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2023年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范文

2023年农业发展调研报告十四篇

2023年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

  xx县位于xx省西北部,湘西自治州中部,武陵山脉中段,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又是集老、少、边、穷、山、库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到XX年底,有常耕地11_3万亩(其中稻田面积8.4万亩),财政收入333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2元,辖4个镇、8个乡,140个行政村,总人口13.8万人,其中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5.3%,农业人口11-3万人,占81.9%;国土面积1297.5平方公里,有茶叶之乡、林业之乡、歌舞之乡、举重之乡的美誉。

  一、xx县农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xx县认真实施绿色产业兴县,生态家园富民的发展战略,在抓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立足地理资源优势,狠抓茶业、以椪柑为主的林果业、草食畜牧业、无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财政先后投入5330多万元,修建小水电19处、集雨节水池(窖)1500口、沼气池5128口,除险加固1座中型、4座小i型、17座小ii型病险水库,修复各类水毁水利设施7000多处;投放各类蔬菜大棚220个,高标准钢架网箱150口。XX年,在继XX年遭遇春夏连旱的情况下,全县仍然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4万亩,总产2.84万吨,较常年3.5万吨减少0.66万吨,减幅18.9%,同比增产0.60万吨,增幅26.9%;完成国民生产总值(gdp)5.51亿元,同比增长10.4%;农业增加值1.25亿元,占gdp的22.7%,同比增长5.5%;财税收入3339万元,同比增长19.25%;农民人均纯收入1742元,同比增加150元,增长9.4%。

  (二)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支柱产业建设以专业村、户带动形式建设支柱产业,通过多年不懈努力,到XX年,全县茶叶、以桠柑为主的林果业、草食畜牧业、无公害蔬菜等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建设已初具规模,发展各类专业村40个,各类专业大户3000户。一是茶叶种植面积5.6万亩,可采茶园面积2.5万亩,良种化率25%,年产茶叶1300余吨,年产值4500余万元;二是柑桔种植面积5-3万亩,年产柑桔2.4万吨;三是草山草坡160万亩,居全省之首,全县山羊饲养量16万余只,牛6万余头,畜牧水产产值突破78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的34%;四是蔬菜种植面积5.1万亩,年产蔬菜8万吨,总产值5000万元。

  (三)围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多年来,特别是20xx年以来,我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各级财政的支持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一是茶多酚厂、雅洁公司、泰森木材加工厂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得到发展和壮大,有效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神宝牧业、中顺牧业、群博公司、绿园茶场、小背篓茶苑等一批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大户联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方式进行规范运作,辐射带动各类专业户80c10多户。

  二、20xx年以来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及利弊分析20xx年来,中央连续6年出台了1号文件,安排部署农业农村工作,把三农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制定了一系列的支农惠农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实施,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财政支农政策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1、财政扶贫成果显著。六年来各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共计10806万元,帮助全县1170名绝对贫困者和7632名低收入者脱贫,组织培训并安排外出务工就业贫困劳动力4000余人;新增和改造农田240公顷;新建和改建公路1213公里;解决了农村4.2万人、16.7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2、农民减负增收效果明显。通过减免农业税、减免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发放粮食直补、良种、农机和农资综合补贴(简称两减免、三补贴),每年全县减少农民负担117.1万元,新增收入432万元。

  3、特色产业建设得到较快发展。近年来各级财政投入项目扶持专项资金3000万元,改良茶园1.5万亩,新增茶叶开发面积1万亩、桠柑为主的林果业面积2.1万亩、牛羊为主的节粮型草食牧畜1 6.78万头、大棚蔬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基地1200亩,全县四大特色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并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4、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财政安排农村生态建设资金270万元,推广农村沼气能源建设,项目区农民以沼气代柴火,既减少空气污染,又保护植被林木,目前已建设沼气池6735口。据统计,节省柴草18万吨,相当于封山育林6万余亩。实施生态公益林等项目建设,新增造林18.5万亩,恢复了生态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促进了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支农政策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障碍因素分析XX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现代农业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级财政部门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促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一定加强,农户种粮积极性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农村支柱产业得到一定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一定壮大,但是,目前财政支农政策措施与发展现代农业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财政支农投入仍然相对偏低,基础产业难以做大做强。往年财政等先后投入大量资金,xx县的四大支柱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由于地处山区,各方面因素制约,发展生产的前期投入成本相对其它经济发达的县市高。一方面xx县农业产业规模小、效益低,产业没有规模和效益优势,另一方面财政支农投入政策强调规模,扶优扶强,致使xx县同其它发达县市相比,很难争取各级财政大力支持,进一步拉大了与发达县市的发展差距,如xx县的茶叶产业,有品牌优势,但无规模,只有5.6万亩,难以达到财政支持10万亩以上的规模要求,财政支持力度小,难以扭转xx县茶叶有品牌无产业优势的局面。

  2、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偏重农田水利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其它软件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虽然各级财政先后投入大量的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支持只局限在加强农田水利、农村清洁能等方面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农业市场体系、服务体系、执法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建设支持不够,甚至没有。由于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没有建立,服务水平低,标准化生产难以推广,品牌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难以加强,致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低,很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如我县茶叶产业,尽管茶叶加工实现了由手工制作向机械化制作转变,茶叶生产逐渐向高、精、深产品转型。但是由于联合协作生产经营机制、市场监控机制及网络营销机制仍停留在较低效的状况,仍然改变不了毛尖家庭式作坊加工有品牌、礼品茶,无市场的局面,难以发挥联动效益。

  3、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发挥资金统筹效益。多年来,财政支农资金分别掌握在发改委、扶贫办、农办、财政、农业、畜牧、水务等多个部门,在缺少切实可行的系统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导致财政支持政策紊乱,资金统筹使用困难,项目实施范围和建设内容有相当程度的交叉重复,难以发挥资金统筹效益。

  4、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力度小,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脱节。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需要有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支持,将现代农业科技项目转化为成果,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生产,而xx县在这些方面因财政困难等原因几乎没有投入,依靠的是单位自筹资金引进数量有限的设备,从业人员在推广过程中去逐步摸索,难以达到用现代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农业、发展农业的要求。

  5、财政支持农民教育培训形式落后,难以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高素质农民。近几年,我县在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等培训。几年来,共投入财政资金67.5万元,累计培训农民4000余人次。由于培训形式单一落后,且大多数技术人员专业知识老化、知识更新速度慢,培训效果不太乐观。

  6、财政支农项目资金地方配套一刀切,严重制约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的发展。xx县是一个财政穷县,XX年财税收入仅3339万元,每年需向上争取转移支付维持运转。相关部门下达xx县的项目任务都要求县财政配套资金,但是象这样的穷县、小县根本无力配套,形同虚设。由于实施项目单位没有工作经费来源,迫使部门冒险违规挪用项目专项资金作为工作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既影响了项目设计效益,又加重了部门压力和负担,也严重挫伤了部门争取财政支持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三、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作为承担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财政部门,在财政支农政策的设计和安排上,应按照现代农业的内涵要求,把思路统一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高度上来,突破固有体制的束缚,加大投入力度,及时进行财政支农政策调整创新。

  (一)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力度

  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基础性产业。但就产业而言,它与其它非农产业相比具有明显的弱势,不但点多、线长,而且短期效益不明显,任何时候都需要政府强大支持力度和保护力度。就区域来讲,xx县与其它发达县市相比,财力更弱,发展更困难,更需要中央、省财政的优先支持,确保财政支农投入优先增长、稳定增长的政策充分落实到位,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围绕现代农业特性,结合县域农业的实际,突出财政支农重点

  在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财政支农投入要突出以下几个重点:一是突出农业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抓好水、电、路的建设及改造和耕地质量的提升,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突出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投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三是突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提升农口部门社会化服务能力,以适应农业产业对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需要;四是突出优势农产品良种栽培、精深加工、贮运技术研究推广投人,重点抓好茶叶、柑桔、草食牧业的发展,推进xx县的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五是突出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基地建设投入,充分发挥我县生态环境优势,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切实加大财政资金监管力度,实行项目申报公开透明管理,成立以各级政府为主的资金整合协调领导小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针对发展现代农业不同对象和环节,优化财政支农政策

  财政项目资金作为政府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手段,要根据不同的支持对象和环节,采用不同的支持方式,才能达到政策效果:一是加大财政无偿投入,在产业化经营中的纯公益部分,属于公共财政履行职能的范围,财政应无偿地投人。如农产品基地的基础设施包括水利工程、机耕道路等;二是创立财政有偿投入,对于产业化经营中属于市场筹资部分,财政可采取有偿投入,支持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三是继续加大财政贴息,鼓励企业使用银行贷款,进行深加工技改、优良品种繁育、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推广、市场改建扩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等,财政可在一定时期内给予全额或部分贴息;四是创立以奖代补制度,对于龙头企业开发引进推广良种和新技术,培训和指导农民,开展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引进推广应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储藏、保鲜等技术,申报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培育产品品牌、提供食品安全服务,开展市场信息服务、建立营销网络、举办产品宣传推广活动等,财政可采取以奖代补方式进行支持。 (四)落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优惠政策,取消贫困县地方项目配套资金政策

  多年来,要求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政策,脱离了贫困地区财力十分薄弱的实际,也与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法》的相关规定相悖(《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五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民族自治地方配套资金的,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减少或者免除配套资金的照顾)。象xx县这样特殊贫困地区,财政靠转移支付维持运转,实在无力配套资金搞建设,国家应该对贫困县市和发达县市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取消这样民族自治地区项目建设要求地方配套资金的政策,并给予资金倾斜照顾,切实把中央有关民族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2023年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2

  一、主要成效

  1、农业生产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近年来,我县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为重点,着力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努力提高土地产出能力,提高耕地质量。

  2、特色农业初见成效

  近年来,我县以培育特色产业为重点,以提升品质为核心,大力促进农产品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努力增强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龙头带动明显增强

