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范文 |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14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教学主题: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学会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学会抓住重点景物去写。 《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很适合小学生阅读。课文是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按照:外洞-洞口-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写的。作者围绕“游览的顺序”选取了外洞、孔隙、内洞等景物来写的,要求学生先整体感知,画出课文游览路线图。 再分析内容,看看作者选取的景物有哪些,哪些又是重点写的。 二、面向对象: 四年级学生能够用自己掌握的阅读方法,借助汉语拼音自读篇幅比较长的文章,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读出文章的情感。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性,对于阅读理解的深刻程度还有所欠缺,对学习“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对文章质朴无华的语言理解不够深刻,对文章“抓住重点景物去写”的领悟不够深入。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运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的学习方法,品读描写景物的词句,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走进美丽神奇的大自然,体会文章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来写的,怎样抓住重点景物来写的。 本班大部分学生喜欢语文学习,双基知识掌握较好,学习积极性较高。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能够比较顺利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适应多媒体教学环境,适应信息技术手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掌握学生的特点,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优势和不足,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领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 三、教学环境: 1、教室里有一台联网电脑,可以通过网络访问具有丰富资源的共享学习空间;有一台交互式电子白板一体机,一台高清激光投影机,能够使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融合。 2、利用PPT课件和教学视频引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小组研讨、师生互动、及时反馈,班级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形成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 3、利用PPT课件引领课堂教学流程、呈现关键知识信息、呈现多种媒体素材等。但是在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照搬PPT课件内容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采用留白、动画效果、互动试题、超链接等方式丰富师生互动的形式。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教材分析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也是小学阶段的学生接触的第一篇游记。文章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欣赏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通过描写路上景色的明艳、溪流的欢唱、外洞的宽敞,以及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低、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轮美奂,令人感到身临其境。 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课文按两条线索来写。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顺”的线索,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景点的方位和作者观察的移动有机结合,同时移步换景,堪称游记体文章的典范。其中“过孔隙”一段,以“段”的形式,集中体现出游记体“篇”的特点,将游程、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是中年级学生学写游记的优秀范本。 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是作者观察仔细,语言朴实准确,描写生动形象,叙述有详有略,分别详写了孔隙、内洞的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二是通过感悟,让学生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记叙的表达方式,并体会、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现手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教学的难点是指导学生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感觉身临其境。 针对年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加大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其中第二学段应落实“段”的训练。所以本课作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旨在抓住游览顺序,通过感知整体,了解游记特点,然后重点讲“过孔隙”,梳理出本文的表达特色,并指导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2、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内孔隙的特点。 4、领悟移步换景的游记特点,体会并运用作者将见闻和感受结合,把事物写得具体形象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同学们,祖国的山川秀美,到处都有迷人的景色。瞧,这是哪儿?(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再看看老师家乡的一处美景(课件出示江西庐山图片),你看到这样的景致,能像老师刚才一样想起怎样的诗句呢? 谈话时,课件出示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图片,揭示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点明体裁特点,介绍游记是记叙旅行的见闻和感受的文章。(板书:游记) 3、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注意“浙、蜿”等字的读音。(课件出示词语)浙江臀部稍微额角蜿蜒 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 -7自然段) 2、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创设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卧小舟,工人拉着绳,帮助你穿孔隙,过水道,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六、板书设计 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 游程外洞 见闻孔隙:窄小 感受内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主次,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教学准备】 1、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上网等方式,了解双龙洞的有关知识。 2、教师准备有关双龙洞的图片,录像资料。 【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置疑导入 师介绍智多星夺标旅行团的特点就是能让小朋友们在夺标旅行中不知不觉地成为智多星,“小朋友们想不想成为智多星?”“想!”