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中国人经商之道
范文

中国人经商之道

  从前经商,只要有些计谋,敏捷迅速,就可以成功;可现在的企业家,还必须要有相当丰富的知识资产,对于国内外的地理、风俗、人情、市场调查、会计统计等都非常熟悉不可。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国人经商之道,欢迎阅读!

  中国人经商之道:

  1、居安思危,处盈虑方

  《书经》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汉书·息夫躬传》有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商人李祖理精理精勤,竹头木屑之微,无不名当于用,业以日起,而家遂烧。秦末有位任氏商人折节为俭,要求家人公事不毕则身不得饮酒、食、肉。古人关于经商理财的记载中还有: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用度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由此可见,经商者居安思危,勤俭为尚。处乎其安,不忘乎其危。少一些安乐,多一份忧患,将使经商者进入佳境。

  2、择人任势,用人以诚

  孙子曰: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故善战者,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势。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齐国的商人叫刀闲。当时的商人一般都不愿雇用头脑灵活的人做事,惟独刀氏专门使用这种人,并给以丰厚的报酬和充分的信任,放手大胆地让他们去干,这些雇工干得十分卖力,也非常出色。明代苏州有个叫孙春阳的杂货店,其店分为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蜡烛房,售者由柜上取下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自明代至清乾隆年间二百多年,子孙尚食其利,无他姓顶代者。像苏州这个店铺林立之地,孙春阳的杂货房生意竟然能兴盛二百多年,其成功之奥秘当得益于用人以诚,店规之严。清道光年间的黔商胡荣命在江西经商50余年,由于他以诚待人,童叟无欺,名声大着,晚年罢业回乡,有人要求以重金赁其肆名,他一口回绝,并说:彼果诚实,何籍吾名也!可见,诚信为本是中国人的美德.

  3、见端知未,预测生财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为雪亡国之耻,终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当得知吴国大旱,遂大量收购吴国粮食。第二年,吴国粮食奇缺,民不聊生,饥民食不裹腹,怨声载道,越国趁机起兵灭了吴国。苦心人,天不负。越王终成霸业,跻身春秋五霸之列。这里越王勾践作的是一桩大买卖,他发的财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个国家和称雄天下的霸业。是商贾之道在政治上运用的成功典范。《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鱼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建筑材料。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趋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百姓的需要。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4、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司马迁说过: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贪图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郁离子》中记载:有三个商人在市场上一起经营同一种商品,其中一人降低价格销售,买者甚众,一年时间就发了财,另两人不肯降价销售,结果获的利远不及前者。汉高祖刘帮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白天给人卖剪刀,晚上回来读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价钱不变,中等的在原价的基础上少一文钱,下等的少两文钱。结果,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卖出剪刀的数量比平日多了两倍,赚得钱比往日多了一倍,读书的时间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间有句谚语: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

  5、雕红刻翠,留连顾客

  《燕京杂记》中载: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有的店铺招牌高悬,入夜家家门口点起了五光十色的锦纱灯笼,把街面照得如同白昼。有的店铺摆挂商品宣传字画,张挂名人书画,附庸风雅。以此来升华店铺的品位与提高顾客的回头率。还有些茶肆、饭馆、酒店中特意安排有乐器演奏和评书为客人助兴。宋代京都杭州的面食店里,只要顾客一进店坐下,伙计立刻前来问顾客所需,尽合诸客呼索指挥,不致错误。经营者们深深懂得豪华的装饰,反映一个店铺的实力,于是店堂设计画柱雕梁,古色古香,金碧辉煌,极尽铺陈之能事,以迎合达官巨贾、贵妇名媛以求高雅的消费心理。在服务上进门笑脸相迎,出门点头送行。这些敬客如神的作法加上高贵典雅的装饰,使众多顾客如坐春风,一见钟情,从而留连忘返、百顾不厌。

  6、以义为利,趋义避财

  清朝年间,有一商人名舒遵刚,精榷算,善权衡。经商之暇,喜读《四书》、《五经》,把书中的义理运用于经商之中,他曾说:钱,泉也,如流泉然。他还说:对人言,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国且如此,况身家乎。徽州商人李大皓告诫他的继承者说:财自道生,利缘义龋以此严于律己,做到视不义富贵若浮云。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以义取利,德兴财昌,舍义取利,丧失了义也得不到利,为商者应深以诫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如果一个经营者有长期的理性和智慧,他必不会用恶劣、卑鄙之手段去获利;用恶劣的手段去做任何生意,最终将会失去已获的利润。

