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精选13篇)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1

  对课堂教学的三点认识

  1、课堂教学的前提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教学任务的达成,教学效果的实现,最终都要以学生的变化来实现.教师无法也不应该取代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进入情境与否,是隔岸观火还是身临其境,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就是不言而喻的了。情境,总是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儿童的眼前,造成“直接的印象”,激起儿童的情绪,又成为一种“需要的推动”,成为学生想象的契机。教师可凭借学生的想象活动,把教材内容与所展示的、所想象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从而为学生拓宽了广远的意境,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那个情境中。情境教学所展现的广远意境激起儿童的想象,而儿童的想象又丰富了课文情境。

  2、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的内涵在今天已有了极大的扩展和深化,学习已不单纯是学习知识和技能,而是扩展到“学会学习”上。

  俗语说:“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愿意学习”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爱学,“对人心有力量的东西是能引起我们欲望的,即对我们是有价值的东西。”对小孩来说,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能满足好奇心、能玩的东西,因此,教师要以新的知识,新的学习方法并伴以有趣的形式来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使学生愿意学。

  有了“愿意学”的意愿,还必须采取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欲罢不能”,主动深入地学。“教任何人都不可快于他们的学习进度。”因此,我们应把优化教学结构的重点放在科学的呈现教材方面,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在品尝成功的喜悦的同时强化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成功的诀窍是以情感为纽带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儿童.人小情多,说儿童是情感的王子并不夸张.实际上,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的“力”,聪明的教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力;我们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素养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没有了情感,就没有什么素质可言.何况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呢?我们可以说学生有情,教材亦有情,那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靠老师去传递,去强化,让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抒情。情感的纽带就连接、沟通在教材——学生——老师之间。

  认识指导实践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条理清晰,描写生动,是进行语言感悟和思维训练的好材料。为了将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创设了让学生“当当文学家“和“考考科学家“的情境,让学生在求美求真的“力”的鼓舞下,得到情操的陶冶和思维的训练。

  良好的课堂气氛从两方面努力:一是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和朋友,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讨论,适时点拨;二是生——生关系,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不能让尖子学生受青睐,学生在课堂中都处于平等的地位。

  苍蝇和蚊子虽不漂亮,但琥珀是美的;琥珀虽美,但这两个小东西的命运是悲惨的。大自然神奇,生命可贵,人道主义思想应从这里萌发!

  教学实录

  一.   导入,板书课题.:琥珀(提示其写法).

  二.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要检查预习的效果。请看判断题,看谁反应快。

  1) 琥珀是松脂球。                     错

  2) 琥珀的形成差不多要一万年。         对

  3) 琥珀里都要有两个小虫子。           错

  4) 海洋与琥珀的形成有关。             对

  5) 琥珀只可以做装饰品。               错

  师:大家都能很快的判断,现在我们改正以上三道错题。但是老师只给大家一个字 “不 ”,这次看谁先想好。

  评议:最简单的往往是最有效的,小学生天性喜欢竞争和比赛,以上的练习既复习了课文关键点,又训练了学生语感,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怀着兴奋和喜悦的心情投入下面的学习。

  三 变序法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这就是琥珀(出示琥珀图)漂亮吗?

  生齐答:漂亮。

  师:说说这块琥珀的样子。

  生:这块琥珀是黄色的,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

  生:这块琥珀是透明的。

  生:苍蝇的脚上有很多细细的毛。

  生:苍蝇和蜘蛛脚的周围有一些圆圈。

  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小东西和我们常见的苍蝇和蜘蛛一样吗?(一样)

  评议:观察美,描述美,苍蝇和蜘蛛当然不美,但是这里的两个小东西却让人只觉得美,教师带着怜惜的语调说“两个小东西”就是对学生情感的一种引导。

  师:但这只苍蝇和蜘蛛可不一般,因为他们生活在———

  生:一万年前。

  齐读这一段

  师:一万年前的故事,科学家是亲眼所见吗?

  生:不是。

  师:不是亲眼所见,那就只能是———

  生:想象

  师:说得对。这个故事确实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那为什么作者在这里不用“想象”而要用“推测” 这个词呢?

  沉默一会有几个学生举手。一生答:推测这个词形象一些。

  师反问:形象?

  众生笑

  生2:如果用“想象“这个词就显得这个故事是假的一样。

  师:方向对头。你认为这个故事是真的啰?继续说。

  生2:我认为这个故事是真的------因为如果不是真的的话,就不会有这个琥珀。

  师:讲得好。想在大家想一想:“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也是想象,和文中的想象有什么不同?

  生1:一种是真的,一种是假的。

  生2:“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是作者头脑中想出来的,文中的故事是有证据的。

  师:你认为的证据是什么?

  生2:琥珀。

  师:对。这两种想象都值得我们学习,前面的想象是文学家的想象,它追求的是美;文中的想象,即“推测”是科学家的想象,科学的想象追求的是真。

  板书    文学的想象——求美

  科学的想象——求真

  师:我知道我们很多同学有很远大的理想,有些想以后成为一名文学家,有些想当一名科学家。那么今天杨老师要告诉你们,科学家也要会欣赏美,要学一点文学;文学家也要学会怎样求真,有一点科学的思维。

  评议:有理由相信这一段话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语文课又岂止是语言文字课呢?它对学生的意志、情感、人生态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巨大的。

  四 学习故事的前半部分

  1、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学家,发挥文学家的想像,看看有什么感受。

  听范读,闭目想象故事中的画面.

