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讲学稿

《藤野先生》讲学稿(精选12篇)

《藤野先生》讲学稿 篇1

  藤野先生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起跑线: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绯红(    )发髻(    )驿站(    )芦荟(    )芋梗汤(    )(    )

  模胡(    )(    )寒颤颤(    )畸形(    )匿名(    )诘责(    )

  教诲(    )

  2.将下列成语补充完整,并给加点字注音。

  油光可(    )            深(    )痛疾        

  (    )无消息            抑扬(    )挫

  3.解释下列词语,并解释加点字。

  (1)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擦油,梳得很光亮,可当镜子照。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

  (2)不逊:无礼。逊,谦逊。

  (3)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

  (4)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5)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6)杳无消息:从此再没有消息。杳:远得不见踪影。

  4.自读课文2遍。

  5.作者回顾。

  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本文就出自他的散文集。

  《朝花夕拾》各篇以记人为主者有三,即《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范爱农》。《藤野先生》记师恩,《范爱农》记友情,《阿长与<山海经>》则记作者儿时的保姆。

  6.课外资料搜集。

  二、学海拾贝:

  (一)导入  

  1.作者回顾。

  2.教师补充。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的一个回忆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订成书改名。鲁迅说其中10篇作品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今天学习的《藤野先生》重点在于社会人情世态的刻画,浸透着作者深切的人生感受和对中国国民精神的解析,写出了日本仙台生活的描绘中表现出弱国于民在国外感受的耻辱。这些在阅读时一定要用心体会。

  (二)预习检测:

  (三)课堂研讨: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适时提醒:按地点的转移)

  第一部分:1~3自然段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4~35自然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36~38自然段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阅读第一部分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作者在东京见到什么?听到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无非”:只不过。作者在东京看到了中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了中国留学生学跳舞的吵闹声“响得震天”,污浊,流露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为下文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伏笔。

  (2)论一论下面几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上野的樱花烂慢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云。

  ②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③实在标致极了。

  ①比较    ②夸张、比喻    ③反语

  (3)“形成一座富士山。”这个比喻: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这句话抓住了部分中国留学生外部特征是什么?揭示了他们什么心理和政治倾向?

  本体:盘着大辫子,把学生制帽高高顶起。喻体:形成一座富士山。

  外部特征:头上盘着辫子

  心理:“既不想剪除辫子又怕外国人嘲笑”

  政治倾向:效忠满清王朝。

  3.阅读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条理清楚,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品德,根据事件这一部分可分为四层,请依据层意划分层次。

  第一层:(4~5自然段)

  写去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写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为藤野先生出场作铺垫。

  第二层:(6~23自然段)

  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写出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层:(24~31自然段)

  写弃医从文的原因。学医为救国,此路不通,决定弃医,另寻救国之路。

  第四层:(32~35自然段)

  写与藤野先生告别。

  (2)第一层

  ①想一想“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想一想这句话的内涵。

  a.“优待”含有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的含义。

  b.优待是作者戏谑的说法,其真实原因是一般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情谊。

  c.写自己受优待的目的是表现出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为藤野先生的形象作陪衬。

  ②为什么作者对在仙台所受的优待用“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来解释?

  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种种优待,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照,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但作者感到的不是真正的尊重和友好。因为当时日本正在侵略中国,作为受侵略的“弱国的国民”来到日本,往往受到轻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是很强烈的,他深以祖国受帝国主义侵略为耻,所以他以北京的白菜到浙江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到北京得到“龙舌兰”的美名为喻,说明自己受到“优待”,仅仅是由于在仙台医专他是唯一的留学生,是“物以希为贵”罢了。

  ③就是在这样的优待下,鲁迅的生活也是艰苦的。(蚊子多,没有蚊帐,睡觉时“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后来“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但是,这种十分艰苦的条件丝毫没有动摇鲁迅“科学救国”的意志。说明鲁迅的爱国。

  (四)小结

  课文的开头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见到的部分状况不满、失望、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作铺垫。作为在仙台医专唯一的留学生,鲁迅受到了很多优待,但生活还是很艰苦。虽然艰苦却丝毫没有动摇鲁迅“科学救国”的意志。说明鲁迅的爱国。

  附板书:

  第一部分:1~3自然段 

  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4~35自然段

  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36~38自然段

  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三、课堂反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菩,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饮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饮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1.“我到东京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话中“优待”包含了哪些内容?

  答: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2.作者在仙台受优待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答:日本人民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情谊。

  3.文中“喂蚊子”“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是否讽刺“优待”,为什么?

  不是讽刺,这只是反映“优待”的美中不足,因为优待是实实在在的,不存在否定,而生活的缺撼是难以避免的,即使是受优待的时候。

  4.笑着面对生活窘境,敢于自嘲,敢于调侃自己,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选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这一点。

  “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2.指导学生明确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法。

  3.认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思想。

  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第二部分第三层是难点,因两件事促成作者弃医从文,中国医学界少了一个良医,中国文坛却多了一名大文豪。

  3.结尾部分也是难点,它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一、课前起跑线:

  1.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三。

  2.就课文不明处大胆质疑。

  二、学海拾贝: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研读了《藤野先生》的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的第一个层次,今天我们来研读第二部分的余下段落。

  (二)课堂研讨:

  1.第二层

  作者与藤野相识相处的几件事,其中包含了藤野怎样的高尚品质

  (1)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4)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过渡:愉快平静的学习生活持续不久,不愉快的、伤害作者人格的事情发生了。这也是促使鲁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一起来看第三层。

  2.第三层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主要是为了表达作者遭受诬陷和人格侮辱时极大的愤怒。

  (2)“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①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的人。②麻木的,同样毫无意义甚至喝采的看客。③被刺痛了的人(我)。

  (3)“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这欢呼声深深地伤害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4)作者两次写到无聊的看客,写看客的喝采,这又表现了什么?

