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 |
范文 |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通用15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 篇1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创新,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盛唐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高昂雄浑、恢宏阔大的盛唐之音成为了诗歌的主流。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孟浩然和王维等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二.品读鉴赏 1、题解:山居秋天的傍晚 2、在山居秋天傍晚诗人感受到了怎样的景象?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空寂,清新,幽雅的环境。 颔联颈联: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静),清泉石上流(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视觉、听觉结合:竹喧归浣女(听觉),莲动下渔舟(视觉)。 总结: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的画面,体现出一种自然美、生活美。 3、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热爱田园生活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喜爱和满足心情。 几个问题 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浣女”“渔舟”的活动是为了反衬山的幽静空旷;山中树林茂盛掩盖了人们的活动;这是诗人的感受,这里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供参考) 2、关于“王孙”可以直一般贵族子弟也可以指诗人隐居之人。 补充: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苏轼赞他“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王维思想: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2、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3、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歌,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在课本上划出具体的意象,并用“——图”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明确:(1)意象:明月、松,清泉、山石、竹、浣女、莲、渔舟。 (2)画面:(首联)空山秋雨图;(颔联)月照泉林图; (颈联)乡村人居图;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字摩诘,太原祁人。他的诗有两种倾向:首先,他的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的积极进取精神,或歌颂边塞将士的英勇,或抨击朝廷权贵的奸邪,或描写祖国山川的壮丽,都给人以奋发图强的激励。其次,在他的隐逸诗中,诗人描绘的山水田园风光,总带有虚无寂静超凡出世的情调。王维精通音乐和绘画,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敏感,诗作多轻盈淡远之音,缥缈空灵之境,色彩丰富,节奏和谐,充溢着诗情画意之美,被誉为“诗中有画”。他的有些诗还渗透着佛禅机。 《山居秋暝》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写终南山居处的清幽,抒发了诗人恬静、喜悦的心情。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秋天的傍晚,刚下过一阵细雨,空气清新、幽静,山居住所笼罩在一片烟雨迷离的氛围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紧承首联,抓住了典型环境中的景物作照像式的放大描写。清亮的月光透过密密的松枝直射下来,稀疏地点缀林间,泉水无声无息地冲刷着石头。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打破了这一片宁静安谧的气氛,出现了浣女,响起了拨水行舟的声音。这四句写景,将高下、远近、动静、景色与声响等交织一处,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艺术画面。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化用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诗句。这里反用其意,抒发了作者希望回避世间纷扰,过隐居生活的情怀。 这首诗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非常成功,语言自然、清新,似不带人间烟火。诗中寓有画意,美学价值极高。清幽的画面与恬静的心情相互映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幽远、空灵的意境。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 篇2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 新雨——清 空山——幽 秋意清明 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 篇3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3) 王维(约701-约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作平远之景,擅绘人物、丛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3.诵读全诗。 诵读指导(出示课件5)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三、诗中有画 (一)题解(出示课件6) 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 (二)诗中有画(出示课件7)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这里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书:诗中有画 (出示课件8)既然说“诗中有画”,我们就把诗还原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出示课件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出示课件10) 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板书:寂静,清新,幽雅 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出示课件11) 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出示课件12) 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出示课件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 四、拓展延伸 网上搜集王维的其他诗,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背诵下来。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预习。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 篇4【教学要求】 1、认识太阳的远、大、热,知道太阳与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研究天体的热情。 2、培养学生初步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及兴趣。 3、理解“觉得……其实……”“看起来……实际上……”“如果……就……”“虽然……但是……”等关联词的作用。 【课前准备】 适逢有日环食,先带领学生观察,或放太阳的幻灯。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自学课文、分段、读讲第一段。 第二课时:读讲第二、三段,创设情境巩固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结合儿童的生活,引起学习新课的兴趣)。 昨天下午整整三个小时,同学们密切注视着太阳的变化,同样在这样的这个时间,有上亿万眼睛注视着太阳,观看、研究日环食这奇异的天象。从同学们的热情来看,大家对探索天体的奥秘怀有相当大的兴趣。 这一课就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家,研究研究太阳。(板书:太阳) 二、创设研究太阳的情境,促使儿童对新课主动地思考。(出示太阳幻灯) (运用电化教学创设情境: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光彩眩目,投影幻灯的电光源使画面富有真实感。此时,距离地球三万万公里的太阳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这鲜明的形象加上儿童的强烈的求知欲,进入问题情境。) 1、启发: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早晨,从东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需要老老少少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秘。 要研究一个事物,首先要会提出问题。(板书:“?”)现在你们面对太阳,你们想知道它的什么? 学生提问。