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桂林山水 |
范文 | 桂林山水(精选17篇) 桂林山水 篇1教材解析 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通过描绘桂林山水奇特的美,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赞美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游式的入题 上课伊始,我便问学生:“谁知道广西什么地方最美?”学生们纷纷回答:“桂林。”我问:“你们去过桂林吗?”学生摇头。我紧接着问:“想去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我笑着说:“老师也没有去过,也很想去。听说那儿的山水格外美呢!”这节课,就让咱们一起从课文中去游览桂林的山水,好吗?”我随即板书课题。这种际导游式的入题,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 二、理清层次,整体感知 入题后,先让学生聆听配乐朗读,再让学生模仿录音自由朗读课文并回答问题: 1.用一句话说出各小节的内容; 2.用一句话说出全文的内容。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随机板书如下词句: 桂林山水甲天下 水、山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接着让学生从板书中领悟出文章的结构:总——分——总。至此,学生对课文胡了全面的了解。 三、多方诱导,引入情境 1.出示图画,初入情境 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全面了解时,我出示了秀丽的桂林出水画。在学生一阵阵“啧啧”赞叹声中,我不失时机鼓励学生:“谁能用一句话把画面的内容说出来?”学生兴致勃勃,纷纷说出一串串妙语佳句:“桂林山水美如画”;“美啊,漓江水;秀啊,桂林山”;“桂林是人间的仙境”……此时,学生的心海已掀起了微波。 2.启发鉴赏,渐入意境 这篇课文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语言文字也十分优美。教学时,我特别注意抓住文中蕴藉深含、情感浓郁的精言妙句,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潜心品味。如教“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段话时,我先极富感情地朗读了一遍,然后对学生说:“这段话描绘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如果老师把它改动一下,你觉得怎么样?” 接着出示改动句子: ①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很清很清,漓江的水很绿很绿。 学生反复思考咀嚼,认为改后的句子不生动,没有把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程度写具体。我又出示了改动句子: ②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又很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这里的水也很绿,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学生在经过咀嚼品味后,认为此句虽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但它不如原句优美有气势,不如原句读得琅琅上口。这样,在领略桂林山水美丽的同时,还让学生领略到了祖国的语言文字美。 3.指导朗读,进入情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分别采用了听读、引读、齐读、个人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在反复吟咏中边读边思,既读出了内涵,又读出了外蕴;既陶冶了情感,又启迪了心智。当学生感情即将进入高潮时,我播放了一段悠扬的钢琴曲,学生们开始三分钟“遐想旅游”,同时我作“导游”:“各位游客,我们已经到达目的地广西桂林。展现在你面前的是绚丽如画的桂林风光。来吧,让我们荡舟漓江,尽情地去欣赏吧!”学生仿佛完全沉醉在如诗如画的风光中。听听他们的感受吧:“我如同看见鱼儿在江底快活地游来游去”;“我已经置身在美丽的画卷中”;“我听见游人不绝的赞叹”……至此,学生已掀起了感情的狂澜,完全进入了仙山瑶池般的美妙境界。 四、言简意深的结尾 当学生充满激情的背诵的余音还在教室里缭绕时,我用激昂的话语结束了这堂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一课,如同尽情地游览了桂林山水。面对这颗祖国大地上的璀璨明珠,我们谁都会情不自禁地赞叹:桂林多美啊!祖国多美啊!” 桂林山水 篇2教案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读、理解欣赏文句的语言美。 2.通过电视、幻灯、录像,欣赏多媒体提供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景色美。 3.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创设的情景美,并运用观景移情法领略大自然的美景。 4.体会山水合一的自然美,情景相融的美妙境地。能用“赞叹——描述”来抒发热爱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设计: (一)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 (二)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的景色美。 (三)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三、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的美丽景色。 第一教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查字典,学习生字词。结合上下文内容说出“无瑕”等词意。 2.了解课文大意,围绕课题划分段落。 3.初步观察图意,整体感知画面展示的优美景色。 4.在文中划出表示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特点词语。 二、教学过程 : (一)放的图片投影或录像片。看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向望。 1. 启发谈话:(出示美景的画面)你到过桂林,看到过那里的美丽景色吗?你从录像中看看那里的景色和别处有什么不同? 2.你看了这些录像能否赞一赞你眼前看到的美景?(老师用“赞叹——描述”的方法作示范:桂林的山水多么迷人啊?让你好象走入仙境一般。) 3.老师分别出示多幅描绘漓江的水和桂林山的彩色图片,依照老师的方法赞一赞。 (二)板题,读题。想想,你从课题知道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的?(先写水,再写山,山水相融。) (三)初学课文。出示自习提纲: 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在不理解的词上作“?”记号,在重要的词上标作“△”。 2.看看课文怎样围绕题目来写,再用一个句子说出每个小段的大意。 3.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 (四)汇报自习情况。全文有四段:第一段写乘着船观赏桂林的山水。第二段写了漓江的水。第三段写了桂林的水。第四段写了桂林的山和水。 (五)师生讨论后小结: 1.初读完全文,你感到题目和课文内容有什么关系?(课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的桂林中的“山”和“水”来写)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呢?先总写什么?再分别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什么?全文的记叙顺序是“先——(先总起)再——(再分述)后——(后总结)” (六)质疑:提出你不明白的地方。(别人提出不明白的地方,你也不明白,请在文中作上“——”和“?”记号。) 第二教时 一、教学内容: 1.能用一二句话,赞叹优美的画面。 2.通过读,能体会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通过读和动手绘图,展示桂林山的“奇、秀、险”的三个。 3.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体会作者描绘漓江水特点的句式。并在此基础上,想象漓江水的“甜、凉”的特点,再进一步想象江岸上的野花的美。 4.学生能掌握“赞赏——描述”的句式。 二、教学过程 : (一)、理解第一段,随文入景。 1.激发谈话:你们想去桂林游玩吗?为什么?课文的作者为什么去桂林游玩呢?课文的第一小段告诉了我们。请找出来。——人们都说,甲天下…… 2.