  当时一般中国人心理上的麻木和思想上的觉悟。

  (5)“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么,原来“我的意见’”是什么?变化了以后又如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原来我的意见”是学医,为祖国服务,为科学服务,“变化了以后”是想从事文艺运动,医治同胞的麻木和愚昧。变化的原因是学医难以治国人的麻木。

  3.第三部分

  (1)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以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勇气和力量。

  (2)课文结尾中“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正人君子”各指什么?

  “良心发现”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强勇气”指作者早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御用文人。

  4.这篇课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却没有直接写藤野,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

  文中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看电影事件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的关系。

  (三)小结

  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叙事线索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感情线索是作者对祖国、对民族的爱。

  附板书:

  (1)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4)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藤野先生》讲学稿 篇2

  ● 作业导航

  1、深入理解鲁迅先生的人生选择;

  2、仔细体味重点语句的含义;

  3、掌握一定量的字音、词义。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绯红(fěi)    不逊(xùn)

  b、瞥见(piē)  畸形(qí)

  c、诘责(jié)   诲(huǐ)

  d、驿站(yì)   托辞(cí)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3、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⑴ 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

  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

  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 启示?

  9、概括文段大意。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节选)

  季羡林

  我认识老舍先生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有一年暑假,我的同学李长之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中国人民苦斗了一百多年,终于迎来了解放的春天。我在当时所谓故都又会见了老舍先生,上距第一次见面已经有二十多年了。

  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圣陶老先生、吕叔湘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能反映出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10、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地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巍如山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鼎尝一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各用一句话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几件事。

  12、从全文看老舍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13、作者对老舍先生的思想感情怎样?

  14、比较本文和《藤野先生》的异同。

  ★ 试一试

  15、看下面一段演讲词,邹韬奋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1936年10月19日,邹先生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只发表了一句话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部分

  1、d

  2、c

  3、⑴ 油光可鉴: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

  标致:漂亮。此为反语,用来讽刺。

  ⑵ 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至极。

  4、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时间先后

  5、: !

  6、某些日本人 例略

  7、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8、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略。

  9、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

  二、提高部分

  10、略

  11、① 三十年代初,我陪老舍先生吃饭;

  ② 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请大家吃地道的北京饭。

  12、是一个和蔼可亲、谈吐自然,说话京味十足,广交各界朋友的大学教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文学家、语言大师。

  13、赞扬老舍先生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的道德文章。

  14、学生只要能积极思维,说到几点即可。

  15、赞扬鲁迅先生在恶劣环境下战斗不屈的精神。

《藤野先生》讲学稿 篇3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组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高耸(sǒng) 绯红(fēi) 驿站(shì)           b、烂漫(màn) 模胡(muó) 顿挫(cuò)           c、芦荟(huì) 匿名(mì) 深恶痛疾(wù)           d、诘责(jié) 教诲(huǐ) 畸形(jī)

  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⑴ 宛如(  )

  ⑵ 解散(  )

  ⑶ 倘若(  )

  ⑷ 芋梗(  )

  ⑸ 解剖(  )

  ⑹ 不逊(  )

  ⑺ 油光可鉴(  )

  ⑻ 凄然(  )

  ⑼ 霉菌(  )

  ⑽ 瞥见(  )

  3、找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喝彩 发髻 为难 拆开

  b、抑扬 慌话 叹息 叮嘱

  c、疑惑 偷懒 拖辞 掌故

  d、介意 泄漏 为难 操心

  4、在横线上解释划线字:

  ⑴ 油光可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不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匿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诘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 深恶痛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对下面句子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写在( )内。

  ⑴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

  (a、拟人 b、比喻 c、夸张)

  ⑵ 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

  (a、夸张 b、拟人 c、比喻)

  ⑶ 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

  (a、比喻 b、夸张 c、反语)

  6、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主语、谓语,用“||”线隔开,指出宾语,用“ ”表示:

  ⑴ 仙台是一个市镇。

  ⑵ 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成衣服。

  ⑶ 我们边区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

  ⑷ 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

  ⑸ 我从此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

  ⑹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

  ⑺ 我只留两个箱子。

  ⑻ 起初生过纺车气的人也对纺车发生了感情。

  ⑼ 人们对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都很有感情。

  ⑽ 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

  二、阅读

  (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下文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也”是承什么而说的?“无非”是什么意思?“这样”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主要是写( )

  a、东京樱花烂漫的景象

  b、我与“清国留学生”的不同表现。

  c、我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感。

  d、我对东京的失望情绪。

  (二)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 也无怪他们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中作者写道:“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作者觉得“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叫声特别响,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b、叫声违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听课。

  c、是日本学生发出的叫声,而作者是中国人。

  d、日本青年的叫声极大地刺伤了作者的民族自尊心。

  4、第三段中作者写道:“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时那地”是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意见却变化了”指作者的什么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一句话概括选文内容准确的是( )

  a、作者对日本“爱国青年”的反感。

  b、日本“爱国青年”的军国主义思想。

  c、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

  d、电影演的是日本枪毙中国人。

  (三)

  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七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场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 抑扬顿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深恶痛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课文的内容,指出文中词语的含义。

  ⑴ 似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良心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增加勇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继续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c