  7、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常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崆?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有名的徽商也就是

  8、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谋,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执法那样说到做到。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

  9、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韩非子·五蠢》中说: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这里强调了一个善字。资金不足,必须善于使用,使用的目的也是获利,唯有资金与商品流通不息,才能使利润滚滚而来。对待商品要做到务完物,即贮藏的货物要完好,腐败而食之货勿留;处理资金要做到无息币,即指货币不能滞压,货币欲其行如流水,货币和商品流通了,买卖就活了。宋代的沈括举例说:十万元资金倘不周转,虽百岁故十万也,如果贸而流通,加快周转,则利百万矣。

  10、奇计胜兵,奇谋生财

  兵家常说:将三军无奇兵,未可与人争利,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书中还列举了卖油脂的雍伯、卖肉制品的浊氏等商人,他们都是掌握一技之长,经营奇物的商品而致富的。后世的张小泉剪刀铺亦然。清代山西太谷县一个曹氏商人,有一年看到高梁长得茎高穗大,十分茂盛,但他觉得有些异样,随手折断几根一看,发现茎内皆生害虫。于是,他连夜安排大量收购高梁。当时一般人认为丰收在望,便库存高梁大量出手。结果高梁成熟之际多被害虫咬死,高梁欠收。而曹氏商人却奇计获利。

  中国古人经商之道:

  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要想富,男子力田女织布”,以及“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重农轻商传统观念,开始“求富于市”,注重以商业经营中寻求财富。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有儿坐盐店,强如做知县”,“要得富,久开铺”的重商意识。

  然而,“死店活人开,买卖各不同”,“张郎有钱不会使,李郎会使没有钱”。尽管中国商人很早就意识到经营商业要有雄厚的资金投入,“长袖善舞,多财善贾”,但他们的聪明之处在于一开始就把商业资本运作同知识和智慧的投入结合起来,认为商业经营实际上是一种筹谋斗智的过程,叫做“无财斗力,有财斗智”, “怀致富之奇谋,窝持筹之胜算”。苟子提出“商以察尽财”,司马迁发展为“从奇谋异胜中得来”,到明清更是被人们总结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 “道”就是商业经营和资本运作的规律,“大道之行,利在其中”,它在中国商人心目中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财自道生,利缘义取

  经营商业要有强烈的致富欲望和获利动机。中国商人从来不掩饰他们经商求利的目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不为利,谁愿早起”,无论坐贾行商都是为了图一个“利”,“寄迹尘市,日为锱铢”,“奔走江湖,希觅微利”。因此做商人就必须精于计算,“人情一匹马,买卖争分厘”,“五雀六燕,铢两相悉”,“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这些格言虽然充满锱铢必较的商业气息,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商人在赚钱求利的商业动机中一直坚持义利并重,要求这个“利”必须来得正当,手段必须合理,要符合“义”的规范,靠正当的手段发财。“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为此就必须讲求“诚”和“信”。“利从诚中出,誉从信中来”,“平则人易客,信则公道著”,“生意全凭公道导,货真价实莫欺人”,“人生在世信为先,心口如何有两般;买卖只求安份利,经营休争哄人钱”。这样做了就是走正道,就是诚商正贾,就能够取得“有道财恒足,乘时货自腾”,“上以济人,下以利己”的经营效果。否则,靠坑蒙拐骗,缺斤少两,以假充好,欺行霸市来获利,虽能获得短期效益,却不能支持长久,此为诚商正贾所不齿。