  近年来,我县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不断创新经营机制,积极招引和培育龙头企业,探索以工哺农的新模式,促进工农互动。

  二、基本经验

  我县围绕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全面准确贯彻涉农政策。我们充分宣传中央1号文件,严格执行农税“三不一降低”、“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政策,强化土地制度、产权制度,粮食流通体制、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田积极性,从而增强了粮食生产能力。

  2、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增大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投入是关键,采取增大财政支农力度,农业投资担保,市场配置资源等多种形式,用好财政、项目资金,激活民间资金,扩大信贷规模,增大了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投入。

  3、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增强龙头带动能力。我县采取引外龙、育新龙、扶强龙等多策并举,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建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延长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投入不足。我县非国贫、省贫县,受国家倾斜较少,县级财政是一个典型的“吃饭财政”,对投入农业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脆弱,耕地质量较差,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2、支农政策难以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由于我县是典型的丘陵县,人多地少,中央的惠农政策对农业的影响起不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

  3、龙头企业融资难。

  四、建议

  1、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县以下的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加工龙头企业,由生产规模、技术设备等原因,往往是初级产品加工,社会效益好,经济效益差,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建议中央、省出台优惠政策,给予非贫困县龙头企业扩张、升级等贷款贴息。

  2、加大对丘陵地区产业化建设的扶持。丘陵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区域优势不明显,发展产业化经营远比平原地区困难,建议中央、省加大对丘陵地区农业产业化特别是种养业在项目上的扶持力度。

  3、改革和完善服务体系。当前农业服务体系存在管理错位,服务缺位,县级农业部门只管务不管人,乡镇只管人,难管业务。造成后来的“三级一户”的服务体系难以发挥作用,建议省市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基层服务站所的作用。

  4、建立助农增收的长效机制。要稳定和强化已有的各项支农政策,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和各级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

2023年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3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为进一步了解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客观分析建设现代农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农业发展”为调研课题,经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农村开展了详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贾沙乡按照上级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三三一”发展思路及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狠抓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贾沙乡共有11个村委会,全乡总人口21358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7385人,占全乡总人口的81.4%。xx期间,乡政府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走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发展路子,农业生产以种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慢。全乡耕地面积27111亩,农作物播种面积66465亩。推广种植杂交水稻6395亩,杂交包谷15468亩。粮食总产量11526吨。全乡有经济林果16271.9亩,完成荒山造林18430.3亩;生猪存栏23649头,出栏27686头;羊存栏3926头,出栏2966头;牛存栏8825头,出栏1224头;家禽存栏25493只,出栏34667只。肉类总产量2864吨。

  (一)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按照高效农业的发展目标,以典型示范引领结构调整,以政策措施推动新农村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烟叶”为主导产业,其他产业并存的农业发展格局。20xx全年,贾沙共有7个村委会,30个村民组种植烤烟,种烟户数402户,栽种烟叶3000亩,计划交售烟叶9260担,实际交售烟叶10267.2担,比计划数超1007.2担,完成任务数的110.8%,烟农总收入715.4万元,实现税收160余万元。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新提高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机遇,认真贯彻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实施农水改造、把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为保证全乡农田用水,每年投入沟渠修复资金对农田水沟进行修复,确保了6946亩农田用水,做到满栽满播,为农民增收打下了基础。解决了陆车冲、五台坡、波罗克、白路脚、茂株柏、丫洒底等多个自然村的自来水,改善了饮水条件,解决农村饮水困难5000余人。其次,加强烟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按期完成了普洒河5840米的烟区配套改造工程。投资1.5万元,修复民云、丫洒底烟区管网3000余米。大力实施乡村道路通达工程,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电话的目标。

  (三)大力发展以劳务为主的二三产业,农民收入有了新提高。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载体,加强农民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大力开展“技能型、职业型、创业型”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的技能,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600余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500余人次,提高了农民的转移性收入。

  二、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贾沙乡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周边乡镇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发展现代农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农村经济基础较差,农民收入水平很低。

  贾沙乡早在1995年被云南省政府列为506个扶贫攻坚乡之一,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较差,各村发展水平也很不平衡。尤其是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缺乏资金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贾沙乡农业产业结构主要以种植业为主,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且缺乏大型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撑,农业的工业化程度很低。种植业中以烟叶为主,占农业生产总值的75%以上。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对缓慢,现有的核桃、洋芋等比较有特色的种植业,经营管理粗放,优势不明显,缺乏规模效应,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难以形成“产、加、销”一条 龙的市场优势和产业化链条,特色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农业产业化的道路还很漫长。

  (三)农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文化程度很低。

  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农民科技文化程度很低,农村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不足50%,部分农民受小农意识影响,习惯于旧的生产方式,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有限,经营粗放,科技含量不高,外出务工也只能卖苦力,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三、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紧紧围绕“狠抓交通、水利、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种养殖、矿产、旅游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思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切实转变农民观念,提高农民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扎实推进贾沙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形成明晰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现代农业要求用崭新的现代发展理论、先进的管理理论指导农业。特别是要超越农业和农村工作层面,跳出农业抓农业,充分发挥贾沙乡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强化工业对农业的支持作用,建立以工补农的新机制。将先进工业发展理念、资金装备于农业,从而推进农业的发展。

  (二)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广烟叶种植技术。

  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和主要标志。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水平越高,其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就越高。因此,要按照优质、高效的要求,突出抓好烟叶产业化建设。

  1、坚持控制总量。坚持“控制总量、适度从紧”的方针不动摇,科学安排生产量,做到既完成计划任务,又优化结构,烟叶种植不失控。

  2、坚持需求导向。根据工业需求,围绕知名品牌发展需要,适当扩大生产量,实现总量供给与需求平衡,确保结构总体平衡,提高烟叶配置效率。

  3、坚持服务烟农。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烟农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尊重烟农意愿,算清烟叶种植成本和收益,合理补贴,充分调动烟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坚持合理留叶。围绕“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目标,大力推行烟叶标准化生产,待条件成熟时,可进行招商引资,建立烟叶复烤厂,逐步让烟叶产业规模化和工业化,最终形成烟叶商品化。同时,合理确定留叶数,针对不同品种、不同气候,遵循烟株生长发育规律,细化封顶留叶技术措施,在合理留叶基础上,在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前提下,统一清除不适用两片脚叶和一片顶叶,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可用性。

  5、坚持统一组织。以村组或田块为单位,统一时间、统一地点、统一方法、统一流程、统一标准、适度集中、定点处理,确保不适用烟叶“变废为宝”,确保不造成环境污染,积极探索田间消化鲜烟叶综合利用。

  (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生产条件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有力保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强主干排水沟道的综合治理,重点抓好水渠节水改造工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加快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组组通公路的目标,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打造农业品牌,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和外向化的重要支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建设一批玉米等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对现有酒厂进行重组改造,重点扶持、提升产品质量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严格按照商品质量标准生产、分级包装上市,创出自己的品牌,提高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五)依托温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旅游。

  充分发挥温泉地热资源优势,进一步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整理民间文化,开发特色旅游产品,鼓励民间资本踊跃参与旅游开发,形成开放性、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2023年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4

  镇位于县东北部,面积363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4.3万人口,耕地16万亩,海岸线11.8公里。同大多数滨海地区一样,土地盐碱化程度较高,农业产业模式单一。以来,镇党委、政府紧抓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机遇,高点规划,科学引导,大力推进农业特色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走出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构建畜牧、水产、特色种植竞相发展的新格局,在盐碱地上开启了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破冰之旅。

  一、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势在必行

  镇是传统的农业大镇,目前基本形成了“南蒜、北棉、中冬枣、东水产、畜牧林业覆盖全镇”的产业格局。但是,小麦、玉米、棉花等传统农作物种植面积却占全部耕地面积的75%,高效生态种植作物面积只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0%。民风淳朴、干劲十足的人民经历了解决吃饭问题的传统农业阶段,初步进入了更加注重生态效益的生态农业阶段。在农业发展中重视生态、关注生态、保护生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顺应现代农业发展潮流,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根本取向。的土地资源广阔,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可生产效益仍然不高,资源利用不充分的问题始终束缚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想实现农业跨越发展、农民大幅增收,在黄三角开发建设中勇立潮头,必须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经济。

  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必须找准定位,把好方向。镇按照“点亮星火,遂成燎原”的工作思路,先后组织到寿光、沂南、苍山、肥城等先进地区参观学习1200人次,举办特色农业培训班14期,在先进地区发展现代农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面前,群众的思想触动很大,认识发生逐步转变。让高效生态融入到生产管理者头脑中去。生产管理者是一个地区农业生产的指挥员、组织者,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将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纳入“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培养了76名能组织、会管理的农业管理和技术人员,造就了1000余名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了他们为民服务、带民致富的本领,促使现代农业技术向生产第一线集结,解决在现代农业转型时期凸显出来的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让生态高效融入到农业的生产过程环节中去。积极利用气候适中,土地资源广阔,病虫害少等发展绿色生态农产品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展清洁生产、绿色生产,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控制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在农业的各个环节融入生态的理念和要素,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检验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把好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和生态的管理关。让高效生态融入到生产经营运作中去,按照生态化的要求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和营销,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最大限度地做好生态文章,提升农产品的生态附加值。近年来创立的田丰西瓜、黄河口冬枣、老家果蔬、雪绒花奶业、赛夷海产品等绿色有机、安全健康的生态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叫得响、占有率高。实现了生态农业和经济发展“双赢”。

  二、培育高竞争力的农业合作平台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有效形式。它能提高组织化水平,节约交易费用、降低生产成本、规避市场风险、增加获利机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就是扶持农业。目前,该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2个,涉及特色种植、畜牧、水产业的养殖、加工、销售等各类领域,带动农户1500户,占全镇总户数的13%。