  2、⑴ 宛(wǎn)

  ⑵ 散(sǎn)

  ⑶ 倘(tǎng)

  ⑷ 芋(yù)

  ⑸ 剖(pōu)

  ⑹ 逊(xùn)

  ⑺ 鉴(jiàn)

  ⑻ 凄(qī)

  ⑼ 菌(jūn)

  ⑽ 瞥(piē)

  3、d

  4、⑴ 鉴,原意是镜子,这里作动词用,“当镜子照”。

  ⑵ 逊,谦逊。

  ⑶ 匿,隐藏。

  ⑷ 诘,质问。

  ⑸ 恶,厌恶。

  5、⑴ b

  ⑵ a、c

  ⑶ c

  6、⑴ 仙台||是一个市镇。

  ⑵ 同志们亲手纺的线织的布||做成衣服。

  ⑶ 我们边区军民||热烈响应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伟大号召。

  ⑷ 我||常常想起那辆纺车。

  ⑸ 我||从此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

  ⑹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

  ⑺ 我||只留两个箱子。

  ⑻ 起初生过纺车气的人||也对纺车发生了感情。

  ⑼ 人们||对一身灰布制服,一件本色的粗毛线衣都很有感情。

  ⑽ 纺车||跟战斗用的枪、耕田用的犁、学习用的书和笔一样,成为大家亲密的伙伴。

  二、阅读

  (一)

  1、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并引起下文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描写。

  2、南京水师学堂。只不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行为。

  3、d

  (二)

  1、⑴ 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⑵ 日本所谓的“爱国青年”。

  ⑶ 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

  2、表达了作者对帝国主义者和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爱国青年”把中国人看作低能儿的极为愤慨的感情。

  3、d

  4、“那时”指看电影以后,“那地”指在仙台,“意见却变化了”指决定弃医从文。

  5、c

  (三)

  1、⑴ 形容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⑵ 深深的厌恶和痛恨。

  2、⑴ 表明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强烈的表现 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⑵ 爱国思想、斗争精神受到触动。

  ⑶ 作者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的迫害,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和中国的希望,增加 斗争的勇气。

  ⑷ 作者受藤野先生的鼓舞,有了斗争的勇气,继续写些同反动文人战斗的檄文。

  3、怀念藤野先生,增加了战斗的力量。

《藤野先生》讲学稿 篇4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对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细读品味,采用圈点批注阅读法,感受“我”的困境和藤野先生对“我”的态度,体会鲁迅先生的情感。(重点)

  3.通过揭示文本矛盾、联系文化背景等阅读方法,讨论、评价、领会鲁迅先生深邃的情感。(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批注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简单接触了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请用一个词概括藤野先生给你的印象。

  (生答:认真、负责、严格、严谨、朴实等)

  那么,鲁迅又是怎样评价藤野先生的呢?找找。

  (生找并齐读: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二、感受人物品质

  鲁迅1904到1906前往仙台求学,与藤野先生相处仅仅只有两年时间。但是时隔20xx年,鲁迅却“总还时时记起他”。

  1.鲁迅记起什么呢?首先,鲁迅记起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呢?

  (添改讲义/修改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询问裹脚/惜别)

  2.当鲁迅记起藤野先生,记起这些事时,说道,藤野先生是最使他感激,给他鼓励的一个。一件件小事,何以让鲁迅又感激又受到鼓励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这段回忆,仔细地探索探索:鲁迅还记起藤野先生的什么?

  “我”总是还时时记起他的。

  (要求:选择两人交往中最有感触的细节,点评批注,体会我的情感)

  A.一叫我: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强调:藤野先生是一个医学老师,有必要改文法错误么?他是一时兴起么?他是不是吃饱没事干太闲了?

  所以他添改背后,我们看到是怎样的藤野先生?(一丝不苟/热忱真心)

  所以啊,“我”总还是时时记起他的一丝不苟,热忱真心。感激!)

  B.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变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严格要求。这样对学问严谨的态度也影响鲁迅以后作文做事。对鲁迅而言,确实是言传身教的鼓励。

  比读: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画。

  你给喜欢哪种表达?语气委婉,循循善诱。

  所以啊,“我”总还是时时记起他的一丝不苟、循循善诱。)

  C.“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换词:敬重迷信/相信

  身为医学教授,他知道有没有鬼呢?既然知道没有,何用敬重一词?我的感觉怎么样?

  所以啊,“我”总还是时时记起他的尊重与牵挂。

  D.裹脚:叹息

  E.惜别:欲言又止。

  总:有这样一位循循善诱、热情诚恳、无微不至而又尊重学生的老师,无怪乎作者会充满感激之情;有这样一位严格要求、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老师言传身教,无怪乎作者会感受到满满的榜样鼓励。

  三、激发矛盾

  1.鲁迅如此感激他的老师,可这位老师在他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却这样写道:

  对于周君,我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亲切。

  相同的事情、相同的经历,两人的感触为何截然不同?

  2.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感动于别人的帮助和鼓励?

  3.那么鲁迅呢?他当时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渴望什么?和身边同学关系怎么样?

  请看所发的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所处环境,再想想藤野先生的行为,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材料一:

  去东京前:

  “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琐记》

  (提示:《锁记》中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因此鲁迅打算离开南京前往日本求学。鲁迅期待的是怎样的学习环境呢?)

  材料二:

  ……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呐喊自序》

  (提示:此段写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对国民的认识:愚昧麻木。在课文看电影事件中是否有体现?)

