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情感散文》魂归清朝 |
范文 | 雍正皇帝处理这件事倒也蹊跷,不但没有处罚曾静、张熙,反是亲自撰写了《大义觉迷录》,让曾静、张熙到全国去播讲。 在这件事上,汉族知识分子显得十分尴尬,当他们起事的时候,没有实力,他们左寻又觅,找到了陕西总兵岳钟琪,原因很简单,因为此人是岳飞之后。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岳钟琪居然告发了他们。 他们弄不明白:一面是满族的皇帝,显得十分大度;一面是汉族名臣之后,显得却十分吝啬。 雍正亲自澄清,不但没有反浊为清,反而使人们更加觉得此地无银三百两。 但是,曾静、张熙终究还是活了下去,雍正对于仕途以外的文人的牢骚,不屑一顾。 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雍正的儿子乾隆。 乾隆对于文化,格外苛责,不管是在仕途还是在山野,文化都必须依附于政治。 乾隆收回了《大义觉迷录》,把曾静、张熙杀了头。 文化的自由,自由的文化一齐随着文字狱的恐惧而渐渐潜隐。 乾隆皇帝,一面对自己的“十全武功”沾沾自喜,一面又对自己的“文采诗词”暗自高兴,康熙与乾隆,好似完成了中国历史的一个轮回,而轮回的终点,又自然的回到了满汉两种文化的均衡上。 嘉庆皇帝,虽然文采上还过得去,若论武功,比及康熙乾隆,又似乎显得十分尴尬。 在嘉庆身上,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汉族文化的血脉,满族文化就只是形式上的存在了。 马克思说的对:野蛮的征服者的文化总是被文明所征服。不仅如此,整个满洲文化在嘉庆手中来了一个整体上的蜕变。 缺少内容的充盈,承德比之于北京,显得就十分的虚弱。 终于,在嘉庆二十五年,嘉庆皇帝在承德不明不白的死去,山庄以后也很少被皇家人员所光顾,除了咸丰十二年的一次逃难,山庄在文化上的地位也就慢慢消融了。 四 正在处理满汉两种文化的同时,大洋彼岸的另一种文化又悄然而至。 比较起来,西洋文化的资格也许比满文化的资格更要老一些,只不过由于明末清初的战乱,它才偷偷的隐蔽了起来。 首先接受这种文化的清朝皇帝是康熙,康熙在闲暇的时候很注意西学的学习,比如他曾经学习了西方的数学,西方的天文学,他的身边,也有汤若望,南怀仁等一大批西方传教士。 西学与中学,毫不排斥,毫无间隙地在康熙身上统一起来了。 康熙接受西学,然而不是变革旧制的决策,而是体现的一种天朝上国的大度。 因此,西学与中学的争论,被紧紧的箍在了学术的范围之内。 不管怎样,康熙对于西学,基本上采取的是一种并不排斥的态度。 事情到了乾隆与嘉庆那里突然变了,中学对于西学,完全的采取了另一种态度。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特使马嘎尔尼,带领大队人马,以祝寿为名,拜见了乾隆,然而无果而终。 嘉庆二十一年,英国复派使臣阿美士德来北京进行在度的交涉,结果根本没有进行谈判。 为何会有这样一种结局,深层的原因姑且不论,但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就是英使没有完成觐见天子的礼数。 没有了满族文化的放达,没有了满族文化的坦荡,汉族文化,用一种斤斤计较的方式拒绝了西学。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对于清朝的认识至少有了一点校正,我们对汉族文化本身的弱点就有了重新审视的必要。 五 越是固守落后的文明,越是使文明落后,一百多年的天朝上国,于道光二十年从梦中惊醒。 道光崇尚节俭,文化上一味强调的是经世致用,不愿意浪费一丝的人力资源。 英国的船尖炮利,使道光不得不认识到,西学更能经世致用。 一时间,人们开始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师夷长技”,反思的目的是“以夷制夷”。 把结果与目的一比较,自然使人困惑,一味的学习别人,怎么可能战胜别人,更何况,学习的方法仅仅是“中体西用”。 结果越是学习,就越是落后。越是落后,就越是拼命的学习。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