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经典散文》关于服装的散文随笔在线阅读
范文

关于服装的散文:衣服去哪儿了

  一直觉得给妈妈买衣服好难。兄妹几个,从上班第一天起就给她买衣服,十多年了,她没一件满意:领口圆了,花色太乱,面料不好……

  那年夏天,妈妈热得边掀衣服边扇风,她赞赏有加的地摊货是化纤质地,哪会凉快。我心疼,第二天就给她买了件桑蚕丝的上衣。她还是挑:料子摸着冷丝丝的、滑溜溜的,像是蛇皮做的,不舒服。说完,衣服就被她扔进了老箱子,照常穿地摊货。

  一番好意被辜负,我又生气又委屈。

  过够了苦日子,就想让妈妈的晚年过得开心幸福。可她一次次地鸡蛋里挑骨头,使我们都失去了兴致:大姐给妈妈买的衣服早就从名牌沦为杂牌,大哥干脆不买了,直接甩人民币。

  但我后来还是冲动了一把。我照着她能承受的价格,买了一个棉布休闲包。包包颜色艳丽,刺绣的几朵小花很像她在乡下养的花。内里好几个分层,装钥匙手机零钱甚至半导体收音机都绰绰有余。信心满满地把包包递给妈妈,结果还是劈头盖脸一顿骂:我说要买包了吗?说了吗?你是典型的瞎花钱!

  然后那包,也许又进了老箱子,或者不知道被遗忘到哪个犄角旮旯——因为没了买的心情,也没有人去给她整理衣橱和老箱子了。

  今年春天,妈妈突然吵着要回老家参加一个表弟的婚礼。离开老家十几年,我们兄妹早和那边的亲戚疏远了,费那么多时间精力回去,还不如包个红包实在。老太太敲着破了边儿的蒲扇一个个点我们的脑袋骂:你们一个个都是狼心狗肺,亲戚亲戚,再有血缘关系,不走动,也跟生人没区别。

  这就是两代人的区别,我们不太在乎那些隔了几房拐了几道弯的亲戚了,可妈在乎。

  可回去以后,我们惊了好几场。先是出长途车站,出站口密密麻麻来了好多亲戚,他们喊着各种称谓把我们团团围住,把妈妈簇拥得像是英国女王出巡。到了婚礼现场,我又发现一个问题。被妈妈冷落的包出现在乡下表婶的肩上。在姑姑身上,我还看到那件被妈形容像蛇皮的桑蚕丝衣服……

  那些足以撑爆老箱子和衣橱、数量庞大的新衣服,被妈妈挑剔、打入冷宫不见天日后,在几百公里外的老家婚礼现场上齐聚。

  妈妈的行为让我们眩晕,有伤心、委屈,也有生气、心痛。直到表弟端着酒杯给我们兄妹敬酒,他说了很多感谢的话,好像这么多年我们从没生疏过一样。姐姐和哥哥的脸色从绛紫转成明黄色,染上了一点夕阳余晖的温暖。

  回家路上,我们不想追究妈妈擅自处理衣服一事,只想弄懂一个问题:八十岁的老太太怎么把那些衣服寄到乡下的?

  对于这个问题,她先是有点尴尬,但立刻就得意起来。妈摇着扇子说:“我也是好多大牌的老客户,韵达申通还有顺丰都认识我呢。”

关于服装的散文:百官街变化的服装

  散文作者: 上虞厂房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而服装作为一种礼仪标志,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记忆。它的变迁记载着社会与生活的变迁,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永恒的烙印和缩影。记忆中的古镇百官街上服装流行色彩,应该是许多人熟悉的。三十年前在我们百官大街上时常能看到穿着补丁衣服的行人。那时人们的衣着单调死板,穿衣不讲究美观,纯粹是为了御寒遮体。色调以灰色、蓝色、军装绿色为主调,其它花色很少。虽然当时提倡艰苦朴素,但人们并不是不想穿,而是没有可穿的,也没有什么好穿的。

  20xx年代老辈手里的百官人, 种田的农民大多还穿着用自织土布手工缝制的服装,而镇上的商贾已开始穿起了“洋布”。一般为大襟短衫或长衫,外套背心或马褂。老百官人常常戏说:“点烟霉头纸,长衫马褂子,头戴红顶子”。妇女则穿大襟衫,外套背心,下系围裙。不过每个人的衣料材质相差很大,有钱人穿的是绢纱绸缎。那些青年女子流行穿旗袍了。

  30年代起百官街上青壮年男人开始流行穿中山装、学生装。男女服色以蓝、黑、藏青、驼灰为主,小孩子则穿着大红大绿的衣服,较为鲜艳。民国时期,公务员是头戴铜盆帽,而一般居民总是头戴瓜皮帽,大人戴黑顶子帽,小孩则戴红顶子帽。青年女子基本上不戴帽,老年妇女冬天戴顶黑绒包帽。男女都穿布鞋。