  说感受(文学的想象):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生1:这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生2:这是一个神奇的故事。

  生3:这是一个紧张的故事。

  生4:这是一个恐怖的故事。 ……

  评议:通过想象,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进入情境,陶冶情操,是情境教学的特色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这里注意启发学生的不同的个体感受,并都加以充分的肯定。一句:“文学家”暗示了对学生的期待和肯定,使学生获得鼓舞。

  2、慢慢品味,相信我们还会有更多的感受。这么多同学这么多独特的感受,说明你们都有成为一个文学家的素质。现在我还要考考你们,有没有成为科学家的素质。科学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善于“推测”。

  请看考题:

  只有滴下来松脂的足够大,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松脂滴下来的时机足够巧,才能________________.

  (学生踊跃作答,略)

  评议:“考考科学家”是教学手段方面的呼应,有调动学生情绪“更上一层楼”的效果。

  师:同学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我已经发现了不少小科学家。科学家的另一个特征是善于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运用书中的材料造句,用上下列关联词语。

  因为……所以……           之所以……是因为……

  只有……才……              如果……就……

  学生讨论3、4分钟左右,然后分组汇报。

  评议:学生要做出这组题目并不容易,需要对课文认真阅读分析,找出内在联系,然后才能运用上这些关联词语。这是“淡化分析,着重感悟”的体现。教师基本上没有讲解课文,主要就是通过学生的读和练来让其获得感悟。在这里,重组课文语言是运用语言的训练;找出语言的逻辑关系是思维的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是学习方法和学习品质的训练。

  小结:通过以上的练习,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是真的发生过,不是凭空的想象,而是科学的推测。我们还有一个收获,就是在我们班发现了很多未来的小科学家。(师又笑着说)这么好的素质,可不要放弃,希望大家以后能梦想成真。

  3、现在的这个松脂球就是琥珀,对不对?(不对)

  师:想象它一直挂在这棵老松树上,挂下去,会不会变成琥珀?(不会)

  为什么?

  生:一直挂下去的话,它就会变没有了。

  生:一直挂在这里的话,他就会风化的。

  4、所以科学家又推测了下面的变化,齐读第8自然段。

  表达练习:科学家之所以推测陆沉海升,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议:要把学到的知识变活,成为主体掌握的可资运用的东西,从而转化为能力,还应该具备一个外化的过程———不尽入于心,还要出于口。通过表达,通过尝试运用,使知识富于动态性和潜在的发展性。

  5、知识拓展,地球上这样的变化很多,比如现在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一亿年前是海洋,人们在那里发现了很多的海洋生物化石;而现在的中国台湾,一万年以前是和祖国大陆联系在一起的。

  评议: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学生所获不菲。

  四、情感渗透

  这篇课文讲了一只苍蝇和一只蚊子的故事,老师这里也有一个故事,读读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多媒体出示苍蝇的故事,指名读

  那只苍蝇头是绿的,翅膀也是绿的,眼睛还泛着绿莹莹的光。它停在那碗饭上,显出得意洋洋的样子。我只好叫老板换了一碗饭。刚坐下,眼前飘过一道绿影,耳边传来一阵嗡嗡翁的声音。唉,它又来了!

  (读完,学生情绪很活跃,纷纷举手争着表达自己的观点。)

  生:我的感受不同,这只苍蝇然人讨厌。

  生:文中的苍蝇命运悲惨,引起人的同情;这只苍蝇破坏环境,让人厌恶。

  师:你能看出作者在写这两个故事时的不同态度吗?

  生:文中的故事,作者是怀着对苍蝇和蚊子同情的态度写的,我从“一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和“这两个小东西”感受到;而后面作者是怀着厌恶的态度写的,要不不会在后面说“它又来了”。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万年前的苍蝇和蚊子与现在的苍蝇和蚊子并没有什么不同,但由于他们所处环境不同,与人们关系不同,作者写出来的文章给人们的感:受就截然不同,这就是文字的魅力,立志作文学家的小作者们,可得好好努力呀!

  五 总结(略)

  评议:又一只苍蝇,有奇峰突起的效果,完全不同的描写,完全不同的感受,“文似高山不喜平”,教亦如此呀!出学生意料之外,在老师掌握之中,达到学习的高潮。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培养了读写的兴趣。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2

  课例类别:部分探究

  学习科目:语文

  学段/年级:小学六年级

  探究时间:2课时

  一、探究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到《琥珀》一文中关于这块特殊的琥珀里怎样裹着两只小虫这一部分的想象不合理。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琥珀进行探究,展开合理的想象,并改写这一部分内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创新的意识和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探究方法及形式

  琥珀一文中的挂图1、2两张。蜘蛛、苍蝇(其中之一也可)、胶水。

  引导学生说、看、议、做、想、写。

  三、探究过程

  1、说说课文作者怎样想象两只小虫被裹进松脂里

  师:述说

  师:(出示挂图1)。边指挂图边归纳边板书。

  归纳:一只蜘蛛正要捕食一只苍蝇,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两只小虫在松脂里前俯后仰地挣扎着,后来松脂不断滴下,形成了松脂球,这就是后来的这块特殊的琥珀。

  板书:蜘蛛捕食苍蝇一大滴刚好落包前俯后仰

  2、观察图画,引导探究

  (1)出示主图(琥珀挂图)。

  (2)引言:课文中作者的想象是根据琥珀来的。也就是说,图上的琥珀是作者想象的依据,先有琥珀,再有课文中的想象。同学们,认真地看图思考,看有没有疑问,认为课文作者的想象不合理。如果有,请大胆提出来。

  生:我觉得这件事太巧合了。

  生:蚊子是精灵的,一大滴松脂滴下时,蚊子肯定早就跑了。怎能那么巧,就被粘住了。

  (注:我们这里,都把苍蝇叫做蚊子)

  师:说得好!这一点我也想到过,我们打苍蝇的时候,手一扬,苍蝇就跑了。打苍蝇的速度就够快了。

  生:蜘蛛的腿很长,捕苍蝇时离很远一跳就捕到了,怎么两只小虫中间还有一点距离。

  生:松脂本来是软的,即使有一滴滴住,它们也应该逃得出来。

  师:还有疑问吗?

