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范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精选17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1

  3.记金华的双龙洞

  主备:      共备:     

  一、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二、学习重点、难点:1.在本文学习中,同学们要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2.了解从外洞进内洞的经过。

  三、课前助学提示: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叶圣陶(1894年10月28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叶绍钧,汉族人。字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叶圣陶曾担任多项职务。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双龙洞属岩溶景观,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以洞中有洞、卧船入洞为特色,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标志景观,根据史料记载,西汉元帝年间(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刘仲卿大将遭诬贬后,隐居于金华山中,唐代的柳宗元为之撰写了《刘仲卿隐金华洞》(双龙洞古代亦称金华洞),从那时算起,双龙洞的历史已长达2000多年。

  ◆ 预习导学:

  1.我要认真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课前助学提示”。                                  

  2.我读了(  )遍课文,已达到正确、流利的标准。  

  3.我要参见学习目标1画出本课的新词,读一读,并根据上下文或查找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4.本课中我认为易读错、写错、易混淆的字:(例) “簇、臀、擦”这几个字笔画较多,要识记字形。 

  5.借助字典、词典,我能为生字找伙伴。(至少完成组内所分学习任务)

  6.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家长检查评价:                                                             

  第一学时

  一、教师导学:欣赏视频,了解认识“溶洞、石钟乳、石笋”。

  二、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1.组内交流补充完成生字预习,读一读生词,声音洪亮,读正确。

  (教师抽查小组自读生词情况)

  2.朗读情况检测评价。

  (1)组内评价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票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票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票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票

  (教师抽查课文朗读情况)

  三、 自主学习,整体感悟。

  1.默读全文,完成填空,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作者按(         )的先后顺序,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       ),接着写双龙洞(        )和来到(      );再写怎样通过(        )来到内洞;最后写(       )。

  2. 集体交流,并对照游览路线找到相应的段落。(在书上作批注)

  四、小组合作探究,完成游览路线图。

  1.组内讨论后集体交流。

  金华→(      )→入山→(       )→外洞→(       )→内洞→出洞

  五、小组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1.自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哪句话能概括沿途景物的特点?边读边做批注。(小组探究后集体交流)

  导学提示:重点感悟的句子,注意体会带点的部分。

  a.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b.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2.我要想象着沿途的美景,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并试着背诵下来。

  3.集体交流,诵读展示。

  第 二 学 时

  一、教师导学:

  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熟读课文3—7自然段。(组长组织)

  2.默读课文(3—7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请同学们运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概括下列景点的特点。

  洞口:                                                   

  外洞:                                                     

  孔隙:                                                                

  内洞: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a.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b.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二、争当优秀小导游。(小组练习,选代表参加集体展示)

  提示: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以导游词的形式向大家介绍。

  三、质疑:提出自己在学习中仍未解决的疑问,集体交流。

  四、拓展阅读空间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节选)

  冯君莉(此文荣获中国文化旅游金奖)

  我扑向七月的清晨,深深地呼吸着雨后甜润的空气。瞬间,我惊住了,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我的眼前是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一垄垄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衔接着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水。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抬眼望去,在雨后特有的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是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耸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银色的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草滩上那几匹漫步的牦牛,显得分外悠闲。我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我曾经领略过西湖的妩媚、东湖的清丽、南湖的辽阔,以及鄱阳湖的帆影、玄武湖的桨声、昆明湖的笑语……可是此时,我却被青海湖的质朴所震慑。

  1.短文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幅画中有哪些色彩?(在文中用笔画下来)                                                                                                          

  2.读画线的句子,作者把青海和          、             、              、          

  、            、             比较,突出了青海湖

  的             。   

  课 堂 达 标 检 测

  班级             姓名               

  一、读一读,为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系(        )着绳子   好(             )奇    转(               )圈

  臀(            )部   石笋 (             )  一簇 (              ) 

  二、快乐阅读,轻松练习。

  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1.    读了这段话后,我知道作者抓住内洞的         、           、                     

  三个方面,描写了内洞的 “奇”。一是形奇,表现为                       的      

  石钟乳、石笋;二是色奇,表现为                       ;三是洞中的双龙,

  一条              ,一条             。

  2.    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2

  一、看拼音写词语。

  jù jí     kǒnɡ xì   wān yán      pánqú érshànɡ

  (   )(   )  (   )    (   )

  tún bù     mínɡ yàn    qī hēi    biànhuà duōduān

  (   )(   )  (   )  (   )

  二、给下面的字按不同读音组成词语。

  三、写出下面各词的近义词。

  昏暗溪流盘曲

  观赏宽广蜿蜒

  四、把下面的句子换个说法,使它们的意思不发生变化。

  1.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到罗甸。

  2.市区和海滨疗养院相距大约8公里。

  五、按照例子,给句子换个说法。

  例:刘洋天天早晨坚持跑步,所以她的身体很健康。

  改为:刘洋的身体很健康,是因为她天天早晨坚持跑步。

  1.内洞一团漆黑,所以我们什么都看不见。

  2.街道主任对居民很关心,所以受到大家的尊敬。

  六、从课文中找出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再依照这几个句子从课言语中找出两句来。

  1.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

  2.大约行了八九米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

  3.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到罗甸,过了罗甸就渐渐入山。

  它们的作用是:

  (1)

  (2)

  七、修改病句。

  1.小明端着一个脸盆,一条毛巾,走进屋来。

  2.我已经完成了语文作业和各科作业。

  3.楠楠学习认真刻苦,这次考试却又得了满分。

  4.经过李老师的帮助,我改进了缺点。

  八、按课文的顺序,在括号里写上序号。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然后按这个顺序在下面的括号中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来。

  (  )游览外洞的情景。

  (  )游览内洞的情景。

  (  )在路上的见闻。

  (  )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

  (  )乘船出洞。

  按《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游览路线填空:

  金华→→→→→→出洞。

  九、按课文原句填空。

  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流出。虽说是,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刚合适,再设法容纳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我怀着的心情独个儿在小船里,自以为到,到,到,没有一处不贴着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

  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奇异的岩洞

  岩洞,可有趣了!在我国桂林有很多奇形怪状的岩洞:象山的水月洞最宽,洞内全是水,可以荡舟划船;七星岩最深,可容纳一万人,岩里还有一条地下河,据说放一只鸭子下河,半个月后,可在几百里外的梧州鸳鸯江冒出来;芦笛岩是所有岩洞中最大的一个,洞里的广场比上海的万人体育馆还高大。岩洞里还有五彩缤纷的钟乳石,有的像鸟、像鱼、像龙、像海蚌、像珍珠;有的如猿猴戏耍;有的像神仙聚会……走进岩洞就像进了一个神话世界。

  1.这篇短文介绍了哪几个岩洞?各个岩洞有什么特点?

  2.短文是怎样描写岩洞里的钟乳石的?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3

  内洞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见。虽然工人们提着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有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声音轻轻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

  1、石笋的“笋”字用音序查字法,应查字母___;用部首查字法应查___,再查___画。

  2、在文中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观看——(  )  黑暗——(  )

  4、用“——”画出写内洞很黑的句子。

  5、用“”画出写内洞很宽的句子。

  6、结合短文内容,你能说说金华双龙洞名字的由来吗?

