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通用12篇)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大吃一惊、本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收集原来学过的成语故事。

  2、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入教学讲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叫更羸的人,射箭的本领特别高强,他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相信吗?这是为什么?通过学习“惊弓之鸟”(板书)这篇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4、指导书写。

  三、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四、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黑板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检查正音。

  2、说一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讲读全文

  1、指名朗读1~3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看小黑板思考问题。

  提问讨论:

  ⑴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射箭经验特别丰富,技术特别好的人。这样开头使我想知道更羸是怎样一个射箭能手。

  ⑵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见了什么?你怎么知道是更羸看见的?学生回答:“看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是更羸指给魏王看的。

  ⑶更羸与魏王的对话,使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知道更羸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雁就会掉下来。知道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教师过渡语:更羸说的话能实现吗?请看下文。

  2、指名朗读4~6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思考以下问题。

  提问讨论:

  ⑴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那只大雁又是怎样掉下来的?画出关键词。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更羸:左手拿弓 右手拉弦 嘣 大雁:直往上飞 拍翅膀 掉

  ⑵大雁掉下后,魏王的表情怎样?“啊”这个词带有什么感情?学生回答:大吃一惊,有赞叹之情,有惊奇之情,还有莫名其妙之情。

  教师过渡语:

  你看到这种情景感到奇怪吗?请看下文,仔细分析就会明白。

  3、默读第三部分7~9自然段:

  思考后讨论以下问题:

  ⑴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一拉弓,就使那只大雁掉下来?从文中对话中找画后读。学生画后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⑵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提问: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哪些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分析的?学生回答:共四句。第一句话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后三句讲的是他分析的。

  ②他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你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吗?正确吗?教师导读并板书:

  飞得慢──因为受过箭伤,伤口没愈合,还在作痛。

  叫得惨──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学生回答:分析有道理。因为前面的事实证明了“拍了两下翅膀”说明大雁在使劲。“直掉下来”说明大雁一点也不能飞了,这与更羸说的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是一致的,他的分析是正确的。

  ⑶找三位同学分别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全班同学共同体会文章是怎样将这段话写清楚的。

  4、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悟出道理,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从课文前后联系中我们发现,更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正确的。那么你认为他是射箭能手吗?你是只佩服他不用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学生回答:不是)那是什么?学生回答:我佩服他会观察,同时会分析。

  教师总结:

  对,我们平时就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分析的习惯,同时随着知识的增多,更要学会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结论趋于正确。今天,我们学习了“惊弓之鸟”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学生回答: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了不得。

  三、根据板书情况进行复述练习

  要求:复述表情要自然,不要背书。可用转述方法,讲给别人听。

  四、作业

  将成语讲给父母听,评价反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2

  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大吃一惊、本事、悲惨、愈合、孤单失群、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导   学   过   程 二 次 备 课

  预习提纲

  1、收集原来学过的成语故事。

  2、读通课文,不认识的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

  第一课时

  一、教师引入教学讲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有个叫更羸的人,射箭的本领特别高强,他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天上飞的一只大雁掉下来。你们相信吗?这是为什么?通过学习“惊弓之鸟”(板书)这篇课文我们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

  1、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1)一边读一边将遇到的生字、生词圈画出来。

  (2)把每个自然段用数码标记清楚。

  2、自由朗读。要求:

  (1)看清句子的标点符号,试着读出说话人的语气来。

  (2)把不理解的词抄写在本子上,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文,结合正音。

  (2)指名学生列举不理解的词语,并鼓励查阅工具书的同学帮助解释。

  4、指导书写。

  三、思考、讨论。

  1、课文写到几个人物?主要写谁?为什么?(更羸、魏王两个人。主要人物是更羸,他是“有名的射箭能手”;他只张弓不搭箭就使大雁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追问: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

  2、讨论: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使那只大雁掉下来?

  (1)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

  (2)引导学生揣摩词语,诱发联想,进而产生逻辑推理:①大雁一般是成群地飞翔,这里却是“一只”,说明什么?②“慢慢地飞”又说明什么?为什么用“鸣”而不用“叫”?③学生自由谈自己的看法。(不做统一的要求。)

  四、齐读全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课文先写更羸向魏王提出不用箭,只拉弓,大雁就能掉下来;接着试了一下,只拉弓,不用箭,大雁果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最后更羸介绍他是怎样知道只要拉一下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小黑板出示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检查正音。

  2、说一说课文的叙述顺序。

  二、讲读全文

  1、指名朗读1~3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看小黑板思考问题。

  提问讨论:

  ⑴什么是有名的射箭能手?这样开头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射箭经验特别丰富,技术特别好的人。这样开头使我想知道更羸是怎样一个射箭能手。

  ⑵有一天,更羸跟魏王到郊外去打猎看见了什么?你怎么知道是更羸看见的?学生回答:“看见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是更羸指给魏王看的。

  ⑶更羸与魏王的对话,使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知道更羸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雁就会掉下来。知道魏王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错了。

  教师过渡语:更羸说的话能实现吗?请看下文。

  2、指名朗读4~6自然段:

  要求有感情,其他同学思考以下问题。

  提问讨论:

  ⑴更羸是怎样使那只大雁掉下来的?那只大雁又是怎样掉下来的?画出关键词。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

  更羸:左手拿弓 右手拉弦 嘣    大雁:直往上飞 拍翅膀 掉

  ⑵大雁掉下后,魏王的表情怎样?“啊”这个词带有什么感情?学生回答:大吃一惊,有赞叹之情,有惊奇之情,还有莫名其妙之情。

  教师过渡语:

  你看到这种情景感到奇怪吗?请看下文,仔细分析就会明白。

  3、默读第三部分7~9自然段:

  思考后讨论以下问题:

  ⑴更羸怎么知道不用箭,只要一拉弓,就使那只大雁掉下来?从文中对话中找画后读。学生画后读:“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⑵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

  ①提问: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哪些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哪些讲的是他分析的?学生回答:共四句。第一句话讲的是看到的、听到的。后三句讲的是他分析的。

  ②他是怎样一步步分析的?你觉得他的分析有道理吗?正确吗?教师导读并板书:

  飞得慢──因为受过箭伤,伤口没愈合,还在作痛。

  叫得惨──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学生回答:分析有道理。因为前面的事实证明了“拍了两下翅膀”说明大雁在使劲。“直掉下来”说明大雁一点也不能飞了,这与更羸说的伤口又裂开了掉下来是一致的,他的分析是正确的。

  ⑶找三位同学分别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全班同学共同体会文章是怎样将这段话写清楚的。

  4、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悟出道理,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从课文前后联系中我们发现,更羸说的每一句话都是有根据的、正确的。那么你认为他是射箭能手吗?你是只佩服他不用箭只拉弓使大雁掉下来吗?(学生回答:不是)那是什么?学生回答:我佩服他会观察,同时会分析。

  教师总结:

  对,我们平时就要养成观察的习惯、分析的习惯,同时随着知识的增多,更要学会善于观察、善于分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结论趋于正确。今天,我们学习了“惊弓之鸟”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学生回答:被弓箭吓怕的鸟,比喻有的人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害怕得了不得。

  三、根据板书情况进行复述练习

  要求:复述表情要自然,不要背书。可用转述方法,讲给别人听。

  四、作业

  将成语讲给父母听,评价反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3

  师:小朋友,成语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它简洁而精辟。你能说出哪些成语?

  生:南辕北辙。

  生:亡羊补牢。

  师:对,这是我们刚学过的寓言两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成语故事(出示课题)──

  生:惊弓之鸟。

  师:这里的“惊”是什么意思?

  生:怕。

  生:害怕。

  师:“鸟”,课文中是指哪一种鸟?

  生:大雁。

  师:是大雁。看来你已经认真地读过课文了。(出示大雁图)这就是大雁。仔细看看,像什么?

  (学生观察图片。)

  生:像鸭子。

  师:有点像,不过这大雁的脖子?

  (学生再次观察,恍然大悟。)

  生:我知道,大雁像鹅。

  生:是像鹅。

  师: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老师也认为大雁更像鹅。大雁,又叫鸿雁,喜欢群飞,速度较快,与普通的轿车差不多。

  (得到了老师的认可,学生们兴致勃勃。)

  师:“之”呢?

  生:……

  师:有什么办法来理解?

  生:查字典。

  ……

  师:那么,课题的意思就是──

  生:害怕弓箭的大雁。

  生:被弓箭声吓怕了的鸟。

  师:再读一遍题目──

  生:(高声齐读)10. 惊弓之鸟

  【分析】

  《惊弓之鸟》是小语三年级下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上面这个案例是我教学中揭示课题时的片断。

  一开始,我从成语引入,意图有二:复习已学的课文,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

  考虑到本地大多数学生对鸿雁不熟悉的情况,教学中我展开了“大雁像什么”的一段对话。大雁像什么,老师一句话即可明了,但我花时间让学生观察。学生说像鸭子,我说有点像,肯定中又带有说得还不够准确的味道,“不过这大雁的脖子?”──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这个小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自己观察到的东西,往往理解得深刻,记忆也牢。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

  “大雁,又叫鸿雁,喜欢群飞,速度较快,与普通的轿车差不多。”这是我对大雁的简介。表面看来,“简介”游离了教学的重点,课文主要是通过讲更羸是射箭能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群飞、速度”与重点关系不大。但我研读文本后觉得有必要,理由是文中写更羸看到:“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如果联系“简介”读课文,学生就很容易地产生疑问:怎么是一只大雁,怎么又是慢慢地飞呢?而这几点,正是更羸对“惊弓之鸟”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大雁“射”下来了,更羸对魏王解释说:“(大雁)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下来了。”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中年级学生都感到质疑难,无处下手。教师在有意无意间预设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也就不难了。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4

  教材说明:

  《惊弓之鸟》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成语故事。课文讲述的是古代魏国有一个射箭能手叫更羸,他观察了天上飞的一只大雁后,不用箭,只拉一下弓,就使这只大雁掉了下来。原来这是一只受过箭伤、孤单失群的雁,一听到弦响就吓得从天上掉下来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因此得名,比喻受过惊吓后,遇到一点儿情况就害怕得不得了。全文环环相扣、说理清晰,逻辑性强。它采用了以人物对话为主的写法,用魏王来衬托更羸,表现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

  课文教学的重点是联系上下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乐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兴趣和习惯。

  教时安排:

  第一课时: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王、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读通课文,能说出文章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读熟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能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下面以第二课时为例具体介绍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更羸最后说的4句话之间的逻辑关系。

  2、分角色朗读课文,从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回顾课文内容。

  1、(课件出示)树上有十只鸟,如果被人用箭射下一只,还会有几只?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第10课《惊弓之鸟》中也有一位善于射箭的人,他就是更羸。揭示课题。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初步感知大雁落地原因,感受更羸判断的准确。

  1、播放动画。

  2、大雁是如何掉下来的?理解此句话中两个“直” 意思的不同。

  3、是什么使大雁从空中掉下来了?

