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范文:

 

标题 《渔歌子》教案
范文

《渔歌子》教案(精选12篇)

《渔歌子》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这首词。

  3、想象这首词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生准备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了解张志和、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教师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回忆并背诵《忆江南》。

  2.关于词,你都有哪些了解呢?

  3、那么,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词的词牌又叫——“渔歌子”。

  4、看老师写课题。[一笔一划地板书]拿出手来跟我一起写:渔——歌——子。来,一起读课题!

  5、指导学生把题目读正确。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读着这“渔歌子”,猜一猜这首词在写什么?

  2、这“渔歌子”又名“渔父”。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渔歌子》又是怎样描绘张志和的垂钓生活的呢?翻开语文书110页,我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3、自由练习朗读,开始。(生自由读《渔歌子》)

  4、(课件出示《渔歌子》。)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生1读

  5、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谁再来读一读?(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6、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生(齐读)

  7、很好!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生8、很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9、你还注意到没有,他在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哪儿停顿了?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10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11、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生:(齐读)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12: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13、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14、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15、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16、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

  17、想不想看看现代版的渔歌子(课件出示) 作者是谁? 你们想不想也把这美丽的画面写下来啊?生:(写话)

  18、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美读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

  19、能给人美的感觉,但还不够。为什么呢?没有请词人来呀!词中写了词人吗?从哪儿看出来?师: “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面对此情此景,他心情如何?

  20、是不是只有这个原因呢?我们要来了解一下张志和这个人。

  课件播放:(张志和本名张龟龄,他从小便才华过人,16岁的时候,他中了举人,还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但后来他因事而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但他钓鱼却很奇怪,《唐书.张志和传》中曾这样记载:师:怎样记载得呢?读!生:“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师:“每垂钓,不设饵”,你读懂了吗?生:他每次垂钓都不投鱼饵。师:没有鱼饵,怎么可能有鱼儿上钩呢,是不是?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了很多很多。想一想,你觉得他钓了些什么?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渔歌子》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诗意.

  2,想象诗的意境,化诗为画.

  3,吟诗成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 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 听————(歌曲).

  你发现了吗 对了,许多诗词当时就是被谱上曲子传唱开来的.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张志和的《渔歌子》.

  二, 整体把握古诗:

  首先请听周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我读得怎么样 指名上台划节奏.

  下面,请大家把这首诗试读几遍.

  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报名读

  齐读.读完整首诗,你认为他主要写了什么

  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绪

  三,细细品味古诗.

  下面,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这首诗.

  首先,请女孩子齐读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你知道这两句中哪些字词的意思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了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或者听到了什么

  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报名读,齐读.

  如此美景,无人问津启不可惜 后两句又写了什么呢 男孩子来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了这两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儿,你心中没有疑惑吗

  渔人为什么不肯归去

  1,钓鱼

  2,观景("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乐也!")

  张志和有个别称叫"烟波钓叟",晚唐时期,朝廷昏庸,社会动荡,做官的张志和被小人诬陷,遭到削职贬官,从此他归隐山林自得其乐,词中的渔人可能指谁

  如果说词中的渔人就是张志和自己,那我们细细品味一下,这首词表达了他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板: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多么开朗,豁达的个性!让我们尽情地读一读.同样是江边垂钓,同样遭遇陷害,贬官,老师这儿带来了另一首诗《江雪》,谁来读一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聪明的孩子们,这首诗表达的还是高兴的心情吗

  处事"寒江独钓图",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下面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好吗 怎样使这副图摇身一变,变成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呢 大家出出注意吧!

  小结: 多奇妙啊!同样的江边垂钓,同样的遭遇,但由于诗人的性格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表达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了!你们看,烟雨迷蒙间,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彩明丽却不失柔和,看似宁静却又充满活力.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如果我们今天不美美地来吟诵一番,启不辜负了它的诗情画意 谁来试试 可以.....

  齐诵.

  四,作业

  根据词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散文.

