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
失街亭(通用17篇)
失街亭 篇1
学科: 语 文
课题: 失街亭
教具: 网络
知识
目标 初步了解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通过什么方法塑造人物形象?(诸葛亮、马谡)
能力
目标 整体阅读,快速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并能复述文章中的主要情节。 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点。 通过“失街亭,谁之过”的讨论,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全面掌握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及情感渗透 通过马谡这一反面教材,教育学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言过其实、重视实践、不死教条。
目标
设计
记事 《三国演义》构筑情节的特点是整体相连而又各自相对独立,自称格局,既便于展示战争全貌,又利于集中统一地刻画人物形象。本文着力展现了诸葛亮和马谡等人物形象,所以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为知识目标。
教 材 内 容 分 析 及 处 理
一、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语言明白易懂。教师不必串讲,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以培养自学能力。
二、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教学生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本篇的这种艺术特色。
三、《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古典小说,可向学生作些介绍,还可以建议学生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教 学
重 点 人物性格展示技巧
教 学
难 点 失街亭,谁之过?
导 学 过 程 学 习 过 程 训 练 方 法
课前部分
1.在多媒体中打开片头,播放古筝曲子。
2.以歌曲导入 。
进入课文
1.请各小组展示搜集的有关街亭的资料。
2.下面开始关注街亭、关注马谡、关注一代名相诸葛亮。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的人物。
3.分析故事情节
4.通过什么方法塑造人物性格的?
学生走入教室,预习课文,静听。
(1)介绍罗贯中
(2)介绍街亭遗址
(3)介绍三个主要人物
蜀国:诸葛亮、马谡、王平、魏延、
赵云
魏国:司马懿、司马昭、申耽、申仪
蜀国:街亭是咽喉之路。占、守、失。
魏国:街亭是反攻要地。攻、围、占。
(1)通过人物的言行、情态来表现的。
(2)通过揭示人物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
由连续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中包含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带领学生进入情境,引入课文。
通过网上搜集同学们对街亭有了初步了解。
有助于理解故事情节。
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
突出教学重点
通过此训练让学生学习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5.辩论:失街亭,谁之过?
教师点评
教师小结
(3)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街亭失守大家论”,见仁见智,自由评说,各抒己见,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诸葛亮:不是神人,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误,正因如此才真实可靠。
马谡:是食书不化的悲剧,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
突出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辨证的看问题。
作
业 1. 课后习题一
2. 课后习题二、三
板
书
咽喉之路
街亭
反攻要地 课后记事
[1]
失街亭 篇2
教学目标 :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目标1、3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
学习《智取生辰纲》,我们了解了施耐庵那精巧的艺术构思,也欣赏了梁山好汉们的智勇双全的气概,相对于施耐庵的《水浒》,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又向我们展现了另外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和历史风云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三国古战场看看那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吧。
二.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00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成书和故事要点,街亭之战的战前情况。详细见教师用书)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C )
A 马谡(shu) 曹叡(rui) 寨栅(zha)
B 偏裨(bi) 文几(ji) 咽喉(yin)
C 张郃(he) 犄角(ji) 城垣(yuan)
D 垓心(gai) 长史(chang) 辎重(zi)
2.下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B )
A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平常的人) 男亲自哨见(探见)
B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有性命) 孔明跌足长叹(跺脚)
C 把魏延围在垓心(战场的中心) 又命马岱、姜维断后(在后面掩护军队后退)
D 只鼓噪呐喊(击鼓喧哗) 思舜帝殛鲧思禹之义(杀死)
四.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五.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六.作业 :
第 二 课 时
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
一.处理作业 (略)
二.分析诸葛亮其人: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⑤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3. 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三.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
四.讨论:,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五.作业 布置:
1.课后练习二。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针对三国归晋的结局,说说三国灭亡的原因,然后写成一篇短评。(仅限于已经阅读过一次的学生)
六、板书设计 :
小说情节:守街亭————撤汉中——斩马谡
人物形象:
诸葛亮:深谋远虑 料敌如神 赏罚严明
马谡: 刚愎自用 盲目轻敌 死搬教条
失街亭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能力目标
1.欣赏中的战争描写技巧。
2.欣赏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教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三、研习课文
1.课文写街亭之战,采用的是全景式写法,重在战争双方的形势分析和调兵遣将等准备过程,蜀魏双方在分析形势和军事部署上各有何特点?从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写双方的形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双方主帅的语言来写。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兵马将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令司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诸葛亮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司马懿闻听“街亭有兵把守”即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军皆屯于山上”时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张郃阻击;蜀方担心王平不是张郃对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应,魏方两面夹击,三面包抄围困魏延。以上双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赵云、邓芝和诸葛亮本人这两路兵马未被魏方料想彻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晓。真是同中有异,各有短长。可见,双方形势分析都看准了街亭为首要战略重地,双方的布兵都以街亭为重心,通盘考虑。这是一场旗鼓相当,高手相逢的恶战,任何一方的一丁点失误,都将导致成为整个战役的失败一方。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风范。他把战役放在了整个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中予以通盘考虑,为蜀国的国运将江河日下铺下了基石,也为马谡的必死蓄足了形势。作者没有孤立地写街亭之战,而是在不动声色中作了鸟瞰式绘画,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之战与整个战局沟通起来,如此更能突出马谡的错误,增强对“死守教条”教训的认识。
2.为什么战役双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确】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岗在第95回总评中说:“前卷方写孟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写马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找其要害,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方如此激烈。
3.课文写战争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郃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令人忽喜,让人陡惊。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艺术。
4.课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来写这一战役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样处理的?
【明确】是站在蜀方来写这一战役的。从题目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节推进中来写的。整个情节以司马懿与诸葛亮为矛盾主线,穿插诸葛亮与马谡、王平与马谡等矛盾,各线相互牵制,烘云托月,交错起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错综展开。课题着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家应有的明智。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96回,描写的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它不仅仅留给人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启示,而且让人深深领悟到准确识人、恰当用人的重要性;同时,这一节故事中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写战争的技巧,都达到了极高的品位,让我们在获得独特的艺术美感的同时,又学习了高超的写作方法。
二、难点突破
以本课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描写人物的技巧。
【明确】
1.言行互补,绘形传神。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写这些人物时不是静止地交代,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具体表现。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法。诸葛亮点将时对马谡说的话,既见精细小心,又显见解清明;他对马谡既有疑虑,又由于有一惯的好感,在马谡主动请缨又信誓旦旦的情况下,终于抹不开面子,委以大任;面对马谡的狂言不休,他已经失察一次,但未引起注意。接着又派王平相助,尽管表现了他谨慎的一面,但是,岂不知马谡哪肯听王平之言,又表现了诸葛亮的再次失察。失败之后,诸葛亮一再自责。先是迎接赵云,言“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后是杀了马谡,痛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表现了不掩过,不饰非,不推倭的品质。他对马谡家属的顾惜,又决非念旧情之故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自责在内:是我的一念之差害了马谡呀!文章从点将、布兵、执法、痛哭等行动和贯穿于这些行动之中的语言,使诸葛亮形象真实可感,活生生地立在了读者面前。马谡也是如此,先是口出狂言,照应了先帝“言过其实”的评价;后是不听劝告,表现固执已见的性格;满口“名言警句”,恰是读书不化的典型;临阵缺乏应变之法,可见缺少实干才能。然而,马谡也是条“汉子”,兵败后,并不投降,也不逃匿,而是自缚请罪,甘愿就死,并不以与丞相的私交而求免死,也不再言希望戴罪立功,有敢作敢当的硬气。马谡的悲剧是“食书不化”的
悲剧,是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数笔,便形象毕现,足见作者写人艺术之高明。
2.相互比照,多方映衬。《三国演义》人物塑造,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对比映衬,在对比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诸葛亮的精细与马设的轻狂,马设的骄矜与王平的慎重,处处对比;司马精的精明与诸葛亮的旗密,司马、诸葛的互相称赏,蜀方将领对马谩的看法与司马父子对马设的评价,多处映衬;敌对双方映衬,自己一方对比,正面对比,侧面映衬,变化多样,手法灵活,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而且还给人以深层思考空间。如司马兹一眼就可看出马设“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为何蜀方竟无异议?
三、欣赏品味
1.欣赏课文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特色。
【明确】叙事语言,繁简适宜,人物语言,特色鲜明。如“二人拜辞,引兵而去”等出兵过程,两军的扎寨过程,都写得很简,战斗过程写得较详。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作用的又一定点到,如“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孔明大喜,素引诸将出迎。赵云慌忙下马伏地……孔明急扶起,执手而言”等,表现了孔明的性格特点,写得很细。人物语言各有特色,都是聪明指挥员,孔明的话与司马懿的话不同,孔明精细周密,老练沉着;司马懿
精细谨慎,又直露畅快,表现了明显的被孔明威压之感。马谡、魏延等人寥寥数语,也情态毕现,非他人所有。
2.有人认为诸葛亮被人为地神化了,其实他也是人,在三国争战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错误,请谈谈各自的看法。
【明确】由于《三国演义》的精心塑造,诸葛亮成为“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作者倾注全部感情来写他,以致有写诸葛近似神的说法,即使在中写他的失误,洗掉了一点“神”气,但也是说他如何知错,如何责己,如何执法,如何通情。有人指出,诸葛亮不是神人,他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误,正因如此,他才真实可信。他的识人之误。用人之错,绝非一次。如华容道错用关羽而放走劲敌,疑魏延屡驳其计而坐失战机等。再如他攻陈仓,
始终未能攻下等,也都显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说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评诸葛亮挟个人私见,高傲固执,不听先帝告诫,以个人好恶和凭关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阴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则有偏激不实之弊。综观诸葛亮一生,其光辉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错误也是不可回避的,这就是真人。
四、小结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述百年,该据万事”,结构宏大,善写战争,人物传神,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读。今天,在《三国演义》这条大河里,我们只取了一瓢甘浆,就已经领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后,我们可以继续自己钻研,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写出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或专著,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再增一点亮色。
探究活动
讨论:,谁之过?由此引发你什么感想呢?
参考:
1.街亭之失,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2.街亭之失,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3.是情之错:其一,怜措之情。诸马之间,两代情,马谡是孤儿,是孔明的晚辈。其二,部属之情。孔明是主帅,马谡是参军,多年共事,感情深厚。其三,爱才之情。诸马共事间,马曾多次出谋划策,被诸葛亮采纳,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使诸葛亮改变了对马的看法。再当时蜀国缺才士情况下,诸葛亮认为马有才,爱才之情油然而生。其四,面子之情。诸葛提议马谡时,谋士们有不同看法,但主帅既提,就将就吧。情,人世间永恒的主题。但情用得不好,小则害人,大则为祸天下。愿为政者慎之。街亭失守,是主帅诸葛之错,这是肯定的,只是错在感情用事。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是过错有大小,小则害人害己,大则为祸天下。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世人对诸葛最高的评价。但诸葛错用马俊,痛失衡亭,既影响了蜀国统一天下的伟业,也影响了诸葛一世英明,不能不为之叹息。此错则莫大焉。想当今,不少为政者,其德不能不为人所敬仰,其才也不得不为人所折服,但其用的人良莠不齐,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违纪和犯罪的道路上。何也?绝大多数因感情用事,当然也不排除少数人善于伪装自己。
4.关键并不在,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失街亭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能力目标
1.欣赏中的战争描写技巧。
2.欣赏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教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三、研习课文
1.课文写街亭之战,采用的是全景式写法,重在战争双方的形势分析和调兵遣将等准备过程,蜀魏双方在分析形势和军事部署上各有何特点?从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写双方的形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双方主帅的语言来写。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兵马将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令司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诸葛亮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司马懿闻听“街亭有兵把守”即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军皆屯于山上”时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张郃阻击;蜀方担心王平不是张郃对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应,魏方两面夹击,三面包抄围困魏延。以上双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赵云、邓芝和诸葛亮本人这两路兵马未被魏方料想彻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晓。真是同中有异,各有短长。可见,双方形势分析都看准了街亭为首要战略重地,双方的布兵都以街亭为重心,通盘考虑。这是一场旗鼓相当,高手相逢的恶战,任何一方的一丁点失误,都将导致成为整个战役的失败一方。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风范。他把战役放在了整个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中予以通盘考虑,为蜀国的国运将江河日下铺下了基石,也为马谡的必死蓄足了形势。作者没有孤立地写街亭之战,而是在不动声色中作了鸟瞰式绘画,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之战与整个战局沟通起来,如此更能突出马谡的错误,增强对“死守教条”教训的认识。
2.为什么战役双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确】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岗在第95回总评中说:“前卷方写孟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写马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找其要害,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方如此激烈。
3.课文写战争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郃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令人忽喜,让人陡惊。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艺术。
4.课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来写这一战役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样处理的?
【明确】是站在蜀方来写这一战役的。从题目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节推进中来写的。整个情节以司马懿与诸葛亮为矛盾主线,穿插诸葛亮与马谡、王平与马谡等矛盾,各线相互牵制,烘云托月,交错起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错综展开。课题着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家应有的明智。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96回,描写的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它不仅仅留给人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启示,而且让人深深领悟到准确识人、恰当用人的重要性;同时,这一节故事中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写战争的技巧,都达到了极高的品位,让我们在获得独特的艺术美感的同时,又学习了高超的写作方法。
二、难点突破
以本课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描写人物的技巧。
【明确】
1.言行互补,绘形传神。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写这些人物时不是静止地交代,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具体表现。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法。诸葛亮点将时对马谡说的话,既见精细小心,又显见解清明;他对马谡既有疑虑,又由于有一惯的好感,在马谡主动请缨又信誓旦旦的情况下,终于抹不开面子,委以大任;面对马谡的狂言不休,他已经失察一次,但未引起注意。接着又派王平相助,尽管表现了他谨慎的一面,但是,岂不知马谡哪肯听王平之言,又表现了诸葛亮的再次失察。失败之后,诸葛亮一再自责。先是迎接赵云,言“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后是杀了马谡,痛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表现了不掩过,不饰非,不推倭的品质。他对马谡家属的顾惜,又决非念旧情之故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自责在内:是我的一念之差害了马谡呀!文章从点将、布兵、执法、痛哭等行动和贯穿于这些行动之中的语言,使诸葛亮形象真实可感,活生生地立在了读者面前。马谡也是如此,先是口出狂言,照应了先帝“言过其实”的评价;后是不听劝告,表现固执已见的性格;满口“名言警句”,恰是读书不化的典型;临阵缺乏应变之法,可见缺少实干才能。然而,马谡也是条“汉子”,兵败后,并不投降,也不逃匿,而是自缚请罪,甘愿就死,并不以与丞相的私交而求免死,也不再言希望戴罪立功,有敢作敢当的硬气。马谡的悲剧是“食书不化”的
悲剧,是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数笔,便形象毕现,足见作者写人艺术之高明。
2.相互比照,多方映衬。《三国演义》人物塑造,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对比映衬,在对比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诸葛亮的精细与马设的轻狂,马设的骄矜与王平的慎重,处处对比;司马精的精明与诸葛亮的旗密,司马、诸葛的互相称赏,蜀方将领对马谩的看法与司马父子对马设的评价,多处映衬;敌对双方映衬,自己一方对比,正面对比,侧面映衬,变化多样,手法灵活,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而且还给人以深层思考空间。如司马兹一眼就可看出马设“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为何蜀方竟无异议?