  4、指导朗读。

  三、深层探究大雁落地原因,理解更羸的话。

  1、大雁为什么会直掉下来呢?

  2、动画播放更羸说的话,提出学习要求。

  3、汇报交流。

  (1)更羸共说了几句话。

  (2)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他根据看到的和听到的,作出了什么分析?

  (4)他做出了什么判断?

  指导学生用“一……就……”、“因为……所以……”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话,领会更羸语言中的因果关系。

  (5)检查理解,完成填空。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画出表现魏王神态变化的语句,读出情感。

  2、更羸的语言应如何朗读?

  3、分角色朗读。

  五、理解运用。

  1、出示《大雁报》记者小雁的报道。问:如果你是更羸,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

  2、说话:如果大雁不______,就不会________。领悟大雁死亡的更深层原因。

  六、拓展延伸。

  1、解题。说说自己身边,以及在电视、电影或者读过的故事里所知道的类似的人。

  2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阅读成语故事,掌握更多道理,学到更多知识。

  板书设计:

  10 惊弓之鸟

  裂开

  往上飞      善于观察

  害怕         勤于思考

  “嘣”的一声                       直掉下来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会认5个生字,学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后悔、劝告、盘缠、硬要”等词语。  

  2. 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寓言故事。  

  3. 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1. 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 寓言有什么特点?  

  (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 “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  

  (相当于 “篇”)  

  4. 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 

  二、学习生字:  

  1. 读音:“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读“juàn”,它的另外一个读音是“quān”。  

  “窟窿”的 “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这个词里读轻声。  

  2. 加偏旁的方法记字:  

  “屈”— “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不要少写一笔。  

  3. “缠”是翘舌音,右边容易写成“厘”要注意。  

  “叼”字右旁的笔顺是先写横折竖钩,后写一提,不要写成“撇”。“悔”的左边是“忄”,不要写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两点写成竖。  

  4. 书写  

  三、学习课文  

  《亡羊补牢》  

  1. 亡羊补牢:你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亡:丢失。  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2. 羊为什么会丢失?为什么要修羊圈呢?  

  读课文,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亡羊补牢》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羊,街坊劝他修羊圈、堵窟窿,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又丢了羊,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劝告,于是赶快动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3. 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5. 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6. 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就是这个道理。  

  《南辕北辙》  

  1. 解释题目:通过图理解。  

  2. 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 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路上飞跑。他的朋友看见了他,对他说什么?(什么样的语气?)  

  4. 楚国在南边,这个人为什么往北走?他的理由是什么?请你在书上画一画。  

  这个人能到楚国吗?(出示最后一段话。)  

  5. 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盘缠带的越多,走的越远,就越到不了楚国。  

  6. 分角色朗读课文,想想两个人在说话时语气是什么样的?(一个自以为是,满不在乎;一个不断发问,满腹不解。)  

  7. 面对那个人走远的影子,他的朋友会说什么?  

  8. 你想对那个楚国人说什么?  

  9. 通过学习本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我们要听别人的劝告。  

  如果别人说的对,我们就要听别人的劝告。  

  10. 体会寓意:  

  通过学习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如果自己做错了事情,朋友给你指出来,你就要及时的改过来,不要太固执了。  

  做事情之前要想清楚,如果方向错了,就永远不会把事情做好。    

  《惊弓之鸟》  

  [教学目标]  

  1. 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 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 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要把着眼点放在引导学生理解、体验更羸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上。  

  难点:联系上文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更羸说的话。  

  一、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故事《惊弓之鸟》。  

  1. 初读课文:  

  2. 请你小声读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二、学习生字:  

  1. “更”是多音字,在课文里读gēng,不要读成gèng。  

  2. 弦,读xián,不要读成xuán,笔画是8画。  

  3. “愈”读“yù”,不要读成“yuè”。  

  4. “惨”是平舌音,不是翘舌音。  

  5. “魏”是17画,第14画是从“田”字里面通下来一撇。第16画是“撇折”。 

  6. “雁”字,“厂”字里边是两个单人旁。  

  7. 指导书写:魏、弦、惨   

  三、学习课文:  

  1. 请你小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更羸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一次他和魏王到郊外打猎,这时飞过一只大雁,这只大雁什么样?请你读读书,在书上画一画。  

  3. 看到大雁,更羸是怎样说的?  

  4. 真的有这样奇怪的事情吗?魏王听了怎样说?用什么样的语气?(疑惑,不敢相信)  

  5. 更羸又是怎样做的?那只大雁怎样?  

  6. (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7. 这句话中两个“直”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同样是一个“直”字却准确地描绘出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前者是写大雁一个劲儿往高处飞,飞得急;后者是写大雁一点儿也不能飞了,掉得快。)  

  8. 这时,魏王怎样说的?更羸真的有这样的本事吗?  

  9. 更羸是怎样判断出这是一只受伤的鸟的?为什么其他的人没有发现鸟受伤?说明什么?  

