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 |
范文 | 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通用9篇) 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1幼儿园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就是幼儿园所开展的活动本质上应该具有游戏的性质。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看,幼儿园绝大部分时间要以游戏性活动为主,幼儿从晨间游戏开始,上下午有专门的游戏时间开展区域游戏、体育游戏、户外游戏等。从方法和手段的角度来看,游戏作为一种方法和手段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一日活动之中。比如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常以游戏手段开展,象色彩游戏“颜色变变变”、科学游戏“一切都在变”、数学游戏“谁排第一”、语言游戏、手指游戏等等,以各种方法手段丰富教学,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来看,游戏作为一种内容和形式融入幼儿园教育,游戏不应该是孤立的、分割的,他应该以反映幼儿完整的经验为活动目的。安排游戏的目的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为了借助游戏这种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幼儿的发展。因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他们在参加游戏活动中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当然可想而知。对于游戏,相信在座的大家都知道他的重要性。现在我们肯定也能在平时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组织各种游戏,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这不仅是教师体位的改变,也不只是为了表示大人对孩子的“亲密接触,”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示大人对孩子的尊重。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既在有形之中缩短了大人与孩子之间的形体距离,使孩子没有压抑和恐惧感,又在无形中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同大人一样是平等的,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要让自己下意识的蹲下和孩子说话,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历练才能将有意识行为转化为自觉的无意识行为。 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捕捉孩子的内心活动 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反映了他们的内心活动。作为教师就要勤于观察,善于捕捉并分析这些信息,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吃饭时有个孩子在偷偷的看你,这是为什么?原来他想扔掉不愿意吃的蔬菜,这时候,你不要看他的眼睛,而是要看他的手,他就会停止动作,如果扔掉了,我们再去批评他,那就晚了。教师只有善于把握最佳教育时机,走进童心世界,方能读懂儿童这本书。 学会用欣赏的目光发现孩子的优点 尽管每一个孩子性格不同,出身环境不同,所受家庭教育不同,但他们却各自有着不同的优点。作为教师就要用发现的眼睛、欣赏的目光去探求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平等地善待每一个孩子,切忌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告诉孩子即使你尿床了或者打坏东西了老师照样喜欢你。教师要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是没经雕凿的好孩子,“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得当的教育。”我们不能用同样的尺度要求于所有的孩子,要因人施教。 教师公平、民主的对待每个幼儿,才能使每个幼儿对自己与教师的关系充满信心。这样孩子的心情得到放松,自尊心得到加强,有利于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生活中,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我们有的教师在组织游戏时,生怕幼儿放开了,收不住,因而叮嘱了再叮嘱,规矩了再规矩,更不用说开展体育活动了,能减的步骤尽量减,能缩小的范围尽量缩小,给每个孩子都套上一个紧箍咒,“谁玩不好,下次不能玩,”使幼儿在游戏中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小心谨慎,不敢大胆尝试新的玩法,不敢超越老师规定的活动范围。幼儿一旦离开自己的位置,即被教师视为不遵守纪律,罚出场地——尽管游戏规则中,从来没有这一条!幼儿想获得当“角色”的机会,即被视为不安分、想出风头。长此以往,幼儿失去游戏的兴趣,缺少游戏投入的热情,有的老师问“为什么有的孩子不爱玩游戏?”原因就在我们老师的身上,教师只有自然而真实的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才能满足幼儿的游戏欲望,不至于锁住幼儿的手脚,限制幼儿的创造。教师要“站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给孩子一个单独的空间,一个独立尝试机会。 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2看到这本书,我立即想到的就是师范的考试,再次翻着这本书,读着熟悉的名词,却感觉没有当年的激情,也许是没有了考试的动力,也许是当了十几年的教师,这些理论的战术已经在课堂实践的战场上用不上了。于是,我毫无兴趣地翻着,想找一找自己比较有兴趣的章节,跟自己教学实际最接近的教学过程来看看,最后决定翻到“教学过程”这一块看看。对于老书新读,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原以为这些东西太熟悉了,教育的概念和基本要素、教育的基本原则,哪一条不是当年滚瓜烂熟背过的,就连孔子的“因材施教”,卢梭的自然教育,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也都再熟悉不过了……经过三年的师范学习,加上三年的专科与三年的本科巩固,自以为,自己对教育学的理论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意外的是,我在书上看到了我从没见到,从没听过的教学新词、崭新的教学理论: “产婆术”:即在教学中,并不把真知直接教学教学学生,而是通过对话、诘问,让学生陷入矛盾的困境,然后引导学生经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得真知,即苏格拉底的教学思想。这种“产婆术”教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诘问,第二阶段:助产。虽然这样的名词我们(至少是我)没听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值得借鉴的。