三、欣赏品味
1.欣赏课文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特色。
【明确】叙事语言,繁简适宜,人物语言,特色鲜明。如“二人拜辞,引兵而去”等出兵过程,两军的扎寨过程,都写得很简,战斗过程写得较详。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作用的又一定点到,如“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孔明大喜,素引诸将出迎。赵云慌忙下马伏地……孔明急扶起,执手而言”等,表现了孔明的性格特点,写得很细。人物语言各有特色,都是聪明指挥员,孔明的话与司马懿的话不同,孔明精细周密,老练沉着;司马懿
精细谨慎,又直露畅快,表现了明显的被孔明威压之感。马谡、魏延等人寥寥数语,也情态毕现,非他人所有。
2.有人认为诸葛亮被人为地神化了,其实他也是人,在三国争战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错误,请谈谈各自的看法。
【明确】由于《三国演义》的精心塑造,诸葛亮成为“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作者倾注全部感情来写他,以致有写诸葛近似神的说法,即使在中写他的失误,洗掉了一点“神”气,但也是说他如何知错,如何责己,如何执法,如何通情。有人指出,诸葛亮不是神人,他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误,正因如此,他才真实可信。他的识人之误。用人之错,绝非一次。如华容道错用关羽而放走劲敌,疑魏延屡驳其计而坐失战机等。再如他攻陈仓,
始终未能攻下等,也都显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说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评诸葛亮挟个人私见,高傲固执,不听先帝告诫,以个人好恶和凭关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阴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则有偏激不实之弊。综观诸葛亮一生,其光辉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错误也是不可回避的,这就是真人。
四、小结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述百年,该据万事”,结构宏大,善写战争,人物传神,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读。今天,在《三国演义》这条大河里,我们只取了一瓢甘浆,就已经领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后,我们可以继续自己钻研,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写出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或专著,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再增一点亮色。
探究活动
讨论:,谁之过?由此引发你什么感想呢?
参考:
1.街亭之失,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2.街亭之失,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3.是情之错:其一,怜措之情。诸马之间,两代情,马谡是孤儿,是孔明的晚辈。其二,部属之情。孔明是主帅,马谡是参军,多年共事,感情深厚。其三,爱才之情。诸马共事间,马曾多次出谋划策,被诸葛亮采纳,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使诸葛亮改变了对马的看法。再当时蜀国缺才士情况下,诸葛亮认为马有才,爱才之情油然而生。其四,面子之情。诸葛提议马谡时,谋士们有不同看法,但主帅既提,就将就吧。情,人世间永恒的主题。但情用得不好,小则害人,大则为祸天下。愿为政者慎之。街亭失守,是主帅诸葛之错,这是肯定的,只是错在感情用事。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是过错有大小,小则害人害己,大则为祸天下。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世人对诸葛最高的评价。但诸葛错用马俊,痛失衡亭,既影响了蜀国统一天下的伟业,也影响了诸葛一世英明,不能不为之叹息。此错则莫大焉。想当今,不少为政者,其德不能不为人所敬仰,其才也不得不为人所折服,但其用的人良莠不齐,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违纪和犯罪的道路上。何也?绝大多数因感情用事,当然也不排除少数人善于伪装自己。
4.关键并不在,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失街亭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能力目标
1.欣赏中的战争描写技巧。
2.欣赏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教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三、研习课文
1.课文写街亭之战,采用的是全景式写法,重在战争双方的形势分析和调兵遣将等准备过程,蜀魏双方在分析形势和军事部署上各有何特点?从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写双方的形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双方主帅的语言来写。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兵马将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令司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诸葛亮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司马懿闻听“街亭有兵把守”即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军皆屯于山上”时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张郃阻击;蜀方担心王平不是张郃对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应,魏方两面夹击,三面包抄围困魏延。以上双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赵云、邓芝和诸葛亮本人这两路兵马未被魏方料想彻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晓。真是同中有异,各有短长。可见,双方形势分析都看准了街亭为首要战略重地,双方的布兵都以街亭为重心,通盘考虑。这是一场旗鼓相当,高手相逢的恶战,任何一方的一丁点失误,都将导致成为整个战役的失败一方。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风范。他把战役放在了整个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中予以通盘考虑,为蜀国的国运将江河日下铺下了基石,也为马谡的必死蓄足了形势。作者没有孤立地写街亭之战,而是在不动声色中作了鸟瞰式绘画,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之战与整个战局沟通起来,如此更能突出马谡的错误,增强对“死守教条”教训的认识。
2.为什么战役双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确】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岗在第95回总评中说:“前卷方写孟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写马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找其要害,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方如此激烈。
3.课文写战争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郃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令人忽喜,让人陡惊。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艺术。
4.课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来写这一战役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样处理的?
【明确】是站在蜀方来写这一战役的。从题目可看出。魏方是穿插在情节推进中来写的。整个情节以司马懿与诸葛亮为矛盾主线,穿插诸葛亮与马谡、王平与马谡等矛盾,各线相互牵制,烘云托月,交错起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错综展开。课题着一“失”字,很值得品味。全文写一“失”字,皆由用人失察引起,失了街亭,失了战机,失了已夺之地,失了将得的胜利,失了锐气,最终失了灭魏兴汉大业。诸葛亮失察,误用了马谡;马谡失谋,误扎了营盘;马谡失谋、失随机应变,导致失了战略要地,失了性命,失了蜀方的大业;诸葛亮失察,失了用人的正确尺度,失了正确的决策,失了军事家、政治家应有的明智。真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第二课时
一、导语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96回,描写的是诸葛亮实现“伐魏复汉”大业的“六出祁山”之“一出”中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的失败过程。它不仅仅留给人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启示,而且让人深深领悟到准确识人、恰当用人的重要性;同时,这一节故事中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和描写战争的技巧,都达到了极高的品位,让我们在获得独特的艺术美感的同时,又学习了高超的写作方法。
二、难点突破
以本课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描写人物的技巧。
【明确】
1.言行互补,绘形传神。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写这些人物时不是静止地交代,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具体表现。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法。诸葛亮点将时对马谡说的话,既见精细小心,又显见解清明;他对马谡既有疑虑,又由于有一惯的好感,在马谡主动请缨又信誓旦旦的情况下,终于抹不开面子,委以大任;面对马谡的狂言不休,他已经失察一次,但未引起注意。接着又派王平相助,尽管表现了他谨慎的一面,但是,岂不知马谡哪肯听王平之言,又表现了诸葛亮的再次失察。失败之后,诸葛亮一再自责。先是迎接赵云,言“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后是杀了马谡,痛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表现了不掩过,不饰非,不推倭的品质。他对马谡家属的顾惜,又决非念旧情之故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自责在内:是我的一念之差害了马谡呀!文章从点将、布兵、执法、痛哭等行动和贯穿于这些行动之中的语言,使诸葛亮形象真实可感,活生生地立在了读者面前。马谡也是如此,先是口出狂言,照应了先帝“言过其实”的评价;后是不听劝告,表现固执已见的性格;满口“名言警句”,恰是读书不化的典型;临阵缺乏应变之法,可见缺少实干才能。然而,马谡也是条“汉子”,兵败后,并不投降,也不逃匿,而是自缚请罪,甘愿就死,并不以与丞相的私交而求免死,也不再言希望戴罪立功,有敢作敢当的硬气。马谡的悲剧是“食书不化”的
悲剧,是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数笔,便形象毕现,足见作者写人艺术之高明。
2.相互比照,多方映衬。《三国演义》人物塑造,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对比映衬,在对比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诸葛亮的精细与马设的轻狂,马设的骄矜与王平的慎重,处处对比;司马精的精明与诸葛亮的旗密,司马、诸葛的互相称赏,蜀方将领对马谩的看法与司马父子对马设的评价,多处映衬;敌对双方映衬,自己一方对比,正面对比,侧面映衬,变化多样,手法灵活,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而且还给人以深层思考空间。如司马兹一眼就可看出马设“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为何蜀方竟无异议?
三、欣赏品味
1.欣赏课文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特色。
【明确】叙事语言,繁简适宜,人物语言,特色鲜明。如“二人拜辞,引兵而去”等出兵过程,两军的扎寨过程,都写得很简,战斗过程写得较详。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作用的又一定点到,如“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孔明大喜,素引诸将出迎。赵云慌忙下马伏地……孔明急扶起,执手而言”等,表现了孔明的性格特点,写得很细。人物语言各有特色,都是聪明指挥员,孔明的话与司马懿的话不同,孔明精细周密,老练沉着;司马懿
精细谨慎,又直露畅快,表现了明显的被孔明威压之感。马谡、魏延等人寥寥数语,也情态毕现,非他人所有。
2.有人认为诸葛亮被人为地神化了,其实他也是人,在三国争战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错误,请谈谈各自的看法。
【明确】由于《三国演义》的精心塑造,诸葛亮成为“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作者倾注全部感情来写他,以致有写诸葛近似神的说法,即使在中写他的失误,洗掉了一点“神”气,但也是说他如何知错,如何责己,如何执法,如何通情。有人指出,诸葛亮不是神人,他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误,正因如此,他才真实可信。他的识人之误。用人之错,绝非一次。如华容道错用关羽而放走劲敌,疑魏延屡驳其计而坐失战机等。再如他攻陈仓,
始终未能攻下等,也都显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说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评诸葛亮挟个人私见,高傲固执,不听先帝告诫,以个人好恶和凭关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阴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则有偏激不实之弊。综观诸葛亮一生,其光辉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错误也是不可回避的,这就是真人。
四、小结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述百年,该据万事”,结构宏大,善写战争,人物传神,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读。今天,在《三国演义》这条大河里,我们只取了一瓢甘浆,就已经领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后,我们可以继续自己钻研,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写出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或专著,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再增一点亮色。
探究活动
讨论:,谁之过?由此引发你什么感想呢?
参考:
1.街亭之失,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2.街亭之失,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3.是情之错:其一,怜措之情。诸马之间,两代情,马谡是孤儿,是孔明的晚辈。其二,部属之情。孔明是主帅,马谡是参军,多年共事,感情深厚。其三,爱才之情。诸马共事间,马曾多次出谋划策,被诸葛亮采纳,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使诸葛亮改变了对马的看法。再当时蜀国缺才士情况下,诸葛亮认为马有才,爱才之情油然而生。其四,面子之情。诸葛提议马谡时,谋士们有不同看法,但主帅既提,就将就吧。情,人世间永恒的主题。但情用得不好,小则害人,大则为祸天下。愿为政者慎之。街亭失守,是主帅诸葛之错,这是肯定的,只是错在感情用事。
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是过错有大小,小则害人害己,大则为祸天下。诸葛一生唯谨慎,这是世人对诸葛最高的评价。但诸葛错用马俊,痛失衡亭,既影响了蜀国统一天下的伟业,也影响了诸葛一世英明,不能不为之叹息。此错则莫大焉。想当今,不少为政者,其德不能不为人所敬仰,其才也不得不为人所折服,但其用的人良莠不齐,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违纪和犯罪的道路上。何也?绝大多数因感情用事,当然也不排除少数人善于伪装自己。
4.关键并不在,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失街亭 篇6
7
湖南娄底蓝圃学校
●教学目标
1.体味本文情节安排上的前后关联、紧张自然的特点。欣赏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摇曳多姿的艺术美。
2.把握小说情节发展的脉络;分析诸葛亮、马谡的性格特征。
3.学习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分析本篇的这种艺术特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街亭,古地名,又叫街泉亭、街城,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带领五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派张郃为先锋,带领五万人来应敌。马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不听部下王平的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前后有十多公里长,成一条长蛇阵,结果被张郃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
(《解读〈三国演义〉》,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140页)
二.简介作者作品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别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作品除了《三国演义》,还有小说《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三.有关情节
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蜀要伐魏,必过秦岭而取长安;魏要伐蜀,也必过秦岭而取汉中。通过秦岭有三条要道:一是东路的子午谷,十分险要,双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军可由此攻郿城,下长安,路程较近。孔明这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进军。司马懿根据孔明“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不肯弄险”的特点,料到孔明不会“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必出兵斜谷,来取郿城”,于是派兵据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街亭的一条大道,离长安较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孔明由中路取郿城,司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断绝蜀军粮道,使蜀军不战自溃,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可见街亭的地位确实重要。
街亭战役是《三国演义》中被精心描述的一场战争,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片断之一。街亭战役是以蜀汉和诸葛亮的失败而告终的,但是通过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这三个互相关联的故事,精心刻画并热情地赞扬了诸葛亮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的超人智慧和勇敢,歌颂了他不文过饰非、不徇情枉法的优秀品质,批判并谴责了死守教条,盲目骄傲、违令拒谏、终致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的马谡,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
本文属节选,删去了“空城计”情节,以街亭的攻守为线索组织材料,这样便于突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四.整体感知
1. 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 睿 偏裨 椅角 垓心 文几 殛 鲧 干系 疑兵 须 哨见 鼓噪
2. 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略)
3、理清故事情节
战前部署:马谡请战,屯兵失计。
战役过程:司马打探,街亭失守。
战后措施:嘉奖赵云,惩处马谡。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① 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有蜀魏之间的矛盾。在蜀汉内部,有诸葛亮和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达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趋向激化,有的逐渐缓和。
② 围绕这些矛盾开展的情节更加错综复杂。作者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前后反复照应,因此故事情节组织得井井有条。
③ 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葛亮布置退却。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这三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
④ 前后照应,主要集中在说明街亭的重要、\"当道下寨\"和\"围山断水\"这几个问题上。如\"围山断水\",在第三、五、六、七、九自然段反复照应,使得文章脉络分明,结构紧凑。
第二课时
一、请同学复述课文情节
二、分析人物性格
诸葛亮形象。
1.直接描写。
(1)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知彼知己,料事准确。
(2)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恐二人有失\",又派高翔增援;又想\"高翔非张郃手\",又派魏延前去接应。――知人善任,小心谨慎。
(3)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料事如神,慎重稳健。(4)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自知之明,勇于自责。
(5)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赏罚分明,有情有义。
2.间接描写。
(1)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2)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3.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概括。
诸葛亮是一个知人善任、小心谨慎、赏罚分明,有情有义的军队统帅。
4.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1)\"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
(2)“流泪”显示内心矛盾
(3)“大哭不己”有负先帝,严于自责
马谡形象。
1、直接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1)一笑: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2)二笑:\"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3)三笑:\"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2、间接描写:通过他人来衬托。
(1)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
(2)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
(3)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评价反衬马谡的无能。
3.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表现出马谡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请概括。
答:马谡是一个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司马氏父子 学生自己分析:
1、表现:有兵把守―――“真乃神人” 亲自来看―――巡哨一遍
“何将引兵”―――当夜调度
2、人物形象
知己知彼 善于判断 富有才能
三、写作手法
1、作者是怎样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
用对比和衬托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让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孔明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孔明部署的正确。
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以马谡的三次“笑曰”(笑孔明“多心”;笑王平“真女子之见”;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
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孔明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孔明的复杂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2.文章情节是怎样前后关联、呼应、暗示的?
