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职业调研报告3篇
范文

职业调研报告3篇

  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XX年4月,市政协科技教育委员会组织部分教育界委员和教育界专家,由公方泉副主席带队,对全市职业教育重点是中等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市教育局和铜山县教育局的情况介绍,实地考察了市二职中、机械中专、农机中专、医药中专和铜山县职教中心等学校。从校园布局到教学设施,从教学管理到后勤管理,从班子建设情况到教职工队伍素质,委员和专家们在看与听的过程中,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与探讨,发表了很好的见解。

  调查结束后,委员和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分析。认为近几年来,我市在职业教育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形势,特别是同“两个率先”目标的内在要求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职教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于今后形成人才智力优势,确保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造成潜在的危机,必须引起全市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针对存在的问题,委员们坦诚直言,献计献策,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目前,全市已拥有各级各类职校67所,其中应用型大学1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所,普通中专6所,成人中专18所,职业高中29所,技校10所,形成了在校生8.7万人的规模。先后有7所学校成为国家级重点职校,15所学校成为省级重点职校,基本构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总体来看,我市职业教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业教育招生量逐年回升。从XX年起,中等职业学校采取有效措施,有力拉动了职业学校的招生。近三年招生数分别为2万人、2.4万人、3.3万人。去年的招生数同比增长38%。市经贸学校、财校、医药中专等中专校招生大幅度增长;市职教中心、铜山工业职中、睢宁职教中心、沛县职教中心等职业高中招生超千人,受到省教育厅通报表扬和奖励。

  二是骨干学校建设取得较大突破。新沂职教中心、睢宁职教中心成功创建省合格职教中心;贾汪职教中心正在积极组建之中;市职教中心、模特艺术学校新校区的规划、征地、设计、勘探等已基本完成,今年3月已正式动工兴建;睢宁职教中心、徐州机电工程学校等大规模新建校舍,投入设备,扩大学校容量,增强办学实力。大部分职业学校都在抢抓机遇,谋求发展。

  三是教学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理顺了职教教研工作机构,加强了职教教研力量;组建了主要学科教研中心组,健全了全市职教教研网络;加强了对教学工作尤其是实训教学工作的检查督导,召开全市职教教学工作会议,交流了经验,明确了今后的目标。

  四是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全市职业学校加强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巩固和扩大了原有的就业市场;通过校企合作、南北联合办学等形式,积极开辟新的就业空间;去年举办用工招聘会12次,毕业生就业率95%以上,大部分学校毕业生供不应求;成立了“徐州市金蓝领就业服务中心”。

  五是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进一步沟通融合。一些条件较好的乡镇成教中心校挂上了县职教中心分校或职教中心技能培训站的牌子;扎扎实实推进“5112”教育富民工程,全市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44万人,其中教育系统转移培训21万人;开展农村致富骨干和科技带头人培训14万人;建立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指导机构123个,农业信息服务网吧182个。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联手发展,为提高劳动者队伍素质,实现富民强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当前制约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

  委员们认为,虽然我市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职业教育的一些矛盾问题日益凸现,职业教育仍然是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足,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上重视普通教育、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情况较为普遍。甚至一些领导干部、教育部门内部也存在着轻视职教的现象。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要目标。升学率、高考率、名牌大学入学率成为衡量普通初中、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由于就学、择业观念滞后,加之宣传引导不够,导致社会上盲目追捧高学历,普高过热,造成普职比例明显失调,个别县(市)严重失调。部分农民思想中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对依靠科学技能劳动致富认识不足,认为在家种地打工照样养家糊口。相对来讲,职业教育在我市仍处于弱势地位,尚没有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管理体制不顺,资源配置不合理

  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条块分割、职能交叉、封闭办学、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多头分散管理。职业教育分属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各行业部门领导;二是证书各发各部的。教育部门发学历证书,劳动部门发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不同行业又有各自的执业证,造成学生面对重复多头考试。三是人才培养与就业分离。突出表现在“你办你的学,我招我的工”,教育、劳动、人事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由于中职校分属不同的系统和部门,还存在着分散重复办学、资源配置不当,办学效率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比较典型的如机械中专和农机中专。两校仅一墙之隔,所设专业相似。机械中专在财政没有一分钱投入的情况下,依靠自力更生谋求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供不应求。而农机中专依赖财政拨款不思进取,举步维艰,生存困难。因为两校隶属于不同行业,想整合调整教育资源却难上加难。