《渔歌子》教案 篇3

  教学目的:1、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2、通过词中的关键字了解“词”义。

  3、通过这首词了解江南水乡打鱼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重难点、关键:了解词的意境。

  教具准备:小黑板、图片。  

  课时准备: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一首词,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大家还记得吗?(忆江南),现在我要请同学们一起来背诵,有哪一组愿意的吗?(嗯,同学们背得很流利,很有感情。)

  2、今天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一首词《渔歌子》。《渔歌子》是词牌名,所谓的词牌名就像我们唱歌时用的“普”一样,我们用同一个普可以唱出很多的歌曲,那我们我们接触的词牌名也是一样,用同一个词牌名可以写出很多的词,唯一不同的是:有些词牌名可以反应词的内容。我们再来看看这首词的作者,张志和很有才,在他16岁的时候,就表现出才华横溢,那是他就给皇上写了一封折子,是有关治国良方的,皇上看了,特别高兴,表扬了他:“汝乃奇才也,天下诸生皆有汝之才,乃我大唐之宏福也”,就给他赐名为“志和”就是用他的志向维护天下之和平。可好景不长,作为大文豪的他,写文章得罪了当时的权贵,从而激怒了皇上,就被贬官了。他觉得很委屈,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他一气之下就堕入了空门,成为了一个和尚,方丈赐名为“玄真子”,他也很喜欢钓鱼,因此人们又叫他“烟波钓徒”,在他做和尚的某一天,不小心又激怒了方丈,受到了方丈的无理批评,他很生气,当时天正是“斜风细雨”,他戴着箬笠,身披蓑衣,拿着渔具就去钓鱼了,当他钓到美味可口的“鳜鱼”时,心情特别好,心情越好,烦恼就没有了,他马上赶回寺院,拿出笔墨,写下了这首词“渔歌子”,就是要告诫后人,当我们心不平,气不顺的时候,就去钓鱼,钓鱼可以让你悠闲自在,可以让你心平气和,可以让你忘记烦恼,此乃一箭三雕,何乐而不为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

  板书课题:渔歌子

  二、新课教学

  1、开展各种形式的朗读,吃透这首词

  出示小黑板:

  1)教师范读、领读。并认识课文的生字。

  (教师范读后,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读这首词,不认识的字可以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可以举手询问老师。刚才大家读得很好,我发现大家对一下字有些难度,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出示小黑板认识难字。)

  2)学生齐读,小组分读。

  2、图文并茂,感悟词义。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看“箬笠、蓑衣”等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鳜鱼、箬笠、所以”吗?从而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2)知道看课文插图,从上而下,依次找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箬笠、蓑衣。

  3、师生共解词义,采用方法为提问法。(西塞山前成群的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在桃花盛开、河水涨满的时候,鳜鱼又美又肥。打鱼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打鱼也不必回家。)

  三、熟读成背,升华词的意境

  大家知道吗?为什么画面是朦朦胧胧的啊?(你们说的都有可能,但我想是斜风细雨所造成的,大家回忆一下:在下着毛毛细雨,微风轻轻的吹着,放眼望去,一切都在朦朦胧胧之中,此时到处一片清丽、优美和宁静。有人曾说过:朦胧是一种美,叫做朦朦胧胧的美。这首诗描写了钓鱼人悠闲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的生活情趣。)所谓的“悠闲自在”就是自由自在,我们做人就要悠闲自在、自由自在、与世无争,这样我们才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生活,享受生活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美,这同时也是延年益寿、长命百岁之道。现在我们带着这悠闲自在之情再读古诗。

  人人都想有悠闲自、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不是上天给我们的,是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奋斗、努力。我们只有大脑充满智慧,我们才有可能去享受更大的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努力的学习个方面的知识,为我们以后充满自由的生活而努力吧!