  材料三:

  周君来的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那怕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日本人还写中国人做猪头三。因此有恶骂风气的时候,所以同级生之中也有这样一群,把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我少年的时候,曾承福进蕃校出身的野波先生教过汉语,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着应该看重中国人的心情,所以周君就可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

  ——藤野严九郎《谨忆周树人君》

  (藤野严九郎回忆当时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境遇。结合“匿名信事件”,想想鲁迅渴望什么?)

  4.鲁迅是在什么情况下去的日本?此刻最想要什么?得到了么?

  因此.他发出了感慨——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读出心情:失落/无奈/鄙夷)

  到仙台呢?这个时候作者又处在怎样的环境下?和同学关系好么?

  匿名信事件。作者的发出怎样的评论:中国是弱国……(愤慨,觉得屈辱)

  5.其实藤野先生也知道这种情况。藤野先生明知

  6.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如何看待藤野先生的行为?

  总:此时的中国就是弱国,日本人根本就看不起国人,肆意凌辱国人自尊,而国人自己呢麻木软弱,落后迂腐.似乎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时的中国人就理应被歧视,被欺负。恰恰是在这样一个特定背景下,藤野先生对弱国学生及其国家保有的尊重和同情,关心和鼓励,真诚和公平,就显得尤其难得可贵了。这样无民族偏见的,坚持真善的品质,怪不得作者要冠以伟大一词呢!

  四、总结

  先生给我了最需要的东西,这些越看似平常的、不经意的东西,就越显珍贵。正如钱理群所说:

  某种程度上,鲁迅要写这篇《藤野先生》,其实是要从自己青年时代老师的记忆中,发掘出“理想的人性”来和现实对抗。

  ——钱理群《鲁迅如何写老师》

  齐读最后段,收束课堂.

《藤野先生》讲学稿 篇5

  课题:《藤野先生》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体会鲁迅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对藤野先生外貌、语言、动作的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

  2、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体会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法指导: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的几件事情的分析,理解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原因的分析和文章语言的品析,体会鲁迅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了解时代背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汉字

  绯(    )红    油光可jiàn (    )    芦荟(    )   畸(    )形  不逊(    )    诘(    )责    杳(    )无消息  yi(    )扬顿挫  深wù(    )痛疾  瞥(    )   发髻(    )   驿(    )站          

  樱(   )花   解剖(    )  颇(    )冷   芦荟(    )

  3、本文选自《         》,是一篇________性质的________(文体),我们还学过《                》,也出自这部作品集。

  4、文章记叙了“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哪几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仙台,“我”还遇到了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藤野先生的描写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描写,都用了哪些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助学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变换了几次地点?根据以上两点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的线索是怎样安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由朗读第一部分,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作者是抓住了怎样的主要特征,又是怎样来描写清国的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非”对表达句子有什么作用?文章这一部分并没有写到藤野先生,离题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绯红(fěi) 不逊(xùn)         b.瞥见(piē) 畸形(qí)

  c.诘责(jié) 诲(huǐ)           d.驿站(yì) 托辞(cí)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3.、选出词语或加点字的解释全对的一组(       )

  a 油光可鉴:镜子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介意:放在心上

  b 不逊:谦逊          匿名:隐藏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c 深恶痛疾:痛恨      杳无消息:远得不见踪影   适值:正好遇到

  d 斗乱:飞腾杂乱      诘责:质问            顿挫: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4、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第二课时

  一、课堂助学

  1、请细心体会以下两个句子所蕴涵的情感:

  (1)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谁安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的6—23段,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首先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通过哪几件典型事例来写自己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这些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事    例 思 想 品 质

  1 

  2 

  3 

  4 

  3、学习24—31段,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件事促成了作者怎样的刺激并最终促使了作者作了怎样的极为重要的人生选择?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练习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副词的表达作用。

  1)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然睡安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改正。”回答文后问题:

  (1)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改为“同时也感到一种感激和不安”可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删去加了着重号的词语,语句不是更简洁吗?你的意见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部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实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起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①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②给俄国人当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选段记叙了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两个重要事件,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划线句中表述的因果推论是什么人的逻辑?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分析“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我的意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见变化”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见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①②处有两个冒号,前一个冒号的用法是:____________,后一个冒号的用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中加点的“偏”“也”去掉后也能读通,你如何理解这两个词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对你有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一、课堂助学

  1、学习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与藤野先生告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这些话应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一面说自己并没有与藤野先生联系,似乎忘记了藤野先生,一面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那么作者是怎样来体现他的怀念之情?

  2、这篇回忆录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作者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径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这些事实和藤野有什么内在联系?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思想统摄全篇的?

  二、巩固练习: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副词的表达作用。

  1)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2)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2、读“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改正。”回答文后问题:

  (1)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改为“同时也感到一种感激和不安”可以吗?

  (2)删去加了着重号的词语,语句不是更简洁吗?你的意见如何?