  (三)经费投入渠道不畅,办学条件相对滞后

  长期以来,市县财政对教育的有限投入主要是在义务教育,用于职业教育微乎其微。由于我市普高过热,不少职业学校为了吸引生源,扩大招生,只好降低收费标准,加之农村职中一部分学生交不足学费,使职业教育经费来源大大减少。另外,受生产经营状况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行业和企业应承担的联合办学经费没有到位,学校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不强,也无法对职业教育提供经费支持。经费短缺已经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提高。目前一些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设备老化,无力更新。经费拮据,办学条件较差,也造成了现有师资人心不稳。另外,由于工科类职业教育投入较多,办学难度较大,造成我市文科类职业教育比重偏大。

  (四)高素质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市职业教育的师资大多数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企业生产经历。由于涉及单位性质、编制等问题,学校急需的人才引不进来,一些不能适应职业教育工作的人又不能流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录用、选拔完全沿用普通教育的政策,造成专业师资不足,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另外,一些职业学校办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方法陈旧,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个别学校质量意识不强,抓招生不遗余力,抓教学敷衍了事,短期行为严重,也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声誉和社会认可度。职业教育内部管理和人事制度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五)技工队伍薄弱,劳动就业制度执行不严

  目前,我市无论从各类各级人才拥有数量,还是劳动者受教育的整体水平都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据劳动部门提供的数,全市拥有技术工人30万人,持有资格证书的18万人,占技术工人的60%,占城镇职工工资的44%。但是高级工仅占我市技术工人的4%,按省政府XX年高级工要占到技术工人的20%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高级技工队伍老化,技工匮乏,后继乏人状况十分突出,迫切需要企业在岗人员通过培训提高水平。另外,我市就业准入证制度在实施执行中还存在差距,先培训后上岗,转岗必须经过培训再上岗的制度尚没有真正落实,企业招收新增劳动力,没有很好地按照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而视自主用工为自由用工。这些都直接影响了职业教育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三、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努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是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具有专门技能人才的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教育,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的教育。小康大业,人才为本。要实现富民强市,全面建设宽裕型小康社会目标,要构建徐州都市圈,培育区域性人才高地,职业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前,要以贯彻落实三级职教会议精神为契机,深入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统一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特别是从实践“三个代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现代化要求的高度,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增强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紧迫感。要把职业教育放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考虑,认真制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并纳入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市政府应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大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教育部门应主动与宣传、新闻单位联系,共同合作,制定宣传计划,开辟相关专栏。注重宣传职校毕业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致富有方、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宣传和表彰发展职业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要抓住当前我市高中入学高峰的机遇,对社会、家长和学生要进行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择业观的引导,特别是在每年中考、高考前,深入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使他们全面了解职业教育,升学选择更加准确务实。针对职业教育当前的弱势地位,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推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健康发展。通过不断增强职教的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促使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积极调整布局结构,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政府应强化统筹力度,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我市职业教育实施积极的布局结构调整。一是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建议由市政府牵头,成立职业教育布局调整领导小组,在深入调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和分年度实施方案。二是分类指导,逐步实施。由于各类职校规模、质量、投入渠道、办学效益差别很大,必须调动政府部门、行业和学校各方面的积极性,利用行政、市场、经济多种手段,从实际出发,因校制宜,采取合并、重组、共建、联办、划转等形式进行积极的布局调整。先易后难,通过对现有职校办学条件进行评估,对那些规模偏小、资源贫乏、办学艰难的学校应果断进行调整,从根本上实行职教资源的优化组合。三是集中优势,加强重点学校建设。布局调整要坚持标准、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职教资源,走内涵发展的路子。对那些服务我市支柱产业、专业特色明显、办学效益显著的重点职校要加大扶持力度。四是制定政策,明确责任。资产处理和人员分流是统筹职业教育资源中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应明确政府、部门和行业的责任,在资产评估、人员核定的基础上,制定有利于资产处理、人员分流的具体办法,保证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

