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八下

《藤野先生》八下(精选14篇)

《藤野先生》八下 篇1

  人教八下第一单元

  藤 野 先 生

  [学习目标]

  1.提取信息,概括事件。

  2.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人物。

  [教学重、难点]

  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藤野先生。

  [教学方法]

  品读法

  [教学设计及流程]

  板书课题

  一、激趣导入:

  春有春花,夏有夏花,人的心里也会开花。一些不能忘记的事不能忘记的人,就是心中常开不败的花朵,有一天细细捡点慢慢品味,就是鲁迅所说的朝花夕拾。今天,我们就跟随鲁迅先生的文笔,细细评点那朵开在鲁迅心头的藤野之花。

  二、明确目标:

  这节课的目标是:(齐读:)  

  1.提取信息,概括事件。

  2.多角度、多层面地解读人物。

  三、朝花夕拾之一  经典回放:鲁迅的老师

  过渡: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直接写人的并不多,有《阿长与山海经》的阿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再一个就是藤野先生。他是日本人,鲁迅先生为什么对他如此难忘?(1分)

  1.速读感知

  出示:请带着问题快速浏览:1.用原文回答鲁迅先生为什么时时记起藤野先生?2.文中着重写了鲁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出示:教你一招:第一步,寻找相关段落。

  第二步,提取关键词语。

  [学情预估]:第37自然段。

  学生活动:齐读倒数第二段。

  过渡:写人离不开事件,是通过哪些事件反映出藤野先生对他的鼓励和教诲?来看第二个问题:着重写了鲁迅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 

  [学情预估]:添改讲义    改解剖图    关心实习    了解裹脚

  2.品读镜头

  出示: 品读6——23段,镜头就是文本中的一个典型事件或细节,请任意选取这样一个镜头,深情朗读,并用 “鲁迅致藤野先生”对话的方式品出藤野先生的品质。

  再教一招:如何选镜头:就是选取能体现藤野先生品质的事件或细节。

  如何品镜头:先生,您_____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_____的品质。

  出示:动画,同步解说我们将“镜头”整理成一本“影集”,名为“永远铭记的温暖”,主角是藤野先生。

  师示范:我的镜头品读是(动画)镜头:添改讲义: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

  (过渡引导:这是一处细节描写。)

  (出示)鲁迅致藤野:先生,您批改讲义的行为,让我感受到您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关爱弱国学生的品质。(板书)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分工合作任选一个镜头,制作一本“影集”。师巡回。

  全班交流:([学情预设]:生活俭朴、关爱学生、认真负责、(治学)严谨求实、循循善诱、正直热忱……

  顺势板书藤野的品质。

  小结过渡:我们通过品读文章,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就呼之欲出了,他鲜活的站在鲁迅先生的心里,也仿佛活生生站在我们面前。就写藤野先生来说,我觉得就此已经完整了。但

  3.悟读探究(13分)

  出示:1——5段是写见藤野先生之前的所见所闻所感,24——31段是写匿名信、看电影事件,这些是不是多余之笔?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让我们分组深入探讨,这些和写藤野先生有关系吗?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一组讨论1——5段,一组讨论24——31段。

  [学情预估]:

  1——5段,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时作这里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

  24——31段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匿名信事件)是为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看电影事件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小结:以上内容,实则上恰恰反映了对藤野先生的更深层次的解读:如果说藤野先生改讲义等事件体现的是师德(出示上联),那么这些看似闲笔实则不闲的情节体现的却是人格(出示下联)。这是一个强国国民对弱国弱民超越了地域,超越了国家、甚至超越了种族的关心和热望。我们看到这位尊重客观事实,有着健康晴朗的人格的老师,外表枯瘦但内心却有着充沛情感的老师,的确让人难忘(出示横批)。

  同步出示:

  对联:上联:谆谆教诲点点滴滴尽显师德

  下联:句句激励朝朝暮暮皆为树人

  横批:师恩难忘

  学生活动:在老师引导下齐读对联。

  四、朝花夕拾之二  经典再续:师生重逢

  出示:假使鲁迅与藤野先生阔别20年后,再次重逢,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藤野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段话,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学生活动。

  (配乐)先生:

  您

  周树人

  五.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引导:我们和鲁迅先生一起拾起的是藤野之花,还有一朵鲁迅之花一直开在我们心头。

  出示:运用抓细节、品人物的方法,结合课文,查找资料,探讨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从而了解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推荐书目和网站:

  林贤治《人间鲁迅》

  王丙乾《鲁迅的生命哲学》

  http:

  郑州外国语学校分校   郑美玲

《藤野先生》八下 篇2

  1.《藤野先生》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

  教学要求: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当堂练习作文片段

  教学步骤:

  一、         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从中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的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弄个明白。

  明确本文出处、教学重点、写作背景以及与《回忆我的母亲》写法上的不同。

  二、         简介作者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xx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从事了文学,成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         理清全文结构层次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投影显示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相识前                 相识相处时              相别后            

  东京(离        往、初到、在)仙台            (回)北京

  见闻感受          相 识  肖像 声调        深切怀念

  相 处  四件事例         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

  相 别  神情 话语        多写文章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那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

  四、         分析讲解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

  1.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

  明确这些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投影显示如下)

  (1)外貌描写的句子                  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                           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                       治学严谨                    

  (4)介绍解剖学历史                 生活俭朴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

  2.学生默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1)       添改讲义

  提问:“我”很吃了一惊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何感到“不安”?

  (2)纠正解剖图

  藤野先生对学生要求严格,工作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平易近人,和蔼地指出鲁迅图中的错,可当时的鲁迅有点任性,口头答应着,心里却不服气。哪个成语可恰当地概括这中情形?试着找出与此成语相反的词语。

  (3)关心解剖实习

  由“很担心”到“总算放心了”,从中我们了解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真诚的关心,为人是多么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投影显示如下:

  事  情              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要求严格

  关心解剖实习          为人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可贵的求实精神

  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投影显示如下:

  明确: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

  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

  想:在这样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

  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

  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分是先生泄露了题

  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从上述两件事情,我们可知像藤野先生一样关心鲁迅的人非常少,这

  就使得藤野先生的真诚帮助、热情关心在鲁迅心中显得犹为珍贵。因此,

  鲁迅对他特别感激,感情也特别深挚。

  3.请一个学生朗读32—35段,要求学生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

  的语句,并仔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凄然”、“说了一个慰安他的谎话”、“叹息”、赠照片、题字、“叮嘱”

  寄照片和写信。

  4.齐读36—38段,明确这一部分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

  念之情。

  鲁迅后来给藤野先生寄过照片了吗?写过信了吗?

  他把老师忘了吗?

  鲁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怀念他,感激他,赞美他,鲁迅对先生的怀念之

  情具体表现在哪里呢?

  ①珍藏讲义  ②悬挂照片  ③多写文章

  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文字,我们今天都讲了,余下的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

  五、         小结(投影显示如下):

  1.把握全文的结构层次。

  2.明确本文的叙事线索。

  3.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4.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六、         作文片段练习:通过写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提示:先确定写谁,然后确定要表现人物什么思想品质,最后围绕中心选择事例,组织成文。

  七、         布置作业:

  1.  抄写词语(投影显示)

  绯红fēi  宛如wǎn  驿站yì  解剖pōu  油光可鉴jiàn  毫不介意

  落第     畸形jī   不逊xùn  匿名nì  杳无消息yǎo   美其名曰

  诘责jié  凄然qī  教诲huì  瞥见piē  抑扬顿挫cuò   深恶痛疾wù

  2.完成课后练习一

《藤野先生》八下 篇3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藤野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线索,理解内容,把握主旨。  

  2、揣摩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理解内容与主旨。  

  教学难点  

  1、揣摩词句,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自学字词,把握文章大意。  

  2、查询搜集古今中外尊师的故事和与尊师有关的名人名言。  

  教师:准备好有关教师给学生深刻影响的事例,如毛泽 东和 老 师徐特立 先生,海伦·凯勒与 沙利文 老师,福楼拜与莫泊桑等等,以丰富文章的内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一、联系体会,激趣引读。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 蒙 老师 寿镜吾 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恩呢?  鲁迅 先生在日本又经历了怎样的屈辱,又怎样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值得尊敬的学者和良师。(板书课题与作者)  

  作者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选自《朝花夕拾》(即早上的花,在傍晚时拴起来,比喻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往事,到中年才写成文章。)  

  介绍写作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xx年夏末至19xx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1926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血腥屠杀爱国请愿学生,死47人,伤300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杨德群就是其中的两个殉难者。鲁迅说“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镇压爱国者的当天下午,就下了通缉令,抨击过北洋政府及其首领的鲁迅,自然是被列入这个通缉名单的。后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段祺瑞赶下台,而奉军又攻进北京,赶走国民军。奉军进北京,骚扰百姓,奸淫掳掠,大肆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北京成了一个充满恐怖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鲁迅接到厦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  

  本文是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年后写的。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认真体会文章中所蕴涵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情怀。  

  并思考: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的去写的?(怀念、赞美)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可请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明确课文结构: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前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1、了解故事背景:作者在东京有哪些所见所感?  

