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四字成语故事-半面之交成语故事 |
范文 | 四字成语故事-半面之交成语故事 半面之交指只见过一面而无深交的人。那么这个成语的故事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关于半面之交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半面之交成语故事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应奉传》。 东汉有一个奇人名叫应奉,他见多识广,最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他的记忆力好得惊人。 东汉有规定,每到一定时期,中央和地方都要派人到下面各级单位检查案件的审理情况,以防止产生冤、假、错案。 这一年,应奉受太守委托,到郡下属的24个县去检查案卷。这些案卷涉及到两千余人,材料抄录起来有几十卷。 当他检查结束,返回郡衙向太守汇报时,应奉根本不看材料,把20xx多犯人的罪行和审理情况作了极为详尽的报告,而且没有半点遗漏。太守又是吃惊又是钦佩。 东汉时,有这样一种风气,就是达官贵人死后,家人要为死者立碑。在这些碑中,有些碑文不仅书法精美,而且行文严谨,富于寓意。 一次,应奉与好友许训一道进京,他们骑在马上,一边欣赏路上的山光水色,陶醉于秀美的风景之中,一边聊起诗词歌赋。正行路中,他们看到路边有一大碑,只见碑上的字笔法遒劲,很有气势。许训看了,认为有好书法,必然也会有好的文采,便请应奉一起下马欣赏。 应奉骑在马上,纹丝不动,只是飞快地看了几眼,便对许训说: “许兄,我看就不必下马了,我回去抄给你就行了!” 许训听了好生纳闷,虽听人说过应奉记忆力过人,但如此神速便把碑文记住,他怎么也不相信。 应奉无奈,只好下马,他让许训看着碑文,他自己转过身去,对着远处的高山,将碑文从始至终一字不错地背了一遍。 许训还是半信半疑。他心想,应奉一定是见过这篇碑文,于是心生一计:他将沿途遇到的官吏、宾客,甚至吏卒、仆役的名字都一一记在本子上。到了京城,当闲暇无事时,许训便拿出自己的本子给应奉看。 应奉接过许训的本子,只草草地翻了翻,便对许训说: “许兄,你还漏记了一个人呀!” 许训一下被应奉说糊涂了,忙问: “应兄说的是谁?” 应奉笑笑说: “颍川纶氏都亭亭长胡禄,我们曾经在他那里喝过水,你怎么忘记了?” 许训听了应奉的话,才猛然想起来,确有这么回事。到这时,许训是彻底信服了,确信应奉的记忆力与众不同。 一次应奉到彭城去看望朋友袁贺。当他赶去时,恰好袁贺不在,院门紧闭。 应奉听到院内有动静,便上前敲门,原来袁贺家正请匠人造车,那匠人打开门,露出半面脸看了应奉一眼。应奉得知袁贺不在,便转身离去。 过了几十年,应奉路遇那位造车匠人,上前与他打招呼,匠人茫然不知在哪里见过这位先生。应奉说: “当年你在袁贺家造车,你只开了半扇门,不记得了吗?” 造车匠经他提醒,细细回想,确有此事,非常佩服应奉的记忆力。 市无二价成语故事 【出处】汉·班固《汉书·王莽传》。 在汉元帝时期,王莽利用手段,得到元帝信任被封“安汉侯”。他野心勃勃,且心狠手辣。为了称帝他毒死汉平帝,为掩人耳目,立2岁的刘婴为太子,实行监国。为登上宝座,他派出八个风俗使了解民情,看看是不是利于他登基。 半年以后,风俗使回京复命说:“现在八方民风已经比前些年大大改善,社会秩序非常好,跟文景之治那时候差不多了。百姓们丰衣足食,看不到饥民饿殍。盗贼绝迹,真是道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厚向善,几乎没有民事纠纷,所以官府也没有案件要办。市场上买卖公平,同一种商品没有两种价钱(市无二价),也没有以次充好、擅自提价的欺诈现象……” 风俗使的话给王莽以极大的欢喜,这一切的一切意味着王莽的登基是顺民心合民意的,不会引起社会动乱,民众反抗。 于是,他制造了一个天命的神话,假借一块深井挖到的白石,上刻“安汉公为皇帝”六字以宣示上天的旨意,终于“名正言顺”地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立锥之地成语故事 【出处】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上》。 在一次楚汉相争的战斗中,刘邦在荥阳战败,刘邦手下有个谋士,叫郦食其,他劝刘邦说:“六国的后人无立锥之地才反抗秦国的,你如给他们复国,他们就会倾全力帮助你。” 刘邦立即下命令:“马上去刻印鉴,你带上印鉴去六国为我办理此事!” 这事让张良知道了,张良气冲冲地来见刘邦,一进门就喊:“陛下,是谁替你出的这个坏主意?如果这样做下去,您的一切希望就全完了!” 刘邦惊讶地问:“有这么严重吗?” 张良冷静地给他分析利害得失的关系:“现在天下的游士离开自己的故乡,远离家人、亲戚,遗弃祖先的坟地,跟随你东征西战,日夜都想回到故乡去,盼望重立旧国,你若是果真复立了韩、魏、赵、齐、楚、燕,那时六国鼎立,天下的游士就各为其主不会再有人帮助您打天下了,楚国势大,又会出现六国臣服的局面,您就什么都别指望了!” 刘邦听了张良的一席话,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赶紧下令,把刚刚刻制的印鉴全部销毁。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