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国家级培训心得体会 |
范文 | 国家级培训心得体会(精选3篇) 国家级培训心得体会 篇1任教十余年来,经历的培训也不少,可惟独这次中等职业学校烹饪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个月下来,习惯了路上的奔波,习惯了图书馆安静,更习惯了专家教授们对我思想上的冲击。每天的感觉是幸福而又充实的,因为每一天都要面对不同风格的专家教授讲课,每一天都能听到不同类型的讲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冲击。在这里,我更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中等职业学校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 学院还根据专业特点,在上好教学理论与方法课的同时,特别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多次请校内外全国和江苏省著名的烹饪大师、烹饪名师给我们讲解演示淮扬名菜名点的制作;我们还到扬州迎宾馆、花园国际大酒店、淮左明都大酒店、赛德大酒店、食为天大酒店等具有代表性知名餐饮企业进行实习,和酒店的师傅们共同切磋技术,到国家重点职业学校—无锡旅游商贸职业学校参观考察,同学们相互表演和交流了当地的名菜名点,使我感到收获很大。作为一名中年教师,我深知自己在教学上还存在问题,但是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相信自己是有所收获的。一些对职业 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给了我具体的操作指导,使我的教育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真是受非浅。下面是我 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一、教师如何进行知识更新 一个成功的教育者,首先是一个善于自我更新知识的学习者。教师的知识更新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打破,二是重建。即打破传统的、陈旧的甚至是落后的教育理念、理论和教学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科学的、先进的、合乎时代潮流的教育思想体系。作为专业教师,实践经验是财富,同时也可能是羁绊。因为过多的实践经验有时会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接受,也能一时地掩盖教师新知识的不足,久而久之,势必造成教师知识的缺乏。缺乏知识的教师,仅靠那点旧有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菜品,自然会导致各种能力的下降甚至是缺失,这时旧有的教学经验就成了阻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和提高的障碍。在充分尊重教育者的基础上,强调打破教育霸权,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教育者的头脑,使之打破其坚冰一样的由陈旧的知识和经验累积起来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那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新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必然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教师应有的课程意识 教师的课程观不能停留在“课程即教材”这一层面上,课程也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过程。课程不再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课程也是师生在教学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课程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正如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所说,课程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探究、创新的精神。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一个艺术品。其次,课程是开放的、民主的 科学的。所谓开放,是指课程的开发要全社会关心教育事业的人共同参与;课程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修改,不断趋向完善;课程的设计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所谓民主,就是课程决策、课程编制的过程应该是对话式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也应该是师生交互并生成意义的过程。所谓科学,是指课程是职高生的课程,课程必须回归社会实践、适应不同职高生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 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当好组织者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职高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把机会交给学生,俯下身子看学生的生活,平等参与职高生的研究。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职高生,职高生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实施的灵活性大,让教师觉的难以驾驭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表现为过多的焦虑和不安。