为了写出“失街亭”这个重要情节,前面已有许多暗示。如马谡的狂言轻敌;诸葛亮用马谡的种种疑虑:①反复叮咛告诫马谡;②派“平生谨慎”的王平协助马谡,派高翔、魏延作救应。“立军令状”与后文“挥泪斩马谡”相照应。等等。
四、比较分析
课后练习二,让学生比较史料与历史小说的不同,体会文学作品的虚构性。
两则史料译文:
1.诸葛亮出兵祁山。(魏主曹)加封张特进的官职,派他统率各路兵马,到街亭抵御诸葛亮的将领马谡。马谡倚仗南山的险要,不到山下据守城寨。张切断了马谡部队取水的道路,发动进攻,把马谡打得大败。
2.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号令明确,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离曹魏而响应诸葛亮,关中一带,訇然震动。魏明帝亲自西临长安督战,命令张抵御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率领军队为前锋,与张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措施行动不当,被张打得大败。诸葛亮迁移西县百姓千余户,回到汉中,斩马谡而向大众谢罪。
把这两则史料和课文比较一下,可以看出:史料所记只是一个梗概,而小说则进行了虚构和加工,加进了一些虚构的细节,使情节更丰富,使人物更生动。如:增加了蜀方守街亭的人员,虚构了马谡拒谏一段文字;添进了许多符合人物性格的对话;为了充分揭示孔明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其执法严明等多方面的性格,有声有色地写了“挥泪斩马谡”一段。
五、讨论
失街亭,谁之过?
失街亭主要是马谡之过。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同学们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必受限制,自圆其说即可。
六、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三国演义》精彩章节,或阅读《三国演义》全书。
●板书设计
说利害:街亭虽小,干系甚重 审时度势
马谡请战孔明“三嘱”说对手:司马懿非等闲之辈 知己知彼
战前部署说兵法:下寨要道,戒之戒之 用兵谨慎
屯兵失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 纸上谈兵
司马打探马谡“三笑”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狂妄自大
战役经过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麻痹轻敌
街亭失守有兵守把—“真乃神人” 知己知彼
嘉奖赵云司马“三探”亲自来看—巡哨一遍 善断敌情
战后措施“何将引兵”—当夜调度 富有才能
惩处马谡挥泪斩谡—义同兄弟 执法严明
诸葛“三哭”流涕而答—用法制胜 忠于蜀汉
大哭不已—恨己不明 严于自责
参考资料
一、街亭之战战前情况
公元223年,蜀主刘备病危于白帝城,遗诏托孤于丞相孔明。孔明受此重任,竭力尽智,辅佐后主。当时孔明治蜀的基本政策是休养生息,巩固后方,联吴抗魏,统一中国。为此,他大力发展生产,使蜀汉“米满仓廪,财盈府库”,军需完备;又派邓芝往结东吴;兴师南征,七擒孟获,平定南方。公元227年,孔明又用马谡计,离间曹魏君臣,使曹将司马懿削职遣归。孔明见时机成熟,便上《出师表》,起兵北伐。目的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初次战役,“从陇右取平坦大道,依法进兵”,大破曹军,夺取陇西三郡,声威大震,远近州郡,望风归降。孔明便整顿军马,尽提汉中之兵,前出祁山,兵临渭水之西。曹大惊,于军情紧迫之际,恢复了司马懿的官职,加为平西都督,率南阳各路兵马。曹亲临长安。
孔明正在祁山寨中聚会议事,有人送来孟达的消息。孟达是昔日降魏蜀将,曹丕爱其才,封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镇守上庸、金城等地。曹丕死后,孟达遭到朝中嫉妒,日夜不安,早想起事。今得知孔明伐魏,愿为内应,直取洛阳,孔明大喜。
司马懿正调南阳各路军马,忽接孟达欲反消息,不待圣旨,昼夜兼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了孟达。司马懿奉命引兵到长安,与曹聚会,命懿出关破蜀,令张为前部先锋。
当时魏蜀以秦岭为界,互相对峙。蜀要伐魏,必过秦岭而取长安;魏要伐蜀,也必过秦岭而取汉中。通过秦岭有三条要道:一是东路的子午谷,十分险要,双方都有兵把守,不易通过,所以孔明未走东路。二是中路的斜谷,蜀军可由此攻城,下长安,路程较近。孔明这次北伐,主力正是由此进军。司马懿根据孔明“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不肯弄险”的特点,料到孔明不会“从子午谷径取长安”,而“必出兵斜谷,来取城”,于是派兵据守中路。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到街亭的一条大道,离长安较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但孔明由中路取城,司马懿就可能由西路南攻,断绝蜀军粮道,使蜀军不战自溃,并使蜀方已得的三郡不能安守。司马懿正是这样做的。可见街亭的地位确实重要。
二、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贯中是他的字,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东原、钱塘等多种说法)。他生于元代,死于明初,大约生活在公元1330~1400年间,他生平不见史传,据某些片断的材料说,他性格孤介,“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所终”。他还是一个“有志图王者”,曾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客。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现存署名罗贯中的通俗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还写过杂剧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杂剧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三国演义》以东汉末年及魏、蜀、吴三国历史为题材。作者在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运用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版本很多,现存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本。全书24卷,240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了宋元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将元代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全部加以改写(删去了荒诞的故事,增加了史实,扩充了篇幅),成为一部长篇巨著。此后,新刊本大量出现,但它们都只是在嘉靖本的基础上,作了一些增删、整理的工作,没有大的改变。最流行的本子,是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增删、评点过的120回《三国演义》。书约成于康熙初年,比嘉靖本更加紧凑完整。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版本,即根据这个本子重印,删去了评点。
《三国演义》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写起,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全国统一为止,前后共97年。它描述了三国时期纷繁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它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事件的描述,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可供我们借鉴。孔明身上就集中反映了各种斗争的经验、智慧和才能。2.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这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性。3.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乱年代里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与和平统一的愿望。小说描叙了封建军阀屠杀人民,劫掠百姓,以致田园荒芜,生产凋敝,白骨如山,饿莩遍野的历史事实。作者对坚持分裂割据的军阀进行了鞭挞和嘲讽;对于曹操,虽不赞成由他来统一天下,但在写他同北方军阀进行斗争时,却如实地描述了他的雄才大略;作者本来寄希望于蜀汉,把刘备、孔明作为仁君、贤相的典型来塑造,希望他们君臣际会,作出一番功业,统一中国,使百姓安居乐业。这种反对分裂、主张统一的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具有进步意义。4.“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十分鲜明。尊曹或尊刘,是历史家长期的争论,这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的倾向,既继承了晚唐以来三国故事,直到《平话》一贯“尊刘”的文学传统,又继承了东晋习凿齿和南宋朱熹“尊刘”的史学传统,表现了为东晋、南宋偏安的汉族王朝争正统,反对入侵的外族统治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元明之际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此外,《三国演义》还大力宣扬了刘、关、张的“义气”。所谓义气,内容十分复杂,既渗透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也包含着当时人民的道德理想。有的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和鼓舞人民的力量,如人民用义气互相团结,互相救援。但是由于义气不是从阶级观点出发,而往往是从个人恩怨出发的,所以常常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利用。
《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并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条基本原则。小说中运用这一原则的最好说明,就是向来人们所谓的“三绝”,即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关羽的“义绝”──“义重如山”;孔明的“智绝”──机智过人。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放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来塑造。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2.它长于描述战争。全书共写大小战争四十多次,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最为出色。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总是着力描写,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等,写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各具特色,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写出了战争的激烈、紧张、惊险,而又不显得凄惨,一般具有昂扬的格调,有的还表现得从容不迫,动中有静,有张有弛。3.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曲折多变,而又前后连贯;既有主有从,而又主从密切配合。4.语言精练畅达,明白如话。今天看来,这种语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当时它却近于白话;用这种语言来写长篇小说,是一种创举,和过去某些小说粗糙芜杂的语言相比,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三国演义》在艺术上的最大缺点,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发展变化。这可能是受了民间传说人物定型化的影响和历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张有时不合情理。鲁迅先生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批评是很中肯的。
《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影响深远。它是广大人民认识三国时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斗争和整个社会面貌的教科书;它曾为后世农民革命的战略策略提供了借鉴;几百年来它为民族戏曲提供了大量题材;为后世文学提供了一种反映复杂历史生活的体裁。
三、《失街亭》写作艺术鉴赏(吴功正)
《失街亭》不仅给我们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定失败的有益启示,而且在艺术上亦有不少可取之处,可资借鉴。
(一)人物塑造方面
1.以言传神以行绘人作者没有用静止的叙述来交代人物的性格,而是运用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这就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的笔法。军中议战,诸葛亮叮咛再四;马、王引兵而去,诸葛亮又作运筹,其神机妙算,谨慎周密于此见之。马谡狂言不休,贸然处事,其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于此见之。王平据理力争,苦苦规劝,战争爆发后又多方解围,冲锋陷阵,其谨慎小心、骁勇顽强于此见之。司马懿亲自巡哨,稳持左券,凡蜀方部署均在掌握之中,相机设计破之,其老谋善算,精明练达于此见之。
2.多方映衬对比鲜明这里有诸葛亮和马谡的深细与轻狂的对比,有王平和马谡的谨慎与骄矜的对比。同时,作者又以司马懿的惊叹,自愧弗如,映衬出诸葛亮超众的预谋;以魏延等人的驰援,使蜀方不致败得过惨,映衬出诸葛亮运思的绵密。人物描写,处处注意映衬,时时着力对比,就使人物性格格外惹眼,分外鲜明。
(二)情节结构安排方面
1.高屋建瓴作者不是孤立地静止地描绘一次战役,他的特点是善于把战争形势和政治形势,把构成战争和造成战争胜负的诸方面的因素联系起来考察,作者目光四射,胸有全局。先是把街亭战幕拉开前的蜀魏政治和军事形势作大笔勾画,对背景作简略点染,为此后蜀方国运的江河日下铺下基石,也使读者感到即将到来的斩马谡的情节实乃出之必然。作者的笔触不滞留在战争的一角,而有全面鸟瞰图的绘画。这就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小仗与整个战局贯通起来,更能突出马谡失街亭的错误,使读者对马谡的错误更为痛恨,无宽宥之意,收到更好的社会效果。
2.自成格局一般地说,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是联系在一起的。失是空的发端,空是失的延续,斩是失的结局,合为一体,首尾相衔。所以,中国传统艺术中就有“失空斩”的京戏。但就“失街亭”这一“折子”而言,又自成首尾。点将是情节的启端,据山扎营是情节的发展,激烈的街亭交锋,拉锯式的鏖战是情节的高潮,退守阳平关是情节的结局。就一个故事来说,又启束相应,相对独立,这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情节结构经验。完整的情节,有助于展示复杂的历史生活的全貌和发展过程,有助于集中而又统一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
3.犬牙交错“失街亭”的情节相当单纯,但作者却尽可能写得丰富多彩,把内部和外部的多条矛盾线索网织在一起,多方面予以展开。诸葛亮和马谡的矛盾是一条线,马谡和王平的矛盾是一条线,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矛盾是一条线。这些线索相互牵制,烘云托月,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们虽然交错起落,但都围绕“街亭”这一中心。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一步,街亭就这样成为扭结主要矛盾线索和其他矛盾副线的焦点,成为情节的枢纽,这又使情节于丰富中见集中。更为精妙的是,在司马懿倾全军之力死夺街亭时,“郭淮与曹真商议,恐司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来取街亭,闻知司马懿、张得了此功,遂引兵径袭列柳城。”这突然楔入的曹真、司马懿的矛盾线索,形似节外生枝,但实际上却把魏方内部微妙而复杂的矛盾关系作了精心的揭示,把刚复职的司马懿的处境作了轻轻的然而又是深刻的点示。多组矛盾线索的纵横交织把历史生活的复杂风貌和情景表现得多彩多姿。
4.曲折有致清代的古典小说评点家毛宗岗曾以杜甫的“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成苍狗”的诗句来说明《三国演义》情节变幻多姿的特点,称说这部长篇小说的情节“星移斗转,雨复云翻”。他在批点《三国演义》中提出这样的见解:“读书之乐,不大惊则不大喜;不大疑则不大快;不大急则不大慰……令读者眼中,如猛电之一去一来,怒涛之一起一落,不意尺幅之内,乃有此变幻也。”罗贯中写《失街亭》这样小小的一仗,也是写得波澜起伏,不平不直。例如围绕街亭的争夺厮杀,作者重彩浓墨,笔姿飞舞,写得奇矫突兀,声色俱佳。其间贯穿着蜀方的支援和魏方的打援,魏方的设计和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层峦叠嶂。马谡夺荒而逃,张尾随死追,情节一折,看来马谡无法生还,令人大惊。中途却有魏延的及时增援,令人为之一喜。张拨马便走,看来魏延可复夺街亭,形势大有转机,情节因之一起。但“赶到五十余里”,不意突遭魏方重兵埋伏,情节又一折。魏延“左冲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于此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情节又为之一起。王平、魏延突围后与高翔合路计议夜袭魏营,又遭埋伏,是情节的一大顿挫,直至列柳城失陷,退守阳平关,情节就彻底顿落下来。一个小小的故事片段,一宕再宕,一步三折,如平沙千里,陡有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骧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 [2] 下一页
失街亭 篇7
罗贯中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家作品:
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大约生活于公元 1330年至 14XX年之间,名本,字贯中,别号湖海散人。他可能是山西太原人(还有庐陵、钱培、东原等不同说法)。曾经充当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的幕僚。他写过词曲,杂剧,以小说的创作成就最大。他“与人寡合”,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他可说是中国第一个用全力作小说的作家,其作品包罗万象,著有小说《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其代表作,也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
二.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三 分析小说如何写马谡失街亭的。
1.教师介绍马谡其人如何深受诸葛亮重用的相关情节。
2.学生概括马谡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死守教条等,只要符合这些意思即可)
3.作者写马谡主要采用了那些手法?
(提示:直接描写主要是语言情态描写:主要是马谡的三“笑”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一“笑”
“汝真女子之见!……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二“笑”
“汝莫乱道!……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三“笑”
……此一些语言充分展现出一个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再就是间接描写:
一是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二是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三是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谨善谋和笑反衬马谡的无能。)
4.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课时
分析其他人物,讨论评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感想
一.处理作业(略)
二.分析诸葛亮其人:
作者写诸葛亮采用了哪些手段?