(估计学生对太阳的大小、远近、温度及现象均会提出有关问题。) 2、教师将学生问题分类概括。 教师鼓励: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说明同学们很有些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你们提的这些问题怎样去寻找答案呢?一是从课文《太阳》中找答案,二是课外自己去阅读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三是有的现在我们人类还没有得出结论,要靠你们去研究、去发现、去解答。 (这样处理问题,不仅使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学习课文--这是最主要的;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起了很好的导引作用。) 三、自学课文,寻找答案。(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并初步培养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1、关于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与人的关系,课文上说得很清楚。现在我们就把这篇课文当作一份资料阅读。研究科学,要提出问题,还需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会查阅资料,有的还要搞实验。现在就请你们阅读这份有关太阳的资料。看谁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 (无形之中,就把学生带入了研究科学,查找、阅读资料的情境中。他们似乎是一个小小科学家。这时,他们读起课文来分外专注。) 2、学生自学。 △指导①。 对于这类科普的说明文,一般一小节说明一个意思,我们阅读时首先要概括出每节的内容。 (板书:一节一意) 要求学生读时把每个节概括的内容写在每一小节前,像加注一样。 △指导②。 每小节内容概括出来了,就要进一步弄清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 引导学生交流,充许多种分段起讫: 指点:阅读说明文,一节一意首先分清层次,概括段意。(板书符号〢〢) (实际上,这是教给学生学习说明文、阅读科普读物的方法,弄清每节每层说明的主要意思。) 四、再读课文,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检查,报告答案。 (让学生继续担当小小科学家的角色,这就把学生进一步带入研究太阳,深入了解学习资料的情境中) 第一段: 1、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你们这些小小科学家自己能找到答案吗?(学生回答,教师将数字填入表中。表格见下) 2、指点:从这表上我们可以知道课文上说太阳的远、大、热是通过什么来说明的? (板书:列举数字) 对资料中数字比较多,可以列表,将数字一填,就一目了然了。 3、文章中是不是光用数字来说明的?还用了什么办法? 4、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后回答。 ①引用传说(板书:引用传说) 谁还记得我们二年级时学过的一个关于太阳传说的故事?(《后羿射日》)谁能说说。 如果这里不用传说,光用数字,这三节课文就变为: “太阳离我们很远,有3万万公里, 太阳很大,有130万个地球大, 太阳很热,表面温度有6千度,中心温度有1800万度”。 文章这样写,你们的阅读兴趣怎么样? (这样教学丰富了课文内容又紧扣课文,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指点:“传说”是流传在民间的口头上的故事。研究科学非常讲究科学性,必须说明它的实质。这儿 在传说以后,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揭示实质?(“其实”)文章中引用传说,引人入胜,接着用“其实”一词揭示实质。 (板书:说明实质传说其实) 下面一节说明实质的又用了什么词?(板书:觉得实际上) ③说太阳,怎么又说了地球,说了沸水和钢铁呢?(突出“抵得上”“比”等词语。)(板书:进行比较) 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的方法能够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所说明的事物。 ④引导学生从事物相互关系上思考问题。太阳的“大”、“热”、离我们“远”这三大特点,与我们的地球关 系是相互联系的,你们要做科学家,阅读资料时,就得认真思考,自己先思考一些问题。 例句:(出示句式:因为……所以……) △太阳虽然大,但因为远,所以看起来小。 △太阳虽然热,但因为远,所以烧不死地球上的生物。 △因为太阳大,所以整个地球太阳都照得到。 △因为太阳热,又离我们远,所以太阳光使我们感到温暖。 第二课时 第二段: 1、提出:在家都分析得很好,具体说来,太阳与人的关系怎样密切呢?这个问题我们要好好研究。现在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2、你们自己读第二部分,根据你平时观察所得和书上提供的资料说说太阳与我们人类关系怎么密切。 提供句式:A、有了太阳…… B、如果没有太阳……就……,因为…… (出示两种句式,由学生自己任意选择,以体现因材施教。) 3、阅读、讨论后学生回答,进行以上句式的说话训练。 4、指点:这一节先正面说,“有了太阳……”再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太阳……就……”说明了关系密切。用“看起来……其实……”从现象说到实质。 5、提问:这一节内容可以用哪一句话来概括?书上把这一段内容概括成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这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写在这一段的开头,这叫“段首概括”。(板书:段首概括) 阅读这类文章要注意小节开头的话,那样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全小节的内容。 太阳离我们很远很远,照理关系不大,这里意思转折,所以用上“虽然……但是……”。 6、朗读全段。齐读第一句,以下几句轮读。 第三段。 第二段说了太阳与我们人的关系,那么太阳与自然关系怎样呢?我们学习时可以用箭头标明,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 分别出示两组卡片:1.太阳水雨雪水蒸气小水滴云 2.太阳热量多热量少热冷风 第四段。 指名读。齐读。(突出“没有……就没有……”) 五、创设《太阳》的小型展览的情境,进行巩固练习。 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1987年9月23日,在我国可以看到罕见的日环食,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太阳,我们这些小小科学家,举办一个关于“太阳”的小小展览会。展览会用多种形式,用图画,用幻灯,还用动画演示、介绍,说明太阳与人的关系,这是展览会主要的部分。现在请一个扮演动画中的太阳公公,一个扮小朋友,两人对话。小朋友提问,太阳公公回答,帮助小朋友认识太阳。 △同座对话。(全班进行分角色普遍训练) △指名扮演讲解员。 动画表演 (此时创设情境需具有综合性,不仅要巩固本课学得的知识,加深印象,而且能灵活运用,培养能力。创设“展览会”情境,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尤其是动画片角色的扮演,这种形式使儿童兴趣浓厚) 总结: 1、这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知道了太阳与人的关系密切。没有太阳就没有动物、植物、人类,没有风云雪霜,没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学习这篇文章也使我们懂得了怎样阅读说明文。 说明文一般在写作方法上是“一节一意” 、“段意概括” ,常用“引用传说” 、“列举数据” 、“进行比较”来说明事物的实质和因果关系。所以在阅读时,针对这些特点,“一节一意学概括”,“引用传说增兴趣”,“列举数据可画表”,“抓住实质明因果” 。 同学们能注意观察天象,又能认真学习有关书籍、资料,并进行研究,就有点像小小科学家。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 篇5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3、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原因和结果。 2.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出示课题。理解:“和”,就是和好。 2、质疑激趣。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将”和“相”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他们为什么和好? 二、初读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简单介绍历史背景。 3、快速浏览全文,把“将”、“相”的名字用________画下来。同时想一想,这篇文章讲了几个小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三、理清层次 1、这三件事情分别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来叙述的?根据提纲给课文分段,说说每段的主要意思。 2、交流。 第一段(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四、深入研读 1、你觉得廉颇和蔺相如由和转向不和的原因是什么?课文中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去!”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从廉颇的话中能读懂些什么?(廉颇内心的不满……)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有一天会闹僵,到那时,赵国可能将国将不国了。你现在的任务是劝服正在气头上的,什么也听不进去的廉颇。为了劝好,老师建议大家读读全文,看看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 3、出示学习提示: (1)学习任务:一边读一边感悟,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2)学习建议:建议大家先划出重点句子或重点词揣摩人物特点,并感情朗读,然后采用摆事实或讲道理的方法,来说服廉颇。 (3)友情提醒:你可以直接从蔺相如的语言、动作来体会蔺相如的特点;也可以从赵王和秦王的表现跟蔺相如作对比,从而体会蔺相如的特点。 4、学生自主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感悟体会 1、说说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几个重点句子的理解。 (1)“蔺相如看到这种情形,直到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大王,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说着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①自由读这段话,从中你发现了蔺相如得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来的? “……我指给您看”这是有谋; “我的脑袋和璧就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这是有勇。 ②体会蔺相如在说这些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说的话。 (2)“蔺相如一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蔺相如也叫人记下来,所在渑池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①读读这段话,想象当时的情境。 ②从这里可以看出蔺相如得什么特点? “我就跟你拼了”——舍身救主 “秦王被逼得没法,只好为赵王击缶。”——不畏权势 三、角色体验 1、导入:廉颇猛然醒悟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有了动人的负荆请罪这一幕。 2、读一读书上描述负荆请罪的句子。 3、引导学生看插图,书上只说:“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我想他们当时一定说了许多感人的话。你能不能替作家把他们当时说的话还原出来。 4、学生写作,交流。 5、想象说话: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赵王或秦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属下或蔺相如的属下看到大将军廉颇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今天的你看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回想起生活中和他人相处的点点滴滴,又想说什么?请你任意选择一个角色说一说。自由准备--同桌互说 ---指名说 6、同学们,一位功勋卓著,叱咤风云的老将军,他能够脱下战袍,露着脊背,赤着脚,背上荆条,跪在相府门前认错,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气魄啊!所以,有句俗语叫: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插荆。 四、总结提升,课后延伸 1、请同学谈谈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 2、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阅读有关的书籍,了解一下后来秦国灭了六国,赵国也包括在内。那么赵国后来怎么也逃脱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呢?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 篇6教学目标 1.会写“熏、杭”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对统治者醉生梦死的讽刺,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古人表达爱国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陆游的《示儿》,感受了诗人直接表达的方式。这节课,我们看看林升是怎样表达爱国情感的。 二、课前预习布置(出示课件17) 1.自学生字; 2.熟读这首诗,并读出感情。 三、解诗题(出示课件18) 1.出示诗题,明确“题、邸”的意思。 题:题写,把诗句写上。 邸:官员居住的地方。 题目的意思:写在官员府邸上的诗句。 板书:题临安邸 2.介绍诗人〖〗 林升,字云友,又名梦屏,南宋诗人,约生活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生平不详,浙江平阳(今浙江苍南县繁枝林坳)人。 四、读诗句(出示课件20) 1.大声朗读诗句。 2.根据节奏,带着感情小声朗读诗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3.在读的过程中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五、释诗意 轻声读诗句,用下面几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看注释、查字典、查资料将诗句译通译顺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六、入诗境(出示课件22) 师: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都描写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哪个字词句让你感到了美? 七、悟诗情(出示课件23) 1.引出诗歌主题:爱国 师:从诗句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你是怎么知道的?(写作背景) 2.抓住含义深刻的诗句(出示课件24) 品味:西湖歌舞几时休?(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作者的无奈)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温暖的风;上层社会的糜烂奢华之风。“熏”与“醉”的解析) 直把杭州作汴州(直:简直。作:当作。这些人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自己的都城汴州。作者直斥统治者忘记国耻家丑的丑态,蕴含讽刺、愤怒及无穷的隐忧。) 3.填空(出示课件26) 《题临安邸》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 ),对统治者( )。 板书:忧国忧民 对统治者的辛辣讽刺 4.有感情地读诗(出示课件27) 师:(放音乐)请大家跟着音乐练习读诗,读出诗句的含义,读出作者的感情。 八、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诗。 2.在网上找表达爱国情感的诗歌,并背诵下来。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 篇7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明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三点:一要保证学生个体进行充分阅读、思考和小组进行交流讨论的时间。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教师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由内容到思想,由花生的生长特点到花生的品格,由花生的品格到做人的道理,逐步加深理解,切忌教师一厢情愿地说教。二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要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取得认同。三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分清课文的主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落花生的特点从而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4、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谜语引入。 由谜语引入课文,作家许地山有个笔名叫落华生,大家猜猜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指多名同学说)大家想不想知道原因呢? 二、学习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画出重点词语,作好记号。 2、老师今天带来了花生,大家想不想尝尝,检查生字情况。(出示动画) 3、自由读课文,你知道了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些什么? 4、对作者影响的是哪件事? 5、那天晚上,在茅亭下,他们谈论花生的什么,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6、分角色朗读(出示阅读要求),其他孩子边听边勾画,他们各自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7、引读齐答,对于花生的好处(出示课件) 姐姐说: 哥哥说: 我说: 爸爸说: 8、其中谁的谈话对“我”的影响? 9、指名读爸爸的话,其他的同学勾画出花生和苹果、桃子、石榴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0、练习填空作比较。(出示课件) 11、从父亲的话语中,你知道花生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12、自己读一读讨论:爸爸在赞美花生的什么精神?学生结合爸爸的谈话内容谈,不炫耀,默默奉献的精神。 13、练习有感情朗读,指多名同学读爸爸的话。 14、爸爸仅仅在说花生吗?爸爸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15、爸爸由赞美花生的可贵之处,谈到怎样做人,许地山听懂了爸爸的话吗?从哪儿看出来? 