  四、作业布置

  (同学们:要是你是这节课的老师,你会给你的学生布置什么作业呢?学生自由谈。下面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几个题目,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做,最少一个,我希望大家能全选,要挑战自己的极限。)

  1、抄写词

  2、背诵词

  3、默写词

  4、收集张志和其它的诗词

  五、板书设计

  渔      歌    子

  <唐> 张志和

  西塞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鳜鱼 箬笠蓑衣

  悠闲自在 自由自在

《渔歌子》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诗意。

  2、想象诗的意境,化诗为画。

  3、吟诗成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

  你发现了吗?对了,许多诗词当时就是被谱上曲子传唱开来的。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张志和的《渔歌子》。

  二、整体把握古诗:

  首先请听周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我读得怎么样? 指名上台划节奏。

  下面,请大家把这首诗试读几遍。

  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报名读。

  齐读。读完整首诗,你认为他主要写了什么?

  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绪?

  三、细细品味古诗。

  下面,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这首诗。

  首先,请女孩子齐读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你知道这两句中哪些字词的意思?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了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报名读、齐读。

  如此美景,无人问津启不可惜?后两句又写了什么呢?男孩子来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了这两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儿,你心中没有疑惑吗?

  渔人为什么不肯归去?

  1、钓鱼

  2、观景(“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乐也!”)

  张志和有个别称叫“烟波钓叟”,晚唐时期,朝廷昏庸,做官的张志和被小人诬陷,遭到削职贬官,从此他归隐山林自得其乐,词中的渔人可能指谁?

  如果说词中的渔人就是张志和自己,那我们细细品味一下,这首词表达了他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板: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多么开朗、豁达的个性!让我们尽情地读一读。同样是江边垂钓、同样遭遇陷害、贬官,老师这儿带来了另一首诗《江雪》,谁赖读一读?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聪明的孩子们,这首诗表达的还是高兴的心情吗?

  处事“寒江独钓图”,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下面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好吗?怎样使这副图摇身一变,变成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呢?大家出出注意吧!

  小结:多奇妙啊!同样的江边垂钓,同样的遭遇,但由于诗人的性格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表达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了!你们看,烟雨迷蒙间,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彩明丽却不失柔和,看似宁静却又充满活力。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如果我们今天不美美地来吟诵一番,启不辜负了它的诗情画意?谁来试试?

  齐诵。

  四、作业

  根据词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散文。

《渔歌子》教案 篇5

  设计理念: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并会写3个生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背诵《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话题引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出名的一首词。说到词,我们开学的时候才学过一首,它是?(请生背诵)

  2、关于词这种文学体裁,你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答,师相机强调词的相关常识)

《渔歌子》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悠闲自在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他是在钓个人——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文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2、唐代词人张志和钓鱼与姜太公钓鱼有几他相似之处,也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词——《渔歌子》感受他的钓鱼世界。(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读出“词”味

  1、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注意生字,把每个字读准。第二次,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2、指名朗读。

  3、结合进行生字教学。

  三、精读感悟,悟出“词”画

  1、什么叫“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

  2、找出景物:

  (1)导言:张志和这个人啊,非常了不起。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还是有名的大画家。他常常把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当中,他的好朋友大书法家颜真卿是这样夸他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意思就是说,他写的词就像一幅画。里边藏着很多的景物和很多的色彩。读一读书,看看他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可以默读,也可以小声地读。

  (2)生标画,师巡堂。

  (3)、交流:现在请同学来汇报一下发现了哪些景物?

  3、想象色彩:如果你们把这些景物画出来,你们会用上那些色彩呢?为什么?

  假如这黑板就是一张画纸,老师想让同学们把这些景物用彩色粉笔画下来,使这幅画看起来更美。怎么画呢?(生板演)

  4、想象画面:

  (1)短短的27个字,就让我们读出了这么多景物,这么多的色彩,想一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

  (2)想像,此刻的你,正漫步在西塞山脚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5、体会心情:你的心情怎么样啊?当你置身在这样的美景中,你有什么想说的?(读全词)

  四、拓展延伸,品出“钓”情:

  1、这么美的景象,你愿意归去吗?张志和呢?你们怎么知道的?“青箬笠,绿蓑衣”留给我们的只是背影而已,你猜他是怎样的神情呢?

  2、作诗和诗:他不愿意回去,他的哥哥却很担心他。担心他长期在外,怕他惹出麻烦来,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所草房,还写了一首词送给张志和,就是这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来自由地读一读。

  哥哥这首词写什么?(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呀?)你怎么知道的?