  (三)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增加对职教经费投入的关键,在于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改革和完善职教经费投入体制。根据我市的实际,应进一步拓宽职业教育筹资渠道。第一,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按照市政府[]135号文中的要求,保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真正到位。第二,要积极运用金融、税收、社会捐助等手段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市人民银行应协调各专业银行,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贴息和低息贷款。从XX年起,我省将连续3年每年安排8000万元贴息贷款用于职业教育,建议市政府有关部门应积极争取这部分贴息贷款。第三,学习借鉴外地经验,筹建徐州市教育融资公司。把原来市政府管的教育资产经过严格评估后,由该公司代管,然后由公司面向银行,帮助一些职业学校申请贷款。第四,进一步拓宽行业、企业扶持职业教育的途径。除必要的经费资助、提供实习场所、专业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外,对原有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后,提前折旧、报废和闲置的技术设备,可低价或无偿转让给职业学校生产实习。第五,各类职业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通过兴办特色产业,举办各种培训,逐步增强办学实力和造血功能,促进办学条件改善。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师资整体素质

  针对我市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强,特别是专业技术教师少、弱、缺的情况,应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对非职业师范技术学院毕业和没有生产经历、经验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到有关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一定期限的实习锻炼,提高其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等级培训和技能鉴定,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二是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改革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研究制定适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和标准。从职业教育实际出发,科学确定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教师比例,努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三是政府人事、劳动部门应建立企事业单位工程师、技师等能工巧匠的专业技术人才库。根据各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向学校提供人才信息。四是加快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制订职业学校向社会招聘、录用、选拔专门人才政策。打破单位性质、个人身份界限,向社会录用、选拔适合于职业教学的专门人才。徐州医药中专以“人事代理”的方式,对专业教师采取聘任制,符合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应总结推广。

  (五)加大骨干职业学校扶持力度,不断提升职业教育层次和水平

  近年来,我市创建出一批面向市场,面向社会,专业特色突出,办学成绩显著的骨干职业学校,他们代表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采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对这些骨干职校给以重点扶持。对其在建校征地、有关收费、银行贷款、用人等方面给以适当倾斜,支持骨干职业学校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市机械中专,是我市也是淮海经济区唯一一所机械制造中专,所办专业符合我市支柱产业的特点,毕业生供不应求,学校发展前景看好。由于隶属行业关系,多年来不仅没有财政投入,而且银行也不愿贷款,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建议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从大职教的全局出发,对学校今后发展进行定位并给以必要的扶持。要进一步推进骨干职业学校和示范专业建设,积极开展示范型中等职校创建工作,不断提升我市职业教育的层次和水平。

职业教育中心办学情况调研报告
职业调研报告(2) | 返回目录

  十月二十九日,我们组织了有关人员,到市职业教育中心,对该校近几年办学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在察看了教学秩序、教师和学生管理秩序的基础上,重点组织了全体领导干部进行座谈讨论,详细听取了校级领导特别是中层领导的意见和建议。

  一、学校办学基本情况:

  学校占地120亩,建筑面积3.5平方米,教职工225名,教师188名,34个教学班,1200名在校生。学校主要面向第三产业设置了计算机、服装、烹饪、旅游、财会、电子电工、汽车维修、商贸等8个专业。其中,计算机、服装两专业为青岛市骨干专业。

  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文化课教学为基础,以专业课教学为中心,抓住专业技能训练和对口高职升学两个重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办学指导思想,通过搭建立体化联合办学网络,实现了“招生、培训、实习、专业人才交流”一体化,为学生开辟了优质就业、高职升学、自主创业、出国研修四条成才渠道,合格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100%。

  学校贯彻“科研兴校”方针,承担了国家“十五”规划科研协作课题两个,独立承担省级科研课题一个,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高职对口升学工作一直走在青岛市前列,XX年以来,向高等院校输送学生2300多名,高考达线率一直保持95%以上,有160多名考生达本科线,本科达线率和达线总数均列青岛市百余所学校之首, 高考经验在青岛市推广。

  学校注重加强德育工作。树立了德育为首的观念和意识,德育工作制度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比较完备,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措施得力,重视班主任队伍的校本培训,提高了班主任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得扎实有效,开展了“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形式多样的德育系列活动。

  学校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针对当前职业教育新形势,勇于创新办学思路,积极探索办学新形式,采取工读结合、高职套读、校企联合、校社联合等多种办学形式,使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达到有机结合,办学路子越走越宽广。

  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教学工作先进单位”、青岛市“教学示范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学校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学生学习素质的构成与培养研究》实验基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国农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国情教育》、《现代教育》、《职教论坛》等十多家报刊和新闻媒体都先后报道过学校办学经验。

  二、学校今后发展方向

  1、办学规模:

  在积极稳妥发展、保证生源质量的前提下,到XX年秋季开学,学生班额达到60个,在校学生数量达到3000人,今后根据我市生源情况逐年增加,5年时间在校学生数量达到3300人以上,在校教职工(在编)人数达到260人以上。

