生的情感有了切入点,更在读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于言有未尽间挖掘空白点

  课 文第三段写放风筝,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让学生多读几遍,看村里人是带着什么语气和神态说的?学生比赛读出村里人带着惊 奇和羡慕来夸赞他们。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啊,孩子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拥有着快乐,怎能不令人羡慕呢?你就是放风筝的小伙伴,你听到这样的赞扬,会是 怎样的心情?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激动、有的兴奋、有的自豪、有的幸福......这样一来,放风筝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于重点词句中发掘空白点

  风 筝飞上了天,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飞上了天,突然,当自己正在高高飞着的风筝线断了,飞了,你的心情怎样呢?抓住关键词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来 体会孩子们当风筝找不见时着急、伤心难过的心情,适时提问:你着急什么?你在呼唤什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支怎样的风筝?引导孩子们去体会、说话,将感情 推向高潮。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我们 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若创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并进行情境创设,得到的便是学生情感、思维与个性的创造性发挥。

  五、于意味深长处挖掘空白点

  《风筝》一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结尾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借此让孩子们拓展说话:幸 福鸟究竟找到没有?小伙伴们还会伤心吗?他们还会充满希望吗?他们仅仅是在寻找一只风筝吗?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老师总结,不管幸 福鸟找没找到,孩子们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乐!

  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

  这 篇课文上完后虽然被学校评为优质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亮点,如学生能依托教材的空白点能更好地与文本对话,感情也得到了释放。但是也存在一些问 题:如对电脑操作还不是运用自如,导致后边时间还有点紧张,感情朗读还不够到位,最后放歌曲时还没有完全将孩子们的情感宣泄出来。我今后还要多学习,努力 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语言艺术,深钻细研教材,以使课堂达到更加满意理想的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

《风筝》教学反思 篇8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我在教学中紧抓小熊和松鼠“友谊带来快乐”这条线,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中悟情理、品情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设置感人情境,给学生情感熏陶

  教学一开始我就通过板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入“情”诵读,层层感悟

  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

  1、把“读”贯穿始终,读中感悟,以悟促读。抓住了文中的第三和第五两个重点段。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再通过读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形,读出了情,读出了味,把课文的人物形象、情感、语言三者融为一体。

  2、教学中抓住情境体验。如抓住“乐坏了……”等语句,体验情境,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

  三、入“情”想象,深入探求文本内涵

  本文中有些地方描述比较详细,而有些地方写得比较简约含蓄,给学生们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延伸的空间,我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想象,来开拓学生的思维,在人文感悟的同时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也使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一个较好的体现。

  四、识字教学情意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我在识字教学中,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让学生快快乐乐识字。在教“幸福”二个字时,把他们放在词中理解,让学生找出这二个字中蕴藏的两个词语“幸福”,字书写完后,把它们放置在语境中,富生字以人文内涵,使生字教学更生动、更形象、更丰满!

《风筝》教学反思 篇9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教学这篇课文,我反复琢磨了许多遍。如何设计教学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自己感觉对这篇课文,还是吃得比较透的。

  主要设计思路是:以小松鼠和小熊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让学生读课文,体会他们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纸船和风筝对他们情感的变化所起的作用?这些问题引导孩子们细读课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孩子们的学习状态很好,这可能得益于趣味性设计(如摘苹果放进纸船、苹果给老师、同学们说悄悄话),让孩子们以各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语言文字,问题的设计等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深入研读的。我的情感投入深深的影响了孩子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和小熊、松鼠一起同欢乐共痛苦。尤其是学习他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理解的部分,孩子们都读哭了。孩子们在我的指导下真正走进了文本。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啊!在课堂实际生成的瞬间,教师只能凭自己的一种直感去感受来自孩子们的对文本的解读和回应,然后对教学预设作出相应的随机调整。这种课堂策略当然受教师敏感度和经验度的影响,我在这方面明显是欠缺的。

  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读得多,但还是缺少一个让孩子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平台。

  2、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学生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最后合作读读、演演的环节没能充分展开。读的高潮掀起处的不是很多。教学中如果一节语文课能时不时掀起朗读高潮,那才叫精彩!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力争做到。

  3、课堂上我对孩子们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多。要知道孩子们是特别喜欢老师给予他成绩的肯定。激励性的语言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风筝》教学反思 篇10

  教材反思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了“我”和哥哥到体育馆放风筝的故事。全文一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将“我”和哥哥拿着风筝来到体育馆。第二自然段讲到体育馆放风筝的人很多。第三自然段:“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了天空。第四自然段:天空中五颜六色的风筝越来越多,非常美丽。插图描述了天真活泼孩子的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一起兴高采烈的放风筝,以及放风筝时所看到的热闹的情景和各式各样的风筝再天空争奇斗艳的情景。

  学生反思

  对中年级的“整体感知“定位在段中读,把握年级标准。中年级的学生要能读懂一段话,会说一段话,会写一段话。这是中年级的教学任务之一。中年级的学生对段有了整体感知能力,才能为高年级感知全篇做好铺垫。中年级应做到读写结合,把握在读中悟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感知。