  生:沉默。

  (3)进一步提示引导。

  刚才几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的想法。下面根据我的提示进一步观察思考。我从图中琥珀的整体特点、两只小虫的体形特点和腿脚四周的圆环三个方面设了几个疑问,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边观察边思考,然后说出来。

  出示小黑板(文字见下):

  ①看琥珀的整体有什么特点?

  ②想一想琥珀中的两只小虫的样子是“前俯后仰”地挣扎过的样子吗?

  ③挣扎后能像图上琥珀中那样,两只小虫身上的毫毛都是张开的,清晰可见的吗?

  ④两只小虫在松脂里挣扎,为什么只是腿脚四周有圆环,而身体的四周没有圆环呢?

  问题:琥珀中两只小虫从一万多年前完好地保存到现在,没有腐烂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说需要什么条件?

  (4)学生根据上面的疑问和问题观察思考。

  (5)按照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逐一讨论、交流、发言。

  ①师:我们先看琥珀的整体有什么特点?

  生:上面是平的,下边一个包。

  师:说得好!上平下凸。还有什么?

  生:沉默。

  小结:除了上平下凸以外,整个琥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

  ②回答小黑板上第二个疑问。

  引言:课文的作者说两只小虫“前俯后仰”地挣扎。同学们根据平时生活中的实际观察:比如苍蝇在水中、在唾液、鼻液、稀粥等一些粘稠的东西里挣扎是什么样子?

  生:我看过,不是图上的样子,是爬着走,翅膀没张开,成了一个黑疙瘩了。

  生:我看过,不是这样的。我也看过。……

  生:图上琥珀里的两只小虫没有“前俯后仰”地挣扎过。

  小结:图中琥珀里的两只小虫明显的特点是落下是什么样,最后仍然是什么样,没有“前俯后仰”地挣扎过。课文作者的想象和实际不符,不合理。

  ③回答小黑板上第三个疑问。(见上)

  生:不能。(都说不能)

  ④回答小黑板上的第四个问题。(见上)

  生:它挣扎过,拔过腿。

  生:我看过大人用脚和泥巴,小虫也跟人一样,和过松脂。

  师:课文的作者说两只小虫在松脂里“前俯后仰”地挣扎过,为什么身体的四周没有圆环?

  生:身体没有陷进去。否则,不可能只有脚那儿有圆环。

  小结:脚陷身未陷,所以腿脚的四周有圆环,身体的四周没有圆环。课文作者的想象不合理。

  ⑤回答小黑板上的问题。(见上)

  生:封起来了,松脂里面没有空气。

  师:大家说对吗?

  生:(意见一样。)

  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严密地封闭在里面,与外界隔绝,没有细菌侵入,所以不会腐烂变质。

  3、做实验,说结果,证明课文作者想象不合理

  (1)做实验

  ①老师说明实验方法:苍蝇和蜘蛛像图上那样放也行,只有苍蝇或蜘蛛也行。用手捏住它的一支翅膀或者腿,注意要轻,把它放在桌子上。从胶水瓶里倒出一大滴胶水盖住它,松开手,观察结果。

  ②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苍蝇、蜘蛛和胶水做实验。

  (这时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兴趣十足,积极投入实验和观察。)

  (2)让学生说说实验观察的结果。(先随意说,不拘形式和内容,自由发言,满足学生的表达欲望。)

  生:a有胶水上爬b蜘蛛爬得快,蚊子不行……

  (3)老师有针对性地提问,引导、总结。

  ①将实验结果与课文中的想象对照提出问题。

  a、小虫在粘稠的东西里挣扎是向什么方向爬?

  b、能向上爬吗?

  c、能像文中所说“前俯后仰”地挣扎吗?

  生:他们头在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爬,没有“前俯后仰”。

  生:不能向上爬。

  师:大家看的都是这样吗?

  生:(齐答“是”)

  小结:实验证明,小虫在粘稠的东西中挣扎只能沿着物体的表面向外的某一方向爬,不会向上爬被封闭起来,挣扎的动作不是“前俯后仰”。作者的想象与事实不符,不合理。

  ②将实验结果与图中琥珀对照提问。

  a、实验证明能保持图上琥珀中的落下是什么样?挣扎后仍然是什么样吗?

  b、能像图上那样两只小虫身上的毫毛都是张开的,清晰可见的吗?

  生:我看到苍蝇的翅膀没有张开。

  师:没有张开,翅膀怎样了?

  生:贴在身子上,跟身体贴在一起,腿还在爬。

  生:不是原来的样子,成个疙瘩了。

  师:大家看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是。

  小结:实验证明,小虫在粘稠的东西里挣扎,翅膀、腿贴在身上,毫毛也贴在主体上。作者的想象和实际不符,不合理。

  4、分析松脂的粘稠度,证明作者的想象不合理

  (1)分析松脂的粘稠度。

  引言:我们的实验是用胶水,那么松脂到底比胶水稠还是稀呢?我们看看图上的琥珀里两只小虫腿脚四周的圆环就知道了。

  生:(马上说)松脂稠些。

  师:为什么?

  生:我看过桃树脂很稠,粘手。

  生:松脂稠些。胶水粘住蚊子,蚊子活动,但在松脂里不能动。

  生:不是不能动,它的腿就动了的,就是拔不出来,那圆环就是它拔腿时留下的。很稠,稠得起波圈,波圈散不去。

  师:很好。会分析,大家说是不是呀?