先理解“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再理解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都这么说,桂林的山水风景是天下第一美的,我也禁不住来观赏观赏。) 3.读第一段。进一步启发谈话:人们都说桂林的山水甲天下,真是这样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也随作者乘着木船沿着漓江,一起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吧! (二)、理解第二段,依图学文,读文披情。 1.桂林的山水天下闻名,看了下面的几幅图景,你觉得这里的景色如何? 2.桂林的山水这么美,就让我们划着船桨去观赏这里的美景吧! 3.我们和作者一同乘坐在木船上,首先,最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地方景色?(是眼前的“水”把作者吸引住了。) 4.先看图,再读第二段,看看漓江的水怎样美,主要的特点是什么?(大家读书时要学会抓住主要的意思,用“△”画出桂林“水”特点的词语) 5.学生汇报:找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 6.老师出示带点的几个词进行比较,说说哪个词让人感到漓江的水是那么美,作者是赞不绝口,禁不住脱口而出的? (1)漓江的水真静啊! (2)漓江的水好静啊! (3)漓江的水很静啊! 以上几句中的“真”“好”“很”哪个好?“真”程度更深。“真”字还可以怎样说——非常非常,多么。 7.读好“真”,应读重点,声调要稍提高。反复品读:漓江的水真静啊!作者看到这么清静的水,赞不绝口,接着,描写出漓江的水静得如何。我们把作者用的这种方法叫做“赞赏——描述”。 (三)进一步体会重点词句,朗读指导,读出你在游玩时所见美景的喜悦心情。 1.读,体会重点词句:真静啊,是说的水怎么样——还可以怎样说出这层意思,这层感受?(漓江的水很静很静,漓江的水是多么地静啊……) 2.让学生仿照词语重叠的方法说出对赞美漓江水的感受:真清啊,真绿啊…… 3.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4.师生或男女学生互为引读,读出很惊喜的感情。如:师——漓江的水真静啊!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5.在读与体会重点句子中相机理解“无瑕的翡翠”等词的含义。 (四)进行创造性联想的训练。这么美的景色,你怎样“观赏”呢? 1.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读后理出:“赞赏——描述”。 2.谈话创设情景:你看到漓江的水这么“静”这么“清”这么“绿”,你站在木船上,停下手中木桨,你想干什么?(启发:望着这清凌凌的碧绿的江水,我真想——(用双手掬成一个勺子;跳下水中;用双手掬水洗一洗脸)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老师出示:漓江的水真( )啊!( )得…… ▲拟定学生1:我把一掬水泼在脸上,漓江的水真凉爽啊!凉爽得让你感受到脸上放了冰琪琳。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明净啊!明净得像…… ▲拟定学生3:我摇着双桨,那“泼——泼——”的水声真好听…… 3.图象创设情景:出示“象山图”请注意观察,你们看看,这头“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了清凌凌的水中,这头“象”会想什么,说什么呢? ▲拟定学生1:看着清凌凌的江水,我真想喝啊!…… ▲拟定学生2:漓江的水真甜啊……让你感受到像吃了西瓜那样舒服。 (五)进一步体会漓江水的特点。小结:你刚才随作者到了漓江,你是欣赏了,还是观赏,或玩赏了漓江的水?为什么? (六)先小结文上的学习方法,再理解第三段,体会桂林的山的特点。 1.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玩赏漓江的水的美景的?(先看图,进入佳景;读文句,品味佳景;后想象,玩赏佳景。小结后老师板书。) 2.准备怎样游玩桂林的山水? 3.老师出示描绘桂林山的图景。再用一个句子赞一赞图描绘的桂林的山。 4.将桂林的山的三个特点画出,老师出示描写桂林山的三个特点的词语: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还可以怎样说,说出这种感受。仿照刚才读“静”“清”“绿”的方法,怎样读,读出很“奇”、很“秀”、很“险”的感受来。(奇,先把声调提稍高,随后读得轻而平;秀,可读得平稳一点,重音停顿稍久一点;险,先要提高声调读得稍短促。) 5.按“赞赏——描述”引读。采用多种形式,读出你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6.创设情景,玩赏佳景。 (1)看图说“奇”:先出示一幅象山图,你看,一头巨大的象来到江边,它在干什么,请用“赞赏——描述”想象佳景。 ▲拟定学生1:桂林的象山真奇啊,它来到江边,津津有味地喝着甜美的江水。 (2)再出示一幅骆驼山图,你看,这头巨大的骆驼蹲在山上,在四面张望,它在看什么? (3)你看到这么神奇的山,你会怎样做,怎样“玩赏”?老师启发后,说一说: (4)你能否拿出你的照相机,拍下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你是否拿出你的录象机,拍下这连绵不断的画卷。 (5)老师出示一幅图:一座高耸直立的山峰,你正站在山脚下,有什么感觉? ▲拟定学生1:桂林的山真险啊,好象就要倒下…… ▲拟定学生2:桂林的山真高啊,好象一支巨大的笔,直插云霄…… (6)老师出示“形态万千”、“奇峰罗列”、“怪石嶙峋”请拿出你们的画板来吧?选一个画出来,带回去作个纪念。 (七)小结写作方法: 1.刚才,我们和作者一起,按从近到远的顺序“观赏”了桂林的山水,我们好象走进了什么地方? 2.作者在漓江上乘舟观赏桂林的山水。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写“水”,而要写大海和西湖的水?什么写“山”时,要先写泰山和香山?(这里用对比的方法,更突出了的特点。) 第三教时 一、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第四段,进一步体会桂林山和水合一的天然美景。 2.总结全文,读背第二段,品味的美。 3.读背第三段。 二、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四段。 1.个别读,想一想,在第四段中,哪句是总结美景的。为什么说这段是总结段呢? 2.出示图,理解:“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么样的水?回忆上一节课讲的内容。 3.再进一步启发:不但是那么“奇”、“秀”“险”的山,你再仔细看看,山中还有什么——云雾迷茫、绿树红花,江面上呢——竹筏小舟。想想吧,这里不是好象进入仙境吗? 4.齐读:这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5.通过图来指导朗读,并熟读成诵。 (二)总结全文。 1.人们说“甲天下”你和作者游玩了感觉如何? 2.课文先由所闻甲天下,便亲自乘舟游玩,感受其“甲天下”的美誉。先玩赏漓江的水,再玩赏桂林的山,最后,从山水合起来欣赏,的确好象进入仙境一般。 3.小组、个人欣赏朗读后质疑问难。 (三)利索用板书,指导背诵。 桂 林 山 水 赞赏——描述 总述: 甲天下?——观 赏 先看图,进入佳景; 水(静、清、绿) 品文句,欣佳景; 分述 后想象,玩赏佳景。 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 篇3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漓、谰、瑕、翡、桨、峦、筏”。 2.理解“竹筏、奇峰罗列、屏障、兀立、怪石嶙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细致观察的能力。 2.训练学生学习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读文和品词析句,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陶冶学生的爱美情操,深人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二、学法引导 1.预习:在学习新课之前,独立自学新课内容,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独立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2.课堂上自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在自学过程中运用各种圈点和批注的方法来阅读文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重点 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像其美景。 2.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结合、品词析句,人情人境地朗读去体会。 (二)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疑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知道它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四)解决办法 通过课前预习和查找资料,反复入境地朗读去体会美景;通过教师介绍,小组交流讨论的方法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读读、议议、写写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优美、舒缓的音乐伴奏带。 2.“桂林山水”全景图及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导观察画面,谈感受。 2.质疑问题,独立解决生字、新词。 3.思考、讨论,勾画重点词句。 4.再观察插图,发挥想像,进行表达练习。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培养想像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再想想人们为什么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导入。 (板书课题)通过预习,谁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2.出示桂林山水图,指导学生按照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画面,谈感受(水平静、清澈,山姿态万千,远处云雾迷蒙,近处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3.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图文对照找出课文中与画面相对应的语句。 4.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字音读准,解决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质疑问难。 5.检查自读效果。 (1)重点纠正下列字音: 漓江 波澜 峰峦雄伟 翡翠 竹筏 (2)解决新词,引导学生体会。 竹筏——竹排,可当船用。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县城北。古称东岳,海拔1524米,主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 香山——在北京西郊。风景秀丽,以秋天的红叶著称。 6.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漓江水”的单幅图。 看图,思考:漓江的水到底与别处有什么不同呢? 多媒体显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同桌互谈感受。 (2)自读这一段,概括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静、清、绿)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带着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自读揣摩。 ②指名读,并评点。 ③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文,出示画面。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概括漓江的山的特点)。 (3)小组交流,反馈。 (4)全班交流自学成果,并解疑。 ①体会“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体展示漓江的山,再对比泰山和香山。 ③学生自己总结漓江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啊”的读法不同。 真奇“啊”读 ya 真秀“啊”读wa 真险“啊”读na 8.出示“全景图 (1)在欣赏了桂林的山水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走进课文,了解作者的感受。 (3)在读了最后一段,你从这段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体会“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此时,我们已被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所陶醉,带着对它的神往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练习背诵课文 1.自背。 2.交流背诵方法。 (二)谈收获 1.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生以导游身份为大家深情地介绍桂林山水的美。 3.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及课文的写作结构。 (1)作者的写作方式:抓住特点,层次井然。课文按观察的顺序,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开头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总的赞美桂林山水,然后分述了山和水的特点,最后概述山水的全景,层次井然。 语言优美、合理想像,写出了景物的特色。文中运用了衬托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实现了桂林山美、水美,并展开合理想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课文结构: 课文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式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为什么去观赏桂林山水。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观赏漓江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写观赏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写桂林山水之美。 4.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漓”:右边是“离”最后两笔是“乙”和“、”。 “澜”:右边“门”里是“柬”。 · 区分“瑕”与“暇” “峦”与“恋” “桨”与“浆”。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今天,我们一同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名不虚传。 2.读了本课,你可能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八.布置作业 1.写一段话介绍当地的一处风景,使读的人能了解这处景物的特点。(可以选用本课的句式或词语) 2.阅读《自读课本》中的《墨城的云和月》。 3.读下面的句子,先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 2.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碧:———— 桂林山水 篇4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通过品味词句,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看图学文,图文结合。 教学用具 课文插图,媒体资源:配乐朗读、视频《桂林风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你最喜欢本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为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作者又为什么要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是第一的意思。“甲天下”是“天下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山水的美天下第一。交待了作者荡舟漓江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向往桂林山水的迫切心情,起到了统领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指导朗读,要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 1、观察图画或视频中的漓江的水。轻声读课文问: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作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大海的水波澜壮阔,是动的。