那么,怎样调动职高生的“思维参与”呢?专家认为,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职高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职高生处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手给职高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让职高生充分思考,给职高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职高生说。这样,职高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总之,在职业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我们应当积极投身于新课改的发展之中,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心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 ,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职高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在这里,我看到了审慎严谨的老师,志同道合的同学,我感到在这条漫长而又艰辛的教育之路上,我并不是一个人在上下求索。我并不孤单! 国家级培训心得体会 篇212月23日至25日,我很荣幸受学校委派至哈尔滨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国家级培训,本次培训的目的是为20xx年全国实施的远程培训培养种子教师。培训内容主要是关于将来如何有效开展远程培训,全面提升全国各科教师信息素养。培训对象为各省,自治区担任远程培训辅导教师的骨干培训者。 23日上午,由中央电教馆刘峰对本次培训做了简短的动员,对培训内容及以后奖励机制进行了介绍。接着西北师范大学郭炯教授对本次项目培训课程的总体框架做了讲解。郭教授运用思维导图对本次培训的框架进行了一个形象的展示,主要从计算机网络基础建设,数字课堂环境建设,MOODLE平台建设,教育云等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虽只是框架介绍,但思维导图的运用和郭教授适时的补充,让我对20xx年的全国培训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期待,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中教育云,资源整合,家校协同教学,网上校本研修等让我对教育技术的运用有了新的认识。 23日下午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贾居坚教授针对教师培训项目的有效实施与管理作了培训,此次培训打破了传统的专家讲,教师听的模式,在培训中贾教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何让教师准时报到参加培训,培训中教师积极性如何调动,如何让教师在讨论中踊跃发言。根据这几个问题,将教师按地域分为十个小组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写在纸上进行展示。我们山西组经过激烈讨论也总结了自己的答案。我们组名确定为:“三晋之翼——晋善晋美”;通过与行政挂钩,设立奖励机制来确保教师准时参加培训;通过小组有效合理编排,组长积极引导来确保每位教师进行踊跃发言。除了展示我们山西组的结论,还聆听了其它小组的精彩展示,从中发现了不少亮点和学习的地方,会场气氛也非常活跃。 24日全天由孙高扬教授对关于网络研修社区活动策划的几点思考对我们进行了培训。孙教授将远程培训比喻为网络社区,并就如何在网络培训中提高学员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做了几点分析。首先创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运用网络沟通软件QQ,YY,微信等工具来确何教师和学员能进行方便快捷的沟通;然后实行兵带兵机制,类似于我校的师带徒,进行一对一的帮助;还实行合作共赢的机制,制定一些奖励措施,举办一些比赛活动等。 远程培训中教师和学员之间的陌生感是很大的障碍,针对此点,孙教授将互相熟悉定义为破冰活动,让各组成员进行地区培训分工,我们山西组进行了简要的分工,参加培训的电教馆工作人员主要进行联系,沟通,组织等工作,一线带课教师主要进行授课,培训等工作。在各组展示中,孙教授通过一个小游戏来检测各组成员是否达到了互相熟悉的目的,学员们在游戏的氛围中了解了彼此,增进了感情,达到了破冰的目的。 25日上午全体学员在东北林业大学多媒体机房进行培训平台的操作练习,在此次培训中,中央电教馆杨金勇教授通过YY语音平台对分布在五个机房的222名学员以及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几位一期培训教师进行了统一的互动教学,使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远程培训的优点。 在上机培训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平台操作的讲解时,没有必要进行全面细致的一一讲解,培训对象为各地电教人员,在平台操作方面都有一定的经验,完全可以以微课的形式进行讲解,效果会更好,用时也会更短。 以上就是本次培训,我的一些心得体会,此次培训只是一个开始,接着各位学员还将通过培训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为20xx年的全国教师培训做准备。教育技术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也是未来教育的趋势,希望各位教师能勇于接受挑战,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掌握制作优秀课件的能力,来迎接未来教育的变化。 