  3、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所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作者怀念藤野先生有哪些具体的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心发现”是指:________;“增加勇气”是指______________;“正人君子”用了________修辞方法,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效果。

  3.结尾划横线句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选段中划波浪线的“小”和“大”,为什么这句话能概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句话能否改成“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但他的姓名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你知道作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的理由吗?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藤野先生》讲学稿 篇6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领会各组织材料之间内在联系和文章语言的感情色彩。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脉络文明、记叙有序的方法。

  2.学习采用白描手法,抓住特征刻画人物。

  (三)智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本文,体会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育渗透点

  结合课文内容学习,让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鲁迅先生资料。

  2.编列课文结构提纲,找出课文中描写藤野先生语言、行动的句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先生交往的典型事例。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精选若干片段材料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

  2.通过语言行动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先生的语言、行动的语句。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2.结合背景介绍,壹阅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了解。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讨论,解决本课的难点”、“疑点”。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作了解性阅读,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线索;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层。

  (二)整体感知

  课文是鲁迅先生回忆早年留学日本生活的散文。事隔20多年,在鲁迅先生的心目中,那一段生活最值得回忆的,是自己的恩师藤野先生,足见藤野先生师德的感人。藤野先生少年时期学过汉语,对中国怀有崇高的敬意。尽管时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是蘑野先生丝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先生深切感受到蘑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藤野先生的师德,颂扬了藤野先生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阅读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人课文,板书课题。

  2.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线索。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2)扫清字词障碍。

  3.进行理解性阅读,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教师有感情的地朗读第一部分。

  (2)讨论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3)讨论有关句子、词语的意思和预习提示,体会课文的语言。

  (4)理解这一部分和写藤野先生的关系,讨论第3段的作用。

  4.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一层。

  (1)学生快速阅读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2)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第一层。

  (3)讨论为什么到现在还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地名。

  (4)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如下问题:

  ①仙台的生活条件怎样?鲁迅对此抱什么态度?

  ②仙台医专的职员和先生对鲁迅的态度怎样?表现在什么地方?

  ③鲁迅是怎样理解学校对他的“优待”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

  (5)讨论这一层和写藤野先生的关系。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主要进行了理解性整体感知,明确了按照见到先生的缘由——和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对先生的怀念这样的叙事线索。

  学过本节课后,着重加深对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崇敬之情。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三、四层。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怀念的顺序来记叙的。课文还有一条内在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检查复习。

  (1)默写有关拼音和词语,指名学生回答词解。

  (2)提问有关副词的作用。

  (3)提问上节课的作用。

  2.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

  (1)学生默读这一层。

  (2)讨论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与藤野先生相识的,写与蘑野先生相处又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

  (3)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写与藤野先生相识时的目睹、耳闻,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分别从哪些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3.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

  (1)指名学生朗读这一层。

  (2)讨论这一层写了哪两件事。

  (3)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这两件事各侧重给了鲁迅什么刺激,作者的语言中包含了哪些感情,作者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4)讨论这一层和写藤野先生的关系。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

  (1)教师范读这一层。

  (2)结合有关词语和预习提示的理解,讨论这一层所表现的藤野先生的感情。

  5小结归纳课文的第二部分。

  (四)总结、扩展

  本部分是课文的主体部分,叙述了自己在仙台与先生的交往,着重交待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这也是告别先生的原因。这是鲁迅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也是他战斗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继续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课文第三部分;总结归纳全文。

  (二)整体感知

  本部分主要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把与先生的深情厚谊与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统一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从而总结了全篇,深化了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三)教学过程 

  1.师生共同活动,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轻声跟读这一部分。

  (2)讨论这一层的各段所写的内容。

  (3)结合有关词语和句子,体会这一部分语言中所包含的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赞颂之情,理解作者是怎样高度评价藤野先生的,作者把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化为哪些具体行动,课文的

  结尾对深化中心意思有什么作用。

  (4)师生齐谨第37段。

  (5)小结第三部分。

  2.总结归纳全文。

  3.讨论课后练习一。

  4.诵读第37段,争取能够背诵。

  (四)总结、扩展

  课文的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文章写的是作者终身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入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

  课后写一篇记叙文,介绍你的一位长辈的经历,动笔之前,要向这位长辈和熟悉他的人了解情况,对材料要精心剪裁;要运用概括介绍和具体叙述相结合的方法,使读者既能了解他的概况,又能具体了解他的主要经历。

  八、作业 布置

  第一课时:

  1.诵读课文。

  2.整理笔记,注意“无非”“实在”“大概”“居然”等副词的作用。

  3.抄写有关拼音的词解。

  第二课时:1.复习课文,整理笔记

  2.预习课文第三部分。

  第三课时:1.整理笔记和有关练习题。

  2.背诵第”段。

  3.预习下文。

《藤野先生》讲学稿 篇7

  《藤野先生》是我本学期遇到的第二篇鲁迅先生的文章。

  想起开学初时教的《一件小事》,我的心中颇不舒坦。如果用生搬硬套、穿凿附会这类词语来形容当时的教授过程一点儿也不为过。

  一个人力车夫扶着一个并非自己撞伤的老女人去了巡警分驻所。他这是同情与他一样同为社会底层的老妇人吗?既是同情她人遭遇,又何必去警察那儿呢?有必要去判个公道吗?若不是,完全可以置之不顾,自顾赚自己的钱好了。面对弱者,根本无需警察出面,因为欺善怕恶本是人性的弱点。

  我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那位车夫的所为的,更别提时隔八十年的孩子们疑惑重重了。幸亏,那是一篇小说。

  

  可教授《藤野先生》一文时,我的心境就完全不同了。

  它再一次带着我走进鲁迅先生。让我再一次感受先生笔下的教师形象,体味一位教师的可贵之处。再一次从字里行间感受先生的爱国情怀,感受这位“真的猛士”细腻敏感的一面。

  

  先生回忆道:藤野老师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他把老师的照片挂在寓所的“东墙上书桌对面”,“增加”自己战斗的“勇气”。这不觉让人羡慕起藤野先生来了——一个教师一生受这样一位学生爱戴至如此,也不枉此生了。