  你们就是张志和,我就是哥哥,看看你们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

  3、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

  4、姜太公钓鱼钓的是周文王,那么张志和钓到了什么哪?(悠闲的生活、清闲飘逸的心,这也是他一生的追求,“心志平和”)

  5、我们像张志和那样,独坐着,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一起读——(读全词)。

  五、回归主题,升华“词”情。

  1、假如你来到浙江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2、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

  3、欣赏唱词《渔歌子》

  六、作业:收集有关钓鱼的诗词。

  板书:       渔歌子

  简笔画(悠闲自在)

  词中景物 

《渔歌子》教案 篇7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你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见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   唐  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评议:

  张旭花: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殷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花云香: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渔歌子》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词中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2、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回顾旧知,揭示词题

  我们已经学过《忆江南》这首词。忆江南称这首词的词牌名。今天,

  我们要又学习一首词,题目是《渔歌子》。跟老师读,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名。

  二、疏通词句,感知词意

  现在,请每位同学,把这首词读上2分钟,注意做到两点要求,第一

  要准字音,做到读得字正腔圆;第二,读通顺,读出节奏,试着读得有板有眼。

  1、 学生自由读诗

  2、 请个别学生读,(其他学生听他是否把字音读准),再请学生读出节奏(

  其他学生听,他哪里作了停顿)

  3、 全体学生齐读一遍(读准音,读出节奏)

  4、 这首词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带着这样的印象读一遍

  5、 这首词在描写什么?让我们静静读这首词,联系课文中的注解,结合课文的插图,试着想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

  三、解读画面,品味词境

  (一)我来出个题目,了解你对这首词的掌握。

  看到的——

  1、 你在词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课件出示)

  2、 谁来读这些景物,把景物读进同学们的脑海中去

  3、 谁能根据这首词,把景物的'特点读出来?

  4、 你还看到了什么?除了景物还有许多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了吗?

  听到的——

  1、听到了什么?(听,清脆的鸟鸣声,潺潺的流水声,还有鱼儿跳跃的声音,仿佛还能到微风,细雨的声音)

  闻到的——

  1、你还闻到了什么?

  2、师小结

  3、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地方?(风景优美,幽静,秀丽,美如画卷)

  4、你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个别)

  (二)如果让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那里的风景,你会怎么介绍吗?给你们两分钟时间准备。

  1、 生练说

  2、 交流

  3、小结:多么秀丽的江南美景呀。作者张志和仅仅用了27个字把这些美景尽收眼底,让人浮想联翩。真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不禁让我们诵读这首词。(师生配合读)

  4、 好一个不须归(板书:不须归)

  四、熟读成诵,进入心境

  好一个不须归呀。如此秀丽的水乡美景,我们陶醉了,我们——不须归,还有谁也不须归?(渔翁,张志和)渔翁就是张志和,张志和就是渔翁

  1、他不想回家,在哪里做什么?(垂钓)

  2、创设情境,随机拓展《渔歌子》三首

  他恋上了垂钓,不想回家。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明人静的夜晚: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还。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你看到了——

  我们又看到在一个秋风瑟瑟的日子: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饮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你看到了——

  我们还看到,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

  霅溪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你看到了——

  1、 生质疑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

  2、 了解作者及诗文的背景

  3、 生回答,师总结

  是啊,他厌恶官场上黑暗险恶,厌恶哪些阿谀奉承,看破庸扰的红尘,他想把心放回大自然中,回归宁静,回归本真。他自称自己为“烟波钓徒”

  4、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境一起再来读一读这首词。(分大组读)

  5、 他真的是在钓鱼吗?老师查询了资料,他钓鱼从来不放鱼饵,你说他

  在钓鱼吗?他钓的是美景,钓的是一份心情,钓的是悠闲自在的生活。(板书)

  6、 让我们悠闲自在地读一遍(男女生读)

  7、 小结:秀丽宜人的风景,让人不须归,悠闲自在的生活,让人不须归。

  10、回读:最后让我们一起回味这首词。(配乐背诵)

  五、布置作业,延伸课外

  1、结合《渔歌子》作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景画

  2、课外阅读《渔歌子》五首

《渔歌子》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朗读《渔歌子》,理解《渔歌子》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对《渔歌子》描写的景象展开想像。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像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像,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围绕人的名字聊天:谁取的名?什么意义?