  课前准备:放风筝是学生喜欢并且熟悉的活动。于是我提前一节课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放风筝的乐趣。学生显得有极大的兴趣。

  教学过程反思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开始新授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学生能很快地回答问题并理解第一自然段。在讲读时课文时,我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放风筝的过程。再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学习第二段,主要是人多`风筝多,学会按顺序看图。让学生读后找出能体现风筝多人多的词。如人可真不少,三个一群,俩个一伙有的有的等说明人多。各式各样、有……有等说明风筝多。按顺序观察图,排列出“蜻蜓“没飞上天空之前空中已有的风筝。然后让学生默读第三段。标出句序。画一画我和哥哥放风筝时,动作的词语。在找出词语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进行。在这个环节,学生不会寻找动词。哪些属于动词,生不理解。于是我让学生找一找“我”和哥哥在动的词语。在我的帮助下,学生能找出个别。再让学生进行演示,由于之前有放风筝的经验,学生在演示的时候,其他学生读句子,演示的学生根据句式演示,比较到位。我再提问:那我们把放风筝的句子顺序换一下可以吗?我出示打乱顺序的第三自然段,请生读一读,演一演。学生就能明白:这不能换,换了顺序句子就读不通了。在理解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我再提问:图上画的和文中那句话相一致?全段围绕那句话写的?按句序读。可以用多种方式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表达顺序看图读第一句。想象读第二句。重点读第三句。有语气读第四句。学习四至六段主要是让学生积累词语。在第七段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围绕中心说一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当然还要借助各种图片,帮助学生进行想象。“蔚蓝色天空”“鲜艳”“随风飘荡”等词语比较抽象,通过 PPT帮助学生建立起表象和美感!

《风筝》教学反思 篇11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反思这节课的成败,成功之处在以下几点:

  1.重视识字写字教学,扎实地落实新课标。

  新课标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

  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教者采用多种形式,有效地突出了教学重点。如:借助拼音读词语——开火车读生字——交流识字方法——认识多音字巩固认字——揭示(提手旁字)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字义——引导书写,互相评价等,这些活动环环相扣,整个教学活动充满了生动活泼,扎实有效。

  2.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本节课堂教学充分地体现了由读通到读出感情的训练过程,并把读通课文与读好长句子和重点部分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到位,重点突出。教学中抓住“乐坏了”“他们再也看不到纸船和风筝了……”等语句,抓住矛盾,体验情境,让学生运用自读、引读、指名读、加动作读等方法,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了“飘与漂”的不同含义。

  3.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语言文字训练。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我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同时在教学的最后环节,通过设计让学生说说“你想对小熊和松鼠说什么?”这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得到巩固。

  4.互送祝福,升华情感

  在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让孩子们给自己的好朋友写祝福,孩子们随着音乐把祝福的话和小伙伴们分享,每个孩子都品尝到了得到祝福的喜悦心情,获得了幸福。他们乐于展示自己,他们更懂得关爱别人,他们的个性健康地发展。在互送祝福卡的时候,还有不少学生把祝福送了我,我也很感动于他们能把我当成他们的好朋友。

  但课堂总是充满了遗憾,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

  1.课堂教学设计得太满。可能出于向学生们展示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流程,不影响完整的故事情境的考虑,我的教学安排过于饱满,使得写字环节没能充分落实。也因此时间分配不合理,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前松后紧。

  2.对于学生的回答,倾听的不够仔细,遗漏了一些精彩的课堂生成,如在识记“句”,学生说到“词”时,没有引导学生发现识记的特点。

《风筝》教学反思 篇12

  一节课下来,总体感觉还不错。

  好的地方:

  导入的问题设计的比较巧妙,“你见过风筝吗?见过什么样的风筝?你玩过风筝吗?你们放风筝时心情怎样?你们放的风筝是买来的还是自己做的?” 这些问题正好与课文中的内容相关联,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注重让学生自渎自悟。在学生读了两遍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学生大都能说出来课文写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紧接着老师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孩子们的心情,还把文中的相关语句找了出来。

  注重课堂小练笔。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写道“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我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当时,孩子们的兴趣一下自就被调动起来了。孩子们的生活真是太丰富了,孩子们的思维太广阔了。“夏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游泳、打水仗。”“冬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堆雪人、打雪仗。”“春天的时候,我们这些女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编花环、戴花环。”“课余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投沙包、干编号。”等20多种说法,真让我眼花缭乱,我真的太佩服他们了。

  大家也给我提了一些建议:学生读书的时候,老师最好同他们一起读;在朗读的指导上体现的不够,指导朗读太少;重点地方,还是应该精讲;仿写的指导上,缺少完整的一套思路,如:从季节、从方位、从一天的时间段等,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方法。

  老师们的建议都很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多寻找方法,多请教他人,争取把课上好。

《风筝》教学反思 篇13

  在课文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新课标中对于中年段语文教学的要求,即通过教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教学中我努力向新课标的要求靠近,让我的课堂充满语文味,具体做到了以下几点:

  (1)激趣导入,诱发活力。

  在上课伊始,播放孩子们放风筝的画面带给他们直观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在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在读中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学生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得到提升。

  (2)注重孩子们朗读水平的提高。

  教 学中,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用学生的读,表现文中小朋友心情的不断变化。在课文朗读中,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包括自由的,齐读,男女生合作读,生个 读等等,每种形式的读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初次接触课文时我选择自由的,那么孩子就不能齐读,那样会影响学生自己的理解。在读书的过程中及时指导孩子在 发音,吐词上的不足,传授读书方法,使学生的朗读能够不断进步,喜欢朗读,乐于朗读。其中一种读书方法的叫做情境法,通过语言引导给学生创造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体会放风筝的快乐,轻快,想象羽毛在空中飞时的快乐和轻巧。

  (3)品词品句,积累语言

  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有别于低年级段,而更加关注对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理解、感悟。本节课,抓住几个关键词语,在帮助学生体会心情变化的同时,积累了语言,且教学形式比较丰富。

  如 本文中有很多词是很优美的“翩翩起舞”“凌空飞起”等等,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优美的语言给学生创造一定氛围,在理解“翩翩飞舞”一词时,提出“翩”字,了 解字形,翩的左边是扁,右边是羽,“扁扁的羽毛飘起来会是什么样?”学生回答“又轻又快地”。再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我们用翩翩飞舞形容什么?”学生答 “蝴蝶在花园里飞舞”、“花瓣里开花托时”、“树叶离开树枝时”、“蒲公英的种子离开妈妈时”……“在孩子们眼中这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就好比是五彩斑斓的蝴 蝶在翩翩飞舞,他们的心情也快活地飞扬起来了,这样孩子们既理解了翩翩起舞,又理解了文中隐藏的感情。这样的感情下,我让孩子们再次读课文。孩子么们欢乐 轻松的感情溢于言表。

  但是本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有些词语的理解还是不够透彻,在词语“托”字教学中我的教学意图是让孩子们通过动作模 仿,理解“托“是怎样的,领悟作者用词的谨慎,可是在教学中,我没有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我应在讲解了”托“和”拿“的区别后让孩子们模仿,然后再让全班 带动作读,这样效果才会更好,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将字词的教学落到实处,为课堂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风筝》写的是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历,从中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在教学是紧扣孩子们在做、放、 找风筝时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再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朗读,在读中体会感情,在体会中再来读出自己的感受。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依托文本, 不断交往对话的过程。文本,作为师生共同研究的对象,作为交往的载体,对课堂交往能否很好地进行,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如何从文本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点, 变成了不得不研究的问题。文本的深度、高度、广度,亦即文本的丰富内涵,往往蕴含在空白之中。因为是空白,面对空白,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体验;因为 是空白,学生的个性体验有了城县发展的空间和余地;因为是空白,课堂教学会生动活泼,各种情感体验在一起碰撞交流,极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感悟。空白 蕴含与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现,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参与,老师的适时引导。空白,为文本、学生、教师提供了融会贯通的平台。下面就《风筝》一课谈谈课堂教学活 动中空白点的发掘:

  一、与看是矛盾处发掘空白点

  《风筝》一课,最明显的看似矛盾之处就是写第二段放风筝时,“风筝做好 了,却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还把它叫做幸福鸟。”“不是什么也不像吗?为什么快活?而且将他叫做幸福鸟呢?”不解决这个问题,全文的理解感悟就不可 能深刻。在教学该段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指名学生读该段,其他学生说说作风筝时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说说读了这些句子你理解了哪些内 容?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共同讨论解决。学生就根据自己情况说了把风筝叫幸福鸟的原因是什么,不同的学生原因也不一样。这样一来,不仅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 来,更拓展了幸福鸟的丰富内涵,一个人的憧憬、幸福变成了所有人的憧憬、幸福;然后再等着我们去发现。

  二于情境凸现中发掘空白点

  课文第三段写的是小伙伴们放风筝的情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放风筝的就是自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凸现情境,把某个情节做适度的夸张,从而让学生的感受更强 烈。教学时,让课件展示孩子们去放风筝时的欢乐场面,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放风筝的?文章中的孩子又是怎样放风筝的?当读到“......站在远远的地 方,说声“放”,这个字时,一个“放”字,虽然不起眼,如果细心体会一下,却能让放风筝的人激动万分。一个“放”字,不仅让学生想起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 更体会到放时的激动、紧张、充满希望的心情。通过学生的朗读,尤其是全体快速而又响亮地朗读“放”的时候,将“放”的情景进行放大处理,情境一下子凸现在 学生们的心中,此刻,放风筝的就是我。不仅让学生的情感有了切入点,更在读中留下空白去回味。

  三.于言有未尽间挖掘空白点

  课 文第三段写放风筝,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让学生多读几遍,看村里人是带着什么语气和神态说的?学生比赛读出村里人带着惊 奇和羡慕来夸赞他们。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是啊,孩子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拥有着快乐,怎能不令人羡慕呢?你就是放风筝的小伙伴,你听到这样的赞扬,会是 怎样的心情?学生的答案是多样的,有的激动、有的兴奋、有的自豪、有的幸福......这样一来,放风筝的快活不言而喻。