  生:(回答)是。

  小结:我们可以从琥珀中两只小虫腿脚四周的波圈(圆环)得知,那是一种很稠的松脂,稠到小虫使劲动弹后腿脚四周隆起波圈,而波圈不能散平的程度。如果像胶水一样,波圈就散平了。如果像作者的想象,两只小虫在这样稠的松脂里挣扎,四周应该有圆环。可见作者的想象与实际不符,不合理。

  (2)进一步引导思考。

  我们已经知道松脂很稠。这样稠的松脂压住两只小虫,小虫能挣扎到松脂中间去吗?

  生:不能。

  师:不能到中间,两只小虫将会怎样?

  生:会爬到边上去。

  师:要注意,是松脂压住它们,不是胶水,如果是胶水,小虫会爬到边上去。好稠的松脂,小虫的脚陷进去,拔都拔不动。

  生:不会到边上,会压在松脂下面。

  小结:会压在松脂和树体之间。这样不与空气隔绝,树皮和木质中有空气,小虫会腐烂或者留下残骸,松脂和松树分离,有万年的经历,残骸也没有了。可见作者的想象不合理。

  5、引导观察图上琥珀的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

  方法:看、议、想、结。

  (1)启发学生敢于挑战和创新的精神。

  现在我们明白了,同学们说说德国作家柏吉尔的想象合理吗?(生:不合理)我们敢不敢和柏吉尔挑战?(生:敢)能不能让我们来想象,使这块琥珀里如何裹着两只小虫的想象科学合理。(生:能)

  (2)引导观察,展开想象。

  ①看琥珀的整体形状特点。

  师:从整体上看,琥珀的形状上平下凸,呈不规则长方形,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这块琥珀是从树上一个窝里出来的。不然怎么会下面一个包。

  师:想得好!合理。谁还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蚂蚁把树啃了个窝。

  师:有想像力。

  生:我想那地方有虫,啄木鸟啄木虫给那儿啄了个窝。

  师:好,真会想!

  生:我想是什么东西上到树上弄了个窝。

  师:行。管它什么东西,都可以想。

  生:我想树皮掉了,松脂流到窝里去。

  师:想得很好!不受伤。松脂是不会流出来的,就像人身上破了,会流血一样。我想啊,这个树干肯定是平着的,不然琥珀为什么会上平下凸。

  小结。凸从凹出,可知松脂是从松树的凹处脱离出来;可知松树受伤了,一块树皮没了,松脂淌进凹处。

  ②看两只小虫的形态特点想象。

  师:我们再来看两只小虫的形态特点,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蜘蛛要吃蚊子。

  师:是要吃苍蝇。可怎么没吃到?怎么被粘住了?

  生:那地方有松脂,把它们粘住了。

  师:可见两只小虫没来之前就有松脂,是吗?

  生:是。

  师:那么,这两只小虫是一起来的吗?

  生:有说是,有说不是。

  师:请说是的谈谈你的理由。

  生:我想它们一起跳进了松脂里。

  师:请说不是的谈谈你的理由。

  生:我想不会那么巧,一起跳进松脂里。肯定是苍蝇先落进去,它当是水了,想喝水。后来被蜘蛛看到了,去吃蚊子。

  师:有道理,想得好!想喝也好,想吃也好,无意中落在那里也行,随大家想去。那么后来呢?

  生:后来松脂不断地流出,盖住了它们。

  小结:可知松树上凹下去的受伤处,有一片松脂,再有苍蝇落在松脂上,又有蜘蛛捕食苍蝇。后来松脂连续不断地淌出,裹住了它们。

  ③看腿腿四周的圆环,想象。

  师:我们再来看两只小虫腿脚四周的圆环,想象两只小虫当时陷进松脂里怎样?

  生:当时它们陷进松脂里,拔不出来,多焦急呀,使劲地拔呀拔呀,还是拔不出来。

  师:很好!它们肯定焦急,肯定使劲地拔呀。

  生:我想那个蚊子肯定后悔,不该来。

  生:我想那蜘蛛肯定想吃,吃不到,想退,退不了。

  生:那蜘蛛肯定骂那蚊子……

  师:好!任大家想去。

  小结:它们落入松脂后,都使劲地拔动腿脚,留下圆环,最后筋疲力尽停了下来。后来松脂不断淌出,裹住了它们。这样才能保持落下去什么样,后来仍然是什么样。并不是课文的作者想的那样巧,对不对?

  生:对。

  6、改写。

  要求:

  (1)不要条件:故事发生在炎热的夏天,这个条件不能变。因为炎热的夏天才会有松脂流出,昆虫更活跃。

  (2)重点改写两只小虫如何被裹在松脂里这一部分。其顺序是:树受伤,松脂淌入伤处——苍蝇落入松脂里——蜘蛛捕食苍蝇——松脂不断淌出,形成了松脂球。

  (大家兴趣很浓,都写出了自己的想象段落。这里选择其一,修改如下:)

  一个夏天,正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海边的树林。树林里一棵大松树受伤了,一小块树皮凹了下去,松脂从上部和两边淌进了凹处,已经是一小片了。这一小片松脂在太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黄色的光彩,散发出一股香味。

  一只饥锇的小苍蝇大概闻到了香味,或许把这闪光的松脂看成是什么可吸食的东西。它毫不犹豫地扑到松脂上吸食起来,可是一点儿也没吃到。它想飞走,抬抬脚,糟糕!脚被这东西紧紧地粘住了。它拼命地挣扎,使劲地扇翅膀拔腿,想赶快逃走,可是没用。最后连翅膀也被粘住了。