  7、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颜色各异,你能想象其中的两种也将它们比做什么吗?

  第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这段话后,我知道作者抓住内洞的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描写了内洞景物的“奇”,一是“形奇”,表现为____的石钟乳和石笋;二是“色奇”,表现为____,三是洞顶的“双龙”,一条____,一条____。

  9、从画线的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2、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都去过或听说过什么著名的风景区吗?哪儿怎么样?请用一、二句话跟大家做个介绍。

  2、同学们只知道这儿很美,可是老师如果要求把它的美写出来时,往往不知怎么写。怎么解决这一难题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现代著名的作者叶圣陶爷爷的。我们认真学习课文,欣赏双龙洞的美丽景象,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好吗?

  二、快速默写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读后提问:

  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为几段?

  2、全班讨论,确定段落的分法。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游览了几个景点?请一学生上台画一画游览示意图。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 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放映经过选择的录像,看看山景)

  ⑵ 反馈问题时引导学生分步进行:

  ① 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

  ② 再说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③ 最后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生边回答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 油桐 砂土 新绿

  特点──多色 白色 粉红色 或浓或绿

  感受── 一片明艳阳天

  ⑶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这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⑴ 作者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听听山中的溪流的声音。放映录象,学生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了不时变化的溪声。

  ⑵ 讨论:

  溪水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⑶ 生自由汇报。

  3、课题是《记金华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写沿途的景色?学生讨论后自由汇报:

  生:沿途景色已如些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得一游。

  生: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沿途所见抒发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过渡:

  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已经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4、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说说作者看到的景象和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如下要点:

  山: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泉水:*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5、默读第五自然,说说你对孔隙的最初印象:

  ⑴ 生读后汇报(低、矮、窄、小)。

  ⑵ 再读,划出你认为能说明这一特点的句子来说明:

  ① “孔隙”一词本身说明。

  ② “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船小说明孔隙小。

  ③ “怎样处的工人......拉......拉另一头”船进出只好绳拉,也说明孔隙小。

  ④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仰卧……贴……稍微……准会撞破……擦伤……”乘船进出的姿势与感觉也从侧面写出孔隙的低矮窄小。(教学这点时让学生结合幻片和两只手分别模拟孔隙和小船演示小船进出孔隙加深理解)

  ⑶ 指导朗读,闭上眼睛想象,感受船进洞的感受。

  6、齐读第六自然段:

  ⑴ 内洞有什么特点?(黑、奇、大)

  ⑵ 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象”,到底像不像?

  ① 学生讨论后自由说。

  ② 小结:

  该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双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火摇曳,产生一种“像”感觉;但由于它是自然状态的岩石,没有经过人工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⑶ “其次是些石钟乳……名目有40多”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目、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学生展开想象后,自由汇报)

  ⑷ 指导朗读,读出美,读出你对它的喜爱。

  7、结合第五自然段的泉水,理清本文暗藏的线索──泉水,让学生逐节找出“泉水”一词所在的句子去自身体会。

  四、分清课文主次

  1、作者游览了好几处景点,你觉得哪一处写得比较具体?(外洞、孔隙、内洞)

  2、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内容写具体?

  五、小结: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我们去游赏,希望大家能在将来去游览的时候,学着把你看到的景物写下来。同时,进一步感受祖国的可爱与伟大。

  六、作业。

  设计自己喜爱的景点的解说词。

  【教学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一片明艳 迎着溪流

  外洞:大 泉水外流 自然伟大

  值得观赏

  孔隙:低矮窄小 一路水程

  内洞:黑大奇 泉水缓慢

  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5

  一、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社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本领。课件出示叶圣陶老老师先容游览的时间、所在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致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踏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第二部门,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明白语言笔墨的过程中,睁开想像,感悟故国江山奇丽,引发热爱着故国的头脑情感。

  基于对以上课本的明白,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订定如下教学要求:

  1、使学生相识课文是按游览次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引发学生热爱着故国奇丽江山的头脑情感。

  2、学习抓住特点写风景的要领,造就学生视察事物和有层次叙述事变的本领。

  3、按空间次序给课文分段,并归纳综合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喜好的自然段。

  凭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领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怪。

  难点:孔隙的形貌。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二、说教学要领

  运用导读和建立景象联正当,并注意游记类文章的学法引导。

  三、说教学过程

  〈一〉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急中生智

  险些全部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央关键。究竟上,教学运动中重点关键的处置处罚优劣通常是评价一堂课乐成与否的关键。适当运用电教本领,每每能吹糠见米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工具茅塞顿开。在先容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说:“山很高,树很茂密。”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立刻有同学说:“山石嶙峋,树木枝繁叶茂。”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学生通过视察画面,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要领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生硬贯注无疑要高超得多。在先容外洞特点时,当学生读到:“走进去,好像到了个大礼堂,四周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时,外洞究竟有多大呢?这时课件出示:“在那边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肯定不以为拥挤。”然后通过多种情势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明了于心。渗透排泄作者团体感知又详细化形貌的写法。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我们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此时出示课件:小船之小,用绳索拉船,心情朗读进洞时的觉得,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二〉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想像头脑的训练,当老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风景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浓重,全神贯注地寓目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悦目吗?”学生说:“悦目。”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革多端,颜色各别,纵然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抚玩。”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抚玩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换:“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联合课件开导学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光辉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充实激活了学生的头脑,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党羽。内洞的石钟乳,石笋自己就多姿多彩,独特悦目,被学生想像成种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笔墨在学生眼前变幻成生动的画面,使人感触身临其境,意见意义无穷。

  〈三〉音像豪情,开导学生口语外交

  学生兴高采烈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云云迷人,下面谁乐意当导游,领导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姐,如今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谓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列位老师、列位密斯,你们好!接待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观光……”音像出示,导游教学,游客提问,引导学生口语外交,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进步了学生的念书悟文本领,可谓一石二鸟。

  〈四〉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要领

  在同学们追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致后,导游相机说道:“实在下面的游客呀,大概比我相识得还多,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小手如林,跃跃欲试,由于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聚在胸,此时生生互动,大家感情鞭策冲动,老师随即总结:实在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另有许多,我们的故国地大物博,山水奇丽,以后有时机去游览,盼望你们做生活的故意人,用眼看,埋头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要领,也写下脍炙生齿的名篇。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板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6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课文按游览的是顺序,依次写了洲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险;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的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字其中9个。正确读字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通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4、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设想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教材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写、练的教学思想,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文法。

  在专教法上,我运用多媒体直观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法上,发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不定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代替我们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从而达到激发的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去游览了风光秀丽的张家界,畅游了气势宏伟的三峡,欣赏了宽广美丽的大草原,今天我们要去一个特别的地方,金华的双龙洞。

  问:你们当中有谁去过或谁了解呢?

  老师:好的刚才同学都说了很多,让我们跟导游一起去看看这地方道底是怎么样的?