学生热情高涨,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宣布此次夺标任务:(多媒体出示) 目的地:双龙洞 夺标指数:五星级 智囊宝典:叶圣陶爷爷《记金华的双龙洞》 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导游:难难 “在这次的夺标旅行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挑战,我们要善于运用我们手中的智囊宝典我是你们的导游难难,希望不要被我的难题难倒哦!有没有信心完成这次任务?”,“有!”“祝你们好运!” 临行前填写调查问卷。(多媒体出示) 调查问卷: 1、去过哪些景点,有何感受? 2、此次旅游你想有什么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游览顺序 挑战:自行设计此次旅游线路图。(了解文章的明线)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学习课文内容 1、“还等什么?我们出发吧!”创设情景,伴随《春之声》的音乐声,师朗读描写路上美丽景色的段落。让学生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漫山遍野的杜鹃,粉红的山,变换调子的溪流声。) 通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仿佛真的看到听到了,一下子就感受到了沿路的美。 2、“正当我们还陶醉在一路的美景中时,快看啊!我们已经来到了双龙洞口: (多媒体展示双龙洞洞口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洞口大 。很有气势的特点)“小朋友们想不想到洞里探险?学生迫不及待“想!” “小朋友们一是要注意安全,二是要仔细观察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待会有很艰巨的任务等着大家呢!” (多媒体播放双龙洞的录像,直观感受双龙洞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完成任务:(多媒体出示:) 任务:绘制金华双龙洞地形图。 内容:包括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方式:协助导游完成任务。 (在师生合作中探讨交流,了解双龙洞的地形以及各处的特点) 重点学习内洞和孔隙部分的内容。 内洞的特点: ⑴ 大,找出体现内洞大的句子,感受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句子写出内洞大的特点的。 ⑵ 奇,感受作者是通过写洞内的石钟乳的形态多端。颜色各异来体现内洞奇的特点。(观看石钟乳图片,想象。说说它们的样子。形态。给它们起个名字) ⑶ 还有没有新发现?(叶圣陶爷爷还描写了内洞的另一个奇观:一条黄龙一条青龙蜿蜒在洞顶)让学生了解这是双龙洞名字的来历。 孔隙的特点: 低小。(多媒体播放乘船过孔隙这一段录象),提醒学生注意看,说说自己在看过孔隙这段录象时的感受,再让学生通过智囊宝典找一找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孔隙低小的:学生讨论汇报: ⑴ 船小。通过朗读表现出船小得不能再小的特点。 “为什么通过船小你能感受到孔隙的小呢?”“只能容的下一只小船出。” ⑵ 乘坐方式独特。“怎么乘坐?” 抓住关键词“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以及动词“贴”,再想象当时乘坐小船为什么用这样的仰卧方式,以及在完成这一系列动作时会想什么?有什么担忧? ⑶ 作者乘船时的感受,先请学生谈谈自己观看过孔隙时候的感受。 生:“压抑,不能呼吸。喘不过气来,光线昏暗。” 师:“我们来看看叶圣陶爷爷和我们的感受是不是一样?”怎样朗读才能把这种压抑的感觉读出来,指导朗读。了解小船如何自由在孔隙间出入的。 老师总结: 在过孔隙时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孔隙有多么低小,可是我们却从船小。乘船方式独特以及作者乘船时的感受体会到孔隙低小的特点。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腻真实的写作方法。 3、师:“我们的旅游快结束了,这一路我们都是沿着叶圣陶爷爷的旅游线路完成任务的,其实,我们还有一位小导游,跟着它我们也能顺利完成今天的任务,它是谁呢?” 师可适当提示“哗哗哗~”学生恍悟“小溪流!”请看任务:(多媒体出示)了解文章的暗线。 挑战:在地形图的基础上添加小溪流水线路图。 提示:找出智囊宝典中所有描写小溪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4、总结这次旅游的收获。学生的回答可以是多方面的: 师:“小朋友们,总部给我们发来了一封电子邮件,快看看!”宣读致小朋友的一封信:(多媒体出示) 亲爱的小朋友们: 你们的这次旅游马上就要结束了,你们觉得愉快吗?这一路上你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了合作学习,并绘制了非常有价值的双龙洞旅游线路图和双龙洞地形图,你们已经成为小旅游家。小探险家。小绘图专家。小科学家……,你们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小小智多星了,为自己的成功鼓掌加油吧! 此致 敬礼 夺标旅行团 赏识鼓励学生,让他们从各个角度发掘自己的闪光点,在满足感和自我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课外作业 (多媒体出示) 1、写一篇游记。 2、对照自己绘制的双龙洞地形图,给没去过双龙洞的小朋友当一回小导游。 师:“我宣布,今天的旅游夺标任务圆满成功,小朋友们再见!” 生:“再见!”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浙江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 2、了解作者按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3、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4、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重点】 1、了解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概括景物特征,了解作者把景物特征写具体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学习“孔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指导学生把事物特点写具体。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就渐渐入山,山路上的景象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带着愉悦的心情,来到了双龙洞。 (板书:金华→罗甸→山路) 二、默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顺序,明确学习重点 1、请同学们迅速默读课文四至八自然段,想一想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用圆圈在书上圈出。 (学生按教师提示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作者运用六句话把描写这些景点的段落连接起来,默读课文,画出这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他们的作用: ⑴ 学生汇报、教师投影、学生朗读。 ⑵ 教师: 这样各段落构成一个整体,使课文的结构显得更加严谨。 3、过渡: 作者重点描写了外洞、孔隙和内洞,这三处景观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作者怎样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的。 三、细读课文,了解景物特点,体会作者写法 1、自由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 外洞有什么特点? ⑴ 学生汇报。(板书:宽敞) 投影: 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教师: 运用数字说明,可以使表达更清楚。 ⑵ 通过朗读表达你对外洞宽敞特点的理解。 过渡: 外洞高大,让人豁然开朗,内洞却有另一番景象! 2、默读文章第六、七自然段,概括内洞的特点: ⑴ 学生汇报谈体会。(板书:漆黑、宽广、奇异) ⑵ 投影文字、图片,学生谈感受。 投影: 黄龙、青龙、神仙、动物、宫室、器用、名目四十多。 教师: 运用举例子的方法,也可以使表达清楚、明白。 ⑶ 自由朗读—指名读。 小结学法: 写什么—有什么特征—怎样写具体。 四、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教师: 内外洞之间有巨大的屏石相隔,形成了一个特别的通道—孔隙。这是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堪称游览方式的一绝,有“水石奇观”之美誉。 1、自学第五自然段,概括孔隙的特点: (板书:低矮、窄小、昏暗)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投影: ⑴ 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⑵ 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擦破额角,擦伤鼻子。 3、朗读体会: 教师: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作者写船小、行船方式、乘船姿势、乘船感觉都是为了把孔隙底矮、窄小和昏暗的特点介绍清楚。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数字说明、举例子和借助对其他事物的描述体现本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4、写作练习: ⑴ 出示话题。 ⑵ 口头表达。 ⑶ 出示范文。 ⑷ 动笔练习。 ⑸ 交流指导。 五、总结所学 1、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事物写具体。 2、教师画图,引导再读书。 六、布置作业 修改短文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低矮 奇异 宽敞 窄小 宽广 昏暗 漆黑 金华→罗甸→山路→外洞→孔隙→内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引言】 我们的祖国,疆域辽阔,景色神奇秀丽。你喜欢旅游吗,想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别人吗? 热爱旅游的同伴们,在这里你们都是小小旅游家,同时,还是小科学、小作家。这个项目研究祖国的壮丽山河。引发你们去思考、去寻找有关旅游、环保信息。 要完成这个项目,你们得扮演旅游探索家、地质学家、生物学家和作家,分别尽自己的所能去了解我国、以及世界上像《金华的双龙洞》中描写的神奇秀丽的景色,知道我国的山河的壮丽,分析保护风景名胜区的方案。 【任务】 你们不但要在实践生活中留意有关祖国的风景名胜的情况,还要在相关的网站中广泛阅读有关祖国的风景名胜的资源。找出能体现你们的研究专题的语句、图片、文章,收进个人的文件夹里。你们充分的了解了,自己寻找出来的像金华的双龙洞一样的神奇秀丽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最后,每个小组仿照叶圣陶《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写法:按游览的顺序进行描述;抓住事物的特征;围绕中心做到主次分明。写一篇既有趣,又让人懂得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的好文章。把你发现的风景名胜介绍给别人,还要求配上这个风景名胜的图片或照片,如果能找到纪录片更好。 注意:观察景物,要抓住事物的特点,不但要注意景物的形状、大小、颜色、位置等,而且要注意游览的顺序及重点景观是什么。 建议你们先解决以下问题: 1、叶圣陶描写的浙江金华的双龙洞的地理位置,地貌怎样? 2、溶洞、石笋、石钟乳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人们为什么喜欢到这里游览? 4、由此分析,人们喜欢到什么样的景区旅游? 5、分析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的写作方法,那些值得我们学习?这样的好处是什么? 6、读了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以下问题是你们探究的指南: 1、我们祖国有哪些风景名胜? 2、这些风景名胜的美体现在哪儿?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哪些精彩的诗词文章? 3、你们打算从那个小方面去说明我们人类对为了保护这些风景名胜所作的努力? 4、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和手段来保护我们的风景名胜? 5、找到我们生活中或网络上介绍的风景名胜,学习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写法,配上图,写一篇文章,作为演示稿,作为你们的学习成果。 【过程】 1、分组,五人一组。并在小组内分好工,进行信息收集处理、总结。 2、每个小组设有一个文件夹,组员们收集的材料,都以文件的形式收集在文件夹里。(要花较长的时间) 3、个人完成“建议你们先解决以下相关问题”一栏中的问题。 4、组内根据组员的兴趣分工,完成“以下问题是你们探索的指南”一栏中的问题。 5、小组内进行交流以上的学习成果。(不能单独一人完成) 6、组长组织组员把有关信息进行归类,给每个组员分工,准备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或网页,每个小组要准备两篇以上。 7、每个小组要提一个或以上的景区保护措施的建议。 【结论】 通过《记金华的双龙洞》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成为了探索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和作家。我要把你们的作品挂在网上,让更多的人阅读、学习,提建议,并评出“精英分子”给予奖励,并给你们的家长发喜报。 完成了这个研究项目后,你们都可以学会: 1、主动、全面的探究文学作品。 2、怎样与他人合作。 3、怎样在网上寻找有效信息。 4、通过网上有效信息,学会模仿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的写法,写一篇既有趣又是人们懂得环保益处的写景文章。 5、就自己所写的文章和文件夹里收集的信息,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相关的问题。 6、甚至还能为我国的景区保护状况提出更好的建议。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教学目的】 1、了解浙江省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 。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⑴ 学生自由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教师巡视了解。 ⑵ 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⑶ 板书:外洞 孔隙 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⑴ 同学们再默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⑵ 学生阅读理解,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教师巡视了解。 ⑶ 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 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地方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学生四人一小组课堂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⑴ 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① 船小。 ② 行船方式。 ③ 乘船姿势。 ④ 乘船感觉。 (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⑵ 同学们体会得不错。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写,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⑴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呢?请看黑板,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呢?然后呢?最后呢? ⑵ 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 6、学法小结: 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⑴ 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介绍内洞,补充、评议。 ⑵ 理解重点词句: “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进”。 ⑶ 小结并指导朗读。 8、总结学法: ⑴ 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⑵ 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⑶ 学生答,教师板书。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⑴ 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⑵ 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⑶ 那么,今后我们应该怎样来写参观游记呢?除了写作顺序之外,要想吸引读者,打动读者的心,还应该抓住什么去写? 2、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 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 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1、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自由读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全文,布置下节任务 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外洞:宽大 空隙:窄小 内洞:奇特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细致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请大家打开课文,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 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地方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喜欢的地方)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 同学们要注意你喜欢的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 ⑴ 同学们已经想好了,那么我们就从外洞开始,说一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出特点让并且让你喜欢上的? ⑵ 刚才这几个同学的说的非常好,有谁被他们的叙述所打动也喜欢上外洞的同学请举手。