  熟探市价,逆料行情

  要营谋逆意,财源茂盛,还需要懂得商业经营的规律和掌握经营技巧。中国商人做生意很讲究“知市”,叫做“熟探市价,逆料行情”,这便包括市场调查,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等一系列商业营销活动。自商祖白圭提出“乐观时变”以来,中国商人就把市场调查和预测看做是商家谋利的首要前提,强调做生意要“耳观六路话,眼观八方客”,“买卖走三家,不问是行家”,多方捕捉信息,根据市场“进退盈缩,与时变化”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组织营销,叫做“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视时丰歉以利伸缩”,同时,了解市场,顺应市场,并不是被动地跟着市场的感觉走,要在风云激荡,祸福旦夕的市场变化中取得经营主动,还需要“善取予”,形成超前意识,预测市场的变化,中国商人把它概括为“逢快莫赶,逢滞莫懒”,“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因而注重预测是中国商人的一个优良传统,“三天不预测,买卖不归行”,“按人做饭量体做衣,望标行盘预测经商”,“涨跌先知,称为惯手,壅通预识,可谓智人”。而要做市场预测,就要“商贵三通”:

  一是通季节 就商言商是一种商业近视症,市场是需求的总和,季节不同,需求有别。“冬至年画到,小暑卖镰刀”,“歉年车马铺,丰年纸陈行”。做生意就要知天文地理,晓风土人情,要根据季节变化提前组织营销,“水则资车,旱则资舟”,“冬则资衣,夏则资裘”。

  二是通生产 对整个生产形式了如指掌,掌握供给,以利销售。“柴贵荒年到,米贵熟年来”,“凶年过后,必有熟穣”,依据“待乏”原则,低价购进,高价售出,赚取中间利润。

  三是通市情逆料行情变化,“行情在市上,人声在世上”,“市场行情,朝更夕改”,“早卖鲜,午卖焉,阴晴热冷变价天”,熟悉了行情涨落,价格变动,就会依照价格反弹,取得营销主动。“贵极则反贱,贱极则复贵”,“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方能在商业经营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实现“宝肆宏开,财源不涸;陶朱奇顿,指日可待”的期盼。

  货不停留利自生

  对于商业资本营运,商谚中也有很成熟的经验。譬如,资本周转,由于旧时商人在封建政府“困商”政策束缚下发展不畅,多以中小商为主,他们的资本存量有限, “店业甚微,辛资菲薄”,便更加讲求加快周转,少花钱,多办事,“小本经营,全在运转爽快”,“货不停留利自生”,“多做生意少占本,一年多打几个滚”。为此,就必须在“趋时”“贵速”上做文章,做生意讲究一个“快”字,“勤进快销,生意活套”,“嘴快揽买主,手快出生意”,“有钱不买冷背债货,有钱不置半年闲”,“季节商品一溜烟,抓头去尾补中间”。而且讲究廉价招徕,以加快商品销售,完成商品向货币的转化。“人叫人千声不语,货叫人不语自来”,中国商人很懂得廉价招客,薄利多销的奥窍:

  一是货不二价,从量取盈。“货真价实,童叟无欺”,“身不择行,口不二价”,“少市不期客,畅市不抬价”,“一字两头平,戥星不亏人”。

  二是少赚不贪,让利招客。“厚利非吾利,轻财是吾财”,“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守己不贪终是稳,始终公平势必兴”,“三分毛利吃饱饭,七分毛利饿死人”。

  商事即人事

  对商品流通来说,商品交易是物质载体,人际融通才是其本质。因此,中国商人历来注意人际关系,主张经商必须了解人,研究。“出卖风云雷电,不如天地人和”,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这包括“知客”和“律己”两个方面。

  “知客”是说要处理好商人与商人,商人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商业经营需要联结产销,沟通买卖,因此在处理商人与商人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知人善任,讲信修睦。对此,中国商谚有许多经验之谈。“红面知羞终不负,低头忍辱乃必诓”,\"老商宿客言语必切,稚童刍子性急不常”,“隔面讲盘终有弊,当场唱价终无欺”,“终日肆筵防有意,不时作戏岂无因”,“开店愼本自然久,诚实赊求遵信还”。在处理与顾客的关系时更讲究迎合需要,微笑服务,视顾客如衣食父母。谚曰:“入门三相”,善为商者必能察言观色,“看客下面,量体裁衣”,“提刀割肉,起眼看人”,“因客制宜,货随其愿”。并注意笑脸迎客,优质服务,“孟尝君子店,千里客来投”,“人无笑脸莫开店,会打圆场自落台”,“买卖不成仁义在,留下好感待回头”。通过这些人际公关活动,就能树立良好的商业形象,“处处人情感,下雨好借伞”,“好店三年不换客,好客三年不换店”,“笑口常开,生意常来”,形成“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良性营销局面。

