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坑为东西向的长方形坑,长230米,宽62米,四周各有五个门道。坑东西两端有长廊,南北两侧各有一边廊,中间为九条东西向过洞,过洞之间以夯土墙间隔。这个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军阵主体面向东,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东面三排武士为先锋。九个过洞内排列着战车与步兵的庞大主体军阵,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战袍,有的着铠甲,中间配有战车,每辆战车后有 御手一名,车士两名。”也许很多人都能够从这一段文字中想象出一号坑的壮观,但是,若非在此山中有何知庐山真面目?即使无法复原到原来的样子,也别有一番风味,心里暗带一丝侥幸的想法,如果它一直向世人公开着,可能早就被人世的风波给摧毁得彻底,君不见圆明园一直都显赫于人世?却永久地沉睡于人世了。朝代的更替,岁月的动荡,在这片古老的中华大地已经上演了几千年,可曾有人算过多少文明与成就毁灭在战火烽烟中?站在长廊上俯视这群威武的军队,缄默中似乎明白“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的豪言,这是中华民族酝酿了几千年的性格与品质,无论和平与战争都坚守着一份这样的信念——有国才有家。 把整个兵马俑参观都走过一遍,似乎有一点匆忙,花去若干天也不足以完全体会,更何况我们只逗留了半天?拖着身体的疲惫,走到出口处,烈日下喝上一口矿泉水,爽!
漫游古城第三站——大雁塔喷泉
第一次见到音乐喷泉是在大学里,第一次见到如此大型的音乐喷泉是在古城西安。
下午4点多到达西安大雁塔喷泉,那时已是近黄昏,本来西安的天色就有一点幽暗,使得周围的色调更显阴沉。夕阳西下了一半,半露着脸,红的,似乎还有一点舍不得离开,活像淘气的少女。
下了车,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很大的水池广场,响彻着动感的奏乐与人群的欢呼声,人工喷泉配合着节奏起伏,人们像过节一样雀跃,黄昏下的水没有倒影却反射出几丝阳光的主色调。广场很大,是由好几个大水池组成阶梯形的大型音乐喷泉,每两个喷池之间站满了嬉水的小孩,旁边有大人看护着,就等着喷泉涌起,将身体淋湿,想必痛快极了。其实,一起出来的几位游伴都说要试一试被喷个湿淋淋的感觉,图个痛快,结果到底谁也没有进入水池。也许是因为都长大了,太懂得爱护自己,舍不得拿自己的身躯去试验这本来刺激又好玩的游戏。也许更多是出于面子,几个年轻人这样冲进去,人家必定看作另类,毕竟我们都是“读书人”啊!也许只是因为考虑到自己带出来的衣服可谓淡薄,万一淋湿了,没一件暖和的外套,说不定要在西安的医院住上几天。看着孩子的嬉戏,总是让人羡慕,虽然自己的童年也同样快乐着,但是,哪有他们这样的福气,童年的记忆里飘洒着亚洲第一喷泉的水汽。
傍晚前的喷泉表演吸引了很多游人,他们纷纷舍不得离开,就连本来要离开的我们还是没有舍得走,认为至少要感受一次全程的夜间喷泉表演方可安心。我们很耐心地等待着天色变黑,夜幕落得很慢,而我们饿着肚子,同来的好友发起牢骚,说要走了,最后还是被说服留下。看着周围的人群越拥越挤,有一种直觉,接下来的表演将不可错过。
当广场还在喧闹时,《命运》交响乐奏起,全场随之沸腾,人们各自欢呼着。我们恰好站在喷泉的前面,水柱高高挺立,而我们就站在下面仰视着这一切,脸上迎来阵阵水雾。忽而一阵整个水柱倾斜地倒过来,在风的吹动下,刚好将我们淋个正着,顿时上身全湿了。被淋的人反而叫得更兴奋了,没有被淋到的人也开始意识到这一位置的宝贵,纷纷拥挤进来。我们都被挤到台阶上,当水下落的时候,我们立即集体跳下台阶,同来的好友一个劲地叫爽。突然一位好友叫道:“啊!我们不是带来了帐篷吗?拿出来挡‘雨’吧!”于是,我们拿出自带的帐篷,然后很多人都也纷纷向我们的帐篷靠拢,本来只能站一个人的空间,但是现在却挤着两个人或更加多,也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挤成了一团,似乎这个时候,在场的所有人都非常团结,想尽各种方法为大家集体寻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