教学中,同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之间的质疑、互动,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最后经过老师的推波助澜和孩子的独立思考得出问题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昆体良的教学过程思想:昆体良是古罗马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这种学习过程,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进,对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性、条理性等显著的效果。教学中,偶尔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或穿插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很有必要。 道尔顿制: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听了昨天陈校长的讲座,巧的是,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与昨天陈校长讲的新亮点不谋而合,和我们学校的自主作业,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相吻合。虽然目前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教学形式,但对我们的教学以及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却有着很大的影响。 特朗普制:这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今年以来,美国学者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上课:即把两个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课,由出类拔萃的老师担任;小班研究,每个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别教学,主要由学生独立作业,部分作业指定,部分作业自选。 还有“克伯屈、伯克、华虚朋”等都是我闻所未闻的新词,我想,不管是哪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其优缺点,针对如今的课堂,都是有其借鉴意义的。因此,对于这本书,我还需好好研读,全面掌握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性质与功能,综合地利用,有主有辅地结合,以便更好改进自己的教学。 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3《教育学》是师范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了几年以后,重新拿起《教育学》这本书,感觉熟悉而又陌生。 我们整天把教育挂在嘴上,那什么是教育呢,书中做了明确的回答。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整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美育这一章节。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所谓狭义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 所谓广义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梁启超先生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人生趣味与境界的追求与会听曲子、会作诗或会一套美学理论、拥有自己的审美观等显然都不是一回事。称之为实质教育的原因就在这里。 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这样,美育概念就应在从狭义走向广义的同时,也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 定义的变化意味着美育概念本质的拓展,从而也意味着美育功能认识的拓展。 美育的直接功能可用两个字表示即“育美”。我国学者认为:“美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直接功能(审美观以及审美、创作能力的培养等)与美育概念的狭义或形式美育相关。 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在功能,是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体功能等。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就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美育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艺术美是一种以现实美为基础,但是又经过艺术加工,因而高于现实美的美的形态。艺术美育则是指以艺术美为内容的美育活动。艺术美来自现实美,但是由于有了艺术家的集中、概括、提炼,因而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因此艺术美育应当成为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 艺术美育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在艺术美育中,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内容和境界,从而在实质意义上得到美的陶冶。二是艺术美育还应当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不同艺术形式及表现方式,不同艺术体裁和风格的特点,从而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三是让学生通过必要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或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方面的修养。 艺术美育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靠艺术类课程去实施的。由于艺术形式品种繁多,学校艺术美育课程应当选择那些基础性强,受学生喜爱,同时又适合各学校实际的艺术形式开展艺术美育。 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形态。大自然是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最丰富的源泉。与艺术作品所不同的是,它是现实的,生动、丰富和多变的。比如自然景致就具有天然质朴、色彩丰富的特点,而且随季节、昼夜和天气变化而经常变换。自然美育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生动性和随机性。 