  (作者在东京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思想腐朽、不学无术,整天不是逛公园、赏樱花,就是学跳舞。正在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对他们的这种思想行为十分厌恶,不愿与他们为伍。所以文章一开头就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为了寻求救国的真理,又只好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样,自然地引出了仙台之行。)投影出示思考题:  

  (1)请标出这一段里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   

  (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   

  (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   

  讨论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这一部分内容,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也为下文与藤野先生相识埋下伏笔。  

  总结:这部分作者以辛辣的语言,嘲讽了清国留学生的丑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感情,揭示了作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为下文结识藤野先生埋下伏笔。  

  2、把握人物形象(感知作者情感1)  

  问题一: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文中作者关 于藤野 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生活俭仆。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认真负责,治学严谨。热情诚恳,循循善诱。目睹印象——治学严谨;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过渡: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来刻画藤野先生?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问题二:学生阅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讨论明确: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和热心帮助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尊重科学,主动热诚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体贴入微、没有偏见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注重调查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问题三: 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 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四、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第6—10段写一位新老师到班上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要求写出老师的外貌、神态、声调、语言、行动以及同学的反应,自己对老师的印象等。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品评重点句段,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强盛祖国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品析“无非”“实在”“大概”“居然”“似乎”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   

  一、老师印象,激趣再读。  

  检查第一课时的学习效果和预习情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在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中选取了哪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作者是抓住藤的什么特征来进行描写的?

  二、合作探究,研读品析。  

  1、感知作者情感(爱国)  

  ①课文除了写作者 和藤野 先生交往的四件事外,还写了哪些事?这些事情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内在联系?(提示: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职员对他的“优待”,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  

  ②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  

  从东京到仙台六七百里,所见甚多,但文章只提到“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因为“日暮”两字触发了作者的忧愤之情,所以印象深刻,几十年后还记得。至于“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 朱舜水 先生客死的地方,作者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此对“水户”铭记不忘。写这些事情,反映了 鲁迅 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起了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  

  ③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 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   

  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④两件事情(匿名信事件、看电影)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⑤ 前面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变化之感情。   

  学生思考,研讨交流:   

  a.在东京: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仙台:触发忧国之情 ;  

  c.弃医从文:—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d.离开仙台: 热情赞颂 高度评价 ,怀念  

  ⑥学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一位好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两件事情以后,鲁迅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  

  具体解释请参看课文有关注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中国民众的愚昧、麻木,使他深感医学只能解救病人肉体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唤醒民众的觉悟。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2、探究文章主题  

  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争论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①“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②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③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下:   

  较倾向于第(1)种:“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 和藤野 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底色”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全集》,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 (简介师生情)  

  三、品读提升,语言揣摩。  

  1935年日本要出《鲁迅全集》的时候,曾经问鲁迅选些什么文章好,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把《藤野先生》选录进去。”目的是要借此打听藤野先生的消息,由此可见作者对先生的怀念。  

  集体朗读结尾一句话,研讨其含义。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讨论明确:  

  (1)“似乎”表明事实并未真的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而鼓舞的力量却是巨大的。强烈的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2)“良心发现”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革命的思想受到触动。  

  (3)“增加勇气”是指作者在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帝国主义势力迫害时,一旦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至对中国的希望时,便增加了斗争的勇气。  

  (4)“正人君子”是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文人。  

  (5)“深恶痛疾”是“最厌恶最痛恨”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作刀枪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为光明的中国继续奋斗。这种把与藤野先生的深情厚谊和作者的爱国思想融合在一起,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斗争融合在一起的结尾,概括了全文中心,深化了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四、课文总结  

  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  

  五、作业布置  

  ①课外可选读 鲁迅 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诗集《野草》让学生阅读。  

  板书设计: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和热心帮助   

  藤野先生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尊重科学,主动热诚       尊师、颂师、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体贴入微、没有偏见                           念师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注重调查  

  a.在东京: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b.去仙台:触发忧国之情;                                            爱国  

  c.弃医从文:尊严受到侵犯,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藤野先生》八下 篇4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并介绍与本文有关的内容

  1.导人新课。

  2.介绍作者留学日本的目的以及本文相关的写作背景。

  引用《呐喊》中相关内容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把握不准确的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思考讨论: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学生讨论后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

  2.请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下列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藤野先生是一个——的人。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填空题。要想填写好,首先要准确把握好课文内容,然后选好填写的角度,概括好填写的内容。学生发言时,教师既要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又要把握学生回答的正确性,不可放任自流。

  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填写的内容是不相同的:

  从肖像角度来考虑: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医学教授。依据第6段。

  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考虑:生活俭仆。

  依据第9、10段。

  从治学的角度考虑:认真负责,治学严谨。依据第16、17、23等段。

  从对待学生的角度来考虑:热情诚恳,循循善诱。依据第11—15、21、22等段。

  3.思考: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4.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请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首先是一种感激和怀念之情,这种感情体现在以下行动上: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的勇气和力量。之所以有这种感情,是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然后是一种愧疚之情,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5.学习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引入新课教学

  二、学生默读全文,找出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段落或内容

  三、学生回答:文章除了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还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在课堂上看电影。等等。

  四、讨论交流:这些内容和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吗?

  这道题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在分析时,可以分解成多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找准相关的课文内容,准确筛选信息。内容分析如下:

  文章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是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先生的缘由。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正面陪衬。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写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

  五、鲁迅先生是用什么来统摄全篇内容的?

  明确:作者是用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来统摄全篇的。文章开头写对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一个表现;在往仙台途中记得日暮里,可能是“日暮里”使作者联想到清王朝的日暮途穷;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土朱舜水客死的地方,这是作者爱国感情的又一表现;写对初到仙台受“优待”不以为然的理解,对艰苦的生活条件的态度,也是作者爱国思想的表现;对藤野先生表示敬仰,是由于他不怀民族偏见,真诚帮助中国留学生;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懑,是由于他们看不起中国人;看电影之后毅然决定弃医从文,更是出于爱国的考虑;最后把怀念之情变为多写反映黑暗现实的文章,则是当年弃医的目的,是爱国的实际行动。可见,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篇的中心思想。

  注意分析上述内容时,教师切不可满堂灌,而应该引导学生依据相关内容进行思考,逐一分析,最终把握问题的实质。可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体会文章的感情

  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出其中的感情:第1段透出的是一种辛辣的嘲讽,第5段应该是一种轻松亲切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则是充满着作者的愤激之情,最后第36、38段充满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藤野先生》八下 篇5

  课题:《藤野先生》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1、体会鲁迅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1、通过对藤野先生外貌、语言、动作的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

  2、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析,体会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法指导: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鲁迅先生和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的几件事情的分析,理解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品质。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原因的分析和文章语言的品析,体会鲁迅先生深厚的师生感情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了解时代背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汉字

  绯(    )红    油光可jiàn (    )    芦荟(    )   畸(    )形  不逊(    )    诘(    )责    杳(    )无消息  yi(    )扬顿挫  深wù(    )痛疾  瞥(    )   发髻(    )   驿(    )站          

  樱(   )花   解剖(    )  颇(    )冷   芦荟(    )