  10. 填空:更羸的本事可真大,他不仅(    ),而且(     )。   

  11. 更羸的本事不在于能不用箭,只拉弓射下大雁,而是他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使学生体会到更羸比一般人高出一筹的是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并且果断地作出判断。  

  12. 学习了这个成语故事,你知道“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了吗?(被弓箭吓怕过,一听到弦响就十分害怕的鸟。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  

  13.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呢?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我会组词:  

  狼(     )    悔(     )   偶(     )   雁(     )  

  很(     )    诲(     )   寓(     )   燕(     )   

  二、我会填:  

  三、我明白:  

  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换成问句。  

  例:星期六是妈妈的休息日。  

  星期六是妈妈的休息日吗?  

  星期六是不是妈妈的休息日?  

  1. 赵小明是实验学校的三好学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红的语文期中考试成绩很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练习:  

  外祖父是我尊敬的一位长辈。他身材不高,貌不惊人。虽然他很喜欢我,但我却总觉得他有些古板。  

  外祖父工作十分认真。他开办了“翻译社”。他认真翻译、认真校对,每天总要工作到深夜。有一次,一个工厂送来几份资料要求尽快翻译,准备和外商谈判。他接到后,不分昼夜地干了起来。由于坐的时间长,连脚都浮肿了。最后终于圆满地翻译完了那些资料,为与外商谈判争得了主动权。还有一次,为一个工厂向一项外资贷款的大型建设工程写好了外文投标文件,使这个工厂在众多的强手面前中标,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这些事,使我改变了对外祖父的看法。我更亲近他了,越来越尊敬他了。  

  1. 找出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句,用     画出。再概括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2. 教学设计>文章通过                和                      写出了外祖父工作十分认真。  

  3. 我对外祖父态度的变化:开始我觉得他         ,后来使我越来越              他。  

  【试题答案】  

  一、我会组词:  

  狼(大灰狼 )    悔(后悔  )     偶(偶像 )   雁(大雁 )  

  很(很多   )    诲(诲人不倦)   寓(寓言 )   燕(燕子 )  

  二、我会填:  

  三、我明白:  

  照样子,把下面的句子换成问句。  

  例:星期六是妈妈的休息日。  

  星期六是妈妈的休息日吗?  

  星期六是不是妈妈的休息日?  

  1. 赵小明是实验学校的三好学生。  

  赵小明是实验学校的三好学生吗?  

  赵小明是不是实验学校的三好学生?  

  2. 小红的语文期中考试成绩很好。  

  小红的语文期中考试成绩很好吗?  

  小红的语文期中考试成绩是不是很好?  

  四、阅读练习:  

  外祖父是我尊敬的一位长辈。他身材不高,貌不惊人。虽然他很喜欢我,但我却总觉得他有些古板。  

  外祖父工作十分认真。他开办了“翻译社”。他认真翻译、认真校对,每天总要工作到深夜。有一次,一个工厂送来几份资料要求尽快翻译,准备和外商谈判。他接到后,不分昼夜地干了起来。由于坐的时间长,连脚都浮肿了。最后终于圆满地翻译完了那些资料,为与外商谈判争得了主动权。还有一次,为一个工厂向一项外资贷款的大型建设工程写好了外文投标文件,使这个工厂在众多的强手面前中标,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这些事,使我改变了对外祖父的看法。我更亲近他了,越来越尊敬他了。  

  1. 找出第二自然段的重点句,用     画出。再概括出这段的主要内容。  

  祖父工作十分认真。  

  2. 教学设计>文章通过为一个工厂翻译资料,为与外商谈判争得了主动权和翻译投标文件,为国家赢得荣誉写出了外祖父工作十分认真。  

  3. 我对外祖父态度的变化:开始我觉得他古板,后来使我越来越尊敬他。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

  1.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语。

  2.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3.理解“惊弓之鸟”、“能手”等词语。并能选择“直”的解释条,通过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到与“直”的含义相对应的词——“拼命”。

  4. 训练因果句式。

  5.根据板书提示背诵第8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新课,整体进入

  1、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伟大民族,在浩如烟海的文学世界里,有一颗永不磨灭的璀璨明珠,那就是——成语。成语对于我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小朋友,你能不能说说你了解的哪些成语吗?

  2、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惊弓之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惊弓之鸟”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3、这个成语来自于一篇古典作品,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出示板书:

  不用箭

  【更羸—————┐

  |

  | “射”

  | 下

  ↓

  大雁 】

  正因为不用箭,所以老师在“射”字上加引号。

  二、找到突破口

  1、师:那么,课文哪一节重点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呢?

  (引出第8节)用手势告诉老师。

  出示练习,自读第8节,思考填空,用( )在书上括出答案。

  【它飞得慢,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叫得悲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板书。

  板书:【飞得慢——箭伤未愈

  叫得惨——孤单失群】

  “孤单失群”是什么意思?(离开同伴,无依无靠)

  这两句话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出示小黑板:【因果——先果后因】

  4、读书上更羸说的第二句话:男同学读“果”,女同学读“因”。

  男:它飞得慢——女:是因为……

  男:它叫得悲惨——女:是因为……

  5、下面由老师引读因果句式,同学接读。

  师引读:之所以飞得慢,是因为——

  (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

  师引读: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

  (叫得悲惨)。

  师引读: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

  (飞得慢)

  师引读:叫得悲惨,是因为——

  (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

  小结:通过朗读,我们理解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两组分句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6、默读更羸说的第三、四句话,思考填空,用括出答案。

  出示填空:

  【它一听到_____,心里很______,就__________。

  它一_________,伤口又______,就__________。】

  交流,出示板书:

  【弦响→害怕→高飞→使劲→裂开→掉下】

  7、下面,由老师范读这两句话,谁能听出老师在哪些地方读出重音。

  (一……就……拼命)

  指名读,齐读

  8、师:前面,我们知道了更羸说的第二句话是因果句式,其实,第二句与第三、四句话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下面由老师引读,同学接读:

  师引读: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所以一使劲——(生)……

  师引读: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所以它一听到弦响——(生)……

  师:那么,更羸是如何判断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呢?

