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对联知识——马蹄韵浅淡 至可以半对半不对,如"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的遥怜 对 未解,在对联中比较特殊的就是借 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人以八尺为一寻,两寻为一常,利 用寻常来对七十,甚至可以借声音,多见于颜色,如借皇为黄,借清为青.一般来说,对联是平行的 两句话,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一句话分两句来对,这就是流水对,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到 洛阳." 通过对联我们可以分别虚实字及应用,分别平仄声,加强知识面和用典故,我们可以通过 对"孙行者胡适之"这个对联,增加了解,明白我国传统的博大精深.胡对孙,取猢狲之意,.行对适 ,都是进退动词,者对之都是虚字,既有借对,又有流水对,联在一起的意思就是"孙子行着走,到 那里去呢?"所以对联及诗歌的对仗,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有极大的自由,对仗是为了更好的表现 内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过于的讲究工整,就成了纤细,大工反拙. 对联的基本句式是从骈文和律诗移植过来的,因此一开始就 有优美的声律结构。在长期发展 过程中,经过取舍、融合和优化,对联已经有了不同于诗词曲赋骈文的句式 和结构,形成了 独立的文体。本文用二元序列表示对联结构,“0”为平,“1”为仄,用“,”断句,用“/ ”区分上下联。
对联的基本句式,四言和六言来自骈文,五言和七言来自律诗。骈文多采用四言和六言,故 宋人称为“四六”,但其中也杂用五言或七 言。同样是五言或七 言,骈 文的节奏与律诗不 同。这一点常常容易被人们忽视。例如,王勃《滕王阁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 天一色”是七言联,其节奏1010100/0110011,相当于骈文的六言句式001100/110011加了一字 ,“与”和“共”相当于虚字,因此不应该用七言律诗句式0011100/1100011来衡量。王勃名 句的节奏与南齐王俭《灵丘竹赋》“翠叶与飞云争采/贞柯与层冰竞鲜”(见李调元《赋话》 )的节奏1110011/0010010相同而青出于蓝。将两者对照分析,骈文句式的特点一目了然。 纪晓岚所说的最古春联,蜀孟昶“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见梁章钜《楹联丛话》),上 联平仄是00101,在律诗中,“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 句”(见王力《诗 词格律》),因此不是对联句式。实际上,孟昶用的是骈文句式,其节奏00101/01100,相当 于四言句式0011/1100加了一字,“纳 ”和“号”相当于虚字。“昶为太子时曾自题策勋府桃 符‘天垂余庆/地接长春’”(见《中国对联大辞 典》),说明该联是从四言句式变化而来的 ,作为骈文句式,对仗工丽。如果不了解早期对联的这种情况,用五言律诗句式00011/11100 来衡量,认为“余”字违律,显然是极大的误解。 《楹联丛话》中摘录《朱子全集》所载联语,有些句式明显来源于四六。例如,松溪县明伦 堂联“学成君子,如麟凤之为祥,而龙虎之为变/德在生民,如曷吨螅做? ,其中允许相同虚字相对。这是对联移植骈文句式的明证。不过,相同虚字相对现象已被淘汰 。 唐代律诗的声律和对仗已达到尽善 尽 美的程度。因此,五言联和七言联普遍采用律诗句式 而不用骈文句式 。在长联中,五言、七言骈文句式并未完全消失,但正在被律诗句式取代, 或改用一字领或三字领加四言句式。 五言律诗句式有a型11001/00110和b型00011/11100两种,七言也有a型0011001/1100110和b型 1100011/0011100两种。把它们统统拿来做对联,在短联情况下,矛盾并不明显。但是,进一 步考察就会发现,在律诗中不可或缺的这两种句型,在长联结构中只需要一种,而且有充分理 由证明,只有b型才有资格作为对联句式。因为: 1。a型同b型有质 的区别。在对联句式体系中,既然四言和六言只有a型0011/1100和110011 /001100,五言和七言理应采用b型为佳。这样可以避免单调,增加变化(见《对联》1998年第 2号拙文《对联句型的生成》)。 2。b型句式的平仄变换比a型简单。如果把句式中平变仄或仄变平的次数称为变换数,那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