  3、本文选自《         》,是一篇________性质的________(文体),我们还学过《                》,也出自这部作品集。

  4、文章记叙了“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哪几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仙台,“我”还遇到了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藤野先生的描写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描写,都用了哪些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用一句话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助学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变换了几次地点?根据以上两点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的线索是怎样安排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由朗读第一部分,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作者是抓住了怎样的主要特征,又是怎样来描写清国的形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无非”对表达句子有什么作用?文章这一部分并没有写到藤野先生,离题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绯红(fěi) 不逊(xùn)         b.瞥见(piē) 畸形(qí)

  c.诘责(jié) 诲(huǐ)           d.驿站(yì) 托辞(cí)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3.、选出词语或加点字的解释全对的一组(       )

  a 油光可鉴:镜子      客死:死在异国他乡    介意:放在心上

  b 不逊:谦逊          匿名:隐藏            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c 深恶痛疾:痛恨      杳无消息:远得不见踪影   适值:正好遇到

  d 斗乱:飞腾杂乱      诘责:质问            顿挫:声音高低转折,和谐悦耳

  4、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第二课时

  一、课堂助学

  1、请细心体会以下两个句子所蕴涵的情感:

  (1)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谁安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的6—23段,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首先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是通过哪几件典型事例来写自己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这些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怎样的思想品质。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事    例 思 想 品 质

  1 

  2 

  3 

  4 

  3、学习24—31段,思考以下问题:

  1)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件事促成了作者怎样的刺激并最终促使了作者作了怎样的极为重要的人生选择?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巩固练习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副词的表达作用。

  1)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然睡安稳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改正。”回答文后问题:

  (1)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改为“同时也感到一种感激和不安”可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删去加了着重号的词语,语句不是更简洁吗?你的意见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有一天,本级的学生会干部到我寓里来了,要借我的讲义看。我检出来交给他们,却只翻检了一通,并没有带走,但他们一走。邮差就送到一封很厚的信,拆开看时,第一句是:

  “你改悔罢!”

  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但经托尔斯泰新近引用过的。其时正值日俄战争,托老先生便写了一封给俄国和日本的皇帝的信,开首便是这一句。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其次的话,大略是说上年解剖学实验的题目,是藤野先生在讲义上做了记号,我预先知道的,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末尾是匿名。

  我这才回忆起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①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②给俄国人当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选段记叙了促使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两个重要事件,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两个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划线句中表述的因果推论是什么人的逻辑?你怎样理解作者的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原文分析“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我的意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见变化”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见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段①②处有两个冒号,前一个冒号的用法是:____________,后一个冒号的用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段中加点的“偏”“也”去掉后也能读通,你如何理解这两个词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一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我”经历的事情和“弃医从文”的选择,对你有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一、课堂助学

  1、学习第三部分,回答问题:

  1)与藤野先生告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这些话应该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一面说自己并没有与藤野先生联系,似乎忘记了藤野先生,一面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那么作者是怎样来体现他的怀念之情?

  2、这篇回忆录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作者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径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课堂上看电影,这些事实和藤野有什么内在联系?鲁迅是用什么中心思想统摄全篇的?

  二、巩固练习: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点副词的表达作用。

  1)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2)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2、读“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改正。”回答文后问题:

  (1)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改为“同时也感到一种感激和不安”可以吗?

  (2)删去加了着重号的词语,语句不是更简洁吗?你的意见如何?

  3、读下列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他所改正的讲义,我曾经订成三厚本,收藏着的,将作为永久的纪念。不幸7年前迁居的时候,中途毁坏了一口书箱,失去半箱书,恰巧这讲义也遗失在内了。责成运送局去找寻,寂无回信。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所的东墙上,书桌对面。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作者怀念藤野先生有哪些具体的行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良心发现”是指:________;“增加勇气”是指______________;“正人君子”用了________修辞方法,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_______效果。

  3.结尾划横线句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选段中划波浪线的“小”和“大”,为什么这句话能概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这句话能否改成“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但他的姓名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你知道作者时时记起藤野先生的理由吗?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藤野先生》八下 篇6

  课  题1   藤野先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清文章结构层次2、围绕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分析文章过程与方法1、联系社会背景,来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2、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3、赏析课文重点语句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原因。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学生作业本教学课时三课时教  学  流  程(第 一 课时)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 导入新课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文章和鲁迅先生写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学生读有关注释,要求学生考虑,注释告诉我们哪几层意思。  

  (1)交代了文章的出处,选自《朝花夕拾》。说明这个集子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这个集子的。 

  (2)说明了文章的体裁——散文。 

  (3)介绍了文章的写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写的对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贯。  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   学生了解文章体裁介绍时代背景这篇散文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到日本学,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可在仙台医学专科学校学习时,有一次观看反映日俄战争的影片,片中中国人看日本枪毙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的麻木神情给鲁迅以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弃医学文,决心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从而唤起国民的觉醒。鲁迅写此文时,正当“三·一八”惨案发生之后,鲁迅积极支持爱国学生的正义行动,与反动军阀以及反动文人进行英勇斗争,用战斗的文章来抨击“正人君子”的迫害,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指导预习1  做到借助课文注释和词典对文中字的形、音和词的含义有清楚明白的了解,为研习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2  考虑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变换了几个地点,记叙了哪几件主要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情感,赞扬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贵品质,怎样来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说说各部分的大意。 要求学生以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教师巡回辅导,学生自习。(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定学生阅读的时间与速度。)进行研讨1、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提问,补充书中没有的注释。 

  (1)绯(fēi)红:鲜红。     (2)宛如:好像。 

  (3)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  进行研讨(4)遗民:①留下的在国外的人;  ②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5)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8)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 

  (9)匿名(nì):不具名或隐藏真名。   (10)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远得不见踪影;无影无声。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声叫好。 

  (15)决意:拿定主意,。 

  (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学生结合课文理解并掌握补充注释进行研讨2、(1)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3)变换了三个地点:①“我”在东京;②“我”在仙台;③“我”离开仙台后。 

  (4)与藤野先生相处写了他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认真负责、正直热情、严谨求实的精神。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段落层次的划分以“我”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可分成三个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以及转到仙台求学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结识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以及“我”弃医学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对我的激励与鼓舞。 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弄清左边的这些问题和内容教学后记:学生能联系社会背景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能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对课文中重点语句进行赏析。板书设计 相识前                 相识相处时              相别后             东京(离        往、初到、在)仙台            (回)北京见闻感受        相 识  肖像 声调     深切怀念         相 处  四件事例      珍藏讲义       悬挂照片相 别  神情 话语    多写文章 教  学  流  程(第 二课时)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研习课文的第一部分1、作者抓住清国留学生的主要特征——将长辫盘在头顶,来描写他们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 

  2、用两个贴切的比喻,“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这群人生活空虚、无聊,不是去逛上野公园,就是在会馆里学跳舞。这儿不是探求救国救民之道的作者的栖身之所,因此决心离开这个乌烟瘴气的环境,而“到别的地方去看看”。这也就是作者要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第3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由记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转到记叙在仙台的见闻和感受。 

  第一部分内容看似与写藤野先生无关,实际上从侧面反映了鲁迅不愿与清请一学生朗读,同学们看书并考虑:作者是怎样抓住主要特征来描写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比喻和反语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无非”、“实在”对表达句子意思有什么作用? 国留学生同流合污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离开了东京,前往仙台,这为与藤野先埋下了伏笔。   研习课文的主体部分明确:该部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并通过写藤野先生四个典型事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在课后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划分第二部分的层次。 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次的内容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明确要点: 

  1、因为“日暮里”中“日暮”会使作用自然想到“日暮途穷”之意,从而触发他对社会黑暗的忧愤之情,所以记得;“水户”则是反抗清朝至死不渝的朱舜水客死的地方,作者这时也正身居异国他乡,对这样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学者自然会产生仰慕之情,因而也记得。这样写是为了表达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2、“大概是物以希以贵罢。”“大概”有猜测、估计之意,表示似有此事,又不能完全肯定。它与句末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敢肯定的语气。“物以希为贵”从字面上看是仙台“还没有中国学生”,鲁迅当算第一个。但这不是受优待的根本原因。作者用“大概”一词诙谐而含蓄地猜测其根本原因大概是出于日本人民的善良心地和对中国留学生的友好之情。 

