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胖鸭子捉迷藏》教后反思

《小胖鸭子捉迷藏》教后反思(精选2篇)

《小胖鸭子捉迷藏》教后反思 篇1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音乐活动的案例研讨,而且作为第一教,在活动前先学习一些相关的理论以及案例。

  在组织活动时我从入场时对活动角色的介绍一下子就把幼儿引入了创设的情境,幼儿非常投入地参与到了角色的扮演中,由此引出对各种动作的模仿:走路、游泳、捉鱼等,幼儿始终都能按照老师的提示进行动作的模仿和练习。但是也活动中也发现幼儿尽管对动作掌握较好,表演的欲望也比较强烈,可在把握音乐节奏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表演时,他们往往关注自己和同伴的角色和动作,而不善于去倾听音乐节奏的变化。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在有限的时间内(4个8拍)一下子掌握按节奏有变化地做各种动作这个要求难度教大,虽然在活动中多次引导和练习,但效果不是很明显。而此后的游戏则将活动推向了高潮,幼儿们对游戏的规则理解和掌握得较快,特别是“头儿钻在水下,尾巴在水上”和“一动不动”,一旦听到信号一个个都能很好地按指令来作出相应的动作。最后在《母鸭带小鸭》的旋律中结束活动,不仅使整个活动创设的情境更为完整也和入场有了呼应,更是让幼儿的情绪有了一个缓冲的过程。如果将第一个目标定为“音乐与动作结合,有节奏地做动作”将更切合小班幼儿的理解和发展水平,而在活动中的引导再具体和深入些的话,也会使整个活动目标的达成更加扎实和巩固。

  这次活动对我自身教学水平和能力而言也是一次挑战和尝试的过程,通过设计和调整活动方案以及前期的学习等,我不仅在小班律动这个领域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积累,也使自己在把握不同年龄幼儿特点和课堂教学的应变和策略方面有了提高。

《小胖鸭子捉迷藏》教后反思 篇2

  本次活动的设计以“捉迷藏”的游戏情节贯穿始终,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满足了幼儿以角色身份参与活动的愿望。

  1。动静交替

  小班的幼儿很乐意玩“变一变”“玩一玩”之类的游戏,一开始学习胖鸭子走路,接着就“躲藏起来,”他们能跟快完成从小胖鸭子“头儿钻到水里,尾巴在水上”的动作,在躲藏的时候就要一动不动,否则就会被发现。这种转换同时又体现了动静交替的原则,避免连续蹦跳造成的疲劳,集中展示了艺术表达的形象性和愉悦性功能。

  2。循序渐进

  本目标“合拍的做鸭走步”对小班幼儿对幼儿来说难度不大,他们等于在“妈妈”的带领下合拍的走路。在比方第二段音乐时,主要是让幼儿自己想象,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这儿对幼儿来说是一大挑战。并提出要求:当“妈妈”来到你身边的时候,就要躲起来,一动不动,不能让妈妈发现。就这样从简单到复杂,从不移动到移动,再到不移动,幼儿表现的非常好,对音乐旋律也逐渐熟悉,幼儿活动的兴致很高。

  在艺术表现方面,我及时鼓励幼儿,让幼儿进行个性化的表现,这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本身小班幼儿都具有好“模仿”的特点,在培养幼儿创造意识的同时,又激发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给幼儿提供表现的机会。

  整个活动上下来之后,自己也意识到其中的不足:

  1。用的时间过于长了。分析下来主要是曲二的创编部分不够紧凑。每个动作我都抠得比较细,一遍老师哼唱,再一遍听音乐做动作,所以时间用得很多。

  2。在动作与音乐合拍方面,我觉得今天幼儿编的游泳、捉鱼、喝水等动作,都很难做到合拍地表演,只能用段来区分。在练习时,也要有趣味性一点,比如练习游泳部分,可以鸭妈妈带着宝宝一会儿游到这里,一会儿游到那里等,这样就能抓住幼儿的注意力,不容易散掉。

  3。在捉迷藏游戏部分,时间把握得比较适宜,而且要求都交代得比较清楚,所以进行得比较顺利。但是在导入游戏部分,可以直接让幼儿听小鸭子捉迷藏用的动作,不用再听鸭宝宝在干什么了,直接切入主题,这样也可以省略一遍听音乐的时间,就更加紧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