西湖的水平如镜,是静的,而漓江的水动而不觉具动。通过比较更突出漓江水有奇特的美。 2、朗读第二段,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分小组讨论) 第一句讲漓江的水与其他地方的水不同,强调漓江的美有独特的地方;第二句讲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第三句讲荡舟漓江的感觉。 3、指名读课文,画出排比句,读排比句,说说漓江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的特点是“静”、“清”、“绿”。 4、学习文中排比句的写法。 先写出特点,而后通过“得”后边的文字,把这个特点以补充说明。凡是补充说明的都用“得”字相连。注意用“的”字相连每一分句中已有逗号,因此分句之间用分号。 5、启发学生想象漓江水“静、清、绿”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四、学习第三段 课文二、三段的叙述方法相似,第三段可以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学第三段。 ① 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② 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先用名山作比,然后用一排比句写出桂林山的特点。 ③ 观察图画或视频中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ⅰ、“奇”:课文从两个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以补充介绍。 ⅱ、“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ⅲ、“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④ 画出这一段中的排比句,读一读。 ⑤ 启发想象桂林山“奇”“秀”“险”是怎样的一种意境? ⅰ、桂林的山“奇”在哪里,当游客看到那些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景象,会有怎样的感受?他们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ⅱ、“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用它来比喻桂林的山? ⅲ、桂林的山“险”表现在哪里?“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是人感觉到的,这里指的是山栽倒下来还是人栽倒下来? 五、学习课文第四段 1、这一段写作者游览后总的感受,文字虽少,内容却很丰富,写得很美。请大家自己阅读欣赏、说说这一段为什么写得好。 2、学生自学,教师点拨,认识写得好的原因。 ① 桂林的山和水有什么样联系? 水的周围都是山,山的影子都倒映在水中,即山水交融,水因山而增色,山因水而添秀。 ② 山水交融,已经很美了,不仅如此,在这山水之间还有空中的云雾迷茫,山间的绿树、红花、江水的竹筏小舟的点缀,使这幅画显得更美了。在这美丽的景色中行船,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因为桂林山水的景色太美了,就像一大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小船在碧绿的江面上行驶,人就仿佛置身于画卷中游览、观赏。形象地表达了作者荡舟漓江的深刻感受。“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3、学生个别朗读,全体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总结 1、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写出了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点,作者赞美桂林山水的秀丽,生动而细腻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2、围绕重点学会表达。 ① 课文描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描写了桂林山水奇特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② 课文是怎样一步一步描写桂林山水的? 课文先总后分再总结的方法来描绘桂林山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句是总起,然后分别介绍桂林的水和山,最后综合桂林山水相依,互为辉映的奇异景色。 ③ 结尾的诗句与课文第一、二两段的哪些句子有联系?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与课文第一段中“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与课文第二段中“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这两个句子紧密联系,可以说,结尾的诗句是这两个句子的延续与总结,使全文的结构显得十分紧凑完整。 ④ 课文为什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是因为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抓住了桂林山水与众不同的特点,用比喻、联想、想象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眼前,所以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七、综合训练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排比句及分号的用法。 3、体会文中优美词语。 4、最后播放桂林山水视频,让学生整体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八、布置作业 1、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2、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 3、漓江的水的特点是( )、( )、( ) 桂林的山的特点是( )、( )、( ) 【板书设计】 桂 林 山 水 总 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桂林山水甲天下 分 水:静 清 绿 山:奇 秀 险 总 桂林山水的美 如同画卷 桂林山水 篇5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 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3.预习第三课《开国大典》 桂林山水 篇6学习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②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④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二、朗读感悟。 ①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画面,听课文录音朗读。 ②伴随录音,轻声朗读课文。 ③学生自由朗读。 ④小组内轮流朗读,相互评读.帮助正音和顺句。 ⑤师生引读。以第二自然段为例: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师生合: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⑥小组内学生相互进行引读。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畅谈桂林山水的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和点拨。 三、理清文章思路。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能察觉到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能不能给课文列出一个写作提纲? ②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列提纲。 ②归纳。 四、根据上述提纲练习背诵。 五、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从字词的理解、文章的表达等方面提出疑问。 