  (老师名——学生名——《渔歌子》作者的名)

  二、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板书:张志和,猜猜谁给他取的名?有何意义?

  2、简单介绍张志和。

  3、出示词题:读题,认识诗和词的区别。

  三、解读词文,初感词义。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到字正腔圆”。

  2、指名诵读。

  3、在读中感悟词的意思。

  四、词中赏画。

  1、张志和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位画家,他的词就是一幅画,默读,把你看到的景物圈出来。有哪些呢?

  2、谁能把这些景物填写在画面上,写出名字,画出画。

  3、多种形式读,读出词中的声色。说出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指名读——听录音——自由读——师生赛读——男女赛读)

  4、下鱼了,渔翁应回去了,如果你是这位渔翁,你想回去吗?

  五、总结升华。

  1、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谁能背一背这首词。

  3、谁能背一背关于春天的诗。

  六、板书设计:

  西赛山             白鹭

  桃花      流水     鱼厥鱼

  箬笠               衰衣

  斜风               细雨

  人:渔翁——————————垂钓

  抒情:—————爱大自然、爱自由

《渔歌子》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渔歌子》,自学生字词。

  2.通过赏画、吟诵、想象与写话,理解词意,并能投入词中感受意境。

  3、借助拓展延伸进一步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思路本设计力图以赏画的形式,吟诵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而丰实的语文实践,还原张志和这位诗词书画大家作品中的“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意境,丰满对词人张志和的认识,体会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学会词的吟诵,根据词所描绘的画面,想象意境。

  教学难点读出词的韵味,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一、了解作者,揭示课题

  1、介绍张志和。

  2、揭题,读准词牌“渔歌子”。

  3、看到“渔歌子”这个词牌,想到什么?

  二、诵读词文,初感词义。

  1、生自由读词,要求把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2、有层次地指名诵读,点评,齐读。随机渗透词和诗的区别。

  三、想像意境,读出词中画,。

  (一)说说对词的初步印象。为什么觉得美?

  (二)预设a:读出词中的景物

  1、边圈出词中景物,边借助课文注解理解。

  2、学生交流景物,并随机理解。

  3、边想像边美美读9种景物

  预设b:词中有画,透过词看色彩。

  1、你看到了词中哪些绚丽的色彩?

  2、带上缤纷的色彩再读词。

  (三)走进西塞山,走进让张志和流连忘返的白鹭谷。(课件播放西塞山风景)

  1、说说现在的感受。2、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汇成了《渔歌子》中这样的词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3、自由练读,读出美。指名读。男女生对读。

  (四)静静地走进词中这幅迷人的画卷。你一定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什么。用几句话写写此时脑海中最清晰最动人的一处画面。(配乐)

  1、交流。

  2、小结:渔歌子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立体画卷。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词。

  四、贴近词人,品位“钓”之意。

  1、师配乐范读《渔歌子》,生想像词人的神情。

  (1)用快乐、惬意等神情指名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感受情景,齐读整首词。

  2、补充《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1)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2)师生互动对读《渔歌子》和《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3、讨论:张志和为何不归?感受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1)顺势引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2)拓展延伸:补充张志和弃官归隐资料。进一步理解词人“不须归”的深意。

  (3)有层次地引导生齐读全词。

  4、张志和鱼钩上不放鱼饵,不为钓鱼。他钓到了什么?感受张志和清闲飘逸的心境。(板书:心志平和)

  5、结语:读出了词中的画,还读出了词中的人。古代的词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还可以演唱。播放歌曲《渔歌子》。

《渔歌子》教案 篇11

  教师简介

  1996年毕业于南平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十余年来,多次在市、区课堂教学比武和演讲赛中获奖;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自己自然质朴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