  生活清贫简朴,素面朝天是我们教师的本色;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是一个教师的起码素质;对待学生既严又爱是一个老师的起码的责任。我们许多教师在教育第一线上勤勤恳恳,做的远甚于藤野老师了。难道我们的学生头脑里会冒出“伟大”这样的字眼吗?要做到让自己的学生终身感恩决非易事。而鲁迅先生“眼里”和“心里”的这位老师却是“伟大”的。

  这是怎样一位老师啊!出于好奇,我查阅了有关藤野严九郎的资料。藤野严九郎在日本并非著名学者,其言行也并非楷模。后来,甚至由于学历不达标而被仙台医专解聘,回家靠开诊所度过并不得意的一生。对这位老师的印象还可以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找到一二。初见老师,他“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说话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穿衣服太模糊”,“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可见,生活中的藤野是简朴而马虎的。虽然学历不高,但治学却是认真而严谨的。“大约是星期六,……他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在与老师的相处过程中,鲁迅先生回忆了四件事,添改讲义是他印象最为深刻、最使他“不安和感激”的:“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讲义不是作业 ,而是一个学生做的笔记。我读书工作快半辈子了,也没听说哪个老师要查学生的笔记的。检查笔记本不是一个老师的职责。其次,文法应该是指日语的语法,我想这也应该不是藤野(一个骨学教师)的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吧!更何况,“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一个老师关心学生学习至如此程度,谁能不为此动容?这种偏爱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现在仅仅用“毫无民族偏见”这样的评价 似乎还不足以确切的品评藤野老师的所为。我想,藤野老师并非对每位学生都如此“偏心”吧。否则,怎会有“坐在后面发笑的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要知道,而今我们这些教师可“偏爱”后一部分学生呢!!倘若偏爱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可鲁迅先生当时“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藤野老师偏爱的是一个成绩平平的仙台唯一的中国留学生。据藤野老师自己回忆,“我少年时候,曾经跟随一个姓野阪的先生学过汉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国的先贤,同时总存在着看重中国人的心情,这在周君就以为特别亲切和难得了吧。”原来,藤野老师从小受过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哺育。我们已不难理解藤野老师对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情怀了。正是这种“亲切”和“看重”,招来了其他同学的不满和嫉妒,才会有翻检讲义事件及匿名信事件这样一些卑劣的举动来。

  一个日本教师的中国情结,就可以作成鲁迅先生“眼里”和“心里”“伟大”的老师吗?

  看看纠正解剖图时的“和蔼”;看看对“我”解剖尸体一事从“担心”到“放心”的“高兴”;看看离别时的“悲哀”、“凄然”、“叹息”、“叮嘱”。文章中所用的每一个字眼都是一个学生心中对教师一种感觉后的想象。他为何会有这样的情感?是什么原因使之如此感激、如此高度评价一个日本教师?仅仅是老师对他的这种“偏爱”而感动吗?我们不妨回过头来回忆一下这位文豪所处的家庭背景和年代背景,或许能够理解一个文人的细腻与敏感。这还得要从头讲起。

  

  先生原是名门之后。他的 祖父周福清被钦点翰林,周氏家族因此进入最辉煌的时刻。你若去过绍兴,参观过鲁迅祖居与鲁迅故居,便能感受到周家门第之显赫,门庭之气派。然而,成也祖父,败也祖父。鲁迅13岁那年,祖父因科场舞弊案下狱,父亲也被革去秀才身份,从此一蹶不振,借酒消愁,后被病魔所缠,又被庸医所误,不幸英年早逝。家道因此中落。鲁迅的回忆中有的是对母亲的敬爱与遵从,接受母亲安排的无爱的婚姻,接受母亲送他的 礼物——朱安,可是,先生的笔下却少有父亲的形象与点滴。记得的 只是久病的父亲,出入当铺买药的 情景。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 推断,少年鲁迅缺失了父爱。所以,当二十多岁的他得到藤野老师的特别关照时,心中不免产生久违的亲切——那是象父亲一般的爱。此其一。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鲁迅先生为何把老师的照片挂在东墙上了。

  其二,家庭迭变使这个小康之家陷入困顿,少年鲁迅被迫出入当铺,横遭奚落欺诈,饱尝人间冷暖,这给少时的他留下刻骨铭心的 创痛。先生曾回忆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陷入困顿的么,我 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 真面目。” 先生留学日本的 时候,正是日本国力逐渐强盛起来之时。自1894年甲午中日海战歼灭北洋水师后,日本举国都弥漫着军国主义气息和鄙视中国的风气。藤野老师回忆说:周君来的 时候是中日战争之后,又过了相当的年数。很可悲的是,当时日本人还骂中国人作“猪头三”,在这恶骂风气的 时候,所以同级生中也有这样的一群,动不动就对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试想,一个自尊自强的中国人,一个饱受冷遇和 歧视的孤独的人,却在异国他乡得到长辈的热情帮助,受到老师的尊重与关照,怎能不倍觉感动,倍加珍惜?怎能不如此感激,如此评价呢?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藤野老师不仅仅是毫无民族偏见,而且是如父一般的帮“我”纠正解剖图的严格,如父一般的为“我”添改笔记的关爱,如父一般的因“我”弃医从文的惋惜,如父一般的与 “我”含蓄离别的留恋。只有父亲可以在 “我”“正想偷懒时,……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只有父亲可以让人不知怎地“时时记起”,也只有父亲才堪的上“伟大”二字。

  鲁迅先生“忽又良心发现”,那是为人师的鼓励,也是如人父般的力量。

《藤野先生》讲学稿 篇8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投影)