  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记载)

  3、本文是一篇游记,这篇流游记是叶圣陶才老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放录音,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1)、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蝗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浏览路线,画一张浏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

  (4)教师:作者昌按照:

  金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浏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1)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

  特点——各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长的旺盛时期,不断地有新芽,嫩叶冒出来。刚长出时颜色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是变深,变浓了。作者说:或浓或淡的新绿,准确的描绘了春天绿色的特点。因为有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艳。)

  b、出示挂图,使学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c、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

  ②交流对第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师“沿途不仅有特色的、花、树还有水,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听听溪水的歌唱。

  b、讨论交流:溪流为什么会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溪流的样子和声音时时在变化,都是“随着山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听溪流声音多好听,有时发出哗哗的声音,有时发出淙淙的声音,有时发出潺潺的声音,多像一首动听的歌啊。)

  c、指导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③小结:第2、3自然段写了路上的见闻,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对沿途景物的爱,使我们也仿佛亲眼目睹了沿途那迷的景色。那么我们要不要爱护呢?看看你们该什么做呢?(爱护环境、保护旅游资源)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资料。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7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

  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准备:

  相关的资料及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导读。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同桌轮流读课文,边读边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游览路上景色的?

  2、自由朗读2、3自然段,想想路上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路上景色的特点。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就是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明艳,指颜色明亮鲜艳。

  (4)时而,指有时候。“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就是指溪宽,有时侯窄,有时候慢,有时侯快。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课文按游览顺序写的,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教学目标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要求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景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注重评价过程。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景点,培养想象力。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教学构想

  由导读引入,先引导学生自学课文,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然后以小导游的身份去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点,然后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自己做出解答。最后由录像引导学生理顺课文,并总结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录音带、投影片、录像带。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学习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提出问题,深入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跟爸爸妈妈去哪里旅游过?你在旅游中有什么感受呢?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十九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3、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2、自由小声读课文,思考每一自然段的意思。

  3、指名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

  三、读懂课文,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看到的景色的?

  2、自由读,思考:路上的景色有哪些特点?

  3、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映山红”“新绿”“或浓或淡的新绿”“明艳”“眼前一片明艳”“时而”“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随着山势……”

  四、练习朗读第二、三自然段。

  1、个人自由读,边读边想路上看到的景色。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外洞、内洞的特点。

  1、默读,想想外洞和内洞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在这些自然段中,你读懂了哪些知识?着重理解:

  (1)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大)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理解“变化多端”和“形状各异”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为什么这个洞叫做双龙洞吗?(因为内洞有两条龙。)

  (5)这两条龙实际上是什么?(石钟乳)理解“蜿蜒”

  3、课文哪一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

  (1)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2)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什么?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六、熟读课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作业设计

  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19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游览路线:

  路上---洞口---外洞---内洞—--出洞[明线]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加深学生印象。理出泉水流经的路线,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要求学生画出自己喜爱的景点,培养想象力。

  学生学习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你喜欢哪个自然段?能给同学们背诵一下吗?

  2、指明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启发思考。找出课文中写水的句子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讨论,巡视指导。

  3、集体讨论。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随着山势流下山

  三、教师小结。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游洞的过程和泉水流经的路线结合起来写,条理很清楚。

  四、画图,发挥想象力。

  1、同学们,你喜欢双龙洞的哪处景点呢?当一次小导游,跟着录像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好吗?

  2、同学们说得真好,能把你喜欢的景点画出来吗?

  作业设计

  1、把你喜欢的景点画出来。

  2、根据画面,把自己喜欢的景点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19 记金华的双龙洞

  泉水流经的路线:

  深黑的山洞--内洞--外洞--洞口--随着山势流下山[暗线]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字。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二、合作交流

  1、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2、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4、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体验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四:巩固延伸

  金华城的浏览路线还有吗?

  第二课时

  一、预习探究

  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字。

  2、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合作交流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

  三、品读体验。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6、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7、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第三课时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10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

  认知:

  1.通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查字典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

  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近义词、借助图片、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和交流,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景点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意:通过朗读课文,体会祖国山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图片和资料。

  2.教师方面: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②准备一盆杜鹃花;③有关溶洞的图片资料;④有关文字投影片。

  第一张:①浙江合适稍微呈现

  ②罗甸森郁聚集昏暗额角

  ③系着绳子好奇的心情

  第二张:①突兀森郁合适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

  ②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

  ③杜鹃花映山红

  第三张: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

  形态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

  第四张:朗读课文“三要六不”(略)

  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小知识介绍(略)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谈话导入  ,练习审题:

  1.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

  2.正值阳春三月,正是旅游的好时机,50年前的今天,即4月14日叶圣陶老先生曾游览过一个地方——逐步板书:双龙洞(景点)金华(地方)记(可换“游”字,它是游记性文章的一般命题方法,如游苏州乐园、游常州恐龙乐园等)

  (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

  说说通过自学了解了些什么,掌握了些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疑问。教师相机介绍溶洞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叶老的生平情况。并鼓励和肯定学习有方法、学习刻苦认真的学生。再安排一、二分钟学生同桌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文字投影片①,要求读准加点的生字、多音字读音。

  2.出示文字投影片②,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如突兀森郁:突兀、高耸;森郁、森林、草木茂盛。(查字典)

  合适:结合句子理解指两个人并排仰卧在很小的船里不大也不小。(师用手掌代表小船、用两支粉笔代表人演示)

  盘曲而上:引导学生用画示意图理解。

  变化多端:引导学生用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并出示投影片③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聚集:引导小组同学表演理解。

  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请学生扮演人体模特儿然后指出相关部位。其中对“臀部”一词要理解并指导书写:书写时要做到上紧下松,遵循“上盖下”的原则。

  杜鹃、映山红:用一盆杜鹃实物认识。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①首先明确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先让学生说说,后出示文字投影片④“三要六不”。②提示:朗读较长的文章,可选自己喜欢的,可选认为写得特美的或比较难读的,你认为主要的内容多读几遍。③学生自由练读。④指名朗读,组织评价。(朗读中,可推举班上最优秀的同学来读;可让认为本学期朗读有明显进步的来读,可邀请同自己水平相当的来赛读。听同学读时要专心,听出好的地方及不足的地方,以准备全面评价和取长补短。)

  (四)小组学习,理清游览景点及顺序,了解内容的主次:

  1.四人小组相互阅看自画的示意图,自填的顺序。

  2.指名上台讲讲作者的游览顺序及景点(略)

  3.请几名学生按示意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文章分辨一下哪些是主要的内容,哪些是次要的内容。

  4.训练学生用其它方法给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如:

  ①拓展小标题法:路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②连接段意法:课文先写了路途中的见闻,再等外洞的特点,接着讲如何通过孔隙,然后讲内洞的特点,最后讲出洞的事。

  ③以导游的身份介绍:

  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欢迎光临我们浙江金华。现在我们在乘车去双龙洞的途中,先观赏一下山坡上一片明艳的景色……这欢快的小溪泉水就是从双龙洞流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到了洞口先进外洞游览,看完外洞再乘小船穿过孔隙进内洞,即所谓的双龙洞游览……今天准能让你们一饱眼福、流连忘返……

  (五)课堂总结,学生自行设计课外作业 :

  如1.画图;2.朗读并背诵喜欢的片段;3.查阅图片资料;4.抄写词语,整理预习笔记;5.学编导游解说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

  认知:

  1.继续了解游记的一些写作特点,除了解按游览顺序这条明线以外,进一步了解泉水流经这条暗线;