1.衬托手法:
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2.直接描写:
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
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街亭失守后说:“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
谡,但答应替他抚养子女。
⑤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三.体会本文前后照应的特点:
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反复照应的效果(使作品脉络清楚,结构紧凑)。(学生寻找完成,教师只做点示)
四.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失街亭》是一篇自读课文,可用自读、图示、评点、讨论等方法实施本文的教学。这一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以“战争与人"作为教学的切入点,领略(失街亭》渲染的历史情绪、战争情愫和英雄情结,使学生的视野不滞留于具体事件,而能全景鸟瞰战争风云。
一、自读:了解相关情节及节选部分内容。
1.课前泛读《三国演义》诸葛亮“一出祁山"部分(第91回至第95回)。
2.课内精读“街亭争夺战"、“挥泪斩马谡"两部分,在课本上作勾画圈点。
二、图示:利用《蜀魏街亭之战示意图》(注)把握战争全局形势。
1.读图,弄清街亭在诸葛亮“一出祁山"中的战略地位。(注意子午道、褒斜道、天水郡至长安大路)
蜀魏以秦岭为界对峙,诸葛亮的战略目标是攻取长安。取长安必过秦岭,过秦岭有三条通道:一是东路子午道,但其地险要,不易通过。故诸葛亮未纳魏延之计,东路偷袭。二是中路褒斜道,路途较近,蜀军可由此攻郡城,取长安,但中有栈道近500里,行军困难。此次北伐,孔明于此道设疑兵佯攻。三是西略由阳平关绕到渭水之西的一条大道,此道离长安较远,但蜀军兵力集结和粮草搬运十分方便。故蜀军主力自汉中兵出祁山,由此道进军。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北陇城镇)是此路战略要地,控制街亭,即掌握战争主动权。倘此地失守,蜀军粮道断绝,后援不继,三郡难保,便会不战自溃。用诸葛亮的话说:“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休矣。"
2.读图,叙述蜀魏街亭之战前后过程。(注意“蜀魏军事部署")
司马懿、张邰率二十万人马挥师西进,诸葛亮料其必取街亭。参军马谡立下军令状,愿领二万五千精兵前往防守。诸葛亮嘱马谡“当道"下寨,令王平协助防守绘制"图本";又唤高翔"屯兵"街亭东北之列柳城,以作策应;再派魏延屯扎街亭之后,以为救援。遂令姜维为先锋拟攻陈仓,令赵云出箕谷佯攻郿城。
马谡“屯兵山上",王平规劝,马谡不听,二将分兵。司马懿围困街亭,断绝汲道,放火烧山,蜀兵不战自乱,马谡冲出重围。魏延、高翔、王平谋复夺街亭,反复冲杀。三将连连中计,迫不得已,退守汉中门户阳平关。
诸葛亮闻街亭、列柳城俱失,跌足长叹,布置姜维、赵云撤军,下令弃守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回汉中后,赞赏不失人马辎重的将军赵云,挥泪处死败军之将马谡。
三、评点:欣赏<<失街亭>>描写"战争与人"艺术。(示例。仅列三则)
1. 马谡三“笑"。(人物描写:神态语言)
一笑孔明“多心",二笑王平无能,三笑司马懿胆怯。(原文略)
马谡“笑"三次,表露其性格:一意孤行,公然违令,目无“丞相";死守“兵法",刚愎自用,看轻同僚;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觑劲敌。
2.街亭三“夺"。(场面描写:街亭激战)(原文略)
作者以浓墨重i彩,营造出惊心动魄的战斗气氛,敷演出i跌宕起伏的"街亭争i夺战"。先是马谡落i荒而逃,张邰佯作追i击,却转出魏延的及[时增援。情节一顿。张邰佯作败退,魏延复夺街亭,不意突遭魏方伏击,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情节又一顿。王、魏合兵,奔列柳城,与高翔夜袭街亭,陷身空寨,死命冲出,列柳城陷于敌手。情节再一顿。写双方环绕街亭反复争夺,一波三折,“有斗移星转,雨覆云翻之妙"(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刀光剑影,令读者目不暇接。值得注意的是,傲慢轻狂的马谡,厮杀中不见踪影。
3.“挥泪"。(动作描写:人物心理)(原文略)
诸葛亮涕泪纵横,一为北伐失败痛惜,一为马谡违令遗憾,一为识人不深悔恨。种种情感,积累良久。斩将之时,难以自抑,猛然喷发。想起马谡亦为人才,相处日久,“义同兄弟",为严明军纪,不能不杀,有情而不枉法,执法又不忘情,诸葛亮泪如泉涌,其情至真。不用“揩"、“抹"、“拭"等常用字,著一“挥"字,一见诸葛亮痛苦之深,一见诸葛亮决心之大。
四、讨论:探讨《失街亭》描写"战争与人"技法。
1.《三国志•魏书•张郃传》记载:“诸葛亮出祁山,加邰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史料可证,街亭之战,魏军主将是张邰,司马懿与此战无关。那么,小说为什么要将诸葛亮的对手改作司马懿?小说中的司马懿,既精通兵法又有实战经验。派子侦察、亲自巡哨、摸清守将,断绝水道、围而不攻、放火烧山,以及多次设伏等,表明其人非等闲之辈。历史上的司马懿,此时确未曾与诸葛亮交手。如果按照史实,将诸葛亮一出祁山兵败而返的对手写成魏国一员大将张邰(此人后被诸葛亮设计射杀),无疑会贬损诸葛亮的形象。作者“张冠李戴",以同样多谋善断的司马懿来映衬诸葛亮(司马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更能表现诸葛亮的指挥若定、用兵如神。•
2.诸葛亮一向谨慎,知人善任,为什么竟重用马谡这样的“言其过实"之人?
马谡请战,立下军令状,以“乞斩全家"的担保来表明决心与信心。而在诸葛亮心中,马谡“自幼饱读兵书,熟谙战法"。建“攻心计"令孟获就范,建"反间计"令司马懿下野,可见其人亦非无能之辈。诸葛亮复令魏延、高翔襄助防守街亭。作了这样的布置,诸葛亮自然认为,街亭不致有失。诸葛亮的“失算"在于,没有看到马谡缺乏作战经历,可为良谋而难作良将,也没有对马受命时流露的骄狂情绪予以注意,终至酿成大错。(失街亭)中的诸葛亮不是“完人",反而感人。(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此种情形,节选部分是例外。)
3.“一出祁山"是蜀汉一次失败的战争,可是蜀方主帅诸葛亮依然光彩照人,试结合课文作简要分析。
作者在诸葛亮身上,倾注了自己的“英雄情结"。虽然是一次失败的战争,却以生花妙笔写出了一个失败的英雄,给读者一种历史真实感。街亭布防,见其精细谨慎;初见图本,见其料事如神;回军汉中,见其从容不迫;赏将斩将,见其赏罚分明。对手和麾下诸将如众星拱月,对诸葛亮起映衬烘托作用。失败的英雄、悲怆的英雄,更能引起读者的审美思考。
4.你个人认为,谁应对一出祁山的失败负主要责任?(观点不求统一)
第一种观点,街亭之败,马谡应负主要责任。马谡狂妄自大公然违令,蜀军咽喉之地迅速丢失,造成全局被动。诸葛亮对马的缺点并非全无认识,对街亭布防十分细致周密,如马谡屯兵当道抵挡司马懿大军,战局会朝着有利于蜀方的方向发展 第二种观点,街亭之败,诸葛亮应负主要责任。诸葛亮识人不深用人不当,致使街亭失陷全局被动。司马懿评曰:“孔明用此人,如何不误事?"诸葛亮自承“深恨己之不明",可见诸葛亮用人不当是失败主要原因。
第三种观点,关键并不在失街亭,而在诸葛亮此次北伐的战略错误。蜀汉势弱,曹魏势强,诸葛亮战略上处于劣势,非用奇谋不能取势。如从魏延之议,以奇兵经子午谷突袭长安,以主力由褒斜道猛攻都城,二地守将夏侯、曹真(二人此次皆为诸葛亮战败)绝非诸葛亮对手(时司马懿赋闲苑城),则长安指日可下。司马懿的评论可证这一观点:"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二出祁山的失败也证明此路不通(后北伐即不再走此道)。"诸葛一生惟谨慎",不使险招坐失良机,也只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失街亭 篇8
张连生
《失街亭》【一】
教学目的
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诸葛亮、马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解析
教学过程
一、点拨
《三国演义》不仅是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罗贯中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结合他的丰富生活经验,写成了这部影响深远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资料现存的很少。贾仲名《录鬼簿续编》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根据贾仲名的记载推测,罗贯中的生卒年大约在1310~1385年之间,明王圻《稗史汇编》说罗贯中是“有志图王者”。清徐谓仁、徐柄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张士诚有关系。根据这些材料片断和他作品中对明君贤相的推崇、以及所反映出来的丰富斗争经验,可以推想,罗贯中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有抱负、有理想,并有一定斗争经验、军事政治头脑的人物。罗氏的创作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写过戏曲和乐府隐语,现存的戏曲作品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但主要成就还是在小说方面。相传他写过十七史演义,今存署名罗贯中的小说,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和《三遂平妖传》,而且他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的最早刊本是嘉靖本,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它集中并充实了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和戏曲中的精彩部分,把《三国志平话》的故事作了全部改写,删去了像司马仲相断狱,孙秀才发现天书和刘关张太行山落草等荒诞的故事,增加了许多史实,扩充了篇幅,从而成为一部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长篇巨著。
二、结构图解
一、情节的开端 再叮咛孔明遣将
(1-2) 立誓言马谡领命
二、情节的发展 套兵书屯军山顶
(3) 拒谏言留下隐患
三、情节的高潮 探虚实司马布阵
(4-6) 被围困街亭尽失
四、情节的结局 想补救为时已晚
(7) 回汉中前功尽弃
五、情节的尾声 明军纪泪斩马谡
(8-9) 思先帝孔明责己
《失街亭》【二】
教学目的
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诸葛亮、马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解析
教学过程
人物形象分析
明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塑造得比较成功的人物艺术形象之一。作者把这个人物作为理想中的“贤相”而加以尽情地美化和颂扬。《失街亭》中,作者没有像其他章回那样神化他,而是把他写成有血有肉的人,展示了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文中通过街亭争夺战,双方统帅反复较量,优势、劣势的互相转换,突出地刻画了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他的突出特点是谨慎、大胆果断、知彼知己、料事如神、严以律己、赏罚分明。
谨慎,在街亭防守问题上表现得极为充分,一再指出街亭的战略意义,并指出司马懿、张之能以引起马谡的警惕,当马谡接受任务后,不仅调了精锐部队,而且特选老成持重的王平去作马谡的助手,对防守作了具体交代,惟恐两人有失,又继派高翔;当考虑到张翔非张邰对手,又再派魏延到街亭,加固防线,将谨慎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胆果断,集中表现在“空城计”这一场面里。当时西城空虚,重兵压境,众官失色,实力悬殊,打、守、退都势在必败。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诸葛亮镇定自若,当机立断,大开四门,登楼焚香操琴,吓退司马懿,化险为夷。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敢于出奇制胜,一方面固然由于他的知彼,更重要的还是他的胆识过人,从而取得成功。文章一开头,他就断定司马懿必取街亭,街亭失守后,又保证了蜀兵安全后撒。空城计时,不仅预计对方会错断,而且料定敌人必走山北小路,事先让关兴和张苞在武功山埋伏疑兵,同时估计中计后的司马氏必再来西城。这都有力地表明了诸葛亮知彼知己,料事如神。文章第七节当孔明接到街亭、列柳城失守的战报时,跌足长叹“此吾之过”,在斩马谡这一情节中,对全师而还的赵云,亲引诸将出迎,并厚加赏赐。对败军折将、失地陷城的马谡,并不因为义同兄弟而徇情,照样明正军法,并深恨已之不明,用人不当,请自贬丞相之职。
司马懿,是诸葛亮的劲敌,诸葛亮称许他为“非等闲之辈”,能分析敌情,调度有方,老谋深算。但他知人深而不透,只知诸葛亮“谨慎,多计”,而不了解诸葛亮在特殊情况下会行险,设空城计来出奇制胜,这正是他不及诸葛亮的地方。
马谡,是守街亭的主将,他骄傲轻敌,麻痹自满,甚至狂妄;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只知死背兵书,主观地布置和命令,拒不接受王平的正确意见,辜负了孔明的期望和重托,破坏了全局的战略部署,是一个十足的军事教条主义者,给蜀兵造成极大的威胁,“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失街亭》【三】
教学目的
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诸葛亮、马谡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三国时相关的历史背景,熟悉故事情节。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我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方法
阅读理解
教学过程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忽报新城探细人来到。孔明急唤入问之,细作告曰:“司马懿倍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盂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中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所杀。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孔明大惊曰:“孟达作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便问:“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谡曰:“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谡曰:“休道司马懿、张●,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孔明曰:“军中无戏言。”谡曰:“愿立军令状。”孔明从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孔明日:“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去,
……………………………………………………………………
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军否?”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懿乃命张●引一军,挡住王平来路。又令申耽、申仪引两路兵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当夜调度已定。次日天明,张●引兵先往背后去了。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马谡在山上看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马谡将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谡大怒,自杀二将。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魏兵。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马谡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
1.选文中表现了马谡怎样的性格特征?
2.简要概括选文中能够表现诸葛亮做事精细、用兵如神的做法。
答案
1.急于事功,不请战事,不会带兵。傲慢自大,目中无人,不能与人合作。遇事急躁,乱了方寸。
2.情急之下接受马谡请命,心有所虑,立下军令状——派王平相佐,再三告诫——孔明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列柳城屯兵扎寨,街亭危,可引兵救之。——孔明又思:高翔非张邰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去街亭之后屯扎。——乃唤赵云、邓芝分付各引一军出箕谷,以为疑兵。——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
[1]
失街亭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目标1、3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讨论法。
有关资料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0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和96回。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自读,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资料显示屏]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在写这本书时的历史依据,就是晋朝史学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所以在明朝嘉靖元年,即1522年,《三国演义》首次雕刻印刷的时候,它的扉页上题着两行字:"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当然,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其另一个目的是想让人们相信,《三国演义》是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解读〈三国演义〉》顾振彪、顾之川主编,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体上同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三国历史只是一个骨架,作品的血肉部分则主要是创作者(其中包括长期以来特别是宋元时期人民群众、民间艺人、下层文人)所创作、虚构的,概括了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683页)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街亭,古地名,又叫街泉亭、街城,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带领五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派张郃为先锋,带领五万人来应敌。马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不听部下王平的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前后有十多公里长,成一条长蛇阵,结果被张郃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
(《解读〈三国演义〉》,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140页)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见导语 设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睿偏裨椅角垓心 文几殛鲧干系疑兵须哨见鼓噪
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和第96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95回梗概: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的军营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频频失利。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第96回梗概:马谡自缚后前来请罪,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又上表刘禅,自贬三级。曹休准备进攻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以自刎、断发之举骗取了曹休的信任,结果曹休中计大败。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1.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有蜀魏之间的矛盾。在蜀汉内部,有诸葛亮和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达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趋向激化,有的逐渐缓和。
2.围绕这些矛盾开展的情节更加错综复杂。作者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前后反复照应,因此故事情节组织得井井有条。
3.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葛亮布置退却。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这三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
4.前后照应,主要集中在说明街亭的重要、"当道下寨"和"围山断水"这几个问题上。如"围山断水“,在第三、五、六、七、九自然段反复照应,使得文章脉络分明,结构紧凑。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3.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二、品味精彩片断
美读:课文第三段。
赏析:
读了这一段文字,一个活生生的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似乎当年的赵括又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看,马谡说的第一句话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旁风,他的语气里还似乎有点笑话诸葛亮的谨慎多余。当王平向他提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劈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素读兵书当成了炫耀的资本,殊不知这正是他自己的思想误区,而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不是常常遇到吗?