  师引读:因为更羸观察到——(生)它飞得慢……

  (出示板书:观察)

  师引读:他又分析到——(生)飞得慢……

  (出示板书:分析)

  师引读:最后更羸判断出——(生)它一听到弦响……

  (出示板书:判断)

  9、下面请同学看着板书的提示,背诵第8节。先各自准备,再指名背诵、一起背。

  三、进入对应点

  1、师:更羸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在文中哪一节可以找到印证更羸的话?快速默读课文。用手势告诉老师(第四节)

  2、指名两组读第四节,找一找这节中哪一个字与“惊弓之鸟”中的“惊”字有联系?把它圈出来。然后想一想更羸到底用什么方法射下大雁的?(嘣)

  (用弓弦的响声使大雁受到惊吓。)

  3、指名读第4节,并说说哪些词应该读出重音?(嘣,直,忽然)

  再指名读,齐读

  4、这个“直”字有4种解释,出示:

  【直:①不弯曲;②使直,把弯曲的伸开;③爽快,坦率;④一个劲儿地。】

  默读解释条,文中应取哪条解释,用手势告诉老师。齐读解释条。

  5、这个“直”字,根据它的解释,对应了第八节中的哪一个词?默读第八节。交流。(拼命)

  老师请一个同学把这个解释代入“拼命”这个词来读这句话,体会含义。

  6、老师来读第4节的句子,同学来读第8节中相对应的句子。

  师:只见那只大雁……生:它一听到弦响……

  四、朗读训练重点

  1、师: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可魏王当时并不知道,他前后共说了几次话,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朗读。

  2、出示三句话: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疑惑地问,“你有这样的本事?”

  “嗬!”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3、师:朗读对话要按照以下这四步来读句。出示朗读步骤:

  【读好句子语气:一找提示语;

  二找标点;

  三找重音;

  四有感情地朗读。】

  按照这个方法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句。

  ① 我从这句话的提示语中找到____一词,这句句子要读出____语气。

  ② 我从标点符号上知道这是一句____句,语气应(上扬,下降,平直)。

  ③ 我认为这句话中____应该读出重音。

  ④ 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____。

  根据老师教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如何读好2、3句。

  分别指名读。

  4、齐读这三句话。

  5、下面由老师和同学配合分角色朗读,老师做更羸,同学做魏王,要求去掉旁白,直接读说的话。

  五、朗读总结

  1、师:更羸怎么能听出大雁叫的声音很悲惨,在书上第一节中找答案,指名读句。

  出示句子:【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出示解释:

  【能手:是指对某一顶技术、某一种工作特别熟练,干得特别出色的人。】

  师:织布技术特别熟练,布织得特别好的人称“织布能手”,种菜特别出色的人称“种菜能手”,我们班的龚毅敏同学因为拉二胡拉得很好,所以是拉二胡能手。

  出示句式:【我的因为……所以是什么能手】

  在你周围的同学、老师、父母、亲戚等也有不少能手。

  请你用上“我的因为……所以是什么能手”的句式来说话。

  (下棋能手,跑步能手,写字能手,绘画能手……)

  “射箭能手”是什么意思?“有名的射箭能手”又是什么意思?

  (射箭的技术很高明的人就称“射箭能手”,“有名的射箭能手”,说明不是一般的射箭能手,他的射箭技术特别高明,射箭的经验特别丰富。)

  (师:正因为更羸是有名的射箭能手,打猎很有经验,因此他听到大雁鸣叫的声音能辨别出来它叫的声音很悲惨。)

  2、分角色朗读课文(旁白,更羸,魏王),并思考:更羸真正的本领是什么?

  3、交流:善于观察、分析、判断事物

  我们小朋友也要学会善于观察、仔细分析、准确地判断事物。

  六、引申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师:说得对。“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弓弦得响声;“之”就是“的”。“惊弓之乌”是个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读过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种人吗?

  (师举例:有人打了败仗很恐慌,听到风吹草动以为是追兵来了,害怕得不得了,慌忙逃跑,这些人就是惊弓之鸟。)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一听说解放军来了,吓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他们也是惊弓之鸟。)

  (有的人被蛇咬过一次,以后看到草绳就害怕,成了惊弓之鸟。这种人是胆小鬼。)

  3、师:说得对。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是不可取的。我们小朋友不应该学习这样的人。

  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

  4.惊弓之鸟

  不用箭 观察 分析 判断

  更羸—————┐

  | “射”

  | 下

  |

  ↓┌飞得慢——受过箭伤┐

  大雁-∣ ∣弦响→害怕→高飞→

  └叫得惨——孤单失群┘ 使劲→裂开→掉下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8

  一、教材分析

  《惊弓之鸟》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的第10课。这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赢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使天上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先讲述了更赢射大雁的经过和结果;接着讲述了更赢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准备学习课文的(一至六段)。

  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射箭”、“能手”、“大雁”、“本事”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感悟魏王的情感变化,体会两个“直” 描绘出的前后两种不同的情形。

