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心情散文》关于“行万里路”的思考 |
范文 | 五是消除疲劳,消解烦恼。有的人行万里路,不为学习知识,不为反思自我,不为经历磨难,仅仅为放浪形骸,放松情绪,消解疲劳,感受自然的美丽和奇妙。我以为这不但没有错,而且十分必要。清朝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唉乃声;方不虚生此耳。”能走出钢精水泥构筑的城市,去听听鸟声、蝉声、虫声、松声等等,当不失为一种人生享受。古人说,不为无益之事,难遣有涯之生。旅游、行万里路,恐怕是最为高雅的“无益”之事了。虽说无益,仅仅是相对紧张工作或必要学习而言,实则也十分有益。毕淑敏在美国的新墨西哥州的“行走笔记”中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原本幽默的人,突然不幽默了,你可要高度警惕了。如果你心中一旦出现不愿接听电话的念头,听到电话铃声就烦就害怕,那就应该立刻停止工作,开始休息了。一位女工作人员甚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毕淑敏:“前一段,我就出现了那种情况,我就不会笑了,也不会幽默了。他们立即要我休养。我就和母亲一起到非洲去了,那里的旷野和自由自在的野生动物,还有空气和阳光,让我的身心有了极好的放松。”这位女工作人员还告诉毕淑敏,经过那次休息,“现在,我又像一颗饱满的种子,每天都蓬蓬勃勃的。我不再害怕听到电话铃声了,我知道那是一个人伸出他求救的手,我会把我的手递过去,无论他在水里还是在火里。”行万里路,让我们接近枯竭的心理能量重新得到补充,也不失为一种有意义和价值的选择! 关于为何行万里路,我已经说得够多了。关于怎样行万里路,我以为不外乎这么几点: 第一,要弄清自己出行的目的。是去考察、收集资料,还是开阔眼界,亦或仅为放松休闲?抱什么样的目的,就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和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包括去的地方。 第二,把书读好是前提。只埋头读书,脱离实践,只是一个书呆子;而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走路也仅仅是盲目的行为,不会看到正确的方向,也达不到预期的结果。把书读好,一是平时注意积累;二是出行前注意将万里路途中的风土人情、目的地的人文历史、著名景点作个基本了解。现在有网络,要完成这项准备,十分容易。只是要有心而已。有人说,先去了再说,结果,跑了一趟,把主要的地方都遗漏了。回来虽说阿q式地安慰自己,留点遗憾下次去,但大多数地方下次不可能再去,因为人生毕竟有限,所以,只能是终生遗憾! 第三,是要用心去游。刘心武说:“我提倡用心去游。所谓用心,不是劳心的意思,与工作中的那种用心是两回事,指的是要在有一搭没一搭的轻松旅游中,善于对所遭逢到的景物、事物、人物,有一些细节,檫出心灵的火花,心有所悟,而生出大快乐来。如果旅游一番,心无所悟,那真遗憾。”培根在《论旅行》一文中说:“在旅行一地时,要注意观察下列事物。政治与外交,法律与实施情况,宗教、教堂与寺庙,城堡、港口与交通,文物与古迹,文化情况,如图书馆、学校、会议、演说(如果碰上的话),船舶与海军,雄伟的建筑与优美的公园;军事、兵工厂,经济设施,体育,例如骑术、剑术、体操等等,以及剧院、艺术品和工艺品之类。留心观察一切值得长久记忆的事物,并且访问一切能在这些方面给你以新知识的老师或人们。”我想,这恐怕也算是用心去游的要求之一了。 第四,要保持灵魂的独行。周国平说过:“一个人无论要去什么地方,他的灵魂必须独行。否则,他虽然身体到了那个地方,也不能说他真正到过了那里。”“当一个集体按照一个口令齐步走的时候,灵魂不在场。当若干人朝着一个具体的目的地结伴而行时,灵魂也不在场。……灵魂的行走,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寻找上帝。灵魂之所以只能独行,是因为每个人只有自己寻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他还说:“灵魂只能独行,但不是在一片空无中行进。毋宁说,你仿佛是置身在茂密的森林一样,没有现成的路,你必须自己寻找和开辟出一条路来。可是你走着走着,便会在这里那里发现一个脚印、一块用国的木柴,刻在树上的一个记号。于是,你知道了,曾经有一些相似的灵魂在这森林里行走,你的灵魂的独行并不孤独。”原谅我引用了这么长的篇幅,因为,我以为只有周国平老师自己说得最清楚、最明白。周国平老师还说:“外在的眼睛看见现象,内在的眼睛看见意义。被外在的眼睛看见的,成为大脑的贮存,被内在眼睛看见的,成为心灵的财富。”我们行万里路,是不是要坚持灵魂独行,多用内在的眼睛观察,多为心灵积累一些财富呢?!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