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村的自然景观是美丽的,而它的人文景观更是令人回味无穷。
说到“牛躯”,我已记不清参观的顺序了,也说不出经典民居各自的特点了。因为它们不仅各具特色,而且它们所包含的文化和艺术的内涵让我无法一一尽数。但是,这些民居也有许多的相似性。我只记得这些民居多为砖木结构,从屋外到屋里,从地面到屋顶,集砖雕,木雕,石雕,彩绘为一体,简直是工艺美术的精品。而“承志堂”的正厅窗棂、花门、横梁、斗拱上的木雕,更是美伦美奂,堪称徽派“三雕”艺术中的精品之最。
古民居的内部大多采用对称的布局,突出的是“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特色。
在较大的古民居中,都建有前厅堂和后厅堂,前厅堂作为礼仪场所,是男人们接人待物和日常活动的场所,后厅堂则作为供养长辈和女性的活动场所,属于相对秘密的空间。
古民居的厅堂大多比较宽敞、明亮,且顶棚较高,而对称设在厅堂两侧的卧房大多比较狭小,光线暗淡。古人出于安全考虑,卧房大多没有向外开设的窗户,只有一扇朝着厅堂开的花窗,供卧房采光、换气之用。如果紧闭门窗,卧房俨然一个黑糊糊的盒子,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自闭,自给的观念。 厅堂两侧的走廊上设有贮藏谷物的场地。较大的地仓,一次可以贮藏上万斤稻谷。屋内还掘有水井,养鱼的池塘......
要说古民居内部的布局,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天井”了。除少数是“暗三间”外,大多数的民居都有“天井”。这是宏村民居布局的一大特色。三间屋:天井设在厅前;四合屋:天井设在厅中。如果说民居的这种“顶上空出一片,露出蓝天白云”的设计已属别出心裁,那么其说法更是妙趣横生。
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当年那些经商发财的商户,唯恐财帛外露,建起了高大封闭的墙体,以防盗防窃。然而,这高大封闭的墙体在带来安全感的同时,也带来了通风、采光、心理压迫等一系列矛盾。于是,聪明的建筑师便设计了在这高墙之内开一“天井”,作为采光、通风的换气口。
而从风水角度来讲,“天井”是仿效黟县的地理形式而设计,名叫“可见天日”。试想,如果没有“天井”,生活在那房屋中的人们,终年不见天日岂不像生活在牢狱之中。
除此,风水学还有另一种说法:当初有财力建造如此精美宅居的人们,大多数是经商成功的人士,而经商之人,以积聚为本,总怕财源外流。造就“天井”,使天降雨露、财气,落到房顶上后,不至于流到别人的地上,而是四面八方汇集于“天井”,然后顺着水枧,流入屋内下水道。这就叫“肥水不外流”,古时的黟县人却给它起了个动听的名字,叫“四水归堂”。
古民居内部的布局不仅别具一格,而且它厅堂的陈设也独具特色。
进入厅中,正中照壁上垂挂的是大型画轴,又称中堂,一般画的是山水、花鸟等图案,画轴两边悬挂的是楹联,画轴之下设有条案。条案前是八仙桌、八仙椅。
我觉得条案上的摆设很有意味。在条案的中间位置,通常放着自鸣钟,钟的两侧为瓷器帽筒。据说清朝时候,村中的男主人外出都要戴顶瓜皮小帽,进屋后,顺手把帽子套在帽筒上,如果帽子在家,就表示主人在家。如果帽筒上没有帽子,就表示主人不在,拜访主人的男客见此,就会主动取消拜访意图,以防不便。真想不到,一个小小的帽筒,它的作用并非帽筒本身那么简单。
帽筒左边摆有古瓷瓶,右边摆着精致的木雕底座镜子。古时称左为东,右为西,所以,宏村条案上这种左瓶右镜的陈设又叫“东瓶西镜”,这种摆设是有很深的内涵的。它取“瓶”和“镜”的谐音“平静”。对女人来讲,她希望自己在外经商的丈夫或儿子能在经营活动中,无论走到哪里,都风平浪静,平平安安。而对于经商成功,回到家乡颐养天年的商人来讲,则希望过上没有竞争的平静生活,而且希望子孙后代也在此居住,世世代代无病无灾,平平安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