自然美育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通过自然美的鉴赏,使学生了解自然美的特征,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性情;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赏,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 所谓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我们知道,衡量人类活动的标准主要有真、善、美三个最主要的尺度。但是教育学过去在教育活动的评价尺度上主要关注的是真、善两个尺度,而严重忽视了审美尺度的建立。教育活动最讲言传身教,如果教育本身忽视审美和创造美的追求而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有真正的美的追求,那么其教育的效率肯定是会大打折扣的。 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这表现在:(1)教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2)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创造合乎美的规律的教育活动中介形式。比如有张有弛的授课节奏,课程内容呈现的审美追求,一直到教学语言、板书的美化,等等。(3)努力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对象美,并且努力促进学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让学生的成长作为他们自身成长的动力。(4)科学美也是教育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不同的学科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美的成分。科学美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类的智慧之美及其表现的伟大的人类主体的本质力量。发掘并展示科学美不仅是美育的需要,而且对各科教学本身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4《教育学》是师范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了几年以后,重新拿起《教育学》这本书,感觉熟悉而又陌生。 我们整天把教育挂在嘴上,那什么是教育呢,书中做了明确的回答。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整本书我最感兴趣的是美育这一章节。 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美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明确的教育范畴,一般认为是由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 所谓狭义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 所谓广义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而“实质美育”则以上述目标为手段,追求美育的精神实质:人生的美学趣味和教育的审美境界。梁启超先生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重要者,倘若在生活全内容中把‘美’的成分抽出,恐怕便活得不自在,甚至活不成。”“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成了无意义。”人生趣味与境界的追求与会听曲子、会作诗或会一套美学理论、拥有自己的审美观等显然都不是一回事。称之为实质教育的原因就在这里。 强调美育对诗意人生的促进功能已成为现代美育的核心。这样,美育概念就应在从狭义走向广义的同时,也实现由形式向实质的革命。 定义的变化意味着美育概念本质的拓展,从而也意味着美育功能认识的拓展。 美育的直接功能可用两个字表示即“育美”。我国学者认为:“美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的直接功能(审美观以及审美、创作能力的培养等)与美育概念的狭义或形式美育相关。 美育的间接功能是一种附带功能,或者说是一种潜在功能,是为其他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前提条件的作用,具体讲,就是美育的育德、促智、健体功能等。蔡元培先生在20世纪初就说过:“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 美育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三)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艺术美是一种以现实美为基础,但是又经过艺术加工,因而高于现实美的美的形态。艺术美育则是指以艺术美为内容的美育活动。艺术美来自现实美,但是由于有了艺术家的集中、概括、提炼,因而比现实美“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因此艺术美育应当成为学校美育的核心内容。 艺术美育的具体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在艺术美育中,应当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理解美的本质、内容和境界,从而在实质意义上得到美的陶冶。二是艺术美育还应当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不同艺术形式及表现方式,不同艺术体裁和风格的特点,从而提高艺术的鉴赏能力。三是让学生通过必要的训练,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或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方面的修养。 艺术美育在学校教育中主要是靠艺术类课程去实施的。由于艺术形式品种繁多,学校艺术美育课程应当选择那些基础性强,受学生喜爱,同时又适合各学校实际的艺术形式开展艺术美育。 自然美是指自然物本身所呈现出来的美的形态。大自然是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最丰富的源泉。与艺术作品所不同的是,它是现实的,生动、丰富和多变的。比如自然景致就具有天然质朴、色彩丰富的特点,而且随季节、昼夜和天气变化而经常变换。自然美育因此具有非常大的生动性和随机性。 自然美育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通过自然美的鉴赏,使学生了解自然美的特征,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和理解能力;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性情;通过自然美的欣赏,尤其是一些人化的自然美的欣赏,增强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 所谓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身要努力做到审美化。我们知道,衡量人类活动的标准主要有真、善、美三个最主要的尺度。但是教育学过去在教育活动的评价尺度上主要关注的是真、善两个尺度,而严重忽视了审美尺度的建立。教育活动最讲言传身教,如果教育本身忽视审美和创造美的追求而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有真正的美的追求,那么其教育的效率肯定是会大打折扣的。 