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的马克斯•韦伯 文/原春琳
“书呆子”房志栋依然痴迷书中世界,不过在书中世界以外,他又多了一份痴迷:万象世界。他的最新结论是:只有不断在两个世界进进出出、游刃有余的人,才可能弄懂一些中国的道理。
在许多人眼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1998级本科生房志栋,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形象:瘦高的身材,白净的脸庞,再配上600度的眼镜。
房志栋真是“书呆子”:“我一天不读书就感到很难受。”且不说本专业的英文原版书读起来津津有味,文史哲类的书籍也读得兴趣盎然。他的博学不仅让同学钦佩,甚至折服了一位学习美国史的美国友人:“我都不知道的美国史,你怎么知道?”
沉迷在书的海洋里,房志栋甚是自得。可一天,一位同学无意中的一句话“刺激”了他:“房志栋,你看过VCD吗?”
热爱VCD的房志栋哭笑不得。未曾深想,文科生房志栋转过头去继续享受书本的乐趣。
这份平静没有维持多久。2000年底,同学张光平前来游说:“两年一度的‘挑战杯’就要开始了,我们参加吧!”
房志栋的兴趣不大。书中的世界趣味无穷,外面的社会能有什么意思呢?
消息传到家里,父亲发火了:“你不能总这样下去,一点儿也不接触社会!不管怎样,这个活动你必须参加!”
在父亲的“威逼”之下,房志栋“不情愿”地走进“挑战杯”。
“简单!不就是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吗?”一开始,房志栋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他和同学张光平理所当然把目标锁定在调查农民负担沉重的问题上来。
“题目太大!”导师否定他们的想法。两个学生面面相觑:问题没那么简单?
回去之后,两人找一个又一个老师,熬了一个又一个通宵,最终把主题锁定在村民自治的高参与率上来,并制订出一份内容详尽的调查问卷。
2001年春节刚过,房志栋和张光平分头在各自的老家河南和四川的农村展开调查。“书呆子”房志栋从书本世界走向万象世界。
依照当地民政局的介绍,房志栋和几个同学骑着摩托车,走了30里路,来到当地村民自治模范村。
在村长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一个农户家里。公式化的调查开始了:“大嫂您今年多大了?什么文化程度?家里几口人?收入多少……”得到的是很机械的答案。房志栋急了:“这样的调查怎么能行?”灵
机一动,他来了一句:“村长,我们的调查量挺大的,可以分头调查吗?”
村长没有异议。房志栋一个人随意走到一家农户的门口。不善于与人打交道的房志栋有些尴尬:太冒昧了!进还是不进?进去该问些什么?
房志栋鼓足勇气走进去。男主人正低头干活。他一脸笑容:“大哥,忙着呢?年过得怎么样?”一边递上烟,那是爸爸特意为他下乡打交道准备的。“我是大学生,到这里来作社会调查。”他说。出乎意料,男主人非常配合,有问必答。
第一次在书本以外的世界找到乐趣。房志栋兴奋得一连走访了十几家农户。
回到学校,房志栋和张光平碰头,意料之外的事情再次发生:调查结果与他们最初的设想完全不同,在村民自治的高政治参与率的背后,是普遍的政治冷漠。
此刻,房志栋素来喜好的静默状态被彻底激活了,爱刨根问底的性子发挥到了极致。他和张光平买回一摞摞参考书,找来大量相关资料,非要搞清楚其中的“为什么”。
“这可比考试难多了。考试是死记硬背,可这要在大家都知道的现象中总结出自己独到的观点。”房志栋感慨。
经历了五六次修改,房志栋和他的合作者终于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答案——《高政治参与率与普遍政治冷漠:川豫两个行政村村民自治中政治参与的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小劲教授作为推荐者,评价说“论文已近公开发表水平”。
可房志栋和他的合作者还是不满意:“我们的研究框架一直在变化。即使在定稿时感觉也不是很好,我们的经历和技巧显然还远远不够。”“其实能否获奖已不重要”,房志栋平静地说,“但我确实从中受益匪浅。现在再拿起专业书,一看目录,就知道新意所在,而不像以前那样,看半天也搞不懂作者到底想说什么。”
“我的偶像是马克斯·韦伯,他是位著名社会学家,可在经济、哲学等方面也非常有研究。最重要的是他有许多原创性的成果,这些都是经过艰苦的社会调查得来的。如果你一定问我有什么‘野心’,我希望有一天我能成为中国的马克斯·韦伯。”
如今,“书呆子”房志栋依然痴迷书中世界,不过在书中世界以外,他又多了一份痴迷:万象世界。他的最新结论是:“只有不断在两个世界里进进出出、游刃有余的人,才可能弄懂一些中国的道理。”
摘自《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