  3  受到的优待是“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反映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情谊,又隐约让人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是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的反映。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为下文中要写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埋下了伏笔。这段生活情况的描写将作者在生活上的刻苦精神与东京“清国留学生”的醉生梦死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  “居然睡安隐了。”“居然”表示出乎意料之外,竟没有想到的意思。该词前面写的内容是说明这个客店的居住条件差,蚊虫多,晚上难以安睡,而作者采用了防护措施,竟出乎意料之外地睡得安稳,表达了作者以不好的生活环境并不在意,这种态度说明作者的生活上的刻苦精神,用“居然”一词,还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 

  板书第一层次层意:写“我”到仙台途中的所见和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学生默读第4、5两段,思考下列问题:从东京到仙台途中,要写的内容是很多的,作者为什么只写“日暮里”和“水户”两个地方?用意何在?“大概”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作用?鲁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次内容学生边复述课文内容,边回答上述问题。教师归纳,明确: 

  1、写藤野先生,作者抓住了他的外貌特征(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声调(缓慢而有顿挫)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将一个正直的学者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然后作者又从目睹到先生大大小小的书的情景和耳闻先生的衣着模胡,来表现先生的严于治学和生活检朴的崇高品德。 

  2、作者在跟藤野先生的交往中,着重选写了他的四个典型事例。从四个方面来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 

  (1)写藤野先生检查并从头到末地修改“我”抄的讲义。表现了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写藤野先生指出“我”绘的解剖图中的错误。表现了先生热情关心,严格要求的工作作风。 

  (3)写藤野先生为“我”不信鬼神,敢于解剖尸体而感到高兴和放心。表现了先生的正直无私,直挚诚恳的工作精神。(4)写先生向“我”询问,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先生的探索研究,实事求是的精神。 学生快速诵读课文的第6—23段,并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抓住了哪些特征来描写藤野先生?这些描写揭示了藤野先生的什么品质?作者着得写了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这四件事,(1)(2)两件是详写,(3)(4)两件是略写。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的记叙,赞颂了藤野先生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正直诚恳、毫无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这些也就是藤野先生为什么要满腔热情地教育鲁迅的原因。 

  板书第二层次层意: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中的几件事,赞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教学后记:学生能联系社会背景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能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对课文中重点语句进行赏析。板书设计 (1)外貌描写的句子                 符合人物身份                           (2)动作                           体现人物特点                   (3)说话声调                       治学严谨                     (4)介绍解剖学历史                 生活俭朴             (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 教  学  流  程(第三课时)教学环节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 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次内容。1、写了“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既用写匿名信者的卑劣行为来反衬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又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岐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的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鲁迅的这种将个人的志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精神,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充发体现。 

  2、“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来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地是这样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反动派长期统治下的人们精神麻木的痛恨。 

  上述两件事,尤其是后一件事情是鲁迅决心离开仙台,弃医学文的根本原因。同时,也给下文写与藤野先生的惜别作了铺垫。 

  板书第三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弃医从文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 学生结合文中有关注释,阅读课文的第24—31段,并思考下列问题:这一层次写了几件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要离开仙台,并弃医学文? 

  研习课文第二部分第四层次内容藤野先生听说“我”不学医,并要离开仙台,甚感“悲哀”、“凄然”,他“叹息”,并赠照题辞“惜别”,还希望“我”回赠照片,并常来信告诉他状况。这些记叙和描写将“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生动具体地反映出来。先生对鲁迅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深情,鲁迅是终生难忘的。 

  板书第四层次层意:写作者离开仙台时,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情。 

  总结:课文第二部分(4—35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的意思,同学们可根据研习各个层次的内容及层意来进行归纳。学生阅读32—35段,考虑作者是怎样描写“我”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研习课文的第三部分1、第36段,写“我”没有给藤野先生寄照片和通信的原因。2、第37段,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感激之情以及对他的崇高评价。3、第38段,写把对藤野先生的崇敬和怀念化作斗争的勇气和力量。如何化怀念为力量?4、“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似乎”表明并未真地出现,不过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但鼓舞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而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之情。 总结:请同学们依据第三部分研习的内容归纳该部分的意思。 

  板书第三部分的意思: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进行顽强战斗。 

  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深切怀念藤野先生的真挚情感。  学生郎读36—38段,思考下列问题: 

  这部分的三段,各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些什么? 布置作业11  朗读这一中分,复习这一节课上研习的内容。郎读要求流畅而有感情。 

  2  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36—38段),考虑这部分写了些什么内容,怎样写的,说明了什么问题。教学后记:学生能联系社会背景领会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方法,能通过私反复朗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对课文中重点语句进行赏析。布置作业2 1、学习本文抓住主要特征和事迹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篇短文。(要求:选自己熟悉的人来写,写前要认真观察,并能作出进一步的接触和深入了解。)  2、选读几段感情色彩浓烈的文字。 板书设计 事  情              思想品质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要求严格关心解剖实习        为人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        可贵的求实精神     

《藤野先生》八下 篇7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的你还在为撰写教学反思而坐不住吗?下面小编为您整理了关于初中语文《藤野先生》教学反思的范文,希望对您有帮助。

  初中语文《藤野先生》教学反思一

  《藤野先生》是八年级下教材的第1课,是一篇叙事散文。讲述的是鲁迅先生与日本人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在日本先学医,而后弃医从文的过程,文中表现了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他的真挚怀念,并反映出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持有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讲读这篇课文要注意三点:一、脉络分明,言之有序。二、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品质。三、语言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在教学本课文时,我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文的线索

  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开头写东京(是作者往仙台见藤野先生的缘由),然后用设问句自然过渡。接着写初到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本文还有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很多材料,如写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写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写仙台医专日本“爱国青年”寻衅和看电影事件,写作者弃医从文,都围绕这条内在的线索。因此,文章篇幅虽长却脉络分明,材料虽多却井然有序。

  二、抓住特征描绘人物的手法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就甚为传神。如写藤野先生,写他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生生地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本质。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于是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的辫子进行形褒实贬的描写,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反映了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三、对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的分析

  《藤野先生》一文在第二部分中记叙鲁迅先生在仙台求学的生活片断,作者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1.检查并订 正“我”抄的讲义——表现先生工作认真负责;2.先生纠正“我”绘的解剖图——表现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3.先生对“我”敢于解剖尸体感到放心——表现他对学生的热情诚恳;4.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情况 ——表现他科学求实精神。通过这四个典型事例,我们看到本文是一篇赞扬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写对他真挚和深沉怀念的回忆性记叙散文。

  四、富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语言

  这篇回忆文章写的是作者终生难忘的“伟大的”人,记的是震动作者灵魂的典型的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如怀念藤野先生,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弃医从文的举动,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深切感情。

  初中语文《藤野先生》教学反思二

  《藤野先生》在三课时的学习中,画上圆满的句号。自己的习惯是,同一篇课文,每一年都希望用不同的方式讲授给学生。总是希望有不同的尝试,既是给学生和自己以新鲜之感,更要给自己一个补充能量的一个过程。因此,自己在讲授这篇经典的回忆性散文时,并没有按照以往的经验进行授课。

  今春开学,便进行了新的尝试。

  自己将本文设置成三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进行字词、课文的梳理工作。从课文中的“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线索,并分析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抓住课文中的感情来理清“我”的思想历程。

  第三课时,集中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课时,有的放矢,侧重点不同。第一课时,侧重于整体掌握和理解课文;第二课时则侧重于本文在选材典型并能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第三课时,则侧重于抓住“爱国之情”这一条主线来分析“我”的弃医从文的原因。

  自己事先将明天要讲的内容告知学生,让学生回家也要和自己一样的备课。从字词开始,到课文的分析,都是如此进行的。这也是在逐步摸索中实践生本教育的思想,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来授课。

  通过第一课时,重点的内容落实到基础知识和整体感知上。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在交流的过程中从别的同学那里学到知识,在各个小组间的交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的信息。

  从实施的效果看,似乎还不错。但是眼前的欣喜不代表着真正的效果好。更多的效果要从实践中检验。白居易不是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需要七年期吗!我们从小学习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也是这个意思吗!