  记者来到李沧村菠菜大棚,采访了大棚种植户李光水,“村合作社联系寿光那边统一给俺们配了种,还办了培训班教俺们怎么种大棚,等收获的时候再一起来收,俺们这全是订单种植,啥都不用愁。今年俺种了两个棚,估计一亩菠菜能产多公斤,一个棚就能挣1万多呢”。

  当记者问到现在种大棚的感受时,热门思想汇报他高兴地告诉记者“俺今年60多了都没在家歇着,种大棚心里可有劲了。一年基本不住下种三季,柿子、老黄瓜、菠菜效益都不错,种大棚比种棉花好多了,用不着下大力气,每天过来看看就行。俺们村最多的能种10个棚,人手用不过来,都雇人了,合作社给俺们带来了实惠,感谢政府,感谢领导。”

  镇建立了初步的.市场、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针对部分合作社运作不规范,与市场、企业连接不紧密,缺乏资金、技术支撑等问题。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办社、依章办事、规范发展。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运行机制,帮助合作社制定章程、建立健全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制度,保障成员的知情权、决策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帮助合作社落实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健全盈余分配制度。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建立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品牌化经营,提高合作社产品信誉度,增强其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合作社人才培训,将农民专业

  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财务会计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纳入“阳光工程”培训项目,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扩大财政支持规模,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强化金融服务,不断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扶持和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畅通产销渠道,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

  三、创新发展机制不可或缺

  机制活,动力足,机制新,事业兴。高效生态农业在这块盐碱地上的突破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政府支持激励机制、组织管理和政策引导。深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和不断创新的发展机制,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带农增收的作用。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等方式,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鼓励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种服务。通过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新型组织模式,引导农民以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让农民真正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

  创新循环经济利用机制。镇立足于生态环境现状,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发展“绿色种植—秸秆利用—规模养殖—有机肥料”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流程,转变传统农业“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增长模式,初步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

  在万二庄村甜瓜大棚,村支部书记吴英法向记者介绍,村里是第二个年头尝试种甜瓜大棚了,大棚开始投入大,但是后期收益好。一个棚能产3000—4000公斤,纯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去年价格高的时候能卖到15元/斤。各级领导对大棚果蔬种植项目都很支持,一再要求建立循环经济利用机制,打造绿色生态品牌。县里派专人下来搞有机肥实验,蘑菇皮已经成为果蔬种植不可少的肥料,不仅如此,我们还请来了山东农业大学专家利用奶牛场牛粪加工有机肥,这样我们的绿色肥料来源问题解决了,生态绿色高效农业步子迈得也更有劲头了。

  据了解,该村历年有种植露天甜瓜的习惯,但由于灌溉难和农户市场意识淡薄,只是个别农户零散种植,或套种在棉花地里,图个自家吃着方便,没有形成规模,更没有采用大棚种植的先例。县里组织专人对村里土质进行检测,心得体会并根据农技专家建议,镇领导决定下大力气发展果蔬大棚,引导农民转变种植观念和习惯,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要种大棚,水浇是关键。我们村重新启用了村内闲置的水源井,解决了灌溉难题。还从寿光市请来技术人员指导建棚,种植了甜度高的富尔5号甜瓜种,采用吊蔓爬藤的生长方式,为了提高品质我们只收获一茬,一棵甜瓜苗只结两、三个瓜。在具体种植管理过程中,坚持走无公害有机蔬菜的种植路子,施用有机肥和无毒、高效的生物农药,严格控制瓜菜药残。瓜菜喷洒上这种农药当时就可以吃,产品很受杭州、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内外市场欢迎,效益非常可观。”技术员吴维杰说。

  牛圈食用菌示范园运用棉籽壳、棉杆、玉米芯制作生产基料,万二庄果蔬大棚综合利用沼液、沼渣推广生物防治,民和牧业实行的“农业废弃物—奶牛养殖—有机肥加工—农作物”循环生产,华泰清河构筑的林浆纸一体化绿色生态产业链等循环经济生产模式让种植业与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相联结,使“种养饲加”循环产业链环环相扣,形成了农业、工业内部、两者之间互相提供原材料,互相消化产品、废品的互补循环格局。

  四、抓产业调整拓宽农民致富途径

  社会化大生产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它的发展途径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运用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紧密衔接,产加销、农工贸环环相扣,把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农村服务的社会化全部纳入经营一体化的轨道之中,工作总结把农民组织到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各个利益环节中,从而拓宽现代农业的发展领域,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

  培育高附加值的农业主导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准拳头产品,按照区域化布局的农业块状经济和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标准化、产业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坚持以“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村、一村兴一业”为路子积极培育具有明显优势的主导产业。积极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绿色养殖业、生态观光旅游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扶持发展有机瓜果、绿色蔬菜、生态牛、优质菌等特色产业。

  牛圈村金针菇大棚种植专业户牛建利是附近村庄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他去年组建了“绿义合作社”,合作社现有成员16个,现在投入种植5个大棚,今年秋后将扩大到60个。牛建利向记者介绍了种植情况,菌种都是在利津统一采购的,一个棚容纳1.5万公斤,收获四茬,头两茬占总产量的60%,我们种植的金针菇都是按照订单价格统一收购,没有什么风险,一年能挣3万多元,附近村的村民都来看我们的大棚,对金针菇种植很感兴趣,他们觉得这是个致富的好门道。

  当记者问到对以后的大棚种植有什么打算时,牛建利娓娓道来:“当供大于求的时候收购方难免会压价,这样我们的金针菇卖不出好价钱,4月1日,开工建设深加工厂,建成后我们就由原来的单一种植转变为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这样价格我们说了算,让社员们多挣钱,好带领全村人发家致富奔小康。以后我们还要降低生产成本自己来育种,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开拓市场,打开销路,高薪聘用销售人员,把市场主要放在三亚、东北三省。”

  培育高效益的农业带动龙头。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力量。镇现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2家,县级3家,在巩固提升本土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仓储加工类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外向度。近期重点抓好一期投资1.46亿元澳亚现代牧场奶牛养殖加工项目建设,打造省内第一家万头奶牛现代化养殖基地。范文写作促使畜牧业养殖、饲料青贮、乳产品经营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发展,带动3000余从业农民增收致富。同时积极加强与县内外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提升产业效益。通过在土地流转、财税优惠等方面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倾斜,帮助企业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自身难以解决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培育壮大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并坚持以“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强化以工业化思维、市场化理念引领农业生产,让农民与农业企业结成利益联合体,通过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打造完整的农业产业链。

2023年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5

  ××县发展有机农业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近年来在实践中探索出“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发展模式,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好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巩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实现了农业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运作模式

  该模式以订单为载体,对订单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订单农户

  予以订单信贷支持,被当地农民形象地传颂为:“今天的订单、明天的存单”。

  1、订单信贷与双重担保相结合支持订单企业。该县将破解订单企业融资难的路径确定在订单信贷与双重担保结合上。政府成立“订单企业信用担保中心”,注册资金×万元,为订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当地人民银行推出“订单企业退税账户贷款担保管理办法”,由退税账户对订单企业贷款进行反担保。双重担保支持订单信贷与订单企业对接,既防范了订单信贷风险,又提升了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当地农业银行针对订单企业农产品收购期集中、瞬时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创新推出“简式快速通道贷款”;农业发展银行将商业性信贷的重点放在订单信贷上,同时增加订单项目的中长期贷款。

  2、订单信贷与企业垫付相结合支持订单农户。该县将资金支持订单农户的路径选定在订单信贷与企业垫付结合上。当地农村信用联社根据订单企业的订单计划及实施情况,按信贷规定对企业垫付化肥、农药、种子和收购资金的缺口给予信贷支持,并在结算上进行监督,确保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到农户手中。同时,农村信用联社根据订单农户的需求分别进行信贷投入,包括订单农户农林牧渔项目的大额农贷,订单农户其它生产经营的小额农贷,订单农户套种订单品种的短期农贷等,并创新发放“农村党员创业贷款”和“农村妇女双学双比贷款”,发挥农村党员和农村妇女的创业示范作用。

  3、规范管理与风险防范相结合支持订单信贷。信贷安全是“订单信贷+订单农业”模式运行的关键。当地人行在支持政府科学运作这一模式的同时,非常重视信贷创新与规范管理相结合,适时出台了四大管理举措,防范金融风险。一是定位管理。规定订单信贷对订单农业的供、产、销环节进行服务,实行归口经营、适当业务交叉。二是业务管理。规定订单信贷的短期信用和保证贷款方式,订单企业实行资质等级评定,订单农户实行信用等级评定。三是流程管理。订单企业实施授权授信和应抵尽抵方式,aa以上企业可在授信额度内周转使用,订单农户实行大、小额农贷方式,一次放贷利随本清,借新还旧须经报批。四是风险管理。建立和运作订单信贷的评价、监控机制。

  4、资信评定与诚信建设相结合支持订单经济。该县将促进订单经济持续发展壮大的路径选择在金融信用环境建设上,当地人行作为金融信用环境建设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注重资信评定与诚信建设相结合。资信评定主要执行金融机构现行办法,政府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不同信用等级企业实行区别优惠待遇,对信用缺失企业实行相应惩诫手段;订单农户实行“文明信用农户”评定,配之以优惠政策。在诚信建设方面,坚持以订单为基础、信贷为纽带、诚信为核心,重点加强企业订单真实性、农户订单履约性、订单信贷安全性、订单农业集约性、订单经济市场性的“五位一体”建设,以确保订单经济的规范运行。

  二、“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模式效应

  该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亩,自×年全面推广“订单信贷+订单农业”模式以来,土地抛荒少了,有机农业超常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

  1、订单信贷支持订单农业实现规模扩展。至×年底,全县订单贷款余额×万元,累计发放额×万元,是当年有机农业产值的×倍。在订单信贷的强力支持下,有机农业推广到全县%的乡镇,土地抛荒率由×年山区的×%和平原的×%,分别下降到×%和×%;新增原生态有机产品种植土地万亩,有机认证耕地万亩,占全国的×%;通过德国欧格耳公司和欧盟国际生态认证中心认证的产品达××个,其中有机水稻×万亩,产量×万吨,有机农业产值×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订单农业的规模扩展,使有机农业成为享誉江南的第一品牌。