六、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学生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甲天下”“翡翠”“瑕”等词语的意思是什么? ②为什么在写漓江水和桂林山之前要先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 根据问题引导学生共同对话,在对话中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词句和表达方式 师:桂林山水风光秀美,作者描绘的语言也美,你能感觉到哪些词句特别能引起我们欣赏的兴趣? 学生浏览课文,动笔圈点批注。 学生相互交流。 交流前,教师做一次示范;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一句,作者连续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读起来有一种节奏感、音韵美,听着这些句子真让人陶醉。还有,作者用了很多确切的比喻,用无暇的翡翠来比喻水的绿。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点评。 二、积累和运用。 ①摘录自己喜欢的句子。 ②仿照课文,写句子。 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真___________啊,________得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背诵课文。 三、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读课后阅读材料《浓碧》,稍做指导:与课文比较,体会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2.课外继续搜集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比较体会。 桂林山水 篇7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同学们,老师布置大家课前收集、阅读了有关描写祖国自然景观的文章,想一想:哪处景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2.今天,我们来欣赏。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或出示挂图,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3.导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提问:“甲天下”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甲天下”?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读交流,感悟语言 1.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读完后,同座交流,谈谈各自的感受。 2.组织交流,各自谈体会。 3.结合学生的感受,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投影或录像中漓江的水;或者用多媒体课件,先后配乐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的水。问: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水的静、清、绿。 (3)齐读课文,提问: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那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呢? (1)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或录像,同时配乐教师范读;或用多媒体课件,先后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和桂林的……,并同步配乐朗读课文。 (2)自由练习朗读,然后组织朗读比赛,结合赛前提建议、赛后评议,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 (3)指名配乐朗读。 5.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出现第四自然段的文字,教师由“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导读课文。或者多媒体课件展示游客乘竹筏畅游的动画,同时出现文字。 (1)引导学生质疑。 (2)引导朗读、感悟、解疑。重点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 中游”。 (3)再读第四自然段,引导读出陶醉之感。 三、自主质疑,拓展延伸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 2.分小组交流,然后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内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一般可采用以下三种处理方法,一是利用集体交流,即时解决;二是存疑,第二课时相机解决;三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课外书籍(如为什么桂林的山会如此奇特)。 4.布置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的文章。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整体导入 1.为什么说甲天下? 2.让我们也走进这连绵不断的画卷,畅游桂林的山水。 二、自由选择,品读课文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反复诵读,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的特点的? 2.教师组织集体读议交流,结合学生的朗读,相机品赏,抓住重点指导品读二、三两个自然段。 品读第二自然段。 (1)朗读这段的第二句话,然后根据学生收集的资料,引进其他有关描写漓江的片断。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以下三点: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用“仿佛那是一块元暇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的水绿的纯净可爱。 (3)出示挂图,放映投影片或录像,以“漓江真美啊!作为总起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段写段。 (4)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怎么背下来,然后指导背诵。 品读第三自然段。 (1)朗读课文的第二句话,然后引进有关描写桂林的山的资料。 (2)比较阅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的丰富,用词之精妙。 (3)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选一座山峰,发挥想象说话。 (4)比较二、三两段,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感悟比较衬托的写法并注意分号的用法,然后指导背诵第三自然段。 三、朗读全文,整体背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甲天下;第二、三两段分别描写漓江水、桂林山,并抓住了水静、清、绿的特点和山奇、秀、险的特点;最后将桂林的山水联系起来,突出桂林的山水美如画。) 2.练习背诵。 3.提示线索,全班背诵课文。 四、转换角色,运用语言 1.同学们,如此美丽,大家都很喜欢吧,游完了,我相信你一定也想赞美。 喜爱书法的同学可以把赞美的话写在书里的插图上,也就是题词,别忘了签名;喜欢说说的同学可以选择图上象鼻山这一景点,练练怎么做导游;喜欢创造的同学可以给桂林设计旅游广告词。 2.组织交流,选派代表汇报,师生共同评点。 桂林山水 篇8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甲天下’” (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板书: 3.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漓 lí 澜 lán 注意门里是“柬” 瑕 xiá 注意与“假”和“段”对比。 (凡韵母为“ia”的字右上应是 ;凡韵母为“an”的字右上应是 翡 fěi 上下结构 峦 luán 注意上半部“亦”不带钩。 障 翘舌音字,不要误读为平舌音。 筏 fá 注意右下不丢撇。 绵 与“棉”音同形近偏旁不同。棉,棉花。绵,绵长、绵延、连绵。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附:板书 桂林山水 篇9教学目标 : 1.通过看录像、学文,了解桂林山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录像、收集有关桂林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启发情感。 