  2、专业设置:

  学校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不断调整专业设置。自1992年以来,先后停办了预备役、保安、法律文秘、美术、数控和电气焊等专业,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一是就业前景逐渐暗淡,从业待遇低,用人市场缩少。二是专业与对口升学不能对接,满足不了学生高层次就业需要。三是专业与市内其它学校重复,为避免不良竞争,主动停办。鉴于上述原因,学校今后3-5年,主要面向第三产业开设和发展:计算机专业、服装专业、烹饪专业、旅游专业、财会专业、电子电工专业、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商贸专业,共八大专业。

  服装和烹饪专业是学校的“老号”专业。服装专业是青岛市骨干专业,不仅办得早,学校师资力量强,而且人才市场需求量也大,毕业生对口升学前景也好。从明年开始,招生力争保持在4个班以上。烹饪专业不仅办得早,且是全市唯一专业,毕业生就业、自主创业和归并为餐旅专业后的对口升学前景都看好。从明年开始,力争保持年招生2-3个班。

  计算机专业是青岛市骨干专业,该专业办得早,规模大,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该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会不断加大,同时,对专业办学质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学校发展该专业的思路是:强化专业资源配备,扩大办学规模,强化公用性;优化教学资源,设置相关子专业,强化专业性。力争明年招生4个班,200人。XX年达到6个班。

  旅游专业是近几年学校重点发展的一个专业。人才市场供不应求,对口升学前景好。从明年开始,力争年招生保持3个班。

  电子电工专业人才市场供不应求,对口升学前景好,学校教学设备和师资配备强,也是近几年学校重点发展的专业之一。从明年开始,力争年招生保持4个班。

  汽车维修专业是学校近年和今后几年重点发展的专业。去年以来,国家、政府、主管部门及学校投资780万元,建设汽车实训中心,对专业发展将会起到巨大拉动作用。从明年开始,力争年招生保持4个班以上。

  财会和商贸专业为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发展的思路确定为:紧紧依托计算机专业,最大限度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结合两个专业的特点,逐步实现两专业与计算机专业的嫁接,向财会信息化和电子商贸专业过度。从明年开始,两专业分别力争保持年招生2—3个班。

  3、硬件建设:

  根据学校发展现状,明年内部教学设施建设的主攻方向是汽修和计算机两个专业。明年新学期开学,完成计算机更新换代。外部设施主攻方向是汽修专业,明年年内完成汽修专业实训中心内部设施建设。XX年开始主要加强电子电工、旅游等专业建设。力争5年内有60%的专业内部设施达到青岛市骨干专业标准要求。

  4、办学体制:

  继续坚持自主办学为主,广开联合办学渠道,走多形式、多层次,上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横联企业、行业的内涵发展的路子。采取工读结合、高职套读、校企联合、校社联合等形式,学历教育、长短期社会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培训和出国研修培训等多层次教育并重,引进先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技术力量、调动各界积极性、增强办学活力、盘活各类教育资源,积极推动学校规模发展,为学生终生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5、基地建设:

  学校实习基地建设坚持走内外并重,教练结合的发展路子。今年开始,着力建设校办服装厂,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技术力量,建成能容纳100多名学生的半工半读的校内实习基地。XX年吸纳社会资金、设备和技术力量、管理人才,与学校共同办起能容纳150名学生实训和年培训800人次的“汽修专业实训中心”。烹饪和旅游专业,在充分利用学校宾馆实习的同时,重点在青岛巩固和扩大实习基地,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其他各专业逐步建立2—3个校内外实习基地。

  6、队伍建设:

  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市局总体要求,通过落实“六讲三评”、定期考核考察和培训、加强监督监察、加强后备干部培养等措施,建立一支讲政治、讲正气、讲团结、讲学习、讲奉献、讲廉洁、特别懂管理、特别能战斗,结构合理、生机勃勃的干部队伍。

  教师队伍建设。师资力量构成,文化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主要通过教体局给予调配,专业实践老师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可聘用社会上的能工巧匠充实进来,师资队伍建设,主要按照市局总体要求,通过落实“八比四评”、能力业绩考评、定期培训等措施,打造一支纪律和能力强、工作态度端正、作风硬、有奉献精神、工作质量高、业绩优秀、结构合理、后劲充足的教师队伍。3-5年内,教师本科学历达标率达到90%以上,高级职称占20%以上,“双师型”教师占50%,获高、中级资格证专业教师达100%。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报考研究生,争取专任教师中的研究生比例逐年递增。