  2、订单信贷支持订单企业快速做大做强。至×年底,该县订单企业由推广初期的×家发展到现在的×余家,其中规模以上的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家,具有自主进出口权的有机食品加工企业×家。在订单信贷的支持下,青叶有机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经过×年的发展,订单面积达×亩,销售收入达×万元,实现利税×万元,带动农户×户,成为规模以上的订单企业。与×年相比,目前该县订单企业资产增长近倍,产值增加×倍,订单垫付资金增加×倍,实现税利增长×倍,解决下岗职工就业达×人。

  3、订单信贷支持订单农户收入明显增加。抽样调查的该县××乡家农户,原来种植传统水稻每亩收益×元,现在种植有机水稻每亩收益×元,实行“草莓+有机水稻”、“草莓+草莓苗”、“有机毛豆+有机水稻”的套种

  方式后,收益达×元,是传统水稻种植收益的×倍。×年,该县大宗订单农产品中,有机水稻×亩,有机毛豆×亩, 有机木姜×亩, 草莓×亩,帮助全县农民增收×万元,其中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元以上。×年,该县农民人均收入×元,比上年增长%,其中发展有机农业所产业的收入占%。

  4、订单信贷支持订单经济形成长效机制。在订单信贷的支持下,该县订单经济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一是建立订单企业的支持机制,出台鼓励政策,外引与内联相结合,确保订单企业对订单农业的引领作用;二是建立订单农业的组织机制,农户自愿组织有机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订单农业的组织形式进行配套;三是建立科技帮扶的'服务机制,通过与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现有机农业生产与科研对接;四是建立有机农业的环保机制,县、乡、村、户四级设立监控体系和队伍,实现从种子、土地到餐桌的全程检测和监控;五是建立订单农业的促进机制,包括有机农田的基本建设、有机生态链的梯度转移和有机农业的新型套种方式。

  三、“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实践启示

  粮食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全局。特别是当前,国际粮价高涨,国内农业生产资料大幅涨价,如何进一步调动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尤为重要。该县“订单信贷+订单农业”模式发展有机农业,不仅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促进农业快速发展、搞好生态环境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启示。

  1、政府强力推进是关键。增加金融服务和信贷投入,改进农业经营方式并提高生产效率,政府强力推进是关键,归纳起来是“三个依靠”,即一是依靠科技帮扶,二是依靠市场机制,三是依靠金融支持。“三个依靠”中金融支持存有制度障碍,是政府强力推进的重点和难点。“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金融手段,化解了制度障碍,使金融支持发挥了促进金融资本与农业资本融合的功能,进而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的集约与规模,确保了农业统筹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2、创新经营体制是重点。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必须有强力的金融支持。“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支持模式,对在现行农业生产关系基础上有效实现形式进行成功探索发挥了积极作用,归纳起来是“三个促进”,即一是促进组织建设,二是促进农业服务,三是促进教育培训。该县打造以“订单信贷+订单农业”为核心的金融服务平台,进而建立以金融为纽带、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一体化长效机制,对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具有积极意义。

  3、改善金融支持是保证。完善支持农业的金融服务,包括整合现有金融手段、化解金融制度障碍和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支持模式,是对现有的部分金融手段进行整合,归纳起来是“三个抓好”,即一是抓好金融手段创新。该县实践表明,通过整合金融手段,同样可以起到化解现行金融制度障碍的效果;二是抓好金融风险防范。政府熟悉金融知识,尊重金融规律,促进金融创新,着力防范风险,是改善金融服务的关键;三是抓好金融生态建设。现代农业经济日趋成为商品经济、信用经济和法制经济,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生态作保证,否则传统农业发展不好,现代农业也发展不了。

  4、坚持生态农业是方向。该县坚持“生态立县、有机富民”发展战略,实行生态农业发展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的做法,对我省抓好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建设生态经济区,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至关重要,有必要将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其次,我省境内河流大多汇入,降低农业污染不可忽视。各地在完成污水处理项目的同时,还可采用“订单信贷+订单农业”的模式,在流域上游的丘陵山区加快推广有机农业,在流域的中下游按比例地逐步推行有机农业,确保流入水质达标,从而保护好××区域良好的生态体系。再次,可以以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为契机,在全省开展金融支持农业的推广工作,通过整合现有金融手段,化解金融制度障碍,加大政策和投入支持力度,进一步巩固我省农业的基础地位,真正使建设生态经济区这一关系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成为推动科学崛起的战略举措。

2023年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6

  农业稳,则天下安,做好“三农”工作,对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为*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推动宽城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以茅坝乡为重点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就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基本情况

  茅坝乡位于县城西南部,距县城40公里,交通不便、有5个自然村,4800口人,幅员辽阔、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滞后,村民人均收入较低,无村集体收入,大多数村民都是靠外出打工来赚取收入。村民无娱乐休闲场所,生产生活条件较差。

  二、存在问题

  通过座谈了解,许多村民反映近年来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改善,人心整体稳定。村民普遍对党的xx届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高度认同,对党中央提出的到20__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满怀憧憬。同时我们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差。茅坝乡仅有通往茅坝乡集镇的4.2公里通乡道路已经硬化,基础设施差,“晴通雨阻”现象依然存在;全村至今尚未通自来水,农田水利配套设施为零。从全县看,至今仍有5个行政村和70-80%的自然村出行难;个别社未通自来水。一直以来,农业、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主要由农民自主解决,国家只给予适当补助。一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在农民无力投入下变得越来越差,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水、电、路、通讯、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基础设施是代表。

  二是支柱产业少。茅坝乡村民的现金收入主要来源于县内打零工和外出务工,养殖业中猪、鸡出售获取部分收入,种植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主要用于搞养殖,部分作物出售获取一定经济收入。农民80%以上的收入依然靠外出务工。可见,支柱产业的培植需要做大量工作,但由于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真正能够在农民增收中发挥作用的产业却为数不多。

  三是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了农民面对市场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除天灾之外的另一种风险,即市场风险,而*这双重风险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就茅坝乡村而言,没有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大部分以其农副产品的初始形态面对市场,产品基本上没有附加值。农民追求更多地是数量的增长,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忽视了品牌效应,属于低水平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四是农民市场意识不强。农民市场意识不强。农产品供求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造成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过剩,价格持续走低,农用物资价格上涨,农产品销售难、增产不增收,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另外,由于农民生产和销售成本都很高,处于无序的发散型经营,在生产上还不能顺应市场需求,抗御不了市场风险。

  五是农民增收慢。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一直是社会各方面关注和讨论的热点,足见其严重程度和深远影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虽然一直强调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并没有出现明显转机。

  六是农民开支负担重。农民的收入主要支付农业生产、医疗费、教育投入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日渐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占农民收入的比例也逐渐增加;农民一旦生病治疗,医药费的支出比重也会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进一步加剧家庭贫困;农村中,接受初高等教育的学生也让广大农民开支加重,特别是子女从上高中开始到大学毕业的7-8年时间里,每年平均需要10000元左右支付孩子学习费用,致使大多家庭无法扩大再生产。

  三、下一步工作思考

  通过调研,深入了解了农村的真实情况,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对如何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得出了几点启示:

  一要着力统筹城乡一体化生产力布局。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目标,规划是城乡一体化的龙头和基础。要科学规划,尽快形成一体化规划体系,实现城乡资源的统筹安排和利用。合理编制和完善土地利用、道路交通、产业发展、基础设设施等专项规划,着力构筑城乡联动发展、整体推进的空间发展布局。

  二要合理选择产业,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茅坝乡之所以发展缓慢,就是因为缺乏产业化支撑,单单依靠传统的土地经营产出极为有限,没有自己的经济收入,那就没有“地位”,也难以有号召力。所以一是科学选择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坚持“利益均沾,风险共担”原则、农民自愿原则、因地制宜原则。从发展趋势看,我乡农业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因此,应顺应这种趋势,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合理规划生产基地,促使这种经营格局的形成。二是大力培育特色龙头企业。应积极为龙头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延长产业链条,不断开拓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以品牌开拓市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带动农户的牵引力。三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连接市场、龙头企业和农民的桥梁,是强化农村社会分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规模、推动农民整体进入市场的有效形式。应扶持、示范、引导农民依托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建立起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小城镇,辐射带动农村发展。

  三要大力发展小城镇,辐射带动农村发展。推进城镇化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开拓农村市场、缓解内需不足、增加农民就业、缩小城乡差距、发展农村经济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牢固树立“小城镇,大战略”的观念,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城市化的重要途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聚集人口,繁荣小城镇经济,提高小城镇的承载能力和发展后劲,使之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全面改善农业农村基础条件。

  四要全面改善农业农村基础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差一直是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一大瓶颈。全面改善农业农村基础条件是民心所向。下一步要认真谋划、及时对接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中央1号文件,抓好新村建设,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农业开发、生态林业、农村道路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023年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7

  为促使生态由小变大,农产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一行先后深入到xx区“x镇万亩无公害红薯高产示范片”、“太和万亩有机农业基地”,xx区“湖北生态农业创业园”,xx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争创国家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这个目标,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的现状

  我市有丰富的山水资源、特有地理位置,素有鄂东聚宝盆、江南鱼米乡之美誉。全市现有耕地面积万亩,水面万亩,林地万亩。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了“六有”。