1、见过山吗?能用词语概括其特点吗? 二、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板书:山 1、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小黑板出示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2、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3、朗读指导描写“奇”的语句。 (1)这段话该怎样读?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2)谁来读读描写“奇”的语句?(指名读) (3)找到“奇”的感觉了吗?从哪儿找到的? (4)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仅此而已吗? (5)生:不是的。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6)完成练习纸上的作业 。能干的可以尝试写更多的。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推荐最优秀的全班交流。 桂林的山真奇啊! 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 (7)老师也写了一首诗。师朗诵诗歌。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姑娘织布,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8)你再试试,能不能读得更“奇”呢?自由读后齐读。 4、朗读指导描写“秀”的语句。 (1)描写山“秀”的语句谁来试试? (2)听了你的朗读,使人眼前一亮,有一种清新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呀? (3)还有别的理解吗? (4)看,桂林的山多秀啊!(幻灯) (5)齐读。 5、读指导描写“险”的语句。 (1)现在,谁愿意来动手画一画山的“险”?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2)感觉险吗?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读有关句子 (3)学着他的样子读。 6、录像。让我们随着录像,一起去感受桂林山的独特之美吧! 7、配乐朗诵。配乐朗诵有兴趣吗?不过,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得把这几句话记住,然后再充满激情地演讲。有信心吗?(生准备) (1)指名背。 (2)全体有感情地背诵。 三、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阅读。 (1)类似优美的文章,还有很多。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2)摘录课内外优美语句,也可尝试写读书笔记。 板书:桂林山水 泰山 桂林的山:奇、秀、险 香山 桂林山水 篇10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 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3.预习第三课《开国大典》 桂林山水 篇11一.复习巩固,整体再现。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桂林是文明遐迩的旅游胜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出示课题)。我们先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读准词句:出示词语和(抽测)读句子。 2.概括内容:先后写了什么内容?(屏幕出示)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为我们描述桂林山水的。 二.品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师:孩子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复原辽阔,从茫茫的林海雪原到富饶的西沙群岛,从格具风骨的三山五岳到色彩分明的天山草场,可谓“江山如此多娇”!然而为什么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我们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本篇课文的第一段却这样写道:(出示)生读——范读——这两句话有什么联系?——师:什么是观赏?“观赏”换成“观看”行吗?(观赏有欣赏的意思,因为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观赏) 2.学习第二段 师:我们跟着作者荡舟漓江观赏一番吧!作者首先观赏到了什么?(板书:水)请大家自由朗读第2段,一边读一边细致地体会,看看漓江的水究竟具有怎样的特点?(板书:静清绿)作者是怎样为我们描述的? a:学习特点: (1)“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为什么不用“净”?(宁静)和水平如镜的西湖一样吗?(江水是流动的) 师:漓江的水是什么感觉?(静 舒服)——再读 (2)“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介绍资料:)漓江水最深的地方超过7米,这样深的水相当于两层楼那么高,然而江水却清得……什么感觉?(惊讶)——再读 (3)“漓江的水真绿啊……无瑕的翡翠。” 生:这句话是个(比喻句),把漓江的水比做…… 师:“无瑕的翡翠”指的是什么?(很纯净很绿的玉) 师:漓江的水为什么像无瑕的翡翠呢?(联系上文:水静很清;联系下文:两岸的山像翠绿的屏障) 师:美吗?——再读 b:学习排比 师:(出示排比句)请大家观察中间这一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真…真…真…)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排比句。把“漓江的水真绿啊……”这句放在前面行吗?(层层递进)把每个分句中画线的部分去掉行吗?(不能具体体现特点)在朗读这样的句子时要注意语气的变化,要有层次感。(出示图片)——指名读——指导读 c:学习对比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漓江这样的水。” 生:谈感受。——师:什么是“波澜壮阔”?(出示:海)什么是“水平如镜”?(出示:湖)什么感觉?——师:一个“却”字说明了什么?(漓江的水独具特色;作者被漓江的水陶醉了;漓江的水让人感到惊奇。)——师:这一段是写漓江的水的,为什么写大海写西湖?——师或生范读——生再读 d:小结: 师: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先写大海、西湖,再运用排比句式具体描写漓江,通过这样的对比写出了漓江水的特点。——完整齐读 3.学习第三段 师:作者还观赏了什么?(山)桂林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请大家默读第三段,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板书:奇秀险)谁来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 a:学生汇报: (1)“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师:“峰峦雄伟”的泰山应该是什么样的?(出示图片:有气势)“红叶似火”是什么景象?(出示图片:到处是红叶,很美,很壮观。)—范读—再读 (2)“桂林的山真奇啊……形态万千” 师:大家听出“奇”了吗?—范读—指名 师:作者看见一座山,啊!像老人,心中一份惊奇:转眼一看,那座山又像巨象(出示图片),心中更加(惊奇):又一座山出现在眼前,(出示图片)呵像(骆驼),他的心中越来越(惊奇)。(出示图片组)这一组图片用文中的词语就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作者用词是多么准确生动啊,同时这里又是一处排比,读的时候要一个比一个高。——再读——范读——再读 (3)“桂林的山真秀啊……倒映水中” 师:“秀”是什么意思?(秀丽)那就赞美它。—再读 (4)“桂林的山真险啊……栽倒下来” 师:“危峰兀立”的“危”是什么意思?(高)“兀立”呢?(高耸直立)“怪石嶙峋”是什么意思?(石头奇形怪状的样字)“如果你站在这样的山上”什么感觉?(害怕)——再读——完整读第三段 b:二、三段对比 师:请你仔细看看二三两段文字,在构段的方式上有什么发现?(结构一样,都用对比和排比分别写出了水和山的特点) ※生置疑:与文题不矛盾吗?(题目中的“山水”指的就是风景) 4.学习第四段 师:(出示第四段)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你有什么发现?(“这样的”) 师:为什么这样写?把“这样的”去掉行吗?(这样的山指……这样的水指……)漓江的水离开了桂林的山还会那么美吗?桂林的山离开漓江的水还会那么美吗?这一山一水好像母女相依为命,永不分开。