  1.作家作品(显示鲁迅青年和中年时的照片)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1881年诞生于浙江省绍兴县城一个逐渐没落的封建家庭。1936年病逝于上海。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用的笔名,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我们在初中学过他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社戏》《雪》

  (显示绍兴河埠及学过的五篇课文的图片。)

  2.《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阿长和》都是选自这一本集子。

  3.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 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播放电影资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诗)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 仙 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 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电影注释(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一次,青年鲁迅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认为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杀头示众。而围观的众多中国人,各个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围的一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人,大肆叫嚣,使年轻的鲁迅深受刺激,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对于他们,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电影事件,打破了鲁迅医学救国的幻想,从此他便终止学医,决计要学文艺了。)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 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播放电影资料)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诗)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

  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 仙 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 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电影注释(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一次,青年鲁迅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认为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杀头示众。而围观的众多中国人,各个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围的一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人,大肆叫嚣,使年轻的鲁迅深受刺激,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觉得“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对于他们,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电影事件,打破了鲁迅医学救国的幻想,从此他便终止学医,决计要学文艺了。)

  D.离开仙台,怀念先生

  直抒怀念之情——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藏讲义 爱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写文章 国

  (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3)“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酒醉似的喝采”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日本“爱国青年”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这是造成民族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

  4.学生自读课文38语段,教师点拨:

  语段中“良心发现”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增加勇气”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正人君子”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

  5.学生齐读课文1、5、24~31、36~38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诵读要求:第1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5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24~31段则充满愤激,36~38段应满溢感激。

  三、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沦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结合文(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

  四、课堂小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藤野先生》讲学稿 篇9

  一、说教材

  该课文是八年级下期语文第一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题是追述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难忘经历,或是展现名人、伟人的一个生活侧面,揭示人生意义。《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我们也知道初中的学生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青春叛逆时期,让他们了解名人、伟人的经历,理解他们的人格魅力和人生追求,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美好的情感,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追求。所以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理清思路,梳理线索,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教学需要2个课时。而且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在这篇文章的两个重点中,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是叙事线索,学生比较好把握,所以我把攻克"感受藤野先生高贵品质"这一重点,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从易到难的掌握本文的两个重点。而课堂要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课堂,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设计一中心"问题"促使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但要领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感,课文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词语、句子,就必须让学生通过朗读获得体验。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出示"读一读,写一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二)导入新课

  学必求良师。一位好的老师有时会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鲁迅在国家风雨飘摇的时候,远赴他国求学,在苦苦追求而屡遭侮辱时,一位恩师以无私的爱和真诚的帮助给了鲁迅莫大的斗争勇气。这位恩师就是——藤野先生。

  (三)整体感知,探讨研读:

  第一:首先让学生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思考如果没有阅读课文,假如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主题会是什么?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

  学生一般会说写一些和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用写事来反映这个人。这时候老师表扬学生,因为他的`写作思路和大文豪鲁迅是一样的。然而,老师此时也要点到课文是从开头就开始写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的故事吗?引起学生对文章段落层次的思考及鲁迅这样安排材料的意图。

  第二:让学生默读全文,圈点出文章变换的几个地点,层次按照时间和地点的转移划分文章的段落,明确本文的段落层次,重点研读鲁迅和藤野先生的交往部分。

  (1)在,表达对的厌恶;

  (2)在,回忆与的交往;

  (3)在,表达对藤野先生的和。

  (通过圈点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从而明确全文是以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

  (四)研读赏析

  在这一环节重点突破本课的另一个个学习重点——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要求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速读第二部分"在仙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对课文的理解)

  (1)、在这一部分主要叙述了哪几件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评价鲁迅心中的藤野先生。说说理由。

  结合第一题总结出这一部分共叙述了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多方面的高尚品质:(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完成板书。)

  修改我的讲义——正直热诚、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

  纠正解剖图——热情关心、严格要求

  了解女人裹脚——认真求实、治学严谨

  使学生认识到通过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的好处。在第二题中通过"伟大"这个词,连通课文的前后,让学生重点了解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这一高尚品质,鲁迅虽然是弱国的国民,但藤野先生却给他满腔热忱的帮助和指导,鲁迅的医学专业成绩"及格"。这"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可日本的"爱国青年"对此却无端猜疑,"借"了鲁迅的笔记查看,他们的言行充满对弱国国民的歧视。藤野先生和"爱国青年"对鲁迅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遇到了一个如此好的老师,可鲁迅又为什么会弃医从文呢?是什么触动了他?(引起学生的思考,自然地过渡到第二课时的重点内容。)

  第二课时,安排了拓展延伸——比较赏析——情感迁移的教学环节。利用文章多层面的内容,通过拓展延伸,把握对文章感情线索——鲁迅的爱国之情的理解,并在拓展延伸的阅读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与质量,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的发展,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让课内教学走向课外,同时能提高学生的的语言表达力。

《藤野先生》讲学稿 篇10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收集鲁迅生平和创作的资料,认识鲁迅的人生道路,为理解鲁迅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叙的。

  2、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本文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揭示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2、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

  联系背景解读本文的主旨,思考和感悟人生意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藤野先生》讲学稿 篇11

  【学习目标】

  1、提取信息,概括事件。

  2、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人物。

  【教学重、难点】

  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藤野先生。

  【教学方法】

  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的心里也会开花。一些不能忘记的事不能忘记的人,就是心中常开不败的花朵,有一天细细捡点慢慢品味,就是鲁迅所说的朝花夕拾。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的文笔,细细评点那朵开在鲁迅心头的藤野之花。

  二、明确目标:

  这节课的目标是:(齐读)

  1、提取信息,概括事件。

  2、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人物。

  三、朝花夕拾之一经典回放:鲁迅的老师

  过渡: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直接写人的并不多,有《阿长与山海经》的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再一个就是藤野先生。他是日本人,鲁迅先生为什么对他如此难忘?