教师总结:许地山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的教授和作家,他也因此取了个笔名叫落花生,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 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落花生精神的人。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读许地山说的话。 16、许地山懂了,同学们也懂了,男孩子读,女孩子读 17、年幼的我是怎么理解父亲的话?(为什么用落花生做笔名?)的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18、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出示课件) (1)、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 (2)、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 (3)、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 教师总结:文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19、那么,你长大以后,准备做象花生一样的人,还是准备做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为什么?(出示课件讨论)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板书设计 种花生 落花生 吃花生 过收获节 我们谈 谈花生 赞花生 父亲谈 学花生 借物 喻 做有用的人 (道理)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 篇8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是什么。 2.体会这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并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 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示儿》这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老师渲染氛围: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志华。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以前同学们学过不少好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烩炙人口的好诗。(揭示诗:示儿) 2、师配乐诵读《示儿》;学生在老师渲染的氛围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3、同学们,你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陆游) 说说你对陆游的了解吧。请你把收集到的有关陆游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4、简介作者:(课件展示)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现在你知道题目“示儿”是什么意思吗?《示儿》这首诗堪称陆游诗中掷地有声的压卷之作。你知道什么叫“压卷之作”吗? 这么好的诗,同学们想自己读一读这首诗吗? (二)自由读这首诗 1、 自由地读诗句,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 2、 指名读诗句;再齐读诗句。 (三)学习这首古诗 我们知道,学习古诗只把诗句的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是不够的,还应该怎样学? 1、回忆学法。 说说我们以往学习古诗的要求。(揭示学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 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诵诗句、背诗文。) 2、自读古诗。 请你借助书后的注释或你自己的工具书,自读诗句,了解诗意,体会诗中 作者的思想感情。 3、合作学习。 (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有好些同学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在圈划,在思考。咱们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很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经过你刚才的自学,你一定有很多收获,或许也有一些疑问吧。没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解决。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共享你的学习收获;也可以恳请同学帮助你解决刚才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汇报交流。 告诉大家你读懂了那些内容。(结合课后的注释,说说自己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 ①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教师鼓励、点拔读诗方法。 ②结合学生的体会指导朗读。 4、刚才好多同学都能抓住关键的字词,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种学习方法很值得大家学习。现在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5、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祖国何时能够统一这一件大事,其实这也是陆游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 板书: 4、小结:是呵!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胜利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啊!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谁愿意用你自己体会到的感情来诵读这首诗? ①学生结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朗读。师给学生配乐朗读。 ②生练习背诵诗句,师配乐。 (四)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老师这里查到了相关资料,看到了《示儿》“续篇”:宋末林景熙《题陆放翁诗卷后》一诗的后几句: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课件展示)从诗中你能看出南宋统一了吗? (诗意:……你的子孙虽然见到了统一的国家,但是这国家是由元兵统一的,怎么能在家祭的时候告诉你呢?)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课件出示: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课件出示: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4)是的,只有像梁启超先生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陆游的悲剧才不会发生,同学们,让我们怀着陆游那满腔的爱国之心,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把我们少年的心声说出来吧! (五)拓展总结: 1、同学们,国富民强,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像诗人陆游那样胸有祖国,抱效祖国。让我们再次诵读他的压卷之作——《示儿》吧。(师再次给学生配乐朗读。) 2、陆游还写了许多的爱国诗词,今天老师给你们推荐两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课件展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读。 3、今天老师还向你们推荐一些有关古诗文的网站,那里有丰富的资源,同学们可以尽情地去共享吧!(下课)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 篇9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运用电教媒体,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一、出示课题 1、指名读题。你觉得他读的怎样?评价:读出颜色,读出美。 2、文学大师笔下的白鹭很美,出示赞颂白鹭的诗句。“霜衣雪花青玉嘴,群捕鱼儿溪水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你还知道哪些写白鹭的诗句。 3、出示:漠漠水天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 怪生白鹭飞无数,水落滩生易取鱼。——陆游 3、郭沫若笔下的白鹭也很美。请你认真的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美? 二、课文赏析 1、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2、组织交流 (1)、在作者的眼中,白鹭是什么? (2)、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白鹭是首精巧的诗的? (3)、出示白鹭图片让学生欣赏白鹭的美像首精巧的诗。配乐 (4)、你能用朗读来展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吗? 3、小结过渡:因为白鹭的颜色配合和谐、身段大小精巧,所以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在作者的眼中它还是什么呢?(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4、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读读课文6、7、8、9自然段,感受一下你的脑海中会浮现什么样的画面? 