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炜:绿色化学醉红颜 文/闵捷
林炜,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后。在第五届“挑战杯”上,她的参赛作品以700万元转让,创下当时大学生科技成果转让的最高纪录。
记者在四川大学见到林炜时,她正埋头做投资预算。四川绵阳的一家鞣剂厂想上新产品,对她的两项成果感兴趣,想看看投资额大小。
成果转让对林炜来说不是第一次。1997年第五届“挑战杯”举办期间,她的一项参赛作品以700万元转让,创下当时中国大学生科技成果转让的最高记录。
那时正在四川大学读研究生二年级的林炜,如今已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博士后,攻读绿色化学方向,研究如何减少污染。
在“挑战杯”上获奖并签订转让协议,对林炜搞绿色化学起了相当大的鼓舞作用。她的那件获奖作品,正是贯彻了环保的理念。林炜告诉记者,皮革工业的污染较大,例如在使生皮转变成革的关键工序里,要使用鞣剂,而被广泛采用的鞣剂中含有铬,这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金属,过去大量的铬随着废液被排放。
林炜研究出的新型鞣剂就是对付这个难题的。这种鞣剂于1996年在重庆农药化工集团试生产后,当年就卖掉了800吨,新增效益240万元。也是这个项目,为她夺得第五届“挑战杯”的一等奖。
林炜的勤奋在同学中间是出了名的。在车间和实验室,她为了课题研究,什么脏活、苦活都干过。蛋白质腐烂后,与化学品混合所散发的味道十分难闻,一般人都恨不得躲得远远的,她却习以为常。
“制革工艺中要加鞣剂、石灰、碱等等原料,最后皮革厂排放的废水就像泥浆,看着触目惊心。所以我满脑子都是绿色化学,考虑怎样最大限度地变废为宝。”林炜说。
她已经和同伴们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成果。例如对皮革厂产生的皮革边角料的回收利用,可以从不含铬的边角料中提取胶原蛋白,这是食品、化妆品和药品的重要原料,还可以从含铬的边角料中制造出皮革化学品。
“后一项研究尤其有意义”,林炜说。含铬的边角料过去无法利用,只有扔掉。一个中型制革厂,一天要加工几千张皮,产生的含铬边角料堆积如山,我国一年就有70万吨这种垃圾,扔掉会污染环境,填埋会占用土地。新技术推广后,这类边角料将不再叫“垃圾”,而叫“原料”。前面提到的绵阳那家工厂感兴趣的正是这种技术。
绿色化学保护的不仅是环境,也是工业。林炜告诉记者,前些年国家严令关停小制革厂等“五小”,成都市温江县只有一家制革厂因为使用了他们研发的绿色化学工艺,得以保留。说到这里,表情一直平静的林炜流露出些许自豪。
问到当年那700万元的使用情况时,她说其中一部分交给四川大学作为科研经费,另一部分由四川大学与重庆农药化工集团签订协议,投入了共同组建的皮革化工公司。她本人则享有科研经费中的一小部分,“可以添些设备、试剂,帮助研究”。
四川大学的绿色化学研究偏重工科,因此林炜特意到偏重理科的中国科技大学深造,意在提高理论修养,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是‘挑战杯’把我带到了新的起点,它给予我的荣誉,一直激励着我往前冲”。
摘自《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