  2.结合课文理解词句,了解双龙洞的风貌和特点。

  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训练写几句导游词。

  情意:通过阅读与想象的结合。细读了解双龙洞的神奇之处,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的窄小,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听写,并对听写的词语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说出排序的理由:

  1.听写:

  昏暗盘曲而上合适突兀森郁聚集

  2.排序:盘曲而上——突兀森郁——聚集——合适——昏暗

  (路途见闻)(洞口看山势)(外洞较宽敞)(孔隙运输)(内洞)

  工具小船很窄小

  按游览顺序排列

  (二)学生定标定法:

  1.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先自学填表后小组讨论交流。

  2.出示下列表格,供生分组选择重点内容自学及讨论交流:

  景点哪几个自然段主要特点写得特别好的地方

  (圈画重点词句)

  路途

  外洞

  孔隙

  内洞

  学生自学时,师强调一定要朗读、默读、边读边想、边读边圈画,争取自己读懂课文。然后填表,最后再小组交流,学得快的同学可选学其中二、三个内容。

  (三)集体交流讨论,训练有感情的朗读:

  1.路途(2-3)

  (1)特点:景色明艳,一路迎着溪流。

  (2)结合文章,理解“明艳”;理解“溪流”的活泼以及作者游览时的心情。

  ①出示投影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明亮鲜艳,“明”的是什么?“艳”指的是什么?结合理解“精神”,这里指植物长得很有活力,并不是指人的某种品质;红花绿叶相衬景色挺美。)

  ②出示投影片: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引导想象小溪的形态、流速、声音上如何变换调子的,体会溪流的活泼,大自然的情趣。然后练习朗读,注意朗读时的停顿和节奏,读出一高一低声调变化。)

  ③质疑解疑。

  2.外洞(4):

  ①特点:宽敞

  ②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宽敞,理解句子。“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哪些词可看出“宽敞”?能坐千两八百人的大会堂有多大?联系学校的食堂体会。)③质疑解疑。

  3.孔隙(5):

  ①特点:窄小低矮

  ②怎样说明“窄小”的?又是怎样说明“低矮”的?

  结合句子“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设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理解船的小以及“从行船的方式”上理解孔隙的狭窄。

  再结合作者体验到的“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摔伤鼻子。”反复朗读,结合孔隙的低矮和狭窄。

  ③质疑解疑。

  4.内洞(6-7)

  ①特点:黑暗宽广奇异(或:黑、奇、大)

  ②结合相关句子重点体会景色的“奇异”上,可发挥学生想象,可能有哪些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等。如“黄龙吐水”、“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兔探海”、“兔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然后进行练笔,写几句介绍溶洞的导游

  ③朗读、质疑解难。

  四、小结读后感受,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同学们读了课文,感到双龙洞景色如何?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神奇、奇异、奇妙……)“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若把外洞作“龙厅”,内洞便是“龙宫”。

  2.找出描写泉水的句子,研究泉水的流经,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

  3.师结: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自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爱,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东波、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等党的国家领导人也在此留下足迹。请同学们课外阅读相关的书籍。

  4、启发提问,拓展延伸。(假如你有机会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话,你会选择什么季节,并做好哪些准备?目的是引导学生放开说,课后进行课外阅读,学会查资料。)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11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课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大、奇,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教学中如何切实落实“自主、合作、探究”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本校语文组老师进行了锲而不舍地钻研。以下是由我上课,全体老师共同参与探讨的一堂语文课教学片段:

  教学案例一

  一、教学原设计

  这篇课文,我是这样安排的: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理清课文中作者的游踪,双龙洞的得名以及饱览沿途的风光和感觉外洞的大,第二课时就是学习孔隙和内洞。我第二课时原先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自学第五自然段,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理解孔隙的特点,学生4人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采用多种形式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实物演示的,有当导游的,有画画的等等。接着让他们继续合作学习内洞,由于内洞的内容比较简单,我的设计中也只是让他们对课文中的字、词、句进行研究,再通过朗读以及结合课外的知识来理解,最后让他们欣赏一下我精心准备的石钟乳和石笋的幻灯片,这也就足矣。学生的表现也完全遵照我的意图,现将内洞的教学片段摘录如下:(在四年2班上课的情况)

  二、教学片段

  过渡:通过这种奇特的游览方式,一下子,看,(出示幻灯片)我们已经到了内洞了,它又给我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呢?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感受到的呢?

  1、快速阅读6~7自然段。

  2、学生交流汇报。

  生:我感觉到内洞很黑,我是从文中“ 漆黑一片 , 什么也看不见”“也只能照见一小块地方”看出来的。

  师板书:黑师:那你能读读看,让我们感觉内洞确实很黑吗?生读,读完评。赛读。

  师:还可从哪些地方看出它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内洞很宽。我是从最后一段“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看出来的。 让学生结合读,让人感觉确实很大。

  板书:宽

  生:我觉得内洞很美,有双龙,石钟乳和石笋。

  师趁机出示石钟乳和石笋的幻灯片,边指边解说:你们看,它仅仅是美吗?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避水金针”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你们说它还仅仅是美吗?

  生一个个都陶醉在神奇的内洞中了,情不自禁地赞叹:哇,好美,太神奇了。

  师板书:奇

  师:谁能把这几句读一读,让人感觉内洞原来是这么美、这么神奇!

  一生读,读得很不错。

  师:课前,我发现同学们查到了很多双龙洞的资料,谁来告诉大家你还知道内洞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3、学生补充介绍自己的资料和图片。

  学生找到了很多的资料,有关于石笋、石钟乳和石柱的形成,有哪些诗人、作家到过这里,还补充石笋、石钟乳的形状和命名,还介绍了朝真洞和冰壶洞等等,有一个学生介绍到内洞有2千多平方米,于是,我又趁机让学生跟书上的十来进房子来比较,又拿教室才50多平方米来跟内洞对比,于是,学生更能感受到内洞原来有40~50间教室那么大,也都发出赞叹之声。

  小结:在飘忽不定的灯光下,这么多颜色各异、形状变化多端的石钟乳和石笋,是多么神奇啊!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想象。

  总结:游览了双龙洞,它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神奇美丽(师趁机板书)这么美的双龙洞,真令人流连忘返啊!扩展延伸到课外你们知道吗,叶老出洞后,并没有直接回城,他干什么去了呢?原来,叶老游玩了双龙洞后,兴致正浓,继续游玩了上游的冰壶洞。金华有两个岩洞,一个是双龙洞,另一个就是冰壶洞,那里的景致更迷人(师趁机又让学生一睹冰壶洞的幻灯片),回去后叶老写了《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建议同学们上图书馆或书店去阅读,也可借初中的语文课本来读一读。

  三、课后教研

  由于这节课是作为观摩课,上完后,全校的老师及领导都积极参与了评课。肯定了在学习孔隙这一重、难点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实物展示、角色模拟、作画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几乎是人人参与,既为学生提供了表现的机会,也让学生在表现中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如锻炼胆量,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等。而学习内洞时,虽然也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及探究的学习,但学习的形式就显得单薄些,而且学生的合作也好象是走过场,有名而无实,教师精心准备的幻灯片也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好象是为了响应现代化教学而做着好看的。如何让学生的合作学习确凿地落实,让同组的成员一个都不落单,人人都有事做,也人人都能出成绩呢?为了能真正落实合作这一问题,老师们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自己的班级试验,向专家请教,深入了解学生等等。于是一种新的教学设想出炉了。

  教学案例二

  一、教学再设计

  学习孔隙的教学设计基本一致,在教学内洞时,我设计了让学生能结合课内外的知识来当导游,为了能人人参与,我让导游自己挑选游客,甚至助手、工人等,合作不再局限在4人小组中。为了让幻灯片也能物有所用,我设计让导游指着幻灯片来介绍。现将这一教学片段摘录如下:(在四年4班)

  二、教学片段

  他们先是4人小组合作,其中一人当导游,一人是提着汽油灯(临时把矿泉水瓶当汽油灯)的工人,另外2人当游客。他们上台后,导游就带着游客逐一介绍。

  导游: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内洞了。这儿很黑。

  游客:我好害怕哦!