  今年的教学,我做了改变。授课前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交流,将各自分散的信息进行汇总,大家达成一个共识,之后选择代表轮流发言。

  说到这里,还要提到小组的分配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总是每组总是那几个同学在发言,而其他的人则好像没有事情的人一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这样,每组四个人,每天一个人为对外发言人,其他人作为秘书,帮着准备材料。第二天换另一个,以此类推,每个人都有一次当发言人的机会,这样就可以减少其他同学似鸭子听雷的现象。

  其实能够将小组合作正真地起到它的作用,也是一个问题。

  在讲这个课时时,通过整理“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的事例,就能够发现藤野先生的伟大之处。在分析的过程中,就会讲到选择典型材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问题,这样就联系到写作上,在众多的纷繁的材料中寻找到具有代表性的事情,写一个我们身边非常有特点的人物。

  第二课时,主要是分析文章的另一条线索:爱国。通过学生寻找能够表现“我”爱国的句子,来分析我的思想历程。这个过程中,结合着“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表达着我对他的思念与感激。

  第三课时,我将重点放在了语言的分析上,这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希望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基于此,我给学生布置作文片段练习:写一个身边的熟知的同学

  结果学生写的是非常的好。能够抓住人物的特点,通过选取典型的材料,将人物刻画得情态毕现,栩栩如生。

  整体上说来,自己这样讲《藤野先生》,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两条线索并驾齐驱,又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使学生能够学到不少知识。

《藤野先生》八下 篇8

  

  教学目的

  一、通过对作品的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散文的重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二、了解并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的写法。

  三、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已任的爱国情操。

  课文分析

  这是一篇感情深沉的叙事散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候的生活片断。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深切的怀念,追述了自己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全篇充满着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一、结构分析

  这篇散文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唤安排记叙顺序的,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写在东京时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对东京的失望,这是作者离开东京赴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段)写在仙台学医的经历,和藤野先生交往的情况以及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4—5段)写由东京到仙台沿途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接待。

  第二层次(6—23段)写和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伟大的品格。

  第三层次(24—31段)写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第四层次(32—35段)写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36—38段)写离别之后,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二、关于“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及线索

  (一)本文所记内容,时间跨越二十年,地点及东京到仙台,又回到中国,并且没有完整的事件,但是读起来并不觉得零散,这是因为一切看来所零散的片断都有着内在的联系,都共同反映着一个集中而突出的主题。从对课文所述片断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个特点。

  1 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描述。开头就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表明了自己的失望情绪。作者为了寻求救国的出路来到日本,但是接触到的却是些置国家前途于不顾,热衷于赏花、跳舞的“清国留学生”。作者以东京樱花烂熳的美景,反衬出那些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并且还将脖子扭几扭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他们头顶上盘着大辫子,表明他们思想上、精神上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作者对东京的失望,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可以看出作者反封建的精神和关心国家前途的爱国思想。与“清国留学生”不但和作者形成对比,而且也为后文藤野先生的态度作了衬托:“清国留学生”作为中国的青年,对祖国的命运漠不关心,而一位外国学者,却殷切地希望着中国的进步,可见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东京使他失望,他对东京没有任何留恋之情,可是对藤野先生却永远怀念,也说明了藤野先生的品德感人之深。这部分内容通过对东京的失望,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也间接地反映了藤野先生可尊敬可怀念的原因,因此,它和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写赴仙台路上经过日暮里和水户一事,流露了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关注和对祖国的怀念。

  3 写初到仙台时,在食宿方面受到学校教职员的关照,这一方面为后文藤野先生更加感人的教诲与关怀作了陪衬,一方面也反映了作为弱国的国民所感受到的辛酸与隐痛,而这种辛酸与隐痛,正是他忧国忧民思想的反映。

  4 写匿名信和看影片两件事,虽与藤野先生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对于反映作者的爱国思想,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匿名信一事,表现了鲁迅义正词严,坚决维护祖国尊严的态度。他将这件事告诉了藤野先生,说明了对藤野先生的信任。看影片的经过写得比较具体。作者写了中国同胞被人残杀、看客麻木、愚昧、不觉醒的可悲,这件事严重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同时也使他认识到走医学救国道路是不行的,重要的是改变中国同胞的精神,提高他们的觉悟。由此决心弃医从文,最后离开了仙台,

  5 文章直接写藤野先生的部分:藤野先生的外貌、衣着,为作者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对作者解剖实习的关注,询问中国女人裹脚之事等等,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作为一个学者的严谨治学态度,这固然是很可贵的,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敬仰远非如此,更主要的还是这些事情集中而突出地表现了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伟大品格,这正是作者怀念他的原因。藤野先生的伟大品格和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就是他们师生情谊的思想基础和感情基础。作者以拯救贫穷落后的祖国为已任,为此而勤奋刻苦地学习,藤野先生对作者严格要求,热诚指导,正是为了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也就是希望中国走上科学、进步的道路,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作者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有“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情,藤野先生对来自中国的青年的尊重和真诚,就是对中国人民的尊重和友好,他们的情感是一致的。他们的师生情谊是建立在共同的伟大的思想品格的基础上的。

  6 写离别之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作者在离别藤野先生之后“还时时记起他”,是因为“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由此我们进一步看到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热爱是和对祖国的热爱熔为一体的,作者的深切怀念,既表现了藤野先生品格的高尚,又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尾写每当瞥见藤野先生的照片里,便会增加勇气,“继续写些为‘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的希望与教诲,对作者是一种鼓舞的力量,激励他去英勇战斗,这更表明了藤野先生精神的伟大;另外,也表达了作者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文中写到的大大小小的片断,无不反映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格、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以及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本文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写了若干人,又叙述了几件事,但是文章组织得非常有条理,按照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告别,以及怀念藤野先生的顺序记叙,这可以说是本文的一条明线。另外文章自始至终又贯串着一条暗线,就是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本文用明、暗两条线索将材料组织在一起,这是文章形散而神不散的重要原因。

  三、对藤野先生这个人物的刻画

  (一)用白描手法刻画他的外貌特征。写他“黑瘦”;“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开始讲课;“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他“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个旧外套”,从这些简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生活俭朴的学者。

  (二)通过几件事的叙述表现他的思想品德。

  1 检查并修改“我”的讲义,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并且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这表现了藤野先生教学认真、负责的态度。

  2 纠正“我”绘制的解剖图。不但为“我”改正不准确的地方,而且说“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教育“我”要有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严谨的作风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3 对“我”上解剖实习课的关注。“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表现藤野先生对于“我”敢于解剖尸体而发自内心的喜悦。对于中国国民的迷信习俗,藤野先生并没有任何歧视,而是说“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用了“敬重”一词,表明了他对中国的尊重。“现在总算放心了”,从“总算”一词可以看出他一直在担心着,关注着。这件事情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度责任感和诚恳热情的态度。

  4 向“我”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表现了他治学严谨的学风。

  以上几件事,不只是体现了一个教师和学者应有的作风和品德,更表现出了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三)通过抒情和议论,使藤野先生的形象得到升华,更加完美。“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直接抒发了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对于藤野先生的精神,作者作了精要的议论:“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正在猖狂时期,藤野先生竟然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正表现了他品格的高尚。“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在他心中,医学应该造福全人类,这表现了他的伟大的精神。

  四、语言朴素含蓄,精炼深刻

  文中充满着对藤野先生的尊敬,爱戴和怀念,但是没有溢美之辞,往往在那三言两语的叙说中,让你感受到出自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如:“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这是看似很平淡的叙述语言,但其中却反映出藤野先生对作者的热情与关怀,说明他是个没有民族偏见的兢兢业业工作的教师;另外,作者写这件事情,更是为了表明他对藤野先生的崇敬与感激。再如:“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这种“不安和感激”,是很深刻的,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下去写些赞扬和抒发感情的话,而是平静的实实在在地叙述了“不安和感激”的原因:“原来我的讲义已经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在这一段话中,我们注意一下作者刻意选择的几个词(句中加黑的词),它们可以使我们体味到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是多么强烈,也可看出他对藤野先生是多么崇敬。文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

  关于练习

  预习与思考

  研讨与练习

  一、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①用白描手法,抓住盘辫子的细节,几笔勾勒,揭示了这些留学生既要赶时髦,又和清王朝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思想本质。②用对比反衬的写法,以樱花烂熳的美丽景色,反衬“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的丑态。③用反语,“实在标致极了”;用夸张手法“形成一座富士山”;用比喻手法“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对清国留学生进行了幽默的讽刺。