板书:山水相依 师:范读(让学生想画面)——美吗?——用文中的诗句概括(“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出示图片——指导读第四段 师:作者荡舟漓江的时候独具慧眼,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一边观赏,一边像品茶一样品出了桂林山水的独特魅力。因此作者开篇就说—— 5.回扣第一段:齐读“桂林山水甲天下”——指导读第一段 三.总结全篇 1.概括全文:师: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桂林山水的特点) 2.总结:我们可以将全文这四个自然段划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写了作者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荡舟观赏。第二、三自然段分别具体地描作者观赏到的桂林的山和水。第四自然段:写出了作者观赏后的感受。我们把这样段落布局称为总分总。 我们在习作时也可以采用这样的布局。这篇文章词语生动准确、句式整齐、段落清晰、结构严谨,堪称佳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例。 四.布置作业 作业:背诵课文。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模仿这篇课文结构写写你熟悉的一处风景。 桂林山水 篇12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裹上、泻下、红润、杰出、一截、燃烧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生字字形易错:裹、截、溢、燃、宛 2.理解文中重点句含义,感受夕照的迷人景象,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范读课文,解题释意 当我们还沉醉在日出的伟大奇观的时候,如诗如画的夕照又显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把它描绘出来! 2.板书课题 提问:《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课文?这篇课文呢?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 (《海上日出》是写景课文,这篇也是。从题目可以知道是描写夕阳的景象。) 3.范读课文(配乐) (二)按预习要求预习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请学生先讲学会了哪些生字,哪些字易错,应注意,哪些字音应注意。 字形:裹、橘、截、宛、溢、黎 字音:溜liū 溢yì 2.轻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桂林山水 篇13桂林山水 教学目标 : 1.通过看录像、学文,了解桂林山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准备:录像、收集有关桂林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启发情感。 1、见过山吗?能用词语概括其特点吗? 二、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板书:山 1、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描写山的特点的词句。 小黑板出示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2、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3、朗读指导描写“奇”的语句。 (1)这段话该怎样读?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2)谁来读读描写“奇”的语句?(指名读) (3)找到“奇”的感觉了吗?从哪儿找到的? (4)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仅此而已吗? (5)生:不是的。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6)完成练习纸上的作业 。能干的可以尝试写更多的。完成后四人小组交流,推荐最优秀的全班交流。 桂林的山真奇啊! 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 )。 (7)老师也写了一首诗。师朗诵诗歌。 桂林阳朔一水通,快轮看尽千万峰, 有山如象鼻,有山似飞龙。 有山如军舰,有山似芙蓉。 有山如卧佛,有山似书童。 有山如万马奔驰,有山似牛女相逢。 有山如姑娘织布,有山似耕作的老农。 有山如将军升帐,有山似左右侍从。 (8)你再试试,能不能读得更“奇”呢?自由读后齐读。 4、朗读指导描写“秀”的语句。 (1)描写山“秀”的语句谁来试试? (2)听了你的朗读,使人眼前一亮,有一种清新的感觉。这是为什么呀? (3)还有别的理解吗? (4)看,桂林的山多秀啊!(幻灯) (5)齐读。 5、读指导描写“险”的语句。 (1)现在,谁愿意来动手画一画山的“险”?几名同学到黑板演示。 (2)感觉险吗?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读有关句子 (3)学着他的样子读。 6、录像。让我们随着录像,一起去感受桂林山的独特之美吧! 7、配乐朗诵。配乐朗诵有兴趣吗?不过,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得把这几句话记住,然后再充满激情地演讲。有信心吗?(生准备) (1)指名背。 (2)全体有感情地背诵。 三、延伸表达,抒发情感。 (1)桂林的山水,只是祖国美丽河山的一小部分,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阅读。 (1)类似优美的文章,还有很多。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 (2)摘录课内外优美语句,也可尝试写读书笔记。 板书:桂林山水 泰山 桂林的山:奇、秀、险 香山 桂林山水 篇14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漓、谰、瑕、翡、桨、峦、筏”。 2.理解“竹筏、奇峰罗列、屏障、兀立、怪石嶙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细致观察的能力。 2.训练学生学习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通过描写的秀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读文和品词析句,让学生感受的美,陶冶学生的爱美情操,深人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二、学法引导 1.预习:在学习新课之前,独立自学新课内容,搜集有关的资料,独立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2.课堂上自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在自学过程中运用各种圈点和批注的方法来阅读文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重点 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的特点,想像其美景。 2.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结合、品词析句,人情人境地朗读去体会。 (二)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疑点 了解的特点,知道它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四)解决办法 通过课前预习和查找资料,反复入境地朗读去体会美景;通过教师介绍,小组交流讨论的方法来了解的特点。在读读、议议、写写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优美、舒缓的音乐伴奏带。 2.全景图及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导观察画面,谈感受。 2.质疑问题,独立解决生字、新词。 3.思考、讨论,勾画重点词句。 4.再观察插图,发挥想像,进行表达练习。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图文对照,了解的特点。 2.培养想像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再想想人们为什么都说“甲天下”。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导入 。 (板书课题)通过预习,谁知道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2.