  这一有趣的事被一只贪吃的小蜘蛛看见了。它心中暗喜,飞快地向小苍蝇爬去,从小苍蝇的背后扑上去。它要用两只长长的“手”把小苍蝇紧紧抱住美餐一顿,可是没想到还没抱着小苍蝇,它的“长手”就被松脂粘住了。它拼命地挣扎,使劲地拔着手和脚,看着眼前的美食吃不着,想逃走也不能。

  多可怜的两只小虫!连动一动的力气也被松脂夺去了。松脂继续慢慢地流出来,两只小虫都淹没在大松树黄色的泪珠里,最后积成了一个凝固的松脂球,把两只小虫紧紧包裹在里面。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等15个字,会写“怒吼、松脂”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自己解决。

  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琥珀的形成过程。

  4、联系琥珀形成的过程,说说课文中一些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课件出示琥珀图片)

  2、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透明或半透明,常常包裹有植物碎屑和各种小动物。在蜜汁般的色泽内,常常能发现一只苍蝇,或者一个小小的甲虫,一丝一缕,清晰可见。琥珀,以其浑然天成的古朴庄重之美,温润中透出的典雅之气,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蕴藏古史之宝”。琥珀可用来做装饰品,如首饰,还可入药。)

  3、(出示琥珀图片)大家来看这块琥珀,谁能说说它的样子?(透明,里面有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在它们的腿周围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那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通过《琥珀》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柏吉尔: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作品集有《乌拉·波拉故事集》《活动》《爱的代价》。而著名的《琥珀》一文,则是根据德国作家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本课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到了很好的科普作用。

  2、认读生字词语。

  着重指导读音:热辣(là)辣晌(shǎng)午。

  3、理解词语意思。

  松脂:松树等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主要由松香和松节油组成。

  拂拭:掸掉或擦掉(尘土)。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拭、餐、晌、辣”,在田字格中示范。(“拭”字不要多撇。“餐”是上下结构,左上方是五笔写成。)

  5、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预设:(1)那只苍蝇和蜘蛛当时在干什么?(2)它们是怎样被包在琥珀里的?(3)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的是作者根据一块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的奇异琥珀,推测出琥珀是怎样形成、怎样被发现的,同时讲述了这块琥珀的价值。)

  2、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12):写这块奇异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13~17):写这块琥珀被发现。

  第三部分(18):写这块琥珀的形态和价值。

  四、布置作业。

  1、默读课文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2、搜集关于琥珀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请同桌互相交流琥珀形成的过程。

  3、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

  二、学习课文,体会文中推测的合理性。

  1、这块琥珀的形成始于几千万年前,作者是怎样知道琥珀的形成过程的?(推测)

  出示句子: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推测,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作者根据这块琥珀作了哪些推测呢?你觉得这些推测科学合理吗?说出自己的理由。

  (1)天热,松树才会滴下松脂。

  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太阳的句子。

  读一读这几个句子,你体会出了什么?(天气非常炎热,气温越来越高。)

  请你读出气温的不同。

  作者为什么推测天气很热?(因为只有天热,松树才会渗出大滴的松脂并不断滴下。)

  (2)松脂恰巧滴在苍蝇和蜘蛛上。

  请大家朗读第3~8自然段的内容,推测作者描写的小苍蝇和蜘蛛是什么样子的。

  ①小苍蝇很快乐。(从“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可以想象到小苍蝇很快乐。)

  出示句子: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

  读出小苍蝇的快乐。

  ②小苍蝇停在松树上很放松。(从“伸”“掸”“拂拭”这几个词,可以体会到小苍蝇很放松。)

  出示句子:它伸起腿来掸掸翅膀,拂拭那长着一对红眼睛的圆脑袋。

  读出小苍蝇的放松。

  ③蜘蛛小心翼翼,很谨慎。(“小心”一词,写出蜘蛛偷偷摸摸的样子。)

  出示句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

  读出蜘蛛的偷偷摸摸和小苍蝇面临的危险。

  小苍蝇想好好地歇歇,蜘蛛想饱餐一顿,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这个大祸就是——落下的一大滴松脂!它“刚好”落在树干上,把小苍蝇和蜘蛛包在里头,这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3)松脂继续滴下来。

  一大滴松脂能形成松脂球吗?(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小家伙拼命挣扎,说不定还能挣扎出来。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无法形成球;即使形成球,如果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4)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出示句子:几万年,几十万年,几百万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

  又是几百万年过去了……(说明时间长)

  出示句子:后来,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有一天,水把森林淹没了,波浪不断冲刷着树干,甚至把树连根拔起。树断绝了生机,慢慢地腐烂了,剩下的只有那些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说明时间漫长,沧海桑田,松脂球被淹没在泥沙下面。)

  三、拓展延伸。

  1、思考:作者是怎样做到科学合理地推测的?(观察仔细,推测有据。)

  2、请你用“因为……所以……”来说说作者推测的依据。(因为这块琥珀是在海滩上发现的,而松脂只能在树林里产生,所以这里经历过剧烈的地壳运动。因为要形成琥珀必须要有松树或柏树,所以在作者想象中,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因为琥珀要有松树渗出的松脂,所以作者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因为琥珀里有苍蝇和蜘蛛,所以证明远古时候就有苍蝇和蜘蛛了。)

  3、如果让你来推测,你会怎样描写小苍蝇和蜘蛛被松脂包裹住的过程?(在一片长满了松树的森林里,一只蜘蛛正在结网,忽然一阵风吹来,蜘蛛被风吹了下来,被树枝上的松脂粘住了脚。松脂特有的香味引来了一只苍蝇,它好奇地飞到松脂旁,想尝尝松脂的味道。一大滴松脂突然掉了下来,正好把蜘蛛和苍蝇包在一起,形成一个松脂球。经过地质变化,几千万年以后,松脂球变成了化石,就形成了琥珀。)

