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每当进入春夏雨季,我总能听到雨落树叶发出的沙沙声,在这寂静湿漉的雨夜里,一个人独自仰卧在床上,耳旁枕着这雨夜的奇妙声,身心好不爽悦。 更有那雨过天晴,那欢快的鸣蝉在树丛里发出极力的鼓噪,把整个夏日撩烤得象过节一样热闹,我也因了这充满激情火热的夏日而忘了孤身的烦恼。冬日的大树也因一夜的雪而银装素裹,似披上了一件厚厚的绒衣,我带上相机登上屋顶,楼顶上厚厚的积雪在我脚踏下发出“扑扑”的雪压声,在高高的树前拍个照,留下一份美好的心情和永久的纪念。 据说一棵树就相当于一个人,它放出的氧气与一个人一年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一样多,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当森林大面积遭遇砍伐、烧毁,北极圈上空出现黑洞,还有无情的战火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都在危及着我们的地球。因此,保护环境,爱护我们身边的每一棵树就显得多么的重要。 当我看到我窗前的那棵树上被钉上了“珍贵树种”的金属牌子时,我感觉到了人类对树的爱护和重视。 登游仙姑栋 金秋十月,正是秋风送爽、瓜果飘香的季节。我们铜鼓县国税局举行了一次别有情趣的登山运动——游仙姑栋。十月十九日上午八点半,我们一行二十五人,分坐县局的四部小车来到了铜鼓县永宁镇钓鱼村,本县的最高峰仙姑栋(亦称太阳岭)就坐落在这里。其海拔高度为1400米左右,系三县交会处(万载、宜丰、铜鼓)。每年的四九寒天,我们都能从远处看到山顶上的皑皑白雪。据我的父辈讲,在解放初期,小小的铜鼓县还未通班车,他们那一代的青年工作者就从宜春走路经过万载宜丰翻过太阳岭才来到铜鼓的,历时四天之久。据说山顶上的风很大,有很宽的路,树不高,山峰下还有个仙姑坛。带着一股强烈的好奇心,我和同事们决定要攀上去看看它的真面目。 在钓鱼村下车后,我们徒步走了近一个小时新开辟的登山路,才来到了山腰上有一块较大空地的地方,那里建起了一栋精美别致的木质结构房,门口上方三角块上贴着三个烫金字“黄金屋”,这是新开发的专为登山旅游到此的人而建造的。人们在这里可以品尝到浓香的果子茶;清冽的山泉水;美味的农家菜。如果你想在这里留宿,远离闹市、体会一下山中静境。这里有一栋栋随山而建的小木屋,在这绿树掩映的小木屋里,呼吸着清纯的山间气息,体味着静穆的山神之夜,枕着湍流不息的山泉之韵,一定会让你百念全无,睡得浓香。 稍事休息,我们就开始登山了。登山的路就在黄金屋的左侧往上走,据这里的马老板讲,从这到山项也就是三、四里路,这让我们上山的人倍增信心。我们走的是山中的羊肠小道,似蛇形般蜿蜒在浓荫密布的山林里,路是黄土上有细白色的沙子。路两旁有许多砍倒的竹子和树枝,都已干枯可做柴薪,一些圆型的杉树蔸,正好可做路人歇息之用。路上落了许多带刺的乒乓球大小的毛栗壳,还有许多未经人捡的毛栗子,从树丛里我们不时地听到一两声清脆的鸟鸣,还有从不远处的山涧里发出如夏蝉般激越的溪流声。白色的山茶花开了,引来蜜蜂忙采蜜,花丛间也有蝴蝶在翩翩起舞。在路过一二处湿地,我们看到一片绿油油的如铜号菜般的野菜,路边开着一些白色的野菊花,还有如星星点灯般的无名小花。路时陡时平,同行的许多人有的已是汗流浃背;有的宽衣解带,有的干脆打起了赤膊,还有的人是扶树小息,一些人捡起了路边的一节短棍做起了拐杖。走了好长一段路,我们终于来到了山脊上,中间是防火道,路拓开了,有的塌陷处还搭起了用放倒的粗杉木搭成的桥。这时我们已经能感受到山风的鸣响了,当山风如海潮般的吹过,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无比的凉爽,有的人和着山风打起了“呜呼”!更添了一份登山的情趣。但路边的灌木和杉树很高,我们无法看到远处,只感觉到自己在山林中费力地爬行。到了离山顶还有一公里远的时候,我们的视野逐渐变得宽阔起来了,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远处如乳峰般绵延起伏的山峰,灰蒙的天空下,远处的山峰如水墨画般青黛如玉。山脚下住着邻县的庄户人家,房前有出山口的蜿蜒之路,还有屋后的层层梯田,能看见如蚁般的人在道上行走。我坐在一块突兀的大石上,沐浴着山风,请同伴给我拍下了一张纪念照。到了一个岔路口,旁边草丛上竖了一块木牌,上面画了一个五边图形,每个角上都注明了到下一个景点的位置,什么带帽石、仙姑栋、仙姑坛、防火路等,我们选择了去山顶“仙姑栋”的路。只见路旁长了一些苔藓草,没有高大的树,只有一些像茶叶树般低矮的树,有桤木树和杜鹃树等等,只见一些杜鹃树上开出了映山红,花朵不大,只是让人感到奇特,山下已是秋风送爽、寒气袭人,而这里的杜鹃花开如春天。山上的风确实很大,一些人汗湿了的衣服背心,很快就让山风给吹干了。蒲公英随着山风飞舞,在山顶上空飞过的鸟似乎也显得有点吃力,路边矮树上成片地挂着像糖圆子大的红浆果,紫丁香开着像棉棒一样的蓝色花。那个带帽石真是来得有点奇怪,在这么高的山峰上,四周都是绿草灌木,独它两块呈圆形状像帽子般的石头重叠在这座荒山野岭里,似天外飞来石,又像是古代那位仙人道士遂风化来,带帽石与风雨为宿,与日月为伴,也不知在此度过了多少寂寞孤独的春秋。我们边走边看,很快就到了主峰——仙姑栋,在这最高点建了一座电信塔,塔旁还有一栋砖混结构的机房,从外面我们可以听到房内机器发出的噪音声。塔上有一些卫星接收器,想想人们把这些铁架、砖、沙搬上来时是多么的不容易。就是这座塔,在山下的县城里远远看去,就像是一棵大树,或者是一座不倒的丰碑,它在我的心中永远是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塔峰下的山坡上,有一条似公路宽的黄泥路,路上长满了如樱的芒花草,我不知道古时这是不是一条驮队的通道?一切都无人解,只有耳边的山风在我心头鸣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