  导游:你别怕。来,你过来一点(对提灯的工人说)。

  工人:来啦,有我照(罩)着呢!(观众笑)

  导游:你们看,有他用汽油灯来照明,也只能照见一小块地方,可见这有多宽了。你们要跟紧一点。游客们,你们抬头看,洞顶蜿蜒着双龙,一条是黄龙,一条是青龙,你们知道这儿为什么叫双龙洞吗?就是因为这两条龙而得名的。

  游客(摇头晃脑、也有假装捋胡子的):哦,原来如此!(又一阵开心的笑)

  导游:你们再往前看,这儿有很多的石钟乳和石笋,它们颜色各异,形状变化万千,你们看,他们象什么?

  游客深思,由于书上没有具体的形状,一时不知该怎么回答,最后老老实实地说:不知道。

  导游: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他们象,象……(搜肠刮肚,也不知该说什么,最后也老老实实地说)其实我也不知道象什么……(师生都笑)

  游客们突然想起:象神仙、象动物、象器具……

  导游:对对对,你们看,美吧!接下来,我带你们在洞内走一圈。(一起绕讲台桌走一圈)

  导游:怎样,是不是觉得内洞很大,它有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游客(夸张地):哇,那么大!

  导游:好了,今天我们就参观到这,欢迎下次来的时候,我还能当你们的导游。谢谢!

  由于他们没有道具,所以就指着天花板介绍双龙,指着黑板欣赏虚无的石钟乳和石笋。显得很滑稽,再加上本班学生的单纯,实话实说,更为课堂增添了许多乐趣。为了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内洞的神奇,我趁机放精美的幻灯片,并为他们逐一介绍,把他们带进一个五彩缤纷的水晶龙宫,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内洞的美和神奇,又趁机提醒他们可以把课外的有关知识了介绍给游客,还可以引经据典。于是,有更多的小组要求再表演一次。果真,第二次比第一次更出色,导游竟还有了助手,而游客的队伍也更为庞大,已经不是小组的合作,而是全班合作了。导游的解说词当然更为精彩了,甚至把课外的资料也融进去了,以及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还引用古诗。

  例如:导游在介绍石钟乳和石笋时,不仅把我为他们介绍的几种融进去,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有“猴子偷桃”,“荷花、蜻蜓”,然后游客:“这是不是诗中所写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游客中有吟道:“此洞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游!”

  有的竖起大拇指:“妙,妙!”真是妙趣横生!之后让学生来评评这两组的表演。有了对比,相差自然也就更清楚。我打铁趁热,让学生边读边想象刚才所见到的景象。发觉读得极为不错。但我发觉,学生对内洞的大其实并没有真正感受到。于是我先把“十来进房子”写在黑板上,作为副板,学生在当导游是介绍到内洞有2千多平方米,于是,我在这时也把2千多平方米写在黑板上,导游介绍完后,再让他们拿教室50多平方米来比较,于是底下的学生就自己算开了,有的算得快的,马上就算出:内洞竟有40~50间教室那么大,有的已经拿学校来比。我也不打断他们,让他们独自去感受。接着朗读课文写到内洞大的句子自然而然发出赞叹之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已完全感受到内洞的黑、大、奇。

  三、教研再探讨

  课一上完,老师们又马上进行评课。由于有了第一次比较,这一次学生的合作显得就特别突出,几乎是人人参与,连学习困难生也能上台,他们甭提有多自豪了,这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再次肯定了这堂课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成功的。

  【两次教学的比较】

  两次上课,不能不说课堂上始终贯穿着“自主、合作、探究”,尤其是在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孔隙时,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可谓不多,学生先自主研究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出学习方法,再派代表汇报。但是在四年2班教学时,尤其是在学习内洞,学生的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并没有落到实处,他们的汇报是优生在汇报,而小组中较差的学生则像是旁观者,这堂课到最后好象是优生表演的舞台,而其他人则是观众。但是在四年4班就不同了,它是真正进行合作的。他们有明确的分工,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也都能进行互补。让他们进行角色模拟,为他们创设了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也缓解了部分学生的忧虑和恐惧。

  【两次教学的反思】

  本课是一篇名篇,很多名师也都拿来作为开课的内容,我是一个初生牛犊,也敢班门弄斧,好象有点不自量力。但自以为鲁班门前弄斧,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很阿q吧!为了上好这堂课,课前我向学校的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请教,他们也都很热心地为我出谋划策,总算有了一个雏型,在四年2班上课时,他们跟老师配合得天衣无缝,课堂的进行都按原设想一步一步地进行着,看到他们所作的课前准备,是多么的令人欣喜,做的模型真是漂亮极了,简单的有纸折的,有泡沫塑料做的,有的甚至拿了真正的模型船只来,两头都系着绳子,还用彩纸做了很形象的孔隙,画画的显然也是下了一番苦功的,在投影仪下,窄小的孔隙,黝黑的山石,是多么的逼真啊!导游会出现的失误,也好象都在我的意料中,所以我都能很轻松自如地处理,甚至还能来点小幽默。内洞的学习也没有让我为难的地方。但是上完后,听了专家们的点评,才发觉原来自己的课其实也是现在教学中那种流于形式的课,课堂看似轰轰烈烈,而实际只是少数优生表演的舞台。现在的公开课,很多为了让课堂看起来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常常只是公式化的说“这个问题小组研究研究,讨论讨论”,其结果只是小组中的中心人物“自主”地“探究”之后跟同组的成员“分享”,而其他人则洗耳恭听,这就是所谓的合作了,根本就没有体现出真正的合作,合作的目的是否达到当然就更不用说了。我想这一定不是提出这一教学方式转变的教育工作者的初衷吧?为了真正转变这一学习方式,我校的全体老师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教改实验当中,不断地实验,不断的反思,不断地交流,不断地探讨,在不断地寻求中,老师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们年轻的一代,让我们在锻炼中成长、成熟。这节课的成功是老师们的心血凝结的,是全体老师的成功!它的成功主要体现在:

  1、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学习目标制定者、程序设计者、情境创设者,讨论参与者、协调者、鼓励者和评价者。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⑴ 课前指导学生作充分地预习,学习收集并初步处理信息。

  ⑵ 小组活动方式的多样性,有实物展示,有角色转换,有作画等。

  ⑶ 小组活动的有序性。

  ⑷ 课件恰到好处地运用,很好地创设了学习的情境。

  ⑸ 结合本班学生的特长,角色转换,创造了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

  ⑹ 组员全员参与,全班参与。

  ⑺ 学生间互相补充修正。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情意目标:

  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认知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词语意思;了解金华双龙洞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力目标: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阅读和想象相结合,读懂课文,发展想象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的主次,是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的窄小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体会山上景色的美。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由题目猜测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写作顺序。

  二、预习检查

  1、词语:

  浙江 金华 罗甸 双龙洞(用上这些表示地名的词语介绍双龙洞的位置)

  粉红色 新绿 明艳(你还知道哪些明艳的色彩?)