  板书设计

  琥珀

  形成松脂球:阳光、松脂、苍蝇、蜘蛛

  变为化石:时间漫长、地壳变化

  教学反思

  1、抓住重点。本篇课文的重点是了解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通过梳理琥珀形成的两个阶段以及分析作者推测的依据,可以很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

  2、注重培养想象力。在理解了作者科学合理的推测之后,再来自己推测小苍蝇和蜘蛛被包住的过程,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测能力。

  3、注重语言训练。阅读教学离不开读,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品读,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通过练习说话来积累语言,培养表达能力。无论是读还是说,都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语感。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4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  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5

  一、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完成“思考·练习”的第二题。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4、指导学生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课后“思考·练习”中第二题解决重点。

  四、教学过程

  课前一说。

  揭题、引读

  1.揭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化石?(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馆中见过恐龙化石、海龟蛋化石、类人猿头骨化石等。)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随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引读。课文中讲的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的前三句话)录像机出示琥珀的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特别注意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发挥想象,练习表述

  这是一块与众不同的琥珀,两个小东西是怎样被关到里面的,你能发挥想象讲述一个小故事吗?指1-2名同学试说。

  (三)看看作者是怎样想象的,把想象的部分找出来做上记号,再指名读出来

  (四)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仔细分析一下作者的想象分哪两部分内容(一是琥珀的形成过程,一是琥珀的发现过程)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2.这两部分内容作者描写较细致的是哪一部分?(琥珀形成的过程。)边读边想琥珀形成需要哪两个阶段?(①松脂球的形成;②松脂球变成化石。)

  3.讨论分段。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段(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讲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段(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的发现过程。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五)学习重点内容,教师点拨

  完成“思考·练习”的第2题。

  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可同位互说,后集体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约摸”大概估计。因为这个时间是推测、估算的。总有一万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万年了,不会少于一万年。这个推算、估计是有根据的,因为松脂球变成化石,需地壳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变成化石至少也得一万年之久。)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树、柏树,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光有松树还不够,还要松树渗出树脂来。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松树渗出的一滴松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树脂一定是很大的,只有在非常热的时候松树才能渗出这样一大滴树脂,所以科学家想象这是在“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的晌午。)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这就是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海在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4.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树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这块琥珀与一般的琥珀不同,它里面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因此,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特殊的条件,那就是事情非常凑巧,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而且正好把它们一齐包在里面。从“刚”、“刚好”、“一齐”等词语看出事情真是巧极了。如果不是凑巧,就不可能形成这样一块琥珀。)

  (六)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先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参考下列提纲:

  1.风吹浪涌,卷到岸边。

  2.孩子赤足踏着,挖出。

  3.渔民认出琥珀。

  (首先是“澎湃的波涛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边”,也把埋在泥沙中的琥珀卷到了沙滩上,这才有了被发现的可能。发现琥珀的是渔民父子俩:孩子好奇心强,踏着一块硬东西就把它挖出来;父亲经验丰富,认出是块少见的琥珀。)

  (七)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八)质疑问难

  (九)总结全文

  作者通过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运用有关这方面的科学知识,展开了合理地想象,想象出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是推测出来的,但有科学的根据,因此是合乎情理,令人信服的。文章先写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接着写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最后写这块琥珀的特征以及它的价值。说明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苍蝇和蜘蛛了,点明文章中心。

  五、布置作业

  1.在括号里填上带点字的正确解释条。(只填数码)

  (1)海水渐渐漫上来。(   )

  (2)这儿,漫山遍野盛开着野花。(   )

  (3)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要认真,决不能漫不经心。(   )

  漫:①到处都是,遍。

  ②不受拘束,随便。

  ③水过满,向外流。

  (1)老松树渗出许多松脂。(   )

  (2)这些教科书渗透着烈士的血。(   )

  渗:①液体从物体的细小空隙透过。

  ②比喻一种事物或努力逐渐地进入到其他方面。

  2.填空。

  (1)约摸算来,总有(   )年了。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   )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3)(   )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4)蜘蛛(   )扑过去,(   )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   )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   )包在里头。

  教学后记: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6

  《琥珀》是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具有科学性与文学性:课文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构思巧妙,既有生动传神、刻画入微的记叙和描写,同时在谴辞造句上又非常严谨,准确,逻辑上也很严密。

  《琥珀》这篇课文与以前学过的《黄河象》相似。于是,我就利用同类课文比较,就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有比较必定会有新发现,这种结构方法尤其适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琥珀》一文的教学结构,可采用比较法,因为学生已学过《黄河象》一文,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这两篇课文都是介绍化石方面的知识,这是共同之处。引导学生比较并归纳出两课的不同点:

  (1)记叙的顺序不同。《黄河象》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琥珀》则按事情发展顺序写。

  (2)形成条件不同。《黄河象》骨骼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四个:天气炎热;泥沙掩盖;地壳变动;时间过长。

  《琥珀》的形成分为两步:第一步松脂球的形成,第二步是四个条件。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这种教法尝试后,效果良好,气氛活跃。学生勤于思考,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认识到发现琥珀的重要价值。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7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备条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简介琥珀

  1、PPT:琥珀之谜一:琥珀是什么?

  琥珀的简介以及图片欣赏。

  2、过渡:那么课文是怎么描述琥珀的呢?

  三、学习课文首尾段

  1、PPT展示:琥珀之谜二:这一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2、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描写琥珀样子和价值的句子在哪一个段落。生答:20自然段。

  3、师读20自然段,学生边听,边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琥珀样子和价值的句子。指名读所画的句子。

  4、PPT展示20自然段的段意。

  5、要求学生找出本段中的“一万年”还在哪里出现过。生答:第一自然段。

  6、指名读第一自然段,问:“约摸算来”能不能删除?为什么?