  (一)有生态农业示范片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市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以来,先后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和代表性的生态农业示范片。如梁子湖生态农业示范区,百里长港线、樊寺线生态农业示范带和华容省级农产品加工园等,对我市生态农业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有生态标志农产品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建立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4个,示范基地面积63万亩,通过以点带面带动了全市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形成了遐迩闻名的武昌鱼、河蟹、珍珠、茭头、莲藕等一批“原字号”和“土字号”特产。武昌鱼不仅成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咏物绝句,而且成了美国连续几届总统的首选中国菜。生产的螃蟹曾“横行”香港,销量占市场份额六成以上,“梁心”牌有机番茄在武汉超市上架,“梁道”牌稻米正在加工生产。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为我市生态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先后荣获多个“国字号”、“省字号”名片。

  (三)有生态农业模式

  立足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推行区域化布局,大力示范和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了红润池湖农业生态园“良心种植、有机营养”的种植模式,太和万亩有机农业“喝”山泉水、“吃”有机肥、“戴”生态圈、“当”健康神的“全产业链”模式,泽林镇万亩湖农场水稻种植推行的“统一品种、统一肥料、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收购”“五统一”管理模式,东港大丰循环牧业示范园的“猪─沼—菜”循环牧业种养模式,峒山生态园“宜居、宜业、宜游”模式等一批相对集中连片、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基地。

  (四)有土地流转创新

  目前我市土地流转方式主要有:“土地股份式流转”、“土地托管式流转”、“土地转让性流转”、“土地季节性流转”等流转方式,建立了土地流转保证金制度,开展了确权确地试点工作,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保障机制。

  (五)有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

  近几年以来,加大农业投入品管理,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肥料利用率。全市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复播面积达万亩,举办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样板万亩。积极开展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调处工作,近年来查处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十余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x万元。

  (六)有生物能和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大力推广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市秸秆机械化还田近%。积极推进沼气工程建设。如东港沼气供应站采用国内领先的搪瓷钢板升流式固体床中温发酵工艺,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实现了燃料、饲料、肥料有机转化,有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在生态农业发展上取的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群众的期盼相差较远,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距离。主要存在“六强、六弱”:

  一是扩大发展规模意识较强,打造精品意识较弱;

  二是创立“品牌”意识较强,提升“品牌”意识较弱;

  三是注重短期效益观念较强,忽视环境保护意识较弱;

2023年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8

  按照农业部下发的《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xx年阳光工程任务申报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xx]3号),按通知要求,抽调相关人员认真对集贤县的农业及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农村人才的需求和机构等方面进行了调研,进行整理和分析,并形成报告。

  (一)总体情况

  集贤县行政区划面积2283.4平方公里,辖5镇3乡159个行政村和2个国营农场,总人口32万,农业人口约18万。集贤县是全国产粮大县、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有“中国大豆浸油之乡”的美誉,特色产业突出。我县特色产业突出,坚持“园区引领、产业支撑”的发展思路,农产品精深加工、煤化工、经贸物流、新型能源、文化旅游5个产业快速发展。有粮食加工企业40多家,年加工能力500万吨以上。年产原煤110万吨以上,华本能源煤化工等项目正在引领煤炭产业由原煤生产向资源深度开发转化;有各类专业市场40余个,集贤商贸城是全省十大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全国文明市场,板子房瓜菜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西瓜专业批发市场,物流园区、煤炭市场、粮食市场和三江农资批发市场市场繁荣有序,购销两旺。

  (二)农村实用人才的结构情况

  1、从年龄结构上看,41岁以上的'共约有74680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31.3%;40岁及以下的共约有116950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60.7%。

  2、从学历结构上看,初中以下的共有37705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24.6%;初中及以上的共有14234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75.4%。

  3、从性别结构上看,女性共有87482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24.3%。

  4、从行业分布情况上看,全县共有乡村管理人员443人,占实用人才总数的14.1%;生产能人共有1350人,约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60.3%,其中种植能手730人,养殖能手170人,林农120人,加工能手130人;经营能人共有368人,约占总数的12%;能工巧匠共有415人,约占总数的13.5%,其中技能带动型人才226人,文体类人才189人。

  (三)适应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结构。

  (1)根据我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需求,缺少开设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观光和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等专业;

  (2)根据我县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要在保持以一产专业为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的专业设置,特别是要加大农业工程类专业比重,如农业机械化、农业电气化等专业;

  (3)根据我县现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和质量检测不高的现状,要增加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保鲜、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等专业;

  (4)针对我县是全国产粮大县、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要不断加大农机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

  (四)我县农业农村实用人才需求情况预测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农业发展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升级和农业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实用人才需求量将越来越大,预测20xx来我县农村实用人才需求量为4080人,其中农机服务人员:990人、种植业服务人员:600人、畜牧、渔业从业人员:250人、兽医服务人员:160人、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1660人、涉农企业及休闲农业从业人员:420人。

2023年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9

  为了深入了解我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根据xx市一村一品发〔20xx〕6号文件精神及上级主管部门的相关要求。近期,我站就全县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采取采取重点调研与全面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全县休闲农业经营实体(休闲农家、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及休闲农家明星村展开调研工作。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休闲农家

  此次重点调研了我县樱桃沟景区的休闲农家发展情况,按30%的比例抽取了27户进行了入户走访。27户休闲农家从业人数147人,经营面积90.8亩,总收入395.3万元,其中种养业收入11.87万元占总收入的3%,服务业(餐饮、休闲)收入343.3万元占总收入的87%,其他收入占10%。年人均纯收入1.4万元。

  (二)休闲农庄

  1.西乡县钧鑫农场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是集生态农业,旅游观光,餐饮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场。该农庄占地面积400亩,总资产1420万元,单日可接待游客260人次,拥有住宿床位8张,可提供餐位26桌。该农庄从业人数49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32人,带动农户328户,年营业收入543万元,利润162.9万元,从业人员年人均纯收入1.5万元。

  2.陕西西乡一品源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葡萄生态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园。该园区包含了葡萄采摘体验及茶园观光两个项目,以休闲农庄模式开展生产经营。该农庄占地面积200亩,总资产600万元,单日可接待游客120人次,可提供餐位12桌。该农庄从业人数60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50人,带动农户180户,年营业收入1800万元,利润120万元,从业人员年人均纯收入1万元。

  (三)休闲农业园区

  1.陕西东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位于西乡县沙河镇枣园村,距县城10公里。该公司是以绿茶种——产——销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园区占地面积XX亩,总资产6686万元,单日可接待游客50人次,可提供餐位5桌。该农庄从业人数590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500人,带动农户4000户,年营业收入4060万元,利润230万元,从业人员年人均纯收入2.5万元。

  2.西乡县峡口镇江榜村茶产业休闲农业示范园。位于西乡县峡口镇江榜村,距县城30公里。该园区以绿茶种植为主要产业,占地3500亩,总资产500万元,单日可接待游客40人次,可提供餐位4桌。该农庄从业人数230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80人,带动农户3250户,年营业收入2500万元,利润100万元,从业人员年人均纯收入1.4万元。

  (四)休闲农家明星村

  西乡县峡口镇江榜村是此次调研的明星村,该村有休闲农家标示牌数25个,公共卫生间2个,合作社组织1个,绿茶种植是该村的主导产业。该村603户1768人,其中从事休闲农业25户125人,分别占全村户数4%、人数的7%。全村年收入2670万元,其中休闲农业经营性收入190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7%。全村年人均村收入9090元,休闲农家从业人员年人均纯收入1.2万元,年接待游客达1.2万人。

  二、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成效

  (一)规模化发展迅速。西乡县在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方面,坚持在政策引导、规划设计、规范管理、强化服务上下功夫,注重规模化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樱桃沟景区,水东河滩景观,罗镇茶园,枣园湖公园为主的四大休闲旅游农业特色区。四大区域充分利用周边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以果蔬采摘、生态休闲、茶园观光、水上娱乐为特色的游览项目。

  (二)品牌特色突出。西乡休闲农业不仅在数量上有较快的发展,而且在品质、特色上有较大的提高,围绕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农耕文化等主题,逐步打造出了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其中包含了生态农业、休闲垂钓、农村风情、历史人文、特色餐饮、林果苗木等方面。

  (三)休闲农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餐饮、休闲等服务业,也带动了当地农村的种养业和加工、运输制造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

  (四)休闲农业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既带动了旅游休闲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县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户、企业都能围绕“绿色、安全、生态”这一主题,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业。通过正确引导,农户、企业开展标准化生产,建立了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农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三、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户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高,发展局限。一些农户在发展休闲农业时,首先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到位,仅凭一个灶台,几张餐桌就开始搞农家乐。缺乏对休闲农业的基本认识,导致其发展规模局限,效益低下,前景渺茫。

  (二)科学化、规模化管理缺失。一是当前我县的休闲农业普片存在设计单一雷同,功能欠缺,简单仿效,经营粗放等问题。二是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是一项新的事业,但多数经营者自身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高,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明显跟不上市场步伐。同时多数休闲农业企业的从业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素质和服务水平低,管理水平差。

  (三)资金支持与优惠政策少。农民发展旅游农业的资金极其匮乏,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由于相关部门缺乏联动机制和相关项目缺乏整合捆 绑机制,真正能够使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经营户得到实实在在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的措施还很少见,专门针对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比较滞后。

  四、对进一步推进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要进一步提促进社会对发展休闲农业的认识。目前社会各方面对发展休闲农业认识不足,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做好对休闲农业的宣传和推介,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对发展休闲农业的认识,切实把发展休闲农业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考虑,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内需、增加农民就业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确保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提升科学规划。科学规划是办事前提,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首先要从规划入手,要紧紧把握市场需求,结合当地农业发展实际和地区特点,依托当地资源禀赋、文化特色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发展规划。在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功能定位与开发,要坚持突出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科教功能和载体功能上下工夫,文化功能要把重点放在文化传播和特色文化打造上,形成地方特色突出的农村和农耕文化;生态功能上要突出生态、安全特色,形成独特的生态休假平台;科技功能上,要不断打造生产、科研、休闲观赏、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技术、品种展示平台;载体功能就是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举办各类特色节会,打造合作交流平台。

