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个人自传2篇 |
范文 | 大学生个人自传2篇 我叫,系广西大学电气学院发配电专业学生,男,仡佬族,1982年11月26日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就在这样一个普通而又温暖的家庭,我健康、幸福地成长。特成长环境使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由浅至深的认识,并逐步形成了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立下了为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的志愿。 通过学习,我对党的性质、纲领、宗旨、指导思想、组织原则和纪律、党员条件等党的基本知识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提高了对党的认识,懂得了怎样争取做一名共产党员。同时,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到身边的党员,政治视野也得到了扩充,看到当前存在党风不正的现象,希望自己能加入到党组织,做一名优秀的党员,重新确定党的形象。这种看法现在想起来是非常片面和狭隘的,这种错误想法的产生源于对党的认识还不够清楚,不能以因为有些党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就否定他们是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以至影响对党性的认识,也不能把极少数蜕化变质的党员和党组织等同起来,他们并不能代表党。经过这一次认知意识的转变,我觉得入党前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确和全面地认识我们的党。此时,我的父亲对我的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对我的转变并不惊讶,反而给予了赞扬,他说,那是我在为自己诠释对党的认识,是我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的“必修课”。他对我说,入党同学习一样,重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要会观察,会总结,会引申,要去看书学习,去思考,是要花一番气力的。有的人在入党之后一段时间,甚至是一生都要不断补充对入党的思考,也包括对入党动机的更完整的再定义。在那以后我就决心,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让自己的真正的入党动机在心里成形。我觉得我必须把思想的转变和行动相宜地结合起来,让自己把每一点思考和每一次实践对应起来,学要学得有进步,做要做得有体会,实实在在的向要求一名党员那样来要求自己。 大学生个人自传 大学生个人自传(2) | 返回目录 我1937年生于云南省临沧县,男,汉族。1958年毕业于云南省昆明农业学校农学专业。 现为玉溪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 高级农艺师、中国农学会会员、云南省作物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参加工作以来,刻苦钻研业务,自学完成大学主要相关专业课程。 三十七年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长期扎根农村和边远山区, 在困难艰苦的条件下,勤勤恳恳、 兢兢业业地进行农业科技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并主持和亲自执行小麦育种、地麦种植制度改革等重点科研项目和课题。1969~1979年在新平哀牢山工作期间,进行桔杆还地、增施有机肥固定耕地的试验、示范,解决了“刀耕火种、广种薄收、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促进了山区粮食的稳产高产。与此同时,针对山区有丰富的腐植土资源,对腐植土进行开发利用 ,研制成功腐铵、腐磷等多种腐肥,并采取就地取料、就地制作、就地施用,解决了山区“买肥难、运肥难、施肥难”的问题, 在大面积生产上取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我自1982年主持小麦育种课题以来,先后育成兴杞1号、兴杞2号、兴杞1一4、“8334”、“283”等优良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30 万余亩 , 增产粮食6500万余千克。其中“8334”良种成果被收入《中国科技成果大全》。 自己十分重视深入生产实际,虚心向老农请教学习,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常规地麦经常受干旱、霜冻、高温逼熟致使单产低而不稳的问题,于1986年,创造性地提出“地麦改制”试验研究,通过改品种、改播期和栽培技术的“三改”措施,把常规地麦的生育期缩短、前移, 充分利用秋末冬初湿润半湿润和温暖光足的气候资源,变时段气候优势为产量优势,获得产量、收益翻番的显著效果,解决了地麦生产上长期存在的产量低而不稳的老、大、难问题。该成果在“七五”初,在全省累计应用推广面积达260万余亩,增产粮食1.37亿余千克,被收入《中国科技成果大全》、《中国实用科技大辞典》、《中国经济文库》。1993年又用自己育成的高产胖市÷罅贾?ldquo;283”,创造滇中地区田麦单产789.27千克的历史最高纪录。自己先后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和技术改进奖七项,县处级科技进步和技术改进奖三项; 发表的主要论文和科普文章66篇,其中国家级刊物采用的11篇。1990年被评为玉溪地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1993年被联合国中国国家分部授于《发明创造科技之星》的光荣称号。 至今,我并不满足于现状,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更新知识,更新观念,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力争为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市场经济作出新的贡献。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