那么就请你们这些喜欢上外洞的同学有感情地一起来把外洞读给大家的听。 ⑶ 接下来作者写了从内洞到外洞的唯一通道孔隙,孔隙有什么特点? (学生叙说时要让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哪句话理解到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了解作者在描写孔隙的特点的同时,还写了如何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乘坐工具,进入方式。 ⑷ 作者在这里介绍了孔隙的特点还介绍了什么? 在讲解时,根据学生所说的进行引导,不要把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并且在叙说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哪些地方是作者对实际的描写,那些是作者自身的感受。 2、体会作者的心情: ⑴ 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作者此时心里会怎么想呢? ⑵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有哪些同学也对孔隙产生了兴趣?正因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感受,使我们如临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们,是这样的吗?那么喜欢孔隙的同学就大声的把你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一起齐读本段。 3、作者由空隙来到了有趣、奇特的内洞,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那么谁先来说? ⑴ 那么内洞的特点我来做个简单的总结,黑,奇,大。在这些特点在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呢? ⑵ 那么谁能描述一下,在内洞中都有什么样的钟乳石? 生根据书中的描述,进行口头叙述,可以加进自己的想法。 ⑶ 老师在网上也找了一些有关内洞钟乳石的照片,大家想不想看看。 看完后让学生说说看到的钟乳石都象什么,这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做过多的限制 ⑷ 指导朗读 五、总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情分析 本课时一篇游记,学生对这样的文章比较熟悉,游览的顺序明线清楚,暗线溪水,需要指导学生慢慢体会。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的方法很有必要。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问,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4.1第一课时 4.1.1新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里旅游吗?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做一个和旅游景点有关的抢答游戏!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说出图片中的景点名称以及所在地。 出示双龙洞图片激发学生兴趣,板书课题。 初读课文。 1.为什么这个溶洞叫“双龙洞”?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段。 举手解答双龙洞名字的由来,并出示双龙洞图片 3.简介溶洞形成原因。 4.解读课题中的“记”字,引出游记,分析游记特点。 三、再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快准浏览课文,找出能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词句。 2.教师黑板画游览路线画,指名学生补充完整。 3.举手串连文章经过。 4.分解文章主次。 四、精读课文 1.理解“孔隙” 2.精读第5自然段,找出能表现孔隙小的词句,分析作者的表现方式。 3.和同位挨坐在一起闭上眼睛边听音乐边听老师做导游讲解,体验过孔隙的感受。 4.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1.课下读课文,找一找外洞和内洞的特点,寻找隐藏在文中的一条暗线。 2.用多种方式突显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习作小片断(教师提供图片)。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的感知了解孔隙、内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课前准备:收集材料制作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昨天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迷人的风景伴着我们。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双龙洞的外洞,外洞可真大啊! 二、学习“孔隙”部分 过渡:令人惊叹的是从外洞到内洞必须经过孔隙,这是一条约10米长的水道,相信水上之旅一定会为这次游览增添许多情趣。让我们到孔隙去看看吧!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5小节,找出一个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语。(好奇) (1)作者因为什么好奇?(船小、船进出孔隙的方法与众不同) (2)出示文字 ,练习朗读。 请大家看这句话,练一练试着把好奇的语气读出来。指名读,生齐读。 (3)船这样小,进出的方法又是这样特别,跟孔隙有关吗,说明什么? (生答师书:孔隙:窄小) 2、过渡:穿过这样窄小的孔隙有怎样的感受呢? (1)出示文字,体会感受 请同学们用心读这段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是否发生了变化?(害怕、紧张、危险) (2)你能把这种紧张、危险的感受读出来吗?先自己练一练。 (3)出示画面、文字:同学们练的好认真,我也想读一读。 (4)谁也想读,指名读。 (5)出示画面、文字:我们一起读,老师也为大家配上画面、音乐。 3、小结: 出示画面:这正是古诗所说“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一种奇妙的游览方式,有“水石奇观”之誉。 4、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孔隙的奇妙。师引读第5小节。 三、学习“内洞”部分 过渡:内洞又有怎样奇特的景色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6、7小节,来到内洞有什么感受?在书上划出有关词句,愿意的话周围同学可以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2、讨论 (1)“黑”:从哪儿感受到的?(这是作者刚进内洞时的真切感受。) (2)“大”:从哪儿感受到的?(“进”是一个量词,有一种平房分为前后几排,一排称为一进,一进大约八、九米,十来进就有(100)米左右。这是作者在内洞“走了一转”才作出的判断,说得有根有据。) (3)“奇” ①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本身已具颜色,再加上“蜿蜒”形容,可见双龙的形态,加上灯光摇曳,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是自然状态下,没有经过人工的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作者用词的严谨。) ②出示文字: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变化多端”形状变化多样可用哪些词形容? “颜色各异”颜色多又可用哪些词形容? (这样千奇百怪的形状,这么丰富的颜色,使得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③出示图片: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3、小结: 这些石钟乳、石笋造型奇特,名目繁多,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人惊叹自然的奇异! 4、请同学们把6、7小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过渡:就这样,我们随着作者又仰卧在小船里,穿过孔隙出了内洞。 四、总结: 今天,我们穿过奇妙的孔隙领略了内洞奇特的景色,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同时也被作者优美的文笔折服。另外,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也非常精巧,我们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第5小节 六、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孔隙:窄小 内洞:黑、大、奇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准备:课文朗读配乐磁带。