三、比较阅读
联单 《三国演义》记叙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在历史上都有记载,但许多细节是虚构的。课本节选的这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想要北定中原而出兵祁山,魏蜀之间在街亭的一次战斗。试将下面两则史料与课文加以比较。
1.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晋陈寿《三国志·张郃传》)
2.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尤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此练习落实课后练习二的要求。
四、美文赏析
提示:在《三国演义》中,继后,接着写了空城计武侯弹琴退仲达,而实际上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因为当时与诸葛亮直接对阵的是曹真,街亭之战也是曹真派张郃去的。那么故事中的主人公司马懿当时又在哪里呢?当时,魏国有三路大军在前线拒敌,东路军在扬州,总指挥是曹休;中路军在宛城,总指挥是司马懿。东路军和中路军都是防备东吴。还有一路就是西路军了,总指挥是曹真。
五、品读:《三国演义》第95回一段: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使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捎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巳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
赏析:有人说,一味小心的人不能做大事,也只有小心的人才能做大事。这句话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却讲出了事情的本质所在,这一点从诸葛亮的空城计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孔明一生谨慎,这次忽然用了极冒险的计策,似乎不合乎常理,而他就是用的这种不合常理迷惑了司马懿的推理。司马懿多次败于孔明的计策,所以对孔明的每一个计策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行推测,这一次空城计的成功又正是利用了司马懿的多疑。
六、拓展训练
1、问题讨论:马谡是谁的过失?马谡有没有谋略?
提示:①马谡与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马谡的评价相呼应。可从诸葛亮用人上考虑。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马谡提出"攻心为上“。
2、根据你所了解的故事给诸葛亮写一篇传略。要求400字左右。
失街亭 篇10
主讲人 关旭辉
导语 设计
欣赏音乐:“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问学生对歌曲的感受)
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其中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歌声会把我们的思绪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今天我们要讲的《失街亭》就是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及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精彩片断。
看课件,简介作品
引导:千百年来,三国故事,三国人物早已深入人心,深入到我们的文化生活中,试找学生举出几个例子(成语、歇后语、民俗、网络)
举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打黄盖,张飞吃豆芽、关帝庙、挥泪斩马谡(百度搜索引擎有5190多条记录。其中有一条:苏克多次浪费绝佳机会 居内什要挥泪斩“马谡)
揣摩 感悟 分析
随着课件的引导,整理线索,概括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
明确关于街亭在小说中的战略位置,双方的对策,以及马谡不能执行“当道下寨”的正确部署,而是屯兵山上。司马懿才得以围山断水,夺得街亭,钻了诸葛亮用人之误的空子。从而引导学生整理出线索,把握住文章脉络。
人物形象上,注意引导学生对比与映衬,这需要把握,人物之间的矛盾以及主次关系。形象塑造上,引导学生,在掌握传统的情节、语言、神态刻画人物手法的同时,要注意心理矛盾的刻画。
欣赏戏曲中马谡(勾白三块瓦脸,骄傲短浅之将)与诸葛亮(袍带老生,常见忠直谋臣脸)的脸谱。
同时,注意学生对课文的品读。
分析讨论
根据课件的提示,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主要和现实生活中的为人做事联系起来,畅所欲言。最后再归纳总结,以供参考。
延伸扩展
先欣赏京戏《失空斩》中精彩片断《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中国传统艺术中就有“失空斩”的京戏,在戏迷朋友中耳熟能详。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是联系在一起的。失是空的发端,空是失的延续,斩是失的结局,合为一体,首尾相衔。
然后,让学生跟随大屏幕,阅读欣赏小说中空城计一段,旨在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性格特征。把握《三国演义》的虚构艺术。
作者邮箱:
失街亭 篇11
教学过程 :
一、从《出师表》说起,孔明要完成先帝的大业而六出祁山,从“斜谷”进军,最怕的是敌军从街亭背后抄断,绝其粮草。
二、请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给课文的四部分命一个小标题。
即: 孔明分兵拒司马,马谡奉命守街亭
司马设伏取蜀兵,马谡大意失街亭
亡羊补牢时已晚,发号施令别打算
赵云神勇保军资,孔明挥泪斩马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理解灵活运用4字、5字、7字句)
三.分析马谡为什么不能守住街亭。
1.轻敌-------语言描写(三笑)-----性格
(提示:自骄自傲、目中无人、自视甚高、轻敌麻痹、夸夸其谈、目中无人的谋士形象。)
2、用兵错误----行动描写------纸上谈兵、死守教条
3.如何看待理解马谡自缚请罪这一情节?(讨论)
(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后悔,勇于承担责任,也可以看作是对马谡的嘲讽,或者还可以看作是马谡还想以此博得诸葛亮的怜悯,借以逃脱罪责等,只要学生讲清道理,言之成理即可。)
4、如何理解诸葛亮的三“哭”?
“挥泪”显示其对人才的爱惜;“流涕”是因为内心矛盾,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
“大哭不已”是为有负先帝重托,未听先帝遗嘱。
四.讨论:失街亭,谁之过?
(学生各抒己见,可以认为是马谡的责任,也可以认为是诸葛亮的责任,还可以认为两人都有责任,但理由论据要充分,说服力要强。)
[1]
失街亭 篇12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好,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失街亭》的情节结构,这一节课的任务主要是分析诸葛亮和马谡两个人物形象。在分析人物形象之前,先回忆一下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
生:描写人物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活动等等。
师:在《失街亭》里,主要描写人物的那些方面?
生:人物的语言、神态和行动。
师:很好,我们这一节课的就是要通过欣赏人物的语言、神态和行动来分析人物性格。(展示课件)教学目标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师:前两天我们布置了一份作业 ,要求选择《失街亭》中的某一片段,把它改编成剧本。改作业 之后发现同学们大部分都完成得很不错,符合戏剧的要求。其中有一些同学的做得特别好,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散发学生优秀习作,欣赏)
师:(笑)几位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根据这几个剧本,排了两个课本剧,现在让我们欣赏一下。一边看一边思考,马谡和诸葛亮分别是怎么样的人?先看第一个课本剧《马谡拒谏》,有请表演的同学!(展示幻灯片:马谡是怎么样一个人?)
课本剧表演:《马谡拒谏》(全班鼓掌)(略)
师:非常感谢几位同学,他们都很努力,利用课余时间为我们排出这一个课本剧,十分精彩!现在我们请导演邓高燕说说你觉得刚才的演员表演得怎么样。
邓生:还可以,就是对白的语气运用得还不是很到位,就拿马谡说,他是主帅,人又很狂妄,很骄傲,语气上应该体现出来,我觉得我们的演员还没有做好,不过他们已经很努力了,我感谢他们。
师:我也感谢你这个导演,请坐。现在请扮演马谡的赵立富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你所扮演的这样角色的?
赵生:我主要是抓住他的自以为是,狂妄自大来演的。
(教师板书:自以为是,狂妄自大)
师:你是抓住什么来表现马谡的这一点的呢?
生: “ 三笑 ” 。
师:能不能具体说明一下?
生:第一次笑是 “ 马谡笑曰: ‘ 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 。这里笑丞相多心,魏兵怯弱表现了他的麻痹轻敌,他早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边风,而且语气里还有点笑话军师谨慎多余的意味。
(教师板书:麻痹轻敌。)
第二次笑是 “ 谡大笑曰: ‘ 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 。当王平向他提出合情合理的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 “ 凭高视下,势如破竹 ” ,什么 “ 置之死地而后生 ” ,把自己熟读兵书当作炫耀的资本,完全听不进王平的一词半语。这个片断写出了马谡的闭目塞听,刚愎自用,只会纸上谈兵。
(教师板书:闭目塞听,刚愎自用,纸上谈兵。)
第三次笑是 “ 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 ‘ 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 。言下之意是,有我马谡重兵把守,居高临下,司马懿根本不在话下。表现他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教师板书: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师:请坐。大家觉得赵立富说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有没有补充?要是你们来演,会在哪一方面加强一下?请一位同学谈谈,任杏,你说说好吗?
生:我觉得刚才的表演中,赵立富在神态方面还没有完全演出来。
师:具体说说。
生: “ 三笑 ” 没有笑好。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笑?你做一下好吗?
(生不好意思地做 “ 三笑 ” 状,全班大笑。)
师:请坐。大家觉得任杏笑得怎么样?
生 1 :很甜!(全班笑。)
生 2 :不像!
师:看来还是有点难度的,戏剧人物的一笑一哭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出来的。现在我们回到课文中来,请大家一起把课文第三段朗诵一遍,体会一下马谡的 “ 三笑 “ 。
(全班朗诵第三段)
师:我们政治班的同学应该懂得要全面地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大家思考一下,马谡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 ? 请陈冠华同学谈谈。
生:我觉得马谡很勇敢,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自动请缨,立下军令状,表现了大无畏精神。
师:很好,也就是我们说的 “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 ,令人感佩!还有吗?蔡丽莹你说说看。
生:失街亭后,马谡自缚请罪,显示了他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
师:看来赤诚之心更是难能可贵啊!看来马谡还不愧是一名伟丈夫!好,刚才我们分析了马谡的性格,现在我们来看《失街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诸葛亮。(板书:诸葛亮)
师:大家印象中的诸葛亮是怎么样的?
生:神机妙算、小心谨慎、忠于蜀汉,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
师:那么,我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忠诚的典型、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治国的贤臣,在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对诸葛亮也非常仰慕,苏轼《武侯庙记》中云诸葛亮: “ 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 鲁迅先生也曾有这样的说法:《三国演义》中 “ 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 。(展示幻灯片)这样的性格特点在《失街亭》里有没有体现?体现在什么地方?大家自由讨论一下。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板书: 1 、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
师:好,现在请同学来谈一谈。刘丹,你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生:诸葛亮在战前点将 “ 三嘱 ” ,一嘱马谡: “ 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廓,又无险阻,守之极难。 ” 把困难说在前面,叮嘱马谡要明确责任,做到心中有底。二嘱马谡: “ 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 ” 说对手的情况,提醒马谡不可骄狂自大,草率从事。三嘱王平: “…… 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成图本来我看。 …… 戒之,戒之。 ” 叮嘱王平要商议行事。点将三嘱,足见孔明的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的军事才能。
(教师板书:虑事周密,用兵谨慎,审时度势)
生:在打仗过程中,诸葛亮的行兵布阵非常周密,他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这些都显示出诸葛亮的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板书: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师:大家觉得刘丹同学说得怎么样?
生:很好!(鼓掌)
师: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用兵的奇才,是 “ 神算子 ” ,是 “ 智多星 ” ,已经超出 “ 人 ” 的能力了。那么,诸葛亮是不吃人间烟火的 “ 神 ” 了!但是在《失街亭》中,诸葛亮是不是一个不吃人间烟火的 “ 神 ” 呢?
生:不是!
师:他有没有人的感情?在故事的哪一个情节体现出来?
生:有人的感情,表现在斩马谡部分。
师:好,现在让我们欣赏第二个课本剧《《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体会一下诸葛亮的丰富感情。(板书:感情丰富,有情有义)
课本剧表演:《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在观看表演过程中,部分学生流泪。 ( 略 )
师:大家觉得刚才我们的同学表演得怎么样?
生:很好!
生:棒!
师:我想请导演刘丹说说你觉得刚才演员们的表演达到你的要求没有?
刘生:这一幕人物很多,我觉得每个角色都发挥得非常好,就拿诸葛亮来说,他在这时候的心情应该是又沉重又悲伤的,沉重的是失去了重要的街亭,悲伤的是必须严惩马谡,刚才江烨的发挥可以说是入木三分。马谡在这一幕已经不能像之前的《马谡拒谏》一样,单纯去表现他的狂妄自大了,因为这时候他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过错,非常后悔。我觉得我们这段时间的排练没有白费,大家可以再给一点掌声我们的演员吗?谢谢!(同学鼓掌)
师:很好,请坐。那我现在请江烨来谈谈你的感受。你觉得你的表演能够拿多少分?
江生:可以及格。
师:你在表演的过程中是抓住诸葛亮的什么来演的呢?
生:抓住了 “ 三哭 ” 。
师:能不能解释一下?
生:第一次是 “ 孔明挥泪曰: ‘ 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 '” 马谡临终嘱托与伤心痛哭之后,诸葛亮想起二人往日情同手足的交情,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看出诸葛亮有情有义。第二次是 “ 孔明流涕而答曰: ‘ 昔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复废法,何以讨贼耶?合当斩之。 '” 蒋琬劝阻,天下未定,不可诛杀智谋之臣,这深深的打动了诸葛亮的心,但是马谡早已立下 “ 军令状 ” ,所以 “ 流涕而答 ” , “ 合当斩之 ” 。
师:那就是我们经常说的 “ 军中无戏言 ” , “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那么 “ 流涕 ” 的程度深还是 “ 挥泪 ” 的程度深?
生: “ 流涕 ” 更深,表现出更悲痛伤心。
师: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生:既爱惜马谡,又不得不处治马谡,显示出他内心巨大的矛盾。
师:好,那第三次呢?
生:第三次是 “ 须臾,武士献马谡首级于阶下。孔明大哭不已。 ”
师: “ 大哭 ” 相比 “ 流涕 ” 程度变化怎么样?
生:更深。
师:你又怎么理解这时候诸葛亮的心情?
生:未听先帝遗嘱,有负先帝重托,痛惜、悔恨内疚、自责,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师:说得很好,请坐。看来诸葛亮真是声泪俱下,五脏俱焚啊!这个平生统率千军万马,征战沙场,谈笑风生的军师,也有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 的时候。 “ 大哭不已 ” 淋漓尽致的刻画出诸葛亮此时的真实情态。那么,在 “ 斩马谡 ” 这一情节当中又能看出诸葛亮的什么性格特点?
生:重情重义。
生: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板书:赏罚分明、公正严明,不徇私情)
师:很好,请坐。《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总体上把他当作智慧的化身,而《失街亭》中却写到他用人的失误,而且写了他的勇于自责,有情有义,这就使 “ 近妖之诸葛 ” 有了很浓的人情味,我们也知道了诸葛亮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而不是那种既能呼风唤雨,又能料知后事的神,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有魅力。让我们一起把 “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 这一部分朗诵一遍。
(全班朗诵从 “ 谡自缚跪于帐前 ” 到课文结尾。)
师:现在我们进行一个讨论:从诸葛亮和马谡身上,我们能找到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吗?(展示幻灯片)
(学生讨论)
师:讨论得差不多了,请同学发表一下你们的看法。
生 1 :凡事要从实际出发,办事要灵活机智,不可死搬教条。
生 2 :作为领导者处理事务要善于纳言,不可狂妄自大;骄傲自大,盲目轻敌必然导致失败。
生 3 :在矛盾面前要知己知彼,深思熟虑;出了问题要分析原因,勇于自责。
生 4 :领导者要做到赏罚严明,执法严肃。
生 5 :全面的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这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失街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现在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 “ 失街亭,谁知过? ” (展示幻灯。)我们下一节课将会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下课!