教育美育要求教育者充分创造教育活动的形式美,同时努力发掘教育活动中所有美的要素作为美育的资源。这表现在:(1)教师努力塑造美的讲台形象和人格形象,努力将自身的师表之美作为教育手段。(2)教育活动努力寻找自身的审美活动形式。创造合乎美的规律的教育活动中介形式。比如有张有弛的授课节奏,课程内容呈现的审美追求,一直到教学语言、板书的美化,等等。(3)努力发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对象美,并且努力促进学生以自己和自己的活动为审美对象,让学生的成长作为他们自身成长的动力。(4)科学美也是教育过程中广泛存在的美的形式之一。不同的学科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美的成分。科学美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类的智慧之美及其表现的伟大的人类主体的本质力量。发掘并展示科学美不仅是美育的需要,而且对各科教学本身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5一提到《教育学》,我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不陌生,但是能够把《教育学》中的教育理论领会到心,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的也许不是很多。就拿我来说吧,《教育学》我已学了三遍。在师范学,在读专科时学,读本科时又学,可真正能够深入我心的东西却很少。而这次我选择读书套餐,学校里要求我们读这本书,这是我第四次学习《教育学》,也是学的最认真的一次。因为本次学习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我也想学习更多的教育理论,为自己充电,以便在今后能够更好的指导工作。 其中,读了第十五章《教师》中的第二节“教师的素养及培养”给我很大的启示:教师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热爱优秀的学生,对教师来说很普遍,而爱差生和后进生,却不易。然而,十个手指不一样齐,学生也一样,不可能个个优秀。就拿我班来说,有名差生是有多动症的,接受能力也不强。我曾经想过是否要放弃他。但小学阶段如果对他放任自流,让他形成了坏习惯,这会毁掉他的一生。而对这位学生想靠压服,显然行不通。于是,我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用真诚的爱来感染他。他没作业本,我送他一本;他不会做作业,我就留他下来教他;他经常忘记做作业,我就叫同桌每天监督他记作业;他上课精神很不集中,我就要求班主任把他调到第一个位置,方便提醒他认真听课……。在这学生身上,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渐渐的我们关系融洽了,下课经常找我聊天,有时还告诉我他的发现。 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我们当教师的,应该时刻想着两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他们也会特别感激你。 正如苏联教育家捷尔斯基所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6在学海中游泳,能让我们懂得更多,能让我们知道我们欠缺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努力,怎样面对生活。 在学海中游泳,是对自己的技能与耐力的磨练和考验,只有你坚持,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在学海中游泳,在知识的天空中飞翔,在学习中寻找快乐,在学海中游泳,让我变得聪明无比,让我知识渊博,让我体会到生的喜悦与生命的意义……在学海中游泳,让我变得沉着、冷静、成熟、礼貌…… 在学海中游泳,虽然是好的`,但是在学海中游泳可不是那么简单的,在学海中游泳要学会技巧,还要有一颗上进的心…… 在学海中游泳,你会发现学习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其实学习是简单的,是快乐的,是能提高自身修养的。 即使在学习的海洋里被呛几口又苦又涩的海水,但有了老师春风化雪般的关爱,但又算得了什么? 让我们在学海中游泳,迎长风,破巨浪,经历过风雨后,我们终会体会到学海的色彩斑斓,明白“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严峻,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友谊领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真谛…… 眺望远方,有一个彼出现我的眼前,我决心游过去,我知道,这将比前面的路更崎岖,更困难重重,可,我能做到! 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7读《教育学》这本书很枯燥。犹如啃石头一般。这本书上的东西都是老理论了,就算是新理论,我们也早已实践过。而这本书也算是老古董,从上个世纪的80年开始第一版印刷,然后修修改改,一直到今天的第六版,也有近30年的历史了。因此,这本书我只看了与自己学科相关的一个章节——就是第十三章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读这个章节的时候,让我感触不多,很少。以前为了考试,这本书看过一次。今天再去看这本书,因为是看书的角度不一样,所以得到的感触也不同。 这一次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书,看过之后,也有些体会。 什么是信息? 人们都说现在是信息的时代。那么信息是什么? 是不是以前就没有信息了? 是不是有了电脑就有了信息、没有电脑就没有信息? 其实,我们古代人们很重视信息。孙子兵法就说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其中的“知彼”就是指敌人的信息。你都没有敌人的信息,你怎么能“百战百胜”?所以,信息并不只是现在才有的。只是我们现在的生活越来越现代化,对信息资源越来越依赖,所以我们才会更加主动的去获取信息。 举个例子,从瑞安到上海旅游。我们一般出发前要了解上海那一边今天或明天的天气怎么样?为什么要了解今天或明天的天气信息,因为我们早上出发,下午就可以到达上海,路上行程时间很短。但如果,你也学古人一样,非得要走上10天、半个月的,那你了解上海今天或明天的天气信息什么用? 所以,随着生活的现代化,我们身边的各种信息设备或终端会越来越多。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 不用等太久,再过四、五年吧,到时候我们的身边将到处是便携式的信息终端机器。如果我们不懂得如何处理这些信息,那么我们就会是被隔离的孤岛一样,与外界隔绝。曾经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不识字的人被定义成文盲,那么几年后,不懂得信息处理的人或没有信息能力的人也将是“文盲”。因此,一个人一定要有信息素养。 这也正是信息技术课对学生的要求。 那么信息素养是什么? 信息素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信息意识、信息价值观和信息处理能力。 什么是信息意识?就是对信息的敏感性。通俗地讲,就是面对不懂的东西,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寻求答案。 信息价值观是什么?就是对信息的判断力。哪些信息真的、哪些信息对我有用、哪些信息对我没用,什么样的信息会对将来的生活有影响。这就是信息的价值观。 什么是信息处理能力?