  7、管理水平:

  教学管理。坚持科研引路,全面贯彻落实“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分类、分层次教学”的教学管理理念,通过业绩档案管理和学分制管理,充分调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个积极性,继续保持教学质量市内领先,对口高职升学青岛市领先的优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并重,就业教育要技能训练与文化课、专业理论学习并重,升学教育也要把文化课、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并重,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

  学生管理。全面贯彻落实“为学生终生发展高度负责”的管理理念,从培养学生说话、动手、合作、互助、礼仪等基本素质能力入手,针对90后学生心理特点,广泛开展德育活动,通过调动班主任积极性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等方法,把学生管理水平提高到全市最高水平。

  三、制约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师资力量。目前学校上课教师137名,其中兼课干部20名,兼课教师11名,因工作对外借调11名。教师人均周课时(含自习辅导)14.3节,按照学校发展规划,明年数学、语文、英语教师各缺口5名以上,专业课教师缺口更大,实习指导教师奇缺。

  (二)教学设备。目前计算机、服装、烹饪等主打专业教学设备落后陈旧,严重影响教学和技能实训,急需更新换代。图书馆与阅览室的建设,需要不断扩大电子阅读的规模,提高阅览信息化程度。

  (三)教师评价。市局缺乏一整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制约和影响教师教学积极性的调动。前些年实施的对口高考、技能竞赛奖励办法,对调动教师积极性非常有效,由于奖励不兑现,落实不到位,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建议主管部门兑现前几年的奖励,修订教学评价办法、奖励办法。

  (四)实训经费。由于学生实习实训经费来源无保障,严重影响技能教学质量。建议主管部门统一建立实习经费保障机制。

  (五)专业设置。目前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仍存在重复现象,建议主管部门尽快统筹解决,消除学校间不良竞争。

  四、实现发展几项措施

  (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盘活社会各类资源,保障资金投入。

  1、抢抓当前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社会、经济发展急需大批专业人才这一职业教育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积极寻求国家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对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支持,争引项目、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2、积极探索多元投资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和市场机制,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政府投入、企业合作、社会捐赠、校办产业回报等形式,盘活资金来源,为学校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实现学校规划目标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

  (二)适应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

  对现有专业进行深入调研分析,进行科学规划调整,形成服装、烹饪、计算机、旅游、财会、电子电工、汽车维修、商贸等八大专业体系。按照骨干专业评估标准,进一步规范建设和管理,使财会、电子电工等专业达到骨干专业标准。充分发挥骨干专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使学校各专业协调发展。

  (三)强化队伍建设,确保可持续发展。

  1、按照教体局领导干部“六讲三评”标准要求,建设一支观念先进、业务精湛、开拓进取、团结协作、务实高效、勤政廉洁的具备应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手段能力的干部队伍。

  2、加快教师队伍培养步伐,深化名师工程,要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政治坚定、作风端正、乐于奉献、业务过硬、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鼓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参加生产实践培训制度,提高教师跨学科、跨专业与其他教师合作的能力、提高教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继续实行骨干教师培养选拔制度,培养学科带头人,建立自己的名牌教师队伍。

  (四)优化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向管理要质量。

  1、继续完善校长负责制,切实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保障监督作用,加强制度建设,充分发挥教代会的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职能;成立家长委员会,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2、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中层领导竞聘上岗制和教职工岗位聘任制。

  3、建立和修订各类管理制度,完善考评和奖励制度。奖励政策向班主任、教育教学一线教师、向创造性工作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4、提高领导干部、教职员工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程度和水平,促进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五)深化办学体制和模式改革,增强办学活力。

  积极探索校校联合、工学结合、校企联合的办学机制,从制度上探索职业教育企业化管理理念,探索开放办学运行机制,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联合办学的辐射面,提高联合办学的层次,在充分挖掘本地优质生源的同时,加强与西部、西北乃至全国各地的联系,扩大招生规模,开展师资交流。到XX年与5所以上高校联合办学,使骨干专业的联办率达到100%,非骨干专业联办率达到70%以上。