  额角 后脑 肩 背 臀部 脚跟(摸一摸这些部位,说说这些词语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稍微 合适 聚集 呈现 昏暗 颜色各异 变化多端 盘曲而上

  根据意思说词语:

  山或石头高耸的样子(突兀),

  树木茂盛的样子(森郁)(葱郁、葱茏)

  指导书写生字 聚

  2、朗读课文:

  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作者游览的景点。

  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到的景点。

  三、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的游览示意图

  1、学生默读课文,画游览示意图

  2、根据游览示意图,了解游览的顺序。

  3、了解课文叙述的重点,分清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

  三、欣赏上山见闻

  1、作者在上山的路上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见 闻)

  2、抓住“明艳”,体会山上生机勃勃的景象。朗感情读。

  3、抓重点句子,体会溪流的变化:

  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朗读,体会溪流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教师作示范朗读,指导读好排比句。)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朗读和背诵。

  四、练习

  分类摘抄词语。(表示地名的,表示身体部位的,描写山和石笋、石钟乳的四字词语)

  背诵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和想象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

  2、学习作者细致描写的方法。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回忆作者游览的顺序

  (板书)

  二、阅读课文,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1、外洞:

  ⑴ 多媒体播放“外洞”景色。

  ⑵ 引读课文:

  洞口(   ),外洞(   )。

  ⑶ 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的描写把外洞的特点描写具体的:

  ① 外洞很大,全是石头。

  ②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2、孔隙:

  ⑴ 由外洞进入内洞,要经过一个孔隙。这孔隙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 从小船的“小”,体会孔隙的窄小。从人躺在船里进孔隙的感觉,体会孔隙的低矮。(“从……到……到……到……”为什么要这样写?)

  朗读课文中描写“我”进内洞时的感觉的句子。(体会作者细致的描写)

  ⑶ 小船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

  学生用两只手演示“我”进入内洞的经过。边演示边复述或背诵,进一步体会孔隙的窄小、低矮。

  3、内洞:

  ⑴ 朗读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⑵ 多媒体放映内洞录象:

  认识石笋和石钟乳。

  想象所看到的石笋和石钟乳,练习说话。

  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句式:

  看那石笋(石钟乳) ,像_________________。

  ⑶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形状变化之多──(  )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它的颜色多──( )

  ⑷ 理解“是来进房子”,体会内洞的大。

  三、总结课文

  你觉得学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帮助?

  1、找出课文中描写溪水和泉水的句子,理清文中的另一条线索。

  (板书与游览顺序对应,帮助学生理解两条线索的关系)

  2、通过细致的描写,写出事物特征。

  四、设计导游词

  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设计导游词。

  为录象片配导游词。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迎着溪流

  ↓ ↑

  外洞 泉水外流

  ↓ ↑

  孔隙 一路水程

  ↓ ↑

  内洞 泉水缓流

  ↓

  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13

  课文结构:

  课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段(第2、3自然段):讲路上见闻。

  第三段(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第四段(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第五段(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第六段(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乘船出洞。

  难句解析:

  1、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这一段有两句话。作者抓住溪流进行观察来具体描写很有意思。因为水有源,既然溪流的水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作者的目的地就是双龙洞,因此“一路迎着溪流”,这既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直接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溪流声时时变换调子,写的是溪流,实际上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就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能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这句话是作者观看内洞以后,对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总体概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端”,项目。“变化多端”,就是变化多种多样。“异”,不同。“颜色各异”,就是颜色各不相同。“即使”,就算是,表示一种假设,说明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绚丽多姿,奇特好看,如果想象成各种神仙、动物、宫室、器皿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

  3、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句中“开满了”说明花多,到处都有。“很有精神”写出了山上映山红比盆栽的杜鹃长得壮,长得旺,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充满了作者对映山红的爱,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漫山遍野的映山红茁壮成长的美丽画卷。

  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反映出祖国河山一片锦绣,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写作特点:

  文章紧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按游览的顺序写作,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读着文章,就好像正跟着作者游金华双龙洞,听他边走边介绍,也就清楚地知道了双龙洞的位置和特点,两条线索—游览的顺序及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14

  【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实验小学 段国花】

  〖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难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的外洞和内洞的特点的确少见,特别是孔隙究竟多矮、多窄、多低,虽然文中有文字交代,但还是模糊。过去每讲到这一课,我总少不了要说:“将来有机会去双龙洞一游,你们亲自去看看就知道了。”而现在,这一愿望却在教室里实现了。学生在录像片中亲眼看了人们怎样进入孔隙,又怎样出来,外洞内洞的特点一目了然。为了使学生对泉水的来路了解得更清楚,对作者的写作顺序更明白,我又自制了一份投影片示意图,打出之后,学生说,他们说将来去罗甸,沿着小溪行走,不用向导也能参观双龙洞了。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钟公庙中心小学 俞霞霞】

  〖语文因网络而精彩──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几点体会〗

  过去,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一些经典的课文、诗歌因缺乏技术,无法使学生站在特殊的情境中体会、感受,而被许多语文老师作为难上的课排斥在外,语文教学在这片领地留下了空白。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解决了这个问题。多媒体网络技术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创设的情境真实、生动,能让学生以最快速度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阅读、发现、质疑、思考等,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创设了双龙旅游公司招聘导游的虚拟生活情境。情境一:制作了一份残缺不全的游览图,对学生说:“这是去双龙洞游览的路线图,可惜上面的有些字迹被我不小心抹掉了,哪位导游能结合叶圣陶老先生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帮它恢复原貌?”在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驱动下,学生与文本距离近了,轻松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 宋勤明】

  〖创设气氛,激发思维兴趣〗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允许他们发表不同意见,创设富有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教《记金华的双龙的洞》一课,有学生提出:“课文的题目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文中有两个自然段是描写沿途的景色,而写洞内的双龙时,却仅用两句话带过。我认为这样按排是没有紧紧围绕中心来写。”这个意见,虽然提得突然,出乎教师意料,却是很有价值的。教师既肯定他不迷信书本,表扬了他的创造性思维,又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讨论,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北城小学 林小艳】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萌发创新灵感〗

  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游内洞”一段时,因为内洞漆黑一团,只是借助微弱的汽油灯观赏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所以洞中景物可供想象的空间极大。因此,我让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把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形状在头脑中浮现出来,有的学生想象成神仙,有的学生想象成动物,有的学生想象成器皿等等。