这个很好理解。它包括信息的搜集能力、分析能力、利用能力和管理能力。说简单点,就是用什么工具、什么途径搜集到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看看信息是否真假、对自己有没有用处,有用处就把它用起来,用起来后,这个信息还要不要与别人分享?这个信息的处理能力是一系列的过程。因此,信息处理能力是整个信息素养中最重要的。 你看,这就是我们信息技术课对学生的要求。 所以,信息技术课不是电脑培训课。 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8其中,读了第十五章《教师》中的第二节“教师的素养及培养”给我很大的启示:教师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表达。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热爱优秀的.学生,对教师来说很普遍,而爱差生和后进生,却不易。然而,十个手指不一样齐,学生也一样,不可能个个优秀。就拿我班来说,有名差生是有多动症的,接受能力也不强。我曾经想过是否要放弃他。但小学阶段如果对他放任自流,让他形成了坏习惯,这会毁掉他的一生。而对这位学生想靠压服,显然行不通。于是,我用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用真诚的爱来感染他。他没作业本,我送他一本;他不会做作业,我就留他下来教他;他经常忘记做作业,我就叫同桌每天监督他记作业;他上课精神很不集中,我就要求班主任把他调到第一个位置,方便提醒他认真听课……。在这学生身上,我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渐渐的我们关系融洽了,下课经常找我聊天,有时还告诉我他的发现。 虽然,有时我也会因为学生的淘气而埋怨,因为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为他们的违纪而心烦,但一想到他们还是孩子,我就努力地克制自己心中的不满。我们当教师的,应该时刻想着两句话:“假设我是孩子”,“假设是我的孩子”。平日里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度的关爱,照顾,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受到重视的,那么,孩子心里就会很满足,他们也会特别感谢你。 正如苏联教育家捷尔斯基所言:“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 教师教育学心得体会 篇9作为新教师,阅读教育类的著作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首先选择了《教育学》这本书,可以说,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是受益匪浅!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1806年发表的。该书所论述的教学理论,说明了心理学对于教育学的意义,提出了教学的形式阶段的原理,论证了教育性的教学这一概念,特别是指出了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意义。所有这些,在教育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在世界各国得到传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我们今天重新研究与评价该书的意义之所在。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教育理论开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是近代教育理论走向科学的开山祖和奠基石。 (1)赫尔巴特试图将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统一起来,将现实社会的要求与未来社会的召唤统一起来,从而培养既能立足现实,又能面向未来的人才。 (2)赫尔巴特将其管理论建立在性恶论的根底之上,这显然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但是,即使在赫尔巴特的最专制的管理论之中,我们还是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民主的东西:"人们只能理智地把这种服从同儿童本人的意志结合起来,并只能把这种服从作为一种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真正的教育的结果来期待得到","一个外行的教育家如果擅自行使支配权,而这种权力既不是从父母那儿得来的,又不是被学生成认的,那么他将完全自毁于此。" (3)《教育学》的不朽生命在于它的教学论。 第一,赫尔巴特从其观念,兴趣,统觉等心理学思想中寻找其教学论的理论依据,试图将其教学论建立在心理学根底之上。这是赫尔巴特的一个极为重大的理论奉献。 第二,他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从而正确地说明了教学的定义,论述了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第三,"四段教学法"的提出。"四段教学法"对于教学的四个阶段划分得很清楚,且比较细致地考虑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状态,注意到不同教学阶段学生的不同兴趣,特别考虑到不同的教学阶段所应采取的.不同教学方法。这对于知识的系统授受和教学过程的标准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4)在训育论中,赫尔巴特试图将道德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统一起来,从而使人归于"内心自由"。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赫尔巴特试图将人之个性与社会性协调统一起来的努力。赫尔巴特重视有规律的生活在儿童的道德性格养成中的作用,将道德性格的养成生活化,重视教育者在形成儿童道德性格中的重大影响和作用,主张陶冶,反对强制,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主要表达在他这本《教育学》里。他所提出的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科学的主张,把道德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的见解,多方面兴趣的理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以及统觉心理学理论,等等,对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欧美多数国家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展,产生了非常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其实,赫尔巴特的巨大的历史功绩主要不在于众人加之于他的"近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等美誉,而在于他的教育学说成了西方近代教育传统的有机组成局部。 开展进程中,赫尔巴特的影响也同样重要。这不仅是因为他是最早被系统介绍到中国的西方教育家,更主要的是他对20世纪初期中国建立新式学堂和开展近代师范教育发挥了无人可及的巨大作用。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