点评:
用新课程标准观照课堂 “ 语文味 ”
---- 评孔佩霞老师《失街亭》课堂教学
梅林中学 / 王兴
孔老师是刚毕业才两年的青年教师,平常的课堂教学很受学生喜爱,在期末学生民意测评,满意率为 100% 。我们觉得她执教的小说阅读欣赏课《失街亭》,是一堂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 , 上得很有 “ 味 ” 的语文课。
首先,教学设计理念新。
新课程要求 “ 以学论教,教与学并行 ” ,并且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和自主学习,与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观察、创作的过程等等,即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和处境,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和表现及创作的过程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得失。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做到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尊严,关注学生的发展。
欣赏小说是读者自己的事情,学生能否在教学过程 中形成自己的欣赏能力,主要靠学生自己在阅读实践中习得,老师只能起引导的作用。孔老师的课堂设计,在这方面体现得比较明显。在《失街亭》教学中,孔老师首先要求同学们把小说片段改写成剧本,然后要求学生自导自演,再由学生自己评价和互相讨论阅读原文品味语言来分析马谡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这既是对前面戏剧单元很好的复习,又是品味小说语言的最好尝试。在理解人物形象之前,又善于通过同学的表演创设良好的情景,把同学们带进了浓浓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自己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手动起来、脑活起来、心乐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课的语言美、意像美、意境美、思路美和文化美。
其次,教学过程 有 “ 语文味 ”
程少堂先生说,所谓 “ 语文味 ” ,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文本(教材)的语文味、教学过程 的语文味和教学方式方法的语文味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 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其核心是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风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 。
《失街亭》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名篇,教法多种多样。孔老师抓住马谡的 “ 三笑 ” 和诸葛亮的 “ 三哭 ” ,大做文章,通过改编、表演、课堂阅读和师生讨论,让学生与语文材料文本亲密接触,认真品味语言,通过对比,理解了马谡和诸葛亮立体丰富的小说形象。教出了课文独特的情感和美感,产生了心灵的震撼,让学生学会了惋惜、愤怒和感伤,学会了有魅力地流泪。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生存智慧。如在学生分析完马谡性格的弱点以后,全班朗诵课文,然后灵机一动说 “ 我们政治班的同学应该懂得要全面地看问题,辨证地看问题,大家思考一下,马谡难道真的一无是处吗 ?” 于是同学们得出马谡 “ 很勇敢 ” 、 “ 勇于负责任,光明磊落 ” 、 “ 赤诚 ” 、 “ 不愧是一名伟丈夫 ” 的另一面结论;后面分析诸葛亮也是一样,得出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 的名言。最后拓展,学生还得出一系列对人生有借鉴意义的观点,这些是在学生认真阅读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而不是老师生硬地贴上去的标签。
再次,教学评价机智
新课标强调: “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 为此福田区教研员陶印宝老师建议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孔老师在《失街亭》一文的课堂教学中就比较注意这样一种形成性的教学评价,把学生的自评、互评和老师评价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了点面结合。
比如,在学生表演了第一段剧本后,老师: “ 非常感谢几位同学,他们都很努力,利用课余时间为我们排出这一个课本剧。现在我们请导演邓高燕说说你觉得刚才的演员表演得怎么样。 ” 邓生: “ 还可以,就是对白的语气运用得还不是很到位,就拿马谡说,他是主帅,人又很狂妄,很骄傲,语气上应该体现出来,我觉得我们的演员还没有做好,不过他们已经很努力了,我感谢他们 ” 。师: “ 我也感谢你这个导演。现在请扮演马谡的赵立富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你所扮演的这样角色的? ” 赵生说完以后师: “ 大家觉得赵立富说得怎么样? ” 生: “ 很好! ” 师: “ 有没有补充?要是你们来演,会在哪一方面加强一下?请一位同学谈谈,任杏,你说说好吗? ” 生: “ 我觉得刚才的表演中,赵立富在神态方面还没有完全演出来。 ” 师: “ 具体说说。 ” 生: “ 三笑 ” 没有笑好。师: “ 你觉得应该怎样笑?你做一下好吗? ” (生不好意思地做 “ 三笑 ” 状,全班大笑。)师: “ 大家觉得任杏笑得怎么样? ” 生 1 : “ 很甜! ” (全班笑。)生 2 : “ 不像! ”
从这一段师生对话中我们看到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实现了全员互动,人际沟通;教学整合,文化沟通;师生调适,心灵沟通。这样的师生对话在孔老师的课堂里是常见的。平常也是这样。
以上是我对这堂语文课的优点的一些看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小说欣赏课,主要是要求学生与小说文本的亲密接触,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理解人物形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节课内两次由学生表演,造成大部分学生真正成了 “ 看客 ” ,在很大程度上 “ 看客 ” 的思维是很难得到发展的,这一点与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并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是有矛盾的。
另一方面,孔老师的课,主要是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并且设计好解决的方案,要学生按照老师的方案去做,比如关于课外改写剧本,课内表演人物对话,基本上是按照老师的思路在做。当然,这样做有好处,能够使学生直奔课文的重点与难点二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时间。如果长期这样,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就得不到发展,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然后提出问题,再互相探讨解决。
[ 参考文献 ] :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
2 、《语文教育美学的构建》程少堂
3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陶印宝
4 、《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堂教学评价》张海
失街亭 篇13
[导学新概念]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0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和96回。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指导学生自读《失街亭》,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资料显示屏]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在写这本书时的历史依据,就是晋朝史学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所以在明朝嘉靖元年,即1522年,《三国演义》首次雕刻印刷的时候,它的扉页上题着两行字:"晋平阳侯陈寿史传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当然,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其另一个目的是想让人们相信,《三国演义》是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解读〈三国演义〉》顾振彪、顾之川主编,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体上同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三国历史只是一个骨架,作品的血肉部分则主要是创作者(其中包括长期以来特别是宋元时期人民群众、民间艺人、下层文人)所创作、虚构的,概括了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683页)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街亭,古地名,又叫街泉亭、街城,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带领五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派张郃为先锋,带领五万人来应敌。马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不听部下王平的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前后有十多公里长,成一条长蛇阵,结果被张郃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
(《解读〈三国演义〉》,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140页)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 设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见导语 设计)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 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 睿 偏裨 椅角 垓心 文几 殛 鲧 干系 疑兵 须 哨见 鼓噪
2. 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 介绍《三国演义》第95和第96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95回梗概: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的军营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频频失利。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第96回梗概:马谡自缚后前来请罪,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又上表刘禅,自贬三级。曹休准备进攻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以自刎、断发之举骗取了曹休的信任,结果曹休中计大败。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1. 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有蜀魏之间的矛盾。在蜀汉内部,有诸葛亮和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达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趋向激化,有的逐渐缓和。
2. 围绕这些矛盾开展的情节更加错综复杂。作者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前后反复照应,因此故事情节组织得井井有条。
3. 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葛亮布置退却。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这三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
4. 前后照应,主要集中在说明街亭的重要、"当道下寨"和"围山断水"这几个问题上。如"围山断水",在第三、五、六、七、九自然段反复照应,使得文章脉络分明,结构紧凑。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
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
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3. 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五、品味精彩片断
美读:课文第三段。
赏析:
读了这一段文字,一个活生生的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似乎当年的赵括又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看,马谡说的第一句话就把诸葛亮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旁风,他的语气里还似乎有点笑话诸葛亮的谨慎多余。当王平向他提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劈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素读兵书当成了炫耀的资本,殊不知这正是他自己的思想误区,而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不是常常遇到吗?
设计B
拓展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人(同设计A)
二、比较阅读
《三国演义》记叙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在历史上都有记载,但许多细节是虚构的。课本节选的这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想要北定中原而出兵祁山,魏蜀之间在街亭的一次战斗。试将下面两则史料与课文加以比较。
1.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晋陈寿《三国志·张郃传》)
2.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尤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此练习落实课后练习二的要求。
三、美文赏析
提示:在《三国演义》中,继失街亭后,接着写了空城计——武侯弹琴退仲达,而实际上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因为当时与诸葛亮直接对阵的是曹真,街亭之战也是曹真派张郃去的。那么故事中的主人公司马懿当时又在哪里呢?当时,魏国有三路大军在前线拒敌,东路军在扬州,总指挥是曹休;中路军在宛城,总指挥是司马懿。东路军和中路军都是防备东吴。还有一路就是西路军了,总指挥是曹真。
品读:《三国演义》第95回一段: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使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捎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巳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
赏析:有人说,一味小心的人不能做大事,也只有小心的人才能做大事。这句话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却讲出了事情的本质所在,这一点从诸葛亮的空城计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孔明一生谨慎,这次忽然用了极冒险的计策,似乎不合乎常理,而他就是用的这种不合常理迷惑了司马懿的推理。司马懿多次败于孔明的计策,所以对孔明的每一个计策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行推测,这一次空城计的成功又正是利用了司马懿的多疑。
设计C
拓展训练
教学过程
一、 问题讨论:马谡失街亭是谁的过失?马谡有没有谋略?
提示:①马谡失街亭与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马谡的评价相呼应。可从诸葛亮用人上考虑。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马谡提出"攻心为上"。
二、根据你所了解的故事给诸葛亮写一篇传略。要求400字左右。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2月
[1]
失街亭 篇14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晋陈寿《三国志》两则史料今译:
1.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引自晋陈寿《三国志•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传》)
译文:诸葛亮从祁山出兵进攻魏国。魏明帝加封张郃为特进,派他统帅军队,在街亭抵御诸葛亮的部将马谡。马谡倚仗着街亭南面的山头固守,不下山应敌。张郃派兵封锁了蜀军取水的道路,向蜀军发起冲锋,把他们打得大败。
2.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引自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译文: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进攻祁山,队伍整齐,赏罚严格,号令严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都背叛魏国,响应诸葛亮,整个关中像声音发出回音那样震动了。魏明帝移驾长安,命令张郃领兵抵抗诸葛亮的进攻,诸葛亮派马谡带领军队作为前锋,与张郃在街亭交战。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约束,指挥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让陇西各县一千多户人家迁居,带兵退回汉中,杀了马谡向军士谢罪。
(转载于《高中古典文学作品评析》朱宝昌等编著,198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
二、课文析读
析马谡挂帅
马谡是个纸上谈兵者,却偏偏想去驻守街亭要地,而做事谨慎的诸葛亮又同意了,这是为何呢?
