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品德与社会下册工作计划 |
范文 | 品德与社会下册工作计划(精选3篇) 品德与社会下册工作计划 篇1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第二单元“缩短时空的通讯”,第三单元“四通八达的交通”。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历史、文化古迹、历史名人、风俗到通信、交通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以家乡的历史、文化古迹、家乡的历史名人、风俗作为基本事实,把赞美家乡和保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二单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历史演变、未来通信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文明通信,尊重他人劳动,爱护通讯设施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目的要求: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三、重难点 1、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历史文明古迹、家乡的历史人物及家乡的风俗 2、了解通讯的种类和它的发展过程,懂得尊重邮递员的劳动,知道爱护通讯设施,遵守通讯规范。 3、了解常用的交通工具及祖国交通事业的发展状况,懂得尊重乘务员的劳动,做文明乘客,知道爱护交通设施。 四、学生素质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部分学生比较自私,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 五、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六、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课时 1—2 《历史悠久的家乡》 3 3 《革命精神照后人》 2 4—5 《值得骄傲的家乡人》 3 5—6 《多样的风俗》 3 7—8 《通讯的种类和发展》 4 9—10 《天涯若比邻》 3 11 《感谢你们的服务》 2 12 《爱护通讯设施,遵守通讯规范》 2 13—14 《交通运输和我们息息相关》 4 15 《乘务员辛苦了》 2 16—17 《爱护交通设施》 3 18—结束复习检查 品德与社会下册工作计划 篇2一、指导思想 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学习做人,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为逐步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品德与社会》课最为突出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实验教材强调,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向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以便让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 教学单元都包含“单元导入”“学习重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单元练习”及“单元评价”等6部分。 1、单元导入:在每个单元课文之前,标示 提示内容,点明单元主题。为增进学习兴趣,则采用艺术手段、图文并茂(如儿童歌曲或漫画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感染和理解图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进入到单元主题的学习。 2、学习重点:旨在引导 学生了解学习的方向和重点,标明“关键词”,明确将要学到的品德与社会的核心概念。 3、学习内容:即课文部分,力求浅显平易,说理与实例并重。 4、学习活动:即活动部分,力求形式多样,如角色扮演、辩论、演说、实地参观、调查访问、影片欣赏、展览、竞赛、讨论等,依据教材内容加以设计。 5、单元练习:分课文练习和活动练习两大部分。“课文练习”意在掌握品德与社会知识,“活动练习”意在形成相应的态度、技能,增强社会参与和道德体验。 6、单元评价:包括相关的品德与社会知识技能、实践与态度,形式不拘,如书面测验、口头报告、行为观察、问卷调查和社会生活反思均可,重在发展性评价。 四、采用多媒体的展示手段 1、歌曲:通过歌曲来导入学习,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教材在每个单元教学前都选用了一首歌曲。所选用的歌曲,大都是节奏轻快、内容紧扣单元主题、富于教育意义的中外儿童歌曲。这些歌曲还附有动作,让学生边唱边作,以强化学习效果。 2、故事:学生们都喜欢听故事,适合孩子的年龄、心理及语言特点的故事,肯定大受欢迎。教材中所选用的故事包括漫画故事、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生活故事、寓言、童话等。此外,教材还设计了一些益智的故事,让学生边学边动脑筋深入思考。 3、儿歌:儿歌简短、生动、形式活泼,语言富于节奏感,最适合儿童学习。 4、诗歌:教材也选用了少量适合学生读的古典诗,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让儿童接触一下古诗,效果良好,因为我国古典诗词中很多是具有道德教育和社会学习意义的。 此外,还有漫画、游戏、谜语等形式。 五、内容与时间安排 第一单元 我们健康成长 13课时 第二单元 为了建设新中国 10课时 第三单元 腾飞的中国 15课时 品德与社会下册工作计划 篇3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打部分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爱国精神,但对社会、国际时事没有关注的意识,除了看电视外,很少有机会了解国家大事与国外文化,还没确立开放的国际意识。也有部分学生的道德处于他律状态,逐步向自律发展。个别学生处于青春期,出现自我中心、故意捣乱、是非不分、盲目追星、叛逆等现象。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帮助儿童把握好少年期的生活,引领儿童走进多样化的世界,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学期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五、指导思想 1、积极转变观念 (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官职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和学生交朋友,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要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习,不断吸收时代的信息,与时惧进;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2、注意整体把握 为了体现一种儿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为学习喜爱的朋友,让他们愿意与教材中的儿童对话,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很多细腻的生活场面和真实个案。然而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一种提示,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些提示去整体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这些范例丰富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 六、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七、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备注 1《可爱的地球》1课时2月7日上课 2《可爱的地球》2课时 3《从世界看中国》2课时 4《从世界看中国》1课时 《我们互通有无》1课时 5《我们互通有无》1课时 《网络连接你我他》1课时 6《网络连接你我他》2课时 7《地球在“发低烧”》2课时 8《天有不测风云》2课时 9《许多物种消失了》2课时清明节放假 10《许多物种消失了》1课时 《可怕的物种入侵》1课时 11《可怕的物种入侵》1课时 《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1课时 12《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1课时 《战争何时了》1课时期中考试 13《战争何时了》1课时国际劳动节 放假 14《科学技术的喜与忧》2课时, 15《科学技术的喜与忧》1课时 《我在联合国作报告》1课时 16《我在联合国作报告》1课时 《我的这6年》1课时 17《我的这6年》1课时 《去中学看看》1课时 18《我们的毕业典礼》2课时 19-20复习迎考7月1日放暑假品德,小学,教学计划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