5、学生按要求读课文。 6、组织交流 (1)、第六节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2)、出示画面。请给起个名。(白鹭钓鱼。白鹭垂钓) (3)、第七节呢?出示画面,能给起个名吗?(白鹭极目远眺、白鹭观景、白鹭思乡、白鹭……) (4)、第八节呢?出示画面,(我仿佛看到白鹭在低飞、白鹭低飞、白鹭在暮色中翱翔、白鹭飞翔。) (5)、回想一下这三个自然段。白鹭垂钓,白鹭低飞,白鹭了望。想想你比较喜欢哪幅图,为什么? (6)、放声读一读你比较喜欢的那一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让你感觉很有味道。 (7)、引导感悟白鹭是首韵味无穷的诗。你喜欢哪幅图?可以说说原因吗? A、钓鱼图 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的手法将捕鱼的白鹭想象成在钓鱼,以比喻的方法把整个清水田想象成嵌在玻璃框里的画,生动地描绘出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时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B、瞭望图: 师:什么叫嗜好? 生:爱好;与众不同的爱好 师:白鹭与众不同的爱好是什么? 师:假如这是一只少年白鹭。他在了望什么? 假如这是一只妙龄白鹭,她在了望什么? 假如这是一只白鹭先生,他在了望什么 假如这是一只白鹭妈妈,她在了望什么? 不同的白鹭了望的景观不一样。假如他不是在了望,他在干吗? 他会想干嘛? 生自由发挥想象发言。 C、低飞图 师:白鹭低飞。飞向哪里,你们有品味,有欣赏,有独到的见解。夕阳西下,忙完了一天的功课,放学回家的孩子,偶尔看到白鹭,会说什么? 生:。。。。。。 师:干完一天的农活正要回家的父亲,看到后会说什么? 生:。。。。。。 师:有人说白鹭不会唱歌是美中不足,你怎么看? 生:。。。。。。 师:尽管白鹭的无声会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但“无声胜有声”,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三、总结课文 1、小结:不管是早晨、白天,还是黄昏,不管是白鹭觅食、栖息,还是飞行,白鹭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虽然它不会唱歌,但它那么美,本身就是一首无声的歌,怪不得作者那么喜欢白鹭,要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赞美它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让我们借用作者的语言,再一次来赞美一下白鹭,齐读1、10节。 (出示1、10自然段的内容) 2、你还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它?(学生说话训练) 3、生活中有没有哪些情景也充满韵味?(竹涛声声;白鸽群飞;日升日落……) 4、白鹭外形精巧,给人类美的享受;白鹭静静地“钓鱼”、悠悠地站立、低低地飞行,高雅脱俗,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带给人无比的快乐。 四、拓展深化 1、白鹭如诗,是一首……白鹭如画,是一幅灵动的画,白鹭如歌,是一首无言的歌,白鹭如舞,是多姿的舞,曼妙轻盈的舞。让我们再看一眼美丽的白鹭。让我们的心与之共舞。 2、出示一组白鹭的图片 (多媒体出示一组白鹭的图片,配以优雅的轻音乐。包括白鹭的外形图、觅食图、栖息图、晚飞图等。) 3、小练笔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感受到了,理解到了,欣赏到了白鹭的美,同时也领略到了大作家的文笔的魅力。你一定也想对白鹭唱一首赞歌吧?那么,请拿起你的笔写一首赞美白鹭的诗。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 篇10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扉、瘾”等生字,并通过相互提示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2、准确、流畅、有情感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重要内容,重点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作文中受益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中领会读书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要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明白感悟作者从读书和习作中受益的语句,并学习作者的读写要领。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领会“长水果”的寓意。 课前准备: 让学生搜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言导入,板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板书课题) 2、板题:我的“长生果”。 二、出示自学目的 1、自由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通过阅读课文,抓住文章的重要内容,联系自己的读书领会,明白课文。 3、摘抄文中优美的文句。 三、出示自学引导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音,把课文读畅通,记一记不了解的生字。 2、和同桌交流自己记生字的办法,并互相读一读课文。 3、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看自己能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问题: (1)我的“长生果”指的是什么? (2)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自学时间8分钟。 4、找出文中的优美词句,同桌讨论其中的含义。 四、学生开始自学。 五、检测学习情况 1、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作者在作文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把自己感受深地方多读几遍,画出相关的句子并做批注。 2、小组交流读书的体会。 3、全班汇报交流读书体会。 (1)作者在童年是怎样读书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看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时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不求甚解;读中外名著时如醉如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方法学习作者写读书笔记:记书中优美的词句,记描写的精彩段落,并在自己的作文中借鉴运用。 (2)作者在作文中悟到了怎样的道理?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3)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说书是“我的“长生果”。 (4)引导学生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4、品读课文,积累词句引导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和比喻的生动。 六、当堂训练 1、写出有关读书的词语和描写秋天的词语。 2、抄写文中的优美词句。 七、板书设计: 4、我的“长生果” 津津有味→废寝忘食→不求甚解→如醉如痴 阅读:博览群书如情入境写读书笔记 作文:构思别出心裁写真情实感借鉴模仿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 篇11教学目标 1. 会认、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有关太阳的知识,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体会说明事物的一些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太阳的特点,掌握有关太阳的知识,初步认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体会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说明太阳的特点的。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请看投影(出示太阳图片的投影),它与我们共同生活,与我们是形影不离的朋友,它是谁 ?(太阳) 2.你们对 太阳有哪些了解呢?(太阳是个大火球,很圆。太阳离我们很远。没有太阳,地 球就会变成一片漆黑。) 3.你们对太阳还是有一定的感性了解的,但是我们对太阳还要有更深一步的认识,了解它与我们人类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说明文《太阳》。(板书课文题目) 二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新词多拼读几遍。 (2)借助字典弄清生字的偏旁部首和笔顺、笔画。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课文中介绍的有关太阳的知识。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 摄shè 氏shì度 庄zhuānɡ 稼jia 生存cún 繁fán 殖zhí 蔬shū菜 比较jiào 预yù防 杀shā菌 差chà不多 抵dǐ得上 温wēn度 钢ɡānɡ铁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蔬 杀 繁 左右结构:抵 稼 殖 较 预 半包围结构:差 庄 存 麻 独体字:氏 ②“蔬” 左下部的笔顺:。 ③“繁”左上部“每”第四笔是。 (3)学会书写。 ①不要少写一横的字:差 殖 兽 ②不要少写一点的字: 抵 蔬 预 ③不要多写一点的字:氏 庄 (4)用生字组词。 麻 棉麻 麻烦 心乱如麻 存 生存 存在 杀 杀害 捕杀 (5)理解词语意思。 