  四.于重点词句中发掘空白点

  风 筝飞上了天,孩子们的心也跟着飞上了天,突然,当自己正在高高飞着的风筝线断了,飞了,你的心情怎样呢?抓住关键词语“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来 体会孩子们当风筝找不见时着急、伤心难过的心情,适时提问:你着急什么?你在呼唤什么?我们都哭了,为了一支怎样的风筝?引导孩子们去体会、说话,将感情 推向高潮。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被我们叫做幸福鸟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的风筝;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承载着我们理想的风筝;我们 都哭了,为了那只装满我们童年快乐的风筝。若创造性的挖掘教材的空白点并进行情境创设,得到的便是学生情感、思维与个性的创造性发挥。

  五、于意味深长处挖掘空白点

  《风筝》一文的结尾是意味深长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结尾的省略号,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借此让孩子们拓展说话:幸 福鸟究竟找到没有?小伙伴们还会伤心吗?他们还会充满希望吗?他们仅仅是在寻找一只风筝吗?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悟。最后老师总结,不管幸 福鸟找没找到,孩子们一定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乐!

  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

  这 篇课文上完后虽然被学校评为优质课,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亮点,如学生能依托教材的空白点能更好地与文本对话,感情也得到了释放。但是也存在一些问 题:如对电脑操作还不是运用自如,导致后边时间还有点紧张,感情朗读还不够到位,最后放歌曲时还没有完全将孩子们的情感宣泄出来。我今后还要多学习,努力 提高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语言艺术,深钻细研教材,以使课堂达到更加满意理想的效果,为社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

《风筝》教学反思 篇14

  教材反思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了“我”和哥哥到体育馆放风筝的故事。全文一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将“我”和哥哥拿着风筝来到体育馆。第二自然段讲到体育馆放风筝的人很多。第三自然段:“我”和“哥哥”把“大蜻蜓”放上了天空。第四自然段:天空中五颜六色的风筝越来越多,非常美丽。插图描述了天真活泼孩子的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一起兴高采烈的放风筝,以及放风筝时所看到的热闹的情景和各式各样的风筝再天空争奇斗艳的情景。

  学生反思

  对中年级的“整体感知“定位在段中读,把握年级标准。中年级的学生要能读懂一段话,会说一段话,会写一段话。这是中年级的教学任务之一。中年级的学生对段有了整体感知能力,才能为高年级感知全篇做好铺垫。中年级应做到读写结合,把握在读中悟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感知。

  课前准备:放风筝是学生喜欢并且熟悉的活动。于是我提前一节课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放风筝的乐趣。学生显得有极大的兴趣。

  教学过程反思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开始新授课文。第一自然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学生能很快地回答问题并理解第一自然段。在讲读时课文时,我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放风筝的过程。再细读课文突破重难点。学习第二段,主要是人多`风筝多,学会按顺序看图。让学生读后找出能体现风筝多人多的词。如人可真不少,三个一群,俩个一伙有的有的等说明人多。各式各样、有……有等说明风筝多。按顺序观察图,排列出“蜻蜓“没飞上天空之前空中已有的风筝。然后让学生默读第三段。标出句序。画一画我和哥哥放风筝时,动作的词语。在找出词语之后,再让学生通过演一演的方式进行。在这个环节,学生不会寻找动词。哪些属于动词,生不理解。于是我让学生找一找“我”和哥哥在动的词语。在我的帮助下,学生能找出个别。再让学生进行演示,由于之前有放风筝的经验,学生在演示的时候,其他学生读句子,演示的学生根据句式演示,比较到位。我再提问:那我们把放风筝的句子顺序换一下可以吗?我出示打乱顺序的第三自然段,请生读一读,演一演。学生就能明白:这不能换,换了顺序句子就读不通了。在理解第三自然段的基础上,我再提问:图上画的和文中那句话相一致?全段围绕那句话写的?按句序读。可以用多种方式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出表达顺序看图读第一句。想象读第二句。重点读第三句。有语气读第四句。学习四至六段主要是让学生积累词语。在第七段中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围绕中心说一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当然还要借助各种图片,帮助学生进行想象。“蔚蓝色天空”“鲜艳”“随风飘荡”等词语比较抽象,通过 PPT帮助学生建立起表象和美感!