  生答,明确答案。

  7、师引导学生说出第一自然段段意: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

  四、学习课文,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1、快速默读2—19自然段,思考,填空:写了哪两层意思?生答。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8

  一、教育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及在科学上的价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完成思考·练习的第二题。作者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4、指导学生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根据这块琥珀进行想象的,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性是本课的重点。通过课后思考·练习中第二题解决重点。

  四、教学过程

  课前一说。

  揭题、引读

  1.揭题。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化石?(学生可能回答在博物馆中见过恐龙化石、海龟蛋化石、类人猿头骨化石等。)你们见过松柏树脂的化石吗?松柏树脂的化石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琥珀。随之板书课题。指导学生根据拼音读准课题。

  2.引读。课文中讲的是一块什么样的琥珀?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段的前三句话)录像机出示琥珀的投影,让学生仔细观察,特别注意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

  发挥想象,练习表述

  这是一块与众不同的琥珀,两个小东西是怎样被关到里面的,你能发挥想象讲述一个小故事吗?指1-2名同学试说。

  (三)看看作者是怎样想象的,把想象的部分找出来做上记号,再指名读出来

  (四)理解脉络,讨论分段

  1.仔细分析一下作者的想象分哪两部分内容(一是琥珀的形成过程,一是琥珀的发现过程)指名分别读出这两部分。

  2.这两部分内容作者描写较细致的是哪一部分?(琥珀形成的过程。)边读边想琥珀形成需要哪两个阶段?(①松脂球的形成;②松脂球变成化石。)

  3.讨论分段。全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

  第二段(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讲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第三段(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的发现过程。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

  (五)学习重点内容,教师点拨

  完成思考·练习的第2题。

  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按照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可同位互说,后集体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

  (约摸大概估计。因为这个时间是推测、估算的。总有一万年了的意思是:至少有一万年了,不会少于一万年。这个推算、估计是有根据的,因为松脂球变成化石,需地壳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变成化石至少也得一万年之久。)

  2.夏天,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树、柏树,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松树林里。光有松树还不够,还要松树渗出树脂来。所以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松树渗出的一滴松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树脂一定是很大的,只有在非常热的时候松树才能渗出这样一大滴树脂,所以科学家想象这是在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的晌午。)

  3.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

  (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还需要具备一些条件,这就是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海在翻腾怒吼,后来发生地壳变动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逼近那古老的森林最后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变成了化石。)

  4.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树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起包在里头。

  (这块琥珀与一般的琥珀不同,它里面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因此,这块琥珀的形成必须具备特殊的条件,那就是事情非常凑巧,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而且正好把它们一起包在里面。从刚、刚好、一起等词语看出事情真是巧极了。如果不是凑巧,就不可能形成这样一块琥珀。)

  (六)按照上面的学习方法,先列出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提纲,再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9

  这篇课文根据一块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其中,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又是琥珀形成过程中的重点,可谓是重中之重,解决了松脂球形成过程这一重难点,从而就能让学生明白科学家想象推理的合理性,因此,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激情引入?提问点拨?入境再现?小组总方法。现将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本节课采用了“篇末入手”、“逻辑提问”、“由果溯因”的教学方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同时教师适时的点拨,也为学生梳理了课堂结构,是整节课的教学显得条理清楚,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教手段的运用

  所设计的动画巧妙。随着生动的解说词与逼真动化影像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是: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有字有形、五彩鲜明、形象具体的情景,寓教于乐,充分体现了观察表达的教学要求。能遵循儿童心理学规律,运用认识论进行教学,通过幻灯投影,让学生再现松脂球的形成的过程,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朗读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样的课教学设计,既使学生学懂了松脂球的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从而也为学生理解湖泊形成过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学价值这个难点。所以说,在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么,本节课中,我是如何确定整合点的呢?

  整合点的确立原则:根据学生对于琥珀知识的匮乏,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琥珀的相关知识困难相当大,所以,我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在第一环节,就像学生们出示了很多关于化石的图片。

  1、教学第一环节,激情,引入新课的时候应用了多媒体

  我让学生观看多种多样的化石图片,以激起学生学习这课的热情,在最后重点放在本课所要认识的琥珀身上,从而让学生学习有重点,也为降低教学难度做好了准备。

  2、在讲完松脂球形成的必要的条件之后,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为了让课文富有生命力,所以在讲完之后让学生观看松脂球的形成过程的flash动画,这样的话,使得这一篇科学小品不再枯燥,同时也使得本课所讲的内容难度降低,学生们易于理解。

  三、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采用课前预习、检查预习的方法,从今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减少教学用时,提高教学效果。

  四、不足之处

  1、首先,因为讲课时间的关系,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有的,可是,明显的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学生读得太少了应多指导,范读,就描写蜘蛛和苍蝇的第3、4、5朗读到位,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那么重视学生朗读了,如果不是学生预习很到位的话,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肯定没有这么透彻。

  2、其次、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不能放手让学生们去做,老是不放心,担心学生完不成交给的任务。所以,明显的老师问得多,学生回答得多。

  3、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自己动手上网找资料,课上交流讨论,然后观看制作的动画,教学效果一定很好,也不至于因为担心讲不完课,而让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读课文。

  4、如果能有些实物展示,我想可能会更好。不光从文章内容上理解,能用手摸一摸,感知以下,就会拉近琥珀与我们之间的距离。

  总之,这堂课是我和学生的一次大胆尝试,不管成功与否,对于我今后的教学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在总结由松脂球变成琥珀的这一过程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形式,而且时间比较充足,这可是我的一大进步,体现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理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能小结出条件,非常令人高兴。有了这一次的历练,我一定很有很大提高。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10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2、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AI课件、尺子、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CAI课件出示琥珀的图片。

