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情感散文》生命之悟(一) |
范文 | 这真是人类文化的悲哀! 诸葛亮有诗道:“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可是真正的先知是不会满足于自己对真理的掌握的,他是需要将之普及的,所以 佛学讲:“普渡众生”,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要注意啊,这个道理不是仅仅知道就可以了,还需要自己去身体力行地认识,去证悟!因为它不同于我们平常世俗的知识,所以要先抛掉我们已经僵化的思维,要坦坦荡荡! 基于此,老子提出“复归于婴儿”。 基于此,释迦牟尼反复提出要破除文字相,去掉文字缚;中国僧人更进一步指出,须从“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空”中体会出佛学的境界,而非执著于文字本身。 此时,我们才可以言道。 此时,我们才能感觉无私的阳光。 此时,才是真正的“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朋友,你还执著于文字的表面吗?你还保留着你的成见和偏见吗?如果没有了,那么就让我们自然、安详的步入生命之门,去探索那古今未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吧! 形而上形而下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是通过两个途径来进行的:一是以普通的逻辑和知识去理性地认识事物;二就是依靠我们的直觉,在无数个瞬间的感知中,来获得对事物整体上的把握。 显然,后一种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但后一种,却又往往更接近真理。 而在这个时候,经验往往开始变得毫无用处——因为它们只会束缚我们的正慢慢张开、延伸、驰骋的思维,让我们把自己又重新束缚在象牙塔里。 我们于是更加小心、谨慎的求证一切。 然而,这并非“道”。 这也并非我们所希冀的那种境界。 也许,有人会说了:你既然要排斥普通的逻辑在外,但你现在又运用具有语法规则的文字语言来追述一种体验中的东西,不是矛盾吗?不是与你所说的直觉思维背道而驰吗? 是的,文字本身就是个规范和禁忌。说来也真叫人伤心:人们当初发明文字是为了表述思想,交流情感,没想到,现在我们却有意无意的成为它的俘虏,成了阻碍我们思想发展的最大障碍。 所以,我们要透视文字,透视语言,要体会它的“弦外之音”。 《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朋友,你以色、以音声为事物的本质了吗? 我们读诗:“明月满空天水净”,美不美?“银盆盛雪,透水月华”,好不好?一般人只会陶醉于那水乳交融的文学境界,但悟者却可以通过这些禅诗,抓住稍纵即逝的玄机。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