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情况。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情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内容? 2.通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生答:我知道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 生答:叶圣陶解放前当过小学、中学、大学教师,编辑,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职务。 生答:繁忙的工作之余,叶老还到多处风景名胜区参观游览,并写下了许多清新优美的游记,《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就是其中之一。“两个岩洞”就是金华北山“五洞十景”中最为著名的两个溶洞:双龙洞和冰壶洞。 生答:目前,双龙洞已被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天游人如织。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情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情况。 ⒈开火车分析生字的音、形、义。 ⒉抽读课文。(了解学生通读课文情况。) ⒊理解生词。(学生在读课文时随机检查。如:蜿蜒、明艳、突兀、森郁等词。) 五、给课文分段。 ⒈ 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⒉同座谈论分段和段意。 ⒊老师总结归纳。 六、作业: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⒈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 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行片段练习。 ⒋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⒈听写生词。 ⒉请说说本文分几段,段意是什么? ⒊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 ”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这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 配乐 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心情。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心情。(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学生总结:⑴了解作者描写了什么景物。 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写。 ⑶体会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⑷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 三、学习第二段。 ⒈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⒉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⒊质疑问难。 ⒋ 老师提问:⑴你来到了双龙洞 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⒌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写的外洞是什么样子的。 四、学习第四段。 ⒈学习方法同上1 ~3步。 ⒉老师提问: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必须干什么?(生:坐船) ⑵ 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⒊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⒋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⒈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⒉老师题问: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⒊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⒋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⒌老师题问: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⒉思考: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文字训练。 片段练习:根据课文所描写的场景,你选择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 洞口 外洞 内洞 出洞 映山红 突兀、森郁 窄 漆黑 油桐花 宽 、大 挤压 双龙、石钟乳、石笋 比外洞大 溪流 泉水 泉水 泉水 (变换调子) (靠洞右边) (孔隙流出) (缓缓、源头) 附学生的片段练习。 “ 我”乘车穿过金华城,大约行了五公里来到了罗甸。只见一座红色的山映入眼帘。还有几分亮绿点缀着。是那么另人心醉!汽车迎着山路盘曲而上,仔细看那些红色的小东西,原来是一朵朵红色的油桐花。这些花开得太繁了,太密了,就象一团团的红园球,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些红色的绒球呢!“叽叽叽……”我朝树枝上一看,一只黄色的小鸟在树枝上唱着欢快的歌,伴着溪流的溪声,它唱起了歌儿,真有节奏。 学生:黄秦 溪流之女滚滚地流动着,洁白、清透。她唱着婉转的歌:有时咕咚咕咚、有时叮当叮当。她很温柔,如一个和蔼可亲的母亲,轻柔地扶摸着水里的石头,在她的呵护下石头静静地进入了梦想,当它们醒来时以换上了新衣。溪流之女时时变换着身姿,摇动着它的长裙。“它无时无刻不带给我们以米的感受”只听见耳边所有的事物都在赞叹。突然,一束太阳射下的金光,穿透了溪流之女的心。她的歌声更加动听了。 学生:喻涵 我坐船来到内洞,见内洞漆黑得没有一丝光亮。工人拿着油灯在前面引路。这时我才感觉内洞比外洞大多了。里面的钟乳石千奇百怪,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有的像孙悟空的“定海神针”。再往里走,洞里安静得出奇。乳石的水滴下来,发出“嘀,嘀”的声音,人走在里面觉得很阴森。突然,一滴水滴在我的脸上,凉凉的,吓我一大跳。又走了一段,听见有水流声,原来是溪流的来源。这时我发现内洞太大了,人在里面只不过是一个微生物罢了。接着,我排着队出了洞。 学生:闫墨锋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1.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2.围绕中心,根据游览顺序,学着给课文列提纲。 3.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学着给课文列提纲。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二、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想一想:⒈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⒉作者通过记叙有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三、学习给课文列提纲。 ⒈基本方法:⑴通过审题明确题目的要求,确定作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⑵要选择好材料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并确定分几段写。 ⑶给每一段写个简短的段意或列个小标题。 ⒉格式:⑴题目。 ⑵文章中心。 ⑶材料安排。 ⒊学生学着给本课列题纲。 ⒋评讲学生列出的题纲。 四、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五、总结学生学习情况。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探究性学习课堂实录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5~8自然段。 探究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读懂课文,抓住重点词句,进一步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分清文章主次。 2、智能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创作情景,主动探索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和探究能力。 3、情意目标: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体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 探究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分清文章主次。 