出示图,指导学生按照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画面,谈感受(水平静、清澈,山姿态万千,远处云雾迷蒙,近处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3.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图文对照找出课文中与画面相对应的语句。 4.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字音读准,解决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质疑问难。 5.检查自读效果。 (1)重点纠正下列字音: 漓江 波澜 峰峦雄伟 翡翠 竹筏 (2)解决新词,引导学生体会。 竹筏——竹排,可当船用。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县城北。古称东岳,海拔1524米,主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 香山——在北京西郊。风景秀丽,以秋天的红叶著称。 6.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漓江水”的单幅图。 看图,思考:漓江的水到底与别处有什么不同呢? 多媒体显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同桌互谈感受。 (2)自读这一段,概括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静、清、绿)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带着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自读揣摩。 ②指名读,并评点。 ③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文,出示画面。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概括漓江的山的特点)。 (3)小组交流,反馈。 (4)全班交流自学成果,并解疑。 ①体会“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体展示漓江的山,再对比泰山和香山。 ③学生自己总结漓江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啊”的读法不同。 真奇“啊”读 ya 真秀“啊”读wa 真险“啊”读na 8.出示“全景图 (1)在欣赏了桂林的山水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走进课文,了解作者的感受。 (3)在读了最后一段,你从这段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体会“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此时,我们已被的美丽、神奇所陶醉,带着对它的神往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练习背诵课文 1.自背。 2.交流背诵方法。 (二)谈收获 1.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的特点。 2.学生以导游身份为大家深情地介绍的美。 3.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及课文的写作结构。 (1)作者的写作方式:抓住特点,层次井然。课文按观察的顺序,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开头先用“甲天下”总的赞美,然后分述了山和水的特点,最后概述山水的全景,层次井然。 语言优美、合理想像,写出了景物的特色。文中运用了衬托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实现了桂林山美、水美,并展开合理想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课文结构: 课文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式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为什么去观赏。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观赏漓江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写观赏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写之美。 4.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漓”:右边是“离”最后两笔是“乙”和“、”。 “澜”:右边“门”里是“柬”。 · 区分“瑕”与“暇” “峦”与“恋” “桨”与“浆”。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今天,我们一同领略了的美好风光,体会到了“甲天下’’的美誉名不虚传。 2.读了本课,你可能被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八.布置作业 1.写一段话介绍当地的一处风景,使读的人能了解这处景物的特点。(可以选用本课的句式或词语) 2.阅读《自读课本》中的《墨城的云和月》。 3.读下面的句子,先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甲天下。 甲:———— 2.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碧:———— 桂林山水 篇15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 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甲天下”,引起我们对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3.预习第三课《开国大典》 桂林山水 篇16教学要求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挂图、投影或电影、录像;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进行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尔后让学生谈感受。 (二)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 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四)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投影、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氨“真秀氨“真险氨。) (五)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或投影,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六)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字词 3.预习第三课《开国大典》 桂林山水 篇17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甲天下”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录像; 3.教师范读课文; 4.学生谈谈感受。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甲天下’” (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视觉) 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想象) 板书: 3.体会词语和句子。 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2.背诵全文。 3.检查生字、新词。 4.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板书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漓 lí 澜 lán 注意门里是“柬” 瑕 xiá 注意与“假”和“段”对比。 (凡韵母为“ia”的字右上应是 ;凡韵母为“an”的字右上应是 翡 fěi 上下结构 峦 luán 注意上半部“亦”不带钩。 障 翘舌音字,不要误读为平舌音。 筏 fá 注意右下不丢撇。 绵 与“棉”音同形近偏旁不同。棉,棉花。绵,绵长、绵延、连绵。 (四)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 附:板书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