《风筝》教学反思 篇15

  本周三上午在县实验中学上了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课《风筝》,《风筝》这篇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学生上初中后第一次接触,学习难度较大,课文难点较多,且本文思想内容可从多方面理解,这恰恰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研究性的教材。现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思路清晰。一开始,让学生谈自己放飞风筝的自由与快乐,引出课文兄弟俩对风筝的不同态度,由此矛盾而上演了一场“精神虐杀事件”。最后讨论体会封建教育思想和伦理道德才是导致这场“精神虐杀”真正的罪魁祸首。

  二、教学方法得当。我紧紧抓住“精神虐杀”,重点研读三、四自然段。如第三自然段中通过圈点、朗读,突出“出神、惊呼、高兴得跳跃”,让学生体会弟弟对风筝的酷爱以及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的形象。第四自然段,以动作、神态等描写著称。教学时采用的表演“我”毁风筝的片断,学生很是受启发。评点时,大多学生都能指出表演学生的不到位之处,甚至后来连“我”的“傲然”神态都能表现出来。朗读、表演,学生充分领略了“我”的毫不顾忌、无情践踏风筝的粗暴行径。

《风筝》教学反思 篇16

  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思维的碰撞,难题顷刻瓦解。在讨论““我”还不是“罪魁祸首”?那导致这场“精神虐杀”悲剧的幕后真正“凶手”是谁呢?””这个问题时,我出示了鲁迅的生活背景以及写作的年代,大大帮助了学生对此问题的思考,降低了这个难题的难度,以适应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家庭背景出发述说,有的从不平等的长幼关系阐述,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这是封建教育思想导致的落后观念所致。即使他们说的不完整欠深入,但我还是一一予以了肯定。

  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毁风筝事件中的“抓”、“掷”“踏”等动作描写以及“傲然”“绝望”的神态描写应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再让学生表演,一定会比粗读立即表演的效果好。

  这堂课是以“精神虐杀”来挖掘文章主题思想的,但上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阐述过多分析了人物性格以及讲了文章选材的事情,使整堂课有“散”架之感。

  围绕一个主题,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透,打开思维,并展开充分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这样的课堂才算是合格的语文课堂。

《风筝》教学反思 篇17

  以读促思读中有悟: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教师讲的再动情也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课上我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空间,改变了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的模式,在学生个人圈点、勾画、批注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体会。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又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读出来,如:有的学生说怕丈夫回来,要读得非常紧张;有的说怕丈夫责怪,要读得害怕、担心;有的甚至说因为桑娜担心要读得慢,而有争议的说因为桑娜紧张、着急要读得快……教学中不仅让学生“解读”,更引导学生“创读”。学生在分角色朗读桑娜与渔夫的对话时,他们把桑娜对西蒙死的悲伤和对两个孤儿的怜爱之情读了出来,通过读表达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知了人物形象。通过读,使学生鉴赏桑娜具有的心灵美;通过读,使学生赞美桑娜具有的心灵美。使桑娜那美好的形象在学生心里树立起一座丰碑……

《风筝》教学反思 篇18

  歌曲《大海啊故乡》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音乐通俗易懂,格调高雅,旋律流畅舒展,优美动听,感情真挚,节奏严谨,结构简洁,短小易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在讲授歌曲时,播放课件,在《大海啊故乡》的伴奏音乐下,一副副美丽的大海的画面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使孩子们仿佛来到了大海边,感受大海那份情怀。自然的引出课题,通过范唱歌曲,感受歌曲的情绪,让学生随着音乐划拍哼唱旋律,随伴奏演唱歌曲,通过不同的演唱形式,使学生更加熟悉歌曲,整体把握歌曲的风格及歌曲的主题思想;在歌曲的艺术处理时一个是注意了主导节奏,另一个是重复“大海啊,故乡”情绪的不同层次,每重复一次感情的发展就更进一步,从亲切倾诉—抒发情怀—情感深华—怀恋之情,从而更好地表达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情。在同学熟悉歌曲的情况下学唱了英文歌词。效果很好。整堂课,同学们表现积极,能按要求来演唱歌曲,但在音乐创造方面做的很不好,很多同学不愿尝试这项内容。

《风筝》教学反思 篇19

  我上完了二年级美术课《变废为宝》,感触很深。变废为宝这节课的显性目标是利用废旧的材料制作立体和半立体的艺术品,隐性目标是渗透环保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学生们对垃圾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 让学生重新认识垃圾,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习惯;2、 让学生利用垃圾设计、制作工艺品,培养学生动手设计制作工艺品,培养学生动手设计制作能力以及审美能力等综合素养和综合技能;3、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小组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的,而且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一节课不可能把作品做得那么完美,但这没关系,关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

  我觉得应该以变废为美的艺术思路的深度为教学重点来进行思考,可以落脚到某一种方式方法,以点带面,由易到难,通过色彩、形状、质感的联想拓展思路,深入研究。从材料广度进行拓展,可放手体验,自由发挥,达到精彩纷呈。让学生了解如何对废旧物进行联想,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感受到废旧物品变美得可能,调动其操作积极性;通过制作先后的美丑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丽的同时,自动的热爱生活通过自己的能力变废为宝美化环境。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除了学习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技能之外,一定要努力地研究课堂教学,研究教材、准备切合实际的教案、备好学生,特别是在备课时就做一下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等,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风筝》教学反思 篇20

  我们来下棋,也称为对弈,是一种古老的游艺活动。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发展到今天,棋类已分为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军棋、跳棋、游戏棋等等,其中有些种类已成为世界性范围的脑力体育活动。下棋融科学、艺术、竞技三者为一体,能培养下棋者灵活敏捷、综观全局的思维习惯,是陶冶性情、健康身心的益智活动,既可以两人对弈也可以多人对局。