2、难点: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探究学习教具: 学生课前搜集到有关图片和预习资料。 探究学习过程: 一、探究学习的准备: 师: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你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双龙洞在浙江金华。 生2:我知道了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从金华出发来到罗甸,然后上山进入洞口,到达外洞,经过孔隙进入内洞,最后出洞。 生3:我知道作者介绍了路上、洞口、外洞、内洞的景物。 生4:我知道沿路上山看到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还听到溪流声,风光十分美丽。 生5:我还知道洞口很大。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说明大家已了解、掌握学过的内容,下面我们继续探究学习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听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1:我想知道外洞、孔隙、内洞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生2: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样从外洞通过孔隙进入内洞的?进洞时作者的感觉是怎样的? 生3:我想知道哪一处景点写得比较具体? 生4:我想知道通过孔隙的小船是怎样的? 生5:我想知道作者是怎样坐船进洞的? 生6:我想知道怎样以导游的身份用解说词把这些景点介绍给游客。 生7:我想知道石笋和石钟乳是什么样子的?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都能抓住课文重点来提问,下面请大家再细读课文第5至第8自然段,围绕大家所提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二、探究学习展开: 探究问题一(让学生读第5自然段) 1、提出问题:外洞、孔隙有什么特点?小船是怎样小的?作者是怎样坐在船里的?当时感受是怎样的?小船是怎样通过孔隙的呢? 2、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3、探究结果展示: 生1:外洞很大。孔隙低矮、窄小,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生2: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 生3:我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臂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才说一声“行了”。 生4:小船是这样通过孔隙的: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 生5:进洞时作者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向他挤压过来,还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生6:经过孔隙时心里既好奇又紧张。 4、做演示:拿出纸制的低矮窄小的孔隙、小船,演示进洞过程,感受孔隙的低矮窄小。 5、让两个学生上讲台做演示实验。 探究问题二(让学生读第6自然段) 1、提出问题:内洞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石笋和石钟乳是什么样子? 2、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出有关内容(适当时候展示石钟乳和石笋图片) 3、探究结果展示: 生1:内洞一团漆黑,非常宽广。 生2:在洞顶有双龙,洞内还有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的石钟乳和石笋,非常美丽神奇。 生3:内洞的特点是黑、美、奇。 生4:我觉得有的石笋像一座塔,有的石钟乳像一个蘑菇。 …… 探究问题三(学习第7、8自然段) 1、提出问题:为什么进洞写得详细,出洞只用一句话交代? 2、小组读文讨论 3、探究结果展示: 生:出洞的方法和进洞的方法是一样的,如果把出洞经过写出来,文章就显得重复累赘了。 师:对,我们写文章一定要详略分明,不能重复、罗嗦。 探究问题四(总结全文,理清文章主次) 1、提出问题:作者浏览了好几处景点,你觉得哪一处写得比较具体,为什么?怎样以导游身份用解说词介绍双龙洞的一处景物,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研讨交流。 3、探究结果展示: 生1:我觉得外洞、孔隙、内洞三处景点写得较具体。 生2:因为这三处景点特别美,所以作者把它写得很具体。 生3:因为这三处才是旅游者要游双龙洞的目的,所以写得较具体。 生4:我认为外洞很美,我要介绍给游客们。游客们,我们现在站的位置是双龙洞的洞口。瞧,它多宽呀,像个大桥洞,据说,在这聚集一千或八百个人开会,也不会觉得拥挤。站在这儿外看,风景更是迷人。你们看,这座山多高啊,山上树林茂盛,整座山气势雄伟。 …… 师小结:是啊!正是因为内洞、孔隙、外洞三处特别美,因此写得很具体,这样也更好地体现出作者对双龙洞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抓住主要内容具体描写的方法,使文章做到有详有略。同学们回去根据解说词向家人、朋友介绍你最喜欢的一处景点。 三、探究学习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懂得了写文章要做到详略得当才是一篇好文章。 生2:我懂得了怎样用解说词介绍景点,长大后我也要当一名出色的导游,把我们祖国的美丽景物介绍给大家听。 生3:我懂得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生4:学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游记要按游览顺序写清楚。 生5:我学会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介绍景点。 生6:通过自己做实验,更有趣,理解更透彻。 生7: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互相交流,感到学得更生动,记得更牢固,兴趣更浓厚。 …… 师小结:这节探究学习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做得很仔细,想得很开阔,较好地完成了探究学习任务。希望大家在今后探究学习中有更大的收获。 汤塘镇良安小学 刘一平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板书课题,释题引入。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 二、出示本课时学习目标 三、展示词语 师:小组内,帮对之间相互检查一下学案,看看生字是否认识了,词语是否查字典了。 师指导:所谓读词想景,我们在读词语的时候,要学会边读边想象与词语相关的情境。(指名读,齐读) 四、展示读书 1、练读课文 师:学案上还有个任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一会儿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同学能做到读正确、读流利。(学生练读自己感觉还读不好的段落。) 2、展示读课文 师:每小组的4号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同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其他同学仔细听,帮对针对出现的错音、停顿不当、读的不流畅的句子等要及时纠正。 (落实读正确、读流利,读不正确、不流利的,老师要及时纠错、指导,实在差的,要赛读。) 3、师:请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谁能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课文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 五、写字 1、观察生字 师:同学们,课文我们已经读正确、读流利了,那么生字会写了吗?请同学们先仔细观察课后生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好。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师:同学们,请看“鹃臀”这两个字。 鹃: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下角“月”的撇要变成竖。 臀:上下结构,上宽下窄,上边是“殿”。 师边范写边讲清注意点,学生握好钢笔,跟老师书空。 3、学生仿写 课前预习时,我们已经对生字进行了描红。下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仿写本课的生字。(教师巡视,看学生的起笔、顿笔、大小、间架结构是否美观。对写的不好的字进行指导,对写得好的字用红笔圈出来。) 评价: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书读得好,而且写的字也越来越漂亮了。 4、小检测 (1)师:再仔细看一看这几个生字,看看能不能记住它? (生快速记忆) (2)听写生字。 (3)师:请对子之间相互改一改,错的请及时更正,错一改三。 六、出示自学提示 过渡:通过课前老师对学案的了解,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同学们请看: (课件出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你对哪里的景物最感兴趣?