  (三)创造休闲农业发展的优越环境。一是政策环境,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重视,把这项工作放到应有的位置,加强领导和服务,规范经营发展,切实减轻农户的负担。围绕解决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制定扶持政策,切实解决好影响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的用地、用电等各种问题,形成促进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二是社会环境,要在全社会打造产业发展的舆论氛围,发挥社会的力量支持、维护、促进产业的发展。提升西乡县休闲农业的社会知名度。

  (四)完善服务体系。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在教育培训、信息交流、创业辅导、融资贷款、管理咨询、宣传推介、规划设计、教育培训上加大工作力度。要把服务始终贯穿在促进产业发展的全过程,在发展初期阶段,重视创业辅导和教育培训,对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要突出在行业规范、规划设计、市场推广加强服务。

  (五)创新发展体制。休闲农业不是纯粹的农业开发,也不是传统的旅游项目开发,它的发展涉及农业、环境、生态、环保、教育、经济、社会、旅游、医疗、文化等,是一个大的产业链条。发展休闲农业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不仅要把产业链条上的各个产业紧密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把每个链条上的经营者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休闲农业才能走上健康的发展之路。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休闲旅游农业企业(中介组织)”,而基础是“农户”,其实质是“农户”通过休闲农业企业(中介组织)把自己与市场连接在一起,通过有效的产品价值链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在发展方式上,要坚持以市场引导、政府支持、农民自愿的原则,鼓励农民和城市工商资本发展休闲农业,农民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举办农家乐等小型企业,城市工商资本可举办大型的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农业科研、企业单位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农民可采取土地租用、入股等方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创建,并享有薪金、租金、股金等稳定、长期的收益回报,确保农民稳定就业和增收。

  (六)要注重优势企业、特色产业和产品的培育。提高休闲农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关键是要打造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要通过培育特色产业,打造休闲农业的产业基础,为当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休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增强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培育品牌产品,带动种养业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2023年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0

  一、种苗生产供应的特点

  (一)种苗生产供应品种、树种多。据统计,今年用于各项造林绿化树种有30多个,特别是一些城市绿化树种、园林观赏树种增幅较大。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县城市绿化建设需要,各苗圃加大了绿化树种、园林观赏苗木的培育力度,种苗生产供应的结构性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二)苗木质量大幅度提高,杜绝了不合格苗木上山造林,造林用苗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县各项工程造林一、二级苗木使用率达95%以上,实现了二级以上苗木上山造林的目标。

  (三)苗木供过于求形势依然严峻。经树种、品种结构调整后,今春可供应苗木2800多万株,供应总量比上年春季减少近200万株,苗木剩余总量与上年基本持平,杨树、山杏、刺槐等常规树种苗木剩余量减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加强全县种苗质量管理,寻求种苗的销售渠道,增加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的培育,努力解决种苗供过于求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成为制约我县种苗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种苗生产供应与造林需求得不到很好的衔接,造林任务下达晚,种苗生产的盲目性难以得到根本性改观,苗木生产结构性过剩,区域供需不平衡依然存在。由于造林任务下达晚,种苗的准备只能依照历年经验进行预测和估算,与生产实际需求差距较大。部分林农目前依然存在等待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增加造林计划的想法,种苗产业的规模及种植结构难以得到合理的调整。

  (二)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缺乏,供应压力增加。当前,随着各林业重点工程逐步进入攻坚阶段,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恶劣,造林难度增加,各工程对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的需求逐步加大,而抗逆性树种种苗在当前的种苗生产供应中所占比例偏低。

  (三)良种使用率低。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种苗工程建设的扶持力度,良种生产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是造林部门在造林投入相同的情况下,受价格因素的影响(良种种苗价格高于普通种苗),为降低造林成本,造林选用普通种子和普通苗木,良种使用率难以提高。

  (四)长途调运的苗木质量堪优。立足本县域,“就地育苗、就近供应”是搞好苗木生产供应的基本原则,是保证适地适树和造林苗木质量的重要措施。长途调运苗木,一是降低了苗木质量,提高了造林成本,二是挫伤了当地林农育苗生产积极性。

  四、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是继续加强种苗信息调度工作,以信息引导市场,制定科学规划,提前安排年度计划,超前发展林木种苗生产,努力提供品种对路的良种壮苗,减少种苗生产供应的经济损失;要加强造林部门和种苗管理部门的协调,造林规划早制定,任务早下达,种苗早准备,通过调控和信息引导,保持种苗供需总量的基本平衡和品种对路,避免苗木市场的大起大落,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同时,要根据林业建设面临的供求关系和消费多层次变化,面向大林业、大市场,生态林苗木、商品林苗木、绿化美化苗木、花卉和草一起上。

  二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强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大力研究和推广抗性树种、品种,培育良种壮苗,发展容器育苗,调整造林绿化苗木的生产结构。在苗木生产供应上,立足苗木自给,支持和鼓励容器苗生产企业扩大容器苗生产规模,加大生产力度,尽量满足林业重点工程和城市绿化,特别要加快选择、引进和改良培育适宜我县恶劣自然条件的抗逆性针阔叶树种、草种,速生丰产树种,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绿化美化树种和花卉等的需求。鼓励对抗性树种、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积极调整树种、品种结构,引进优良树种、抗性树种品种,着力解决当前种苗生产中树种、品种结构矛盾。

2023年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1

  为促使生态农业由小变大,鄂州农产品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们一行先后深入到梁子湖区“涂家垴镇万亩无公害红薯高产示范片”、“太和万亩有机农业基地”,华容区“湖北鄂州中国台湾生态农业创业园”,鄂城区“樊川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争创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市这个目标,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的现状

  我市有丰富的山水资源、特有地理位置,素有鄂东聚宝盆、江南鱼米乡之美誉。全市现有耕地面积61.2万亩,水面65.1万亩,林地27.5万亩。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了“六有”。

  (一)有生态农业示范片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市开展生态农业建设以来,先后建设了一批具有一定水平和代表性的生态农业示范片。如梁子湖生态农业示范区,百里长港线、樊寺线生态农业示范带和华容省级农产品加工园等,对我市生态农业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有生态标志农产品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全市建立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4个,示范基地面积63万亩,通过以点带面带动了全市生态农业标准化生产。形成了遐迩闻名的武昌鱼、河蟹、珍珠、茭头、莲藕等一批“原号”和“土号”特产。武昌鱼不仅成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咏物绝句,而且成了美国连续几届总统的首选中国菜。生产的螃蟹曾“横行”香港,销量占市场份额六成以上,“梁心”牌有机番茄在武汉超市上架,“梁道”牌稻米正在加工生产。丰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资源为我市生态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先后荣获多个“国号”、“省号”名片。

  (三)有生态农业模式

  立足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推行区域化布局,大力示范和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形成了红润池湖农业生态园“良心种植、有机营养”的种植模式,太和万亩有机农业“喝”山泉水、“吃”有机肥、“戴”生态圈、“当”健康神的“全产业链”模式,泽林镇万亩湖农场水稻种植推行的“统一品种、统一肥料、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化作业、统一收购”“五统一”管理模式,东港大丰循环牧业示范园的“猪─沼—菜”循环牧业种养模式,峒山生态园“宜居、宜业、宜游”模式等一批相对集中连片、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基地。

  (四)有土地流转创新

  目前我市土地流转方式主要有:“土地股份式流转”、“土地托管式流转”、“土地转让性流转”、“土地季节性流转”等流转方式,建立了土地流转保证金制度,开展了确权确地试点工作,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保障机制。

  (五)有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

  近几年以来,加大农业投入品管理,实施沃土工程,提高肥料利用率。全市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复播面积达55.8万亩,举办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样板36.5万亩。积极开展农业环境污染事故调处工作,近年来查处农业环境污染事故十余起,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100万元。

  (六)有生物能和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大力推广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全市秸秆机械化还田近50%。积极推进沼气工程建设。如东港沼气供应站采用国内的搪瓷钢板升流式固体床中温发酵工艺,循环利用农业资源,实现了燃料、饲料、肥料有机转化,有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在生态农业发展上取的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群众的期盼相差较远,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距离。主要存在“六强、六弱”:

  一是扩大发展规模意识较强,打造精品意识较弱;

  二是创立“品牌”意识较强,提升“品牌”意识较弱;

  三是注重短期效益观念较强,忽视环境保护意识较弱;

  四是做表面文章较强,在资金、技术帮扶解困方面较弱;

  五是依靠领导支持、项目支撑较强,坚持市场决定取舍意识较弱;

  六是土地流转急功近利意识较强,着力化解深层次矛盾意识较弱。

  三、对策和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能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功能,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我们立足自然资源、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针对鄂州目前生态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按照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思路,认为全力发展我市生态农业,重点要抓好“六变”。

  (一)变发展现代农业为生态引领

  要坚定不移地走“生态+特色+科技+品牌”的发展路子,以生态农业发展为主线,以绿色科技为支撑,着力建设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体系、科学、高效、稳定的基础保障体系。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方向与目标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要将生态农业发展作为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战略方向;二是要将生态农业发展作为制定各项农村发展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是要将是否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作为衡量农村工作。只有这样,我市生态农业发展才有出路,才有希望。

  (二)变土地流转为土地换股权

  流转土地对实行规模化、机械化耕作,发展生态农业至关重要;但目前农村社会处在转型期,有各种矛盾的复杂性,还有土地流转缺乏保障机制、流转机制,有效激励机制等因素,导致流转工作非常困难。“土地换股权”模式有助于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效率的提高,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有效维护农民权益。这种模式的实质在于,在农村土地流转和农业企业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权作为资产入股,并享受分红。太和万亩有机农业基地以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采取“收益保底、盈余分红”方式,成功进行了土地流转。

  (三)变单一种植为复合型产业

  发展生态农业,带动观光农业,要打造“精品”“亮点”,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要充分立足生态园山青水秀、“绿色环保”以及生态休闲的特点,充分利用生态园的自然景观,形成“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和集“自然—生产—休闲—康乐—餐饮—教育”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发展体验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产业园。