  3、初步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体会更羸是如何善于观察、善于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为: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好地突破重点,使学生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我在教学中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学习课文前我先让学生观看大雁的动画课件,弓箭的课件图,让他们认识弦。在学习更赢是如何“射”下大雁时,我让学生演一演,读一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最大积极性,为感悟两个“直”作了良好的铺垫。

  2、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这篇文章人物形象鲜明,语言极为富个性特征,意义深刻,要让学生反复朗读,采用不同形式读,加深理解。这也是适应新课标中讲的:“加强读的训练是当前语文科教学最重要的一种训练。”我抓住“更羸是古时侯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深思探究,为什么说更羸是射箭能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中,寻求答案。在为什么说是“嘣”置大雁于死地的讨论中,再次深入文本,初步了解其中的原因,让他们在读中悟,在悟中读。

  但课上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没能层层递进,分角色读时效果不是最好。

  这节课使我进一步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那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9

  【目标导航】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懂得“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后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实践支点】

  一、我会读拼音写词语

  bēi cǎn    yù hé    wèi guó   dǎ liè    jiāo wài

  (  )   (  )   (  )   (  )   (  )

  二、我知道下列加点字在本文中的不同读音

  三、我会辨字组词

  猎(  )  孤(  )  喻(  )  膀(  )  

  借(  )  狐(  )  愉(  )  榜(  )  

  腊(  )  弧(  )  愈(  )  傍(  )  

  四、我会用加粗的词造句

  1、我不用射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跳板】

  一、我会读下面的句子

  1、“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问道,“你有这样的本事?”

  读这句话时,应读出(    )的语气。

  2、“啊!”魏王看了,大吃一惊,“真有这样的本事!”

  读这句话时,应读出(    )的语气。

  二、我能读懂课文最后更羸说的那段话

  1、这段话总共有四句,第一句说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句说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四句说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羸的本事不在于只拉一下弓就射下大雁,而是他知道_____________。他的判断如此准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台阶】

  我能仿照本课的写法写一段话

  这篇课文在写法上,先写结果,后写原因,即先写不用箭只拉弓就射下大雁,后写射下大雁的原因。我也来学习这种写法写一段话。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0

  惊弓之鸟(北师大版教案+说课设计)

  10 惊弓之鸟(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 

  10 惊弓之鸟 

  10 惊弓之鸟

  【课课练】

  a 组

  一、看拼音写汉字。

  二、区别形近字组词。

  三、选择合适的一组词语填空。

  不是……是……   只要……就……   一……就……

  1.它(   )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   )拼命往高处飞。

  2.(   )我本事大,(   )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鸟。

  3.(   )拉一下弓,这大雁(   )能掉下来。

  四、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词。

  1.能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愈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单失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惊弓之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练习复述课文。

  b 组

  一、选择正确读音。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三、仿照例句,把下边的句子换一种说法。

  例:风吹得柳树哗啦啦地响。

  风把柳树吹得哗啦啦地响。

  1.红军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更羸射中了那只受伤的大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集体认读、随机读写、联系语境等手段,理解“孤单失群”“愈合”“裂开”等重点词,通过比较辨析“直”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思。

  2.通过填空、比较等手段,了解文章的遣词造句,理清更羸分析思考的思路,具有初步的推理意识。

  3.在反复朗读、辨析感悟中体会更羸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准确判断的优秀品质。

  4. 运用学过的朗读技巧,读出魏王疑问、惊叹的不同思想感情。

  5. 让学生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并学习使用这个成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懂更羸说的话,体会更羸的分析是正确的。

  教学难点:理解更羸说的一段话,联系全文内容体会更羸分析判断的合理与正确性为重点。根据魏王由“不信”到“吃惊”“奇怪”的态度变化,使学生明确,把观察、思考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是值得学习。

  教具准备: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惊弓之鸟》,了解课前预习。

  (一)导入,初读。

  1.师: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国,五千年的文明使我国积淀了数不尽的文化宝藏,而成语就是其中璀璨的明星。能说说你认识哪些成语吗?

  指名若干学生说。

  师:成语的背后往往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篇成语故事——《惊弓之鸟》。

  师板书,请生读题。

  (二)检查自学情况,归类学习字词。

  1.检查预习情况。

  师:看了课题,我想你们一定发现了这个成语里藏着两样事物,分别是——弓、鸟。

  (1)出示“弓”图

  指“弦”部,幻灯标注“弦”部,请学生说说这个部位叫什么,理解并读好“弦”。

  师:要打猎,有了弓,还得有——箭。

  出示“箭”图

  师:这便是“箭”,古时候,人们挽弓搭箭打猎的动作就叫——射箭。

  出示“射箭”,请生读好。

  (2)师:而这“鸟”指的就是——大雁。出示“大雁”图。

  师:了解大雁吗?能不能来介绍介绍?(大雁:候鸟,秋天飞往南方,冬天飞往北方,样子像鹅,群居在水边,飞行时排列成行)大雁是群居的鸟类,它们总是集体行动。)

  范写指导“雁”字。

  学生在田字格内书写一个“雁”字,写完后请学生把作业纸放到桌子里面。

  2.检查词语情况。

  师:同学们课前预习过了课文,生字词都认识了吗?我来考考大家。

  幻灯出示词语:大王        更羸

  愈合        裂开

  孤单失群    悲惨

  (1)检查第一组词。

  1)师:请同学们看看第一行词,你们发现没有,他们都是——对人的称呼。

  师:谁会读?

