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阜南县文联副主席冷治武为我联系上了当地史学专家杜选凌。现为县文史委主任的杜选凌对鹿上遗址研究已有多年。于是,我有幸与他们一行再次来到阜南公桥乡。 我们首先来到后楼村的西护城河考察。随后,公桥乡人大主席刘志发及阮城村书记戴学华也赶到。那天我们前前后后把阮城古遗址走了个遍,方位也基本搞清了。阮城行政村,包括5个自然村,分别为城东、城里、城角、前楼、后楼5个村。南北6里,东西6里,呈方形。 今天的后楼村西护城河宽不过20米,河长则是沿着5个自然村贯通的。这条护城河水很浅,且发出腐臭味,原来当地村民都在水里泡有红麻,泡久了红麻杆脱落便成麻,可以用来搓绳子,也是当地挣钱的一条致富门路。在现场,我就看到几位村民在河水里打捞红麻,对这种散发出来的红麻臭味,他们早已见怪不怪了。 杜选凌告诉我,在这条西护城河北面,也就是后楼村西北一里许有一谷河。这条谷河因为历代黄水泛滥,河床现在已变窄了,但在古代很宽,可以行驶大船。古时宋襄公鹿上会盟就是顺着这条谷河而下前来的,当时鹿上属宋国所有。他还大胆猜测,鹿上在春秋时期曾是宋国的首都,但是时间不长,约三年左右。他说,这个观点不仅是他自己,还有省内几位考古工作者也这样认为。杜选凌这番话,很是让我吃惊,因为他说的鹿上作为首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史料记载鹿上是宋国的首都。那么,在没有获得有力的史料前,我们还是先了解一下春秋争霸时期的鹿上古城。春秋争霸时期的鹿上 谈春秋时期的鹿上古城,自然离不开一部宋国的发展史及春秋时期阜阳的地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宋国则是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个春秋霸主。春秋时期,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宋国则一蹶不振,无力东山再起。同时,因三家分晋,则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的争霸局面。 宋国的祖先,是殷商的后裔。殷朝灭亡后,周武王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以续殷祀。成王时,武庚因叛乱被诛,周公姬旦改命纣王的庶兄微子开代替武庚作为殷朝的后代,建立了宋国。自微子开世传到桓公,桓公死后,太子兹甫继位,即宋襄公。襄公死后,他的儿子王臣继位,即宋成公。经过多次传递,最后传到了宋君偃。 宋君偃原是宋辟公的小儿子,是在赶走他的哥哥剔成后而自立为国君的,并在即位十一年时自立为王(康王),东败齐军,南败楚军,西败魏军,把齐、魏等邻国都得罪了。他用皮袋子盛着血,高高挂起用箭去射,叫做“射天”。他既酗酒,又好女色,杀害忠良,诸侯们都把他称作“桀宋”。齐赧王联合魏国和楚国,一齐攻打宋国,杀掉了王偃后,把宋国的领土三家平分了,宋国至此灭亡,时在周赧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 《阜南文史资料》载:“历史上的阜南,夏代属豫州,无名称;在春秋战国时代称鹿上,一开始属宋国,后宋为楚所灭属楚国。” 春秋前期,即西周时期,为加强在阜阳一带的统治,曾趁淮夷势力渡淮南下,在这里设立了部分封国和采邑。影响较大的有胡子国(位于今阜阳城西北农校所在地)、焦国(位于今亳州市)、沈子国(今临泉县城西)。其他则有夷、稽、梅等采邑性质的分封。公元前5世纪,楚国势力北上东扩,阜阳一带逐渐并入其版图。在确立对这一地区统治的基础上,在阜阳境内设立了一批城邑。较有影响的为焦邑、夷邑、梅邑(以上三邑均位于今亳州市境内)、胡邑、沈邑、慎邑(位于今颍上县江口镇)、鹿上邑(位于今阜南县东2。5公里处)、稽邑(位于今蒙城县境内)等。 [6] [7]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各国交战频繁,兴灭无常。自公元前770年,即周平王放弃丰、镐迁都洛邑起,直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这段时期被称为东周时期。其间公元前476年以前的一段史界称之为春秋时代,其后称之为战国时代。这个时期总的特征是周王室衰微,各国争霸,列国争雄,变法图强、合纵连横、兼并统一等,是中国社会历史上发生的巨大变革时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