  (四)变拓展品牌为提升品牌

  一是要以政府引导、企业创建为主。大力推进叫响“梁心牌蔬菜、梁道牌大米、武昌鱼、梁湖有机碧玉茶、有机茭头、梁湖大闸蟹”等产品品牌的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尽快形成鄂州市的特色和,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二是要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品牌创建,形成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产品。三是要实施品牌兴企战略,加强品牌整合,在每个行业选择几个市场占有率、知名度较高的品牌,引导资产、资源集中,推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带动力强的品牌。四是要加大有机认证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具有公共属性、地域特点的品牌,在、省级媒体进行广告宣传,给予财政补助。

  (五)变政策扶持为多元化投入

  一是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生态农业建设。二是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运用贴息、补助、以奖代补、投资参股的方式,引导、吸引民间资金、社会资金加大对开发生态农业的投入,建立起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农户和社会共同投入的投融机制。三是实行整合和奖扶机制。捆 绑项目,集中投入,限度地项目资金的规模效益。同时,对生态农业建设任务完成好、发展速度快的地方实行重点倾斜,优先扶持。对从事生态农业开发、生产和营销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政策优惠和资金扶持。四是制定一套政策。制订和完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建设的财政、税收、价格、信贷、贸易、土地、风险投资等方面政策,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形成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行为规范经营约束、利益调节、成果保障的政策体系。

  (六)变市场准入为寻找市场

  国家新政策“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有规定,所有农产品必须经过检测达标后才可以上市场销售,凡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的农资产品是达不到国家卫生食品标准的,这就意味着辛苦种植的农产品不值钱,甚至辛苦劳动将得不到相应的回报,有时会亏本。那么我们在发展生态农业上必须做到:一是重视科技支持。推广应用高产、优质、抗病虫新品种,着力推广腐熟无害化的农家肥料、微生物肥、绿肥和绿色农业生产准用的化学肥料,积极推广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和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开展绿色农业加工工艺的引进和应用。二是联系一批高校,在我市建立高校生态农业技术应用试验基地,发挥高校的科技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优势。三是打造专业营销团队,根据生态农业定位的品牌,进行了市场调研,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营销模式。四是开展推介、对接活动。组织开展或参加各种大型农产品博览会以及“农超”对接活动、大型采风活动,展示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果,扩大我市农产品市场营销,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2023年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2

  为促进转型跨越发展,全面落实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提升我市农业科技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按照xx市农业局要求,于xx月xx日对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市农业科技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坚持以“抓产业,建基地、上龙头、求高效、重生态、保安全”的发展理念,实施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全力推进科技兴农战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粮食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特色产品规模化生产趋势凸显。

  我们活用国家惠农政策,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强化机械作业等关键技术措施,使全市粮食总产稳步增长。同时,加快推进了农业种植业优势区域发展,现基本形成了西部水稻、东部玉米、中部水稻、玉米、杂粮混合种植的粮食生产优势板块,连续三年实施了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和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田建设,提升了全市粮食生产能力和水平。

  特色农业也呈现出规模化发展态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上营、新安等为主的食用菌种植;以平安镇为主的绿色水稻种植;以溪河、白旗为主的肉鸡养殖;以法特、亮甲山为主的生猪养殖;以朝阳、舒郊、二道等为主的绿色蔬菜种植等等一批特色农业专业村、示范村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

  截至现在,我市本着早认识、早部署、早准备、早安排、早行动、早落实、早出成果七个方面,在行动上坚持认识到位、组织到位、宣传到位、培训到位、服务到位、督导到位、落实到位,坚持农业科技攻关不动摇、坚持农业技术推广能力不动摇、坚持大力培养农业科技人不动摇、坚持扎实农民科技培训不动摇、坚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不动摇、坚持千方百计推动农民增收不动摇、坚持惠农政策农民致富不动摇。在工作上重点完成七项工作: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工程、“双通”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环境整治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农村科技创新工程。

  (三)农业科技推广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示范辐射效应正在逐步扩大。

  近年来,我市农业新技术推广步伐不断加快,立体间作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玉米良种推广,优质玉米地膜覆盖,玉米新品种种植示范,土地深松旱作农业技术等一大批新技术、新品种得到重点应用,农业产出效益明显增加,特别是我市今年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成绩: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产粮大县。

  二、当前xx市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我市农业科技发展已经迈开了可喜一步,部分资源优势、人文优势、政策优势得到了发挥,但仍蕴藏的巨大可挖掘潜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优势得天独厚

  我市幅员辽阔,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适宜于水稻、玉米、小杂粮、药材等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发展特色农业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二)政府政策有力推动

  市委政府期间提出实施“五大战略”的宏伟构想,其中在农业富民战略中对今后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业提升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和目标,为加快农业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特色农业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在科技为先导引领,政策为主导推动,利益为根本驱动的前提下,全市xx个乡镇都具有产业基础,且初具“一村一品”雏形的特色产业显露端倪,为发展现代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农业新技术运用与推广势头强劲

  到目前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从体制上、规划上有了较好基础,开局良好,广大农民群众已经认知,产业发展中科技贡献份额逐年加大,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我市农业科技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现代农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化经营着眼点和立足点没有完全找准,农业部门协调配合需要更加统一。

  虽然近年来,政府对“三农”十分重视,每年投入逐步加大,但在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兴农方面没有制定出完整的现代农业发展统一规划,投入只偏重基础建设开发,各乡镇对本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和目标不够清晰,涉农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协调和配合,资金难以整合,各自为战突出,因此在农业产业发展方面没有统一规划目标,形不成合力,限制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投入不足,举步维艰,基础脆弱,难以抵御市场风险。

  我县农业项目长期以来重基础建设,轻产业发展,重传统产业生产,轻科技提升,使农业产业化规模层次不高,规模不大,基础薄弱,加之各类服务组织和服务体系不够健全。难以增收增效。全县万亩沟坝地,可谓旱涝保收,但种植单一,传统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产业发展滞后,难以产生经济效益,龙头企业只能维持现状,扩大再生产能力较弱,小型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技术设备落后,生存困难。

  (三)农业生产组织经营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不尽人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层次较低,目前我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以生产资料的采购服务和组织农产品统一销售等初级合作为主,而入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农民企盼的,对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作用更大的合作,开展的较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建立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合作社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民主管理制度、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的.比例仍然偏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够,各级财政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较少,有关部门对合作社的扶持没有完全形成合力。

  (四)农技推广体系与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在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技推广部门,被“转、并、撤”,乡级农技推广“网破线断”状态,农业科技人才流失严重,没有形成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影响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不能充分发挥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作用,县直涉农部门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短缺乏、老化、青黄不接,政治生活待遇不高,缺乏激励机制,其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五)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完善,门槛高,农业企业和农民融资困难。

  小额贷款公司少,农民创业缺乏启动资金,商业贷款程序繁,利息高,担保困难,不能适应农业季节性所需的企业资金需求。二是门槛高,贷款数额少,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民营企业,土地使用权证、房产证等不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条件不能满足贷款要求。

2023年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3

  6月16日至20日,XX县农机局组织技术人员对全县13个乡镇(街道)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农办、农业局、畜牧局联系,并深入到各乡镇(街道)、村,召开了由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基层种植、养殖人员的意见和建议,近几年,设施农业在XX县种植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异军突起,迅速发展,成为该县农业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种植品种、养殖品种逐渐增多,品种质量有所提高,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一、XX县设施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XX县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地位日益上升,在全县农业总收入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据调查统计:全县种植瓜果、蔬菜的塑料大棚有1.5万个,规模1667万平方米,总投资12800万元,年产值12500万元,从业人数33000人;

  种植西瓜、蔬菜的小拱棚6500个,规模233万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年产值1050万元,从业人数1400人;

  日光温室有0.15万个,规模100万平方米,总投资3750万元,年产值1500万元,从业人数6000人;

  设施园艺温室总数量400个,总规模20万平方米,总投资800万元,年产值4000万元,从业人数2400人。养殖猪、牛、羊等的开敞式设施有15000个,规模13.5万平方米,总投资3000万元,年产值3000万元,从业人数15000人;

  养殖鸡、鸭、鹅、兔等的有窗式设施2100个,规模133万平方米,总投资1600万元,年产值4000万元,从业人数4000人;

  养殖鹿、山鸡、孔雀、狐狸、桑蚕、鱼等的设施有1400个,规模16400平方米,总投资1800万元,年产值896万元,从业人数2800人;

  目前该县共发展设施农业3万余亩,推广设施农业机械20余台套,设施农业总投入2.4亿元,年总收入2.6亿元,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全县设施农业类型、投入构成和经营状况

  1、以分散经营为主,极少数集中规模经营。全县设施农业栽培以分户经营为主,其中80%以上均在自己承包土地上建设农业设施,自主经营。招商引资建设的设施农业,科技含量较高,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由于它们的存在,提升了全县设施农业的整体水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加快了XX县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

  2、设施栽培经济效益可观。根据调查情况看,设施栽培平均效益是露地栽培的5倍以上,有的品种可高达10倍。散户经营的简易大棚平均年收入为0.6-1万元/亩,泗河街道乔家村向日本出口的菊花温室大棚每亩纯收入可达6万元,效益是很可观的。

  3、设施农业产品主要是外销为主。如西瓜、蔬菜以前主要销往北京、济南等北方城市,现已销往全国各地。每到成熟季节,车水马龙,十分繁荣。他们的`到来,保证了全县设施农业产品的畅通,市场的繁荣也促进了全县设施农业的稳定发展。为了云集各地商贩,畅通销售渠道,XX县建立了十余处批发市场。如泗河街道办事处西关街瓜果、蔬菜批发市场、泗张镇瓜果批发市场、圣水峪乡小河村瓜果批发市场等。通过这些批发市场,90%以上的设施农业产品畅销外地。