  1、速读感知

  出示:请带着问题快速浏览:

  1、用原文回答鲁迅先生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

  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出示:教你一招:第一步,寻找相关段落。

  第二步,提取关键词语。

  [学情预估]:第37自然段。

  学生活动:齐读倒数第二段。

  过渡:写人离不开事件,是通过哪些事件反映出藤野先生对他的鼓励和教诲?来看第二个问题:着重写了鲁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学情预估]:添改讲义、改解剖图、关心实习、了解裹脚

  2、品读镜头

  出示:品读6——23段,镜头就是文本中的一个典型事件或细节,请任意选取这样一个镜头,深情朗读,并用“鲁迅致藤野先生”对话的方式品出藤野先生的品质。

  再教一招:如何选镜头:就是选取能体现藤野先生品质的事件或细节。

  如何品镜头:先生,您_____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_____的品质。

  出示:动画,同步解说我们将“镜头”整理成一本“影集”,名为“永远铭记的温暖”,主角是藤野先生。

  师示范:我的镜头品读是(动画)镜头:添改讲义: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过渡引导:这是一处细节描写。)

  (出示)鲁迅致藤野:先生,您批改讲义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关爱弱国学生的品质。(板书)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分工合作任选一个镜头,制作一本“影集”。师巡回。

  全班交流:([学情预设]:生活俭朴、关爱学生、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求实、循循善诱、正直热忱……

  顺势板书藤野的品质。

  小结过渡:我们通过品读文章,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就呼之欲出了,他鲜活的站在鲁迅先生的心里,也仿佛活生生站在我们面前。就写藤野先生来说,我觉得就此已经完整了。

  3、悟读探究

  出示:1——5段是写见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24——31段是写匿名信、看电影事件,这些是不是多余之笔?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让我们分组深入探讨,这些和写藤野先生有关系吗?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一组讨论1——5段,一组讨论24——31段。

  [学情预估]:

  1——5段,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时作这里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24——31段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匿名信事件)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看电影事件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小结:以上内容,实则上恰恰反映了对藤野先生的更深层次的解读:如果说藤野先生改讲义等事件体现的是师德(出示上联),那么这些看似闲笔实则不闲的情节体现的却是人格(出示下联)。这是一个强国国民对弱国弱民超越了地域,超越了国家、甚至超越了种族的关心和热望。我们看到这位尊重客观事实,有着健康晴朗的人格的老师,外表枯瘦但内心却有着充沛情感的老师,的确让人难忘(出示横批)。

  同步出示对联:

  上联:谆谆教诲点点滴滴尽显师德

  下联:句句激励朝朝暮暮皆为树人

  横批:师恩难忘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齐读对联。

  四、朝花夕拾之二经典再续:师生重逢

  出示:假使鲁迅与藤野先生阔别20年后,再次重逢,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藤野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段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学生活动。

  (配乐)先生:

  您

  周树人

  五、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引导: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拾起的是藤野之花,还有一朵鲁迅之花一直开在我们心头。

  出示:运用抓细节、品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查找资料,探讨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从而了解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藤野先生》讲学稿 篇12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芦huì________ nì_______名 托cí______ 

  绯红_______ 不逊______ 诘责_________

  2.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恰切解释。

  ①除下帽来,油光可鉴 

  ②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 

  ③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____________

  ④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⑤一段落已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部时事的片子。 

  ⑥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揣摩所填词语的意味。

  ①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____________,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____________极了。

  ②大概是____________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

  ③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____________似的喝采……

  4.“每当想偷懒时,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假设藤野先生说出抑扬顿挫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试写一下(30字左右)。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5.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的主要内容。

  6.“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____________,表达出作者____________的情感。“这样”指代____________,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7.“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8.“实在标致极了。”“标致”你怎么理解?

  9.你认为作者写这一部分内容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三、作文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在幼儿园时表现很差,家长会后,母亲告诉他,老师表扬宝宝进步啦,以前宝宝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上初中时,全班50个学生,孩子排在第49名,家长会后,母亲告诉他,老师说孩子并不笨,只要细心便会超过其他同学。上高中时,孩子学习一般,家长会后,母亲告诉他,老师说只要努力,便能考上重点大学。结果表扬、激励、信心与努力使一个并不聪明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

  在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请以“信心与努力”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要写出成长过程中的真情实感,在内容和表达上有创意者,可获得1-5分的加分。

  四、哲理小故事

  上初中时,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兔子,兔子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另一棵大树。兔子在树上,仓皇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正仰头看的三条猎狗,最后,兔子终于逃脱了。 

  故事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我们说:"兔子不会爬树;一只兔子不可能同时砸晕三条猎狗。还有呢?"教师继续问。直到我们再也找不出问题了,老师才说:"可是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土拨鼠哪去了?" 土拨鼠哪去了?老师的一句话,一下子将我们的思路拉到猎狗追寻的目标上--土拨鼠。因为兔子的突然冒出,让我们的思路在不知不觉中打岔,土拨鼠竟在我们头脑中自然消失。 

  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也会被途中的细枝末节和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分散了精力,扰乱了视线,以至中途停顿下来,或是走上岔路,而放弃了自己原先追求的目标。不要忘了时刻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去了?自己心中的目标哪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