摄氏度:摄氏温标的单位。 估计:根据某些情况,对事物的性质、数量、变化等作大概推断。 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治疗:用药物、手术等消除疾病。 (6)全文共有八个自然段。 4.总结自学生字、新词的方法。(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学会书写,用字组词,理解词义。) 三 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 第1自然段:太阳离我们很远。 第2 自然段:太阳实际上很大。 第3自然段: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第4自然段:太阳虽然离我 们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5自然段: 太阳和云、雨、雪的关系。 第6自然段:太阳和风的关系。 第7自然段:太阳光可以用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2.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讲太阳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4~8自然段):写太阳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3.文中有一个过渡句,你能找出来吗?(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点拨:句中的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它是表示转折关系的,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很自然地引出另一部分内容,因此把它称为过渡句。如果是一个自然段,称为过渡段。 3. 分段朗读课文,感受 太阳与我们的关系。 四 引出课下思考题 太阳有哪些特点?作 者是用什么方法进行介绍的? 第8自然段:太阳给地球送来光明和温暖。 杀菌:用日光、高温、过氧乙酸、酒精、抗生素等杀死病菌。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 篇12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课前准备: 1、课前搜集圆明园的相关资料。 2、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段以及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揭题 师:孩子们,十一假期刚过,你们去旅游了吗?去了哪里?生:…… 师:老师也去了一个地方,出示:圆明园图片——这是哪儿?圆明园。 你想怎样形容眼前的景象?生:残破,荒凉,一片狼藉…… 为什么这样的地方还是吸引着很多人去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圆明园的文章,《圆明园的毁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1、看到课题,你一定有特别想了解的问题,你想了解什么? 生:谁?什么时间?怎么毁灭?为什么毁灭? 师:“毁灭”是文章的眼睛,抓住这个词,就抓住了文章的关键。 2、概括印象。 圆明园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园林呢? 生:博物馆,艺术馆,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板书:瑰宝,精华,博物馆,艺术馆,举世闻名) 三、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一)感悟“辉煌” 1、师:为什么人们对圆明园有如此高的评价呢?我们走进文章的2、3、4自然段。 (出示研读提示) 提示: 1、同桌为一组,选取2、3、4中的一段重点读,兼顾其他两段。 2、给本段取一个小标题吧。 3、想一想:从哪些语句看出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2、生分组研讨,师巡视,指导方法。 四,交流表达,汇报收获 1)布局 生1:独特的布局。 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从这句话中体会到圆明园面积实在太大了(结合资料分析)。 (出示5,布局) 生2:理解“众星拱月”一词,“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出示6,众星拱月)(生演示) (介绍历史背景: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年间,于乾隆时期修建完成,后经嘉庆、道光、咸丰几位皇帝的精心修缮,历时150多年。专供皇帝及宫中后妃享乐的地方。) 师:如此巧妙的结构布局,设计者真是用心良苦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是——(生:别出心裁,独具匠心,与众不同,……) 如此巧妙的布局,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出示6,中心句) 2)建筑 生:风格各异的建筑。(出示7,第3段) 7个 “有”字列举出了圆明园中的多处景观,写出了建筑风格各异的特点,让我们大饱眼福,更感受到作者由衷的赞美和自豪。 把你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吧。(生读)其他人闭眼听。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 …… 师:大家想不想看看这些精美的建筑?(出示Ppt)师生配合读。 你的心情如何?(生:惊奇,赞叹,愉悦,兴奋,流连忘返,心旷神怡……) 是啊,这里的景色真是让人过目难忘,因此,我们才由衷的赞叹:(拉出中心句) 3)收藏 生:珍贵的收藏。(读句子) “上自”“下至”两个词表明时间特别长,由此感受到圆明园中收藏的文物哪个年代的都有,可见数量太多了。 师:(出示9,上自一句)资料显示,这其间一共有67个朝代,大约2400多年,你能算出收藏的文物有多少吗?所以我们说,(拉出中心句2,博物馆,艺术馆) 4)小结:如此风格各异的建筑,如此不可计数的文物,他们的价值呢?(板书:不可估量) 是的,这一切都是我们民族的财产,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也就是说,圆明园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二)直面“毁灭” 师:然而,文章的最后告诉我们:这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这座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在1860年的一天,化为一片灰烬…… 1)我们走进第5段。(出示10,毁灭段)生读。 2)师:孩子们,你们想一想,英法联军拿走了什么,运走了什么,毁掉的又是什么? 生:拿走了金银珠宝,运走了青铜礼器,毁掉了皇家园林……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真实的资料,—— 参与劫掠的英法军官、牧师、记者回忆——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夺取财宝,从四面八方冲进圆明园。有的搬走景泰兰瓷瓶,有的抢走绣花长袍,有的挑选高级皮大衣,有的去拿镶嵌珠玉的挂钟。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宝。有的在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有半身缠着织锦绸缎;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 师:此时,你的心情如何?生:………… 把感情送到课文中再读这段话。生齐读。 3)师:此时此刻,你一定更加了解,英法联军是怎么毁坏圆明园的,(生:……)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残暴的画面哪!(播放视频) 再读课文。(师提示重读词语:统统、凡是、任意、……) 4)师:假如历史可以重演,假如你就是大清帝国的皇帝,假如你就是驻守城门的将军,假如你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见到如此场景,你会怎么做?生:………… 可是,历史不会重演,当时的情况是: 出示资料:当圆明园被烧,咸丰皇帝无奈,只好带着慈禧等仓皇逃跑了。焚毁圆明园的前几天,英法联军列队入城,清军士兵夹道跪。英法联军两次洗劫圆明园。据说,中国人龚橙——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是火烧圆明园的帮凶,是他带的路。 师:孩子们大家想一想,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因为英法联军的残暴吗? 生:还有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老师知道大家的心情很不平静,让我们再读这段话。(第5段全) 5)师:就这样圆明园化成了一片灰烬。“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没有了,(在板书上擦除)“世界上最的地博物馆、艺术馆”——没有了,(擦)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再也没有了(擦)。这把大火带给我们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板书:损失) 6)回扣中心句。 师:此时,你一定明白了文章开头这句话的含义,出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齐读) 7)写法指导 想一想:课文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为什么用那么多的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 五、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作业: 1、在班级论坛里写下课后思考 2、观看纪录片《圆明园》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 篇13教学目的 1、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学会“榆畔帐聒”四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5、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21课的前两首古诗,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张籍那浓浓思乡情。