  指名读。

  纠正“大王”读音。请生齐读。

  师:这“大王”指的是哪国的国王?

  出示:魏国。

  师:魏国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小国,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请生齐读“魏国”。

  师:这“大王”是魏国的国王,所以我们也可以称他为——魏王。

  出示:“魏王”。

  2)纠正“更羸”读音。提醒“更”多音字。板书“赢”字与“羸”比较,加红“贝”部,了解字形。

  齐读“更羸”。

  师:更羸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谁能用文中的句子来介绍介绍更羸?

  生读文章第一自然段,师幻灯出示:更羸是古时候魏国有名的射箭能手。

  师:知道什么是“射箭能手”吗?

  生答。

  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能手,比如我们班里画画特别好的,我们可以称他为——画画能手;唱歌特别好听的,可以称他为——唱歌能手。而更羸在——射箭方面特别有能耐,所以我们称他为——射箭能手。

  师:让我们把对更羸的赞美读到句子中去。

  齐读。

  3)齐读第一行四个词。

  3.检查第二组词。

  出示:愈合  裂开

  请学生读第二行词。

  师:这两个词你们发现什么了吗?

  请生说说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愈合:伤口长好,伤口合拢。裂开:伤口撕裂、分开。)

  读好这两个词。

  4.检查第三组词。

  请生领读。

  孤单失群(离开同伴,无依无靠),为什么把孤单失群和悲惨放在一组,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二、走进《惊弓之鸟》,了解事件因果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拿起课本认真地读一读这篇课文,这回可要把生字词读准了。

  师:读了课文,你们发现哪里写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

  请生读段落。

  (一)如何射雁

  师出示:

  更羸并不取箭,他左手拿弓,右手拉弦,只听得嘣的一声响,那只大雁直往上飞,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里直掉下来。

  2.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个自然段这么长,可是却只有一句话!

  你们看,它中间一连用了几个逗号?(6个)要读好它可不容易,请同学们自己先好好地读读,待会我们看看谁能非常正确、通顺地把它读下来。

  学生自读。

  指名读。(2—3个)

  齐读。

  3.师:这句话虽然只有一句话,可是却又讲了两层意思,请大家再仔细读读,看看它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

  生自读,思考。

  预设:先讲了更羸怎样拉弦,后讲了大雁怎样从半空里掉了下来。

  师:是呀!现在谁能用你的读让我们大家都看到这两幅画面?

  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段话中写大雁掉下来,连续用了两个“直”字。(“直”字醒目。)这两个“直”字的意思一样吗?(第一个“直”字可换词,第二个“直”可在直前后加字。)

  师:那你能不能把大雁当时的样子,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呢?

  齐读。

  (二)是何原因

  1. 师:同学们更羸并不取箭,只拉了一下弦,嘣的一声,大雁就掉了下来。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了原因?

  生:第九自然段。

  幻灯出示:更羸说:“它飞得慢,叫的声音很悲惨。飞得慢,因为它受过箭伤,伤口没有愈合,还在作痛;叫得悲惨,因为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得不到帮助。它一听到弦响,心里很害怕,就拼命往高处飞。它一使劲,伤口又裂开了,就掉了下来。”

  师:更羸的这一番解释总共有几句话?我们请某组同学一个一个读下去。

  师:有四句。每句话分别讲了什么呢?请同学再自己读读这番话,看看你能读懂什么。跟你的同桌说说。

  2.师:你们读懂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

  出示填空题:

  更羸看到                ,想到                        ;

  更羸听到                ,想到                        。

  请生说。

  3.师:课文中又是怎么说的呢?我们一起来读。

  指名说课文中是怎么说的。

  师:课文中先写了更羸用眼睛——看到的,用耳朵——听到的。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我们就叫——观察。师板书:观察。

  师:那第二句话在写什么呢?

  生答。

  师:由观察而进行思考想象,我们就叫做——分析。板书:分析

  请生再齐读第一、二两句。

  4.师:那后面两句又写了什么呢?我们也一起来读读。

  请生说写了什么。

  师:老师把大雁掉下的过程写在了卡片上,可是我把它们的顺序给弄乱了,你能不能重新按顺序把它们排列清楚呢?(学生在作业纸上先试排。)

  指名排,请生说说顺序。

  5.师:是呀,同学们正是因为大雁的害怕导致大雁直往上飞,最终直掉下来。那它害怕什么呢?当时,它在想些什么呢?

  生说。

  师:其实这些更羸早就预料到了!由箭伤未愈、孤单失群,更羸料定大雁听到弦声,一定会——,由心里害怕,一定会——……最终导致——。这样一步一步的思考过程,我们就叫——推理。板书:推理。

  (三)练说想法,提升朗读。

  1.师:同学们,课文把更羸心里怎么想的放在了文章的最后,其实更羸一开始看到大雁就已经想了,正是他胸有成竹了,才会对大王说:(出示第二自然段)——“大王,我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这只大雁就能掉下来。”

  师:现在谁愿意来当当更羸,来说说当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指名学生说想法。

  2.引读更羸的话。

  师:此时更羸已经成竹在胸了,更羸们一起自信地对魏王说:——

  三、总结全文。

  师:同学们,这个成语故事不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接下来魏王与更羸的对话也非常精彩,特别适合我们去品味;同时这个成语流传了两千多年,至今人们还常常把“惊弓之鸟”挂在嘴边,但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惊弓之鸟”还是那只大雁吗?就让我们下节课再走进《惊弓之鸟》,继续去感受吧!

