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大堂,是总统府中堂(二堂)。总统府中堂是清代晚期建筑,原为太平天国的门宫建筑,两江总督署时期为二堂。民国年间,为外国使节向中国政府首脑递交国书、举行各种仪式以及会谈前礼节性晤面的活动场所。民国时期曾多次改建,内部保持了中式风格,拱形门,厅内有18根粗大的红漆圆立柱,东西各有小门通往礼堂和国民政府参军处。
沿着中轴线继续向前走,就到总统府会客厅,也叫主席(总统)接见外宾摄影处。门口有五级台阶,台阶两侧是“八”字形水泥档,故也叫“八字厅”,是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和总统蒋介石与宾客合影的地方。通道两侧各有一间会客厅。东侧会客厅曾经是中共代表团代表周恩来、董必武等与蒋介石会谈的地方。西侧是外宾接待室,在这里曾签订过《中美通商友好条约》、《中英关务协定》和《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蒋介石还在这里会见过美国的马歇尔、司徒雷登等人。
穿过麒麟门,总统收发室、总统府文物史料陈列馆(政务大楼),便到了国民政府、总统府办公楼。国民政府办公楼兴建于1934年,进口建材兴建,1935年底完工,1936年初启用,耗资10万多银元。当时林森任国民政府主席,因而设计楼主体五层,中部六层,形状象个“森”字。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手在楼前栽种两棵雪松,形状象个“林”字。一幢楼、两棵树,就隐含了“林森”两字,实在是一种十分绝妙的设计!林森,字“子超”,故此座楼也称“子超楼”。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后,此楼被日军十六师团部占用。1938年3月成为维新政府行政院办公楼。汪伪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为伪立法院、监察院等机构的办事处。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由重庆迁回南京,此楼作为国民政府和总统府的办公楼,直至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楼内设蒋介石“主席”办公室(后蒋介石当选为“总统”,又改为“总统”办公室)、李宗仁“副总统”办公室、文书局办公室、国务会议厅等。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过长江,占领总统府,陈毅同志坐在蒋介石的办公皮椅上向在北京的毛主席报告胜利的消息,毛主席欣然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诗篇。
从国民政府、总统府办公楼出来,走过一条长方形天桥,进入当年太平天国洪秀全、辛亥革命孙中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煦园。煦园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己有150多年历史。全园面积20亩,园内花木扶疏,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湖山叠石点缀其间,小巧玲珑,秀丽雅致,是一座富有江南特色、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
园中有一个人工开凿的水池,叫太平湖,取平静、平安、平和、太平之意。湖面酷似长形花瓶,池水清澈,波光潋滟,中部水面开阔,周长1866米,四周用明代城砖驳岸,古朴典雅。“瓶口”有漪澜阁屹立水中。漪澜阁建于清朝同治九年。曾为太平天国天朝宫殿机密房,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在此办公会客,又称“中山堂”。20世纪30—40年代,先后为国民政府高参室、参谋本部和总统府军务局的办公处。漪澜阁四面环水,石栏环绕,八只憨态可掬的小石狮盘生栏上,有两座小巧玲珑的拱形小石桥与岸相通。阁顶飞檐挂角,屋脊正中有一胡芦瓶,传为盛水容器,为镇火之宝物。水池南端,有一座长14.5米的仿木船式石舫,为清朝乾隆十一年(1746)两江总督尹继善所建,石舫上的“不系舟”匾额,为乾隆皇帝所题。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多次驾临,并于1757年二下江南赐题“不系舟”匾额,意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意。这个形似横卧花瓶的水池,暗喻天下老百姓。隆皇帝题写的“不系舟”3字,是希望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康,大清江山犹如不系舟,任凭风吹浪打永不动摇。天王洪秀全召集军事会议、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陆军部长黄兴休息会客也常登临“不系舟”。石舫分前后两舱,卷棚屋顶,造型精巧,形象逼真,古朴雅致。有石制跳板可以登舟。石舫的尾部有舵,船身用青石做成,船头铺以青砖,船舱顶部是黄色玻璃瓦,四层叠落,敦实厚重,两侧嵌有青砖雕栏板,上面木质精雕,图案粗犷优美,富有传统民族特色。石舫门上端是形象逼真的两只木雕狮子,为大平天国时期的作品,狮子额上“天王”两字合写,从一个侧西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农民领袖洪秀全的敬仰。石舫,由于历朝战乱频仍,屡毁屡建,惟有湘军攻破南京,天王府被梵,石舫仅存。石舫为总统府中最古老的建筑,也是煦园中惟一具有北方清代官衙风格的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