关于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职业调研报告(3) | 返回目录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的辉煌和前几年的低谷后,又迎来了一个发展的好机遇。能否把握这个机遇,把我市职业教育做强、做优,做出株洲教育品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事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为此,XX年3月中上旬,我们组织部分教育界委员和教育界专家,对全市职业教育重点特别是城区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考察了4所高职学院和城区7所中职学校(其中技工学校3所,民办职校2所)和个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召开了4次部分职业院校领导、教师代表和1次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专题座谈会,向全市34所职业院校发放了调查表,就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办学质量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后,委员和专家们进行了深入的座谈分析。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我市职业教育起步早,历史长。早在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十分重视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职业教育一度成为我市教育事业的一大亮点。近几年,我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振兴株洲经济的战略措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优势比较明显,为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职业教育层次多,类型丰富,办学形式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经过几次资源整合,初步形成了高职与中职协调发展、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职业教育发展新格局。一是完善了层次结构。全市现有各级各类职业院校42所,其中高职学院4所,中职学校38所。特别是本世纪初高职院校的发展填补了我市培养高级技能型实用人才的空白。目前我市高职院校数量仅次于长沙,排名全省第二。二是形成了多元办学格局。从区域来看,目前高等职业院校集中分布在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市区和县(市)各19所。从办学主体来看,教育行政部门主办中等职业学校7所,劳动部门主办1所,其他行业主办5所,另25所为社会力量举办,社会力量举办中等职业学校虽然规模小但学校数量占中职学校总数的65.8%。(见表一)三是办学形式多样化。为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各职业院校在举办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下岗职工和城市再就业人员,面向“三农”,服务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积极开展了函授教育、网络教育和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目前全市设在职业院校内的国家和省级高级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就有10家,国家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1个。近两年培训企业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达10万人次。与此同时,各职业教育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实行订单培养。如湖南铁道职院、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市职院、市技术学院等分别与时代集团、株洲汽齿有限公司、三一重工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湖南化工职院、湖南铁路科技职院等院校还积极与国外如日本、印度niit等企业合作。市中职学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学生在学校学习文化和专业基础课、在企业一线学习操作技能,学习期间学生还可获得企业报酬,免费入学,减轻了贫困学生家庭学习负担,目前该模式被教育部列为全国100个“工学结合”试点单位之一。

  (二)职业教育发展有规模,有特色,有品牌

  一是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连年攀升。XX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11907人,较上世纪末增加8500人;在校生达2.8万人,增加2.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27067人,增加1.1万人,在校生5.1万人,增加0.4万人。在校生规模在3000人以上的学校有5所。高等职业学院由期间的1所发展到4所,在校生8000人以上的高职学院2所。

  二是形成了一批品牌学校、品牌专业。我市职业教育是伴随着株洲工业新城发展壮大起来了。多年的办学历史已形成了自己的的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有着“职业教育排头兵”之称的湖南铁道职院、“铁路‘黄埔军校’”美誉的湖南铁路科技职院和“现代技工的摇篮”的株洲技术学院被媒体誉为“株洲职业教育的三杂奇葩”。XX年,湖南铁道职院又以雄厚的实力评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全国首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之一(湖南省仅2所)。湖南化工职院的化工类专业、湖南省工业高级技工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焊接专业、湖南省商业技术学院的烹饪专业等成为湖南省特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供不应求。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国家级重点中专5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5所,农村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5所,围绕支柱产业建设成了一批涵盖机械、机电、化工、信息技术、商贸等领域的骨干特色专业。

  (三)职业教育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

  株洲由7000人的小镇崛起成78万人的现代化工业城市,职业教育挥写了浓重的一笔,全市各级各类企业活跃的一批骨干大部分来自我市职业院校。近几年,各职业院校坚持“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致力于深化改革,克服困难改善办学条件,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努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近三年,每年都有一万多名职业院校毕业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管理一线。据统计,目前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3%。(见表二)一些紧缺技能型人才如饭店服务类、化工类、机加工类专业供不应求,学生在毕业期间就可拿到800—1000元实习工资。特别是目前我市职业院校的学生96%来自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培训新农民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不少毕业生回乡后自主创业,成为了当地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民营经济的带头人,有的成为了村干部,优化了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还有部分毕业生到沿海地区就业,不仅促进了剩余劳动力转移,有的几年后带回了新工艺、新技术,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正成为我市“不冒烟的工厂”,在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于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三、当前制约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问题

  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有优势,有特色,有潜力,但发展水平不平衡,发展条件受到限制,特别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形势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到职业教育优势的进一步发挥,而且影响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并对今后形成人才智力优势和经济建设的跨越发展造成潜在危机。