标一标,画一画,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七、分配展示任务 1、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你对哪里的景物最感兴趣?标一标,画一画,并写写自己的感受。 2、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再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4、搜集补充叶圣陶及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文字、图片等)。 5、思考文章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难点: 1、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请齐读课题。 2、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3、课件出示上节课的自学提示。 师:上节课,同学们都根据这一自学提示,进行了自学,并写了自己的读书体会,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各自的读书体会。 二、全班汇报 师:同学们,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具体又是怎样写的?相信通过你们的自学、小组交流,已经有了答案。 1、作者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你对哪里的景物最感兴趣? 教学措施预设: 理清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叶老都游览了双龙洞的哪些地方? 预设:叶老游览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和内洞。(板书) 师:经过宽大的洞口,就来到了外洞。这里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继续汇报。 预设:高、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 师:谁能把这种奇特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 预设: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经让我们感到很奇特,更令人惊叹的是,内外洞有巨大的屏石相隔,仅通水道,长10余米,宽3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快来看看吧! 师:我们乘船从孔隙经过,大约走了八、九米就来到了内洞。这里又有什么样奇特的景观呢?继续汇报。 思考:在内洞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预设: 1、内洞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 洞顶的双龙石钟乳和石笋名目有四十多种。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师: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感情朗读。指读。 师:就这样,我们随叶老又仰卧在小船里,通过孔隙出了洞。 预设: 学生可能会问: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2、根据作者的叙述,画一幅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再介绍一下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 预设: 学生板画金华双龙洞的景点游览图,然后像小导游一样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景点介绍清楚,介绍详细。 3、搜集补充金华双龙洞的相关资料。 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文字、图片资料进行展示。 (金华双龙洞距金华市区约15公里,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层的双龙洞之外,还有中层的冰壶洞和最高的朝真洞。双龙洞分内、外两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余米,广、深各33余米,面积1200多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洞内陈放着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 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 4、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三、小练笔 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选择校园中一两处重点景物来写一段话。 (学生自主练习,然后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总结拓展: 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仅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你们知道吗?叶圣陶爷爷出洞后,并没有直接回城,而是借着浓浓的兴致,又继续游玩了上游的冰壶洞。金华有两个岩洞,一个是双龙洞,另一个是冰壶洞,那里的景致也很迷人,请同学们课下读一读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3【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2、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都去过或听说过什么著名的风景区吗?哪儿怎么样?请用一、二句话跟大家做个介绍。 2、同学们只知道这儿很美,可是老师如果要求把它的美写出来时,往往不知怎么写。怎么解决这一难题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一篇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这是现代著名的作者叶圣陶爷爷的。我们认真学习课文,欣赏双龙洞的美丽景象,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好吗? 二、快速默写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读后提问: 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为几段? 2、全班讨论,确定段落的分法。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游览了几个景点?请一学生上台画一画游览示意图。 三、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⑴ 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放映经过选择的录像,看看山景) ⑵ 反馈问题时引导学生分步进行: ① 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 ② 再说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③ 最后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生边回答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 油桐 砂土 新绿 特点──多色 白色 粉红色 或浓或绿 感受── 一片明艳阳天 ⑶ 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这一幅明艳的彩色画卷。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⑴ 作者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听听山中的溪流的声音。放映录象,学生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了不时变化的溪声。 ⑵ 讨论: 溪水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⑶ 生自由汇报。 3、课题是《记金华双龙洞》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去写沿途的景色?学生讨论后自由汇报: 生:沿途景色已如些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得一游。 生: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沿途所见抒发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过渡: 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已经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4、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读后说说作者看到的景象和感受? 