  第二问、第三问、见“课文分析”。

  二、三、四、见“课文分析”。

  五、文中所用的反语:“标致”,“爱国青年”,“正人君子”。第二问,见书下注解。

  六、

  宛如──正像,好像。宛(wǎn)。

  畸形── 生物体个别部分发育不正常。畸(jī)。

  驿站──古代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驿(yì)。

  绯红──鲜红。绯(fēi)。

  瞥见── 一眼看见。瞥(piē)。

  教诲── 教训,教育,劝导。诲(huì)。

  七、

  教学建议

  一、本文教学重点是讲清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特点。通过完成“预习与思考”的练习题,可以了解“形散”这一点;教师要着重分析文中所选材料的内在联系,讲清“神不散”的道理。“研讨与练习”第一──四题都是围绕这个知识而设计的。

  二、对于文中难懂的语句,教师需要简明扼要地讲清其中的含义。(参见“有关资料”)

  三、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介绍鲁迅生平、事迹的影片、展览等,以增进学生对鲁迅的了解。

  有关资料

  一、有些难点,需要教师简明扼要地讲清

  1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鲁迅到仙台,受到学校及职员的接待,反映了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态度,而作者以白菜和芦荟自比,从这幽默自嘲中,流露出了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和隐痛。

  2 匿名信事件之后,作者说“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这是反语,有两层荒谬的推理,分别用“所以”和“便”的连接,这是作者满怀激愤,对日本“爱国青年”军国主义思想的揭露和讽刺。

  3 影片事件。“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用“偏”字,一方面写出作为弱国的“中国人”特殊的悲惨境地,一方面也流露出作者对中国国民的愚味的批评态度。“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说明不觉醒的不单单是那个被杀者,而是具有普遍性的,这更是作者所忧虑的。“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含畜地表明了作者看到自己同胞不觉醒时的痛苦心情。“呜呼,无法可想”,直接抒发了作者忧虑、痛苦而愤激的心情。

  4 结尾部分。“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良心”指作者拯救祖国于水火之中的高度责任感,“良心发现”意思是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的期待,对中国的希望,便受到鼓舞和激励,增加了他向黑暗作斗争的勇气。

  二、介绍鲁迅赴日学医的目的及弃医从文的原因

  ……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因为这些幼稚的知识,后来便使我的学籍列在日本一个乡间的医学专门学校里了。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

  ……有时讲义的一段落已完,而时间还没有到,教师便映些风景或时事的画片给学生看。

  ……其时正当日俄战争的时候,……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本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鲁迅《呐喊·自序》)

《藤野先生》八下 篇9

  教学要点:

  1、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2、通过对本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3、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性格的写法。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设想:

  1、本文教学重点是讲清“形散神聚”这个特点,可以通过完成“预习与思考”的练习题了解“形散”这一特点;教师着重分析文中所选材料的内在联系,讲清“神聚”的特点。(“研讨与练习2”1——4题都是围绕这个知识点设计的)

  2、对于文中难懂的句子,要简明扼要的讲清其中含义。

  3、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复习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及相关知识。

  2、简介本文出处及写作背景。

  3、排除字词障碍。

  4、初读全文。

  教学重点:

  1、简介写作背景。

  2、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难点 :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从复习已学过的鲁迅作品入手)

  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小说:《社戏》              ——《呐喊》

  《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是鲁迅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实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正是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的,当时他“是被学者们挤出了集团之后”,只好借这样一朵儿时的“小花”,来排遣寂寞。这是一。第二,《小引》还说明,原来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散文的内容实际。因为,在苦闷失望中的鲁迅,当时常常回忆起儿时的故乡的瓜果。这组散文,正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的滋味的小品,就像鲁迅书桌上那盆“水横枝”,树叶青葱得可爱。所以鲁迅把这美好的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其中的一篇,它的创作思想不可能游离于《朝花夕拾》之外。

  二、题解:

  1、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

  2、写作背景:

  (1)鲁迅留学日本情况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当时的中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02年4月鲁迅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一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1926年10月12日写此文于厦门大学。

  (2)清国留学生的情况

  都是一些纨绔子弟,只为享乐。

  三、生字:

  yīng     fēi      màn      jiàn      wǎn       jì    

  樱     绯    烂 熳       鉴       宛        髻  

  yì     yàn     lú huì    yù gěng     yì yang dùn cuò

  驿      咽     芦 荟     芋 梗      抑 扬   顿 挫  

  pōu     jī       xùn        nì      lòu     jié 

  剖      畸       逊        匿       漏     诘  

  qī     yǎo      huì       piē          wù tòng  jí

  凄      杳       诲     瞥     深   恶  痛  疾

  四、解词:

  油光可鉴    标致    精通时事  

  抑扬顿挫    掌故   模胡   

  落第不逊     匿名   诘责 

  托辞         凄然   杳   

  正人君子   深恶痛疾

  五、自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六、布置作业 

  预习与思考:一、二

  生字词各写三遍

  第二课时

  理解赏析课

  教学目的及重点:

  1、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选材的。

  2、理清结构线索,分析理解以时间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生字

  2、解词

  二、精读课文

  三、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交代离开东京到别的地方去看看的原因。

  第二部分: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从相识到相处到离别,通过典型事件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一层:写往仙台途中受到的“优待”。(这一层写作者在仙台的表现,与上文清国留学生在东京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层:记叙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多方面的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层:写作者弃医学文的原因。(两个事件各有侧重:前者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后者写中国老百姓的不觉悟,但都激发作者立志报国。)

  第四层:与藤野先生告别。

  第三部分: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四、自读课文完成作业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分析课文内容,通过对本篇内容和结构的分析,了解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2、进一步体会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并以时间为顺序,以作者思想变化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二、分析第一部分:

  1、朗读

  2、分析:

  1)本文开头一句有何作用?

  ——表明对东京的失望之情。“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由“这样”

  二字引出下文的描写。

  2)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清国留学生”的生活的?

  ——用比喻、反语等修辞,辛辣的嘲讽“清国留学生”,抓住人物特征来描写其丑态。

  3)作者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作者以及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中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糜烂庸俗的生活。他们白天迷恋樱花,并把象征种族压迫的辫子弄成各种花样,不以为丑,反以为美;晚上则学跳舞,震得地板咚咚响,造成“满房烟尘斗乱”。通过这些描写,清楚的表现了这批“清国留学生到日本留学的目的。他们是属于“速成班”,根本不想学什么本领,纯粹是为了镀金,回国后可以求得一官半职。这种人的生活态度与鲁迅正好相反。鲁迅到日本留学,是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他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表示要把自己的生命和热血献给祖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3、小结:

  这也是作者要离开东京的原因。同时,这部分通过对东京的失望,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也间接的反映了藤野先生可尊敬、可怀念的原因,而这种辛酸与隐痛,正是他忧国忧民的反映。

  三、分析第二部分(理清线索):

  本文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写了若干人,又叙述了几件事,那么,作者是按照怎样的方法把这些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呢?这就是文章的线索。(附板书)

  板书:

  本文的线索——明暗两条线索融合(暗线是明线的基础,是与藤野先生交往的感情基础)

  明线(时间顺序)                                      暗线(爱国思想)

  清国留学生   白天漫步花下                  痛恨现状

  认识先生前  的生活      晚上学跳舞                    爱国爱民

  经过“日暮里”“水户”

  受到特殊优待(一层)           

  先生检查并修改“我”的讲义       学 

  相识相处   先生纠正“我”绘制的解剖图           

  与先生相处   (二层)   先生询问中国女人的裹脚           

  先生对“我”上解剖实习课的关注   医

  受先生教育              匿名信事件                         

  课上看枪毙中国人的幻灯片

  思想转变 

  (三层)

  告别(四层)

  离开仙台  收藏讲义及寻找讲义                   从

  离开先生后   从未联系  将先生的照片挂在墙上

  时时想起                                       文

  主要人物——藤野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生活简朴,待人诚恳热情,对学生严格要求,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学者。

  主 题——本文记叙的是作者1902年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他深切的怀念,追述了自己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全篇充满着爱国主义感情。

  四、作业 

  研讨与练习四

  第四课时

  分析总结课

  教学目的:

  1、分析人物,学习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2、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的写法。

  3、分析练习,进一步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二、分析人物:

  1、作者是怎样描写藤野先生的外貌的?