那么谁愿意给大家背诵一下古诗?请学生配乐诵读。 2、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张籍的内心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昨天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预习的?(查阅相关资料、反复诵读、试着理解古诗词的意思) 2、在预习时,你发现长相思与前两首古诗有什么不同了吗?点击课件,出示词 教师介绍词:词是诗的别体,词因为句子有长有短又称长短句。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阕) 教师补充: 长相思是词牌名,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通常用来写思念之情。也是这首词的题目。 3、检查朗读 下面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这首词。 大家看,更在这儿应该读几声?你怎么知道第一声的?解释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 再指名读,教师评价:字正腔圆 古代,词是可以配乐唱和的,有它自己的节奏,老师给大家标出来了,谁来试试。一起试着这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读读这首词。 三、学习这首词 (一)默读 1、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但这还不够,还要读得有情有味才可以,这就需要我们读懂词意,体会词人的情感。同学们,想想可以运用什么办法读懂这首词?和我们读懂古诗的方法一样。 2、请大家运用刚才提到的方法自学这首词,想想这首词的大体是什么意思?把不明白的地方标记出来,可以请教同学,也可以请教老师。 3、同位之间可以交流一下学习收获。 (二)学习上阙 1、大家看,这是词的上阙,谁来读读,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谁能帮他解决? 谁能简单说说它的意思。 2、康熙21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一等侍卫随皇上从北京出发,出山海关去长白山祭祀,他们初春时节出发,现在已经到了寒冬时节,这期间他们岂止翻过一座山,跨过一道河,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你从这一程又一程读出这是怎样的征途?板书:征途 我们可以用那些词语可以形容这种漫长艰辛的征途?(长途跋涉千里迢迢、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3、告别了家乡,告别了亲人。纳兰性的他们风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 学生读,学生评价,你认为他读得怎样?他的读,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4、夜深千帐灯,读到这儿,老师产生了疑问,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是呀,将士们白天车马劳顿,疲惫不堪,为什么夜深还不休息? (三)学习下阕 1、自己读读下阕想一想,为什么会夜深千帐灯 2、谁来说说下阕的意思。 3、和上阕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样,这儿的风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风雪交加。 4、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走进营帐、走进纳兰性德,边听边想,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读出自己看到的画面,读出自己的感受。 5、同学们,出现我们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词人。板书:身在,心系故园 他行走在千山万水之间,然而他那颗心,却在故园,在家人身上。 6、大家想像一下,出征前,在他的故园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呢?学生交流,他多么希望可以,梦回故园,感受这份温馨、宁静、祥和,可是,现在,却被吵得乡心破碎,乡梦难圆。 7、此时,你就是纳兰性德,你来读, 8、对词人来说,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四、拓展 1、同学们,这首如梦令也是纳兰性德在这次征途中写下的佳作。自己读读。 万丈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2、指名读读, 3、仔细读读这首词的注解,想一想这首词和长相思,有什么相同之处呢? 注解:将士们怀念自己的家园,不禁借酒消愁,希望沉醉不醒。但是,大凌河水,惊涛拍岸,把梦中人催醒了。当一觉醒来,这思乡者又赶紧叮嘱自己再睡一会儿,因为睡着了总比眼睁睁地思乡好过一些。 4、是呀,虽然,聒碎乡心的声音不同,但是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是一样的,体会着词人的思乡之情读读这首词。 五、总结 同学们,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也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长相思》。 六、课下请同学们继续诵读这两首词,也可以搜集一些表达思乡的歌曲唱一唱。 板书设计: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系故园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 篇14教学目标: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领悟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激趣1.读了上节课的内容,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走到一起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2.学文之前,你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质疑: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么样?民间为什么会流传这个故事?它寄托着人们的什么思想? 二、自学课文,体会感情。 1.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的生活怎么样?(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2)学生汇报:两人婚后男耕女织,你勤我俭,日子过得很美满。“美满”是圆满美好的合意。说明靠他们勤劳的双手,日子不仅过得富足了,而且一家人团团圆圆。(3)学生汇报:织女很喜欢这样的生活。她给孩子们讲故事时,作者采用了排比句的修辞方法,衬托出织女热爱人间生活的情感。 2.王母娘娘酒醒后会怎样?(1)读课文第二段至倒数第二自然段。(2)学生汇报:王母娘娘醒后先惩罚了其她的仙女们,然后又派天兵天将查找织女的下落,准备给她厉害的惩罚。说明了王母娘娘已下狠心,预示着织女回来后的悲惨命运。(3)学生汇报:“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破坏她的门风,损害她的尊严。”由此可以体会到王母娘娘是一个死爱面子而又自私的人,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惜破坏自己亲人一生的幸福,为了显示自己的尊严,狠心地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和他们的孩子隔开,这是多么可恶而又自私的人呀!(4)“织女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过日子,共同生活”这句话说明了织女是个敢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人,是个勇敢坚强的人。 3.教师引导:你们喜欢这则故事吗?为什么?(因为牛郎织女都是那种靠勤劳节俭来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正是因为如此,民间才会有这样一个悠久的传说。)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结合《资料袋》,学习古诗词1.读课后《资料袋》。2.学习《乞巧》《秋夕》《鹊桥仙》四、召开故事会1.组内成员间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把自己积累的民间故事在“故事会”上作汇报。 板书设计: 男耕女织 牛郎织女(二) 痛失老牛 夫妻离散 鹊桥相会 教学反思: 1.在上一课学习的基础上,再深入走进这个美丽动人的民间故事。体会故事表达了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破坏美好生活的专制者的憎恨,感受到作者对善良的人们的深深同情。 2.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牛郎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男性吃苦耐劳的品德,织女折射了我国农业社会中妇女贤惠淑德的精神。王母娘娘则代表了封建保守势力,折射了专制狡猾的丑恶嘴脸。我们让学生读民间故事的目的是透过故事情节,引发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年级上册语文《山居秋暝》教案精品 篇15教材分析: 本文是北师大版第二单元第二课。是冰心老人的一篇关于如何读书的文章,内容简单扼要,又明白浅显。五年级下半学期就接触这样的文章是很好的,因这可以借此来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阅读课外书籍。