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著名史学家顾祖禹著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一》载:“原鹿城,在县西,本宋邑,春秋时谓之鹿上,僖二十一年‘宋人、齐人、楚人盟鹿上’是也。后汉始置原鹿县,属汝南郡,光武封阴识为侯邑。晋属汝阴郡,后废。《水经注》载:‘汝水至原鹿县入淮’,尽在颍州西界也。” 由中国历史学家顾德融、朱顺龙著的《春秋史?宋襄公图霸失败》载:“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在鹿上(今安徽阜阳南)邀请齐、楚会盟,向楚乞求让诸侯尊他为霸主。楚王假意允许,这年秋诸侯在盂(今河南睢县)与宋会盟,楚将宋襄公拘捕,并起兵伐宋,后在薄(即亳,今河南商丘北)诸侯会盟,将宋襄公释放。” 由此可知,鹿上历史上归鹿邑说也就站不住脚了。因为历史上原鹿是宋国的疆域,而鹿邑县历史上称鸣鹿,属陈国所有。而在中国断代史工具书《春秋史》的史料中,这部书也肯定了鹿上即为今天的阜南县位置。 我查阅《中国历史地图集?楚吴越》发现,在今天的鹿邑西部附近确实标有鸣鹿,在今天的阜南则标有鹿上记载。可见证明一件事,还是要凭史料说话更有说服力。我相信读者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历史上争论的鹿上之说所迷惑了。 [6] [7]
争论不休的平舆城 鹿上历代称呼不同,不仅在西汉时称过原鹿城,而且还相继称过远城、阮城。中间还一度称过平舆县城,但对于平舆城究竟建于何时?南北朝时到底属于哪朝一直争论不休?这到底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究竟是谁设计了这一切?他们的名字已经被永远地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我查阅《读史方舆纪要》、《元丰九域志》、《元和郡县图志》却没有发现阮城、远城的记录。确实如阜南历史学家所考证的那样,“原”、“远”、“阮”字音相近,谐音转注,以讹传讹,直到现在还称阮城,今天的村子不仅叫阮城行政村,而且村子里竖的县文保单位石碑标的也是“阮城遗址”四个字,可见讹传的力量是如何强大。因属于讹传的名称,远城、阮城便不再去说。 在公桥乡历史上,有人物记载的仅有一位,他就是东汉时代的原鹿侯阴识。公元39年被分封为原鹿侯,至于他到没到此上任,则无史料记载。《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载:“阴识字次伯,南阳新野人也,光烈皇后之前母兄也……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定封原鹿侯。及显宗立为皇太子,以阴识守执金吾,辅导东宫。帝每巡郡国,阴识常留镇守京师,委以禁兵……永平二年,卒,赠以本官印绶,谥曰贞侯。子躬嗣,躬卒,子璜嗣。永初七年,为奴所杀,无子,国绝。” 《阜南县志》载:“原鹿故城,春秋时名鹿上,属宋,后为楚所占,西汉置原鹿县,属汝南郡。东汉为原鹿侯国,晋属汝阴。南朝梁置平舆县,齐周时废。” 《阜南文史资料》载:阜南在西汉时代属豫州汝南郡设富陂县和原鹿侯国;东汉属豫州汝南郡原鹿县和富陂侯国;三国属魏,为豫州汝南郡富陂和原鹿两县所领;晋代属豫州汝阴郡颍州管辖;南北朝时先后属南朝宋、北朝魏、南朝梁、北朝齐或周。隋朝为河南诸郡汝阴郡颍州管辖。直至唐朝属于河南道颍州府永安县。五代至宋元明清就没有在鹿上设置县城。另据明《正德颍州志》载:“(阮城)即平舆废城”。今阮城寨东门外路北水井沿上存一断碑,刻有“古平舆重修白莲寺碑”字样。由此可知古原鹿城曾一度作为古平舆县城。但由于战乱的频繁,历史的变迁,古平舆县曾几兴几废,县城也多次搬迁,究竟古原鹿城何时成为古平舆县城的呢?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关于平舆县的记载:“故沈国,战国时为楚邑,《秦始皇纪》二十三年,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据考证,废城在今临泉县城西南原沈丘集,濒临流鞍河畔,故址尚在)是也;汉置平舆县、北齐废,隋复置,故城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城东南六十里处(今阜南)。南朝梁置,齐周时废,故城在今安徽阜南,俗呼远城”。南齐置,今阙,当在湖北旧汉阳府境。”据此足以说明南北朝时的南朝梁,在今之阜南地设置平舆县,县治所设在古原鹿城,今之阮城一带,即是古鹿上和古原鹿城的遗址,也是南北朝时古平舆县城的遗址,在南朝时的确建过平舆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