  ——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他的外貌特征。写他“黑瘦”;“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有顿挫的声调开始讲课

  2、作者是通过几件事来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的?

  1) 检查并修改“我”的讲义——认真、负责

  2) 纠正“我”绘制的解剖图——治学严谨、要求严格

  3) 对“我”上解剖实习课的关注——高度的责任感和诚恳热情的态度

  4) 向“我”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治学严谨

  以上几件事,不只是体现了一个教师学者应有的作风和品德,更表现出了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三、写作特点:

  1、围绕中心意思选择和组织材料。

  2、明线和暗线同进的叙述方法。

  3、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的思想品格。

  4、语言朴素含蓄,精练深刻。

  四、分析并完成“研讨与练习”(参P.70 )

《藤野先生》八下 篇10

  教材分析:

  《藤野先生》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人生轨迹”为内容,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悟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本课作为本单元的开篇讲读课文,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生活的文章,通过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思念,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的确立《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新课标要求本单元教学,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本特征,还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和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和线索;体会作者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抓住精彩的段落,深入领会重点语句。对文章的感知有整体到局部,深入作品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学习新知识前,要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困难、心理特征及发展趋向,从而有针对性地确立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教学中始终要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及本文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

  教学重点是:

  1、正确朗读,理清思路和线索,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并学习通过选取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是:

  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

  二、初读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标记出自己把握不准确的字词。

  2、教师引导学生解决部分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4、思考讨论: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

  三、研究藤野先生的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课文,采用跳读法,阅读与藤野先生有关的内容。

  2、请学生根据所阅读的内容,在下列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__人

  3、思考:作者写了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四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藤野先生的思想品质。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人物品质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写记叙文时对事例要有所选择。如果前一环节(即填空)解决得比较好,则此处只要稍做归纳即可。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对学生严格要求;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

  4、学生再次速读课文,思考:“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请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5、学习小结。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一。

《藤野先生》八下 篇11

  本课是在学生恍然大悟的感慨声中结束的。

  总体来说,本课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学生。这样长且难的课文,多讲只会造成师生双方的疲惫,费时而难见实绩,故笔者反复思量,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授课任务,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笔者首先将此文压缩为两课时(以往多4课时完成,在此次教学中,熟悉、解决字词疑难、了解基础事件为一课时,阅读分析为一课时,实现了长文短教)。

  其次,我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使学生自找事例自行剖析,分析单一事例与理解主题相对而言难度大大降低。

  这二点设计是在研读课文,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的。如此,抓住了文章的重点(典型事件)、理清了全文的脉络,才实现了长文短教;巧设并巧排线索的悬念(两条线索),明白了文章明暗相辅,才化难为易,实现了难文浅教;而短教不等于只抓一点忽视全面,恰恰是以点带面;浅教亦不是忽视课文的深度而是由浅及深,深入浅出地从微言看大义,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且关于文章的线索之全是学生自发的。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一些并不成熟的反思,一方面是为了梳理自己在这段时间里的一些思想碎片,能让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更清醒地走好每一步;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机会能得到同行们的指点和帮助。

《藤野先生》八下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等词语。

  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景材料。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

  4.研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方正、质朴、博学”,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1.作家作品

  学生介绍鲁迅其人及作品。

  2.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

  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1906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年回国后,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示段序,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疑难字词,读准字音,弄懂词义。

  2.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

  提示: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演自己列出的结构图。

  文章结构层次图如下:

  见藤野前,在东京

  相识

  与藤野在仙台相处

  离别

  相别后,深切怀念

  明确:从结构表中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这就是当年的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显示图片)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藤野先生的。

  四、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6—10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显示如下)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

  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

  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2.学生朗读11—23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

  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

  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的———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藤野先生》八下 篇13

  一、说教材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依据这一原则,并结合本课的具体内容,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理清思路,梳理线索,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3、学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

  4、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鲁迅先生东渡日本留学,弃矿从医,幸遇藤野先生;不久又弃医从文,惜别藤野先生,在与老师阔别二十年后,他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正值日俄战争,许多日本人深受狭隘民族主义的毒害,但藤野先生毫不受恶劣空气的影响。鲁迅深切感受到藤野先生人格的伟大,怀着感激的心情,颂扬了他的师德,颂扬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和藤野先生之间的真挚感情,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鲁迅原来想走“学医救国”的道路,但“匿名信风波”和“电影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使鲁迅认识到要拯救国家,就要医治国民的麻木、愚昧,这就需要用文艺唤醒沉睡的国民。于是他决定弃医从文。这一举动正是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现。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教学难点所在。

  二、说教法、学法

  本文篇幅较长,涉及的人和事较多。如果讲课时不分巨细、面面俱到,势必会顾此失彼,给学生“零碎”的感觉。这就要求教师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突出重点、难点。教学中要始终突出以学生为本位的思想,从文学常识的积累、主题内容的把握、重点词句的赏析到拓展、迁移、运用,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读、思、品、说、写,让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在独特的体验中去品味语言、揣摩内涵与反思人生,从中获得感悟,得到教益。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问题“对于鲁迅和《朝花夕拾》,你了解多少?”,让学生结合文学常识的积累了解鲁迅先生的原名、籍贯、地位及代表作品,尤其是《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的性质及其创作背景,为理解本文做情感铺垫。

  (二)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读一读,写一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三)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阅读标题,揣测文章内容,思考如果没有阅读课文,假如让你来写这篇文章,你会写些什么,主题会是什么?此环节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圆其说即可。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文似看山不喜平”,好文章大都是一波三折的,更何况是大手笔的鲁迅,从而激发学生感悟名篇、深刻探究的学习激情。

  第二出示问题组,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这里采用师生共读的方式。思考问题如下: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转换了三个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练的概括。据此,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请结合文意谈出自己的理解。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来组织的?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从哪里领会到的?