国家级培训心得体会 篇37月有幸参加的西城区的“新教师入职培训”,大致了解了西城教育的现状,特色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特点,明确了教师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在教师专业发展及生涯规划方面,初步确立了自己从业的方向和目标。今后力争在职业素养和专业知识结构方面,获得知识增进、能力提高、道德成长,初次接受了“好课”标准,为今后的教学树立了有力的标准。 彰显教师的情感素养;明确的目标性、计划性;精心的教学设计与组织贯穿始终;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课堂有利于学生提出新问题;教师的主体地位被突出等等都是好课的标准。简言之为“新、活、趣、实”,这也成了我教学努力的方向。几位教育一线老师的成长经历分享,更对我的职业生涯有启发性作用。它们以班主任的亲身经历,总结出了做好班主任的所必须的前提条件是要有“爱心、细心、耐心、团结心、专心”,尊重、关注每个孩子,耐心陪伴他们成长。 入职后学校的新教师培训使我们有机会与校长面对面交流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碰到的困难,校长和李总会以专业的角度、丰富的经验给我们切实的点拨。我们也会交流关于学生学习习惯培养和组织教学方面的困惑和方法,不断地接受理论知识而后应用于实践,转化为切实可行地实践性知识技能。从从前面对整个班级的学生慌乱无措到现在的镇定自若,从面对特殊生的无能为力到现在的想方设法,从教学时的空乏无序到现在的条清缕析都是实际教学中的打磨成长,是培训中学来的理论与经验的'有效实践。 学校每周二下午的全校大会邀请的专家学者是为我们教育一线的教师打开了一扇“开眼看教育”的窗,让我们能够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研究动向,而不是忙乱于教学中固步自封。这一年中我聆听了有关教育教学改革、学科课程建设、教育技术革新、教学研究、学习力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工作、师德建设等方面的生动、实用的多场讲座。 每次讲座都会给我心灵上的震动,让我有所思考,试图把讲座中学来的新颖理论思想与自己的实际教学相结合,同时深感自己在学科专业知识方面和专业理论方面的欠缺和不足,每次都是浅尝辄止。今后还需在学生管理、钻研教材、组织教学方面勤奋学习。 培训第一天在傅娟老师娓娓道来的八句箴言中我感受到了班主任的责任。而我既是一名新教师,同时又是新班主任。听着傅老师为我们传授的经验,我不禁在心里对比,哪些是我做到了的,哪些是我没有做到的,哪些又是我有能力做到而没有去做的。对比之后,我心里既愧疚又庆幸。愧疚于我做的实在是太少了,庆幸于我没有等到多年后才来发现自己的不足。 刚当上班主任时,我不止一次地想过,我才刚刚走上讲台,怎么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呢。而傅老师给我们新老师的第一句箴言恰恰是:当班主任。是啊,一名新教师的成长,又有什么比当班主任成长得更快呢?只有自己成了班主任,才能真正的接近和了解学生。听完傅老师的话,我又高兴于自己已经是班主任了,尽管做的磕磕碰碰的。但正如当天上午李秋平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一样:新老师犯“错误”,是天经地义的。 当然这句话只是李幽默之语,但却让我为之一震。自从当上老师后,我小心谨慎,十分害怕会出错,然而我却忘了不犯错,就不会知道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正如我的班主任工作第一次和傅老师的“重视班主任的第一次”进行对比,我没有一条是合格。如果没有这一次培训,我不会知道原来开学第一天还隐藏了这么多的班主任任务,如熟记学生的姓名学号、设计各种表格,隐藏自己是新手的紧张等。 傅老师的八句话总结出来就是:做一个让老师、家长和孩子都喜欢的好班主任!这样一看,瞬间感觉难以望其项背,这正说明教师的成长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进步的过程,要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去完成。 傅老师的声音娓娓动听,传授的经验对班主任工作十分具有指导性。而李秋平老师又从另一方面,用幽默的语言和我们交流:如何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上学生喜欢的课。每一个老师都想成为这样的老师,但是能做到的似乎少之又少。我没有当上老师之前,不止一次幻想过当上老师后的事情,我还记得我小学时代的一篇作文:假如我是一个老师,如果有学生讲话,我不会骂他,我会温柔地对他。然而真正走上三尺讲台,我似乎就变了,我常常对学生说“安静、不准讲话、站起来”等这样一些冷冰冰的语言。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好动、爱玩是天性,我们引导孩子的行为习惯时,这是必然不能忽略的一点。当我在抱怨很多孩子都不听的时候,李说,做学生也不容易,尤其是那些“差生”,每天都要接受8小时的“折磨”。我一下子惊醒了,我有什么资格抱怨,我是老师,他们是学生,老师就有义务和责任上好课;同时我还是成人,他们是孩子,我怎么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蹲下身,用孩子的高度去看待问题;放下师道尊严,主动靠近孩子。我们会喜欢上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上我们。还有什么会比孩子的世界更纯洁呢?新教师的成长路上必不可少的还有教学反思。袁老师的课题研究和叙事研究为我们的成长打开了另一扇门。前者太高大,短期难以接触,但不妨碍我们了解和学习。后者相对简单、入手快,最重要的是有利于教学反思书写。我常常觉得教学反思不知道怎么写,而且写得太空泛。而袁老师的叙事研究,在我看来倾向于教学反思,简单叙述课堂上典型事件,进而总结。书写起来简单,更有目的性,能立刻着手于现在。 教师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短短三天的培训带来的效果也许并不明显,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涓涓细流总有一天汇成河流,但愿我能在三尺讲台上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