  【北京市西城区奋斗小学 杨继学】

  〖网络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的影响〗

  在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我组织学生以课后表格为学习主线,在初读基础上填写,又在细读课文和浏览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的基础上修改。在学生修改过程中,我通过网络监控系统实时掌握学生情况:发现普遍问题,选取典型进行出示(利用屏幕转播功能),组织讨论;对于个别学困生,我直接调控学生机,参与他的修改;对于学习效果好的学生,通过在大屏幕展示,给予鼓励、传播……当每位学生均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以表格的形式表现出来时,我又引导学生横向、纵向审视表格内容,总结出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既是组织者、引导者,又是知识传播者,还是学习伙伴。

  【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曙光小学 洪敏恒】

  〖注重归纳、总结,使学生学会反思和联想,为下一个教学流程奠定基础〗

  注重归纳、总结,使学生学会反思和联想,为下一个教学流程奠定基础。教师在师生共同创造的,富有价值的思维成果闪现后,要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对获得的结论进行更广泛的联想,为下一个教学流程奠定基础。

  如:在教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后,我问学生:“你们想把双龙洞怎样介绍给别人呢?”学生沉思一会儿后,便各抒已见:“我想做导游,把课文改写成一篇导游词,让大家听了我的介绍,对双龙洞有大概的了解。”“我想画一幅双龙洞的游览图,重点有:泉水、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特别是双龙要画出来,在旁边注上文字说明,图文并茂,让大家看得一清二楚。”“我想上网查找一些资料,包括双龙洞的历史、地形地貌、名人赞美双龙洞的古诗词,以及钟乳石、石笋等形成的过程,让大家增长更多的见识。”新问题又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学 万淑芳】

  〖激励学生大胆想象〗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

  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表象。表象是曾经作用于人的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形象。它是想象的基础和源泉。丰富的表象来自于对直接和间接事物的多看、多听、多访、多感觉、多做和多读。

  变文为图,把课文演变为直观形象的图画。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让学生画出简笔画来。教《詹天佑》一课,让学生画出开凿隧道的示意图,既可促进理解,又能锻炼想象。

  【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黄坌中心小学 黄建忠】

  〖重探究更重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不开语文基础或基本素养,一个人的知识基础、视野、推理能力、思维方法决定着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无论采用怎样的学习形式进行教学,形式是为教学服务的,灵活运用教学形式的同时要确保教学的实效性。 

  首先,探究的次数应适可而止,不能为了流于形式而耗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其次,探究的层次应适中为好,像“‘ bao’音节中声母、韵母是什么?”这类问题就没必要让中高年级的学生去讨论、探究了,他们既没兴趣又没法交流和讨论。要是探讨的问题过于深,学生毕竟不是科研家,反之会削弱学生探究的志向。最后,探究的内容应少而精,集中学生的精力投到课文的语言文字的研究中去。

  比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一学生问:“内洞的工作人员是怎样从外洞进入内洞的?”这时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就来了,有的说用长竹篙推进去,有的就说装滑轮用绳子拉进去……我意识到学生的方法会很多,不能禁锢他们的思维,但又不能用半节课的时间去探讨一个课外的问题,我及时地作了一个迁移:“同学们回去想一些更妙的方法,找出有力的理由,下节课再汇报,我们先进内洞看看,好吗?”这样,确保了课堂中过多探究不是重点的问题,把握住了探究内容价值性。

  【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书院路第三小学 段欣荣】

  〖更新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形式〗

  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解决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唱主角的观念。目前课堂教学大多存在学生不敢说,不想说,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怕说错了,同学们笑,教师指责。要建立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得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放下师长架子,让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共同学习的伙伴,全身心放松参入学习活动。传统教学一般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思考回答,学生思维被动地跟着教师思维转,没有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学生学得被动。参与的积极性当然不高,因此,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营造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可引导学生提出“溪流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这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释疑来搞清楚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搞清了溪流和双龙洞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了由“山势”的变化,引起“溪声调子”的变化关系。学生课内课外阅读的主动性也被积极调动起来。

  【浙江省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 李晓燕】

  〖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老师的组织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教学时,我认真备课,制作媒体,学生学得挺认真。

  教完后,我的感触挺多。我发现孩子的潜力是要老师发现和挖掘的。当他们提出“空隙不是很窄小的,因为还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时。”我让他们自己释疑,他们的积极性很高,马上就理解了:相对于外洞的宽敞,空隙是窄小的。孩子理解了,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诸如:拉绳工人如何进内洞……他们愿意问为什么,怎么样。看着他们积极学习的样子,我感觉到了老师的责任:潜心钻研教材,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也就会上好每一堂课了,而这就是你该做的。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中心小学 宋黎民】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激励性,让学生“乐学”〗

  “激励”在这里是指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由于多媒体教学软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能够生动具体形象地把课文情境“迁移”到课堂上来,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时空,使学生入境动情,学得生动活泼。教学时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趣、激qing的导语,借助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巧妙地导入新课,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一开始便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

  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时,在导入课文后,可播放“双龙洞风景”的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双龙洞的神奇、秀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究课文的好奇心。“这么神奇秀美的名胜,你们想不想去游览一下?”学生都说:“想!”“那么下面就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爷爷的足迹去游览浙江名胜──金华的双龙洞。”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引入课文的阅读中。

  【云南省昭通市威信县旧城小学 吴明春】

  〖质疑讨论,发展思维的创新性〗

  在阅读教学中组织学生大胆进行尝试探究、激疑引思,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方式。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学生不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便不会有创造思维的产生。笔者曾就培养学生尝试探究、激疑引思能力方面进行了一点粗浅的尝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设法激起学生的疑问,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的过程中,对“溪流声为什么会时时变换调子”这个有难度的问题,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释疑来搞清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搞清了溪流和双龙洞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山势”的变化引起了溪流调子变化的关系,发挥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湖北省潜江市高石碑镇蚌湖小学 何珍信】

  〖更新观念改进教法〗

  小学第三阶段的四年级,其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着重进行篇的训练,加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理清层次的训练,重视培养观察、分析事物和连段成篇的能力。那么,我们在四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该采取哪些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一些先进学校的教学方法,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总结了如下几种方法:《记金华的双龙洞》、《威尼斯的小艇》等介绍中外风景名胜、城市山川的篇目,在让学生了解其风貌、特点和内容时,可采用幻灯、投影仪、录像等媒体将这些画面直观地反映在学生面前,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能增添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他们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且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美的熏陶。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15

  一、看拼音,写词语。

  yóu tóng yí cù tún bù shāo wēi wān  yán  shí zhōng rǔ

  (        ) (     ) (     ) (       ) (        )   (          )

  二、选词填空。

  欣赏 观赏

  1、领导对我爸爸的为人一直很(        )。

  2、星期天我们经常到公园(        )兰花。

  呈现 出现

  3、这座繁荣的城市到处都(        )欣欣向荣的景象。

  4、拐个弯,(        )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明艳的油菜花。

  三、模仿例句,写片段。

  例:怎样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怎样美的一幅画呢?                                              ,是这样的一幅画。

  怎样              呢?                                      ,是这样            。

  四、用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的方法,默读下面两段话,完成练习题。

  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上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1、作者一路上看见了哪些景物,请一一写下来。

  答:                                                                          

  2、请完整地说一说双龙洞在哪儿?