《藤野先生》八下 篇14

  【例题精选】: 1.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文中划线的两个“他们”各指代什么?       2、“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一句中,“那时那地”到底指何时何地?“我的意见”指什么?“变化”指什么?    记叙文中代词指代的对象要顺着作者行文的脉络去找。“‘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句话前面有这么一句:“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因而有的同学就误以为拍掌欢呼的“他们”指的是“围着看”的“一群中国人”,实际上是指讲堂里看时事影片的日本“爱国青年”。因为他们没有注意“万岁”前边一句话:“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言外之意是,讲堂里除了“我”一个中国人外,其余都是日本“爱国青年”。再看看下文:“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可见,拍掌欢呼的不是来自影片上“围着看”枪毙的“一群中国人”,而是来自讲堂里看影片的人。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中的“他们”指代“围着看”枪毙的“一群中国人”,指麻木的中国人。    “那时那地”到底指何时何地?有的同学认为是指在中国“闲看枪毙犯人”的时候,实际是指在仙台讲堂里看时事影片时。为什么会出错呢?因为他们没有注意“那时那地”的“那”字是远指代词。如果指在中国闲看枪毙犯人时,应该用“这”字,懂得这一点,就会从前文找到正确答案。    “我的意见”指学习医学,走科学救国的道路。“变化”指的是弃医从文。    2. 将下列几句话按照正确的次序重新排列,并说明这样排列的理由。    ①其实这三件事儿都是极不平常的,都是使人类不同于别的高等动物的特征。    ②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    ③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会烧熟了吃。    ④别的动物,除了天上飞的和水里游的,走路都是让身体跟地面平行,有几条腿使几几条腿,只有人类直起身子来用两条腿走路,把上肢解放出来干别的,更重要的活儿。    ⑤正是因为说话跟吃饭、走路一样的平常,人们才不去想它究竟怎么回事儿。    ⑥同样,别的动物的嘴只会吃东西,人类的嘴除了吃东西还会说话。    ⑦可是仔细想想,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这是道排序题。排列语序很重要的一点是抓好第1句,然后注意能起关联作用的词语,还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首尾相连。在这七个句子中,第②句最能引起话题,应放在首句。接下来看第⑦句,第⑦与第②句是转折关系。②⑦两句与其他几句是总分关系。第③④⑥三句关系密切,不可分开,这三句逐一从生食与熟食,爬行与直立,只会吃东西与还会说话等三个方面比较,应放在这段话的最后。⑤①③④⑥解释说明②⑦。所以,这道题正确的顺序应是:②⑦⑤①③④⑥。  【专项训练】: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2、为加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油光可鉴(      )       a.镜子             b.照           c.审察                    d.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2)深恶痛疾(      )       a.很坏的行为                             b.凶恶       c.憎恨,讨厌                             d.恶劣    (3)不逊(       )       a.谦虚、谦恭               b.让出                     c.比不上,差 3、结合句意解释加线的词。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                              (2)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                              (3)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                          (4)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落第:                                                       (5)仰面在灯光下瞥见他黑瘦的面貌。    瞥见:                           4、分析下文,回答问题。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②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③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④实在标致极了。    ⑤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⑥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无非”是            的意思,“这样”是指                                     。这句话表达作者                       的感情。    (2)这两段写作者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在①                      ,②                                         ,③                     。    (3)第②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4)第④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5)第一段中有四个“也”字,其中有一句中的“也”与另三句用法不同,这个句子是                                   ,不同的理由是                  文中三个“顶”字,其中一个与另两个不同;是                                   ,理由               。    (6)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反映了他到东京的目的是            。 5、文章记叙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四件事,各是什么?每件事各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1)                                                   ,表现了藤野先生                                                                                              。    (2)                                                   ,表现了藤野先生                                                                                              。    (3)                                                   ,表现了藤野先生                                                                                              。    (4)                                                   ,表现了藤野先生                                                                                              。 6、记叙上述四件事时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描写藤野先生的主要方法是                         。 7、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二)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摘自《呐喊·自序》    (1)(一)段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答:                                                 。    (2)指出(一)段中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的部分。叙述从                 到            ,议论从                   到                       抒情                            (3)文中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                                                                                b                                                                              (4)(一)段中的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                                        。    (5)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选择正确的解释(    )       a.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b.对噪音特别反感。       c.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       d.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吹呼。    (6)“何尝”是哪类词?对表达句意起什么作用?    答:                                                 。    (7)“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    答:                                                 。    (8)(二)段中“那一回”指的是                                                  (9)从(二)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                                                                                                                                                                                                                                                                 (10)从表达方式看(一)段以           为主,(二)段以         为主。 8、阅读并回答问题。    ①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②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③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小而言之”的意思是                     。    (2)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3)这段文字共3句话,第①句表现了                     ,第②句表现了              ,第③句表现了                           。    (4)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 [答案]        1、c       2、(1)b          (2)c        (3)a       3、(1)只不过       (2)本义漂亮,这里是反语,意思是丑恶。       (3)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的人。       (4)本义为科举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5)很快地看一眼。       4、(1)只不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行。表达作者对留学生的失望之情。       (2)①在上野赏樱花。②不中不洋的打扮。③学跳舞。       (3)既是比喻又是夸张,辛辣地嘲讽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丑态。       (4)反语,讽刺清国留学生丑样。       (5)也有解散辫子的,这个“也”字起连接作用。                       顶得学生制帽,这个“顶”是动词。       (6)寻求救国真理,志趣在有几本书买。       5、(1)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6、前两件,后两件。       7、(1)不是因果关系,这是在匿名信事件后,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歧视中国人的行为表现出愤激的感情。       (2)第二年添教霉菌学 到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第①句                       呜呼,无法可想。       (3)a.在课中的日本学生                       b.闲看枪毙犯人的人       (4)“那”是指示代词,指的是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弃医学文。       (5)a       (6)副词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和“不”连用,表示看枪毙犯人的人无一                       例外地喝采,表现这些人精神麻木,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状况的悲哀。       (7)这些中国人精神上愚昧麻木,毫不觉悟,作者感到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                      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8)指的是在仙台医学院讲堂里看电影,电影中日本人枪毙中国人,周围还有                       许多中国人围观。       (9)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                 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                   然是文艺了,所以弃医学文。       (10)叙述    议论       8、(1)从小的方面看。       (2)议论、抒情       (3)①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②对先生高尚品格的高度评价。                       ③对先生品格的热情赞颂。       (4)使我们对藤野先生高尚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有力的表现了主                       题,作者热情的发自内心的赞颂也增强了对读者感染的力量。  【专项训练二】: 1、下列形似字的注音、组词正确的是:       a.缀zhuì(点缀)        辍chuò(辍学)       啜chuó(啜泣)          掇duō(拾掇)       b.籁lài(天籁)         癞lài(抵癞)       赖lài(依赖)         獭tǎ(水獭)       c.嶂zhàng(叠嶂)      幛zhàng(挽幛)       獐zháng(獐子)      彰zhāng(表彰)       d.蔓màn(蔓草)    漫màn(烂熳)       幔màn(幔帐)    谩màn(谩骂)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句:

  a.但在那风雨如诲的时刻,各地的建设一旧屹立人间,光辉夺目。       b.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疼。       c.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       d.早餐时,我无精打彩地看着报纸,忽然发现下面这么一段……

  3、划线词与其他几个意思不同的是:

  a.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用的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       b.这是因为一切依赖视觉的手段,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       c.那人的作案手段虽然很高明,但还是被公安人员发现了。       d.正是由于采用了嘴里的声音作为手段,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

  4、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是:    又过了若干年,才知道“鹦鹉能言,不离于禽;猩猩能言,不离于兽。”这两句话都有问题。

  a.事故或意外。                                b.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       c.关键、重要之点。                        d.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疑难。

  5、划线词与其他几句感情色彩不同的一项是:

  a.正是由于采用了嘴里的声音作为手段,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       b.我们看了都很佩服。       c.所以我们管人云亦云的说话叫“鹦鹉学舌”。       d.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

  6、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

  a.人们又能分析外界事物及其变化,形成无数的“意念”,一一配以语言,然后综       合运用,表达各种复杂的意思。       b.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c.当他向聚集在大厅内的人宣布这个消息时,他的声调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       的。       d.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       茫远罢了。

  7、“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是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一句的主语是:       a.人类语言。                  b.手势和图画。       c.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       d.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

  8、对二重复句层次和分句间关系分析正确的是:    ①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②但在原始社会的交际情况下,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③是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

  a.①‖② | ③                             b.①‖② | ③                    转折  并列                                                     转折  递进                    c.① | ②‖③                             d.① | ②‖③                     转折 并列                                                     转折 递进             9、下列句子中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a.语言,也就是说话,好像是极其稀松平常的事儿。       b.云里的风不是像地面上那样从前后左右来的。       c.像一个征服者一样,他那任性的顽固的暴行永远没有个完,。       d.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地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10、对《人类的语言》一文说明的重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语言的特点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       b.语言,也就是说话,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c.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不是偶然的。       d.由于采用声音作为手段,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

  11、①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②这是因为一切倚赖视觉的手段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夜里不成,黑暗的地方或者有障碍的地方也不成,声音则白天夜里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碍。③手势之类,距离大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④打手势或者画画儿要用手,手就不能同时做别的事,说话用嘴,可以一边儿说话,一边儿劳动。⑤论快慢,打手势赶不上说话,画画儿更赶不上。⑥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但在原始社会的交际情况下,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是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⑦总之,正是由于采用了嘴里的声音作为手段,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

  (1)下句是从选文中抽出来的,将它放回选文中,位置最合适的一项是:       人类的视觉最发达,可是语言诉之于听觉。       a.①②句之间        b.③④句之间         c.⑤⑥句之间        d.⑥⑦句之间     (2)选文第⑥句中“这方面”指的是(用原文回答):                                     (3)人类语言以声音作手段有哪四个方面的优越性?请简答。     (4)有关选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选自《人类的语言》,作者是吕叔湘。       b.选文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选文的结构是:总说——分说——总说。       d.选文说明的对象是:人类语言的优越性。 【答案】:           1、d            2、c            3、c            4、d            5、c       6、c            7、d            8、c            9、d            10、a       11、(1)a       (2)稳定性和持久性       (3)①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碍;②有效距离大;                       ③不影响手的活动;④表达速度快。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