  设计说明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具准备:

  1、音乐

  2、图片

  3、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学,感知词的内容

  1、由张志和的别号——“烟波钓徒”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3、正音,认读“箬笠” “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 “鹭”的结构特点。

  4、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意境

  (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

  (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引导生用上“我喜欢这( ),你看——”的句式

  三、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二)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3、深入理解“不须归”。

  (1)简介张志和生平。

  (2)小结。

  4、齐读全词

  四、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

  1、师生合作,学习多形式的朗读

  (1)师生配合读,引导体会诗词一咏三叹回环复沓的表达方法。

  (2)生生配合读,选择自己的伙伴一块儿读 。

  2、启发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改编成童谣。

  3、师生合作,利用童谣引读全词,诵读《渔歌子》。

  五、总结全词,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

  白鹭高飞

  桃花流水

  不须归 鳜鱼正肥 乐而不归

  青青箬笠

  绿绿蓑衣

  斜风细雨

《渔歌子》教案 篇12

  知识目标:

  1、 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 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 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 词的意思。

  2、 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 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 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 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让我们回到了古诗国度之中。诗和词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的文学遗产,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课件出示诗与词的区别)

  师小结: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资料,师相机点拨。

  二、初读,感知韵律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出示课件)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课件出示生字)。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生自愿组合读词。

  三、品诗,体会情感

  1、同学们读得真好,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读词,不但要把它诗正确读好节奏,更重要的是读“情”读出诗中的“情”,作者的“情”更要读出你的“情”你的感受。

  2、你觉得诗中哪句话最能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最能打开你情感的闸门,放飞你多姿的想象?

  3、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4、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四、精读,想象意境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白鹭、桃花、鳜鱼、微风、细雨)是呀,这是一幅多生动的自然的春天的景象,你有感受吗?(美)是呀,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难怪词人——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这美丽的画面,闲适的情怀你能想象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教师配合课件中的画面和音乐有感情的加入旁白:

  (词人张志和,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他对江南春景深情赞助以及淡泊功名,流连山水的人性情怀,在词中表露无遗。你看,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初春的西塞山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显得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鸳在山上低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鸳轻盈的飞翔于山间、江上,也轻轻落于船头,与渔人一共荡舟江面,淡黄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江中,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悠闲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如此宁静又美好的画面,)难怪——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样一幅超凡绝尘的美景,词人张志和用他的千古绝唱将它释怀。

  我相信现在很多感想一定充满了你的不脑袋,你想怎样来理解这一首词中的意境呢?回忆一下,我们都用过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文呢?

  生踊跃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有感情的朗读、有独特的理解诗词、准确的概括中心、色彩明丽的绘画、优美的填词演唱、编成朗朗上口的拍手谣。)

  学生讨论5秒钟,找出喜欢的方式,要求尽量与其它组不重复。

  师:在小组活动对老师希望你一定要抓住对诗的理解,出示(课件)。那么好了,快点行动吧。

  重点抓好词的理解,反复说透。

  汇报的顺序:一读,要求加入理解和情感;二解;三概括;四画;五歌谣;六唱。

  师小结:这么美的图画,这么悦耳歌谣,这么动听的歌曲,老师相信,对这首词你一定有新的感受了,让我们尽情的把你的情感读出来吧!

  齐,老师也读

  师总结做情感的升华:你们的诗声让我仿佛再一次观看了绝美的画面,祖国万里山河美景不胜收,希望同学们继续收集写景的诗篇作为积累。

  在朗朗的诗声中,我们即将结束今天的学习,我要祝贺每一们同学,你们不仅学习了《渔歌子》,还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虽然词人已作古,但是你们让他的情,在我们这一方小小的空间中粒粒再现,你们继承了他博大的情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学诗吧,爱诗吧,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颗瑰宝只有在你们的身上才能尽显光华。

随便看

 

范文大全网提供教案、简历、作文、工作总结等各类优秀范文及写作素材,是综合性免费范文平台。

 

Copyright © 2004-2023 triy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1:14:23