诸葛亮一出祁山,蜀魏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是街亭,占据街亭者将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对这一点,诸葛亮的认识是非常清楚的——“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可是,这样一个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什么要派马谡去防守呢?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就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大可不用”,但是诸葛亮对马谡不但非常赏识,而且还加以重用,以至在街亭之战时,面对马谡的请缨,他不顾众人之议,提拔马谡统领大军驻守街亭。一方面因为马谡确实有些智谋。据裴松之为《马谡传》作注引《襄阳记》记载,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问计于马谡,马谡建议诸葛亮“服其心而已”。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建议,赦免孟获则使南蛮臣服;终亮之世,南方没有再反。另一方面马谡与诸葛亮关系非同一般。另据裴松之注记载,马谡临终时写信给诸葛亮说:“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去祭奠,并善待马谡的遗孤。这就是诸葛亮重用马谡去守街亭的原因所在。
与历史资料相比,小说对诸葛亮重用马谡的描写则更加丰富细致。《三国演义》第85回白帝城托孤时,当刘备问孔明怎样看待马谡之才,孔明回答说:“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第87回孔明南征,马谡建议用“攻心计”,孔明慨叹:“幼常足知吾肺腑也!”第88回孟获诈降,马谡谋划智擒孟获之计与孔明不谋而合,孔明抚掌大笑:“擒孟获之计,吾已差派下也。——汝之所见,正与吾同。”第91回孔明担心司马懿督雍、凉之兵,倘训练成功,将成为蜀之大患,欲出师北伐,马谡建议他:平南刚回,兵马疲困,不应该急于出师,可暗中派人到洛阳、邺郡等处散布流言,离间曹睿与司马懿之间的君臣关系,置司马懿于死地。结果,司马懿虽逃过一死,但却被夺了兵权,削职回乡。孔明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次日即上《出师表》,准备北伐。街亭之战前,司马懿、张郃挥师西进,孔明料到他们必取街亭,问谁敢带兵去防守街亭时,马谡又主动请战,并立下了军令状,孔明这才派他带兵去守街亭。
马谡是个纸上理论家,街亭之战前的种种谋略其实都是与诸葛亮不谋而合,他的才能也仅限于印证诸葛亮计谋的正确。一旦他与诸葛亮谋略不同时(如街亭之战应在何处安营扎寨),他应该有自知之明,听从诸葛亮才对。所以,诸葛亮的失误在于识人不深,认人不清,用人不当。他只看到马谡为他建言立策,而没有看到马谡缺乏实战经验和接受重任时表现出的骄傲轻狂。街亭这么重要的地方,派马谡这样的人去防守,终难免于失败。
“诸葛一生惟谨慎”,但街亭之战,诸葛亮却犯了严重的错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明达的人也有犯错误的时候。街亭之战对诸葛亮的刻画,使这一人物形象更真实丰满了。
(节选自《语文教学通讯》367期,作者:姚锋、孙树航,题目、内容均有改动)
三、类文荐读
项羽本纪赞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和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古文观止译注》)
阅读提示:项羽并非帝王,但司马迁能从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实际作用的角度,充分肯定他的历史功绩,为他作“本纪”,与秦始皇、汉高祖并列,体现了司马迁的历史观。这篇赞语论述项羽的历史功过,指出项羽的崛起,是时势造就了英雄。而他的失败,则是由于他自己的过失,并不是天要亡他。否定了“天道”对“人事”的决定作用,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四、鉴赏方略
小说的阅读与鉴赏之七:主题的把握
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所以分析小说的主题,首先应从小说的题材和人物形象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再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中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以达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问题,即达到把握主题的目的。
例如:《药》中的华老栓,买蘸了革命者夏瑜鲜血的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意在揭示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阶级麻痹毒害下陷入了愚昧无知的混沌状态,虽然革命者为推翻反动封建统治、解放受压迫的民众献出了生命,但却不被民众理解。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竟成了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就非常深刻地反映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这一深刻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应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创作意图,对作品作具体分析。鲁迅的小说《药》写于1919年4月,发表于同年5月。《药》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作者以光复会的重要成员徐锡麟、秋瑾被杀和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为背景,从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用小说《药》启示人们:疗治中国民众的麻木愚昧精神是革命的首要任务,革命者如果不教育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终将难免失败的命运。这显然是鲁迅创作这篇小说的用意,自然也是小说的积极主题。
分析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是深入挖掘、概括主题的重要方法。另外,小说的精巧构思也能有力地突现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应认真分析小说的结构。如《药》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以华老栓为儿子买药治病为明线,革命者夏瑜被杀为暗线,两条线索以刑场连接到茶馆交织,最后到坟场融合,暗线变为明线。这样安排明暗线索使小说主题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使人们对“群众的愚昧”与“革命者的悲哀”之间的因果联系认识得更清楚。其深层寓意得以昭然显示。《项链》的精巧构思表现在作者为突现主题,除了安排了清晰的物线之外,还安排一些出人意料的情节和伏笔,女主人公借项链、丢项链后,为赔项链、还债务,历尽艰辛,最后却发现项链是假的。这个“戏剧性的转折”确实太突然,跟路瓦栽夫人开了一个让人震撼的最“残酷”又颇具“威力”的“玩笑”。这样就大大加强了对路瓦栽夫人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的讽刺效果,这正是“小说技巧”所追求的和所要达到的目的。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欣赏小说的主题,必须分析小说的题材,欣赏小说的人物描写技巧和小说的构思技巧。
失街亭 篇15
【导学新概念】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和96回。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指导学生自读《失街亭》,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资料显示屏】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在写这本书时的历史依据,就是晋朝史学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所以在明朝嘉靖元年,即1522年,《三国演义》首次雕刻印刷的时候,它的扉页上题着两行字:“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当然,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其另个目的是想让人们相信,《三国演义》是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解读《三国演义》顾振彪、顾之川主编,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廊和基本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体上同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三国历史只是一个骨架,作品的血肉部分则主要是创作者(其中包括长期以来特别是宋元时期人民群众、民间艺人、下层文人)所创作、虚构的,概括了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683页)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街亭,古地名,又叫街泉亭、街城,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带领五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派张为先锋,带领五万人来应敌。马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不听部下王平的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前后有十多公里长,成一条长蛇阵,结果被张
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
(《解读〈三国演义〉》,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140页)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 设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见导语 设计)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
1.需重点注意下列字词
谡sù 睿ruì 偏裨pí 椅jǐ角 垓gāi心 文几jī 殛jí 鲧gǔn 干系 疑兵 须 哨见 鼓噪
2.弄清众多出场人物
列出蜀、魏双方出场人物,弄清相互间的关系。
3.介绍《三国演义》第95和第96回梗概。
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故事情节,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第95回梗概:马谡立下军令状,自告奋勇去守街亭。司马懿指挥大军把马谡的军营围困在一座土山上,蜀军不战自乱,街亭失守,魏延、王平等各路人也频频失利。司马懿兵到西城,诸葛亮临危不惧,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
第96回梗概:马谡自缚后前来请罪,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然后又上表刘禅,自贬三级。曹休准备进攻吴国,鄱阳太守周鲂到曹营诈降,以自刎、断发之举骗取了曹休的信任,结果曹休中计大败。
三、揣摩文意,概括要点
思考:本文的线索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线索把错综复杂的矛盾组织起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1.节选部分人物众多,矛盾复杂。有蜀魏之间的矛盾。在蜀汉内部,有诸葛亮和马谡、马谡与王平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达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趋向激化,有的逐渐缓和。
2.围绕这些矛盾开展的情节更加错综复杂。作者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诸葛亮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情节,前后反复照应,因此故事情节组织得井井有条。
3.本文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诸葛亮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诸葛亮布置退却。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这三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
4.前后照应,主要集中在说明街亭的重要、“当道下寨”和“围山断水”这几个问题上。如“围山断水”,在第三、五、六、七、九自然段反复照应,使得文章脉络分明,结构紧凑。
四、鉴赏
再读课文,思考: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明确:1.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表现人物性格。
作品中的人物有正反、主次之分。正反对比,用次要衬托主要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如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用次要人物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主要人物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2.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如马谡的三次“笑曰”(①“笑”诸葛亮“多心”,②“大笑”王平“真女子之见”,③“大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和思想。
3.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性格。如“斩马谡”一段,以诸葛亮的“三哭”(“挥泪”“流涕”“大哭不已”)揭示出诸葛亮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表现了他执法严明、忠于蜀汉、严于自责、体恤部属等多方面的性格。
五、品味精彩片断
美读课文第三段。
赏析:读了这一段文字,一个活生生的只会纸上谈兵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似乎当年的赵括又进入了我们的视野。我们看,马谡说的第一句话就把诸葛亮的的千叮咛万嘱咐当作了耳旁风,他的语气里还似乎有点笑话诸葛亮的谨慎多余。当王平向他提建议的时候,马谡满口理论,什么“凭高视下,势如劈竹”,什么“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自己素读兵书当成了炫耀的资本,殊不知这正是他自己的思想误区,而这样的人在生活中不是常常遇到吗?
设计B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设计A)
二、比较阅读
《三国演义》记叙的主要事件和主要人物在历史上都有记载,但许多细节是虚构的。课本节选的这部分,写的是诸葛亮想要北定中原而出兵祁山,魏蜀之间在街亭的一次战斗。试将下面两则史料与课文加以比较。
1.诸葛亮出祁山。加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晋陈寿《三国志·张传》)
2.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尤为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此练习落实课后练习二的要求。
三、美文赏析
提示:在《三国演义》中,继失街亭后,接着写了空城计——武侯弹琴退仲达,而实际上这个故事完全是虚构的,因为当时与诸葛亮直接对阵的是曹真,街亭之战也是曹真派张去的。那么故事中的主人公司马懿当时又在哪里呢?当时,魏国有三路大军在前线拒敌,东路军在扬州,总指挥是曹休;中路军在宛城,总指挥是司马懿。东路军和中路军都是防备东吴。还有一路就是西路军了,总指挥是曹真。
品读《三国演义》第95回一段: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兵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使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
赏析:有人说,一味小心的人不能做大事,也只有小心的人才能做大事。这句话看似矛盾,而实际上却讲出了事情的本质所在,这一点从诸葛亮的空城计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孔明一生谨慎,这次忽然用了极冒险的计策,似乎不合乎常理,而他就是用的这种不合常理迷惑了司马懿的推理。司马懿多次败于孔明的计策,所以对孔明的每一个计策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进行推测,这一次空城计的成功又正是利用了司马懿的多疑。
设计C
拓展训练
教学过程
一、问题讨论:马谡失街亭是谁的过失?马谡有没有谋略?
提示:①马谡失街亭与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马谡的评价相呼应。可从诸葛亮用人上考虑。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时,马谡提出“攻心为上”。
二、根据你所了解的故事给诸葛亮写一篇传略。要求400字左右。
[1]
失街亭 篇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的内容、地位及其价值,识记有关文学常识。
2.熟悉本课的语言特点,积累有关词汇。
能力目标
1.欣赏《失街亭》中的战争描写技巧。
2.欣赏《失街亭》中的人物描写方法,进而理解诸葛亮的形象。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明确办事要从实际出发,死搬教条必然失败的道理。
重点难点
1.复杂的战争描写分析。
2.人物性格展示的技巧。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中国明代为世界文化的繁荣做出过不朽的贡献,仅以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和《牡丹亭》等杰出剧本而言,就足以令世人瞩目。今天我们要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片段,借一斑而窥全豹。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掌握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情况。
教师在必要时补充以下几点:
1.《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2.该书成书之后,不仅国内流传很广,而且流传到国外,英国不列颠博物院、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都有明代的刊本,日本、俄国都有不同版本流传。它成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3.《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理情故事情节。
【明确】全文以孔明派将点兵为故事开端,以马谡拒谏为故事发展,以双方激战,蜀失街亭为故事高潮,以孔明布置退兵,挥泪斩马谡为故事结局。其间错综复杂,多线交互,波澜曲折。行文思路:细作急报(引子)——孔明调兵{开端:马谡争先(咽喉)——王平辅佐(谨慎)——高翔备救(谨慎)——魏延据要(周密)——赵邓疑兵(周密)——自出斜谷(略提)}——马谡拒谏(发展)——司马探营(发展)——双方激战(高潮:司马探营,调遣军马;司马进兵,蜀兵丧胆;王平救援,张郃迎挡;马谡败逃,魏延救援;魏延被困,王平驰援;高翔救援,失去列柳;高魏劫寨,被困获救;败逃阳平关)——挥泪执法(结局)。
三、研习课文
1.课文写街亭之战,采用的是全景式写法,重在战争双方的形势分析和调兵遣将等准备过程,蜀魏双方在分析形势和军事部署上各有何特点?从中可以看出这场战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写双方的形势分析,主要是通过双方主帅的语言来写。诸葛亮闻听司马懿兵马将到,立即猜出其“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司马懿令司马昭前去探路,首先探街亭,“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诸葛亮嘱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并嘱“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司马懿闻听“街亭有兵把守”即叹“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当听说守兵“军皆屯于山上”时立即喜日“乃天使吉成功矣”。且看布兵,蜀方派王平在山下十里扎寨,魏方便派张郃阻击;蜀方担心王平不是张郃对手,派魏延去街亭之后接应,魏方两面夹击,三面包抄围困魏延。以上双方布兵互有了解,但是妙在后面蜀方的赵云、邓芝和诸葛亮本人这两路兵马未被魏方料想彻底;而魏方出兵在列柳又不曾被蜀方全然知晓。真是同中有异,各有短长。可见,双方形势分析都看准了街亭为首要战略重地,双方的布兵都以街亭为重心,通盘考虑。这是一场旗鼓相当,高手相逢的恶战,任何一方的一丁点失误,都将导致成为整个战役的失败一方。这种写法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把握全局的大家风范。他把战役放在了整个政治形势和战争形势中予以通盘考虑,为蜀国的国运将江河日下铺下了基石,也为马谡的必死蓄足了形势。作者没有孤立地写街亭之战,而是在不动声色中作了鸟瞰式绘画,把具体的特定的街亭之战与整个战局沟通起来,如此更能突出马谡的错误,增强对“死守教条”教训的认识。
2.为什么战役双方都把街亭看得那么重要?
【明确】街亭是蜀兵进军退兵的咽喉之地。毛宗岗在第95回总评中说:“前卷方写孟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上庸,此卷便接写马设不听孔明之言而失衡亭。上庸失而使孔明无进取之望,街亭失而几使孔明无退足之处矣。何也?无街亭则阳平关危,阳平关危则不惟进无所得,而且退有所失也。”这在诸葛亮叮嘱马谡时也说得明白。蜀方固守街亭是北伐的保证,魏方死夺街亭是变被动为主动的关键。魏国要打退蜀军,必然要找其要害,断其“咽喉”。故双方均以街亭作为必争之地。正因为此地如此重要,所以,双方拉锯式的争夺战方如此激烈。
3.课文写战争过程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曲折有致,跌宕生姿。魏兵围山,马谡兵败;王平欲增援,却有张郃打援;马谡逃遁,眼看危急,又遇魏延救援;魏延一路冲杀,眼看就要夺回街亭,却受三面夹击之危;在千钧一发之际,王平引兵来援;魏、王、高会合后计议夜袭劫营,又遭埋伏,奔回列柳,却见城已被占。魏方设计,蜀方中计,时升时落,似大海潮涌,忽起忽伏,如叠嶂层峦。令人忽喜,让人陡惊。真是一波三折,一宕再宕,如平沙千里,陡似峭崖扑面,于尺幅之中,尽龙腾虎跃之势,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表现了《三国演义》高超的战争描写艺术。
4.课文作者是站在哪方的角度来写这一战役的?从哪里可以看出?另一方是怎样处理的?
二、难点突破
以本课为例,分析《三国演义》描写人物的技巧。
【明确】
1.言行互补,绘形传神。诸葛亮、马谡等人物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印象,其主要原因是作者在写这些人物时不是静止地交代,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来具体表现。用的是中国传统的“略貌取神”法。诸葛亮点将时对马谡说的话,既见精细小心,又显见解清明;他对马谡既有疑虑,又由于有一惯的好感,在马谡主动请缨又信誓旦旦的情况下,终于抹不开面子,委以大任;面对马谡的狂言不休,他已经失察一次,但未引起注意。接着又派王平相助,尽管表现了他谨慎的一面,但是,岂不知马谡哪肯听王平之言,又表现了诸葛亮的再次失察。失败之后,诸葛亮一再自责。先是迎接赵云,言“是吾不识贤愚,以致如此”,后是杀了马谡,痛哭不已,“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表现了不掩过,不饰非,不推倭的品质。他对马谡家属的顾惜,又决非念旧情之故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也包括了他的自责在内:是我的一念之差害了马谡呀!文章从点将、布兵、执法、痛哭等行动和贯穿于这些行动之中的语言,使诸葛亮形象真实可感,活生生地立在了读者面前。马谡也是如此,先是口出狂言,照应了先帝“言过其实”的评价;后是不听劝告,表现固执已见的性格;满口“名言警句”,恰是读书不化的典型;临阵缺乏应变之法,可见缺少实干才能。然而,马谡也是条“汉子”,兵败后,并不投降,也不逃匿,而是自缚请罪,甘愿就死,并不以与丞相的私交而求免死,也不再言希望戴罪立功,有敢作敢当的硬气。马谡的悲剧是“食书不化”的
悲剧,是理论不联系实际的悲剧,是刚愎自用的悲剧。其他人物,也是寥寥数笔,便形象毕现,足见作者写人艺术之高明。
2.相互比照,多方映衬。《三国演义》人物塑造,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对比映衬,在对比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诸葛亮的精细与马设的轻狂,马设的骄矜与王平的慎重,处处对比;司马精的精明与诸葛亮的旗密,司马、诸葛的互相称赏,蜀方将领对马谩的看法与司马父子对马设的评价,多处映衬;敌对双方映衬,自己一方对比,正面对比,侧面映衬,变化多样,手法灵活,不仅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而且还给人以深层思考空间。如司马兹一眼就可看出马设“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为何蜀方竟无异议?