  平时儿童最爱玩的棋是游戏棋,这类棋一般由成人设计。而本课却是让儿童玩自己设计的棋,这对于处在“自我”意识较强阶段的学生来说,是件非常得意的事情,对于培养美术学习的兴趣很有帮助。第一课时我让每个学生设计一个棋盘,同桌之间下下棋,看看谁是真正的棋王,这立即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一直到下课同学们都还兴致勃勃的下棋。第二课时更有趣,用橡皮泥设计棋子,并把他们拟人拟物化,孩子们的想象力真是丰富,一块小小的橡皮泥在他们的手中不一会的时间就变成了可爱的国王、王后、将军、士兵、小马......离下课还有5分钟的时候我把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在班上展示,学生们兴奋的不行。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既强调创意,又要注意活动的功能与目的。课中将绘画、手工制作和游戏结合起来,既安排了立体造型设计,又有平面图形设计,让学生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掌握设计的一些简单步骤和法则,培养设计意识,逐步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评价能力。

《风筝》教学反思 篇21

  古人云:“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都说明复习的重要性!新课上完后,都是比较长的一段复习时间,对学生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又有重点地复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毕竟年龄小,对所学的知识容易遗忘或者已模糊不清,复习能有效地梳理和巩固所学知识。

  《成语》是我尝试的一堂成语复习课。成语是汉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非常精练、非常有表现力的一种固定词组。成语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意义深刻,被人们所喜爱。孩子们从平常交谈和课文中接触到许多成语,他们平时积累的成语多,但是都很凌乱,因此我想把成语进行归类,因此我有了上一堂成语复习课的想法。在上完这堂复习课之后,我对这节课认真做了反思。

  首先努力做到的地方:

  1、注重复习方法的渗透和归纳

  一堂复习课不可能让学生牢牢掌握住成语知识,与其一味强求量的落实,不如讲求方法的指导。学生只有掌握了成语的一般规律,才可能在课外时间开展有效的复习,才可能有量上的实质提高。因此,我在《趣味成语》这堂复习课中,着重教学生学会进行成语归类,引导学生从归纳总结出含有近、反义词的成语、数字成语、动物成语,并由动物成语扩展延伸到来自于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这些成语,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框架,知道成语的大致分类。

  2、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做对十道题更为重要。我也很注重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哪些同学知道这些成语呢?老师想请同学来说说。不过在说之前老师有要求,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做到三到:眼到,要认真看;耳到,认真听别人说;手到,把成语补充完整。明白了没有?也就是边看,边听,边写。”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

  3、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课堂上,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因为老师激励的话语,热切的目光,课堂的生命,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作为学生,他们在课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这时,我就运用巧妙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既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还能使学生更有信心地投入学习。比如:“你的脑筋动的可真快,要是再说具体清楚些,那该多好呀!”“你很会观察,很会动脑筋。现在老师想奖励你……”课堂上,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教师的激励性语言就是一种启动思维的“催化剂”,会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闪现出“我要学习,我要思考”的火花。

  4、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语文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应该是生活中的语文,而不能脱离生活。这节复习课中,我也特别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我告诉学生:“我们的成语是前人智慧凝结而成的,它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定型的词语或短句,不能随便乱改,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滥用、乱用成语的现象比比皆是,使我们特别是青少年对成语的理解有误,因此我们要捍卫成语,要当成语小卫士。”设计了给成语改错这一环节,就是要告诉学生我们的成语滥用、乱用的现象在生活中很普遍,希望他们能当生活的有心人。

  其次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1、出题不够严谨

  出题过程中由于对第二阶梯第一小题出题欠严密,于是导致学生在此题上耽误了过多的时间,没有按计划完成本节课的任务。

  2、运用成语还存在问题

  在这节成语复习课中我注重对成语的类型进行归纳,但是忽略的对成语意思的讲解,因此,学生并不是很清楚有些成语的意思,造成了运用不恰当的后果。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让学生能利用成语词典等工具书查找成语的意思,并正确使用。

《风筝》教学反思 篇22

  教学《杜甫诗三首》一文,课后觉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进行总结。

  总体来说,那节课的效果较好,自己比较满意。首先,自己准备的比较充分,认真揣摩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想好设计的每一个问题,甚至是要说的每一句话。有了这样的准备,在教学中发挥的就十分自如,得心应手。

  其次,令自己较为满意的地方就是读,在教学中我设计了多种读,如教师范读,让学生受到感染。学生自渎体会感悟,指名朗读寻找差距,通过各种读,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读出来。

  第三,诗句的理解分析,诗是高度精练的语言,是作者情感的体现。析字析词中表达出作者语言的精练,如《春望》一诗中“破、深、溅、惊、连、抵、搔、胜,字字珠玑,准确无误的表达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特点,如把“感时花溅泪”中 “溅”改为“流”、“落”,“烽火连三月”中的“连”改为“正”或“整”都不及原来的词。原词更能表达作者伤痛之及的情感。把连”改为“正”或“整”战争的时间变短了,让人认为战争只有三个月,而“连”字却能体现出三月不断却不只是三个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从中向学生渗透古人写诗的态度,如讲解“推敲”故事体现古人此种推敲精神。