  (一)资源分散影响发展职业教育合力的形成

  目前职业教育行业、企业和部门共同办学的多元格局虽然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效益的发挥。一是职业教育培训经费分属劳动、农业、扶贫办等部门,资源利用效率比较低。二是职业院校分属不同部门管理,各自为政,专业设置重复,招生恶性竞争,建设重复浪费,没形成职业教育发展合力。三是缺乏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联动机制,校企信息缺乏有效沟通机制,校企合作推动难度较大。四是民办职业教育数量多,质量差,亟需调整。

  (二)经费投入不足制约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由于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办学经费捉襟见肘,大部分学校设备陈旧落后,难以满足现代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一是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政府投入的主要是学校教职工人头经费,学校主要依靠收取学杂费维持运转。据统计,近三年我市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的学杂费收入分别占到总收入的72%和59%(见表三、四),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可持续发展,同时加重了学生家庭负担,部分贫困学生无法接受职业教育。大部分学校为了加强基础能力建设,负债运行。目前全市职业院校负债总额2.7亿元(不含湖南铁路科技职院、湖南化工职院和市技师学院搬迁费用),其中中职学校负债4910万元,高职院校负债2.2亿元。二是经费政策落实不到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规定“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用于职业教育培训”和“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没有落实。三是人头经费和生均经费没有很好落实。目前财政投入学校的人头经费也没按编制拨足,学校利用缺编指标外聘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工资无法解决,直接影响到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四是获取经费渠道单一,学校贷款困难,造血功能不强。

  (三)技工队伍薄弱,劳动准入制执行不严

  目前,我市无论从各类各级人才拥有数量,还是劳动者受教育的整体水平都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据劳动部门提供的数,目前全市共有中级以上技工98997人,占工人总人数的37.42%,还不到工人总数的一半。在高级技能人员中,高级工18390人,占工人总人数的6.95%;技师1850人,占工人总人数的0.69%;高级技师157人,占工人总人数的0.06%。技工人才严重匮乏。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准入制度执行存在差距,先培训后上岗,转岗必须经过培训再上岗的制度尚未真正落实,一些企业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职业院校毕业生当地就业,影响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三、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市要抢抓机遇,进一步发挥职业教育优势,做强做优,铸造职业教育名牌,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资源。

  (一)树立大教育观,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

  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是教育的“两翼”,只有两翼齐飞,教育才能真正发展。目前我市正面临中部崛起和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的大好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四大战略”,提出到XX年要把株洲建成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目标。现代化大工业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量人力资源的支撑,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打造特大城市,提高经济综合竞争实力,必须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各级政府部门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彻底摒弃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对职业教育要特别的关心和特别的支持。一是要确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切实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二是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并适当降低中职生的学费标准。目前就读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下层下阶层,大部分学生家庭比较贫困。降低学费标准,保证与普高学生学费标准大体相当,可以保证更多学子的有机会进入职业学校学技能、学技术。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筹职业教育资源

  职业教育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一种“准公共产品”。这种属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由政府和市场共同调节。市场调节保证职业教育的效率,政府调控确保证职业教育的公平。做强做优株洲职业教育,打造职业教育品牌,政府要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

  1、统筹职业教育管理,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职业教育是一项牵涉到多部门、各行业乃至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避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必须建立由政府牵头,教育、发改、财政、人事、劳动、农业、扶贫等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或职业教育协会,定期研究和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

  2、统筹职教经费管理,夯实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目前,一方面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可用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分散。要集中有限的经费用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刀刃上。一是统筹管理各部门职业教育与培训经费,如由职业教育领导小组统筹扶贫资金、“阳光工程”专项资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经费、农村科学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以及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用于下岗职工再就业与转岗等培训经费。建议将这类培训任务交职业院校完成,其费用由相应部门拨给院校,确保职业培训的资金用于职业教育发展。二是统筹管理职业专项经费。建议政府从起每年预算内安排900万专项经费,分别用于实习基地、重点专业和师资培训。三统筹落实政策经费。落实好人头经费和生均经费。落实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一般地区不低于20%已经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任何部门不得挤占;落实好和“一般企业按照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的规定,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用于职业教育培训。四是率先制定出台我市承担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任务企业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五是保证职业教育发展配套经费。期间,国家和省将实施职业教育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国家启动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1000所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工程。湖南省也将投入2.5亿资金建设30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0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40个县级职教中心和20个省级重点实习基地。我市要围绕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一批办学理念先进、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就业率高的职业院校和专业,并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院校、重点专业和资源共享的一流实训基地,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打造株洲职业教育名牌。此外,市财政还应按照各校应有教师编制,将人头经费足额拨付到校,支持职业院校聘请“双师型”教师。  

