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印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杨柳依依,池水为山泉所积,晶莹剔透,池中荷叶田田,荷花亭立,婀娜多姿,绚丽迷人。胜步其中,如履波间,心旷神怡。夏日月夜到此,或风静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风徐徐,荷香袭人,一番良辰美景,令人流连忘返。此景为普陀山十二胜景之一的 “莲花印月”。
走过海印池平桥便是普济寺。普济寺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占地面积37000多平方米,共有10殿、12楼、7堂、7轩计231间,建筑面积11400平方米。全寺共6进殿堂,自南向北贯串在一条中轴线上。平桥正对面为普济寺的山门,面宽5间,平时关闭,僧人游客从东门入西门出。山门内有明万、清康熙时御碑三块,山门东侧是钟楼,内悬大铜钟一口,西侧为鼓楼,每天清晨撞钟,傍晚击鼓,也是我们所说的“晨钟暮鼓”。
天王殿,亦称金刚殿,面宽5间,进深4间。进门有一尊弥勒菩萨塑像,一手拿一布袋,意为弥勒菩萨能将世人一切苦难装入袋中,保平安富贵。佛像两旁有对联一副:“慈颜含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腹可容容世间难容之事”,以规劝人们慈悲大度,乐观为怀。弥勒菩萨后面是韦驮菩萨手持宝杵,两旁有四大天王,各自手持法器,正在护卫法门。 从天王殿来到主殿大圆通殿。大圆通殿殿堂宏大巍峨壮观。殿面宽7间,进深6间,黄琉璃瓦顶,九踩斗拱,门心板雕二龙戏珠。大殿可容数千人。殿前有平台,四周有石雕栏板,石中有铜鼎炉,高约4米,殿内正中端坐高达8.8米的观音菩萨,身边站着善财良女。东西两壁各有16尊形态各异的菩萨,称观音三十二应身,中间供奉有33身观音佛身。主殿西房建有配殿,东首为文殊殿,西首为普贤殿,两侧回廊是罗汉堂,共塑罗汉18尊。
法堂。面宽5间,楼下是法堂,楼上为藏经楼,收藏经书万卷,两侧有配殿,东首为普门殿,西首为地藏殿。再东西两侧为客堂,是接待香客和外来僧人以及接洽佛事之用。
在普济寺东南、海印池旁立有普陀山“多宝塔”,是普陀山最古老的建筑,与“普陀鹅耳枥”、“杨枝观音碑”合称普陀三宝。元元统年间(1333—1334年),普陀山僧孚中托钵江南,见姑苏盛产美石,便立志建塔。塔全用太湖石砌成,呈方形,共六层,高32米,取《法华经》“多宝佛塔”之义定名。第二层之蟋龙柱,体态雄健,纹饰线条流畅。上面三层,塔身每面镌有佛像一尊。此为普陀十二景之一的“宝塔闻钟”。可遗憾的是多宝塔尚在维修之中,我们看到的是大概的外型结构。
古树奇石更添普陀秀色
从普济寺出来,沿着长达1.5公里的西天景区区间路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千年古樟树”。如果说普济寺内的600余年古樟树使你叹为观止,那么西天景区内的千年古樟更令你震惊。千年古樟长在山崖上,南临深谷,高大挺拔,树枝铺展,茂盛雄伟,十分气派。千年古樟为普陀山之最。导游介绍,普陀山被誉为“第一人间清净地”,除了山上有寺塔崖刻、梵音涛声之外,还在于山上树林丰茂,古樟遍野,鸟语花香,素称“海岛植物园”。全山共有百年以上树木66种、1221株。不仅有千年古樟,还有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物种,普陀鹅耳枥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继续前行,便是“心字石”景点。“心字石”位干西天门的下方,是顺山而卧的斜石,圆浑平滑,面积300平方米,中间镌刻一巨大的“心”字。字长5米,宽7米,周长近50米,中心一点可容8—9人同坐,整个心字可容近百人打坐,为普陀山最大的刻石文字,题刻于清末民初。相传观音菩萨在此说《心经》。有《心字石》诗云:“海山胜迹在西天,一字红心耀眼光”。心字石右上方约5米处的小谷间有一石向外伸展,隐现于草莽荆棘之间,其状酷如蛇头。距此石不远处的西天门西侧又有一石,形似蛤蟆,翘首向蛇,坦然自若。传说有一蟒蛇精经观音菩萨指点而得道。一天,观音菩萨在蛇背上放一蛤蟆,以试蛇心,可那蛇丝毫不动。这便是“佛试蛇心”故事的由来,后来有人便在蛇首右左下角斜坡巨石上刻了一个巨大的“心”字,可谓神奇又妙趣横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