  板书设计

  惊弓之鸟

  伤口裂开         赢

  直往上飞                      观察

  猜测

  心里害怕                          推理

  听到弦响          掉了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训练重点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更羸不用箭射下大雁的原因,可魏王当时并不知道,他前后共说了几次话,请同学来读一读。指名朗读。

  2、出示三句话:

  【“是吗?”魏王信不过自己的耳朵,疑惑地问,“你有这样的本事?”

  “嗬!”魏王看了,大吃一惊说,“真有这样的本事!”

  魏王更加奇怪了,问:“你怎么知道的?”】

  3、师:朗读对话要按照以下这四步来读句。出示朗读步骤:

  【读好句子语气:一找提示语;

  二找标点;

  三找重音;

  四有感情地朗读。】

  按照这个方法请一个同学来读第一句。

  ① 我从这句话的提示语中找到____一词,这句句子要读出____语气。

  ② 我从标点符号上知道这是一句____句,语气应(上扬,下降,平直)。

  ③ 我认为这句话中____应该读出重音。

  ④ 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读____。

  根据老师教的方法,分小组讨论如何读好2、3句。

  分别指名读。

  4、齐读这三句话。

  5、下面由老师和同学配合分角色朗读,老师做更羸,同学做魏王,要求去掉旁白,直接读说的话。

  二、引申

  1、这只大雁一听到弦响,心里就害怕,以为又有箭射来,拼命往高处逃命,可见这是一只——(生)惊弓之鸟(师指课题)

  “惊弓之鸟”是什么意思?(就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

  2、师:说得对。“惊”就是惊吓;“弓”就是弓弦得响声;“之”就是“的”。“惊弓之乌”是个成语,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受过惊吓,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就特别害怕的人,说这种人成了惊弓之鸟。你们在电影、电视或者读过的故事里看到过这种人吗?

  (师举例:有人打了败仗很恐慌,听到风吹草动以为是追兵来了,害怕得不得了,慌忙逃跑,这些人就是惊弓之鸟。)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被解放军打得晕头转向,一听说解放军来了,吓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他们也是惊弓之鸟。)

  (有的人被蛇咬过一次,以后看到草绳就害怕,成了惊弓之鸟。这种人是胆小鬼。)

  3、师:说得对。有的人受过一次打击下次就害怕了。这种人必定胆小怕事,是不可取的。我们不应该学习这样的人。

  三、书写指导。

  我们小朋友也要学会善于观察、仔细分析、准确地判断事物,那我们也能像更羸一样成为能手。下面我们仔细地观察本课的生字,认真地分析,你估计哪个字最容易出错,请提醒同学们注意。

  难字提醒:魏、射、猎、雁

  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四、布置作业

  1、认真写一写本课的生字。

  2、把这个故事说给家里的人听。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惊弓之鸟》教案 篇12

  【教材分析】

  《惊弓之鸟》是一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古时候魏国一位有名的射手更羸不用搭箭,只需拉弓,便能使天边飞过的一只大雁掉下来的事。从中反映出更羸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并能根据所见所闻做出正确分析。本课时教师将放手让学生质疑、朗读、感悟等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来理解文章所蕴涵的深刻寓意,进而明白道理。

  【背景材料】

  由于本班学生平时对古代历史故事、成语故事、古代诗文等传统文化较为感兴趣,因此教学前我便布置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做好预习作业。学生在预习时遇到不明白或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上课时勇敢、大胆地质疑。

  【课堂实录】

  〖片段一〗

  师:同学们,从你们的预习作业中,老师看出来了,你们当中有很多同学对这篇课文非常感兴趣,能告诉老师,你最想知道什么吗?

  生:我想知道这只大雁为什么听到拉弓的声音就自己掉下来了呢?

  生:我想知道更羸是怎么判断这只大雁受了箭伤、孤单失群?

  生:为什么更羸明明知道大雁受伤了,还要去射它呢?

  生:为什么魏王一开始不相信更羸说的话,后来又相信了呢?

  生:……

  师:老师非常高兴,经过这一、两年的学习,你们的质疑问难能力提高了。“善于思考”,我相信你们对课文的理解一定会更快、更深。

  反思: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果断地将学习的主动权抛给学生。亲切随和的话语,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的状态。从题目入手既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同时还将以往“教师问,学生答”转变为“学生问,学生答”。我始终认为,开启学生知智慧的大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告诉他们答案更有效。

  〖片段二〗

  师:同学们,你们相信可以不用箭,只需拉弓,就能使大雁掉下来这样的事?

  生:不信。

  师:魏王也不相信。听了更羸的话,他有什么反映?请找出相关的句子来。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师:假如你就是魏王,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对更羸说?请允许我来当一回更羸,哪位同学愿意当一回魏王,用怀疑的语气对我说一说?

  (学生直喊:“我来,我来。”师指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魏王说的话。)

  师:听你读,我怎么感觉不到魏王的怀疑。

  (再次指名朗读)

  师:请注意,这时候魏王是用疑惑的语气在问更羸。你对事情感到不可思议的时候,你会怎么说?请你试着用疑惑的语气读给同桌听。

  (学生与同桌练习读:“是吗?你有这样的本事?”)

  师:哪位大王愿意再来试一试啊?

  (学生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看得出你对更羸的话是半信半疑。让我们也学着他这样朗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