  答:                                                                          

  3、你从“一路迎着溪流”知道了什么?

  答:                                                                           

  五、延伸

  老街

  在柳江镇的北门,有一条街,人们都叫它“老街”。在这里,我度过了幸福的童年。

  我清楚地记得,这里原来是个喧闹、拥挤的居民区。一条长长的、狭窄的、七高八低的小巷,居住着六七十户人家,整天有嘈杂的声音,没有安静的时刻。可是,住在这里的人都很团结,一方有难,八方帮助,人与人之间亲亲热热。这里的人们和睦相处,尤其是晚上,串串门,拉拉家常,亲如一家。我小时候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里,我爱这个地方,爱这里淳朴善良的人们,因为这里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不过现在,你到老街去,再也找不到长长的巷,找不到拥挤的小屋了。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幽静代替了喧闹。在十幢大楼的中心,有一座大花坛,花坛里开着美丽的鲜花,长着嫩绿的小草。变了!变了!一切都变了!早晨,人们骑着自行车,迎着第一缕晨光,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新的一天的劳作。环境变了,就连老街小商店的营业员的态度也变了。他们总是笑容满面地接待顾客,顾客有什么要求,他们尽量满足,而且送货上门呢!

  啊!老街!你变了,变得那么可爱!高楼大厦显示你的富有,花草树木增添了你的美丽,勤劳的人们使你感到自豪。

  1、在加点字正确读音下面画“________”

  喧闹(xuān    xuǎn)       相处(chǔ    chù)

  拔地而起(bá    bǎ)        大厦(shà   xiǎ)

  2、认真读课文,填空。

  老街”原来是个________、________的居民区,现在的“老街”,____________拔地而起,____________代替了喧闹。

  3、仔细读文章,完成问题。

  (1)“我”过去爱老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我”现在赞美“老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变了,变得那么可爱!

  “你”指的是____________,可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16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十二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下面我从说教材与资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环节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件出示叶圣陶老先生介绍游览的时间、地点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第二部分,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展开想像,感悟祖国山河秀丽,引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根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二、说教学方法

  运用导读和创设情景结合法,并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

  ﹙读、划、议、悟、读五步走﹚

  三、说教学过程

  1、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悟文生智: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心环节。事实上,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通常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见影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对象茅塞顿开。在介绍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说:“山很高,树很茂密。”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马上有同学说:“山石嶙峋,树木枝繁叶茂。”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方法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生硬灌输无疑要高明得多。在介绍外洞特点时,当学生读到:“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时,外洞究竟有多大呢?这时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渗透作者整体感知又具体化描写的写法。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我们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此时出示课件:小船之小,用绳子拉船,表情朗读进洞时的感觉,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2、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当教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浓厚,聚精会神地观看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好看吗?”学生说:“好看。”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观赏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内洞的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学生想像成各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幻化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趣味无穷。

  3、音像激情,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如此迷人,下面谁愿意当导游,带领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姐,现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呼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们好!欢迎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参观……”音像出示,导游解说,游客提问,引导学生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石二鸟。

  4、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导游相机说道:“其实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还多,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小手如林,跃跃欲试,因为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累在胸,此时生生互动,人人情绪激昂,老师随即总结:其实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还有很多,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以后有机会去游览,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板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记金华的双龙洞》导学案设计 篇17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配乐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生答:我知道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生答: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

  生答:繁忙的工作之余,叶老还到多处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岩洞”就是金华北山“五洞十景”中最为著名的两个溶洞:双龙洞和冰壶洞。

  生答:目前,双龙洞已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天游人如织。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⒈开火车分析生字的音、形、义。

  ⒉抽读课文。(了解学生通读课文情况。)

  ⒊理解生词。(学生在读课文时随机检查。如:蜿蜒、明艳、突兀、森郁等词。)

  五、给课文分段。

  ⒈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⒉同座谈论分段和段意。

  ⒊老师总结归纳。

  六、作业 :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 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片段练习。

  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⒈听写生词。

  ⒉请说说本文分几段,段意是什么?

  ⒊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 ”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 配乐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学生总结:⑴了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

  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写。

  ⑶体会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⑷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

  三、学习第二段。

  ⒈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⒉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⒊质疑问难。

  ⒋老师提问:⑴你来到了双龙洞 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⒌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⒈学习方法同上1 ~3步。

  ⒉老师提问: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生: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⒊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⒋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⒈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⒉老师题问: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⒊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⒋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⒌老师题问: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⒉思考: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文字训练。

  片段练习: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板书设计 :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洞口 外洞 内洞 出洞

  映山红 突兀、森郁 窄 漆黑

  油桐花 宽 、大 挤压 双龙、石钟乳、石笋

  比外洞大

  溪流 泉水 泉水 泉水

  (变换调子) (靠洞右边) (孔隙流出) (缓缓、源头)

  附学生的片段练习。

  “ 我”乘车穿过金华城,大约行了五公里来到了罗甸。只见一座红色的山映入眼帘。还有几分亮绿点缀着。是那么另人心醉!汽车迎着山路盘曲而上,仔细看那些红色的小东西,原来是一朵朵红色的油桐花。这些花开得太繁了,太密了,就象一团团的红园球,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些红色的绒球呢!“叽叽叽……”我朝树枝上一看,一只黄色的小鸟在树枝上唱着欢快的歌,伴着溪流的溪声,它唱起了歌儿,真有节奏。

  学生:黄秦

  溪流之女滚滚地流动着,洁白、清透。她唱着婉转的歌:有时咕咚咕咚、有时叮当叮当。她很温柔,如一个和蔼可亲的母亲,轻柔地扶摸着水里的石头,在她的呵护下石头静静地进入了梦想,当它们醒来时以换上了新衣。溪流之女时时变换着身姿,摇动着它的长裙。“它无时无刻不带给我们以米的感受”只听见耳边所有的事物都在赞叹。突然,一束太阳射下的金光,穿透了溪流之女的心。她的歌声更加动听了。

  学生:喻涵

  我坐船来到内洞,见内洞漆黑得没有一丝光亮。工人拿着油灯在前面引路。这时我才感觉内洞比外洞大多了。里面的钟乳石千奇百怪,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有的像孙悟空的“定海神针”。再往里走,洞里安静得出奇。乳石的水滴下来,发出“嘀,嘀”的声音,人走在里面觉得很阴森。突然,一滴水滴在我的脸上,凉凉的,吓我一大跳。又走了一段,听见有水流声,原来是溪流的来源。这时我发现内洞太大了,人在里面只不过是一个微生物罢了。接着,我排着队出了洞。

  学生:闫墨锋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围绕中心,根据游览顺序,学着给课文列提纲。

  3.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着给课文列提纲。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想一想: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⒉作者通过记叙有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三、学习给课文列提纲。

  ⒈基本方法:⑴通过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确定作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⑵要选择好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确定分几段写。

  ⑶给每一段写个简短的段意或列个小标题。

  ⒉格式:⑴题目。

  ⑵文章中心。

  ⑶材料安排。

  ⒊学生学着给本课列题纲。

  ⒋评讲学生列出的题纲。

  四、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五、总结学生学习情况。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8:5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