  第四,本节课对学生积极性调动的较好。教学中注意了激励语言的使用,课堂气氛较为轻松,为学生的表现创造了条件。

《风筝》教学反思 篇23

  通过网上研修学习,乘着我县课改的春风,我上了一堂教改课——《金色的鱼钩》。上完之后,我感受颇多。

  《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描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一件感人至深的故事。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本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教育,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训练简要复述故事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这句话的含义。

  为了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运用了“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具体步骤如下:

  一、激趣明标。对于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做的,先请学生齐背《七律·长征》,然后请学生讲一讲长征的时间,经过的省份和一些重要的战斗,在学生了解长征的基础上,老师作一个小结从而引出课题,并提出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了四道题,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小组中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时间是8分钟。这4道题是这样的:(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2)课文的题目是“金色的鱼钩”,这个鱼钩是金色的吗?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3)本文的哪些内容让你深受感动,找出来,并说一说让你感动的原因。(4)把描写老班长神态的语句找出来,并说说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学习兴致很高,讨论的也很热烈,与平常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合作展示。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一名代表上台来展示本组自主学习的成果,老师给予适当的评价。这个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自我展示的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在课堂上,学生有了展示自我的欲望,迸发出了创造的火花,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事实证明,学生的 表现出奇地好,他们的发言简直可以用“妙语连珠”来形容。

  四、当堂测试。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道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题。题目是这样的:在革命烈士纪念馆中,陈列着那枚金色的鱼钩,你是一名讲解员,请你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解“金色的鱼钩”的故事。这个设计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又训练了学生的复述能力。学生一看到这道题,情绪高涨,都想上来试一试,有些同学的讲解非常到位。有位同学开头是这样的:朋友,这是一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也是一个不平凡的鱼钩,就是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包含着一个十分动人的事故……学生的表现让想起了一位科学家的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我觉得学生也可以自豪地说:给我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会表现的很出色。

  五、提升小结。这个环节既是老师对课堂情况的总评,也是课堂的延伸。当学生谈了自己在这堂课中的收获之后,我适时的总结了一下,并提了一个要求。我是这样说的:在长征途中,还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去搜集一些,我们准备组织一次长征故事会。几天后,这个故事会开得很成功,同学们都踊跃上台,争着讲述自己搜集到的故事。

  从以上事实证明,运用“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不仅把课堂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以前我上这类课文时,要么叫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解决课后习题,要么会直接将课后习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这两种做法都存在许多弊端,前者是一味的放,让学生在读课文和做习题时增加了难度,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到位,往往不能准确的回答问题,一遍,两遍……老是不对,结果搓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则没有充分的给学生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只是被动的接受答案,并不知道课文里讲了些什么,问题的意思是什么?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依靠老师说答案的懒惰思想,不再主动的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而运用“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避免了这个弊端。

  另外,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去质疑。这样,就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还不是那么主动。记得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学生无所疑,无所惑、无所求,那么,老师的启发是不会生效的。所以,我觉得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作为主导的老师还应该给他们质疑的机会。

  在我县教体局的引领下,在我县教研室的组织实施中,我县中小学“自主式五步”教学模式的课改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了。在这一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这种教学模式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的实惠,也惊喜地看到了学生的变化。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把自己的教学水平升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风筝》教学反思 篇24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里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感激之情。根据这篇课文的内容和特点,我将本次的教学目标设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普通老百姓美好的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二是进一步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首先,我根据阅读提示的要求,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按照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个中心问题,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可以让学生从“我”的角度或者从残疾青年的角度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前提下,我引导他们可以综合时间的推移,人物的转换以及情节的发展变化等因素来概括。

  接着,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自己喜欢哪个人物就研究哪位,找出课本中对他(她)相关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深刻含义。这样设计,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并没有让学生按照我设计好的思路去理解人物,而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研究探讨。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他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发现更多的东西。

  然后,我提问:课题中说的那匹马出现了吗?在课文中这句话又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说的?又有何用意?这样层层推进,抽丝剥茧,让学生在“别饿坏了那匹马”的线索下,体会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品质。重点学习“有一天”发生的事,以“走进院子我看到了什么” 为题,让学生组织讨论,体会“我”当时的心情,充分感受残疾青年的美好心灵,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

  最后,我引导学生说说对其他人的印象,因为课文不仅仅是展示了残疾青年的美好品质,在其他人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闪光点。在教学本课时,我联系了本组口语交际的要求“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这个话题,在结尾处引导学生理解理解残疾青年与妹妹说谎的原因,为辩论做了准备。

  这是一篇很好的课文,其中的语言都很值得我们回味。所以,我觉得仅仅把它当做一篇略读课文来讲十分可惜。因此,本次设计我比较注重学生自主阅读后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以及一些富有表达力的句子和语言的揣摩和品味,以求达到对学生熏陶和感染的作用。但是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由于衔接不怎么紧密,是课文看上去有点散,节奏不够紧。课堂氛围比较自由,学生中也不乏出现很多思想上的闪光点。