  落雨天就穿一种用牛皮制作的钉靴,或穿竹箬壳编制的雨鞋,山里头人也有用毛竹对劈缚在脚上充雨靴的。到了夏天就穿木拖板及蒲鞋。农民做生活(劳动)时大多穿草鞋。一般农民屋(家)里都备有打草鞋用的“草鞋耙”,冬天没生(土话读"省")活时就编织草鞋。这个传统连我七十年代高中刚毕业务农辰光还一直保留着。老底子山里头个农民还常常穿着用头发编织的发袜。

  1949年10月1日,当毛主席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着中山装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时,中山装便成了新中国的国装。随着解放军、南下干部进驻百官,他们大多穿着灰色的中山装,于是首先由青年学生开始纷纷仿效穿起象征革命的服装。随后,各行各业的人们争相效仿,很多人把长袍、西服改做成中山装或军服。女人则穿起了列宁装、女式两用衫及苏联大花布连衣裙。这些服装除了朴素实用外,还表现了人们的革命热情。

  但刚解放不久,百官街上很多居民还是只能穿着粗布衣裤,就是那种开襟衣衫和长裤。这个时候很少有人穿旗袍和西装了,因为怕有人说是资产阶级。

  50年代是忆苦思甜的年代,人们以辛勤劳动为荣、勤俭节约为尚,百官街上一度风靡穿劳动裤,就是那种背带裤,以蓝色和灰色为主流色彩。如果谁家有哪位姑娘拥有一条连衣裙,那是让人刮目相看、赞叹不已的。那个年代还流行由中山装改进过来的“青年装”、“人民装”和“学生装”,布料以粗布、“的卡”为主。

  60年代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苦时期,买衣买布都要凭布票。每人每年只能购买一丈三尺六寸的布料,刚好够裁一套衣服,最便宜的棉斜布2元钱一米。当时做父母都要精打细算,容不得随意购买。穿新衣服只能是过年才会享受到的待遇,遇到家里需要添置铺盖,或者有儿要结婚,有女要出嫁的年景,全家人所有的布票都要集中使用,有时还须向亲朋好友讨借,这样,连过年也享受不到穿新衣的待遇。一个人拥有几套衣服是大人小孩的奢望,一件衣服穿过春夏秋冬也是常有的事情。

  而文革时期,男男女女流行解放鞋、军绿的裤子、军绿的上衣,再加上一顶军帽。

  70年代社会虽然稳定,但是资源依然匮乏,服装大多是棉布,穿出来的衣服色彩单调,以蓝色的中山装和工作服为主。时髦的人内穿假领头,外着中山装,左上口袋插一支钢笔,“派头实足”。人们穿衣风格多以朴素简单为准,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不分男女不分季节,服装样式千篇一样。

  等到70年代末期,在清一色粗布衣服的岁月里,“的确良”如一股清风闯进了人们的生活,当时人们为拥有一套“的确良”布的衣服而时尚。“的确良”的流行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80年代。

  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人们生活也逐渐走向富裕,服装颜色、面料渐趋丰富多彩,款式也开始新颖,喇叭裤、牛仔服风行一时。在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红衬衫成为时尚,但当时还是令不少人接受不了,背后骂是“流氓”。多数人对于穿衣还是小心翼翼,试探着穿戴,怕有人对“奇装异服”指手画脚。

  1984年中国女排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以后,百官街上流行起了运动装。随后不可收拾,皮鞋、皮夹克及呢子大衣、真皮服装和西装一涌而上,服装厂和服装市场也随机“遍地开花”。

  90年代商品经济大潮渐起,服装市场异彩纷呈。人们的生活观念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变。百官的大街小巷开满了服装店,服装款式不仅新颖,而且色调齐全,高档西服、休闲装、牛仔服饰、时尚服饰在市场上随处可见,纯棉、纯毛、真皮等高档面料供过于求。人们穿衣打扮趋个性化,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形容,以追求品牌来体现自己的本位。

  这个年代服装已不再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展现。

  走入21世纪,改革的浪潮已把百官街上那些受人尊重的裁缝师傅给革掉了,那些布店也不翼而飞,取而代之的是大大小小商场,其中的衣服是品种繁多,款式新颖。百官的人们不再追随“流行”,而是选择自己喜欢并且适合自己的衣着打扮。生活走向了富裕,服装从简单的遮体保暖,升华为人们追求审美的符号,跳跃节奏越来越快,穿吊带装、露脐装、低腰裤、唐装等等尽显眼前,人们把自己的个性从服饰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透过不同时代百官街上人们穿衣的变化、流行的色彩,见证了百官的人们生活的改善和社会文明发展的步伐。改革开放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有口皆碑,但是那些与贫困记忆相关的穿衣故事无法随着时光流去而老去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