  要知道在世界上,琥珀里面有一个小动物并不稀奇,而最稀奇的是在这块琥珀里同时存在着两个小动物,还有挣扎过的痕迹,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故事。

  二、学习松脂球形成的部分(2—9自然段)

  1、[CAI课件出示有声动画——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学生看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2、看完故事后你觉得这个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9自然段,边读边用直线画出相关的句子。板书:松脂球形成。

  3、小组同学讨论,合作找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教师巡视帮助。

  4、全班汇报交流。学生读出相关句子,归纳松脂球形成的相关条件。

  根据汇报情况板书:

  太阳光:暖暖的、火热、热辣辣

  松脂球形成松脂:厚厚的、继续滴

  苍蝇、蜘蛛:巧遇

  5、请同学们找找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太阳光热辣辣的,这会对松脂球的形成起到什么作用呢?指名读相关句子

  (暖暖——火热——热辣辣,阳光热度的变化说明天气很炎热)

  6、课文中哪一句话说苍蝇、蜘蛛同时巧遇松脂球呢?在这里“刚好”是什么意思呢?指名读相关句子

  (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刚好——说明极少见、非常巧合。)

  7、齐读2—9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个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三、学习形成化石部分(10—12自然段)

  1、过渡:松脂球的形成我们都了解得很清楚了,但松脂球并不等于琥珀,琥珀应该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下面我们继续来了解一下由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0—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松脂球成了化石的原因。

  3、学生汇报并归纳松脂球成为化石的原因,板书:时间长、被淹没

  指名读相关句子体会漫长的变化过程:“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剩下的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

  4、[CAI课件出示动画——松脂球化石的形成过程]

  (1)我们知道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下面我们就来展开想象,看看整个形成过程是如何变化的?

  (2)出示松脂球化石的形成过程的CAI课件,激发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

  (3)小结:琥珀的形成是一种地壳运动、沧海桑田巨变的结果。咱们读读这一部分的课文,再来感受一下这一过程。

  5、全班齐读10—12自然段。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11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  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12

  《琥珀》是一篇极富情趣、引人遐想的科普说明文。在教学时,我采用了 “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首先让学生结合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谈谈对“琥珀”的了解;接着,根据学急于想见到这块奇异琥珀样子的心理,安排学生自学课文思考:这块琥珀到底是什么样呀?边读边画下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汇报:“这块琥珀什么样?”对照图片,了解琥珀的样子,谈谈琥珀样子的奇异之处。再学习它的科学价值,探讨它价值上的奇异。在学生弄懂琥珀的样子和价值后,设疑:“看到这块奇异的琥珀,你最想推测什么?”(学生此时最想知道的可能是它的形成过程。)之后,看动画视频初步了解形成过程,再“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画一画这块琥珀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使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奇物”真正的形成过程,激发起学生热爱科学,积极大胆探究科学的兴趣。最后回归全文,感受作者想象合理、推理严密,总结写作特点。

  在本节课上我认为自己有如下两点成功之处:

  一、教学思路清晰,紧扣文眼“奇异”二字展开,突出了重点:琥珀的形成过程。教学环节衔接紧凑,过渡自然,时间安排合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辅助学生学习,引导孩子深入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师生配合较好,能全身心的投入教学。

  我认为也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一、要加强对学生回答问题时语言的流畅性和生动性的训练。例如理解完琥珀形成的四个阶段和必备条件,让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时,教师应提示孩子复述时可以用上关联词和一些修饰语把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讲述得流畅、生动些。由于教师没有提示,学生只限于板书内容,复述很生硬。

  二、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应多指导,范读,读书时间有些少。

  三、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文章内容的整合。本节课的教学显得有些细碎,教师放手不够。

情境教学案例《琥珀》 篇13

  《琥珀》这篇课文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作者用活泼、通俗易懂的文笔,发挥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绍了有关琥珀的科学知识,假想了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而判断了它在科学上的科学价值。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的必备条件,并从这块琥珀推想出故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为了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起他们对琥珀的兴趣,我在课前作了如下布置:选择你喜欢的途径,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包括图片)。

  我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活动

  精心设计了活动幻灯片、录音等,创造情境,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视听形象,加强语文信息刺激,使学生眼、耳、口、手协调识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记忆效果。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激发了学生爱自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感情。

  二、不足之处

  本节课中学生的朗读训练不够,真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多指导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就一个自段的朗读到位,不应一带而过,应当在理解的基础上感悟读得有情感,有滋味。课的开始,我让学生汇报关于琥珀相关资料,有的用文字介绍,有的根据图片介绍,有的利用电脑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个互动环节他们更全面了解了琥珀的特点,进而导入课文:文中的琥珀什么样子?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大有好处,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如: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课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实的?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然后学习小组在小组长带领下根据学案,找出描写琥珀形成过程中松脂球形成的段落(从第二至第九自然段)从中得出松脂球形成的条件1、在一个太阳光很强烈的夏日;2、在一大片松林里;3、松脂不断地往下滴;4、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刚好遇到一起。同学们很快找出了条件并发现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写作手法。例如:第八自然段有一句“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同时把两只小虫无可奈何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写两个小动物行动时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突出它们的活泼可爱:小苍蝇“展开”、“停”、“掸掸”、“拂拭、“飞舞”,蜘蛛则是“爬”、“划动”、“扑”……这些收获全是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

  本节课中的朗读训练不够,针对学生朗读的情况,应灵活地因势利导指导范读、引读、分角色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的读。应当在感悟后的基础上读得有情感,有滋味,毕竟语文课的特点还是要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