三、欣赏品味
1.欣赏课文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特色。
【明确】叙事语言,繁简适宜,人物语言,特色鲜明。如“二人拜辞,引兵而去”等出兵过程,两军的扎寨过程,都写得很简,战斗过程写得较详。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作用的又一定点到,如“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孔明大喜,素引诸将出迎。赵云慌忙下马伏地……孔明急扶起,执手而言”等,表现了孔明的性格特点,写得很细。人物语言各有特色,都是聪明指挥员,孔明的话与司马懿的话不同,孔明精细周密,老练沉着;司马懿
精细谨慎,又直露畅快,表现了明显的被孔明威压之感。马谡、魏延等人寥寥数语,也情态毕现,非他人所有。
2.有人认为诸葛亮被人为地神化了,其实他也是人,在三国争战中,他也犯了普通人易犯的错误,请谈谈各自的看法。
【明确】由于《三国演义》的精心塑造,诸葛亮成为“古今贤相中第一奇人”。作者倾注全部感情来写他,以致有写诸葛近似神的说法,即使在失街亭中写他的失误,洗掉了一点“神”气,但也是说他如何知错,如何责己,如何执法,如何通情。有人指出,诸葛亮不是神人,他也有常人的不明智和失误,正因如此,他才真实可信。他的识人之误。用人之错,绝非一次。如华容道错用关羽而放走劲敌,疑魏延屡驳其计而坐失战机等。再如他攻陈仓,
始终未能攻下等,也都显示了他不是全能之神,而是普通之人,或说是杰出之人。更有甚者,批评诸葛亮挟个人私见,高傲固执,不听先帝告诫,以个人好恶和凭关系用人,甚或不用魏延是有阴暗的心理目的等等,则有偏激不实之弊。综观诸葛亮一生,其光辉形象是不容置疑的,错误也是不可回避的,这就是真人。
四、小结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三国演义》“据正史,采小说,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述百年,该据万事”,结构宏大,善写战争,人物传神,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读。今天,在《三国演义》这条大河里,我们只取了一瓢甘浆,就已经领略了其巨大魅力。今后,我们可以继续自己钻研,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写出有价值的研究论文或专著,为我们的文学宝库再增一点亮色。
失街亭 篇17
却说魏主曹睿令张郃为先锋,与司马懿一同征进;一面令辛毗、孙礼二人领兵五万,往
助曹真。二人奉诏而去。且说司马懿引二十万军,出关下寨,请先锋张郃至帐下曰:“诸葛
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
但怕有失,不肯弄险。今必出军斜谷,来取郿城。若取郿城,必分兵两路,一军取箕谷矣。吾
已发檄文,令子丹拒守郿城,若兵来不可出战;令孙礼、辛毗截住箕谷道口,若兵来则出奇
兵击之。”郃曰:“今将军当于何处进兵?”懿曰:“吾素知秦岭之西,有一条路,地名街
亭;傍有一城,名列柳城:此二处皆是汉中咽喉。诸葛亮欺子丹无备,定从此进。吾与汝径
取街亭,望阳平关不远矣。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
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彼若回动,吾提兵于小路击之,可得全胜;若不归时,吾却将诸处小
路,尽皆垒断,俱以兵守之。一月无粮,蜀兵皆饿死,亮必被吾擒矣。”张郃大悟,拜伏于
地曰:“都督神算也!”懿曰:“虽然如此,诸葛亮不比孟达。将军为先锋,不可轻进。当
传与诸将:循山西路,远远哨探。如无伏兵,方可前进。若是怠忽,必中诸葛亮之计。”张
郃受计引军而行。
却说孔明在祁山寨中,忽报新城探细人来到。孔明急唤入问之,细作告曰:“司马懿倍
道而行,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又被申耽、申仪、李辅、邓贤为内应:孟达被乱军
所杀。今司马懿撤兵到长安,见了魏主,同张郃引兵出关,来拒我师也。”孔明大惊曰:
“孟达做事不密,死固当然。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便问:“谁敢引
兵去守街亭?”言未毕,参军马谡曰:“某愿往。”孔明曰:“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
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汝虽深通谋略,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谡曰: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岂一街亭不能守耶?”孔明曰:“司马懿非等闲之辈;更有
先锋张郃,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谡曰:“休道司马懿、张郃,便是曹睿亲来,有何
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孔明曰:“军中无戏言。”谡曰:“愿立军令状。”孔明从
之,谡遂写了军令状呈上。孔明曰:“吾与汝二万五千精兵,再拨一员上将,相助你去。”
即唤王平分付曰:“吾素知汝平生谨慎,故特以此重任相托。汝可小心谨守此地:下寨必当
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道地理形状图本来我看。凡事商议
停当而行,不可轻易。如所守无危,则是取长安第一功也。戒之!戒之!”二人拜辞引兵而
去。孔明寻思,恐二人有失,又唤高翔曰:“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列柳城,乃山僻小路,
此可以屯兵扎寨。与汝一万兵,去此城屯扎。但街亭危,可引兵救之。”高翔引兵而去。孔
明又思:高翔非张郃对手,必得一员大将,屯兵于街亭之右,方可防之,遂唤魏延引本部兵
去街亭之后屯扎。延曰:“某为前部,理合当先破敌,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孔明曰:
“前锋破敌,乃偏裨之事耳。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总守汉中咽喉:此乃大
任也,何为安闲乎?汝勿以等闲视之,失吾大事。切宜小心在意!”魏延大喜,引兵而去。
孔明恰才心安,乃唤赵云、邓芝分付曰:“今司马懿出兵,与旧日不同。汝二人各引一军出
箕谷,以为疑兵。如逢魏兵,或战、或不战,以惊其心。吾自统大军,由斜谷径取郿城;若
得郿城,长安可破矣。”二人受命而去。孔明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
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
处,魏兵如何敢来!”王平曰:“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
栅,以图久计。”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
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
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
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
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
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
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
何相阻耶!”平曰:“若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
势。倘魏兵至,可以相应。”马谡不从。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来,报说魏兵已
到。王平欲辞去。马谡曰:“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
面前须分不得功!”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具说马谡自于
山上下寨。却说司马懿在城中,令次子司马昭去探前路:若街亭有兵守御,即当按兵不行。
司马昭奉令探了一遍,回见父曰:“街亭有兵守把。”懿叹曰:“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
也!”昭笑曰:“父亲何故自堕志气耶?男料街亭易取。”懿问曰:“汝安敢出此大言?”
昭曰:“男亲自哨见,当道并无寨栅,军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
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换衣服,引百余骑亲自来看。是夜天晴月朗,直至山下,
周围巡哨了一遍,方回。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传令与诸
将:“倘兵来,只见山顶上红旗招动,即四面皆下。”
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
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又问:“街亭左右别有
军否?”探马报曰:“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懿乃命张郃引一军,当住王平来路。又令申
耽、申仪引两路兵围山,先断了汲水道路;待蜀兵自乱,然后乘势击之。当夜调度已定。次
日天明,张郃引兵先往背后去了。司马懿大驱军马,一拥而进,把山四面围定。马谡在山上
看时,只见魏兵漫山遍野,旌旗队伍,甚是严整。蜀兵见之,尽皆丧胆,不敢下山。马谡将
红旗招动,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谡大怒,自杀二将。众军惊惧,只得努力下山来冲
魏兵。魏兵端然不动。蜀兵又退上山去。马谡见事不谐,教军紧守寨门,只等外应。
却说王平见魏兵到,引军杀来,正遇张郃;战有数十余合,平力穷势孤,只得退去。魏
兵自辰时困至戌时,山上无水,军不得食,寨中大乱。嚷到半夜时分,山南蜀兵大开寨门,
下山降魏。马谡禁止不住。司马懿又令人于沿山放火,山上蜀兵愈乱。马谡料守不住,只得
驱残兵杀下山西逃奔。司马懿放条大路,让过马谡。背后张郃引兵追来。赶到三十余里,前
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视之,乃魏延也。延挥刀纵马,直取张郃。郃
回军便走。延驱兵赶来,复夺街亭。赶到五十余里,一声喊起,两边伏兵齐出:左边司马
懿,右边司马昭,却抄在魏延背后,把延困在垓心。张郃复来,三路兵合在一处。魏延左冲
右突,不得脱身,折兵大半。正危急间,忽一彪军杀入,乃王平也。延大喜曰:“吾得生
矣!”二将合兵一处,大杀一阵,魏兵方退。二将慌忙奔回寨时,营中皆是魏兵旌旗。申
耽、申仪从营中杀出。王平、魏延径奔列柳城,来投高翔。此时高翔闻知街亭有失,尽起列
柳城之兵,前来救应,正遇延、平二人,诉说前事。高翔曰:“不如今晚去劫魏寨,再复街
亭。”当时三人在山坡下商议已定。待天色将晚,兵分三路。魏延引兵先进,径到街亭,不
见一人,心中大疑,未敢轻进,且伏在路口等候,忽见高翔兵到,二人共说魏兵不知在何
处。正没理会,又不见王平兵到。忽然一声炮响,火光冲天,鼓起震地:魏兵齐出,把魏
延、高翔围在垓心。二人往来冲突,不得脱身。忽听得山坡后喊声若雷,一彪军杀入,乃是
王平,救了高、魏二人,径奔列柳城来。比及奔到城下时,城边早有一军杀到,旗上大书
“魏都督郭淮”字样。原来郭淮与曹真商议,恐司马懿得了全功,乃分淮来取街亭;闻知司
马懿、张郃成了此功,遂引兵径袭列柳城。正遇三将,大杀一阵。蜀兵伤者极多。魏延恐阳
平关有失,慌与王平、高翔望阳平关来。
却说郭淮收了军马,乃谓左右曰:“吾虽不得街亭,却取了列柳城,亦是大功。”引兵
径到城下叫门,只见城上一声炮响,旗帜皆竖,当头一面大旗,上书“平西都督司马懿”。
懿撑起悬空板,倚定护心木栏干,大笑曰:“郭伯济来何迟也?”淮大惊曰:“仲达神机,
吾不及也!”遂入城。相见已毕,懿曰:“今街亭已失,诸葛亮必走。公可速与子丹星夜追
之。”郭淮从其言,出城而去。懿唤张郃曰:“子丹、伯济,恐吾全获大功,故来取此城
池。吾非独欲成功,乃侥幸而已。吾料魏延、王平、马谡、高翔等辈,必先去据阳平关。吾
若去取此关,诸葛亮必随后掩杀,中其计矣。兵法云:归师勿掩,穷寇莫追。汝可从小路抄
箕谷退兵。吾自引兵当斜谷之兵。若彼败走,不可相拒,只宜中途截住:蜀兵辎重,可尽得
也。”张郃受计,引兵一半去了。懿下令:“竟取斜谷,由西城而进。西城虽山僻小县,乃
蜀兵屯粮之所,又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总路。若得此城,三郡可复矣。”于是司马懿留申
耽、申仪守列柳城,自领大军望斜谷进发。
却说孔明自令马谡等守街亭去后,犹豫不定。忽报王平使人送图本至。孔明唤入,左右
呈上图本。孔明就文几上拆开视之,拍案大惊曰:“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左右问曰:
“丞相何故失惊?”孔明曰:“吾观此图本,失却要路,占山为寨。倘魏兵大至,四面围
合,断汲水道路,不须二日,军自乱矣。若街亭有失,吾等安归?”长史杨仪进曰:“某虽
不才,愿替马幼常回。”孔明将安营之法,一一分付与杨仪。正待要行,忽报马到来,说:
“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孔明跌足长叹曰:“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急唤关兴、
张苞分付曰:“汝二人各引三千精兵,投武功山小路而行。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
喊,为疑兵惊之。彼当自走,亦不可追。待军退尽,便投阳平关去。”又令张冀先引军去修
理剑阁,以备归路。又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又令马岱、姜维断后,
先伏于山谷中,待诸军退尽,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报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
军民,皆入汉中。又遣心腹人到冀县搬取姜维老母,送入汉中。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
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已
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
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
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
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
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
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
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
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
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
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孔明见魏军
远去,抚掌而笑。众官无不骇然,乃问孔明曰:“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十五万精兵到
此,见了丞相,便速退去,何也?”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
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
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丞相之机,神鬼莫测。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
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
乎?”后人有诗赞曰:“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
今疑。”言讫,拍手大笑,曰:“吾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随
军入汉中;司马懿必将复来。于是孔明离西城望汉中而走。天水、安定、南安三郡官吏军
民,陆续而来。
却说司马懿望武功山小路而走。忽然山坡后喊杀连天,鼓声震地。懿回顾二子曰:“吾
若不走,必中诸葛亮之计矣。”只见大路上一军杀来,旗上大书“右护卫使虎冀将军张
苞”。魏兵皆弃甲抛戈而走。行不到一程,山谷中喊声震地,鼓角喧天,前面一杆大旗,上
书“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山谷应声,不知蜀兵多少;更兼魏军心疑,不敢久停,只得
尽弃辎重而去。兴、苞二人皆遵将令,不敢追袭,多得军器粮草而归。司马懿见山谷中皆有
蜀兵,不敢出大路,遂回街亭。
此时曹真听知孔明退兵,急引兵追赶。山背后一声炮响,蜀兵漫山遍野而来:为首大
将,乃是姜维、马岱。真大惊,急退军时,先锋陈造已被马岱所斩。真引兵鼠窜而还。蜀兵
连夜皆奔回汉中。却说赵云、邓芝伏兵于箕谷道中。闻孔明传令回军,云谓芝曰:“魏军知
吾兵退,必然来追。吾先引一军伏于其后,公却引兵打吾旗号,徐徐而退。吾一步步自有护
送也。
却说郭淮提兵再回箕谷道中,唤先锋苏顒分付曰:“蜀将赵云,英勇无敌。汝可小心提
防,彼军若退,必有计也。”苏顒欣然曰:“都督若肯接应,某当生擒赵云。”遂引前部三
千兵,奔入箕谷。看看赶上蜀兵,只见山坡后闪出红旗白字,上书“赵云”。苏顒急收兵退
走。行不到数里,喊声大震,一彪军撞出:为首大将,挺枪跃马,大喝曰:“汝识赵子龙
否!”苏顒大惊曰:“如何这里又有赵云?”措手不及,被云一枪刺死于马下。余军溃散。
云迤逦前进,背后又一军到,乃郭淮部将万政也。云见魏兵追急,乃勒马挺枪,立于路口,
待来将交锋。蜀兵已去三十余里。万政认得是赵云,不敢前进,云等得天色黄昏,方才拨回
马缓缓而进。郭淮兵到,万政言赵云英勇如旧,因此不敢近前。淮传令教军急赶,政令数百
骑壮士赶来。行至一大林,忽听得背后大喝一声曰:“赵子龙在此!”惊得魏兵落马者百余
人,余者皆越岭而去。万政勉强来敌,被云一箭射中盔缨,惊跌于涧中。云以枪指之曰:
“吾饶汝性命回去!快教郭淮赶来!”万政脱命而回。云护送车仗人马,望汉中而去,沿途
并无遗失。曹真、郭淮复夺三郡,以为己功。却说司马懿分兵而进。此时蜀兵尽回汉中去
了,懿引一军复到西城,因问遗下居民及山僻隐者,皆言孔明止有二千五百军在城中,又无
武将,只有几个文官,别无埋伏。武功山小民告曰:“关兴、张苞,只各有三千军,转山呐
喊,鼓噪惊追,又无别军,并不敢厮杀。”懿悔之不及,仰天叹曰:“吾不如孔明也!”遂
安抚了诸处官民,引兵径还长安,朝见魏主。睿曰:“今日复得陇西诸郡,皆卿之功也。”
懿奏曰:“今蜀兵皆在汉中,未尽剿灭。臣乞大兵并力收川,以报陛下。”睿大喜,令懿即
便兴兵。忽班内一人出奏曰:“臣有一计,足可定蜀降吴。”正是:蜀中将相方归国,魏地
君臣又逞谋。未知献计者是谁,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