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饰品卖给尼姑 N个人去参加一招聘,主考官出了一道实践题目:把梳子卖给和尚。众多应聘者认为这是开玩笑,*后只剩下甲、乙、丙三个人。主持人交代:以10日为限,向我报告销售情况。 十天一到。主试者问甲:“卖出多少把?”答:“1把。”“怎么卖的?”甲讲述了历尽的辛苦,游说和尚应当买把梳子,无甚效果,还惨遭和尚的责骂,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头皮。甲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主试者问乙:“卖出多少把?”答:“10把。”“怎么卖的?” 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髮都被吹乱了,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髮。”住持采纳了他的建议。那山有十座庙,于是买下了10把木梳。 主试者问丙:“卖出多少把?”答:“1000把。” 主试者惊问:“怎么卖的?” 丙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剎,朝圣者、施主络绎不绝。 丙对住持说:“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剎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个字,便可做赠品。”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也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香火更旺。 上面这个故事想必大家已熟知,而今天我要跟大家说的是饰品店怎样把饰品卖给尼姑。 尼姑也进饰品店?这本来就有点传奇色彩,我们暂不说卖的问题,就说怎么把尼姑引进店中,这确也是难题。一般来说尼姑归于没有购买欲望的消费群体中,因为在很多寺院的教规中,尼姑不许化妆、不许穿戴华贵衣服。一个浓妆艳抹、佩戴饰品的尼姑当然被世人称之为“怪物”,也不被寺院所允许。所以,若不去刺激尼姑们的消费神经,她们一般也不会想到购买饰品,或真想到了,也不好意思跨入店内。 那么饰品店要怎么来刺激消费神经呢? 第一步,确定消费群体,进行信息刺激 若确定了尼姑为目标消费者,*简单、基本的是在门头、门面处提供尼姑饰品的信息,可取与佛有关的店名;张贴相关海报;橱窗内可望见佛珠、木鱼等物;可摆放尼姑造型,配以饰品装扮的模特……用此类信息刺激消费神经,告知消费者这是一家经营什么、是什么消费层次、适合哪种消费人群的店。 第二步,差异化营销,解除情感禁锁 有购买欲望,但不敢踏入此店尼姑都有这种想法,一是要考虑世俗的眼光,二是本身的自卑心理。若这家店装修豪华,就让很多消费者望而生畏。对于没有自信进入此店的消费者,饰品店要给她们自信,解除她们的情感畏惧。如门口接待的就是两个尼姑,只不过他们配戴了首饰;如这家店的装修风格就是顾客容易接受的消费环境,这家饰品店门面装修酷像尼姑庵,给尼姑们“如家”的感觉……饰品店要以种种消费者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解除她们心头的顾忌,而使她们义无反顾地踏入此店。 第三步,用热情降服,不留比较余地 有些尼姑思想已有了矛盾冲击,但若没有外界的干涉,她们便会放弃进入此家店,或者认为前面可能还有此类店,便考虑不踏入。这时饰品店迎宾人员或店长应该主动出击,热情招呼她们进店看看。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热情的邀请语,使消费者无法推却,情不自禁地进入店内,不给她们留有比较的余地。 对于进入饰品店的尼姑,饰品店应尽量给消费者放松情绪,减少她们的压力,可以给她们放些佛教音乐,墙上可张贴些“佛也讲装颜,要注意仪态仪表”此类放松心情、转嫁压力、刺激消费的标语。 对于这些没有消费需求的顾客,饰品店的员工也不能对她们不加理睬,消费的促成有时并不是看顾客消费需求,有时更要看服务水平。终端导购工作是一项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要把饰品卖出去,就要去了解、挖掘客户的需求,*终促成客户的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