学习本文可以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各部书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出文章的内容要点。 2、联系自己平时的读书实际,加深对读书的认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言导入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许多多高尚的人谈话。”别林斯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读书可以让我们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风土人情、文化艺术,品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困惑,体悟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及命运……我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又是如何看待读书的呢?我们从冰心的《忆读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后的“思考与练习”,尽快抓住阅读要领,带着问题读课文。(这一步通常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完成,主要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朗读。要求读准读顺。朗读中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清字音和词义。 重点词语:悬念 笸箩 酷爱 消遣 津津有味 若有所失 人情世故 索然无味 风花雪月 3、作者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是什么?可用文中哪句话概括?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是理解课文的关键。) 4、再读课文总结大意?(组内讨论,代表发言,要求简洁明了。) 老师总结:作者冰心回忆了幼年、少年时读书的经历,总结了多年读书的经验,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道理。 5、试着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小组合作,代表发言) 第一部分(1段)总说。突出作者对读书感受、体会的强烈。作者开篇就说:“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足见作者对读书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多么深切的体会。短短一句话抓住了读者,激起了读者往下看的兴趣。 第二部分(2-11段)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12-13段)侧重谈“读好书”,以作者80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14-15段)概括全文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篇末巧妙地借儿童刊物要作者题词指导阅读,进一步强调本文的主题词: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6、将自己收集的有关“书籍”和“书”的名言拿出来交流。(每组派出两个代表回答) 三、作业: 1、哪些内容可以说明“读书好”? 2、抄写本文的字词及整理出五条有关“读书”和“书”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最近都读了哪些书?(指名答) 2、我们一起来看看最近大家给老师发的读书视频! 师小结:有的同学能做到每日坚持阅读,真是好样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要你一打开书本,从中就能获益,同样《忆读书》这篇课文的作者冰心谈到了她读书的体会,今天我们来深入体会。 二、回顾课文、概述内容 1、请同学们回忆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冰心回忆了她读书的经历和读书的感受) 2、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要素归纳法) 三、知读书经历、体感受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说说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读书经历的?用“( )”标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同桌交流。 (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到了中年以后;1986年;1989年) 2、指名汇报。 3、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文中作者读了许多书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请用---标出书名、用“=”划出描述这些感受的句子,结合重点词谈谈自己的体会。 2)小组汇报: (1)《三国演义》:这是作者七岁时读得第一本书,所以记忆犹新,写得最详细。 (2)《聊斋志异》:这对“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 (3)《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 (4)《精忠说岳》:并没有留下太大的印象。 (5)《满江红》《声声慢》:十分动人, (6)《茶花女遗事》: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7)《红楼梦》:才尝到“满……一……”,“一个……的滋味” (8) 《西游记》 很精彩 《封神榜》 烦琐 《水浒传》人物栩栩如生 《荡寇志》人物索然无味 4、课件出示这些句子,以各种方式读出对书的喜爱之情。(男生读、女生读……) 5、从作者冰心的读书经历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 6、你们都读过什么书?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读书法我感悟” 1、作者读了许多书后有什么读书心得?又总结出什么方法? 1)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 2)比较法:从脑中抹去(朦朦胧胧、堆砌华丽词句……) 心动神移,不能自已(质朴浅显、真情实感……) 2、冰心给儿童刊物指导读书的九个字是什么?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3、“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3个分句各自强调的重点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从课文中找依据) 读书好:(对写作有益;读书是最大的快乐,让自己懂得做人处世的道理……) 多读书:(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指导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数,数量要多、品种要多,涉及古今中外……) 读好书:(但是那些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字几千字……) 4、谁还有什么读书方法与同学们一起来分享?(指名答) 5、同桌之间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读书的好处。(生自由回答) (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读书能扩大知识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五、“学以致用小练笔” 1、这篇课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指名汇报 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为“忆读书”服务。(写作方法是为文章内容服务的) 从情节安排、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三方面,通过对比(两种事物相对比较)看出作者评判好书的标准。 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自己的读书经历 3、按照时间顺序写一写并简单介绍自己的读书经历及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知人品、知经历 随着背景音乐简介冰心的读书之路及成就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心能成为一个作家,与她的好学、乐读、会读……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多读书”,“读好书”,你才会体会到“读书好”,读书才会成为一种乐趣。 七、拓展作业 1、阅读冰心《寄小读者》。 2、继续坚持每日一读,筹备“我的一本课外书”演讲比赛。 《忆读书》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内容较浅显易懂,教学的亮点是避免了琐碎的分析和逐段的讲解,让学生从整体入手,抓住课文的要点进行学习。在学生初读课文后,回答作者在这篇课文里最想告诉我们什么,引导学生抓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进行整体感知。然后深入读课文,再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概括读书的好处,最后由读书的“好处多”引导学生理解“多读书”并“读好书”。 课文所涉及的名著,有些书籍学生平时接触少,不太了解,没有引起重视,在上课时一带而过,对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上造成了阻碍,是不可取的。对此,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作适当补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