  “律己”是说要加强商人自身的道德修养,洞悉时务,潜心向学,名以清修,俭以守成,以此作为生意兴旺发达的保证。

  抑奢崇俭,去华存朴。这是中国商人念念不忘的商业道德。在封建政府“抑商”政策的打击下,商人发财不易,赚钱艰难,为商者“不辞晓夜,登山渡水,所需微利,皆由惊恐辛苦而来”,“人生最苦为行商,抛弃妻子离家乡,餐风宿水多劳碌,披星戴月时奔忙”。他们经商致富后,往往自奉节俭(俭约),淡泊自守,重视节俭,养成抑奢存朴的品质,并留下许多警世醒迷的商谚:“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俭可成事,奢可败家”,“饥寒生于大厦,饱暖多在草莽”, “不俭不怜,徒负披星戴月;能生能导,岂妨沐雨航洋”。这些话充满了商业兴衰转化的辩证法,表现了中国商人的传统美德。

  乘时习艺,注重教育是中国商人期盼事业长兴不衰的警世切要。中国商人多因家贫失学奋发经商,或是为养家糊口而去儒就贾,他们经营发家后深知商海即心海,店堂即学堂,在“少有斗智”的商业竞争中要立于不败之地,非要有知识和心智不可。因此,有远见卓识的商人莫不关注自身修养和后代的教育,“量质掠业,乘时习艺”。许多商谚本身就是商人写的经商教科书,如《商贾一览醒迷》,《生意世事初阶》等,并把“训导子孙,耕读为本”作为事业后继有人的保证。他们留下的格言是“千间房子万倾地,就怕没有好子弟”,“家有黄金使斗量,不如送儿上学堂”,“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勤与俭”。这些商谚反映了旧时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希翼后世从儒的心路和对商品经济即是知识经济的人生感悟,读之不乏教益。

  穷通不惊,世事洞达,是中国商人的处世要领。商场即是战场,贫富皆为无常。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能者辐辏,不肖者瓦解”,“东家已贫,西家乃富”。面对福祸不定,贫富转瞬的市场,中国商人仍能保持一种处变不惊,稳定达观的心态,“事由天定,道在人为”,“成败由天,造化由命,觅利长短,原非一定”。生意兴隆时要不骄不躁,防患于未然,“艺乘旺时恐衰,财骏发时防败”,“争先忧者不忧,患预防者不患”;买卖乖戾时要不气不馁,期盼春风化雨,枯木逢春,“困者未必常逆,胜者岂能常泰”,“一辈子三贫三富不到头”。这些商谚很能反映中国商人知乎天命,顺乎自然,对市场经济下富贵穷通的风云际会乐观向上的心怀。

  总之,这些在数百年商品流通中形成于贩夫贩妇,行商坐贾的商谚俚语,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培植,又受商品经济的刺激推动,是数百年中国商人心血和经验的结晶。

  中国人与犹太人经商之道

  犹太人与中国人的经营之道第一个犹太人来到小镇上开了个加油站,生意很火;

  第二个犹太人来了,发现加油站生意很不错,想到加油站的客户需要吃饭,所以投资开了个餐馆;

  第三个犹太人来了,想到来小镇的人多了需要住宿,于是开了个酒店;

  第四个犹太人又发现住店的人需要生活用品,于是开了超市;

  第五个,第六个……来的人越来越多,吃饭住宿旅游经商的人又需要加油,于是加油站、餐馆、酒店、超市们的生意相继更火了,逐步小镇就成了个一个经济繁荣的小镇,很多犹太人都富裕了。

  第一个中国人来到小镇上开了个加油站,生意很火;

  第二个中国人来了,发现第一个人投资的加油站生意真令人羡慕,赶紧开了第二个加油站;

  第三个中国人又来了,看见前面2个同胞的加油站生意很好妒嫉得眼红,火速开了第三个加油站;

  第四,第五个同胞过来都是一样,开加油站还打折促销……最后恶性竞争,然后纷纷倒闭,小镇又回到原点……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