  4、资金投入。个体农户投入资金占74%的比例,计18703万元,招商引资共计投入设施农业到位资金300多万元,政府投入资金6547万元。

  经技术人员认真调查发现,XX县在二十多年的设施栽培实践中,积累了一套适合全县特点的设施栽培技术,但与省内外先进设施农业发展技术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三、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营分散,规模较小。XX县80%以上的农业设施为分散经营,无论是自建大棚经营还是租赁大棚经营,经营业主各自为战,相互封闭。由于经营户主缺乏更新资金,管理技术落后,信息不畅,较少得到产前、产中、产后等服务,种植产品质量难以有较大提高。大棚设计和施工安装缺乏技术标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利用率很低。这种经营业主还要受到市场因素的制约,一旦市场销售不畅,将遭受很大的经济损失。

  2、科技总体水平低。从设施设备到栽培技术,管理不配套、不规范、难以形成大规模商品生产。XX县农业设施60%为竹木结构,设施简陋,围护材料单一。多年来如遇大风、大雪、寒流灾害气象时,均有倒塌、压垮、变形等情况发生,造成损失。近几年全县迅速发展的日光温室,具有保温、节能等特点。建造一个砖墙结构日光温室大棚每亩需投入2-3万元,建造时费工费时且投入较高。由于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原因,推广得到限制。从配套设施看,设备不配套,调控能力较差,作业主要靠人力。尤其是温、光、气测试设备,调控设备基本上是空白,仍然停留在试验阶段。设施栽培小型作业机具也缺乏,除采用小型手扶拖拉机进行耕地作业外,基本上依靠人工作业,而且环境条件十分恶劣。

  3、缺乏专业育苗设施。设施栽培是不同于大田栽培的技术体系,从品种选育,栽培技术到管理等应形成一套完整的规范化技术体系。国内外先进的设施农业栽培基地都具有品种繁育基地,专为设施农业提供优良栽培品种。XX县由于基础较差,又受资金缺乏影响,这方面的研究开发缓慢。

  4、资金短缺,需各方面筹措资金。从全县目前情况看,土法上马的大棚(水泥立柱、竹竿棚架、覆盖草帘)一般为每亩投入6000-8000元。日光温室大棚(砖墙钢架结构)一般每亩投入4-5万元。占总数90%以上的传统简易设施如不及时更新改造,必将被市场淘汰,而更新改造农业设施需大量改造资金,设施农业扩大发展规模也急需资金。由于资金缺乏,各层次设施农业栽培处于徘徊不前的发展状况。因此,提高农业产品的竞争力,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已是刻不容缓。

  四、加快设施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科学规划,分层次发展。制定设施农业发展规划要从XX县实际出发,考虑农民的经济水平和当地自然条件,要突出当地特色,切忌脱离实际、贪大求洋、盲目发展。一是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逐步建立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型分散到大型规模化的农业设施体系。二是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进行规模建设。充分发挥各乡镇(街道)资源、经济、市场和技术优势。要与土地经营规模相适应。既要发展大规模、高水平的龙头示范带动基地,又要发展投资少、见效快、具有当地特色的中小规模的设施农业工程。

  2、建设多元化经营机制。XX县目前已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和社会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特别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了水平较先进的设施农业基地。农民建设设施农业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这说明政府支持与引导设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一是鼓励农民投入,农民作业散兵作战的中小投入者,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信息闭塞,他们所经营的农业设施结构简单,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设施产品质量较差,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要从政策上鼓励他们,技术上帮助他们,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服务,特别是产后销售服务,要保护和培育好各类市场。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和鼓励社会团体投资兴办设施农业。特别是提倡股份制经营体制。三是通过招商引资加快发展全县设施农业。该县设施农业工程水平较高的是新农村建设帮扶点圣水峪乡小河村兴办的蔬菜大棚项目。通过吸引外资,弥补县内发展资金的不足,从而促进全县设施农业快速发展。

  3、选优种植品种,打造品牌优势。这是设施农业能否迅速发展壮大的决定因素之一。目前,XX县设施农业栽培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优势。西瓜设施栽培经历近二十年的发展,品种不断优胜劣态,形成了京欣系列为主要品种,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品牌优势是一种无形的资源,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并且在发展过程中,继续打造新的优质品牌。

  4、搞好设施农业工程项目示范,带动全县设施农业发展。目前,全县已有蔬菜、西瓜、花卉、奶牛等设施农业发展示范区,分步在泗河街道、杨柳镇、星村镇、中册镇、泉林镇、金庄镇等乡镇(街道)。申报了市级设施农业工程示范项目,有的已批准,形成了各自的设施栽培技术管理体系,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只有西瓜设施栽培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各过程的体系标准。

  5、搞好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的结合,实行设施与栽培技术配套。在稳定提高单产的基础上,着重于品种的增加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加强无公害蔬菜、秸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开发应用。目前县级设施农业示范区已经着手研究秸杆生物反应堆技术的应用,并已取得效果。

  6、引进推广先进设施设备。一是耕整地机械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已研制成功了微耕机,可进行犁耕和旋耕作业。二是推广电动双向卷帘机。圣水峪乡小河村安装的卷帘机构性能好,效益高,很有推广价值。三是微、滴灌设施技术的推广应用。该县泗河街道、星村镇、高峪乡等在蔬菜、西瓜栽培中使用效果较好。既可减少室内水分蒸发,减少病虫害,避免因大水漫灌引起的室温急剧变化,还可随灌溉施入可容性肥料,促进增产,增加效益。

  五、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继续实行信贷支持。经验证明,XX县农行、农村信用社实行的“小额贷款”扶持政策,对发展设施农业起到了积极作用,泗河街道办事处西曲泗村西瓜栽培大棚建设,总计投入资金达300多万元,其中贷款即达100多万元。由于设施农业工程造价较高,投入大,靠农民积累自身发展困难较大。一方面农业设施优化改造工程缺乏资金无法进行,设施农业发展出现徘徊不前的状况。另一方面新发展项目由于资金问题无法按期投入。

  2、加强技术培训工作。设施农业科技含量高,管理者需要一定的技术水平。全县目前采取多种办法进行技术培训,包括组织技术人员现场指导,乡镇(街道)、村级实用技术培训学校短期集中培训,以及参观学习等,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系统性差,只能解决眼前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能按科学的生产标准进行系统管理,建议培训一批专业技术人员。

  3、加强农业招商力度,发展高科技设施农业,提升全县设施农业质量档次。外商经营的设施农业在科技方面是该县的龙头,其经营管理方式、设施配套等反映了设施农业的发展方向。他们的存在还扩宽了该县设施农业生产经营范围,打破了传统的市场空间,这是该县发展设施农业所迫切需要的。

  4、加强组织领导。①县、乡镇(街道)、村均应把发展设施农业工程列为重要工作来抓,当成农民增收的主要手段之一,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也将加快农民实现小康的步伐。要提高认识,加大措施,加快设施农业向纵深发展。②加大政府投入。特别是在起步乡镇(街道)、村,政府投资要向设施农业倾斜,要拿出足够的精力协调,并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③要搞好县、乡镇(街道)二级示范基地建设。

  目前,XX县县级示范区起点较高。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乡镇(街道)根据各自特点,要加强设施农业示范的建设管理。形成适合全县设施农业发展特点的分层次示范体系,带动全县各层次设施农业工程迅速发展。

2023年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14

  一、泰山区农机经营市场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和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泰山区农业机械保有量逐年增加,特别是大中型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增加迅速,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走进了农户家中,为提升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14.5万千瓦,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1亿元,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926台,配套机具2400余台(套),农机配套比达到1:3.3,农机经营单位12家,从业人员590余人。

  二、农机市场存在的问题

  1、农机市场管理权限不明确,农机管理部门对农机市场规范建设认识不够,缺乏同有关部门的协调监管力度。

  2、农机维修、农机经销人员技术素质偏低,部分有经验的技术骨干年龄老化或改行从事其它行业。大部分修理网点修理人员没有从业资格证书,对农机维修工艺了解甚少且修理水平低,高水平的修理工出现严重的青黄不接,至使异难修理项目无法解决。各别农机配件经销商对机械性能及维护保养缺乏必要的知识。

  3、农机经销业主扶持力度小,对农机经营网点建设方面即没有政策扶持,又没有全投入,使大量的经营网点和配件商店处于自生自灭状态,很难适应农业机械化发展。

  三、加强对农机配件供应,农机维修网点建设的对策

  1、抓住机遇,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全国农村机械维修点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特别是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书颁发,已经国务院令412号公布为行政许可的行政审批项目。给农机修配管理工作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法律、法规即表明了农机修配管理的重要性、又表明其严肃性。

  2、提高认识,农机经营管理工作是农机事业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机械化农业生产的需要,随着各级政府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和机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同时也对农机经营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提高对农机经营,农机维修网点的'规模化管理工作的认识,农机市场管理工作牵涉到千家万户,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为此作为农机部门必需引起高度的重视,要人员到位、素质到位、管理到位、培训到位,确保农机市场正常有序开展。

  4、加强农机经营,农机修理网点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建设,组织学习《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行政许可法》《全国农村机械维修点管理办法》等农机法律、法规。强化责任提高全体人员的政治水平和法制观念,调动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5、严格农机经营,农机维修网点技术许可证申请的审批与年度检审工作,积极做好农机经营者、农机修理网点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要做到持证上岗。

  6、加强与工商、技术监督,劳动部门的沟通与配合,对农机经营实施全面有效的监管,各级农机部门要接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认真制定监管方案,强化管理树立起自身的地位和社会形象。

  7、充分发挥农机系统各部门的力量行成合力,建立健全农机经营档案,按规范化管理要求建立标准档案,加强农机市场监督机制,严力打击假昌伪劣商品进入市场坑农、害农。提高产品质量、使农机经营管理工作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