《风筝》教学反思 篇25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

  《埃及的金字塔》。课的开始出示埃及金字塔图片及文中第一节中的“角锥形、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等词语,让学生用上这些词介绍金字塔。之后,围绕第一课时学生提的四个问题(金字塔有什么用途?金字塔的外形有何独特之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金字塔为什么举世闻名?)展开教学。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我相机出示了古埃及王朝法老们建造金字塔的资料。解决第二个问题时,重点引导学生阅读了第三自然段,感受了胡夫金字塔外形的宏伟、结构的精巧,并学习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在解决金字塔如何建造这个问题时,学生从文中描述了解了古埃及人民运石头、垒石头的方法后,我用图文展示了古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体会到了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聪明。之后,我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埃及金字塔建造之谜方面的资料。可能是上课学生比较拘谨,举手的人很少。之后,我多媒体出示了这方面的文字资料。之后,再让学生谈感受,学生感受到了金字塔的神秘。这时,铃声已响了,最后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下午,放心班时,我点评了学生在课上的表现。之后,我让学生回答课堂上未解决的问题:“金字塔为什么举世闻名?”。不是非常正式严厉的上课,学生比较放得开,有的说:“金字塔举世闻名是因为它的外形宏伟,结构精巧。”有的说:“因为金字塔历史悠久,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有的说:“因为金字塔建造工程非常浩大,凝聚了许多勤劳聪明的古埃及人民的血汗与智慧。”有的说:“因为金字塔有许多的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他们能说出个一、二点已经不错了,不想学生说了这么多。看来,课堂上学生虽然举手的人较少,但他们在认真地读,认真地听,认真地思,认真地悟,埃及的金字塔给它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禁想:如果这最后一个问题能在课堂上解决,那整堂课就比较完整了。但随后一想,又释然了,只要学生能感受到,能理解,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无所谓遗憾了。

《风筝》教学反思 篇26

  《白鹅》一课主要着眼于白鹅的性格特点,高傲,而且高傲的可敬可爱。从作者刚把鹅抱回家,它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高傲的第一印象。到跟它相处的时间长了之后,感受到的:“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作者用明贬实褒的写法再现了它对白鹅的喜爱。整篇文章趣味十足。课中从高傲入手,抓重点词语来感悟。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个性化的朗读

  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在读的基础上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之后,应该及时跟进,鼓励个性化的朗读。

  如:第三自然段对厉声叫嚣和引吭大叫的教学。这两个词表达的程度不一样。因为生客进来了,鹅要叫的凶一点。篱笆外的不用叫的那么凶,警告一下就行了。二者不可互换。有学生读的不到位时,可以这样做:谁能读的更高傲一点?或者谁能把他的感受读出来?谁再来试试。多么高傲的一只白鹅,我们一起来读。

  这样处理,在学生有了体会后,及时跟进,把他的感受推波助澜,扩散开来,在教室里形成一种竞读的气氛。朗读的效果更好了,课堂的气氛也渲染出来了。

  二、理解重点词句的方法

  运用边读边表演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优美词句的意思,更准确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使原本沉寂的课堂气氛开始出现生机。在理解“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与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时,一位同学扮演鸭,另一位同学扮演鹅,学生都能认真地表演,模仿得很不错。看的学生也能在笑声中很好地把握鹅步态的突出特点。还有运用词语造句来理解意思。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处理鹅吃相那几段时我放手让学生体会鹅的高傲。让学生大面积交流,讨论。我想学生自己体会的更深比老师讲出来的更好。可惜时间仓促学生交流少。

《风筝》教学反思 篇27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读课文,理清层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接着重点教学《完璧归赵》,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总结学习方法,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指导。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廉颇很不服气。我让学生体会廉颇为什么不服气,有个学生说要站在廉颇一边,他说:“廉颇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拼了命地在对抗敌人,多危险啊!所以廉颇不服气,我能理解。”被他这么一说,个别学生一致赞同他的看法,都觉得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就爬到廉颇头上,觉得不公平。于是,我抛出探讨的问题:“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找出句子说明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如“……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我就跟你拼了”这是舍身救主。“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这体现了不畏权势。

  当我问到课文中你更喜欢谁的时候,很多学生说喜欢两个人,并且能细致地说明喜欢的理由,特别是说蔺相如的,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说得很全面、很到位。比如有:政治眼光长远,懂得权衡利弊,不与廉颇争执,心胸宽广,机智勇敢,一心为国,维护国家尊严。而说廉颇的基本是英勇善战和勇于认错。

  通过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本课的课本剧表演有进步 ,孩子们能够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比如蔺相如说话时的理直气壮和廉颇的不服气和后悔、惭愧都能奶好地表现出来。

  通过演课本剧,学生们对人物性格的感受越来越真切,但同时也会对廉颇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产生偏差。所以我最后安排了小练笔“廉颇深夜静思”。孩子们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廉颇认识转变的过程。练笔之后,廉颇的形象也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树立起来了。此时,他们明白了:蔺相如也好,廉颇也好,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以国家的利益为重。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6:4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