引导学生抓住如下要点: 山: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大,仿佛到了个大会堂。 泉水:*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 5、默读第五自然,说说你对孔隙的最初印象: ⑴ 生读后汇报(低、矮、窄、小)。 ⑵ 再读,划出你认为能说明这一特点的句子来说明: ① “孔隙”一词本身说明。 ② “怎样小的小船呢?……是这样小的小船”船小说明孔隙小。 ③ “怎样处的工人......拉......拉另一头”船进出只好绳拉,也说明孔隙小。 ④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仰卧……贴……稍微……准会撞破……擦伤……”乘船进出的姿势与感觉也从侧面写出孔隙的低矮窄小。(教学这点时让学生结合幻片和两只手分别模拟孔隙和小船演示小船进出孔隙加深理解) ⑶ 指导朗读,闭上眼睛想象,感受船进洞的感受。 6、齐读第六自然段: ⑴ 内洞有什么特点?(黑、奇、大) ⑵ 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象”,到底像不像? ① 学生讨论后自由说。 ② 小结: 该处本已有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双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火摇曳,产生一种“像”感觉;但由于它是自然状态的岩石,没有经过人工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其用词严谨。 ⑶ “其次是些石钟乳……名目有40多”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目、什么宫室、什么神仙和动物呢?(学生展开想象后,自由汇报) ⑷ 指导朗读,读出美,读出你对它的喜爱。 7、结合第五自然段的泉水,理清本文暗藏的线索──泉水,让学生逐节找出“泉水”一词所在的句子去自身体会。 四、分清课文主次 1、作者游览了好几处景点,你觉得哪一处写得比较具体?(外洞、孔隙、内洞) 2、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些内容写具体? 五、小结: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还有许多地方有待我们去游赏,希望大家能在将来去游览的时候,学着把你看到的景物写下来。同时,进一步感受祖国的可爱与伟大。 六、作业。 设计自己喜爱的景点的解说词。 【教学板书】 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一片明艳 迎着溪流 外洞:大 泉水外流 自然伟大 值得观赏 孔隙:低矮窄小 一路水程 内洞:黑大奇 泉水缓慢 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4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第十二册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二课时。下面我从说教材与资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环节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记金华的双龙洞》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件出示叶圣陶老先生介绍游览的时间、地点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色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第二部分,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展开想像,感悟祖国山河秀丽,引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基于对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制定如下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自然段。 根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 重点:体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异。 难点:孔隙的描写。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二、说教学方法 运用导读和创设情景结合法,并注重游记类文章的学法指导。 ﹙读、划、议、悟、读五步走﹚ 三、说教学过程 1、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悟文生智: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心环节。事实上,教学活动中重点环节的处理好坏通常是评价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恰当运用电教手段,往往能立竿见影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对象茅塞顿开。在介绍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有的说:“山很高,树很茂密。”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马上有同学说:“山石嶙峋,树木枝繁叶茂。”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方法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生硬灌输无疑要高明得多。在介绍外洞特点时,当学生读到:“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时,外洞究竟有多大呢?这时课件出示:“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进行语感训练,外洞究竟有多大了然于心。渗透作者整体感知又具体化描写的写法。外洞这么大,内洞是什么样的?我们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此时出示课件:小船之小,用绳子拉船,表情朗读进洞时的感觉,读中悟文,感知孔隙之小。 2、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像: 在抓重点段进行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想像思维的训练。当教师问学生对内洞的什么景物最感兴趣?学生说出石钟乳、石笋时,老师随即出示课件──石钟乳、石笋,孩子们好奇心强,兴趣浓厚,聚精会神地观看之后,老师问:“这些石钟乳、石笋好看吗?”学生说:“好看。”老师问:“那书上怎么写的呢?”生齐读:“那些石钟乳、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老师随即接到:“那么要是比作什么,就更值得观赏了。”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像微笑的弥勒佛……”“有的像金碧辉煌的宫殿……”“有的像仙女下凡,把幸福带给人间……”全班同学纷纷举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内洞的石钟乳,石笋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学生想像成各种神仙、动物、器用、宫室后,枯燥的语言文字在学生面前幻化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人感到身临其境,趣味无穷。 3、音像激情,启发学生口语交际: 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双龙洞如此迷人,下面谁愿意当导游,带领大家到此一游?一女生走到台前,老师引导:“这位导游小姐,现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呼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你们好!欢迎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洞来参观……”音像出示,导游解说,游客提问,引导学生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石二鸟。 4、拓展延伸,感悟作者写作方法: 在同学们跟随导游饱览了双龙洞迷人的景色后,导游相机说道:“其实下面的游客呀,可能比我了解得还多,对双龙风景区你们知道的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呀?”同学们小手如林,跃跃欲试,因为课前老师发给他们的资料,已积累在胸,此时生生互动,人人情绪激昂,老师随即总结:其实像金华风景区这样的景点还有很多,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川秀丽,以后有机会去游览,希望你们做生活的有心人,用眼看,用心记,学习叶圣陶爷爷的写作方法,也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 四、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了板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学生从图上就感知了内外洞的大小,及船的小、孔隙的窄,让人一目了然,真正为理解课文起到了辅助作用。 |
随便看 |
|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