  3、统筹专业建设,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专业是职业教育的灵魂。名牌学校需要名牌专业支持。名牌学校和名牌专业是职业教育两张重要名片。政府要加强管理,调控职业院校专业建设。一是实行专业准入制,对学校专业设置严格审批,把好专业入口关。二是定期对专业建设进行督导评估,对专业条件差,招生人数少,就业率低的专业进行限期整顿或者停止招生资格,把好专业发展关。三是对骨干专业进行资金扶持,支持专业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做强做大一批市级乃至省级和国家级精品专业,把好重点专业建设关。

  4、统筹需求信息,搭建校企合作桥梁

  调研发现,无论职业院校还是企业,普遍反映缺乏校企双方供求信息的有效沟通渠道和机制。一方面职业院校和企业要改变现状,不能等靠要,应主动上门沟通联系。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做“媒人”,通过成立校企联谊会、建立校企供求信息网等形式,定期组织活动,发布供求信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5、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一是建议把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列入各级政府的责任目标,作为考核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把督政与督学结合起来,推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的决定》在各地的贯彻落实。二是实行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估制度。建立以就业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就业率、就业质量、可持续就业能力、心理和身体素质作为评价学校的核心指标,以是否能有效满足学生就业需求来评价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师队伍、办学条件、教学方法和学校管理制度。客观公正地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公开学校指导思想、就业率、就业质量、课程设置、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情况,弓导社会合理选择就读学校。三是全面评估民办职业教育。民办职业教育是初中毕业生高峰期的产物,为满足应届初中毕业生求学的要求发挥了作用,但大多数民办职校没有校园,缺乏师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发展前途径堪忧。因此,调整民办职业教育势在必行。一方面应严格控制民办职业教育申办资格,鼓励和支持办学思想端正、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发展,另一方面对现有民办职业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凡不具备发展条件要停办,或与公办职业院校合并,以确保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三)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努力促使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协调并进。一是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人事改革制度。在确定和支持1—3家职业院校和企业作为市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的同时,加快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建立绿色通道,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职业教育好职业教育的“航空母舰”。二是改变劳动用工、人才选拔中片面追求学历面轻视技能的做法,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和职业资格证书制,有关部门加大监察力度,建议人大、政协对此加强监督检查。三是要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激励机制。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工资福利待遇,是扭转追求高学历、鄙夷职业技术的社会观念、价值取向的根本性措施。劳动保障部门要提高新聘中职、高职生的月薪指导价位,吸引更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服务本地企业。建立奖励制度,对突出成绩的优秀工人、高技能人才给以奖励。在劳动工资、奖励等制度政策上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四是加大宣传国义,大力宣传技术工人在经济建设中的突出贡献,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爱岗敬业、倾情奉献和不断进取的人和事,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和职教人才成长的社会舆论。

  (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增强职业院校活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改革发展之路,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机制,是职业教育获得发展和新生的根本出路。改革办学机制,促进多元办学,也是职业教育拓宽融资渠道、改善办学条件、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一是创新办学体制,促进职业教育多元化。要选择试点单位,积极推进公办职业学校的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鼓励公办职业学校引进民办运行机制,探索与企事业单位、其他教育机构、社会团体及个人合作,形成多元的办学格局。允许职业院校在校内在或职业院校在社会企业内合办合作创办工厂、车间,完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职业院校独立或与社会企业联合创办的工车、车间享受征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二是创新办学模式,走集团化、地方化之路,打造株洲职业教育“联合舰队”。随着高中阶段教育生源高峰期过去,职业院校在适度控制规模、做强做精的同时,可以通过联合办学、组建集团等形式,互补资源,扩大办学规模,避免重复建设,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支持、学校自愿等方式,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界限,采取高职与中职、公办与民办、市区与县市、学校与企业等多种联合办学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招生、就业、师资、实训基地等资源共享,另一方面以办学特色鲜明的示范性学校为龙头,以专业为纽带,组建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

  三是推进校企合作,丰富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两条腿”。职业院校要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办学局面,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和职后教育相结合,打破原来单一的学历教育模式。要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准则,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要实行开放式办学,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和“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稳步推进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开放式培养人才的新模式。职业教育只有深化内部体制改革,创新机制,才能谋求更大的发展。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2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