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常见却不知道出处的俗语 |
范文 | 常见却不知道出处的俗语 民间流传着很多俗语,但是你知道它的出处吗?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你整理的常见却不知道出处的俗语,欢迎大家阅读。 常见却不知道出处的俗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 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不见棺材不落泪” 本是“不见亲棺不落泪”,并不是见了任何棺材都落泪。讹变为“不见棺材不落泪”,如果不管谁的棺材,只要见到就落泪,那就有点太莫名其妙了。 “有眼不识金镶玉” 本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 “不到黄河心不死” 本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他老人家自刎的地方。乌江讹变成黄河,真是让人无从解释了。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不过这个我还能理解点,因为好像四川那边管鞋叫孩子。如果真的拿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 “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都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 “王八蛋” 这是民间的一句骂人的话。实际上,这句话的原来面目是“忘八端”。古代是,“八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端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记了这“八端”也就是忘了基本的做人根本,可是后来却被讹变成“王八蛋”。 常见却不知道出处的俗语拓展摘抄1. 半部论语治天下——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2. 版版六十四——版:宋代铸钱的模型。每块铸版都是铸出六十四文钱。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 3. 搬起石头打自我的脚——搬:移动。比喻本来想害别人,结果害了自我。自食其果。 4. 败事有余,成事不足——指非但办不好事情,反而常常把事情搞坏。 5.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百足:虫名,又名马陆或马蚿,有十二环节,切断后仍能蠕动。比喻势家豪族,虽已衰败,但因势力大,基础厚,还不致完全破产。 6. 百星不如一月——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7. 百闻不如一见——闻:听见。听得再多,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 8. 百万买宅,千万买邻——比喻好邻居千金难买。 9. 百思不得其解——百:多次;解:明白。百般思索也无法明白。 10.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喻艺术及科学的不一样派别及风格自由发展与争论。 11.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涅:黑土。白色的细沙混在黑土中,也会跟它一齐变黑。比喻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 12. 白披一张人皮 13. 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指要杀人见血动手拼命。红刀子:带血的刀子。 14. 拔赵帜立赤帜——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胜利之典。 15. 拔了萝卜地皮宽——比喻为了行事方便而把碍眼的事物去掉。也比喻为了扩展地盘而排挤别人。 16. 拔根汗毛比腰粗 17. 八字没一撇 18. 八字没见一撇——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 19.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八仙: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比喻做事各有各的一套办法。也比喻各自拿出本领互相比赛。 20. 八抬大轿请不去 常见却不知道出处的俗语拓展精选1. 八九不离十——指与实际状况很接近。 2.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八公山:在安徽淮西市西。将八公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是士兵。形容极度惊恐,疑神疑鬼。 3. 按下葫芦起来瓢 4.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5.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6.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爱他时,总想叫他活着;厌恶他时,总想叫他死掉。指极度地凭个人爱憎对待人。 7. 爱则加诸膝,恶则坠诸渊——加诸膝:放在膝盖上;坠诸渊:推进深渊里。意指不讲原则,感情用事,对别人的爱憎态度,全凭自我的好恶来决定。 8. 爱博而情不专——对人或事物的喜爱很广泛,而感情不能专一。 9. 矮子面前不说短话 10. 挨着勤的没懒的 11. 哀莫大于心死——心死:指心像死灰的灰烬。指最可悲哀的事,莫过于思想顽钝,麻木不仁。 12. “小二”管“大王”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